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2024届中考押题化学预测卷含解析_第1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2024届中考押题化学预测卷含解析_第2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2024届中考押题化学预测卷含解析_第3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2024届中考押题化学预测卷含解析_第4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2024届中考押题化学预测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2024届中考押题化学预测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1.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均正确的是()选项物质杂质除杂所用的试剂和方法ACO2气体HCl气体先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浓硫酸BKCl晶体K2CO3晶体加入稍过量的稀盐酸,蒸发结晶CCO2气体CO气体点燃D铁粉铜粉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过滤A.A B.B C.C D.D2.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A.60个碳原子:C6oB.铜离子:Cu+2C.氦气:HeD.2个氢分子:2H3.下列是我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过程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安庆黄梅戏 B.徽州石头雕刻C.界首彩陶烧制 D.凤阳花鼓灯4.化学反应之间、化学物质之间具有包含、并列、交叉的关系,下表中X、Y符合如图所示关系的是()选项XYA化合反应氧化反应B燃烧自燃C单质化合物D氧化物含氧化合物A.A B.B C.C D.D5.木炭还原氧化铜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木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B.两个实验的相关反应中,只有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C.两个实验中都可观察到红色固体变黑D.两个实验的操作中都要防止液体倒吸6.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冬天用煤炉取暖,为防止热量散失,应关紧门窗B.一次性塑料袋使用方便又经济,应大力提倡生产和使用C.为防止铁制品生锈应该保持其表面的洁净和干燥D.油锅不慎着火,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灭7.下列图示与对应叙述相符的是A.图①表示向稀盐酸中不断加水后,溶液的pH变化情况B.图②表示二氧化锰在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所起的作用C.图③表示向盐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D.图④表示20℃时,向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8.按右表提供的信息,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从左到右依次救增多B.第二周期的Li、Be和B均为金属元素C.Mg2+、H+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2和0D.Na+和Al3+的核外电子数相同9.对于图示理解错误的是()A.原子可结合成分子B.可用表示氢分子的形成过程C.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D.化学变化的基础是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10.通过下列图示实验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A.图1所示实验既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说明甲烷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B.图2所示实验既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C.图3所示实验既说明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又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D.图4所示实验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11.t1℃时,取a、b两种固体物质各25g于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100g水,充分溶解后,两种固体均有剩余。升温到t2℃时,a完全溶解,b固体增多。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图中曲线M表示b物质的溶解度曲线B.t1℃时,两只烧杯中剩余物质的质量不相等C.t2℃时,两只烧杯中的溶液都是饱和溶液D.t2℃时,两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12.下列物质的俗名、名称、化学式不相符的是A.苏打、碳酸钠、Na2CO3B.干冰、二氧化碳、CO2C.熟石灰、氢氧化钙、Ca(OH)2D.盐、氯化钠、NaCl13.下列符号不属于酸根的是()A.OH- B.CO32- C.NO3- D.SO42-14.用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反应的实验时,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碱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当加入溶液的质量为ag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HClC.当加入溶液的质量为bg时,向所得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呈红色D.该实验操作是将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15.下列实验的操作、原理、方法均正确的是()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B.检验二氧化碳C.验证分子运动 D.收集氧气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6.铁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多的金属。回答下列问题:认识铁:从宏观看,铁由_____组成:从微观看,铁由_____构成。生活中:如图是常用的铁锅。把铁制成铁锅利用了铁的延展性和_____性,防止铁制品锈蚀,可采用的一种防锈方法是_____。实验室: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火星四射、放热、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工业上:用一氧化碳和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炼铁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过高炉炼得的铁是_____(填“纯铁”或“生铁”)。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17.(8分)化学反应过程中常常伴随着一些现象,同学们发现将CO2通入NaOH溶液时没有明显的现象发生,为此,他们进行了如下探究:小明把一支收集满CO2的试管倒立在盛有饱和NaOH溶液的烧杯中(如图甲所示),观察到试管内液面上升,原因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讨论分析后,同学们认为导致试管内液面上升还有另一种原因,请简要说明:_____.为了进一步实验CO2与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反应,小红设计了如下方案:分别取上述实验后的溶液于A、B两支试管中(如图乙所示),向试管A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向试管B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虽然实验的现象不同,但都能证明CO2与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实验过程中需要吸收CO2时,大多会选择NaOH溶液,但是,检验CO2时常常选择新配制的澄清石灰水,请简要解释原因_____.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用碳酸钠溶液和熟石灰制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他们的实验过程和相关数据如图2所示,请计算:①实验室生成沉淀的质量是_____g.②所得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18.(8分)二氧化碳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兴趣小组利用图9装置进行多角度探究。1.浓盐酸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氯化氢气体2、HCl与AgNO3溶液发生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白色沉淀为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AgCl)。3、盐酸可与石灰水反应:Ca(OH)2+2HCl═CaCl2+2H2O探究一气体的制取写出图中①的仪器名称:_____。用装置A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_____。若装置A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则反应化学方程式是_____。生活中有许多物品可以代替实验仪器。关闭K2和K3,打开K1,若用装置F所示的医用塑料袋排空气法收集CO2,则F装置_____(填“a”或“b”)端与B装置相连。探究二气体的性质检验打开K2、关闭K1和K3,用于检验制取的二氧化碳性质。若装置C中是紫色石蕊试剂,可观察到_____(填现象),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若装置C中试剂是澄清石灰水,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小强将制取的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未见浑浊,小强认为是使用的盐酸浓度过高,挥发进入石灰水中。要验证是否是上述原因,设计实验方案为:_____。探究三测定气体生成的反应速率关闭K1、K2,打开K3,可测一段时间内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速率。所测得数据如下:稀盐酸的体积(mL)大理石质量(g)(反应前)E装置收集的液体量(mL)反应时间(s)505.037.8100(6)由实验数据可知,生成CO2的体积为_____mL。若生成气体的反应速率用公式v=△V/△t表示(△V表示生成气体的体积、△t表示反应所用的时间),则生成的二氧化碳的速率为_____mL/s。有同学认为,图中的测量方法容易带来误差,请指出造成误差的原因_____(写一点)。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19.(8分)某工厂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生产氯气、烧碱、氢气等化工产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Cl+2H2O2NaOH+H2↑+Cl2↑),这种工业成为“氯碱工业”,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该厂生产的烧碱样品进行如下探究.烧碱样品中含有哪些杂质?猜想一:可能含有Na2CO3,作出此猜想的依据是: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猜想二:可能含有NaCl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解释或结论①取适量烧碱样品置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并用手触摸试管外壁试管外壁发热原因是______②向①所得的溶液中逐渐加入稀硝酸至过量一开始无明显现象,一段时间后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浑浊的气体样品中含有的杂质是________③向②所得的溶液中滴加几滴_____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样品中还含有猜想二中的杂质___________。(交流与讨论)小明同学提出:“上述实验中稀硝酸也可以用稀盐酸代替”,你认为他的观点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1、B【解析】

A、CO2和HCl气体均能与NaOH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B、K2CO3溶液能与稍过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再蒸发结晶,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C、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D、铁粉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气,铜粉不与稀硫酸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故选B。【点睛】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2、C【解析】

A、在原子前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60个碳原子:60C。A错误;B、铜离子带了两个单位的正电荷,先标注数字2,后标注正负号。铜离子:Cu2+。B错误;C、氦气属于稀有气体,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氦气:He。C正确;D、1个氢分子带了2个氢原子。在分子前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2个氢分子:2H2。D错误。故选C。3、C【解析】

A、安庆黄梅戏只是演戏,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B、徽州石头雕刻只是雕刻成不同形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C、界首彩陶烧制过程中包含着物质与氧气发生的氧化反应,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D、凤阳花鼓灯是用鼓做灯,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4、D【解析】

A、化合反应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是氧化反应;有些化合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有些不属于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中有的属于化合反应,有的不属于化合反应;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属于交叉关系,故错误;B、燃烧属于剧烈的氧化反应,自然是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属于氧化反应,属于并列关系,故错误;C、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单质与化合物是并列关系,故错误;D、含氧化合物是指由多种元素组成且有氧元素的纯净物,而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包含关系,故正确。故选D。5、D【解析】

本题考查了一氧化碳、木炭的化学性质,它们共同的化学性质是可燃性和还原性,因此都可以做还原剂;一氧化碳、木炭还原氧化铜的现象相同:黑色变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由于一氧化碳有毒,能够污染环境,所以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要对尾气进行处理;木炭还原氧化铜时发生的是置换反应,一氧化碳发生的不是置换反应。【详解】A、木炭还原氧化铜时发生的是置换反应,一氧化碳发生的不是置换反应,故选项A错误;

B、两个实验的相关反应中,碳元素、铜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故选项B错误;

C、一氧化碳、木炭还原氧化铜具有相同的现象:黑色变红色,故选项C错误;

D、木炭还原氧化铜时要防止液体倒吸,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也需要防止液体倒吸,选项D正确。

故选D。6、C【解析】

A、碳不完全燃烧,生成有毒的一氧化碳,关闭门窗易造成中毒,故选项错误;B、一次性塑料的大量使用,易造成白色污染,故选项错误;C、为防止铁制品生锈应该保持其表面的洁净和干燥,故选项正确;D、油锅不慎着火,应使用锅盖盖灭或倒入生菜,不能使用大量的水冲灭,否则易造成油滴飞溅,故选项错误。故选C。7、B【解析】

A、稀释稀盐酸时,溶液的酸性减弱,pH升高,但是不能升高到7,更不能大于7,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B、有二氧化锰时,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快,无二氧化锰时,过氧化氢分解速率慢,但是最终生成的氧气质量相等,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C、表示向盐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后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D、20℃时,饱和硝酸钾溶液中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固体,因此20℃时,向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时,硝酸钾不能溶解,溶质质量分数不变,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故选B。8、D【解析】

A.由图示可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等于其原子的电子层数,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都是3层,故选项说法错误。

B、Li、Be均为金属元素,但硼(B)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C.由镁原子、氢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镁离子;氢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氢离子,则Mg2+、H+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8和0,故选项说法错误。D、由钠原子、铝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钠原子、铝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1、3,在化学反应中分别易失去1个、3个电子形成钠离子、铝离子;则Na+和Al3+核外电子数都为10,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9、C【解析】

A、由上图可知,氢原子可结合成氢气分子,理解正确;B、可用表示氢分子的形成过程,理解正确;C、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理解错误;D、化学变化的基础是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理解正确。故选C。10、B【解析】

A、图1所示实验既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通过干冷的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又说明甲烷中含有氢元素。因为没有证明是否有二氧化碳生成,所以并不能说明含有碳元素,选项A错误;B、图2所示实验根据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既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选项B正确;C、图3所示实验电解水生成了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水不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选项C错误;D、图4所示实验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但不能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因为红磷没有燃烧是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造成的,选项D错误。故选B。11、C【解析】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详解】A、升温到t2℃时,a完全溶解,b固体增多,所以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图中曲线M表示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错误;B、t1℃时,a、b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t1℃时,取a、b两种固体物质各25g于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100g水,充分溶解后,两种固体均有剩余,两只烧杯中剩余物质的质量相等,错误;C、升温到t2℃时,a完全溶解,b固体增多,所以t2℃时,两只烧杯中的溶液都是饱和溶液,正确;D、t1℃时,取a、b两种固体物质各25g于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100g水,充分溶解后,两种固体均有剩余,升温到t2℃时,a完全溶解,b固体增多,t2℃时,溶剂质量相等,溶质质量不相等,所以两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错误。故选C。12、D【解析】

A.苏打是碳酸钠的俗称,其化学式为Na2CO3,故正确;

B.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的俗称,其化学式为CO2,故正确;

C.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其化学式为Ca(OH)2,故正确;

D.氯化钠俗称食盐,其化学式为NaCl,故错误。

故选:D。13、A【解析】

常见的酸根有碳酸根离子(CO32-),硝酸根离子(NO3-),硫酸根离子(SO42-),氢氧根(OH-)不是酸根离子;故选:A。14、C【解析】

A、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该反应符合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复分解反应,故不符合题意;B、当加入溶液的质量为ag时,溶液呈现酸性,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氢和氯化钠,故不符合题意;C、当加入溶液的质量为bg时,溶液呈现碱性,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氢氧化钠和氯化钠,向所得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呈红色,故符合题意;D、坐标的pH变化是由小于7到大于7的过渡,因此进行的操作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稀盐酸中,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15、D【解析】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温度很高,为防止高温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需要在集气瓶底部铺一层细沙或加入少量的水,故错误;

B.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应该用澄清的石灰水,将气体通过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如图所示装置,若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二氧化碳气体,故错误;

C.盐酸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所以不能用此方法来检验分子的运动,故错误;

D.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用图示装置收集氧气时,氧气应从长管进入,故正确。

故选:D。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6、铁元素铁原子导热涂油生成黑色固体3Fe+2O2Fe3O43CO+Fe2O32Fe+3CO2生铁【解析】

铁与氧气、水接触时会发生锈蚀,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四氧化三铁固体,高温的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详解】(1)从宏观看,铁由铁元素组成:从微观看,铁由铁原子构成的;故填:铁元素;铁原子;(2)把铁制成铁锅利用了铁的延展性和导热性;铁与氧气、水接触时会发生锈蚀,所以防止铁制品锈蚀,可采用的防锈方法有喷漆、涂油等。(3)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4)在高温的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高炉炼铁得到的铁中含有铁、碳等物质,属于生铁。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17、2NaOH+CO2=Na2CO3+H2O二氧化碳被水溶解或者反应有气泡产生Na2CO3+2HCl═2NaCl+H2O+CO2↑变浑浊或者有白色沉淀产生Na2CO3+BaCl2=BaCO3↓+2NaCl氢氧化钠的溶解度远远大于氢氧化钙,所以吸收二氧化碳用氢氧化钠,而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无明显现象,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有明显的浑浊,所以吸收二氧化碳用氢氧化钠,检验二氧化碳用氢氧化钙1010%【解析】

(1)氢氧化钠溶液中既有氢氧化钠也有水,而这两者都能和二氧化碳反应,都会引起液面上升,两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和H2O+CO2=H2CO3;同时二氧化碳还能溶解于水.(2)小红设计了如下方案:分别取上述实验后的溶液于A、B两支试管中(如图乙所示),向试管A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由于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以及氯化钠,对应的现象是有气泡产生,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向试管B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是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难溶性碳酸钡和氯化钠,对应的现象是变浑浊或者有白色沉淀产生,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BaCl2=BaCO3↓+2NaCl.(3)氢氧化钠的溶解度远远大于氢氧化钙,所以吸收二氧化碳用氢氧化钠,而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无明显现象,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有明显的浑浊,所以吸收二氧化碳用氢氧化钠检验二氧化碳用氢氧化钙.吸收可以不需要现象,而检验需要明显的实验现象.(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生成的碳酸钙的质量为195.6g﹣185.6g=10g设生成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x=8g则所得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00%=10%故答案为(1)2NaOH+CO2=Na2CO3+H2O;二氧化碳被水溶解或者反应.(2)有气泡产生;Na2CO3+2HCl═2NaCl+H2O+CO2↑;变浑浊或者有白色沉淀产生;Na2CO3+BaCl2=BaCO3↓+2NaCl.(3)氢氧化钠的溶解度远远大于氢氧化钙,所以吸收二氧化碳用氢氧化钠,而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无明显现象,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有明显的浑浊,所以吸收二氧化碳用氢氧化钠,检验二氧化碳用氢氧化钙.(4)10;10%18、长颈漏斗CaCO3+2HCl=CaCl2+H2O+CO2↑2H2O22H2O+O2↑a紫色石蕊试剂变红CO2+Ca(OH)2=CaCO3↓+H2O将产生的气体通入AgNO3溶液中,观察到白色沉淀37.80.378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或反应刚开始就测量等【解析】本题考查仪器的用途、装置的选择、化学方程式的书写,CO2的性质,测定气体生成的反应速率,选择发生装置时,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等因素;选择收集装置时,要考虑气体的水溶性、密度、能否和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等因素。(1)图中①的仪器名称是长颈漏斗;(2)用装置A制取二氧化碳是用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反应化学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装置A适用于固-液常温型,适合用过氧化氢在二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