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调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浙江省绍兴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调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浙江省绍兴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调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浙江省绍兴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调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浙江省绍兴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调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调测试题(含解析)一、积累与运用1.根据拼音写出词语。(1)从来文章都提倡简练,而fánrǒngtuōtà_______为作文病忌。这诚然是不错的。(《简笔与繁笔》)(2)这种方法很容易被错误地应用,而滥用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的可能性是hàiréntīngwén_______的。(《东方和西方的科学》)(3)这难道是在这场为获得自由而从事的jīankǔzhuójué_______的斗争中,一个聪明人所应持的态度吗?(《不自由,毋宁死》)【答案】(1).繁冗拖沓(2).骇人听闻(3).艰苦卓绝【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应对这类问题,必须在平时做好积累,尤其注意对常见字中的易读错字、多音字、形近字、同音字、音近字要多读多记;作答时要结合语境进行回忆。本题中要特别注意“冗”“沓”“骇”“艰”的书写,尤其注意“艰苦卓绝”的书写。“坚苦卓绝”的意思是指“坚韧刻苦”的精神超越寻常;而“艰苦卓绝”是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这里用来修饰“斗争”,应是“艰苦卓绝”。2.默写填空。(1)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_______________,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2)夫如,故远人不服,_______________。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3)_______________,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4)_______________,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5)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_。(《锦瑟》)(6)_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7)只在此山中,_______________。(《寻隐者不遇》)【答案】(1).素不闻诗书之训(2).则修文德以来之(3).谨庠序之教(4).亦余心之所善兮(5).蓝田日暖玉生烟(6).梧桐更兼细雨(7).云深不知处【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直接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谨”“庠序”“善”“兼”的书写。【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3.解释“哨子”的含义。如果把因疫情而不幸去世的李文亮医生称为“吹哨子的人”,那么,艾芬医生就是“发哨子的人”了。哨子:_______________【答案】危险(情况)预警(意思相近即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中重点词语的含意。其中的含意要思考两个方面,一是句中物(包括景物、事物、人物)的特点或情感,二是作者的情感。理解句子含意要抓住关键词语和修辞,并结合前后语境及文章主旨来进行体会。首先结合“哨子”的本意:用金属或塑料等制成的能吹响的器物,多在集合人员、操练或体育运动时为了提醒人们而使用。再结合“李文亮医生称为‘吹哨子的人’”“艾芬医生就是‘发哨子的人’”可知,此处的“哨子”是指当疫情等危险来临时,对人们的提醒、预警。4.根据语境,将下面的选项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只填序号)。同样的交际任务可以通过不同的修辞手段、修辞方法来完成。,。比如,传说曾国藩与太平军作战之时,屡次失利,于是上奏皇帝说“臣屡战屡败”,但这句话后被改成了“臣屡败屡战”,,;,。①选择不同的语序,就是完成同样交际任务的修辞方法之一②后者则不一样,它突出了虽败犹战、不屈不挠的斗志③这种修辞效果的取得,所依靠的主要是语序④前者突出了屡战的结果是屡败,暗含了指挥不力、作战无能⑤修辞手法相同,语序不同,话语意义、修辞功能、修辞效果也不一样⑥虽然只是细微的词序变化,但表达效果迥异【答案】①⑤⑥④②③【解析】【详解】本题是对语言表达连贯的考查,有主观和客观两种考查方式。做主观排序题的基本思路是:通读全题语句,明确题目要求;试着排小组的句子或相连最紧密的句子,再把小组句子连成大组句段;把连好的语段速读一遍,把不连贯的地方再略微调整。简述为通读——试排——连读——微调。试排时从同话题内容,时间、空间、逻辑推理,相同句式,代词,关联词语,起始句,总领句,总结句,标点的角度入手。而做客观排序题要结合以上思路,巧妙使用排除法。根据上下文不难看出,第一道横线必须既能承接上文,又能开启下文,上文总谈修辞,下文举例谈语序,于是可知①是最好的承接语句。⑤则是对①的阐释。⑥中“虽然只是细微的语序变化”一语,可承接此处上文。④和②分别按前后顺序对⑥进行说明,而③则是进行总结的话语。所以正确的顺序应是①⑤⑥④②③。5.根据下面的材料,请你适合“情境”,并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写一段50字以内文字,致敬科比。北京时间1月27日清晨四点,科比·布莱恩特乘坐的私人直升飞机因天气原因失事,一代篮球巨星连同他最爱的二女儿,包括机上其他成员共9人罹难……人间少了“小飞侠”,世上再无“黑曼巴”!【答案】他是洛杉矶凌晨四点的那颗星,是篮球之神敬佩的小飞侠,是球场上万人瞩目的黑曼巴。愿逝者安息,精神常存。【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表达任务,依据表达任务组织语言,注意表达的准确、连贯、得体、简明等要求。本题的写作任务是“致敬科比”,并要适合“情境”、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考生可围绕对科比精神的赞美与其英年早逝的遭遇角度进行写作,注意语言的连贯、得体,字数控制在50字内即可。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各题。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节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愿以十五城请易壁易:交换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被C窃计欲亡走燕亡:逃离D.而束君归赵矣束:结束(结果性命)7.下面关于特殊句式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后置)B.君何以知燕王(宾语前置)C.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定语后置)D.而君幸于赵王(被动句)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答案】6.D7.C8.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那么)也许能侥幸得到赵王得赦免。【解析】【6题详解】本题是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应对此类试题,平时要广泛积累常见实词的意义,尤其是课本中出现实词。作答时,考生要依据实词的本义,并结合语境、语法来判断实词在句子中的正确意义。与语境中的意义和所需词性相符的解释才是正确的解释。D项,“束:结束(结果性命)”错误,“束”在这里是“捆绑”的意思。故选D。【7题详解】本题是对特殊文言句式的考查。常见的特殊句式有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被动句、省略句。句式的判断可以借助一些标志性词语,如者也表判断,代词作宾语常前置,为、见可表被动,介宾结构常后置等。但最终的确定还是要通过翻译。C项,“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实际上是省略了介词“于”,“于境上”是“会”地点状语,正常的语序应是“臣尝从大王于境上与燕王会”,所以这是省略句兼状语后置句。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肉袒”,袒胸露臂;“幸”,侥幸;“脱”,赦免。【点睛】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方法。答题时需要根据具体的题型选择对应的答题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参考译文:赵惠文王在位的时候,得到了楚人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给赵王送来一封书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赵王同大将军廉颇以及诸大臣们商量:如果把宝玉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如果不给他,又恐怕秦国来攻打。尚未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也未能找到。宦官令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你是怎么知道他可以出使的?”缪贤回答说:“微臣曾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我的门客相如劝阻我不要去,问我说:‘您怎么会了解燕王呢?’我对他说:‘我曾随从大王在国境上与燕王会见,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说“情愿跟您交个朋友”。因此了解他,所以打算投奔燕王。’相如对我说:‘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受宠于赵王,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现在您是从赵国逃亡到燕国去,燕国惧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脱掉上衣,露出肩背,伏在斧刃之下请求治罪,这样也许侥幸被赦免。’臣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也开恩赦免了为臣。为臣私下认为这人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可以出使。”(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粤令性悦谀,每布一政,群下交口赞誉,令乃欢。一隶欲阿其意,故从旁与人偶语曰:“凡居民上者,类喜人谀,惟阿主不然,视人誉篾如也耳。”其令耳之,亟召隶前,抚膺高蹈,嘉赏不已,曰:“嘻,知余心者惟汝,良隶哉!”自是昵之有加。(选自《应谐录》)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每布一政(2)一隶欲阿其意(3)自是昵之有加1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句子。凡居民上者,类喜人谀,惟阿主不然,视人誉篾如也耳。【答案】9.(1)发布(实施)(2)奉承(3)亲近10.但凡做官之人,都喜欢听人家拍马屁,唯独我们主人不一样,把别人的赞誉(看得)十分轻视。【解析】【9题详解】本题是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应对此类试题,平时要广泛积累常见实词的意义,尤其是课本中出现实词。作答时,考生要依据实词的本义,并结合语境、语法来判断实词在句子中的正确意义。与语境中的意义和所需词性相符的解释才是正确的解释。“每布一政”中的“政”是“政令”的意思,“布”则解释为“发布”;“一隶欲阿其意”,依据前文“粤令性悦谀”可知,“阿”的意思是“阿谀奉承”;“自是昵之有加”中“昵”的本义即为“亲近、亲昵”,带入句中符合语境。【10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居民上者”,做官的人;“类”,大都;“篾如”,轻视的样子。【点睛】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方法。答题时需要根据具体的题型选择对应的答题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参考译文:粤令喜欢听奉承话,每实施一个政令,其手下都交口称赞,哄他开心。一个官员想拍他马屁,故意在一旁和人家悄悄地说:“但凡做官之人,都喜欢听人家拍马屁,唯独我们主人不一样,把别人的赞誉(看得)十分轻视。”粤令听见了,把他叫过去,拍着胸口,跳跃起来,对其赞赏有加,说道:“理解我的人,只有你呀!好差役啊!”之后就与他越来越亲近了。(三)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完成各题。长安春望卢纶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11.能体现本诗“景情一致,互为交融”的两个“意象”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12.请赏析颔联所使用的艺术手法。【答案】11.(1).落照(2).衰鬓12.颔联使用设问(疑问)句,连续发问,直抒胸臆,抒发思归之情。“家在梦中何日到”写家乡频频出现在梦中却不能回去的遗憾失落,“春来江上几人还”则又想象在美好春光里该有多少游子轻舟返家,流露出羡慕,形成了反差。诗人的愁苦、无奈,通过细腻的描写、深刻的对比,情真意切,震撼人心。【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情感的能力,具体考查景情关系。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读懂诗歌,分析意象特点,分析情感,同时也要抓住诗歌中直接抒情的词语或诗句,再反向鉴赏诗歌的意象,最后分析总结意象与情感之间的关系。本诗的意思是“东风吹着那细细春雨洒过青山,回望长安城中房舍叠嶂,草色闲闲。故园就在梦中,可是何时才能归还?那春天的江面上来来往往的人,有几个是回去的呢?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长安城中,宫阙参差错落,笼罩在一片残阳之中。又有谁理解我这位读书人,生逢乱世,孤身一人,满头白发,形容憔悴,漂泊流荡在荒远的秦关”。此诗写感时伤乱,抒发了诗人在乱离中的思家望归之情。此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落照”隐含着一种衰飒之意,而“衰鬓”表现一种衰颓感伤的神态。【12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积累诗歌中常见的手法类型,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判断,并鉴赏其作用。“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这两句为全诗的警句,是春望时所产生的联想。出句是恨自己不能回去,家乡只能在梦中出现,对句是采用连续发问的形式,妒他人得归,恨自己难返,对比之中有不尽羡慕之意。时代动乱,浮生短促,诗人通过“梦”来描写细微的心理情态,想在梦中召回一些因战乱丧失的美好事物,这种心情相当悲哀、细微。【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四)阅读《在马克思目前的讲话》节选,完成小题。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13.文中破折号起什么作用?14.在第二节空格处填上合适的称谓。15.结合文本,理解画线句子“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的含义。【答案】13.解释14.革命家15.(1)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2)马克思首先是一位革命家。(3)对“革命”的追求是马克思毕生的“科学兴趣”。【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除了熟练掌握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外,还要弄清句子结构,理解句子意思,最后通过反复试读,体会停顿,揣摩语气来确定答案。本题具体考查破折号的作用,首先要积累破折号的常见作用:1.表示解释;2.表示语音的延长;3.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4.表示插说;5.加强重点;6.分行举例;7.用在副标题前;8.标明作者;9.补充说明;10.引出下文;11.表示意思的递进;12.表示总结上文;13.表示话未说完。依据语境,“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是在解释前文的“每一个新发现”,所以,此处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解释”。【1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必须结合语境,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判断。结合“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可知,这里所填内容应与“科学家”相对应;再结合“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可以推断,此空应填“革命家”。【1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重点句子中的词语的语境含义。解答时,要注意将句子放入原文,联系上下文语境,准确判断词语的内涵。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要抓住“喜悦”和“非同寻常”两个关键词语,“喜悦”是因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非同寻常”的喜悦则体现了对“革命”的追求是马克思最大的“科学兴趣”,从而体现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五)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小题。万物生长胡宝林从城里医院回到老屋,母亲躺在了炕上。屋内阴凉,母亲盖上了被子,眼睛睁得大大的,看着天花板。一片岑寂。墙上的年画,柜上的杯子,箱子上的衣物,角落里的鞋子,以原来的姿势站卧,安安静静。唯有柜上的时钟的声音,异常清晰,冷峻如往。老屋,就这样容留了从医院归来的母亲。医生说,躺过春天和夏天,她的身体才有望恢复,不再疼痛。无法行走的母亲躺在老家的土炕上,而屋外,春天正在发生。地里,大片大片的青麦正在生长。这是青色的海,麦子的海。这海,从小河边漫上山坡,跃上一层一层的梯田,奔涌着,直上山梁而去,与蓝蓝的天空相互激荡。那绿色的海,是一年中,这个山沟最博大的色彩,含蓄着一种似要溢出的情。麦穗还未出头,日光在一片片叶子弯腰的节点上反射,像无数的星点。一颗叶片上的露珠,亮晶晶的,耀眼成一颗太阳。细看,一片片长长的韭叶似的绿叶,在拽着细细的麦秆拔节。一节,两节,那叶子仿佛等不及麦秆迟钝的成长,把自己高高长长伸展开来,比麦秆还高。谷雨前的这个晌午,山沟里亿万株麦苗,就这样被数亿片叶子拽着,拔开骨节,朝天生长,仿佛要把这片绿色的海拽向天空。河道里,一片静谧。野草们得了水的滋润、阳光的关照,一株株,伸长脖子,张开双手,在进行绿的无声的合唱。河边的老杨树,笔直地刺向天空,叶片像梦幻的精灵一般,挂在老树枝上。老杨树,又抽出了新尖,拔节向天。远远看去,像笼了淡淡的黄纱。雍峪河,流淌在树荫、草丛簇拥的谷道。水头,将一节节的水流从山里拽出,越长越长,无声地向北逶迤而去,像白练。几只鸟儿,仿佛是为了衬托这晌午的寂静,在枝头鸣叫。偶尔,幼鸟跳起,振翅平飞,幼鸟脚上与翅上的骨节,也在这个春天拔节。春天在身外发生,万物拔节生长,生机勃勃向高处向远处行走。而母亲躺在一片寂静之中,被疼痛软禁在土炕之上,只能任思绪的天眼在庭院、村野漫漫游走视观迷迷糊糊中,所有的一切都恍恍惚惚、迷迷离离。忽然,她看见,一株枣树开着小花儿,向天直长,长,长,挺拔的身躯越过山梁,直向天上的云朵长去,周身的骨节嘎嘎作响。母亲平躺的身躯,也在长,越长越长,从秦岭根,一直长到渭河边,又越过渭河,向北原长去,她的骨节也在簌簌作响。母亲从来没有见过这么长的自己。这株枣树,似曾相识。母亲还是个小姑娘的时候,也像屋旁的树、地里的麦、路边的草一样,在春天这个时候拔节生长。那是一个小女孩又惊喜、又害羞、又慌乱的年龄。阳光照耀,她的身体内涌动着不可名状的热量。她的骨节籁簌拉开,个头噌噌上蹿,原先的衣裳短小了。她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小姑娘,出落成了一个大姑娘。外婆说,你长得比家门前的枣树还快。几十年过去,老屋变成麦田,外婆长眠于东坡,枣树不知去向何方。母亲在梦里一次次寻找,今天终于找见,原来,原来它长到天上去了。世间好多东西的生长,都是从地往天行走,像河边的树、草。还有一些东西,与天地平行,从此往彼行走,像门前的山梁、小河、大路。唯有人,白天,竖立天地之间,从地往天生长;晚上,却与天地平行,从脚往头生长现在,母亲在白天只能和在黑夜一样。当身躯越过渭河的时候,母亲倏然一惊,为自己飞一样的生长惊奇。她一下子醒了,回到现实中来。其实,到了60岁,无论竖立还是平行,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她已不再生长。她的身体,已经达到了自己的限度。但是,今春这番髋部难忍的疼痛袭来,在城市的医院拍X光片、做CT、核磁共振之后,医生指着一张张大大的片子说,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这是所有疼痛的来源。蜿蜒北去的小河,腰身那么长,腰椎间盘突出那么多来回,也没见喊疼,留下的是优美的曲线。从秦岭延伸出来经过门前的山岭,几十里长的身躯,骨质增生一段两段,也没见佝偻,跌宕的脊线反倒更加生动。但是,和小河、山梁共度岁月的人不一样。少女时代的春天,母亲身体生长,带来的是惊喜。尽管,骨节生长时,偶有疼痛,但很快就过去,从不曾在意。而今渐近老年,身骨一点点些微的突出和偶然增加的生长,带给母亲的却是钻心的疼痛。春天,万物生长,母亲曾经青春的身躯却不堪一点点腰椎骨头生长的疼痛。她在向老年过渡的门槛上站立不稳,疼痛难忍,只能躺在草木生长的春天里。但母亲没有喊出来,在漫长的生活中,比这更为疼痛的疼痛都没有击败过她。一个农妇的坚韧,有时超越人们的想象。我,那个曾经在院中奔跑的男孩,站在院中,看着绿树,想着母亲。16.解释“母亲平躺的身躯,也在长,越长越长,从秦岭根,一直长到渭河边……”中加点的“越长越长”的意思。17.赏析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18.把“万物生长”这个标题替换成“万物拔节”,你认为可以吗?简述理由。19.本文写作特色有哪些?请结合文章内容做具体分析。【答案】16.越长(zhǎng)越长(cháng),越生长越延长17.综合采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数亿片叶子”比作“绿色的海”,并赋予了人的情感,将山描绘得生动别致,情趣盎然,读来让人沉醉无比。18.不可。“拔节”更多的是指植物生长的过程,而“生长”的涵盖范围更广;同时,也跟文中“春天正在发生”“春天在身外发生”的“发生”相照应。可以。“拔节”形象地拟声化了“生长”的动态过程,仿佛可听可见;“拔节”也跟母亲腰伤的疼痛相互对应。19.(1)情感真挚,对比鲜明。母亲横躺在老屋土坑,无法行走,屋外则是万物生长,一切都生机勃发……难以动弹的母亲与万物生长的大自然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母亲的凄凉,增加了悲剧的色彩。(2)大胆想象,虚实相生。母亲躺在一片寂静中,只能凭借思绪驰骋,作者将母亲的思绪扩散夸张为身体的不断变长,离奇丰富的想象,虚实相生的笔法,让文章蒙上了些许神秘奇幻的色彩,增强了艺术感染力。(3)语言诗化,修辞多样。本文语言优美凝练,含蓄蕴藉,充满诗意。作者娴熟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通感等修辞手法,寓情于景,以景现情,创造了令人神往的意境。【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中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要联系词语本义,再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首先要读懂整个词语,“长”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越长(zhǎng)越长(cháng)”。依据前文“而母亲躺在一片寂静之中,被疼痛软禁在土炕之上,只能任思绪的天眼在庭院、村野漫漫游走视观迷迷糊糊中,所有的一切都恍恍惚惚、迷迷离离”,后文“这株枣树,似曾相识。母亲还是个小姑娘的时候……阳光照耀,她的身体内涌动着不可名状的热量。……母亲在梦里一次次寻找,今天终于找见,原来,原来它长到天上去了”“当身躯越过渭河的时候,母亲倏然一惊,为自己飞一样的生长惊奇。她一下子醒了,回到现实中来”可知,“越长越长”是说母亲被疼痛软禁在土炕之上,恍恍惚惚、迷迷离离地梦见自己的身体“越生长越延长”。【17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文中句子的能力。要思考两个方面,一是句中物(包括景物、事物、人物)的特点或情感,二是作者的情感。理解句子含意要抓住关键词语和修辞,并结合前后语境及文章主旨来进行体会。首先从修辞的角度看,这句把“数亿片叶子”比作“绿色的海”,夸张地表述“仿佛要把这片绿色的海拽向天空”,同时“拽着”“骨节”又赋予麦苗人的情态。作者综合采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形象生动、美丽别致的画面,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沉醉无比。【18题详解】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明确表达出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围绕观点组织材料,并形成答案。从文本情节引述论据分析。对于小说情节合理性的探究,绝对不能离开文本而漫无边际地去谈,而应该紧密结合文本,并运用文本中的具体情节等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回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生长”与“拔节”的含意:“拔节”更多的是指植物生长的过程,而“生长”的涵盖范围更广,不仅可以指植物,还可以指人;不仅可以指外部,也可以指人或物的内部生长。本题既可同意替换,也可以选择不同意。如果选择同意“万物生长”为题目,可以从“生长”比“拔节”的含意更丰富的角度、文章的主旨的深刻丰富性角度以及文章内容的照应性角度等进行分析说明。如果选择同意“万物拔节”为题目,则可以从词语的形象生动性角度、比喻象征的作用角度以及与文章内容的照应角度进行分析说明。【19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这类问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考生要综合分析文章的内容、主旨、手法、结构、语言等方面的特色。本文题目是“万物生长”,写出了青麦、野草、柳树等的勃勃生机,同时用对比的手法写“无法行走的母亲躺在老家的土炕上,而屋外,春天正在发生”“母亲躺在一片寂静之中,被疼痛软禁在土炕之上,只能任思绪的天眼在庭院、村野漫漫游走视观迷迷糊糊中,所有的一切都恍恍惚惚、迷迷离离”,从而在鲜明的对比中,突出母亲的凄凉,增加了悲剧的色彩。这是特色之一。此外,作者在写母亲时,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写母亲被疼痛软禁在土炕之上,恍恍惚惚、迷迷离离地梦见自己的身体“越生长越延长”,梦见自己的童年往事。不仅让文章蒙上了些许神秘奇幻的色彩,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而且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深化了文章的主旨。最后是语言方面,整篇文章,语言优美,多用修辞,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形象生动、美丽别致的画面,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沉醉无比。【点睛】散文阅读,把握文章内容是关键,概括文章主题是常考的内容。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可以从散文的题目、开头和结尾入手,从散文的关键词句入手,从散文写作背景入手,从散文结构文脉入手,尤其可以从散文的不同文体入手。如写人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或事件作出评价,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哲理性散文的主旨,往往是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理性思考和评价。三、作文(40分)20.请以“队形”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1)文中不出现与考生有关的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个人信息;(2)注意文体规范和书写规范;(3)不少于700字。【答案】范文队形你常常挂着笑容,像初升的太阳,清新爽朗。微笑如夕阳西下,温柔腼腆,笑魇如花。秀丽的瓜子脸上,两只琥珀色的眼睛下面,是高挺的鼻梁和粉嘟嘟的樱桃小嘴,看了就让人好生喜爱。俗话说:“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最使我印象深刻的,不是你美丽的面庞,而是你善良的心灵。不知是因为你心中的善良,还是因为天生就有一种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你从不允许别人乱扔垃圾,践踏草坪,你也倒是以身作则,见到地上的纸屑总是习以为常地拾起,扔到附近的垃圾桶,顺便感叹一句:“唉,怎么都这么不爱护环境,要是都这样,地球得被污染成什么样啊。”如果大家都像你那样,保持爱护环境的队形,我们的地球会更加美好。除了自己热衷于保护环境,你还总动员身边的人爱护环境。记得上一次,班里的两位同学受到花香的诱惑,正准备采下慢慢欣赏,被恰巧路过的你瞧见了,爱花心切的你立马喝住了他们,进行了长达15分钟的“心理辅导”,他们被收拾的服服贴贴,直呼:“我们错了,我们再也不敢了!”为了和你保持队形,我们都变得更加爱护环境,更加爱护我们的地球妈妈。你知道吗,从以前到现在,我一直非常敬佩你,因为你爱护环境的责任心,因为你顽强的毅力,还因为,你乐于助人的高贵品质。还记得吗?那是一个冬天的傍晚,我和你一起回家。正走着,我突然被铁丝绊到,摔在地上,手划破了,血涌出来,疼得我直叫起来。你慌了,连忙拉起我,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白手绢,麻利地为我擦掉血,包扎上。我感激地说:“谢谢你,快回家吧。”你却对我说:“等等!”然后跑回去,奋力地去拔那根铁丝,铁丝终于被拔出来了,你却狠狠地摔在地上,我疑惑地盯着脸被冻的通红的你,“怎么?”你爬起来欢快地冲我一笑,说,“没啥,就是害怕再绊倒别人,走吧!”说完便高兴地挽着我的手一起向家走去……你的善良影响了我,我要和你保持队形,一样的善良。你的内心有一团火,当那一团火喷出来时,使你整个人熠熠生辉,而你周围的人为了和你保持队形,都在向你学习。【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命题作文,命题作文,一要抓住题目中的“题眼”,即标题中的关键词,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二要注意题目中的前缀或后缀,即标题中的限制词和修饰语。三要深入分析题目中的“言外之意”,理解题目语言中所包含的象征义、比喻义、引申义。四是要审准材料选择的切入口。命题作文的审题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