古代中国历史专题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_第1页
古代中国历史专题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_第2页
古代中国历史专题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_第3页
古代中国历史专题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_第4页
古代中国历史专题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中国史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二、古代中国经济三、古代中国主流思想演变四、古代中国科技、文学、艺术第1页周代:宗法制,分封制基本特征:血缘纽带

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奠定古代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制度基础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主要作用对古代农耕经济及文化发展及中华民族形成起主要作用妨碍近代民主及资本主义发展(二)秦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及作用组成:影响:皇帝制:集权、世袭中央:三公九聊地方:郡县制(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夏商周特点:高度集权第2页(三)中央官制与地方官制演变及特点1、地方官制演变及特点(1)演变:(2)趋势:(3)影响:

西汉:郡国并行制、推恩令、设刺史北宋: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元朝:设行省制----不停削夺地方实权,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多民族团结有利于农耕经济及文化发展繁荣第3页2、中央官制演变及特点(1)演变:(2)趋势:(3)影响:西汉:设中朝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参知政事(行政权)宋朝:枢密院(军权)三司(财权)元朝:中书省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相权日益减弱直至被废除

君主专制不停强化直至明清时发展到极端明清时期严重影响中国社会进步,妨碍资本主义萌芽深入发展第4页3.“亲情是缘,相聚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情结。追根溯源,以下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亲密关系是A.井田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2.考古发掘一座先秦墓葬时发觉了用九个鼎随葬情况。依据周礼,只有天子可用九鼎,不过依据出土其它文物断定它决非周天子墓葬。对此现象最合理解释是A.奴隶主生活愈加腐化 B.社会剩下劳动产品愈加丰富C.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D.青铜铸造业有了较大发展1、夏商周时期主要制度不包含A.世袭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第5页6.明史教授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么描述我国古代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主要特点是A.中央对地方管理日益加强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中央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8、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辅佐皇帝,到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宋代相当于丞相官职就更多了。秦朝设丞相,隋、唐分散丞相权力,明朝废丞相。从丞相制度建立到丞相制度废除,这些办法表达了A.国家统一需要B.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C.实现皇权与相权分权制衡需要D.协调中央政府工作需要E.丞相权力不停分散第6页12.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消长图示,哪一幅是正确18、皇权和相权矛盾是我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之一。以下哪些举措是为了分割相权()(1)秦设御史大夫(2)唐设三省六部(3)北宋设参知政事(4)清设议政王大臣会议A、(1)(2)B、(1)(3)C、(2)(3)D、(2)(4)第7页19、反应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排序是1参知政事设置2丞相制度废除3军机处设置4三省六部制创建A1234B4231C2413D41239.清朝时期,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治到达登峰造极标志是A.废丞相,权归六部B.设置内阁C.设置军机处D.大兴文字狱22、以下意在维护国家统一,预防分裂割据是①秦始皇实施郡县制②北宋派文官任州郡长官,设置通判③明朝初年罢丞相④清朝设置军机处A、①④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④第8页11.两汉政治制度与秦朝政治制度关系是A.推陈出新B.继承发展C.一脉相承D.截然不一样20.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基本趋势是①减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减弱相权加强皇权③确立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④逐步强化对地方官吏控制和监督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10、学习明清史以后,有四位同学分别以明清政治为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以下主题哪一个更具历史洞察力?A.巩固天朝帝国B.攀登权力高峰C.首开特务统治D.走向衰亡之路第9页二、古代中国经济(一)三大行业(农业、手工业、商业)1、农业(古代社会最主要经济)(1)主要内容(春秋后渐渐形成)特点: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农具:耕作技术:生产经营方式:个体农耕:铁器、牛耕、浇灌工具精耕细作自给自足自然经济(2)影响:中央集权制经济基础近代落后根源第10页1、文明、文明意义只有在历史长时段中才能凸现,站在今天,回顾人类从早期游徙不定到定居生活转变过程,最具决定性意义一步是A.谷物种植B.房屋建造C.陶器制作D.牲畜喂养2、历史学习要培养探究历史问题能力和实事求是科学态度。以下关于豆腐起源探究中,你认为最可信是A.李时珍认为豆腐起源于西汉,虽无证据,但他是一位科学家,说法可信B.朱熹说“豆腐本为淮南王术”以证实源于西汉,朱熹是理学家说法更可信C.宋代陶谷著有《清异录》首次提到豆腐做法,证实到宋代才创造了豆腐D.河南出土东汉墓葬中有“豆腐作坊石刻”图,说明豆腐最晚出现在东汉第11页23.右图青铜器出土说明我国农用动力革命出现,最迟不晚于A.商周时期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东周时期15.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升标志是①青铜器制造②水利工程兴修③铁农具使用④牛耕使用A.①②③B.③④C.②③D.①②④11.古代民间谚语“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反应了:A.封建社会农业产值高B.封建社会以农为本C.封建经济特征是自给自足D.封建社会商业兴盛第12页20、孔子有两个字“牛”学生,一个是冉耕,字“伯牛”,另一个是司马耕,“子牛”。他们俩有趣名字能够印证春秋时期历史现象是A农民能够接收教育B牛耕技术出现C孔子是位大教育家D铁制生产工具出现第13页2、手工业(农业附庸)(1)经营形态(2)成就:(3)主要特征:冶炼业: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丝织业、棉织业制瓷业:技术先进各种经营方式长久并存民营手工业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官营:(明中后期前为主要形式)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作坊——诞生资本主义萌芽(明中后期始占主要)第14页金属冶炼技术进步1、青铜冶炼青铜时代: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2、冶铁、钢(春秋始)

燃料:煤焦炭(汉出现,北宋普遍)(南宋末年开始,明流行)冶炼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觉和使用煤国家(夏、商、周三代)第15页纺织业发展1、丝织业唐宋:缂丝技艺2、棉纺织业元代:黄道婆纺织技术推广元明:棉纺织中心——松江纺织明代后期: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明清时期丝织业中心:苏州、杭州第16页东汉:魏晋南北朝: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陶瓷陶瓷业发展过程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输出国外,唐三彩烧制青花瓷、釉里红,瓷窑遍布全国各地景德镇“瓷都”粉彩瓷、珐琅彩成熟青瓷白瓷斗彩,五彩瓷第17页16.景德镇成为我国瓷都,闻名天下始于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18.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是在A.隋唐B.两宋C.元明D.近代第18页

(1)货币:

(2)对外贸易

(3)古代城市

秦统一币制,奠定中国古代铜钱基本形制贵金属货币:春秋战国使用黄金白银明清货币经济,白银为主纸币:北宋“交子”,世界上最早纸币元朝:世界上最早推行纸币政权,广泛流通纸币丝绸之路:西汉开辟至唐,历千余年陶瓷之路:自唐始,海外贸易成为对外贸易主体秦—唐:政治、军事功效为主,严格控制商业,市坊分开经典:唐都长安,布局规范,整齐划一

宋元后:以经济功效为主,放松商业控制,突破市坊时空界限经典:北宋东京(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明清时:工商业城市多,如松江、景德镇、苏州、杭州等3、商业(农业补充)第19页16、“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停,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A.西汉长安B.唐朝前期洛阳C.北宋开封D.南宋临安18.古代罗马人民用“天下第一织物”赞美中国丝绸。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是A.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B.唐朝时期经济领先于世界C.秦朝建立了空前辽阔统治疆域D.清朝时期生产技术领先于世界第20页30.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新特点有:①出现了一大批以经济功效为主工商业市镇②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③农业结构产生改变,农产品日益商品化④劳动力成为商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②③④25、商帮,是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自发组成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涌现反应了哪一时期商业发展情况?A.汉代B.隋唐C.宋元D.明清31、邓小平在一次参观文物展览时,指着一幅名画说:“我们祖先早已熟知商品经济了。”这幅画应是A.《天王送子图》B.《洛神赋图》C.《清明上河图》D.《步荤图》第21页(二)资本主义萌芽迟缓发展1、概况产生原因:特征:行业:2、发展迟缓原因社会环境决定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商品经济发展雇佣关系、手工工场江南丝织业、江西景德镇制瓷业根源:小农经济为基础政治:君主专制发展到高峰思想:农本思想政策:重农抑商、海禁政策第22页1.北方地域流行这么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应了A.农民富裕安逸生活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主要地位C.以家庭为单位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17.从经济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是 A.租佃制经营方式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都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世界白银二分之一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第23页三、古代中国主流思想演变----儒家思想发展1、百家争鸣中儒家思想2、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儒学

满足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需要被确立为正统孔子:仁、礼孟子:仁政、性善论荀子:百家争鸣集大成者董仲舒—新儒学:天人感应(关键),大一统内容:理,存天理灭人欲人物:两宋程朱理学,强调“格物致知”----主流思想明朝陆王心学,强调“心即理”李贽:反对思想权威,倡男女平等人物: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思想家主张:经世致用,农工商皆本,反君主专制(学术)(经济)(政治)实质:资本主义萌芽在社会思想上反应第24页77、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奠定基础是

A、孔子创建儒学B、“百家争鸣”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理学出现80、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步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应根本性问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B.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

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12.某某同学写关于民族精神方面作文,可能引用以下哪句名言A.己所不予,勿施于人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第25页21.从成语典故、日常生活用语“醍醐灌顶、修身养性、三纲五常”能看出以下各教派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影响有1佛教2道教3墨家4儒教A234B123C134D1243.右图中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画面中,释氏坐干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孔子相对。此图反应实责问题是A.表达古代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社会思潮B.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不可能同时出现C.儒、释、道三家主张各异,冲突激烈D.主要反应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第26页四、古代中国科技、文学、艺术

(二)古代文学(三)古代艺术1、汉字及书法

2、绘画

晋:真正中国画形成宋:文人画出现,民俗画明清:文人画:山水及写意民俗画:年画,插图重实用性长久领先世界–(前)明清(后)--渐落后于世界名称、朝代四大创造:特点、作用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