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意识形态批评_第1页
第2讲 意识形态批评_第2页
第2讲 意识形态批评_第3页
第2讲 意识形态批评_第4页
第2讲 意识形态批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讲意识形态批评一“前史”及其“政治”维度

二意识形态批评的基本内涵与操作要领

三案例分析:《阿甘正传》与一个“美国梦”的诞生

本讲提要:一“前史”及其“政治”维度

意识形态批评是传统社会-历史批评在20世纪的延续和极端化的表现。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和评价作家作品以及文学艺术现象的批评方法。它侧重研究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真实性),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倾向性)和艺术作品的社会作用(社会效果)。孔子:“兴”、“观”、“群”、“怨”

丹纳:“种族”、“环境”、“时代”“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1966年9月3日)

艺术作品一次悲欣交集的

“历史旅行”二意识形态批评的基本内涵与操作要领

意识形态批评指的是以一定的政治或阶级立场对文学艺术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其目的在于说明,一切文学艺术作品都具有意识形态性质。“意识形态”:基本义“观念/意识”,首见于法国哲学家托拉西《意识形态的要素》,主要研究政治、伦理、法律、经济、教育等部门科学的基本观念;至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涵义“幻象的观念/观念的上层建筑”,即在一个社会中,谁掌握生产资料(经济基础)谁就主导了这个时代的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首先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20世纪又有逐渐从贬义走向中性化的趋势,涵义“思想观念或政治无意识”,代表者是“西马”(先驱有卢卡契、葛兰西,前期代表有法兰克福学派、阿尔都塞,后期代表有特里·伊格尔顿、弗里德里克·詹姆逊),如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认为,艺术虽具“政治潜力”,但其政治性又并非是直接的,“艺术品越带有直接的政治性,便越是削弱了疏离的力量”。“凡是活着的时候不能应付生活的人,就需要用一只手稍阻挡住他对自己命运的绝望……同时他要用另只手记下他在废墟中看到的东西,因为他能看到与别人看到的不一样的东西和更多的东西;归根结底,他在一生中都是死者,但却是真正的幸存者。”(本雅明)

意识形态电影批评产生于法国1968年“五月运动”前后的“新左派”运动(淡化阶级剥削之矛头所向、展开更广泛的社会异化批判),理论基础系电影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所本主要是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及其所推演的“意识形态询唤主体”与“症候阅读”分析法。另有受其影响所产生的博德里的《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欧达尔的《论缝合系统》和电影手册派的《约翰·福特的〈少年林肯〉》文。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不同于军队、法庭、监狱等具有鲜明的暴力与强制特征的国家机器,而是另一套包括宗教、法律、政治、文化等在内的形而上观念层面的专门机构。它具有非暴力性、隐蔽性、象征性特点,是通过提供“合法化”表述(即想象性图景)使每个人都能在社会中找到并接受属于自己的“宿命”位置,从而屈服于权威的意识形态“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要义在于,艺术(包括电影在内)本身即具有意识形态性,作为统治阶级施行“软暴力”控制的媒介与载体,它能在发挥审美教化与陶冶心灵的功能同时向受(观)众有效且生动地渗透、灌输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而受(观)众则在貌似审美、超功利地欣赏艺术(电影)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接受了这一整套主流的价值体系――那种陶醉与自得使人们忘记现实矛盾的存在,而一切的社会问题于是可能就此得以想象性、象征性的解决。“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这种运作方式,阿尔都塞称之为“询唤”。在《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阿尔都塞借用拉康的“镜像”理论认为,意识形态所再现的不是人的实际生存状况,而是人与那些在意识形态中所再现的生存状况的想象性关系。

在这种表象中,个体与其实际生存状况的关系是一种想象关系。……意识形态存在于物质的意识形态机器之中,而意识形态机器规定了由物质的仪式所支配的物质的实践,实践则是存在于全心全意按照其信仰行事的主体的物质行动之中。这样,通过准确的技术操作产生效果或发挥功能作用,“意识形态把个体询唤为主体”,并使主体在双重“镜像结构”(“询唤”和“误认”)中臣服于占主导地位的主流(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因此,被询唤的主体自然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实践者,而主流意识形态则通过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不断询唤和复制主体,从而进行不间断的自身再生产。

――“意识形态询唤主体”

“症候阅读”也是其介入电影批评实践的又一重要理论和方法。电影机器远不是推进影像多义性的民主渠道,它和它的现实主义风格只是把观众“缝合”进资产阶级常识。因此,马克思主义影评人的工作有两方面:一是要揭发电影在故事层面和符号运用层面的幻觉,即灯光、剪接等符码运用所造成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幻觉;二是要推崇并支持那些在主题或形式上真正激进或具革命性的影片,以寻求整体制度的建设性改变。阿尔都塞把这种影评方法称之为“症候阅读”。在《阅读〈资本论〉》文中,他认为,一个文本总是包含着诸多“裂缝”(没有讲出的和不存在的东西),因此阅读一个文本(显本文),就是要通过解释这一“客观的本文”中隐藏的无意识“症候”来揭示隐在的无意识结构,从而发现一个不同的文本(潜本文)及其内涵。换言之,用“症候阅读”法解读书文本不是为了它的本质或深度,而是寻找它的断裂点,找出它的过失、它的沉默以及它的“结构性空白”或“建构性空缺”,以此来打破资产阶级的幻觉。

――“症候阅读”三案例分析:《阿甘正传》与

一个“美国梦”的诞生

《邦妮与克莱德》(1967)

《末路狂花》(1991)

《天生杀人狂》(1994)

……【附】意识形态批评所涉影片清单欧美部分:

爱森斯坦:《罢工》、《战舰波将金号》、《十月》

安东尼奥尼:《放大》、《红色沙漠》、《扎布里斯基角》、《中国》

贝科夫:《丑八怪》(稻草人)

波兰斯基:《唐人街》、《不道德的审判》

伯格曼:《野草莓》、《第七封印》、《秋天奏鸣曲》、《呼喊与细语》

布努艾尔:《一条安达鲁的狗》、《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

大卫·里恩:《日瓦戈医生》

费里尼:《卡比里亚之夜》、《琴吉与弗雷德》(舞国)、《81/2》(八部半)

戈达尔:《筋疲力尽》、《卡宾枪手》

基斯洛夫斯基:《盲打误撞》、《十诫》、《三色》、《薇洛妮卡的双重生活》

考夫曼:《布拉格之恋》

科波拉:《现代启示录》

克里斯托:《楚门的世界》

库布里克:《洛丽塔》、《发条橙》

阿伦·

雷乃:《去年在马里安巴》

罗西里尼:《德意志元年》

帕索里尼:《十日谈》、《马太福音》、《俄狄浦斯》、《萨罗》

施隆多夫:《铁皮鼓》

斯皮尔伯格:《辛德勒的名单》

塔尔可夫斯基:《安德烈-卢布廖夫》、《伊万的童年》、《乡愁》、《牺牲》

昆汀·塔伦蒂诺:《落水狗》

提克威:《罗拉快跑》

威尔斯:《公民凯恩》

亚洲部分:

黑泽明:《七武士》、《罗生门》、《影子武士》、《乱》

今村昌平:《楢山节考》、《鳗鱼》

北野武:《坏孩子的天空》、《花火》

大岛渚:《感官王国》

小津安二郎:《秋刀鱼的味道》

宫崎骏:《千与千寻》

阿巴斯:《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樱桃的滋味》

马吉德·马吉迪:《小鞋子》

莎米拉·马克马巴夫:《黑板》

杨延晋:《小街》

吴贻弓:《巴山夜雨》

黄建新:《黑炮事件》

张艺谋:《红高粱》

陈凯歌:《黄土地》、《孩子王》、《霸王别姬》

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

贾樟柯:《小武》、《三峡好人》

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

娄烨:《颐和园》

刘镇伟:《大话西游》

陈果:《香港有个荷里活》

候孝贤:《悲情城市》

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5《阿甘正传》与一个“美国梦”的诞生

4《阿甘正传》与一个“美国梦”的诞生3《阿甘正传》与一个“美国梦”的诞生2《阿甘正传》与一个“美国梦”的诞生1《阿甘正传》与一个“美国梦”的诞生“愚人文化”

“当代美国的寓言”

首先,影片以愚人阿甘的独特视角,在个人化的叙事进程中嵌入了美国上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早期35年间所发生的重大社会政治事件,可谓对当代美国的历史和文化作了一次全景式的复现。

“电视机的旁白”“背景”;“前景”“选择性记忆”(“修复性记忆”);“选择性遗忘”(“结构性空白”)其二,在意识形态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