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控制实验指导书_第1页
计算机控制实验指导书_第2页
计算机控制实验指导书_第3页
计算机控制实验指导书_第4页
计算机控制实验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验一A/D与D/A转换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了解实验系统的结构与使用方法;

2.通过实验了解模拟量通道中模数转换与数模转换的实现方法。

二、实验设备

1.THBCC-1型信号与系统•控制理论及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平台

2.THBXD数据采集卡一块(含37芯通信线、16芯排线和USB电缆线各1根)

3.PC机1台(含软件“THBCC-1”)

三、实验内容

1.输入一定值的电压,测取模数转换的特性,并分析之;

2.在上位机输入一十进制代码,完成通道的数模转换实验。

四、实验步骤

1.启动实验台的“电源总开关”,打开±5、±15V电源。将“阶跃信号发生器”单元输出

端连接到“数据采集接口单元”的“AD1”通道,同时将采集接口单元的“DA1”输出端连接到

接口单元的“AD2”输入端;

2、将”阶跃信号发生器”的输入电压调节为IV;

3.启动计算机,在桌面双击图标“THBCC-1”软件,在打开的软件界面上点击“开始采集”

按钮;

4.点击软件“系统”菜单下的“AD/DA实验”,在AD/DA实验界面上点击“开始”按钮,

观测采集卡上AD转换器的转换结果,在输入电压为IV(可以使用血板上的直流数字电压表进

行测量)时应为00001100011101(共14位,其中后几位将处于实忖刷新状态)。调节阶跃信号的

大小,然后继续观察AD转换器的转换结果,并与理论值(详见本实验附录)进行比较;

5.根据DA转换器的转换规律(详见本实验附录),在DA部分的编辑框中输入一个十进制

数据(如2457,其范围为0—4095),然后虚拟东波器上观测DA转换值的大小:

6实验结束后,关闭脚本编辑器窗口,退出实验软件。

五、附录

1.数据采集卡

本实验台采用了THBXD数据采集卡。它是•种基于USB总线的数据采集卡,卡上装有

14Bit分辨率的A/D转换器和12Bit分辨率的D/A转换器,其转换器的输入量程均为±10V、输

出量程均为±5V。该采集卡为用户提供4路模拟量输入通道和2路模拟量输出通道。其主要特

点有:

1)支持USB1.1协议,真正实现即插即用

2)400KHzl4位A/D转换器,通过率为350K,12位D/A转换器,建立时间10US

3)4通道模拟量输入和2通道模拟量输出

4)8k深度的FIFO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5)8路开关量输入,8路开关量输出

2.AD/DA转换原理

数据采集卡采用“THBXD”USB卡,该卡在进行A/D转换实验时,输入电压与二进制的

对应关系为:-10〜10V对应为0〜16383(A/D转换为14位)。其中0V为8192。其主要数据格

式如下表所示(采用双极性模拟输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输入AD原始码(二进AD原始码(十六进求补后的码(十进

制)缶D制)

正满度011111111111111FFF16383

正满度一1LSB011111111111101FFE16382

中间值(零点)0000000000000000008192

负满度+1LSB1000000000000120011

负满度1000000000000020000

而DA转换时的数据转换关系为:・5〜5V对应为0〜4095(D/A转换为12位),其数据

格式(双极性电压输出时)为:

输入D/A数据编码

正满度111111111111

正满度一1LSB111111111110

中间值(零点)100000000000

负满度+1LSB000000000001

负满度000000000000

3.编程实现测试信号的产生

利用上位机的“脚本编程器”可编程实现各种典型信号的产生,如正弦信号,方波信号,

斜坡信号,抛物线信号等。其函数表达式分别为:

1)正弦信号

..,、e2万

y=Asin(6JT+夕),T=——

co

2)方波

A0<t<T{

y=

0T[<t<T

3)斜坡信号

at

y,a为常量

0T]<t<T

4)抛物线信号

12

—ata为常量

y=12

0Tx<t<T

这里以抛物线信号为例进行编程,其具体程序如下:

dimtx,op,a,初始化函数

subInitialize(arg),初始化函数

WriteData0,1'对采集卡的输出端口DA1进行初始化

tx=O'对变量初始化

endsub

subTakeOneStep(arg),算法运行函数

a=l

op=0.5*a*tx*tx40.1为时间步长

tx=tx+0.1

ifop>3then'波形限幅

tx=0

endif

WriteDataop,1'数据从采集卡的DA1端口输出

endsub

subFinalize(arg),退出函数

WriteData0,1

endsub

通过改变变量tx、a的值可改变抛物线的上升斜率。

其它典型信号的编程请参考“THBCC-1”安装目录下的“计算机控制算法VBS\基本波形”

目录内参考示例程序。

实验二数字滤波器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熟悉数字滤波器的实现方法;

2.研究滤波器参数的变化对滤波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

1.THBCC-1型信号与系统•控制理论及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平台

2.THBXD数据采集卡一块(含37芯通信线、16芯排线和USB电缆线各1根)

3.PC机1台(含软件“THBCC-1”)

三、实验内容

1.设计一个带尖脉冲(频率可变)干扰信号和正弦信号输入的模拟加法电路;

2.设计并调试一阶数字滤波器;

3.设计并调试高阶数字滤波器。

四、实验原理

1.在许多信息处理过程中,如对信号的滤波,检测,预测等都要广泛地用到滤波器。数字

滤波器是数字信号处理中广泛使用的一种线性环节,它从本质上说是将一组输入的数字序列通

过一定规则的运算后转变为另一组希望输出的数字序列。一般可以用两种方法来实现:一种是

用数字硬件来实现;另一种是用计算机的软件编程来实现。

•个数字滤波器,它所表达的运算可用差分方程来表示:

NN

/=0/=0

2.一阶数字滤波器及其数字化

一阶数字滤波器的传递函数为6/(5)=上生=」一

八X(s)窝+1

利用一阶差分法离散化,可以得到一阶数字滤波器的算法:

TsTs

y(-=-x(幻+(1—一W-1)

TT

其中Ts为采样周期,7为滤波器的时间常数。Ts和7应根据信号的频谱来选择。

3.高阶数字滤波器

高阶数字滤波器算法很多,这里只给出种加权平均算法:

y(K)=A]X(K)+A2X(K-1)+A3X(K-2)+A4x(K-3)

其中权系数4满足:=同样,4也根据信号的频谱来选择。

i=\

五、实验步骤

1、实验接线及准备

1.1启动计算机,在桌面双击图标THBCC-1,运行实验软件;

1.2启动实验台的“电源总开关”,打开±5、±15V电源。将低频函数信号发生器单元输出

端连接到采集卡的“AD1”通道,并选择方波输出。在虚拟示波器观测方波信号的频率和幅值,

然后调节信号发生器中的“频率调节”和“幅度调节”电位器,使方波信号的频率和幅值分别

为4Hz,2V。然后断开与采集卡的连接,将低频函数信号发生器单元输出端连接到“脉冲产生

电路”单元输入端,产生一个尖脉冲信号Uo;

1.3按图2-2连接电路,其中正弦信号来自数据采集卡的“DA1”输出端,尖脉冲信号来自

U1单元的输出端。图2-2的输出端与数据采集卡的“AD1”输入端相连,同时将数据采集卡的

“DA2”输出端与“AD2”输入端相连;

2、脚本程序运行_

2.1点击软件工具栏上的“三卜按钮(脚本编程器),打开脚本编辑器窗口;

2.2在脚本编辑器窗口的文件菜单下点击“打开”按钮,并在“计算机控制算法VBS\计算

机控制技术基础算法”文件夹下选中“数字滤波”脚本程序并打开,阅读、理解该程序,然后

点击脚本编辑器窗口的调试菜单下“步长设置”,将脚本算法的运行步长设为10ms;

2.3点击脚本编辑器窗口的调试菜单下“启动”,用双踪示波器分别观察图2-2的输出端和

数据采集卡输出端“DA2”的波形。调节信号发生器中的“频率调节”电位器,改变方波信号的

频率(即尖脉冲干扰信号的频率)。观察数据滤波器的滤波效果;

2.4点击脚本编辑器的调试菜单下“停止”,修改算法程序中的参数Ts(注:修改Ts时要同

步修改算法的运行步长)、Ti两个参数,然后再运行该程序,在示波器上再次观察参数变化对滤

波效果的影响;

2.5对于高阶数字滤波器的算法编程实验,请参考本实验步骤2.2、2.3和2.4。不同的是打

开的脚本程序文件名为“数字滤波(高阶”',实验时程序可修改的参数为al、a2、a3和采样时

间Ts。

2.6实验结束后,关闭脚本编辑器窗口,退出实验软件

六、实验报告要求

1.画出尖脉冲干扰信号的产生电路图。

2.编写一阶数字滤波器的脚本程序。

3.绘制加数字滤波器前、后的输出波形,并分析程序中参数的变化对其滤波效果的影响。

七、附录

1.尖脉冲干扰信号产生的模拟电路图

'——II--------1——

0.01uFI

松*号utlOkRn,

图2-1尖脉冲产生电路

通过改变方波信号的频率,即可改变尖脉冲的频率。

2.实验电路的信号的产生

把图2-1产生的尖脉冲信号视为干扰信号,与一低频正弦信号(由上位机的“脚本编辑器”

编程输出)输入到图2-2所示的两个输入端。

200K200K

图2・2测试信号的产生电路图

3.一阶数字滤波器的程序编写与调试示例

dimpv,op1,op2,Ts,t,opx,x,Ti'变量定义

subInitialize(arg),初始化函数

WriteData0,1

opx=0

endsub

subTakeOneStep(arg),算法运行函数

pv=ReadData(l),采集卡通道1的测量值

opl=2*sin(x)'正弦信号的产生

x=x+0.1

Ti=0.02

Ts=0.01'采样时间10ms

op2=Ts/Ti*pv+(1-Ts/Ti)*opx,•阶数字滤波器的输出

opx=op2

ifop2>=4.9then

op2=4.9

endif

ifop2<=-4,9then

op2=-4.9

endif

WriteDataopl,1'正弦信号从DA1端口输出

WriteDataop2,2'滤波后的信号从DA2端口输出

endsub

subFinalize(arg),退出函数

WriteData0,1

WriteData0,2

endsub

高阶数字滤波器的编程请参考“THBCC-1”安装目录下的“计算机控制算法VBS\计算机

控制技术基础算法”目录内参考示例程序。

实验三离散化方法研究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数字控制器的设计方法;

2.熟悉将模拟控制器D(S)离散为数字控制器的原理与方法;

3.通过数模混合实验,对D(S)的多种离散化方法作比较研究,并对D(S)离散化前后闭环

系统的性能进行比较,以加深对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理解。

二、实验设备

1.THBCC-1型信号与系统•控制理论及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平台

2.THBXD数据采集卡一块(含37芯通信线、16芯排线和USB电缆线各1根)

3.PC机1台(含软件“THBCC-1”)

三、实验内容

1.按连续系统的要求,照图3-1的方案设计一个与被控对象串联的模拟控制器D(S),并用

示波器观测系统的动态特性。

2.利用实验平台,设计•个数一模混合仿真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并利用D(S)离散化后所

编写的程序对系统进行控制。

3.研究采样周期Ts变化时,不同离散化的方法对闭环控制系统性能的影响。

4.对上述连续系统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作比较研究。

四、实验原理

山于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及其相应的信号变换装置(A/D和D/A)取代了常规的模拟控

制。在对原有的连续控制系统进行改造时,最方便的办法是将原来的模拟控制器离散化,其实

质是将数字控制部分(A/D、计算机和D/A)看成•个整体,它的输入与输出都是模拟量,因

而可等效于一个连续的传递函数D(S)。这样,计算机控制系统可近似地视为以D(S)为控制器的

连续控制系统。

下面以一个具体的二阶系统来说明D(S)控制器的离散化方法。

1、二阶系统的原理框图如图3-1所示。

W)~4gg-

图3-1二阶对象的方框图

图3-2二阶对象的模拟电路图

2、系统性能指标要求

系统的速度误差系数K.251/s,超调量心,410%,系统的调整时间f,Wls

据路要求可得:

limS—5——=5

。=5

…。5(0.55+1)

10

G0(S)=——-——

°5(0.55+1)-5(5+2)

令O(S)="2,则校正后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S+”

S+21010co,,2

O(S)=___x_____=_____=____-___

S+aS(S+2)-S(S+a)-S(5+2jiy”)

由上式得3,、=V10,2f(y“=a>取g=3,则a=23痴=4.47

V2V2

5+255.1+0.5$

D(S)==—x—0=0.45x--------

S+4.474.471+0.22s1+0.22$

所以校正后系统的模拟电路图如下图所示。

实验建议单元:U3、U8、U”、U5、U4及反相器单元

。⑸=之牌瑞X2人日’为使校正后的K,=5,

要求对象K由5增至

10o

K=510K,Cx=\uF

里=0.45,/?2=220K(实际可取200K电阻),c2=\uF

Ri

3、D(S)的离散化算法

R⑻I/时ZOH|--

图3-4数一模混合控制的方框图

图3-3中D(S)的离散化可通过数据采集卡的采样开关来实现。

传递函数与Z传递函数间的相互转换,可视为模拟滤波器与数字滤波器之间的转换。常用

的转换方法有:

a)阶跃响应不变法(或用脉冲响应法)

b)后向差分法

c)双线性变换

1)阶跃跃响应不变法

〃⑺加强⑸]

u(kT)=u;(kT)

u(z)=Z[u(kT)]=Z[us(kT)]

〃(kT)一数字滤波器在阶跃作用下输出响应的“(kT)

4(AT)一模拟滤波器在阶跃作用下输出响应的采样值%(AT)

U(Z)Z也(⑺]

)=----=----;----

E(Z)1

1-Z-'

.c/c1+0.551+0.5S11.27

•D(S)=,U(S)=-----------=—I--------

1+0.22SS(l+0.22S)SS+4.54

"⑺=l+1.27eW〃

_1_1.27_2.27-(1.27々t

“~~\-z~'+\-e-454Tz~'—(l-z-,)(l-^-454,z-,)

据此得

454T1

~7、U(Z)U(z)2.27-(1.27+e--)Z-

如函=丁=—『十一

i-r'

即U(k)=厂5"u(k-l)+2.27e(k)-(1.27+e~4MT)e(k-1)

2)后向差分法

令de(t)«e(k)—e(k—1),dt=T

de(t)e(k)-e(k-Y)

••力〜T~

后向差分S与Z之间关系为

S=±W,代入D(S)表达式中得

T

1-z-'

必二D(Z)="=1XT+"5ZT

E©1+。22匕孩7+°22l

TT+0.22

于是得

U(k)=022U(k-1)+T+05e(k)——^05—e(k-1)

r+0.22T+0.22T+0.22

3)双线性变换

Z=e

—--_5

e2

由泰勒级数得1=1+L,

22

1+L

.-.z«—J-=>S=-x^^sgS=-x^—代入D(s)得

,TTZ+lT\+z

1------s

2

2l-Z-1

D(Z)=""TlTz3r=(1-ZT)+(1+ZT)T

1+0.22x2x1;-Ta+ZT)+°44(1-Z-i)

T1+Z-1

U(z)(+T)-(1-T)ZT1(I+T)_(I_T)ZT

E(z)一(0.44+7)-(0.44-T)Zi-0.44+T।0.44—77T

~0A4+T

nn“、0.44—T.\+T...\—T...

即u(k)=-----------u(k-1)H-------------e(k)---------------e(k-1)

0.44+T0.44+T0.44+T

五、实验步骤

1、实验接线及准备

1.1按图3-2连接一个二阶被控对象的模拟电路;

1.2,用导线将该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到数据采集卡的“DA1”输出端,电路的输出端与数据

采集卡的“AD1”输入端相连;

1.3待检查电路接线无误后,打开实验平台的电源总开关,并按下锁零按钮使其处于“锁零”

状态;

2、脚本程序运行

2.1启动计算机,在桌面双击图标“THBCC-1”,运行实验软件;

2.2顺序点击虚拟示波器界面上的“开始采集卜'按钮和工具栏上的“三I”按钮(脚本

编程器);

2.3在脚本编辑器窗口的文件菜单下点击“打开”按钮,并在“计算机控制算法VBS\计算

机控制技术基础算法\D(S)离散化方法研究”文件夹下选中“阶跃响应不变法”脚本程序并打开,

阅读、理解该程序,然后点击脚本编辑器窗口的调试菜单卜“步长设置”,将脚本算法的运行步

长设为100ms;点击脚本编辑器窗口的调试菜单下“启动”;弹起锁零按钮使其处于“解锁”状

态,用虚拟示波器观察图3-2输出端的响应曲线。结束本次实验后按下锁零按钮使其处于“锁

零”状态;

2.4参考步骤2.3,用同样的方法分别运行后向差分法和双线性变换脚本程序,用虚拟示波

器观察图3-2输出端的响应曲线;

2.5将采样周期Ts减小或增大,重复步骤2.3和2.4,用虚拟示波器观测采样周期Ts的减

小或增大对系统阶跃响应的影响。如系统出现不稳定情况,记下此时的采样周期Ts和所采用的

离散化方法;

2.6按图3-3连接二阶被控对象在加入模拟控制器(PID校正装置)后的模拟电路,并在其

输入端输入2V的阶跃信号,然后观察其响应曲线,并与前面2.3和2.4步骤中采用数字控制器

的实验曲线相比较;

2.7实验结束后,关闭脚本编辑器窗口,退出实验软件。

注:为了更好的观测实验曲线,实验时可适当调节软件上的分频系数(一般调至刻度2)和

选择“乜”按钮(时基自动),以下实验相同。

六、实验报告要求

1.绘出实验中二阶被控对象在加入模拟控制器(PID校正装置)前后的响应曲线。

2.编写数字控制器(阶跃响应不变法)的脚本程序。

3.绘出二阶被控对象在采用数字控制器后的响应曲线,并分析采样周期Ts的减小或增大

对系统阶跃响应的影响。

七、附录

3.数字控制器(阶跃响应不变法)的程序编写与调试示例

dimpv,sv,ei,eix,op,opx,Ts'变量定义

subInitialize(arg),初始化函数

WriteData0,1

eix=O

opx=0

endsub

subTakeOneStep(arg),算法运行函数

pv=RcadData(l)'采集卡通道AD1的测量值

sv=2'给定值

Ts=0.1'采样周期

ei=sv-pv'控制偏差

op=exp(-4.54*Ts)*opx+(2.27*ei-(1.27+e:xp(-4.54*Ts))*eix)*0.45,控制器输出值

eix=ei,eix为控制偏差的前项

opx=op'opx为控制输出的前项

ifop<=-4.9then'输出值限幅

op=49

endif

ifop>=4.9then

op=4.9

endif

WriteDataop,1'控制信号从DA1端口输出

endsub

subFinalize(arg),退出函数

WriteData0,1

endsub

双线性变换法、后向差分变换法对D(S)离散化后的请参考“THBCC-1”安装目录卜的“计

算机控制算法VBS\计算机控制技术基础算法'D(S)离散化方法研究”目录内参考示例程序。

实验四数字PID调节器算法的研究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熟悉常规的数字P1D控制算法的原理;

2.学习并熟悉积分分离PID控制算法的原理;

3.掌握具有数字PID调节器控制系统的实验和调节器参数的整定方法。

二、实验设备

1.THBCC-1型信号与系统•控制理论及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平台

2.THBXD数据采集卡一块(含37芯通信线、16芯排线和USB电缆线各1根)

3.PC机1台(含软件“THBCC-1”)

三、实验内容

1.利用本实验平台,设计并构成一个用于混合仿真实验的计算机闭环实时控制系统;

2.采用常规的PI和PID调节器,构成计算机闭环系统,并对调节器的参数进行整定,使

之具有满意的动态性能;

3.对系统采用积分分离P1D控制,并整定调节器的参数。

四、实验原理

在工业过程控制中,应用最广泛的控制器是PID控制器,它是按偏差的比例(P)、积分(I)、

微分(D)组合而成的控制规律。而数字PID控制器则是由模拟PID控制规律直接变换所得。

在PID控制规律中,引入积分的目的是为了消除静差,提高控制精度,但系统中引入了积

分,往往使之产生过大的超调量,这对某些生产过程是不允许的。因此在工业生产中常用改进

的PID算法,如积分分离PID算法,其思想是当被控量与设定值偏差较大时取消积分控制;当

控制量接近给定值时才将积分作用投入,以消除静差,提高控制精度。这样,既保持了积分的

作用,又减小了超调量。

五、实验步骤

1、实验接线

1.1按图4-1和图4-2连接一个二阶被控对象闭环控制系统的电路;

1.2该电路的输出与数据采集卡的输入端AD1相连,电路的输入与数据采集卡的输出端

DA1相连;

1.3待检查电路接线无误后,打开实验平台的电源总开关,并将锁零单元的锁零按钮处于“解

锁”状态。

2、脚本程序运行

2.1启动计算机,在桌面双击图标“THBCC-1”,运行实验软件;

2.2顺序点击虚拟示波器界面上的“开始采集I”按钮和工具栏上的“三卜按钮(脚本

编程器);

2.3在脚本编辑器窗U的文件菜单下点击“打开”按钮,并在“计算机控制算法VBS\计算

机控制技术基础算法,数字PID调器算法”文件夹下选中“位置式PID”脚本程序并打开,阅读、

理解该程序,然后点击脚本编辑器窗口的调试菜单下“步长设置”,将脚本算法的运行步长设为

100ms;

2.4点击脚本编辑器窗口的调试菜单下“启动”;用虚拟示波器观察图4-2输出端的响应曲

线;

2.5点击脚本编辑器的调试菜单下“停止”,利用扩充响应曲线法(参考本实验附录4)整

定PID控制器的P、I、D及系统采样时间Ts等参数,然后再运行。在整定过程中注意观察参

数的变化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晌;

2.6参考步骤2.4,24和2.5,用同样的方法分别运行增量式PID和积分分离PID脚本程序,

并整定PID控制器的P、I、D及系统采样时间Ts等参数,然后观察参数的变化对系统动态性

能的影响。另外在积分分离PID程序运行过程中,注意不同的分离阈值tem对系统动态性能的

影响;

2.7实验结束后,关闭脚本编辑器窗口,退出实验软件。

六、实验报告要求

1.绘出实验中二阶被控对象在各种不同的PID控制下的响应曲线。

2.编写积分分离PID控制算法的脚本程序。

3.分析常规PID控制算法与积分分离PID控制算法在实验中的控制效果。

七、附录

1.被控对象的模拟与计算机闭环控制系统的构成

图4-1数-模混合控制系统的方框图

图中信号的离散化通过数据采集卡的采样开关来实现。

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为:

…、105

G(S)=-----------------=---------------------

(5+1)(5+2)(5+1)(0.554-1)

它的模拟电路图如下图所示

图4-2被控二阶对象的模拟电路图

2.常规PID控制算法

常规PJD控制位置式算法为

u(k)=kp{e⑹+e(i)+,[哑)一e(Z-1)]}

/i/=1/

对应的z传递函数为

口亿)=瑞=3+(占+七(1—27)

式中。一比例系数

跖=/二积分系数,T采样周期

°/

3K〃微分系数

pT

其增量形式为

u(^)=u[k—1)+K0[e(k)—e(k—1)]+Kq(k)+Kd\c(k.)—2e(k—1)+e(k—2)]

3.积分分离PID控制算法

系统中引入的积分分离算法时,积分分离PID算法要设置分离阈Eo:

当|e(kT)|W|Eo|时,采用PID控制,以保持系统的控制精度。

当|e(kT)|>|Eo|时,采用PD控制,可使6p减小。积分分离P1D控制算法为:

〃(&)=K*(&)+K,K,Ze(〃)+Kd[e(k)-^-1)

式中人称为逻辑系数:

当|e(k)|W|E0|时,Ke=l

当|e(k)|>|E0|时,Ke=0

对应的控制方框图为

图4-3上位机控制的方框图

图中信号的离散化是由数据采集卡的采样开关来实现。

4.数字PID控制器的参数整定

在模拟控制系统中,参数整定的方法较多,常用的实验整定法有:临界比例度法、阶跃响

应曲线法、试凑法等。数字控制器参数的整定也可采用类似的方法,如扩充的临界比例度法、

扩充的阶跃响应曲线法、试凑法等。下面简要介绍扩充阶跃响应曲线法。

扩充阶跃响应曲线法只适合于含多个惯性环节的自平衡系统。用扩充阶跃响应曲线法整定

PID参数的步骤如下:

①数字控制器不接入控制系统,让系统处于开环工作状态下,将被调量调节到给定值附近,

并使之稳定下来。

②记录被调量在阶跃输入下的整个变化过程,如下图所示。

Ul(t)

③在曲线最大斜率处作切线,求得滞后时间T和被控对象时间常数Tx,以及它们的比值

TX/T,然后查下表确定控制器的Kp、K、人及采样周期T。

控制度控制律

TKpTiTd

1.05PI0.1T0.84Tx/T0.34T—

PID0.05T1.15TX/T2.0T0.45T

1.2PI0.2T0.78Tx/T3.6T一

PID0.16T1.0TX/T1.9T0.55T

1.5PI0.5T0.68Tx/T3.9T一

PID0.34T0.85Tx/T1.62T0.82T

扩充阶跃响应曲线法通过测取响应曲线的工、Tx参数获得一个初步的PID控制参数,然后

在此基础上通过部分参数的调节(试凑)使系统获得满意的控制性能。

5.位置式PID数字控制器程序的编写与调试示例

dimpv,sv,ei,K,Ti,Td,qO,q1,q2,mx,pvx,op,变量定义

subInitialize(arg)'初始化函数

WriteData0,1

mx=O

pvx=O

endsub

subTakeOneStep(arg)'算法运行函数

pv=ReadData(l),采集卡ADI通道的测量值

sv=2‘给定值

K=0.8,比例系数P

Ti=5'积分时间常数I

Td=0'微分时间常数D

Ts=0.1'采集周期

ei=sv-pv'控制偏差

qO=K*ei'比例项

ifTi=0then

mx=0

ql=0

else

mx=K*Ts*ei/Ti'当前积分项

endif

q2=K*Td*(pvx-pv)/Ts“微分项

ql=ql+mx

ifql>4.9then'积分限幅,以防积分饱和

ql=4.9

endif

ifql<-4.9then

ql=-4.9

endif

pvx=pv,pvx为测量值的前项

op=q0+ql+q2'PID控制器的输出

ifop<=-4.9then'输出值限幅

op=-4.9

endif

ifop>=4.9then

op=4.9

endif

WriteDataop,1'输出值给DA1通道

endsub

subFinalize(arg)'退出函数

WriteData0,1

endsub

位置式PID、积分分离PID控制算法的编程请参考“THBCC-1”安装目录下的“计算机控

制算法丫8$\计算机控制技术基础算法'数字PID调器算法”目录内参考示例程序。

实验五串级控制算法的研究

一、实验目的

1.熟悉串级控制系统的原理,结构特点;

2.熟悉并掌握串级控制系统两个控制器参数的整定方法。

二、实验设备

1.THBCC-1型信号与系统•控制理论及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平台

2.THBXD数据采集卡•块(含37芯通信线、16芯排线和USB电缆线各1根)

3.PC机1台(含软件“THBCC-1”)

三、实验内容

1.设计一个具有二阶被控对象的串级控制系统,并完成数-模混合仿真。

2.学习用逐步逼近法整定串级控制系统所包含的内,外两环中PI控制器的参数。

四、实验原理

计算机串级控制系统的原理方框图如图5-1所示:

图5-1串级控制系统方框图

串级控制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在结构上有两个闭环。位于里面的闭环称为副环或副回路,它

的给定值是主调节器的输出,即副回路的输出量跟随主调节器的输出而变化。副回路的主要作

用是:一、能及时消除产生在副回路中的各种扰动对主控参量的影响;二、增大了副对象的带

宽,从而加快了系统的响应。在外面的那个闭环称为主环或主回路,它的控制作用是不仅实现

主控参量c(t)最终等于给定值「⑴,而且使c(t)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

图5-1中信号的离散化是通过数据采集卡的采样开关来实现的,D|(Z)、Dz(Z)是由计算机实

现的数字调节器,而其控制规律用得较多的通常是PID调节规律。

五、实验步骤

1、实验接线

1.1根据图5-1与5-2,连接一个二阶被控对象闭环控制系统的模拟电路;

1.2用导线将图5-2的“ul”输出点与数据采集卡的输入端“AD1”相连,"u2”输出点与

数据采集卡的输入端“AD2”相连,该电路的输入端则与数据采集卡的输出端“DA1”相连;

1.3待检查电路接线无误后,打开实验平台的电源总开关,并将锁零单元的锁零按钮处于“解

锁”状态。

2、脚本程序运行

2.1启动计算机,在桌面双击图标“THBCC-1”,运行实验软件;_

2.2顺序点击虚拟示波器界面上的“开始采集1按钮和工具栏上的“三I”按钮(脚本

编程器);

2.3在脚本编辑器窗口的文件菜单下点击“打开”按钮,并在“计算机控制算法VBS\计算

机控制技术基础算法”文件夹下选中“串级控制”脚本程序并打开,阅读、理解该程序,然后

点击脚本编辑器窗口的调试菜单下“步长设置”,将脚本算法的运行步长设为100ms;

2.4点击脚本编辑器窗口的调试菜单下“启动”;用虚拟示波器观察图5-2中ul、u2输出

端各自的响应曲线。然后用逐步逼近法(参考本实验附录3的参数整定)整定串级控制系统的

主调节器和副调节器相应的P、I、D参数。在整定过程中,注意观察参数的变化对系统动态性

能的影响;

2.5将串级控制的脚本程序语句“WriteDataopl,1”中的叩1(加副控制器时)输出改为op(不

加副控制器时)输出,然后重复操作步骤2.4,并比较加副控制器前后被控参数的控制效果;

2.6实验结束后,关闭脚本编辑器窗口,退出实验软件。

六、实验报告要求

1.绘出实验中二阶被控对象的模拟电路图;

2.根据串级控制器的算法编写脚本程序;

3.绘制实验中被控对象的输出波形。

七、附录

1.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及模拟电路

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与模拟电路图如图5-2所示。

5

其传递函数为:G(S)=

(0.55+1)(25+1)

2.常规的PI控制算法

常规的PI控制律为»(r)=Kp[e(t)+—[e(T)dr]

Ti力

对于用一阶差分法离散后,可以得到常规数字PI的控制算法:

a(k)=u(k-1)+p[e(k)-e(k-1)]+Ie(k)

这里P、I参数分别为P=K“,I=K-

P°T,

图5・2二阶受控对象的模拟电路图

3.逐步逼近整定法的整定步骤

1)外环断开,把内环当作•个单闭环控制系统,并按单闭环控制系统的PID控制器参数的

整定方法,整定内环PID控制器的参数。

2)将内环PID控制器参数置于整定值上,闭合外环。如把内环当作外环中的一个等效环节,

则外环又成为一个单闭环控制系统,再按单闭环控制系统的PID控制参数的整定方法(如扩充

响应曲线法),整定外环PID控制器的参数。

3)将外环PID控制参数置于整定值上,闭合外环,再按以上方法整定内环PID控制器的

参数。至此,完成了一次逼近循环。如控制系统性能」满足要求,参数整定即告结束。否则,

就回到步骤2)。如此循环下去,逐步逼近,直到控制系统的性能满足要求为止。

4.串级控制程序的编写与调试示例

dimpv,sv,ei,ex,ey,K,Ti,Td,qO,q1,q2,op

dimpv2,sv2,ei2,ex2,ey2,K2,Ti2,Td2,q20,q21,q22,opl'变量定义

subInitialize(arg),初始化函数

WriteData0,1

WriteData0,2

endsub

subTakeOneStep(arg),算法运行函数

pv=ReadData(l),采集卡AD1、2通道的测量值

pv2=ReadData(2)

sv=2'给定值

K=1'比例系数P

Ti=3'积分时间常数I

Td=0'微分时间常数D

K2=1.2

Ti2=l

Td2=0

Ts=0.1'采集周期

主控制回路*********************************

ei=sv-pv,控制偏差

qO=k*(ei-ex),比例项

ifTi=0then

ql=0

else

ql=K*Ts*ei/Ti'积分项

endif

q2=k*td*(ei-2*ex+ey)/Ts,微分项

ey=ex

ex=ei

op=op+q0+ql+q2

ifop>4.9then'对主调节器的输出值进行限幅

op=4.9

endif

ifop<-4.9then

op=-4.9

endif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