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1月期中试题pdf_第1页
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1月期中试题pdf_第2页
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1月期中试题pdf_第3页
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1月期中试题pdf_第4页
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1月期中试题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l(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阅读对孩子成长的意义毋庸置疑,有的家长可能会觉得,只要孩子愿意读就可以了,读总比不读好,多读总比少读好。实际上,只有思考才能真正把阅读到的知识化为己有、为己所用。家长应该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量有效地指导孩子阅读,让孩子真正从阅读中受益。在孩子阅读期间,家长要指导其真切地了解相关阅读内容所涉及的事物、观念及其之间的联系,并引导孩子进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不要怕孩子提问,甚至应引导孩子多提问,因为提问本身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另外,要让孩子多一些真实的生活体验,只有当孩子对生活中的事物有更多的认识及了解,当他阅读到相关内容时,才能更有效地建立起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孩子更好地因此,要提升孩子的阅读兴趣以及获得相关知识的可能性,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就是让孩子尽可能地走出去,给予他们拓展视野、认识事物、增长见识的机会,比如平日多带孩子去公园、动物园、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图书馆等,让孩子借机认识更多的事物、体验更多的场景,进而丰富孩子的生活和内心,也帮助他们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更多的了解与思考。孩子对阅读内容中的相关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了解、掌握得越多越真切,其在阅读过程中就会越有兴趣,对于其中的相关内容和知识也会掌握得越牢固和扎实。(摘自2023年5月13日《文摘报》)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在班上背诵时,学生必须背向老师而立,以免偷看敞开在老师桌子上的文章。肯发愤努力的学生则把历史书上的文字整篇背过。背书时不仅仅注重文章的内容、知识,连文字措词也不可忽略,因为作文章用的字汇就是从此学来的。用著名的词语与典故而不明言其来源出处,饱学之士读来,便有高雅不凡之乐。这是一种病好相投者的共用语言。读者对作者之能写此等文章,心怀敬佩,自己读之而能了解,亦因此沾沾自喜。作者与读者所获得的快乐,是由观念的暗示与观念的联想而来,此种暗示比明白真说更为有力动人,因为一语道破,暗示的魅力便渺不可这种背诵记忆实在是艰难而费力的苦事。传统的老方法则是要学生背一整本书,书未加标点,先要学生予以标点,用以测验学生是否彻底了解。努力苦读的学生还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事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样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因为每当他向皇帝进谏或替皇帝草拟圣旨之际,或在引用历史往例之时,他决不会茫无头绪,就如同现代律师之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当时的科举考试有其固定的规矩形式,就像现代的哲学博士论文一样。当年那种考试,要符合某些标准,须要下过某等的苦工夫,要有记住事实的好记忆力,当然还要…般正常的智力。智力与创造力过高时,对考中反是障碍,并非有利。好多有才气的作家,像词人秦少游,竟而一直考不中。苏洵的失败,其弱点十之八九在作诗上。诗的考试,须要有相当的艺术的雅趣,措词相当的精巧工稳,而苏洵则主要重视思想观念。因为读书人除去教书之外,仕途是唯一的荣耀成功之路,父亲名落孙山而归,必然是懊恼颜丧的。晚辈高声朗读经典,老辈倚床而听,抑扬顿挫清脆悦耳的声音,老辈认为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这样,父亲可以校正儿子读音的错误,因初学者读经典,自然有好多困难。就好像欧阳修和后来苏东坡都那样倚床听儿子读书。现在苏洵也同样倚床听他两个儿子的悦耳读书声,他的两眼注视着天花板,其心情大概正如一个猎人射了最后一箭而未能将鹿射中,仿佛搭上新箭.令儿子再射一样。孩子的目光和朗朗之声使父亲相信他们猎取功名必然成功,父亲因而恢复了希望,受伤的荣誉心便不药而愈。这时两个青年的儿子,在熟记经史,在优秀的书法上,恐怕已经胜过乃父,而雏凤清于老风声了。后来,苏东坡的一个学生曾经说,苏洵天赋较高,但是为人子的苏东坡,在学术思想上,却比他父亲更渊博。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若因此对儿子高中还不能坚信不疑,那他才是天下一大痴呆呢。说这话并非对做父亲的有何不敬,因为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乃至国家盛衰隆替之道,我们并非不知。这个家庭的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摘自林语堂《苏东坡传》)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有效途径。章所知就会更深刻。了精巧工稳的措词。有大成。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然后可以有得尔。”操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处之?如此观史,方为有益”。词并结合文本写出发言稿内容要点。(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隐居的时代(节选)高二语文试卷第2从来没有指责过黄医师的不遵守纪律。农村本来就是散漫的,何况人们都同情黄医师的境衣越洗越脏,塘水则越来越浑。他不会将衣服铺在水面上,而是让衣服一径沉下去,挽起大队开会,通常要等天黑到底了,才能正式开场。大队会计凑着油灯的一豆光亮,读着文件或者报纸。农人们在黑影地里打盹,抽烟。劣等烟叶燃烧出呛人的气体。时间其实并不太晚,可乡间的没有照明的夜晚总是特别地黑,又特别地静。在这满房间的黑影里。有一具高高的影子矗立着,那就是黄医师。他搬来他房间里的那把椅子,虽然只是把普通的椅子,可周围的农民大都是蹲在地上,或是坐在小马扎上。因此,这把椅子就显得格外突出。黄医师高高地坐在椅上,双手笼在袖子里,这倒和农民的习惯相合,他架着腿,笼着的手搁在膝上,很安详。听着会计用乡音一字一句地读官样文章,四周鼻息声起伏,有一种昏沉的安宁。谁会知道在这座黑暗的乡村里,有一个黄医师呢?文本二:隐居指人们由上海来到大刘庄、五河县城进行隐居的生活,包括医疗队的医师、下乡的知青、大学生及资产阶级右派。但无论是医师之间还是大学生之间都有着共性:他们之间有着些默契,从不互问来历:他们都是独往独来,自己在自己的屋里,互相也不参与。时间长了,难免会露一些端倪,也不要紧,谁也不干预谁的事,依然我行我素。那师范学院体育生与黄埔老生结成莫逆之交,那“老黄埔生红了脸,眼睛里也有了水光,有些倾心相告的意思,结果还是什么也不说"。们良善地期望去打开一扇扇紧闭的心库,好安慰寂寞的心。我们并不知道,真正的孤独是不留一线缝隙的,他们将孤独坚持到底,永远居住在黑暗的影地里,这就叫隐居。在那个时代被下放到农村的知青是无奈的,无法选择的,他们被禁铟在那小天地里,更重要的是他们心灵的禁铟,荒凉。在这一个时期里,青年们普遍热衷于以文学来表达思想和心情,一是因为这时的青年大都是苦闷的,前途茫然,这茫然倒不是如“五四”的那样,徘徊式的,无从选择与决定;而是没有选择,一切都难由自己决定,束手无措的。然而他们却仍有着大城市的优越感,张扬着,不受拘束地过着自己的隐居的生活。“那阵子,我们这些下乡知青,在农机厂拥来拥去,旁若无人地高谈阔论,吃饭时则挤在最前面,一买一大堆,以致后来的人都没了菜。人们都对我们侧目而视,背地里闲话也很多。可我们不管这些,老实说,我们压根儿没把这破厂放在眼里,也没把这破县城放在眼里。我们我行我素。”二是对精神的追求则是近于痴狂的。在文学的资源相当匮乏的情景之下,他们的精神却分外积极地活跃着。他们为弥补精神的荒凉而不懈追求着,不只读书而且写作,他们不是书写历史的,他们书写的只是些随风而逝的私人生活。他们就在那文化贫乏的年代精神活跃着,为消除精神的饥渴而奔走着。(有删改)(节选自王安忆《读书笔记》)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虽没有具体的社会环境的描写,但用“插队”“下放”等词语交代了时代背景,7.下列对文本二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9.有人评价王安忆《隐居的时代》是种“对无诗意时代的诗意追忆”,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简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高二语文试卷第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见善A称之如恐B不及C见不善D斥之如恐E不尽F见义G勇于敢为H而不顾其害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材料一中作者于记事中寄托情思,感情深挚,“呜呼哀哉”表达了失去爱妻的悲痛之C.材料二叙写苏轼被赦北归,饱受奔波之苦,因病去世。表达了作者对兄长去世的痛惜一。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计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4分)(2)嘉佑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4分)14.苏轼用“敏而静”来形容王弗,材料一第三段还有哪些信息能体现王弗的这种特点?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3页共4页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注】①篆(xiǎo):细竹。②衰(yì):同“混”,沾湿。③故人:严武。诗人初到成都时,A.首联写诗人的居住环境,万里桥与百花潭,草堂与沧浪,相互衬托,自然天成诗人在经历颠沛B.杜甫诗中善用叠字,如“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是中国的杰作功成名就,总会面对各种纷扰。看重什么、看淡什么,坚守什么、舍弃什么,就像一把无形之高二语文试卷第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第二段画波浪线句)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20.文中画横线句子(第三段画横线句)使用了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二)语言文字运用11(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2.文中划波浪线部分有语病,请加以修改。可以适当增删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3分)四、写作(60分)有人认为,精彩的人生需要设计,我们应该先想好自己要过与其执着于设计自己的未来,不如努力让自己拥有更多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1.(3分)D(D项中“不仅需要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更要让他们走出去”表述有误,材料一第三段第一句只阐述“提升阅读兴趣的路径是让孩子们走出去”。)2.(3分)C(根据材料二第三段,作者推断苏洵科举的失败十有八九与作诗有关,没有谈及苏洵的3.(3分)C(C项是曾国藩阐述读书的目的在于做人(修身)和做事(修业),他认为读书对认识人生、认识世事是很有帮助的。)4.(4分)(1)背书时注重思索,从文中积累作文章用的字汇,熟悉著名的词语和典故的来源;(2)诵读经典文章时受父亲影响,高声朗读甚至抄写一遍,真切体验父亲苏洵科举落榜的感受。(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计分。)5.(6分)(1)阅读必须与思考相结合,家长应尽可能进行引导;(2)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鼓励孩子阅读与思考。(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计分。)7.C(C.文本中所谓的“隐居生活”是指离开故乡的人们来到乡下,人们互不探访,互不倾吐,虽有8.①探亲频率高、超假的表现,体现了黄医师对家的眷恋,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过去生活的留恋。③黄医生在乡下心情抑郁,给人看病时,也常不完全专注或静默,频繁探亲也表明黄医师对农村生活的不适应。④在散漫的乡村工作,黄医师超假不遵守纪律的行为,体现了黄医师不受拘束的知识分子的自由天性。(每点1分)9.①“文革”中知识青年的下乡和知识分子的下放经历,本是这一部分人的灰暗记忆,但王安忆在小说中将这段经历描写得非常富有美感,透出了一股浓浓的诗意。②文本一:大刘庄村民接受了黄医师,黄医师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知识分子格调与大刘庄那沉淀了几千年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不可思议的暗合,这种混合产生了一种特有的美感,这便使得原本缺少诗意的时代有一些诗意在里面。③文本二:县城里这些隐居者们不尽相同的境遇,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加之县城这块为传统文化泅染2分)13.(1)吴越的百姓在集市上相聚哭泣,当地的君子在家祭奠(子瞻),(子瞻的)死讯传到各地(2)嘉祐二年,欧阳修主持礼部进士考试,厌恶当时浮华不实的文风,想办法改变这种情况。【解析】【10题详解】句意:遇见好人好事就极力赞誉,遇见坏人坏事就尽力斥责;遇见正义危害。处断开;【11题详解】故选D。【12题详解】故选D。【13题详解】【14题详解】之人。参考译文:文本一:在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这一天,赵郡苏轼的妻子王氏在京师开封因病辞世。六字。她见我读书,就整天不离开,我不明白她是否懂得我读的书。后来,我读过的书会有忘记的地方,她就会记得这些地方的内容。我问她一些其他的书籍,她基本上都记住了,自这件事以后我才知道她聪敏且文静。她陪同我苏轼去凤翔府做了签书判官,我经常外出办公事,每次回来她都详细询问我办事的情况。她还经常告诉我:“你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办事一定要处处小心啊。”每天她拿我父亲用来告诚我的话来告诚我。我在外和朋友们说话的时候,她常常站在屏风后面仔细地听,等我回来她还能复述出来我们曾经说的话。还说:“某某人啊,所说的话,往往模棱两可,只是顺着您的心思,您为什么跟这种人说那么多话?”凡是有事情来求我办且和我走得很近的人,她总告诚我:我父亲吩咐我说:“你媳妇是和你一起同甘共苦的人,你不能忘了她啊。以后有机会,千万把她埋葬在你母亲墓旁。”不到一年,我的父亲也去世了。我郑重地按照父亲的进嘱安葬了她。我给她做铭文,你能在九泉之下跟随着咱们的母亲,我却没有这种机会。真是可悲啊!失去了你我就失去了永远的依靠。你虽然离开了我,但今生我能有幸娶你做妻子,我也没有什么值得悲伤的了。真是可悲啊!(节选自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我的兄长苏子瞻遭贬住在海南。四年春正月,当今天子登基,施恩于天下,恩泽施及鸟兽。夏六月,家兄受命渡海北归。第二年,乘船至淮浙地区。秋七月因得病在毗陵去世。吴越之地的百姓在集市上相聚而哭,当地的君子在家祭奠,家兄的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大家都叹息流泪。几百个太学生,一同到慧林寺院施饭给僧人。呜呼,当世文豪殒没,年轻人还能敬慕谁呢!家兄刚得病时写信嘱咐我说:“如果我死了,把我葬在嵩山下,你替我说:“我哪忍心替我兄长写墓志铭!”家兄十岁时,父亲出游各地求学,母亲亲自教授他诗书。他听到古今成败之事,总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家兄也发奋努力,有用世之志,母亲高兴地说:“我有个好儿子了!”长到二十岁,他通晓经史,每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嘉祐二年,欧阳修(谥号文忠)主持礼部的进士考试,厌恶当时浮华不实的文风。想要想办法改变这种情况。当时梅圣俞参与这件事,得到家兄写的《论刑赏》,拿给欧阳修看,欧阳修又惊又喜,认为家兄是奇才,打算在众多士子中把他取为第一。家兄的为人,遇见好人好事就极力赞誉,遇见坏人坏事就尽力斥责:遇见正义的事情就奋勇去做,而不顾危害,因此一生常常困顿,但始终不以此为遗憾。孔子认为伯夷、叔齐是古代的贤人,说:“祈求仁德就得到仁德,还怨恨什么呢?”家兄确实有这样的美德。15.C(C.“比喻……等手法”说法错误,颔联没有使用比喻的手法。颔联句意是:和风轻轻拥着翠绿的嫩竹,秀美光洁;飘雨慢慢洗着粉红的荷花,阵阵清香。由此可见,这里并没有运用比喻的修16.①诗中的“狂夫”是一个穷困潦倒,但旷达乐观的形象。②景物烘托。诗的前两联通过对优美景致的描写,表现了“狂夫”虽饱经磨难但还能兴致勃勃地欣赏美景,烘托了“狂夫”热爱生活的乐却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偏强的态度来面对生活的打击,反衬了“狂夫”的乐观旷中面对严酷现实愈加顽强的旷达之情。(这首诗刻画了一个贫困漆倒却旷达乐观的“狂夫”形象。诗的前四句传神地描写了优美宣人的草堂环境,这些优美的自然景象烘托了“狂夫”烘托手法。诗的前四句传神地描写了优美宜人的草堂环境,这一联的意思是说,翠竹轻摇,带着水光的枝枝叶叶,明净悦目;细雨使荷花格外娇艳,微风吹送,清香可闻。在反衬手法。五六句写了诗人的现实生活处境,诗人强调世态炎凉和“恒饥”的贫困处境。初到成都时,他曾靠故人严武接济,分赠禄米,而一旦这故人音书绝,他一家子就得重陷长久的饥荒之中,上句“厚禄故人书断绝”即写此事。接着下句“恒饥稚子色凄凉”这些现实的困境反衬狂夫的乐观旷达。这是何等严酷的生活现实。要在凡夫俗子,早从精神上被摧垮了。然而杜甫却不如此,他待生活打击,这就是所谓“疏放”;自称自己为狂夫,并且“老更狂”,表现了狂夫在岁月17.【答案】(1)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2)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3)古来圣贤皆寂寞谁有饮者留其名【答案】18.①孜孜以求②交口称赞③矢志不渝19.①陈俊武设计的上海炼油厂新型催化裂化装置建成投产;②这套装置融合了圣贾斯工艺技术;③标志着我国炼油工业跃上了一个新台阶。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