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北京市房山区高二语文(下)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北京市房山区高二语文(下)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北京市房山区高二语文(下)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北京市房山区高二语文(下)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北京市房山区高二语文(下)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学年北京市房山区高二语文(下)期中试卷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艺术”(Art)这个词在西文里本义是“人为”或“人工造作”。艺术与“自然”(现实世界)是对立的,艺术的对象就是自然。就认识观点说,艺术是自然在人的头脑里的“反映”,是一种意识形态;就实践观点说,艺术是人对自然的加工改造,是一种劳动生产,所以艺术有“第二自然”之称。

自然也有“人性”的意思,并不全是外在于人的,也包括人自己和他的内心生活。人对自然为什么要加工改造呢?这问题也就是人为什么要劳动生产的问题。答案也很简单,劳动生产是为着适应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并且不断地日益改善和提高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一切艺术都要有一个创造主体和一个创造对象,因此,它就既要有人的条件,又要有物的条件。人的条件包括艺术家的自然资禀、人生经验和文化教养;物的条件包括社会类型、时代精神、民族特色、社会实况和问题,这些都是需要不断加工改造的对象;此外还要加上用来加工改造的工具和媒介(例如:木、石、纸、帛、金属、塑料之类材料,造形艺术中的线条和颜色,音乐中的声音和乐器,文学中的语言之类媒介)。所以艺术既离不开人,也离不开物,它和美感一样,也是主客观的统一体。艺术和社会都在不断变化和改革中,经历着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关于艺术的这些基本道理我们此前在学习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等经典著作的有关论述中已略见一斑了。(取材于朱光潜的相关文章)材料二真实是文学的第一天性,是文学创作的出发点。文学的对象是人性和人的生存条件。因此,文学的真实性最重要的是见证与呈现人性的真实性和生存条件的真实性。伟大的作品总是深刻展示人性的复杂性与人生的巨大困境。西方的莎士比亚和东方的曹雪芹这两位伟大作家都无与伦比地揭示了人性的丰富、复杂,和拥有对人类生存环境最深刻的认知。他们笔下的人物,其性情性格,全都具有多重暗示、绝无简单化现象。人物所处的环境,也都是复杂的多重冲突,父与子、母与子、丈夫与妻子、兄弟与姐妹、恋人与恋人等,他们在生存历程中所产生的自然悲剧(生老病死)、人为悲剧(人际关系所造成的冲突)、个体悲剧(情与欲、义与利等),相互交织,把人性的各个层面,展示得极为真实动人。文学的真实性除了表现为展示于作品中的人性真实与环境真实之外,还特别表现在作家主体写作态度的真诚。不欺骗读者,这对于作家来说,不仅是创作的思路,而且是创作的道德。古往今来,一切不朽的经典,其生命力的密码就在这里。(取材于刘再复的相关文章)材料三文学的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真实,在于前者被灌注了“生气”或“生命”。真正的艺术家不在于复制原物和画出生命的外表,而要让人看到人物形象的内在,所以,“我们必须抓住事物和生命的精神、灵魂和特征”。要创造出这样的艺术真实,就必须通过艺术的典型化手段,创造出艺术真实的“完整体”。因为唯有这种“完整体”,才能透入事物的内在,表现出事物的最本质的特征,它的灵魂和精神,反映出事物的本来面目,成为艺术认识和把握生活的根本手段。这里的困难在于对象是极其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有生命的人。文学不能满足于个别事实、个别现象,特别是局限于事物和现象自身,文学的真实比个别事实、现象更多。高尔基说,在文学中,单个的某种真实事实的描绘,“不能把一个具有典型性和艺术真实性、并能令读者信服的现象的特征表现出来”。这犹如一块砖头不过是房子的组成部分,不能用它来建成墙和楼房。同时,文学又要写单个的事,但它不同于某种真实情形,而是经过选择、取舍、概括、集中的事物。选择、集中后的单个事物,或某种非常现象,概括了同类事物的特征,它的本质面,它与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这是典型化了艺术真实的完整体,是高度的艺术真实。由于它具备了事物的“精神、灵魂和特征”,所以具有重大的认识意义。把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它们的矛盾和冲突改造为艺术真实的完整体,塑造典型人物,照托尔斯泰的说法,这是作家对生活混乱状态的一个克服过程。有的同志说他写他所见到的,实际上他只是记录了生活的混乱状态,而没有“克服”。情节的选择对于展现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十分重要。人们可以通过情节的安排,把人物的冲突写得非常尖锐,甚至动刀动枪,做到这点还是容易的。但要使这些尖锐的对立和冲突变为人物性格的完整体的组成部分就不容易了;而要“在特定的人物身上找出最稳定的性格特征,必须理解他的行动的最深刻意义”,“选取最有普遍意义的、最有人性的东西,从而构造某种令人信服的、不可摇撼的东西”,就更加困难。但是也只有如此才能创造出完整的人物性格。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典型人物,总是一定时代的产物。他们既体现某个阶级、集团、人群的倾向,同时也表现了人类共有的、但又富有个人特征的人性,成为最具稳定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我们可以称“典型是一种时代现象”,人们通过它们可以认识历史的变迁,也可以从中感知现实。(取材于钱中文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文本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世界脱离于现实世界,二者是对立关系。B.人们为了提升物质与精神生活,而改造自然。C.物的条件既包括社会生活,又包括改造工具。D.艺术创作主体和客体相统一,且在不断改变。2.根据材料二,不能证明文中画线句子观点的一项的是(

)A.沈从文的《边城》用清新优美的语言,为读者营造了一个田园牧歌般的世界。B.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彷徨软弱性格的背后,是内心的矛盾与挣扎。C.曹禺《雷雨》中的主人公周朴园身上交织着痴情与无情、温柔与冷酷等矛盾。D.托尔斯泰的《复活》中男主人公最终通过忏悔与救赎实现精神解脱走向复活。3.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艺术真实的“完整体”表现了事物最本质的特征,所以它可以改变现实。B.创造出高度的艺术真实,需要选择、集中单个事物或现象,概括其本质特征。C.对生活混乱状态的克服是指作家如实记录所见的生活,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D.只要情节充满尖锐对立和冲突,就能创造完整的人物性格,塑造出典型人物。4.根据材料二、三,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应把展示人性的真实与人类生存条件的真实作为出发点。B.经典作品的生命力密码是以不欺骗读者为创作的思路和道德追求。C.文学要想准确表现极其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有生命的人是很困难的。D.砖头和楼房分别比喻为文学作品中单个事实真实和单个艺术真实。5.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内容,简要概括一部成功的文艺作品应具有哪些特点。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今上即位,招致儒术之士,令共定仪,十余年不就。或言古者太平,万民和喜,瑞应辨①至,乃采风俗,定制作。上闻之,制诏御史曰:“盖受命而王,各有所由兴,殊路而同归,谓因民而作,追俗为制也。议者咸称太古,百姓何望?汉亦一家之事,典法不传,谓子孙何?化隆者闺博,治浅者褊狭,可不勉与!”乃以太初之元改正朔,易服色,封太山,定宗庙百官之仪,以为典常,垂之于后云。(取材于《史记·礼书》)材料二道者,所繇②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王者未作乐之时,乃用先王之乐宜于世者,而以深入教化于民。教化之情不得,雅颂之乐不成,故王者功成作乐,乐其德也。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其化人也著。故声发于和而本于情,接于肌肤,臧于骨髓。故王道虽徽缺,而管弦之声未衰也。夫虞氏之不为政久矣,然而乐颂遗风犹有存者,是以孔子在齐而闻《韶》也。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恶危亡,然而政乱国危者甚众,所任者非其人,而所繇者非其道,是以政日以仆灭也。夫周道衰于幽厉,非道亡也,幽厉不繇也。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兴滞补弊,明文武之功业,周道粲然复兴,诗人美之而作,上天佑之,为生贤佐,后世称诵,至今不绝。此夙夜不解行善之所致也。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故治乱废兴在于己,非天降命不可得反,其所操持悖谬失其统也。(取材于《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人函天、地、阴、阳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天禀其性而不能节也,圣人能为之节而不能绝也,故象天、地而制礼、乐,所以通神明,立人伦,正情性,节万事者也。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政、刑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施宜,有所损益,即民之心,稍稍制作,至太平而大备。周监于二代,礼文尤具,事为之制,曲为之防,故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于是教化浃洽,民用和睦,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囹圄空虚,四十余年。孔子美之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取材于《汉书·礼乐志》)注释:①辨,音遍,以“遍”释“辨”亦通。②繇:由,从。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余年不就

就:完成B.乐其德也

乐:认为……快乐C.此夙夜不解行善之所致也

解:懈怠D.天禀其性而不能节也

禀:赋予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盖受命而王,各有所由兴

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恶危亡B.以为典常,垂之于后云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C.道者,所繇适于治之路也

思昔先王之德D.是以政日以仆灭也

政以行之,刑以防之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瑞应辨至,乃采风俗,定制作上天普遍降下各种祥瑞,才能采择社会风俗,制定礼乐制度B.化隆者闳博,治浅者褊狭教化隆盛的治理天下时宏伟博大,治化浅薄的治理天下时气量狭隘C.教化之情不得,雅颂之乐不成得不到教化的实效,雅、颂之乐也就做不成D.礼文尤具,事为之制,曲为之防礼仪和文采都具体了,事情为它制定,乐曲也为它而防范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仲舒认为仁义礼乐皆为治理天下的工具,推行礼乐教化,可让天下安宁。B.礼乐教化可以深入人心,长久流传,甚至可以不受时代变迁的影响而流传。C.推行礼乐教化可以调节人们的思想,但是政令与刑罚的推行与之并不冲突。D.孔子认为周礼借鉴夏商礼乐的优长而内容完备,故使民风和睦,天下大治。10.根据三则选文,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礼乐之法”制定的原则与作用。三、整本书阅读11.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①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②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③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里仁》)根据以上材料,用自己的话解释“无违”的含义,并分条概括孔子所说“孝”的标准。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思佳客·癸卯除夜吴文英①自唱新词送岁华。鬓丝添得老生涯。十年旧梦无寻处,几度新春不在家。衣懒换,酒难赊。可怜此夕看梅花。隔年昨夜青灯在,无限妆楼尽醉哗。注释:①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南宋词人,一生未第,颠沛流离,游幕终身。12.以下对本首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鬓丝”句写送旧迎新之际,自己生活无所进益,唯添白发与衰老。B.“十年”句写自己多年来羁旅异乡,曾经的美好理想更是难以实现。C.“可怜”句写词人在窘迫的生活中,仍有雅兴,以赏梅来度过长夜。D.“隔年”句写出词人回忆往昔新春与亲友相伴尽情畅饮的无尽欢乐。13.以下对本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开头二句以白描起笔,通过“自唱新词”入题,抒发自己喜迎新春的情绪。B.本词下片借“衣懒换”等细节,写出词人颓唐、疏懒的状态与贫穷、尴尬的处境。C.本词选取“鬓丝”“梅花”“青灯”“妆楼”等意象,凄苦异常,与词人心境相合。D.本词采取第三人称的视角,作者在字里行间渗透着感时伤老、人生如寄的悲哀。14.本词在抒发情感时运思巧妙,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五、名篇名句默写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书写规范,字迹清晰。(1)古代文人常借助景物抒发情感。如屈原在《离骚》中用香草来象征自己的高洁品质“

”。(2)家庭的衰落、亲人的离散是人一生的伤痛,李密在《陈情表》中,用“

,形影相吊”两句写出了自己幼年的孤苦无依;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用“顷之,

”来抒写自己对亲人的追忆。(3)酒常与诗人相伴。人生失意时,鲍照用“酌酒以自宽,

”抒发人生失意之痛;有客来访时,杜甫用“

,隔篱呼取尽余杯”表达相聚之欢。(4)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文中由郭橐驼“

”的种树之道“移之官理”,指出“长人者”政令频出的危害,批评了当时的弊政。六、整本书阅读16.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文,回答问题。只听那黑影里嘎然一声,却飞起一个白鹤来,直往藕香榭去了。A笑道:“原来是它,猛然想不到,反吓了一跳。”B笑道:“这个鹤有趣,倒助了我了。”因联道: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A听了,又叫好,又跺足,说道:“了不得,这鹤真是助她的了!这一句更比‘秋湍’不同,叫我对什么才好?‘影’字只有一个‘魂’字可对,况且‘寒塘渡鹤’,何等自然,何等现成,何等有景且又新鲜,我竟要搁笔了。”B笑道:“大家细想就有了,不然就放着明日再联也可。”A只看天,不理她,半日,猛然笑道:“你不必说嘴,我也有了,你听听。”因对道:冷月葬诗魂。B拍手赞道:“果然好极!非此不能对。好个‘葬诗魂’!”因又叹道:“诗固新奇,只是太颓丧了些。你现病着,不该作此过于清奇诡谲之语。”A笑道:“不如此,如何压倒你?下句竟还未得,只为用工在这一句了。”(1)选文中A、B是《红楼梦》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人物A

是:

(人名);人物B是:

(人名)。(2)选文中的“寒塘渡鹤影”与“冷月葬诗魂”一联可称为绝对。对联在展现人物才华的同时,也暗示人物的命运。请以其中一句为例,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你对所暗示人物的理解。七、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眺望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因为这首诗,我记住了重阳节,一个吃重阳糕、登高祈福以及敬老的中国传统节日。因为重阳节,每年这一天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这首诗,也会在中秋、春节等时刻挂怀远方的亲人时默念“每逢佳节倍思亲”,遥想他们“独在异乡为异客”。然后有一天,我发现:身居盛唐时期,王维写下这首广为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诗作时才17岁,而他在15岁时已写下了英雄气概四溢的《少年行》。此诗名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当时王维独自一人旅居在外,以朴素、晓畅而又意韵十足的语句倾倒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前两句与后两句连接中,视线的切换连起异乡与故乡,作品的空间感立刻显得立体、开阔又形象,整首诗呈现出电影的流动画面。《少年行》共四首。主人公为少年游侠。抒写了他们的豪爽、侠骨、骁勇、不计功名,“相逢意气为君饮”“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少年们的意气风发振动人心,同样触动人心的还有作者酣畅淋漓的笔调。忍不住,眺望这位遥远的奇人。“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是王维的《相思》,别名“江上赠李龟年”。当年,名闻遐迩的音乐家李龟年流落他乡时演唱此诗,在座听者无不潸然泪下。《渭城曲》即《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送别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赠予或者送别友人的诗可谓一封封书翰,见字如面,它们不是写给我的,但我依然在此中感受到书写者的恳挚,一颗重情谊的心,为之感动并庆幸所相逢的阅读。漫游王维的诗歌,深入心扉的是清明、丰富、极简之深透、趣味、坦诚。他的作品弥散着本真的生活之气,涌动着天地间生生不息的力量。他曾奉命出使边塞,因此有了《使至塞上》中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老将行》中,“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描写昔日盛年的勇士威震四方,遭弃置后流落民间,只得“门前学种先生柳”。但在国难当头之际,已白发苍苍仍一心报国:“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他的《戏题盘石》:“可怜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在《终南别业》中他写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辋川一景“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另一景“辛夷坞”中的辛夷花:“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从随这些言词,有如身临其境,我闻到山林的气息,静观花开花落,听到琴声;仿佛看到那位老将军,眼神坚毅,依然目光如炬;仿佛瞧见诗人与林中偶遇的老农谈笑甚欢……我也笑逐颜开。王维用文字描绘的世间之景,是一幅幅图画,是音符在跳跃,在飘游。他真的也擅长用笔作画。《袁安卧雪图》“留”在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予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他的两幅画竹图在北宋时期(宋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被摹刻为石刻线画,如今收存于陕西省西安碑林博物馆里;《辋川图》为壁画,现只有历代临摹本存世。“摩诘所谓云峰石迹,迥出天机,笔意纵横,参乎造化者。”明代画家董其昌于《画禅室随笔》中赞叹,在山水画论著《画旨》中又写:“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将王维视为南宗山水画之祖。他也真的通晓音乐,还弹得一手好琵琶。他与音乐的缘分还有古琴曲:《阳关三叠》取材于他的七言绝句《渭城曲》,歌曲分三大段,即三次叠唱,另取诗中“阳关”一词而得名,至今仍在演奏及传唱。“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宋代苏轼的评价深入人心已近千年。明人王鏊说:“摩诘以淳古澹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如辋川诸诗,真一片水墨不着色画。”他的诗作融合了才情、文化底蕴、绘画、音乐等众多元素,包括自身的生命状态。路在脚下,不管有意无意、主动被动,每个人都迈出自己的脚步,陶养自身理念,以此与时光相融。王维亦如此。他年少时父亲去世,母亲将他与弟弟妹妹拉扯大,他自然地携起长子长兄之任。犹如今人寻求一条上学、毕业、工作之路,他也走着相仿的路途;也同今人,有时去游历大川,抑或“屏居”胜地一段时日,修身养性也如无数人,成长中有苦闷,有犹疑,有悲伤。向往田园的恬淡,流连忘返于山光水色,又自然而然地回到岗位。当友人们“登车上马,倏忽云散”后,也会感“幽独”而吁叹。生于尘寰,主导着他的心灵空间的是诗文、佛学、悟道,以及报国之志。四十出头时,王维在长安蓝田县辋川山谷中购得别业,以便慈母持戒安禅,而他在长安城供事闲暇时也有了“草堂”可归。他也跟友人们同享这些大自然赋予的胜境,徜徉其间,弹琴赋诗,还与同样居住辋川的多年道友裴迪以每一景点为题各赋绝句二十首,汇编成一部《辋川集》,除此,他又将二十景创作为画作《辋川图》,绘于墙面。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王维上表“请施庄为寺”,辋川别业因此成清源寺。三年后王维去世。清源寺消逝于唐末的战乱。每个人的路都必由自己走。选择是个人的事情。苏轼品赏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何止陶渊明,王维、苏轼都是,他们自觉地面对自己的心灵,终其一生开辟各自的成长空间。王维的人生合上了。他的诗文和艺术梦想在今天——在我的眼前——闪射着裴迪诗句中描述辋川金屑泉水的光景:“萦渟①澹不流,金碧如可拾。”(取材于张洁的同名散文)注释:①萦渟:水流回旋的样子。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倾倒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倾倒:倾吐心意B.漫游王维的诗歌漫游:仔细品味C.作品弥散着本真的生活之气

弥散:弥漫消散D.清源寺消逝于唐末的战乱

消逝:逐渐消失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维《相思》一诗,为赠李龟年而做,诗人亲自演唱此诗,让在场听者潸然泪下。B.王维将生活中的苦闷与悲伤融入恬淡的田园生活中,流连山光水色,让心灵栖息。C.作者穿越历史的时空,通过阅读王维的诗歌,去体察、理解诗人一生的“心路”。D.作者品味分析王维诗句与人生的同时,亦在对诗文与艺术的真谛进行深入的思考。19.文章的题目是“眺望王维”,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作者在眺望中,看到了怎样的王维形象。20.文章引用裴迪“萦渟澹不流,金碧如可拾”的诗句作结,请简要分析这句诗在全文中的作用。八、语言文字运用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阅读始终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也是维系文明传承发展的关键纽带。②阅读能滋养人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③那些用文字构建了绮丽多彩的世界,不仅能让人获得美的享受,反而能让人从浮躁的现实世界中跳脱出来,实现真正的自由。④在信息泛滥和电子产品包围的今天,读书的人也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拥有了让时间变慢的魔法。⑤慢,是舒缓,是耐心,是从容,是对细节的迷恋。⑥因为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总是让我们来不及停驻,来不及凝神。⑦读书能让我们和自己的灵魂相遇,也能让我们和许多有趣的灵魂穿越时空对话交流。(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句前后的分句位置不能互换。B.第②句“滋养”可换为“滋润”。C.第⑤句中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D.第⑦句开头加“但”字意思不变。(2)文中第③句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但不得改变原意,使修改后的语句流畅自然,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卡上。九、作文22.微写作。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学校计划开展主题为“鲜花致敬劳动者”的主题实践活动。请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1)校学生会成员准备走近劳动者,为劳动者献花。请你以校学生会成员的身份选择一个活动地点,如学校、医院、社区、研究所、建筑工地……并说明理由。要求:突显活动主题,理由充分。(2)请你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你所走近的劳动者,帮助同学们深入了解其所从事的职业。可从其工作内容、职业特点与社会意义角度进行介绍。要求:特点鲜明,符合实际,语言简明。(3)请以“你是我心中的星”为开头,写一段抒情性文字或小诗,表达对劳动者的敬意。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23.根据要求作文。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寻找对“自我”真正的认识,都是哲人不懈的追求。老子有云:“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古希腊也有“认识你自己”的箴言。这些思考点燃文明的火种,引发了无数人对生命的追问和思考。那么你对“自我”又有着怎样的思考……请以“认识自我”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24.根据要求作文。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百花争艳。眼前的美景,是否触发你的回忆,让你想起曾经发生在春天的故事……请以“春天的故事”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参考答案:1.D2.A

3.B

4.A

5.①一切艺术作品要达到主客体的统一,并且要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变化和改革。②艺术家要通过艺术的典型化手段,选择、取舍、概括、集中单个的事物,把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它们的矛盾和冲突进行改造,从而实现艺术真实的完整体,塑造典型人物。③艺术作品既要深刻展示人性的复杂性与人生的巨大困境,又要体现作家主体真诚的写作态度。【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且在不断改变”错误。由原文“艺术和社会都在不断变化和改革中,经历着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可知,是艺术和社会都在不断变化和改革中,而不是主体和客体不断改变。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画横线句子是在说伟大的作品总是展现人性的复杂性与人生的巨大困境。A.强调的是语言特点以及语言所描绘的世界。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以及对文本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A.“因为……所以……”错误。由原文“文学的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真实”可知,文学的艺术真实和现实真实是不同的,所以艺术真实是不能改变现实的。C.“……指作家如实记录所见的生活”错误。由原文“有的同志说他写他所见到的,实际上他只是记录了生活的混乱状态,而没有‘克服’”可知,作家如实记录所见的生活并不是对生活混乱状态的克服。D.“只要……就……”错误。由原文“情节的选择对于展现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十分重要。人们可以通过情节的安排,把人物的冲突写得非常尖锐,甚至动刀动枪,做到这点还是容易的。但要使这些尖锐的对立和冲突变为人物性格的完整体的组成部分就不容易了”可知,并不是情节充满尖锐对立和冲突,就能创造完整的人物性格,塑造出典型人物。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作为出发点”错误。由原文“文学的真实性最重要的是见证与呈现人性的真实性和生存条件的真实性”可知,呈现人性的真实性和生存条件的真实性是文学真实性最重要的,而不是出发点。6.B7.C

8.D

9.D

10.原则:顺应时代,符合民心,迎合风俗。作用:维护制度,治理国家,教化百姓,调节民风,安宁社会。【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进行了十多年也没有完成。B.“乐”,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音乐歌颂。句意:这是他们在用音乐歌颂自己的盛德。C.句意:这是周宣王昼夜不懈地做好事得来的。D.句意:先天而成的人性不能节制。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句意:历朝受天命然后为王,虽然各有其兴盛的原因。/人君没有不希望国家安宁而憎恶危亡的。B.介词“在”;介词,比。句意:作为朝廷不变的制度,在后世流传。/安居上位,治理百姓,没有比礼更好的。C.均为结构助词,的。句意:所谓“道”,就是君主应当遵循的治理国家的基本规律。/周宣王思念先代圣君的德行D.介词,因为;介词,用。句意:因此政事一天天衰败下去。/用行政力量加以推行,用刑罚手段加以防范。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D.“具体……制定……乐曲”错。正确句意:礼制尤为齐全,每件事都设立制度,有偏邪就加以防止。关键词:“具”,齐全;“制”,设立制度;“曲”,偏邪不正。故选D。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孔子认为”错。“周监于二代,礼文尤具……于是教化浃洽,民用和睦,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囹圄空虚,四十余年”应该是《汉书》作者班固的观点。后面“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才是孔子的认识。选项张冠李戴。故选D。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一的“

因民而作,追俗为制也”、材料三“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施宜,有所损益,即民之心,稍稍制作,至太平而大备”等信息归纳出礼乐的原则。由材料二“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其化人也著”“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等信息概括出礼乐的作用。参考译文:材料一今上(汉武帝)即位后,招纳罗致通晓儒学的人才,命他们共同制定礼仪制度,进行了十余年也没有成功。有人说,古时天下太平,万民和睦安乐,上天普遍降下各种祥瑞,才能采择社会风俗,制定礼乐制度。皇帝听了这些话后向御史下诏书说道:“历朝受天命而为王,虽然各有其兴盛的原因,却是殊途而同归,即因民心而起,遵循民众的风俗习惯来创建制度。如今议论的人都厚古而薄今,百姓还有何指望?汉朝也是一家帝王,如果典法制度不能流传下去,如何对后世子孙解释?教化隆盛的治理天下时宏伟博大,治化浅薄的治理天下时气量狭隘,怎么能不以此自勉呢!”于是,以“太初”为元年改定历法,变易服饰颜色,于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制定宗庙祭祀、百官朝贺的礼仪,作为朝廷不变的制度,流传后世。(取材于《史记·礼书》)材料二

所谓“道”,就是君主应当遵循的治理国家的基本规律;仁义礼乐都是“道”得以实现的工具。那些道德高尚的君主去世以后,其子孙长久在位,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安宁地治理着国家,这些都是运用礼乐教育感化百姓的结果。君主未制作(歌颂自己的)音乐之时,就选用前代帝王那些适于当代的音乐作品,来对百姓进行深刻入里的教育。得不到教化的实效,雅、颂之乐也就做不成,那么君主(就要)在成就大业之后亲自制作音乐,这是他们在用音乐歌颂自己的盛德。所谓音乐,是用来改变民风民俗的。用音乐去改变民风民俗是简易可行的,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虽然乐曲的声音是从各种乐器中演奏出来的,但它却来源于感情,接触到肌肤,深藏在骨髓(即使思想受到刻骨铭心的教化)。所以有的时候,君主治理国家的方法虽然有些偏差,但宣传君主盛德的管弦之音却没有衰败。舜为政治国的年代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可是制作音乐歌颂君主圣德的做法一直保存下来,所以,孔子在齐国还能听到歌颂君主盛德的《韶》乐。人君没有不希望国家安宁而憎恶危亡的,然而政治混乱、国家危亡的很多,这是由于任用的人不得当,言行举止不符合治理国家的“道”,所以政事一天天衰败下去。周代的“道”到了周厉王、周幽王时衰落了,不是“道”亡了,而是厉王和幽王不遵循这个“道”走。周宣王思念先代圣君的德行,复兴久已停滞的事业,补救时弊,发扬周文王、周武王开创的功业,周代的“道”又灿烂复兴起来。诗人赞美他,为他作诗,认为上天保佑他,为他出生贤良的辅佐,后世称颂周宣王,至今不绝。这是周宣王昼夜不懈地做好事得来的。孔子说“人能光大‘道’,不是‘道’光大人”。所以治和乱、废和兴,都在于自己。世遭衰乱并不是天命不可挽回,而是由于人君的行为荒谬,失掉了先王优良的传统啊。(取材于《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人吸收了天地间的阴阳之气,有喜怒哀乐的情感,先天而成的人性不能节制,圣人能找到办法加以节制,可是圣人不能灭绝人性。效法自然规律制定礼乐制度,目的就是为了通神明,立人伦,修正人的情性,节制人事使之恰当适中。孔子说:“安居上位,治理百姓,没有比礼更好的;转变民风,改易习俗,没有比乐更好的。”用礼来节制民众的心志,用乐来调和民众的声音,用行政力量加以推行,用刑罚手段加以防范。礼、乐、刑、政四个方面,互相沟通而不矛盾,这样王道就完备了。帝王一定要根据前代帝王的礼,遵从时代的要求加以施行,进行增删,按照百姓的思想,逐渐制作,至天下太平时就完备了。周朝借鉴夏、殷二代,礼制尤为齐全,每件事都设立制度,有偏邪就加以防止,所以称作礼节仪式有三百,礼仪细节有三千。于是教化遍及,百姓因此和睦,不生灾害,没有祸乱,监狱空虚,这样的情况有四十多年。孔子赞美它说:“礼乐制度太完备了!我赞同周朝的礼仪。”(取材于《汉书·礼乐志》)11.①不要违背礼节,侍奉父母、埋葬父母、祭祀父母都不违背礼节。②孝是以礼侍奉、埋葬、祭祀父母,是用尊敬的态度对待父母,是能够继承父亲的遗志。【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根据材料一“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意思是父母活着,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了,依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可知,“无违”是不违背礼节,是在父母活着的时候,按照礼节侍奉他们;在父母去世的时候,按照礼节埋葬、祭祀他们。根据材料一“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知,孔子所说的“孝”是无论父母活着时,还是去世时,都依照礼节对待他们。根据材料二“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假如对父母不敬的话,供养父母与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即要用发自内心的尊敬对待父母,才是“孝”。根据材料三“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意思是在父亲去世多年后,他仍然没有改变父亲为他选择的道路(没有忘记父亲的教诲),即在父亲去世后,能够谨慎地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继承父亲的遗志。参考译文:孟懿子向孔子问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不久)樊迟替孔子赶车,孔子便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孝道,我回答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孔子道:“父母活着,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了,依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子游问怎么做才是尽孝,孔子说:“现在人们认为的孝,是能养活父母。(其实)连狗马等牲畜都能得到饲养,假如对父母不敬的话,供养父母与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孔子说:“在父亲去世多年后,他仍然没有改变父亲为他选择的道路(没有忘记父亲的教诲),就算得上是有孝心的人了。”12.D13.A

14.①运用多种感官描写,表达情感。如开头两句通过听觉、视觉描写,让读者仿佛听到了作者哀婉的乐声,看到词人寂寞衰老的情形,传递了词人除夕的悲苦之情。②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词的最后两句,前句写词人独对青灯守岁的寂寞凄凉之状和后句家家户户灯火辉煌,盛延酣醉形成对比,衬托词人孤寂的心境。③白描。词作纯用白描,了无彩饰,感时伤老,人生如寄的悲哀渗透在字里行间。④托物言志。词人以梅花自寄,梅花使词人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词人在这一意象上发现了自身价值,可见其人格、操守。【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重点词语的分析能力。D.“写出词人回忆往昔新春与亲友相伴尽情畅饮的无尽欢乐”错误,写词人独对青灯守岁的寂寞凄凉之状和后句家家户户灯火辉煌,盛延酣醉形成对比,衬托词人孤寂的心境。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A.“喜迎新春”错。开篇两句词人通过听觉、视觉,仿佛令让人听到了哀婉的乐声,看到了新词中的悲苦情调,传递了词人除夕的悲苦之情。故选A。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抒情手法的能力。开头两句“自唱新词送岁华。鬓丝添得老生涯”写词人唱着新作的词,送走一年的时光。两鬓的白发预示着自己已到老年岁月,先写听觉,再写视觉,视听结合,让读者仿佛听到了作者哀婉的乐声,看到词人寂寞衰老的情形,传递了词人除夕的悲苦之情,运用多种感官描写,表情达意,开篇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词的最后两句“隔年昨夜青灯在,无限妆楼尽醉哗”,”青灯”,写室内青灯荧荧,词人孤身一人送别旧岁,又迎来了新年的寂寞凄清;而室外,家家户户,无数妆楼,灯火辉煌,盛筵酣醉,笑语欢哗,这室内室外同时落笔,热闹冷寂,双层对照,令此词言有尽而意无穷,用他人除夜之欢乐与自己除夜之悲哀相对比衬托,艺术效果极佳。使用白描手法。“自唱””十年旧梦”“不在家”“看梅花”,语言明白,不加修饰;”几度新春”“送岁华”“老生涯”,自然表达出感时伤老,人生如寄的悲哀。托物言志。“酒难赊,可怜此夕看梅花。隔年昨夜青灯在”写词人因为贫穷所以连酒也不能赊来借以独酌守岁。那怎么办呢?只好折来些梅枝,用赏花来度过这漫漫除夕之夜吧。这里也可见词人虽然贫穷,词人以梅花自寄,却不失雅人本色,梅花使词人在精神上得到安慰,可见其人格、操守。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茕茕孑立

持一象笏至

举杯断绝歌路难

肯与邻翁相对饮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芰”“搴”“扈”“纫”“茕”“孑”“笏”“翁”“焉”等。16.(1)

林黛玉

史湘云(2)示例一:“寒塘渡鹤影”一句恰切地表现了清寒的中秋夜一只鹤飞过水塘的景象,“寒”字暗示了湘云自幼父母双亡的身世,“鹤”飘逸的形象中暗含了湘云洒脱的性情。示例二:“冷月葬花魂”一句形象地表现了中秋节凄冷的月色下花朵凋零的景象,“冷”字暗示了黛玉寄人篱下的境遇与心态,“葬花魂”暗示了黛玉因病早逝的悲剧命运。【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著基本情节和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诗固新奇,只是太颓丧了些。你现病着,不该作此过于清奇诡谲之语”可知,文中“你”(即B)是林黛玉,且对的诗句“冷月葬花魂”也符合林黛玉的人物形象,说这话的人(即A)史湘云。(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示例一:“寒塘渡鹤影”一句,“寒塘”即是指孤独冷寒的环境,“渡”是经历,而“鹤影”就是隐喻的对象史湘云。此句隐喻的含义大意为:湘云的结局是独自面对凄苦的岁月,但最终精神上得到解渡。示例二:“冷月葬花魂”一句,即是林黛玉一生状态的缩影,也精准的预测了黛玉最终的归宿。一个“冷”字,几乎贯穿黛玉的一生。母亲在她出生后含恨而逝,可谓命运之冷;自出生就多病,早晚不离药石,可谓体质之冷;独有灵思,不入污浊,不乏天性之冷;寒夜凄清,孤独而逝,可谓死亡之冷。这句意也暗示林黛玉花朵般的生命在月光下走向凋零,黛玉将来香消玉殒。17.B18.A19.①看到的是一个富有情感且敏感细腻的王维。②看到的是一个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和感悟的王维。③看到的是他卓越的艺术才华,高超的艺术天赋和追求。④看到的是一个独立思考、具有人文关怀的王维。

20.①呼应主题的作用。它描绘了辋川的静谧景色,是对王维诗歌中常常出现的景象的写照。②画龙点睛的作用。全文通过对王维诗歌和生平的描绘,展现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