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七 议论文阅读(重难讲义)(原卷版)_第1页
考点七 议论文阅读(重难讲义)(原卷版)_第2页
考点七 议论文阅读(重难讲义)(原卷版)_第3页
考点七 议论文阅读(重难讲义)(原卷版)_第4页
考点七 议论文阅读(重难讲义)(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七议论文阅读栏目设置:考点解读—考点剖析—备考整合●课标要求1.阅读简单议论性文章,能区分观点与材料,并能解释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2.能运用实证材料对他人观点作出价值判断。3.能多角度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特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4.能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提取信息,概括观点,确立学习活动主题。●考情分析考查分值:3道小题,共10分;分值大体分布为3分、3分、4分。考查形式:1.选择题:考查信息的筛选或理解2.主观问答题(1)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和论证命题方法及其作用的判断和理解。(2)主观问答题:运用文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发表自己的意见,紧扣文本和材料。(问题形式:针对某段提问型;针对全篇提问型)●命题趋势1.广东中考议论文的命题越来越关注社会热点话题,如环境保护、科技创新、教育改革等。这些话题不仅涉及到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也与每个学生的成长和未来息息相关。因此,学生需要关注社会热点话题,了解国家大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这些议论文的命题。2.广东中考议论文阅读方面的文章,考查内容以读懂、理解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进行解释或探究一些问题为主。3.广东中考议论文阅读最常见的考点:①对议论文文章内容的考查:进行信息筛选。②对议论文知识运用的考查:用文中的理论、观点与我们日常的生活或一些其他现象的联系,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自己的分析和判断。4.议论文是广东省2023年中考新增加的题型,复习时要重点关注。5.2021、2022年均考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预计2024年中考会在议论文阅读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当中二选一,但也不排除考查说明文的阅读。(真题引领—满分指导—即时训练)※第一步:真题引领(2023·广东·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善读无字之书齐夫①周恩来早年曾题对联自勉:“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他告诫自己也劝诫人们:交友要有选择,要选良友、诤友;读书要注重实践,会读有字书,也会读无字书。②书分有字书与无字书。有字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无字书是鲜活生动的社会实践,是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会读书的人,读有字书,也读无字书,既从书籍中学到知识,也向他人、向社会、向实践学习。古往今来,那些事业成功者绝大多数都既善于读有字书,又善于读无字书。然而,现实中常有人只重视读有字书而不善于读无字书,不能经世致用,容易纸上谈兵,脱离实际。只会读有字书而不会读无字书,就好比单腿走路,所行不速,更行不远。因此,要善读无字之书。③会交友,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良友既可带来学识见地上的进步,也可使视野胸襟开阔。朋友间相互促进,切磋琢磨,能得到书本上读不到的知识。如古代的管鲍之交、高山流水、桃园结义等,都歌颂了友谊的珍贵。现代的鲁迅与瞿秋白,陈寅恪与王国维,冰心与巴金等,也是惺惺相惜,情同手足,获得了友谊和事业上的双赢。④善游历,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如果只知读书,不懂开眼看世界,就是读死书。读死书,不易消化,更难吸收。李白在《嘲鲁儒》诗中写道“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其中的鲁叟就是读死书之人。走遍天下,广接地气,亲自参与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有字书与无字书结合起来,这书就算读活了。王阳明也是读书人,可他年轻时就遍走四方,留心地势地貌,了解民风民情,后来屡立战功,所向披靡。⑤多经事,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王阳明曾说过:“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一个人经历的事情多了,也就成熟了,就会遇事不慌,做事有道,成事有方。⑥入社会,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社会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也是一部无字大书。读书人只有主动从象牙塔里走出来,拥抱生活、认识社会,才能成为社会的主角而不是看客,顺势而为而不是被其裹挟。毛泽东有句名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每到一处,必进行社会调查,开座谈会,了解各方而情况。这其实是阅读社会这本更大更厚的无字之书,把有字书和无字书融会贯通,以便作出正确决策。⑦如此,读有字书时学到的知识,要通过无字书来实践、检验;读无字书时遇到的困惑,要通过有字书解惑、升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万般事,驶万年船。人生当如此。(选自《前线》2022年第10期,有删改)1.下列关于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段引用周恩来的自勉对联,意在引出既要会读有字书,又要会读无字书的观点。B.②段把事业成功者和不善读无字书者作对比,突出了前者比后者更善于读有字书。C.③段列举鲁迅与秋白、冰心与巴金等事例,论证了会交友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D.⑥段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方法,论证了入社会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2.选文④⑤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3.小粤所在学校将到外地与某中学联合开展“走进田间”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他担心参加活动影响学习,不愿意参加。假如你是他的好朋友,请结合选文内容,劝他参加此次活动。※第二步:满分指导一、理解概括内容问题形式展现1.从整篇文章看,……具体包括什么?2.从第×段看怎样做才能……3.下列对……的理解,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方法指导1.通读全文,把握要点。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全文的要点,弄清全文主要意思。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关键是要把握全文的中心论点。2.审读题目,锁定区间。要认真审读题目,根据题干要求,锁定阅读区间,并做进一步的细致阅读,找出答案所在的段落。3.细心探究,寻找标志。要善于发现文中的标志性语句。如文章的标题、中心论点、分论点等,它们往往在文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4.比较辨别,提炼要点。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肯定会有很多相关信息涌入眼底,但只有通过比较和辨别,提炼要点,才能概括全面。5.简洁明了,表述准确。在上一步的基础上,将所找答案的句子摘录出来,进一步推敲要点,使答案简洁明了、概括全面、表述准确。答题模板(第×段中)文章从……方面论证了……的观点。二、分析论证思路问题形式展现1.本文的论证结构是怎样的?2.文章第×段与第×段能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3.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答题方法指导1.明确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2.梳理层次关系。概括段落内容,归纳论述要点,分析层次之间的意义联系,判断结构类型。3.解说行文思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使用“首先”“其次”“接着”“最后”等关联词语,具体阐述。答题模板文章首先通过……提出论点(或论题),然后运用……论证方法展开论述,最后得出……结论(证明……的中心论点)。三、赏析语言特色问题形式展现1.第×段中的“这”,指代的是什么?2.文中画线句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说说画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答题方法指导品味议论文语言的三个角度1.词语的使用。限制性词语使语言表述准确;恰当的关联词语能增强语言的逻辑性,使论述的道理严密,有说服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使用突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2.修辞的运用。恰当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有生动性和感染力。比喻能使深奥的道理通俗易懂,引用俗语、成语、名言警句等能使语言充满哲理。3.句式的变化。灵活使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可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用排比句式增强论证的气势,使议论文变得生动活泼。四、联系实际进行拓展,阐明见解问题形式展现1.结合生活实际评价作者的观点。2.选文第×段给了你怎样的启示?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或建议。4.你认为除文中所述之外,还有……,请结合生活实际举例,并说明理由。答题方法指导1.整体感知,把握观点。这是答题的基础。同时还要弄清题干要求,对文中所涉及的某个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还要对全文的思想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紧扣文章中的正面观点,与文章的价值取向保持一致。2.围绕论点,大胆表述。从容易作答的角度表明自己的观点、看法,不能模棱两可。观点不唯一,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即可,也就是说,自己表达观点之后,要有能够支撑自己观点的材料。建议赞成作者的观点,因为作者已经阐述清楚,便于准确严密地解答。3.联系生活,有感而发。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感受最深的来表达,才能准确严密而有深度。可从原文中提炼支持自己观点、结论的论据,语言表述要简洁。4.表达明晰,语言流畅。思路条理清晰,有说服力。即使简短,也要注意选用词语,精巧构思。答题模板表述观点+论证分析+点题总结。一般采用总—分—总式或总—分式。五、辨析、提取、归纳论点问题形式展现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通观全文,本文作者所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概括文章第×段论述的观点。答题方法指导提炼中心论点三方法1.位置寻找法。议论文题目有的点明文章的议论对象,有的则明确文章论点。有的议论文,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中心论点;有的则卒章显志,在结尾总结归纳出中心论点;还有的在文章论证的过程中表明中心论点。2.反推论据法。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和依据,弄清论据的共同点,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即可得出中心论点。3.综合分论点法。一篇议论文有时会提出几个分论点,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我们可以抓住分论点进行综合归纳,从而明确中心论点。答题模板1.本文的论点是……2.本段(部分)的分论点是……六、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问题形式展现1.文章在论述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2.找出文中两处运用论证方法的语句,略作分析。3.本文第×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一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它的作用。答题方法指导1.辨别方法类型。根据论证方法的各自特点进行判断。2.分析具体作用。结合整段文字的内容以及文章论点,分析运用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论证方法答题格式举例论证举出……的事例(事实),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道理论证引用……(名言或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了文章的权威性。对比论证把……与……进行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突出地论证了……观点。比喻论证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易于接受。答题模板这一段(句)运用了……的论证方法,充分证明了……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七、理解材料与观点的关系,补写论据问题形式展现1.本文为了证明论点用了哪些论据?2.这个论据(材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阐明什么道理、目的)?分析论据能不能为证明论点服务。3.围绕论点补充论据。(这是开放性试题)答题方法指导1.概括事实论据。(1)要考虑到该论据证明的论点是什么,也就是说,概括出来的论据要紧紧围绕中心论点。(2)注意概括的方法,注意主要人物及其主要事件,采用“人物+事件”的基本格式进行表达。(3)用语力求简洁。2.分析论据。论据是用来支撑或证明论点的。当文章只有一个总论点时,论据直接论证中心论点;当文章有分论点时,论据可能直接证明中心论点,但更多的时候是在证明分论点后与分论点一起间接证明中心论点。要明白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即材料与论点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能完全支撑论点,这就是通常说的观点与材料的统一。要答对此类题目,必须对掌握的材料进行筛选、辨析,区别不同材料所蕴含的主旨上的细微差异。3.分析论据的作用。(1)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事实论据——真实有力地论证了论点(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化)。(3)用事实或道理进行对比的论据——从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使正确的观点(作者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4.补写论据。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流行,回答这种题目,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先审清题目,判断要补充的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2)补写事实论据时,一定要围绕论点去写。一要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二要真实,材料虚假或张冠李戴,都不能有效地证明论点。补写事实论据的一般答题格式为:人物+事例+简短评价。(3)补写道理论据就要补写一句与论点相关的名言警句、公理、俗语或诗词等。写道理论据时,论据要与论点一致,所写的名言、格言应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与原文对照,认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原意。答题模板1.什么人+什么事+结果怎么样+分析(正因为……所以……体现了……)2.应用了……的论据,证明了……的论点,使论证更具说服力。※第三步:即时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为自己留一道缝隙刘可翔①大千世界,滚滚红尘,潮涨潮落,生生不息。面对名与利,面对个人与集体,寂寞与热闹,失败与成功,现实与未来,有的人为自己留一道缝隙,举重若轻,收获丰盈的人生;而有的人却不堪挤压和重负,羁绊于生命之重。学会留一道缝隙,这是生命的大哲学。②庄子为自己留了一道缝隙。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实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但濮水之畔的庄子心如澄澈秋水,心如不系之舟。面对两个身负楚王使命的使者,他持竿不顾。权势于庄子并没有什么吸引力,真正吸引他的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于是历史记录了他那至今还在茫茫天宇回荡的声音:“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一句话,便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将许多人甚至愿意用生命来求取的相位扔进了濮水。庄子守护着自己的灵魂,为心灵留下了自由舒展的空间,他的灵魂也成为一个神话,于是也就有了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③苏轼为自己留了一道缝隙。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苏轼一生坎坷,从“乌台诗案”开始,他被一贬再贬。他曾哀叹过,彷徨过,接踵而至的灾难曾一度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但他最终还是给自己的心灵敞开了一道吸纳清风明月的缝隙。面对险恶,苏轼唱出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面对茫茫天宇,他唱出了“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于是,他的生命中回荡着倜傥洒脱的华彩乐章。④福楼拜为自己留了一道缝隙。一个世纪以前,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着青灯的木屋里,大文豪福楼拜每天拼命地工作,他不接受采访,不看报纸,但他给自己留出一道缝隙——每天看日出。福楼拜每天看日出,伴着刚刚苏醒的树木和玻璃般翠绿的青草,呼吸着泥土的芳香和果蔬的甘甜。于是,他每天都拥有了温馨和朝气,能够宁静、快乐,充满活力地工作着。留一道缝隙,清晨看日出,福楼拜在为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礼!⑤学会给自己留一道缝隙,是人生的大哲学;不能为自己留一道缝隙,则是人生的大遗憾。⑥项羽没有给自己留一道缝隙,乌江之畔,血染长空。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身陷四面楚歌之境,他思想的空间被遗憾、羞辱和绝望占满,已没有可供回旋的缝隙。在衣袂飘飘,长袖舞动中,心爱的人儿香消玉殒。面对着如泣如诉的滔滔江水,悲叹着“无颜见江东父老”,一抹寒光闪过,一个悲壮的瞬间便定格于历史的江河。于是,滚滚江水千百年来一直呜咽地诉说一个悲戚的故事。⑦川端康成没有给自己留一道缝隙,他的生命最终在不堪忍受的拥挤中凋谢了。离开这个世界之前,他曾无助地叹息:“太拥塞了!”“我希望从所有名誉中摆脱出来,让我自由。”可见,拥塞足以致命。面对别人的盛情邀请,面对各种应酬,他不会拒绝,只能疲于应付。他的生活空间塞得太满,令他几乎喘不过气来。于是,在巨大的精神压力面前,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终于崩溃。那一刻,樱花落了一地。⑧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奔腾不息的岁月之河从古代流到现代,它用哲人的睿智告诉我们,面对阴晴圆缺,悲欢离合,面对花开花落,得失成败,面对风霜雨雪,电闪雷鸣,面对灯红酒绿,名缰利锁,最难得的是为自己留一道缝隙!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自己留一道缝隙”的含义是:在生活中,我们要为自己合理安排好时间。B.第⑤段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C.本文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来使论证更有说服力。D.“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2.根据文章内容,补充完整本文的论证思路。首先提出观点“”,然后举了以下三个事例进行正面论证:庄子为自己留了一道缝隙,为心灵留下了自由舒展的空间;;福楼拜为自己留了一道缝隙,为自己的生命举行了升旗礼。接着通过两个事例进行反面论证:项羽没有给自己留一道缝隙,乌江之畔血染长空;川端康成没有给自己留一道缝隙,在巨大的精神压力面前终于崩溃。最后强调本文的观点。3.有同学认为②—④段所举的三个例子略显重复,可以删去其中一个,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4.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强化“今日感”陈鲁民ㅤㅤ①与其把明天想得天花乱坠,不如把今天干得扎扎实实。ㅤㅤ②哲人说,世上只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其中以今天最为重要,把握住今天就等于把握住了一切。这启示我们,要强化“今日感”。放眼古今,但凡“今日感”很强的人都能大有作为;而动辄“明天再说”的人都没啥前途,多会一事无成;满足于既往、沉湎于昨天,躺在功劳簿上睡觉的人,其实早已被时代淘汰。ㅤㅤ③毛泽东同志就深谙此道,他虽精通历史,广读典籍,却始终具有强烈的“今日感”,每日抓紧读书做事,不虚度大好时光。在他并不算多的几十篇诗作里,用到“今”字的就有十多首。鏖战之余,他忙里偷闲:“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长征路上,他抒发宏愿:“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登山远眺,他感慨不已:“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捷报传来,他诗兴大发:“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观影归来,他奋笔疾书:“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最出名也影响最大的,自然还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ㅤㅤ④今日最实在。赢得了今天,就为明天奠定了基础;把握住了今天,就为明天开了个好局。一个人如果今天过得充实而丰盈,明天也不会逊色到哪里去;今天表现得意气风发,明天还会更加气宇轩昂;今天兢兢业业,埋头苦干明天仍会脚踏实地,孜孜矻矻。相反,如果今天吊儿郎当,明天也难一本正经;今天没有抓紧时间,虚度了一日,明天多半还会稀里糊涂打发时光。这就是惯性的巨大力量,抓不住今天,就难有美好未来。ㅤㅤ⑤今日最可靠。“明天会更好”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口号,自有其存在的道理,但也因人而异。对于那些自强不息、奋斗不已的人来说,明天的辉煌灿烂自是意料中的事。而对于那些不务正业、无所事事的人来说,“明天会更好”就是痴人说梦。因而,与其把明天想得天花乱坠,不如把今天干得扎扎实实。因为明天固然可以有很多美好设想与计划,但也可能会遇到新的困难与障碍。常见有这样的标语:“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虽看起来有点扎心,说的却是大实话。ㅤㅤ⑥今日最重要。因为今天是实实在在放在你眼前的,而明天会有很大变数。据统计,世界上每天大约要死172000多人,倘若他们知道自己已注定没有明天,肯定会抓紧时间尽可能多干些事,以少留遗憾。法国著名数学家伽罗华,第二天要和人进行决斗,而他自知毫无胜算,就在头一天晚上熬了一个通宵,写下了他的全部研究成果,诚如数学家舍瓦利叶所言:“他在天亮之前那最后几个小时拼命写出的东西,将使世世代代的数学家们忙上几百年。”ㅤㅤ⑦古人云:“今日事今日毕”,既然“觉今是而昨非”,那就赶快改过,别等到明天了;该“今日痛饮庆功酒”,也别推到明天了;“我拿青春赌明天”更是不靠谱的事。因而,我们最好还是把握住今天,做好眼下事,珍惜光阴,只争朝夕。ㅤㅤ⑧“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紧紧抓住今日,不沉湎于昨日,不幻想于明日,方是人生正途、智者之选。(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选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的?(3)请你梳理第④段的写作思路。(4)第⑥段运用哪些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5)选出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

)A.毛泽东在他的几十篇诗作里,用到“今”字的就有十多首,可见他具有强烈的“今日感”。B.今天没有抓紧时间,虚度了一日,明天多半还会稀里糊涂打发时光,因为这是惯性的巨大力量。C.选文第⑦段中采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D.结尾段中的“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不但起到道理论据的作用,还增强了文学色彩。5.阅读回答问题。科技强国,奋斗有我杨昊①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飞“罗阳①”的队员们回信,希望他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推动航空科技自立自强上奋勇攀登,在促进航空工业高质量发展上积极作为,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②用大国重器支撑大国崛起,用民族担当挺起民族脊梁。10年来,受罗阳感召的青年航空人传承罗阳的奋斗精神,埋头苦干,创造了一个个新的奇迹。③今天,时代更加呼唤这些青年,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让青春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④推动科技自立自强,要保持一股韧劲。反复淬火方能百炼成钢,行稳致远才能书写成功。十几年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80后”研究员王文涛孜孜追“光”。他和团队成功研制出稳定的台式化激光电子加速器,捕获到自由电子激光,让我国成为小型化自由电子激光研制国际竞争中的领跑者。只要方向对,就不怕路途遥远;只要坚持,再冷的板凳也能焐热。⑤推动科技自立自强,要保持一股狠劲。在经风雨中长才干、壮筋骨,方能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海南陵水海域,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钻机轰鸣。这支青年人占比七成以上的团队先后攻克一系列行业技术难题,“深海一号”基础设计开创了3项世界首创、13项国内首创技术。出国交流期间,船体设计负责人李达曾定下规矩:每天工作12小时,一周6天,而团队成员一天的工作时间往往达十六七个小时。正是这群追梦人的坚持,才实现了“深海一号”由中国人主导设计、自主建造,采用中国标准来开发运营。⑥推动科技自立自强,要保持一股拼劲。团结才能胜利,奋斗才会成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继续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迹。一位西方政要来华访问时曾提出问题:为何中国制定的五年计划能一个接一个地完成?得到的答案是:中国的制度设计就是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代接着一代干。⑦完成第一颗原子弹试验,集中了26个部门,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智慧;标志着“中国植物学界终于站起来了”的《中国植物志》出版工作,由前后4代科学家接力,历时近50年完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接续奋斗,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就没有成就不了的宏图大业。⑧时代有所呼,青春有所应。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他们也必将为中国的科技自立自强书写崭新的篇章。(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11月27日,有删改)【注释】①罗阳:曾任歼15舰载机工程总指挥,2012年因突发疾病而因公殉职,终年51岁。(1)下面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年来,我国青年航空人继承前辈志向,致力于用大国重器支撑大国崛起。B.当今时代更需要青年去我国那些发展缓慢、贫穷落后的地方去建功立业。C.中国能接连完成制定的规划,是因为有一代又一代人接续不断地奋斗与坚持。D.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怀抱梦想,脚踏实地,为我国的科技发展而努力。(2)文章第④段“只要方向对,就不怕路途遥远”中的关联词有什么作用?说说你的理解。(3)文本结构完整,论证严密。请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4)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为了我国科技强国梦的实现,应该怎么做?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君子何以与竹相类

徐恺①竹与中国人有深厚的渊源,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②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收录竹字头的字有152个,遍及生产工具、生活工具和文化等领域。竹简还是古代重要的书写材料,虽然东汉蔡伦发明了纸,但竹简作为书写典籍与文字的载体一直存续到东晋时代,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③竹给人一种身心超脱的美的体验。透过窗看外面的竹,如同欣赏一幅画。中国传统审美观照的不仅仅是孤立的、有限的审美对象,而必须是要从“像”(客观的审美物象)的观照上升到对“道”(伦理道德)的体验。古人对竹的审美观照既关注竹这一物象的形式美,也把握形式美背后的“道”—伦理道德与生命本真。④竹的道德意蕴更多地指向传统意义上的君子。以竹喻君子,最早或出现在《诗经》里。“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瞻望那淇河婉蜒之处,绿竹美盛,我那斐然有文的君子,不只学问精密,而且德容盛美呢。传统解说此诗赞美西周卫武公的品行,朱熹则认为诗以“绿竹始生之美盛”来比兴“学问自修之进益”。⑤白居易在《养竹记》中总结了君子何以与竹相类,君子看见竹子牢固的根,就会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看见它正直的本性,就会想到处事正直、不偏不倚的人。君子看见它的空心,就会想到虚心求学的人。君子看见它的节,就会想到砥砺名节、无论危险还是平安都始终如一的人。正因为如此,所以君子大多都会种上竹子作为他们庭院的充实物。白居易看到竹子,想到的是“树德”。⑥自古文人就爱竹,要“居有竹”。王羲之的第五子王徽之曾暂时借住在别人的空房子里,刚住上便叫人种上竹子。有人说:只是暂时借住,何必这么麻烦?王徽之指着竹子,沉吟道:“何可一日无此君!”苏东坡在《于潜僧绿筠轩》一诗中才有了这样的话:“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诗句通俗直白,就像大白话一样,但却受到了人们的激赏,这简单的诗句,表达了文人雅士对竹子那份独特感情。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文人们为竹子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与品格。松、竹、梅被并称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被并称为“四君子”。最终,竹的品格逐渐成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的代表,也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选自《解放日报》,有删改)6.【探究文本】同学们对文章进行了以下探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周敦颐盛赞莲是“花之君子”,本文以竹喻君子,是因为它们形体、神韵与君子相似。B.文章内容具体,行文中多处引用古人诗文,既印证了本文的观点,又增强了文学性。C.第⑥段先阐述王徽之种竹的事例,再提出爱竹居有竹的观点,最后用苏轼的诗文总结。D.郑板桥《竹石》展现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7.【理解结构】细读选文,梳理本文的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8.【思辨文化】小语在复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时,对“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句话和同桌展开讨论,请你根据文本内容把对话补充完整。小语:这句话说的是君子一定会打胜仗,那打败仗的就不是君子了。同桌:并不是这样,《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君子”指的是①,这句话应这样理解:②。但是真正的君子内涵应该和竹一样还包含了③、、的品质。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勿以恶小而为之①古人对“小”历来不敢小视。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韩非子曰:“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荀子曰:“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②先哲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对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倾注热情和笔墨,绝非“谨于小而忽于大”,而是无数事实证明,一切惊天动地的大事无不是由若干微乎其微小得不能再小的因素累积而成。③清代文学家沈起凤的《谐铎》一书中讲了个“一钱落职”的故事,说的是康熙年间,南昌某秀才偶过一书店门口,看到有少年正数钱买一部《吕氏春秋》,巧的是刚好有枚铜钱滚落于地而未觉,于是秀才偷偷用脚踩住,待少年离去后弯腰拾起揣进兜里。此一幕被旁边坐着的一个老者看得一清二楚,问过秀才姓名之后,冷笑而去。数年后,秀才得到江苏常熟县尉的官职,照例拿着名帖拜见上级,可是求见十次都未成功。最后巡捕传话说,你不必去上任了,因为你已被弹劾了。秀才十分不解,急问所弹何事?巡捕告诉他:“贪污。”秀才更加疑惑,还未上任,到哪去贪呢?这其中定有误会,必须当面问个清楚。巡捕再次传回话来:“你难道不记得当年书店中的事了?当秀才时,尚且视一文钱如命;如今侥幸去做地方官,能不搜刮索贿,做一个戴纱帽的劫匪吗?巡抚汤大人请你马上解任,回家老老实实去做个本分人吧!”听闻此言,秀才方如梦初醒,当年那个老者原来就是今天的江苏巡抚汤斌,顿时愧悔至极,心有不甘地辞官而去。④固若金汤的雄伟大堤,狂风巨浪不能奈其何,但小小蝼蚁,却能日复一日、神不知鬼不觉地破坏,使其成为虚有其表的空架子,最终一溃千里。巍然屹立的高楼大厦,风霜雨雪难以撼动分毫,可是其烟囱细小缝隙间冒出的一两个火星却可引发熊熊大火而化为灰烬。可见微小的隐患一旦被忽略,就会悄悄地滋生蔓延,最终由量变到质变,造成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⑤司马迁作为太史令和杰出的史学家深知此理,上将军李广派人送他一对玉璧,非常漂亮,也非常珍贵,堪称稀世之宝,但司马迁没有一点犹豫就退还。他认为玉璧贵在无瑕,人也应当如此,他只是一个史官,不敢以玉璧自喻。如果收下这对玉璧,心灵上就会留下一个永世也洗不掉的污点,并受制于人。⑥寥寥数语,恰如一滴水,折射出司马迁过人的智慧和高尚的节操,同时也阐述了一个极为深刻和精当的道理。凡事只要迈出突破“零”的第一步,就会有若干步在后边接踵递进,古往今来,数不清的人就是沿着这样的轨迹滑入泥坑而无法自拔的。由一个不当回事的,小污点,以致越来越大,直至成为破罐子破摔的一团漆黑。所以这个非常容易被忽略、被无视的“小”才值得重视,某些时候甚至具有决定性意义。⑦故而,“勿以恶小而为之”成为古圣先贤不厌其烦反复告诫后人的话语,因为他们深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哪怕小得不能再小的恶行,今天一件,明天一件,久而久之,就会日渐沉沦,就会“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为其臭”。⑧“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罪充满,从小积成”,再强健的骆驼也禁不住最后一根稻草,可不慎乎?(摘编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21年6月4日。)文本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习近平用典·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释义】“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意思是,祸患常常是由一些微小的失误累积而成的,而人的智慧和勇气常常被他们所沉迷的事物困扰。英格兰有一首古老的民谣:“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丢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丢了一个国家。”说的是1485年,因少了一枚铁钉,致使英格兰国王理查三世在波斯沃斯战役中惨败的史实。看来,祸患积于忽微,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解读】作风问题无小事,小问题置之不管,也会酿成大问题。对此,习近平同志有着清醒认识,他在不同场合强调,“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积羽沉舟,群轻折轴”。无论是改作风,还是反腐败,“大问题要抓,小问题也要抓”都是一以贯之的治理思路。从反对公款送节礼,到打击会所歪风,再到根除“舌尖上的腐败”,雷霆万钧的行动,展示出不弃微末的决心。9.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第①段运用道理论证,论述了“小”的重要性;第③段运用举例论证,论述了因为恶小就为之的危害。B.文本一第⑧段画线的句子采用了反问句式,是为了增强论述语气,发人深省。C.文本二引用《习近平用典》中的名句解读和英格兰民谣来提醒我们要关注不起眼的小问题。D.文本一侧重论述我们要重视不犯小恶,文本二侧重论述我们要反对腐败,反对沉迷所好。10.请你结合文本一分析其论证思路。11.文本一第③段写了江苏巡抚汤斌弹劾一名曾“拾铜钱而昧于身”的官员,结合文本二说说你认同这位巡抚的做法吗?并结合文本二中的句子说明原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跨界人生①《纽约时报》前两年的一篇专栏带红了一个词,“斜杠人生”,意指一个人具有多重身份,不满足于固定的职业。有资格贴上这个标签的人,无不沾沾自喜。比如鲍勃。迪伦可以写成“创作歌手”“诗人”“艺术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实,我认为把“斜杠”说成“跨界”,会更好理解,可避免被误以为是“斜着抬杠”。像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明星,很多都是影优而歌,或歌优而影,影视歌三栖,同时又进军商业领域,是无所不通的跨界全才。跨界意味着自我价值的体现,人生经验的丰富,生命意义的丰盈。②对于具有卓越创造力的天才,跨界是一种最先进的自我展示方式。③达·芬奇大概是人类历史上跨界最广也是最成功的“斜杠青年”,不仅画出了《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这样的传世巨作,他还玩雕塑雕刻,搞机械设计,担任军事工程师,甚至在十六世纪就设计出具有现代理念的冲水厕所,同时还精通数学、密码学、人体生物学、物理学、天文学。他留下来的《哈默手稿》原稿至今有幸读过的不超过5人,已被比尔·盖茨以天价珍藏。人只要有足够的天赋,就不存在必须的专注才能完成的优先事项。④相比之下,普通人跨界则可能是想要满足对意义的追求。⑤加拿大哲学家,查尔斯·泰勒说:人若是处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为了寻求意义,会引导激发自己的潜力,于内在框架里寻求超越。有人用爱情,有人用音乐,有人仰望星空,以跨界的方式实现自我价值。⑥不久前,一个在夜市代客贴膜的小摊老板,因为老婆生孩子,来不及收摊就匆忙赶去医院。代为看摊的城管见有顾客上门,便小试牛刀,过了一把跨界的瘾,贴了一晚上手机膜,做成好几笔生意。⑦当今生活节奏加快,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也促使人们去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跨界带来的不同体验,可以提升自身的生命价值和职业成就感。⑧一位律师回忆,有一回她陪朋友去看房,旁边的看房者见她身穿职业套装,拎着公文包,误以为她是楼盘销售人员,过来向她咨询,她坦然受之,最后成功推荐出去一套房子,赚了一小笔佣金。对于那些性格开朗、愿意尝试新鲜事物的人,跨界探索也意味着更容易得到回报。⑨但有时候,跨界并不需要宏大的理由。⑩曾听一个人说过,她与家人一起去逛超市,家人到停车场停车,她走到门口等候。百无聊赖中,她看到门口旁边的小桌子上,放了一把测温枪,就好奇地拿起来给自己测了一下体温。这时正好有顾客进来,见她手里拿着测温枪,便很配合地主动伸手让她测温,她也照测不误。一连测了十几个人,直到真正的测温员出来才停止——即使事出偶然,当事人也仍然觉得这是自己跨界经历的一部分。也许以后她的简历上会加上一条:测温员。(有删改)12.本文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13.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14.分析以下两则材料哪一则能证明第②段的观点并阐述理由。(材料一)袁隆平院士有很多重大的贡献:一是突破了传统理论束缚,发明了杂交水稻;二是创建杂交水稻学科,构建了杂交水稻理论体系;三是推动杂交水稻技术应用,为我国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四是致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为人类战胜饥饿,彰显中国担当!(材料二)袁隆平多才多艺:他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他擅长游泳,差点进了国家游泳队;他爱好开飞机,曾考上过空军飞行员;他会拉小提琴,在稻田里拉小提琴的照片在网上疯传。他还会骑马,喜欢打麻将、打排球等,是一位很有情趣的科学家。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读书的真谛①读书之乐,乐在意趣。恰如法国作家尤瑟纳尔所言:“我们真正的出生地是那个自己有生以来第一次用智慧的眼睛关注自身的地方。对于我来说,我的第一故乡就是我的书籍。”只有通过读书而至化境,才可以不负读书之艰苦,体味读书之乐趣。②读书是孤独的散步。曾经读过卢梭的一本随笔集《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书的封面上有一幅意味深长的图案:一位高帽礼服的绅士持杖踽踽而行。这个书名和图案说出了文艺创作的个中真意,也暗合了读书的真谛。人们无论在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都要为自己的心灵找到一块安歇之地,对于作者而言,那便是走入书香的世界。读书就像是个人情感的散步,在那里,我们可以邂逅到许多隐居田园山林、身居陌室的文人雅士。他们不为外物所扰,坚守自己的内心世界,写出了不少传世佳作。这样的风景,只能在“一个孤独者的散步”中才能寻觅,甚至有时更接近“独钓寒江雪”的那位渔翁。我们从书籍中寻找到的是一种淡泊,一种宁静,一种慰藉,一种境界,营造一道属于自己的风景。尽管“为伊消得人憔悴”,但“衣带渐宽终不悔”。③读书如同串门。作家杨绛曾经说过:“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是拜访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页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这番话说得形象生动,把读书人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我们的读书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停地串门会友的过程。拜访陶渊明,我们看到他虽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得,却仍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劳作中忍饥挨饿,《乞食》一诗就是他在辘辘饥肠的情况下吟出来的;拜访曹雪芹,我们看到他如何借着金陵十二钗渲染出一场繁华梦境,可他自己却“蓬牖茅椽,绳床瓦灶”,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穷生活。读书如交友,品书如品人,品书日久,对作者及书中的形象就会产生一种依恋,就会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④读书是高层次的保健。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西塞罗则说得更直接:“读书可以抚育青年,慰藉老年;读书可以增进幸福,消灾解愁;在家时给你带来欢乐,外出时让你心旷神怡。”是啊,读书对人们身心的作用不可低估。读书可以延缓衰老,健康学家认为:“聚精会神乃养生大法。”我们平日读书时,往往需要心平气和,精力集中,而这正是调节身心之关键,还能使脑细胞得到很好的保养,保持长久旺盛的活力。读书的过程是让人自信、优雅、气质不凡的过程,是一种“自内而外的养颜”。被书香浸染,可以让人拥有一种神采,一种光芒,周身透出高贵、儒雅、灵秀和睿智,使人有恬淡宁静、超凡脱俗的快乐,这种功效是任何保健品都无法提供的。难怪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感叹:“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⑤读书的好处还有许多精当的比喻。有人说,读书是一种与古今中外伟人、名人讨论的方式、一封出席各种体验、各种生活的邀请信;有人说,读书是一张迈进科学宫殿和未知世界的入场券,是改造自己、丰富自己的不竭动力;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让你在精神世界里驰骋,在知识海洋里遨游,让你去充分感受生活的乐趣,体会自我人生的价值,达到充实头脑、更新观念、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目的……这大概就是阅读可以“化境”的原因,它可以把人的境界“化”高,把人的素质“化”高,进而达到更为和谐、自如、美好的人生之境。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16.请简析本文第③段的论证思路。17.文章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18.下列各项不适合充当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A.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B.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C.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趣的人不苟且①生活中,要是听说某某是个有趣的人,让人不免心驰神往,想要结识一番。有趣,和枯燥、乏味相对,是一个人身上闪闪发光的品质,是平淡生活里的“调味剂”。说一个人有趣,是很高的评价。正所谓,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②那么,何为有趣?明人袁宏道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对“什么是趣”,古今中外,尚无定论,只能见仁见智。在文人墨客笔下,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趣者,存乎一心,大凡让人心生快意、心旷神怡的,都莫不有趣。③有趣的人,对生活抱有大爱。有时,即便身处逆境,他们也能过得兴致盎然;即便眼前满是苟且,他们也总能找到诗和远方。苏轼就是个十足有趣的人。被贬官后,他没有愁肠百结,而是发现了生活的真和趣。在黄州,他把“价贱如泥土。贵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的猪肉,做成了色、香、味俱全的“东坡肉”,并撰文《猪肉颂》,讲述烧制心得。除了“东坡肉”,还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饼”,都轰动一时,流传甚广。生活拮据,苏轼辟地耕种,以此为乐,写出《东坡八首》雨后行菜圃》等诗,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④有趣的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为万般好奇,凡事都想探个究竟、弄个明白,自然就能找到常人一般难以发现的趣和乐。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道:“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他笔下的文字也是妙趣横生,比如,“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如此趣味盎然的文字,若非有趣之人,肯定抓耳挠腮、冥思苦想也写不出来。⑤有趣的人,深藏大智慧。要从平淡的日子中咂摸出趣味,离不开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悉,对知识阅历的深厚积淀。鲁迅先生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鲁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针砭时弊,入木三分。而鲁迅本人,却幽默、有趣得很。一次,友人给鲁迅捎来一些柿霜糖,“吃起来又凉又细腻”。听说有药用效果,他本想留着以后吃。谁料,“夜间,又将藏着的柿霜糖吃了一大半,因为我忽而又以为嘴角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不料一吃,就又吃了一大半了。”读到此处,让人忍俊不禁,掩卷而笑。⑥有趣的人,不仅自己收获快乐,也是别人的“开心果”。而人一旦无趣,就不免面目可憎,让人避之不及,现在,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平日以“斗图”为乐,从各类小游戏、小程序中寻求快意,而一旦合上电脑、锁住手机,往往双眼发胀,大脑茫然,趣味尽失。这样的趣,终非真趣。不妨学学前人,多发现、挖掘生活的趣味,多吸收、汲取方方面面的知识,让自己有趣,让生活有味。⑦梁启超说:“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我以为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命便成沙漠,要来何用?”所以,不如行动起来,从明天起,做一个有趣的人。1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