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讲文言文翻译(练)-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_第1页
第04讲文言文翻译(练)-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_第2页
第04讲文言文翻译(练)-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_第3页
第04讲文言文翻译(练)-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_第4页
第04讲文言文翻译(练)-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4讲文言文翻译★

国练基础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戴胄忠清公真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故今自.首丕首者比未及有诈置事觉者上欲杀之途奏据

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目:“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

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日:”卿

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须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鄙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

欲斩之。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谏曰:“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今仁轨坐轻罪而机

里坦,臣恐人无所措手足。”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史。上谓侍臣日:“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

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懑婷。朕庭无常设之乐,

然常为之不啖酒肉,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丁亥,

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暨

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

三覆奏。唯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

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木翠烝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

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目:“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

之!”

(节选自《通鉴经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2)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答案】(1)然而既然已经知道不可以这样,再依法裁决,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保全了大的信用啊。

(2)(这些规定)都由门下省复核查验,有依据法令应当处死而情理上又值得怜悯的人,记下情况上报朝

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关键词句:“既”,已经;“断”,处理;“复

断之以法”,状语后置句;“忿”,愤怒:“信”,信用。(2)关键词句:第一句省略主语;“覆视”,

查看;“当",判处;“矜”,怜悯,怜惜:“状”,情况;“可”,值得;“闻”,使……知道。

这是一道考查文言文翻译的题目,考查的目的是“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这是高考必然要考的一个考点。

文言文翻译的题目重点考核文言实词,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一殷都是按点赋分,一般是一句之中给3—4

个实词,然后适当的加入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得分要点】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

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

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

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

略”。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

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

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大师字君威,幼而爽悟。好学,无所不窕,善缀文。备知前代故事,若指诸掌;商较当世人物,皆

得其精。即融,州将贺兰宽召补主簿。宽当时位望,又与大师年事不侔,初见,言未及终,便改容加敬,

日:“名下故无虚士。今者非以相劳,自望坐啸有托耳。”每于私室接遇,恒尽忘年之欢。俄而以资调补

左翊卫率,寻除冀州司户参军。曲帝初,改州为郡,仍除信都司户书佐。及大业暮年,王涂弛紊,居官者

率多侵渔,皆致润屋;大师独守清戒,无所营求,家产益致窘迫。郡丞鞠孝棱益相叹服,目:“后于岁寒,

此言于公得之。”十年,迂渤海郡主簿。及窦建德据有山东,被召为尚书仪书侍郎。武德三年,被遣使京

师,因送同安公主,遂求和好。使毕,还至绛州,而建德违约,又助世充抗王师于武牢。高祖大怒,命所

在拘留其使。世充、建德寻平,遂以谴徙配会州。大师既至会州及为《羁思赋》以见其事侍中杨恭仁时镇

凉州见赋异之召至河西深相礼熏旦与游处大师少有著述之志,常以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南北

分隔,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指南为“岛夷”。又各以其本国周悉,书别国并不能备,亦往往失实。

常欲改正,将拟《吴越春秋》,编年以备南北。至是无事,而恭仁家富于书籍,得恣意披览。宋、齐、粱、

魏四代有书,自余竟无所得。居二年,恭仁人为吏部尚书,大师复还会州。武德九年,会赦,归至京师。

尚书右仆射封德彝、中书令房玄龄并与大师亲通,劝留不去,目:“时属惟新,人思自效,方事屏退,恐

失行藏⑶之道。"大师日:"昔唇卷在上,下有箕山之节,虽以不才,请慕其义。”于是俶装东归。家本

多书,因编缉前所修书。贞观二年五月,终于郑州荥阳县野舍,时年五十九。既所撰未毕,以为没齿之恨

焉。所制文笔诗赋,播迁及遭火,多致失落。

(节选自《北史•李大师传》)

[注]行藏,指对于出仕和退隐的处世态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师既至会州/乃为《羁思赋》以见其事/侍中杨恭仁时镇凉州/见赋异之/召至河西/深相礼重/日与游处

/

B.大师既至会州/乃为《羁思赋》以见其事/侍中杨恭仁时镇凉州/见赋异之/召至河西/深相礼重日/与游处

/

C.大师既至会州/乃为《羁思赋》/以见其事侍中杨恭仁/时镇凉州/见赋异之/召至河西/深相礼重日/与游

处/

D.大师既至会州/乃为《羁思赋》/以见其事侍中杨恭仁/时镇凉州/见赋异之/召至河西/深相礼重/日与游

处/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因此时身体尚未强壮,称弱冠。

B.炀,隋朝第二个皇帝的谥号,表达了对其生前德政的褒扬。

C.礼部,古代官署名,常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等事。

D.唐尧,上古时期的部落联盟首领《史记》记载了他的生平事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大师才华出众。备受器重。李大师从小好学,无所不读,擅长写文章;州将贺兰宽颇有名望,与李大

师交谈后改变容仪更加敬重,每每在内室里接待,当作忘年之交。

B.李大师清廉自持,令人叹服。大业末年,政治腐败。当官的大多侵吞百姓财产都成了富户,李大师独守

清戒,不谋求私利,家产日益窘迫,受到了郡丞鞠孝棱的称颂。

C.李大师仕途困顿,羁留会州。李大师受窦建德派遣出使京城,而窦建德帮助王世充抵抗朝廷军队,李大

师被高祖下令拘留,在平定王世充、窦建德后,被发配到会州。

D.李大师志于著述,退隐归乡。李大师对南人和北人记载本国历史不完备、不真实的状况不满;拒绝朋友

们的挽留,回到家乡,仿效《吴越春秋》以编年体编辑南北历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备知前代故事,若指诸掌;商较当世人物,皆得其精。

(2)时属惟新,人思自效,方事屏退,恐失行藏之道。

【答案】

1.A

2.B

3.D

4.(1)详尽地知道前代旧事,就像数着自己的手指:研究比较(品评)当世人物,都能得到精华。

(2)此时正是更新时期,每个人都在想着为国效力,你在正当侍奉君王之际隐退,恐怕违背了出世入世之

道。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李大师到了会州后,就写了《羁思赋》来载录自己的事。侍中杨恭仁当时镇守凉洲,看见赋

文而感到惊异,召他到河西,用重礼相待,天天跟他一同游玩相处。

“以见其事”是“乃为《羁思赋》”的目的,二者不能断开;“侍中杨恭仁”是“时镇凉州”的主语,应

在“侍中杨恭仁”前面断开,排除CD;

“深相礼重”中“相”为动词“礼重”的宾语,句子完整;“日”是“与游处”的时间状语,不能断开,

排除B。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褒扬”错误。古代谥法,去礼远众称“炀”,因此“炀”是“贬抑”。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南人和北人记载本国历史不完备、不真实”错误。原文是“各以其本国周悉,书别国并不能备,亦往

往失实”,即记本国历史完备,记别国历史不完备、不真实。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题得分点有:“备”,详尽;“故事”,先例;“商较”,研究比较;“精”,精华。

(2)题得分点有:“属”,属于、正是;“自效”,为国效力;“屏退”,隐退;“行藏”,出处或行止,

指出世入世。

参考译文:

李大师字君威,从小就很有悟性。好学,无所不读,善于作文。详尽地知道前代旧事,就像数着自己

的手指;研究比较(品评)当世人物,都能得到精华。刚成年,州将贺兰宽召他补任主薄。贺兰宽当时有

名望,又与李大师的年资不相等,初次见面,话还没谈完,便改变容仪更加尊敬。说:“盛名之下没有虚

士。现在不仅要辛苦你,还指望你能代我之劳,使我清闲。”每次在内室接待,常常尽情得到忘年之乐。

不久以资历调补左翊卫率。不久改任冀州司户参军。炀帝初年,改州为郡,仍任信都司户书佐。到大业末

年,政治松弛混乱,当官的大多侵吞百姓财产,都成了富户:李大师独守清戒,没有经营追求,家产日益

窘迫。郡丞鞠孝棱更加叹服,说:“岁寒而知松柏。大师当之无愧。”十年,迁任渤海郡主簿。等到窦建

德占据太行山以东,召李大师为尚书礼部侍郎。武德三年,被派遣出使京城,因送同安公主,就请求和好。

出使完毕,回到绛州,窦建德违背和约,又帮助王世充在武牢抵抗朝廷的军队。高祖大怒,命所在官员拘

留窦建德的使者。不久,平定王世充、窦建德,就把李大师谴责发配到会州。李大师到了会州后,就写了

《羁思赋》来载录自己的事。侍中杨恭仁当时镇守凉洲,看见赋文而感到惊异,召他到河西,用重礼相待,

天天跟他一同游玩相处。李大师从小就有志于著述,常认为宋、齐、梁、陈、魏、齐、周、隋是南北分隔

时期。南人在书中称北人为“索虏”。北人在书中称南人为“岛夷”。又,各人的书都把本国记载得很详

细,而对别国记得不完备。也往往不真实。他常想改正,将仿照《吴越春秋》,以编年体叙述南北历史。

当时没有事情,杨恭仁家有很多藏书,能够任意翻阅。宋、齐、梁、魏四代都有史书,其余的都无所得。

过了两年。杨恭仁入京任吏部尚书,李大师又回到会州。武德九年,遇救免,回到京城。尚书右仆射封德

彝、中书令房玄龄都与李大师亲密往来,劝他留下不要离开,说:“此时正是更新时期,每个人都在想着为

国效力,你在正当侍奉君王之际隐退,恐怕违背了出世入世之道。”李大师说:“古代唐尧在位时,下面

仍有隐于箕山的气节之士。我虽然没有才能,但羡慕那种义行。”于是整理行装东归。家里本来就有许多

书,于是编辑以前所编修的书。贞观二年五月,在郑州荥阳县乡间住宅去世,时年五十九岁。他所撰写的

书没有完毕,死不瞑目。所写的文章诗赋转传或被焚,大多失落。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市声说

沙张白

鸟之声聚于林,兽之声聚于山,人之声聚于市。是声也,盖无在无之。而当其所聚,则尤为庞杂沸腾,

令听者难为聪焉。今人入山林者,闻鸟兽之声,以为是天籁适然,鸣其自乐之致而已。由市声推之,乌知

彼羽毛之族,非多求多冀,哓哓焉炫其所有,急其所无,以求济夫旦夕之欲者乎?

京师土燥水涩,其声噌以咙⑴。鬻百货于市者,米为曼声高呼,夸所挟以求售。肩任担负,络绎孔道,

至于穷墟僻巷,无所不到。传呼之声相闻,盖不知几千万人也!祁寒暑雨,英不自晨迄暮,不肯少休,抗

喉而疾呼,以求济其旦夕之欲耳!

苟谓鸟之呼于林,兽之呼于山者,皆怡然自得,一无所求,而人者独否,是天之恩勤⑵群类,予以自

然之乐者,反丰于物而靳于人,此亦理之不可信者也。然使此千百万人者,厌其勤苦,且自悔不鸟兽若,

尽弃其业而他业焉,将京师之大,阅然寂然,不特若曹无以赡其生,生民之所需,畴为给之?此又势之必

不可者矣。顾使其中有数人焉,耻其所为,而从吾所好,则为圣贤,为仙佛,为贵人,为高士,何不可者。

吾惜其自少至老,日夕为抗喉疾呼,而皇皇于道路以死者。甚矣,市声之可哀也。

虽然,市者,声之所聚;京师者,又市之所聚也。揽权者市权,挟势者市势,以至市文章,市技艺,

市恩,市谄,市诈,市颦笑:无非市者炫其所有急其所无汲汲然求济其旦夕之欲虽不若市声之哓哓然而无

声之声震于钟鼓矣。甚且暮夜之乞怜无声,中庭之相泣有声,反不若抗声疾呼者多为其事而不讳其名也。

君子之所哀,岂仅在市声也哉!

嗟乎!有凤凰焉,而后可以和百鸟之声;有麒麟焉,而后可以谐百兽之声;有圣人焉,而后能使天下

之人之声皆得其中,终和且平,而无嘱杀嚣陵之患。四灵⑶不至,君子之所为竺慨也,若曰厌苦人声,而

欲逃之山林,以听夫无所求而自然之鸣焉,是鸟兽同群,而薄斯人之吾勺也。

注释:(1)噌眩(chengh6ng撑洪):象声词。喻音量宏大,如钟声。(2)恩勤:《诗豳风四鸦》:“恩

斯勒斯,鬻子之闵斯。”以“恩勤”称父母抚育子女的恩情和辛劳。此作“厚爱”解。(3)四灵:古以龙、

凤、龟、麟称“四灵”。四灵出,兆示吉样清明之世。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无聊的一项是()

A.等为曼声高呼类:大多

B.不特若曹无以睇其生赡:供养

C.子之所为或慨也致:表达

D.而薄斯人之吾与也与:结交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尽弃其业而他业罩②积土成山,风雨兴厚

B.①耻其所为,而从吾所好②其皆出于此乎

C.①反不若抗声疾呼者之为其事而不讳其名也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①荐曰厌苦人声,而欲逃之山林②惹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走砸的一项是()

A.本文以“声”兴起“市”。开头从世上的各种“声”说起,说到“鸟声”“兽声”与“人声”的分辨,

引起读者的兴趣,然后转入“市”,不见雕琢。

B.中间三段由对“市声”的描述转入对种种“市”的行为的概述和议论。作者认为市者的曼声高呼是“生

民之所需”,而出卖礼义,出卖良心,出卖灵魂,是可怕又可恶的“无声胜有声”。

C.文章题目为“市声说”,又是从“声”说起,可以说“市声”是全文叙述的中心,对市声的种种看法就

是全文的主旨之所在。

D.《市声说》几乎没有一句声色俱厉、奋臂激昂的语言,但忧愤之情、悲慨之心在客观的语调中毕显,体

现了沙张白简捷出于平实,锋锐见于舒展的散文风格。

8.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无非市者炫其所有急其所无汲汲然求济其旦夕之欲虽不若市声之哓哓然

而无声之声震于钟鼓矣。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天之恩勤群类,予以自然之乐者,反丰于物而靳于人,此亦理之不可信者也。

(2)吾惜其自少至老,旦夕为抗喉疾呼,而皇皇于道路以死者。甚矣,市声之可哀也。

【答案】

5.D

6.C

7.C

8.无非市者/炫其所有/急其所无/汲汲然求济其旦夕之欲/虽不若市声之哓哓然/而无声之声/震于钟鼓矣

9.(1)这是上天在厚爱各种生物,给以的天然乐趣,反而是对动物丰厚而对人吝啬,这也是不可信的道

理。

(2)我为他们从小到老,早晚放开喉咙大声疾呼,却彷徨不安地死在道路上而哀伤。街市中的叫卖声太令

人痛惜了啊。

【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句意:并轻视这嵯百姓同我靠近啊。与:同。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焉”,语气词,可不译,/兼词,相当于“于此”。

B.“其”,代词,自己。/语气助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C.“之”,都是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若",连词,表假设,如果。/代词,你。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市声’是全文叙述的中心,对市声的种种看法也是全文的主旨之所在”有误,文章的重点及主旨是

批评社会中种种肮脏的“市”人性、良心、灵魂、人格的行为,作者只是借“市声”之题而发挥。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没有不卖的。炫耀他拥有的东西,为他缺少的东西而焦急,心情急切地谋求他每天需要的东

西,虽然不像市场上的声音那样喧闹嘈杂,但是无声之声,比钟鼓之声还要震撼人心。

“者”一般用于句末,其后断开;“炫其所有”“急其所无”结构对仗,各自断开;“虽”“而”一般用

于句首,其前断开;“无声之声”是句子主语,“震于钟鼓矣”是句子谓语,可在主语“无声之声”后断

开。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D“恩勤”,厚爱;“靳”,吝啬;“理之不可信者”,定语后置句,不可信之理。

(2)“抗喉”,放开喉咙;“皇皇”,彷徨不安;“甚矣,市声之可哀也”,倒装句,市声之可哀也甚矣。

参考译文:

禽鸟的声音聚集在森林,野兽的声音聚集在山间,人的声音聚集在城市。这声音,无所不有。而当这

些声音聚集在一起时,则尤其庞杂沸腾,让听的人很难分辨出哪是鸟声,哪是兽声,哪是人声。现在进入

山林的人,听到鸟兽的声音,认为这自然界的声响正当如此,是为自己的欢乐而鸣叫所致罢了。从城市的

声音推测它,怎么知道那些鸟儿不是有很多的要求和希望,大声鸣叫着炫耀它们拥有的,为它们所缺少的

而焦急,来谋求那些每天需要的东西呢?

京师土壤干燥,河水苦涩,这里的声音宏大。在市场上卖百货的人,大多会大声高呼,夸奖携带的商

品希求出售。背着挑着货物的,在大道上络绎不绝,至于穷苦的故城偏僻的小巷,没有他们不去的地方。

呼喊的声音互相都能听到,真不知道有几千万人啊!严冬酷暑雨季,无不从早到晚,不肯稍有休息,扯着

嗓子大声呼喊,来谋求那些每天需求的东西啊!

如果说鸟在森林中呼叫,野兽在山中呼叫,都是怡然自得,一无所求的话,而人唯独不是这样,这是

上天在厚爱各种生物,给以的天然乐趣,反而是对动物丰厚而对人吝啬,这也是不可信的道理。然而假使

千百万人憎恶他们的勤苦,并且懊恼自己不如鸟兽,都放弃自己的职业而从事其他的事务,把大大的京城

弄得空荡荡寂静无声,不只是你们没有用来供养自己生存(的东西),就是老百姓生存需要的,(又有)谁

来供给呢?这又是势必不可行的事。而假使这里有几个人,认为自己做的事是耻辱的,顺从自己的喜好,

那就修习圣贤之道,修习仙佛之道,修习贵人之道,修习高士之道,有什么不可以的呢。我为他们从小到

老,早晚放开喉咙大声疾呼,却彷徨不安地死在道路上而哀伤。街市中的叫卖声太令人痛惜了啊。

虽然这样,市场是声音聚集的地方:京师,又是市场聚集的地方。掌握权利的卖权利,依仗势力的卖

势力,以至于卖文章,卖技艺,卖恩惠,卖谄媚,卖欺诈,卖姿色,卖笑:没有不卖的。炫耀他拥有的东

西,为他缺少的东西而焦急,心情急切地谋求他每天需要的东西,虽然不像市场上的声音那样喧闹嘈杂,

但是无声之声,比钟鼓之声还要震撼人心。甚至暗中求人怜悯帮助没有声音,在庭中哭泣有声音,反而不

如放开喉咙大声疾呼的人为自己的事情而不隐瞒自己的名字。君子痛惜的,哪里仅仅是叫卖声啊!

唉!有凤凰在这里,然后能使百鸟之声和谐;有麒麟在这里,然后可以使百兽之声和谐;有圣人在这

里,然后能使天下人的声音都发自内心,始终和谐,而没有声音急促喧嚷(可能引发)的祸患。像龙、凤、

龟、麟四灵不降临,君子能做的就是表达感慨了,如果说对人声厌烦以为苦事,而想逃到山林里去,来听

那种一无所求而自然的鸟鸣之声,这是与鸟兽同群,并轻视这些百姓同我靠近啊。

图练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许懋字昭哲,高阳新城人,魏镇北将军允九世孙。祖珪,宋给事中,著作郎,桂阳太守。父勇慧,齐

太子家令,冗从仆射。性至孝,居父忧,执丧过礼。骂志好学,为州党所称。十四人太学,受《七带》,

旦领师说,晚而覆讲,座下听者常数十百人,因撰《风雅比兴义》十五卷,盛行于世。尤晓故事,称为仪

注之学。起家后军豫章王行参军,转法曹,举茂才,迁骤骑大将军仪同中记室。文惠太子闻而召之,管涉

于崇明殿,除太子步兵校尉。永元中,转散骑侍郎,兼国子博士。与司马聚同志友善,仆射江祐甚推重之,

号为“经史图”。天监初,吏部尚书范云举懋参详五礼,除征西鄱阳王咨议,兼著作郎,待诏文德省。时

有请计会稽禅国山者,高祖雅好礼,因集儒学之士,草封禅仪,将欲行焉。懋以为不可,因建议日:“若

是圣主,不须封禅;若是凡主,不应封禅。当是齐桓欲行此事管仲知其不可故举怪物以屈之也秦始皇登泰

山中坂风雨暴至休松树下封为五大夫而事不遂晋武泰始中欲封禅竟不果行此朝君子,有何功德?不思古道

而欲封禅,皆是主好名于上,臣阿旨于下也。”高祖嘉纳之,因推演懋议,称制旨以答,请者由是遂停。

十年,转太子家令。宋、齐旧仪,郊天祀帝皆用客年,至天监七年,懋始请造大裘。至是,有事于歹掌,

仪注犹云“服衮冕”。懋驳之。凡诸礼仪,多所刊正。以足疾出为始平太守,政有能名。加散骑常侍,转

天门太守。中大通三年,皇太于召诸儒参录《长春义记》。四年,拜中庶子。是岁卒,时年六十九。撰《述

行记》四卷,有集十五卷。

(选自《梁书•许懋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是齐桓欲行/此事管仲知其不可/故举怪物以屈之也/秦始皇登泰山中坂/风雨暴至/休松树下/封

为五大夫/而事不遂/晋武泰始中欲封禅/竞不果行/

B.当是齐桓欲行此事/管仲知其不可/故举怪物以屈之也/秦始皇登泰山中坂/风雨暴至/休松树下/封

为五大夫/而事不遂/晋武泰始中欲封禅/竟不果行/

C.当是齐桓欲行/此事管仲知其不可/故举怪物以屈之也/秦始皇登泰山中坂/风雨暴至/休松树下/封

为五大夫/而事不遂晋武/泰始中欲封禅/竟不果行/

D.当是齐桓欲行此事/管仲知其不可/故举怪物以屈之也/秦始皇登泰山中坂/风雨暴至/休松树下/封

为五大夫/而事不遂晋武/泰始中欲封禅/竞不果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诗,即今本《诗经》,毛亨所传。《诗经》原有齐鲁韩毛四家之学,今独存毛诗.

B.侍讲,有多种含义,也可以指代一种官职名称。文中表示的是在朝廷上讲学之意。

C.衮冕,也称“端章甫”,指皇帝及上公的礼服和礼冠,用于祭祀天地、宗庙等场合。

D.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场所,《木兰诗》有“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之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懋聪明颖悟,勤勉钻研学问。他十四岁进入太学,早上学到知识,晚上就能对他人复述,又将自己的

理解感悟加以编撰,其书颇受欢迎。

B.许懋精通仪注,深得时人推崇。他担任官职后,对掌故、旧制等仪注之学尤为谙熟,后来还兼任国子博

±.仆射江祐称赞他如同经史书箱。

C.许懋忠诚正直,敢于建言劝谏。当时有人奏请高祖分别到会稽、国山祭祀天地,他旁征博引,极力进谏,

最终他的建议被皇帝嘉许并采纳。

D.许懋刊正礼仪,施政亦有才干。对于诸多礼节和仪式,他大都有所考查与改正;后因足疾而出京担任始

平太守,处理政事也有能干的名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至孝,居父忧,执丧过礼。笃志好学,为州党所称。

(2)不思古道而欲封禅,皆是主好名于上,臣阿旨于下也。

【答案】

10.B

11.C

12.B

13.(1)天性极为孝顺,为父守孝期间,所奉丧礼超过常规。专心致志,勤奋好学,被乡里之人称赞。

(2)不思考古人治国之道,却想举行封禅大典,这都是君主居上贪慕虚名、臣子处下阿谀旨意的表现。

【分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此事”作“齐桓欲行”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晋武(帝)”作“泰始中欲封禅”的主语,

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B。

II.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和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也称'端章甫'”错误,“衮冕”指皇帝及上公的礼服和礼冠;“端章甫”语出《子路、曾暂、冉有、

公西华侍坐》,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这是小相的穿戴”。“章甫”不是皇帝、上公的服冠,因

而不同于“衮冕”。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他担任官职后,对掌故、旧制等仪注之学尤为谙熟”错误,根据原文“尤晓故事,称为仪之学。起家

后军豫章王行参军”,“起家”意思是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所以应是“在担任官职之前”就已经对

掌故,旧制等仪注之学尤为熟悉。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至孝,极为孝顺;父忧,父亲去世;过礼,超过常规;笃志,专心致志;“为……所”,被。

(2)古道,占人治国之道;好名,贪慕虚名;“好名于上”状语后置句,应为“于上好名”;阿旨,阿谀

旨意;“阿旨于下”状语后置句,应为“于下阿旨”:“皆是主好名于上,臣阿旨于下也”判断句。

参考译文:

许懋,字昭哲,是高阳新城人,魏朝镇北将军许允的九世孙。祖父许珪,在宋朝任给事中,著作郎,

桂阳太守。父亲许勇慧,在齐朝任太子家令,冗从仆射。生性极孝,在为父亲服丧时,守孝超过常礼。笃

志好学,被乡里称赞。十四岁入太学,从师学《毛诗》,清晨领受老师的说解,傍晚便能复讲,座下听讲

的人常有数十百,因此编撰《风雅比兴义》十五卷,盛传于世。尤其通晓旧事,称之为仅注学。起家任后

军獴章王行参军,转任法曹,举发才,迂任骤骑大将军仪同中记室。文惠太子闻其名而召见他,让他在崇

明殿侍讲,授太子步兵校尉。永元年间,转任散骑侍郎,兼国子博士。许懋与司马装志同友好,仆射江柘

极推重他,称他“经史笥”。天监初年(502年),吏部尚书范云举荐许懋酌定五礼,授征西鄱阳王诸议,

兼著作郎,待诏文德省。当时有人奏请在会稽筑坛祭天,在国山辟基祭地,高祖雅好礼仪,便召集儒学人

士,草拟封禅礼仪,将要举行封禅事。许懋认为不能举行此事,就建议说:“如果是圣主,不须封禅;如

果是凡主,不应封禅。当时齐桓想举行此事,管仲知其不可行,便举出怪异的事情制止他。秦始皇登泰山,

在山坡中,来了暴风雨,在松树下休息,封松树为五大夫,没有登上山顶。晋武帝泰始年间想封禅,最终

未能实行。这些国君,有什么功德?不想想古道而想封禅,皆是在上的君主好名,在下的臣子迎旨。”武

帝表扬和采纳了许懋的意见,于是进一步扩充了许懋的建议,作为圣旨回答请求封禅的人,因此便中止了

这一计划(武帝天监八年(509年)正月)。十年(511年),转任太子家令。宋、齐朝的旧礼仪,祭天祀

帝皆穿绣龙的礼服戴着礼帽,到了天监七年(508年),许懋第一个提出应穿黑羊羔皮衣祭天。但到现在,

在明堂有祭祀时,仪注还是说“服衮冕”。许懋予以驳斥。凡是各种礼仪,他都校正了许多错误。许懋因

脚病出任始平太守,施政有能干的声誉。加任散骑常侍,转任玉门太守。中大通三年(531年),皇太子召

诸儒士参录《长春义记》。四年(532年),许懋授任中庶子。当年去世,时年六十九岁。撰写《述行记》

四卷,有文集十五卷。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皇帝讳丕,字子桓,武帝太子也。太祖崩,里仔为丞相、魏王。延康元年七月,令日:“轩辕有明

台之议以广询于下也。百官有司,其务以职尽规谏,吾将兼览焉。”

汉帝以众望在魏,使兼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禅位,王升坛即昨,百官陪位。改延康为黄初,大赦。

二年春正月,郊祀天地,遣使者以本军祠汉世祖。诏令郡国口满十万者,岁察孝廉一人;其有秀异,无拘

户口。诏日:“昔仲尼资大圣之才,欲屈己以存道,可谓亿载之师表者也。”令普郡修起旧庙,置百户吏

卒以守卫之,又于其外广为室屋以居学者。三年春诏曰:“今之计孝廉,古之更古也;十室之邑,必有忠

信,其令郡国所选,勿拘老幼;儒通经术,吏达文法,到皆试用。有司纠故不以实者。”二月,都善、龟

兹、于阑王各造使奉献,帝遣使者抚劳之。是后西域遂通。

秋七月,冀州大蝗,民饥,使尚书杜畿持节开仓腹以振之。冬十月甲子,表首阳山东为寿陵,作终制

日:“礼,国君即位为稗,存不忘亡也。昔尧葬谷林,通树之,禹葬会稽,农不易亩,故葬于L林,则合

乎山林。封树之制,非上古也,吾无取焉。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故吾营此丘墟不食之地欲

使易代之后不知其处无施苇炭无藏金银铜铁一以瓦器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祸由乎厚葬封树五年春,

诏令谋反大逆乃得相告,敢妄相告,以其罪罪之。夏四月,立木学,制五经课试之法,置博士。十二月,

诏日:“先王制礼,所以昭孝事祖,大则郊社,其次宗庙。自今,其敢设非祀之祭,巫祝之言,皆以执左

道论,著于令典。”六年春二月,遣使者循行许昌以东尽沛郡,问民所疾苦,贫者振贷之。辛未,帝为舟

师东征。六月,遣屯骑校尉任福、步兵校尉段昭与青州刺史讨平之。七年春正月,将幸许昌,许昌城南门

无故自崩,帝心恶之,遂不入。五月,帝疾笃,召大将军受遗诏辅嗣主。遣后宫昭仪已下归其家。丁巳,

帝崩于嘉福殿,时年四十。

(节选自《三国志》,有删改)

14.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吾营此丘墟不食之地/欲使易代之后不知其处/无施苇炭/无藏金银铜铁/一以瓦器/丧乱以来/汉氏诸陵

无不发掘/祸由乎厚葬封树/

B.故吾营此丘墟不食之地/欲使易代之后不知其处/无施苇炭/无藏金银铜铁一以瓦器/丧乱以来/汉氏诸陵

无不发掘/祸由乎厚葬封树/

C.故吾营此丘墟不食之地/欲使易代/之后不知其处/无施苇炭/无藏金银铜铁一以瓦器/丧乱以来/汉氏诸陵

无不发掘/祸由乎厚葬封树/

D.故吾营此丘墟不食之地/欲使易代/之后不知其处/无施苇炭/无藏金银铜铁/一以瓦器/丧乱以来/汉氏诸

陵无不发掘/祸由乎厚葬封树/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嗣位,“嗣”,继承,接续•“嗣位”一般指继承君位,文中指曹丕继承丞相、魏王之位。

B.太牢,古代帝王等祭祀时所用的牲畜,鸡、羊、猪全备为“太牢”,只用羊、猪叫“少牢”。

C.贡士,清朝科举考试中会试中第者之称,也指所荐举之人,文中指地方向朝廷荐举的人才。

D.太学,是西汉时期始设于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由博士任教授,讲授儒家经典。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丕重视人才,善理朝政。曹丕从即位之初就广征民意,不拘一格广纳贤才;派使者慰劳安抚西域诸国

使者,与他国交好。

B.曹丕崇尚儒学,重视教化。他称赞孔子为万世的表率,诏令鲁郡重修庙宇,建造房屋供给学者,制定课

试之法,设置博士。

C.曹丕爱护百姓,心系天下。曹丕派遣使者问询各地民众疾苦,开仓赈济灾民;亲领战舰东征,派将士平

定叛乱,维护国家安定。

D.曹丕崇尚礼制,思想开明。曹丕颁布祭祀制度,把不在祭典内的祭祀活动写入法典,去世前遣送后宫中

昭仪以下的嫔妃回家。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国口满十万者,岁察孝廉一人;其有秀异,无拘户口。

(2)诏令谋反大逆乃得相告,敢妄相告,以其罪罪之。

【答案】

14.A

15.B

16.D

17.(1)凡是人口满十万的郡国,每年考察推举孝廉一人;其中有优秀卓越之人,不受人口限制。

(2)诏命谋反等大逆之罪才能够告发;有敢随便告发别人的,就用诬陷别人的罪名来治他的罪。

【分析】

1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故我在此丘墟不食之地营建墓地,欲使易代之后世人不知其处。不施放苇炭,不藏金银铜铁,

一律以瓦器随葬,合乎古时泥车、刍灵(草人、草马)殉葬之制。

“之后不知其处”作“欲使易代”的宾语,所以与后面断开。排除CD。

“一以瓦器”一概,一律用瓦器陪葬。单独成句,故前后断开。排除B。

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鸡、羊、猪全备为‘太牢'”错误,应“牛、羊、猪为太牢”。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曹丕颁布祭祀制度,把不在祭典内的祭祀活动写入法典”错误,由原文“先王制度,所以倡导孝道,

奉祀祖先,大就郊社,其次宗庙。从现在,他敢设不是祭祀的祭品,巫师的话,都是因为歪门邪道论处,

著在法令”。可知不是曹丕颁布的祭祀制度。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题得分点有:岁,每年;察,推举;拘,限制0

(2)题得分点有:妄,随意:以,介词,用;第二个罪,名词作动词,治罪。

参考译文:

文皇帝名为丕,字子桓,是武帝太子。太祖去世,继位丞相、魏王。延康元年七月,他说:“轩辕有

明台的建议来向下面询问。百官有司,他致力于以职责尽力规劝,我们将同时一览。”

汉武帝因为众人的期望在魏,派遣兼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皇帝玺印禅让帝位,王登基即住,百官陪侍。

改延康为黄初,大赦。二年春正月,祭祀天地,派遣使者用太牢祭祀汉世祖。诏令郡国人口满十万的,-

年推举孝廉一人;有比众人优秀,不限户口。下诏说:“从前孔子凭借大圣之才,要委屈自己以存道,可

以说是亿万年老师的原因。”命令鲁郡修建旧庙,设置百户吏卒来守卫的,又在他们外广设房屋让其学习。

三年春季下诏说:“如今的孝廉,古代的贡士;十室之城池,必定有忠信的人,他命令郡国所选,不管老

幼。儒家精通经术,吏通晓法律,都试着任用。有司查弄虚作假的人。”二月,部善、龟兹、于闽王各自

派使者上报,皇帝派使者去慰劳他。这为后来与西域通好结下种子。

秋七月,冀州发生大蝗灾,百姓饥饿,派尚书杜畿持节打开粮仓赈灾。冬十月甲子日,设首阳山东为

陵墓,作终制说:“礼,国君即位为开启,存不忘亡啊。从前尧葬在谷林,都是树,禹葬在会稽,农民不

改变田地,所以葬于山林,就与山林融为一体。封树的制度,不是远古的,我没有选择。葬的人,藏的地

方,想别人看不见的。故我在此丘墟不食之地营建墓地,欲使易代之后世人不知其处。不施放苇炭,不藏

金银铜铁,一律以瓦器随葬,合乎古时泥车、刍灵(草人、草马)殉葬之制。诏命谋反等大逆之罪才能够

告发;有敢随便告发别人的,就用诬陷别人的罪名来治他的罪。夏四月,在太学设立,制定五经课试法,

设置博士。十二月,下诏说:“先王制度,所以倡导孝道,奉祀祖先,如果大就设立郊社,其次宗庙。现

如今,他敢设不是祭祀的祭品,巫师的话,都是因为歪门邪道论处,著在法令。”六年春二月,派遣使者

巡视许昌以东全部沛郡,问民间疾苦,贫困的人救济的。辛未,皇帝为水军东征。六月,派屯骑校尉任福、

步兵校尉段昭与青州刺史讨伐平定了他。七年春正月将前往许昌,许昌城南门无故自行崩塌,皇帝心里厌

恶,于是不进。五月,皇帝病重,召大将军接受遗诏辅佐继位的君主。把后宫昭仪以下的妃子送回家。丁

巳,皇帝在嘉福殿驾崩,时年四十岁。

国练真题

一、(2022•安徽省舒城中学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崔宏,字玄伯,魏司空林之六世孙也。祖悦,位司徒右长史。父潜,为黄门侍郎。并以才学称。宏少

有隽才,号曰冀州神童。苻融之牧冀州,拜阳平公侍郎。出总庶事,入为宾友,众务修理,处断无滞。太

原郝轩名知人,称宏有王佐之材。帝素闻其名,以为黄门侍郎,与张兖对总机要,草创制度。诏有司议国

号。宏议目:“三皇五帝之立号也,或因所生之土,或以封国之名,称号随本,不复更立。唯商人屡优,

改号曰殷,然犹兼行。陛下登国之初改代日魏,夫魏者,大名,州之上国,斯乃革命之征验,利见之玄符

也。臣愚以为宜号为魏。”道武从之,于是称魏。迁吏部尚书,势倾朝廷。约俭自居,不营产业,家徒四

壁;出无车乘,朝晡步上。母年七十,供养无事婷。常引问古今旧事,宏陈古人制作之体,及往代废兴之

由,甚合上意。未尝塞谤忤旨,亦不谄谀苟容。帝曾引宏讲论《不韦》,至娄敬说汉祖,欲以鲁元公主妻

匈奴,善之,嗟叹者良久。是以诸公主皆嫁于宾附之国。西河、建兴盗贼并起,帝乃引宏及武元城侯元屈

等问焉。屈日:“不如先诛首恶。”宏曰:“王者临天下,以安人为本。夫赦虽非正道,而可以权行。若

赦而不改,诛之不晚。”明元从之。并州胡数万南掠河内,遣将军公孙表等讨之,败绩。帝问计于群臣。

宏口:“表等诸军,不为不足,但失于处分,故使小盗假息耳。胡众虽多而无猛健主将所谓千奴共一胆也

宜得大将素为胡所■服信者将数百骑就摄表军以讨之贼闻必望风震怖寿光侯建,诸将莫及。”帝从之,遂平

胡寇。卒,追赠可至,谥文贞公。

(节选自《北史•崔宏传》)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胡众虽多/而无猛健主将/所谓千奴共一胆也/宜得大将/素为胡所服信者将数百骑/就摄表军以讨之

/贼闻/必望风震怖/

B.胡众虽多/而无猛健主将/所谓千奴共一胆也/宜得大将素为胡所服信者/将数百骑/就摄表军以讨之

贼/闻必望风震怖/

C.胡众虽多/而无猛健主将/所谓千奴共一胆也/宜得大将素为胡/所服信者将数百/骑就摄表军以讨之

/贼闻/必望风震怖/

D.胡众虽多/而无猛健主将/所谓千奴共一胆也/宜得大将素为胡所服信者/将数百骑/就摄表军以讨之

/贼闻/必望风震怖/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冀州,《尚书》载大禹分天下为九州,冀州为九州之首,相传舜时又从中分出并州与幽州。

B.膳,饭食,一般指肉食。重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菜肴,泛指较为丰盛的膳食。

C.《汉书》,东汉班固编撰,二十四史之一,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体例为纪传体。

D.司空,西汉末年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与大司徒、大司马合称“三司”,掌全国军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宏出身不凡,从小才智过人。他是魏国司空崔林的六世孙,祖父崔悦为司徒右长史,父亲崔潜任黄门

侍郎,均以才学著称;他小时候被称为冀州神童。

B.崔宏处事干练,颇受倚重赞赏。他任阳平公侍郎时,对各种事务的处置,毫不拖延,把苻融看成宾客和

朋友:太原人郝轩称赞崔宏有能佐助帝王的才干。

C.崔宏多次谏言,多被采纳。正是因他的建议,国号沿袭“魏”称,公主嫁给附属国家,赦免了西河、建

兴盗贼,寿光侯叔孙建率领几百骑兵立即统率公孙表的军队讨平胡贼。

D.崔宏权倾朝廷,生活节俭自约。他在任吏部尚书时:虽然权势超过了朝廷众官,但不置产业,家里空空

如也,外出没有车坐,早晨、下午都是步行上朝。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引问古今旧事,宏陈古人制作之体,及往代废兴之由,甚合上意。

(2)表等诸军,不为不足,但失于处分,故使小盗假息耳。

【答案】

2.D

3.D

4.B

5.(1)崔宏时常被召去询问古今的旧事,他陈述古代制定的体制,以及历代兴废的原因,很称合皇帝的

心思、O

(2)公孙表等各军,并非数量不足,只是失于指挥,所以让小盗贼们苟延残喘。

【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胡人数量虽多,但缺少勇猛的主将,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千奴共一胆啊!应当派-员一向为胡人所信

服的大将,带领几百个骑兵,前往统率公孙表的军队进行讨伐,敌人知道后,必定闻风丧胆。

“宜得大将素为胡所服信者”是定语后置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贼闻”是主谓结构,应在其前断句,排除B。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掌全国军事”错误,应是掌管监察。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把苻融看成宾客和朋友”错误,应是被苻融看成宾客和朋友。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1)引,被召;制作之体,制定的体制;由,原因。

(2)不足,数量不足;处分,指挥;假息,苟延残喘。

参考译文:

崔宏,字玄伯,是魏国司空崔林的六世孙。祖父崔悦,为司徒右长史。父亲崔潜,任黄门侍郎。他们

都以有才学而著称。崔宏从小就才智过人。被称为冀州神童。苻融任冀州妆时,任命他为阳平公侍郎。他

对外总理日常事务,入内就是苻融的宾客和朋友,他对各种事务的处置,毫不拖延。太原人郝轩以知人而

闻名,称赞崔宏有能够佐助帝王的才干。道武帝早就听说他的名声,任命他为黄门侍郎,和张兖一起总管

机要大事,创立制度。皇帝让有关部门商议国号。崔宏建议说:“三皇、五帝立号,有的依据出生的地方,

有的用封国的名称,国号随其本号。不再更改。只有商多次迁移,改号叫殷,但仍兼用以前的国号。陛下

登国初年改代称为魏。魏,是大国名称,是神州的上等之国,这也是天命变革的验证,有利之处已见之于

符瑞了。我认为应当称为魏。”道武帝听从了他的意见,于是称国号为魏。又改任吏部尚书,权势超过朝

廷众官。但他生活俭朴自我约束,不置产业,家里空空如也;外出没有车坐,早晨、下午都是步行上朝。

母亲年已七十,奉养也没有多样食物。崔宏时常被召去询问古今的旧事,他陈述古代制定的体制,以及历

代兴废的原因,很称合皇帝的心意。他从未强行进谏触怒皇帝,也从不阿谀奉承以取宠。皇帝曾经召崔宏

讲论《汉书》,讲到娄敬劝说汉高祖,让他将鲁元公主出嫁匈奴时,很赞赏,感叹了许久。所以各位公主

都嫁给了附属国家。河西、建兴盗贼四起,皇帝便召崔宏和武元城侯元屈等问计。元屈说:“不如先杀掉

首恶分子。”崔宏说:“帝王治理天下,以安定民心为本。大赦虽不是最好的办法,却可作为权变的方法。

如果大赦之后仍不改正,再杀也不迟。”明元帝听从了这个意见。并州胡人几万人南侵到河内掳掠,朝廷

派将军公孙表等征讨,被打败。皇帝向群臣询问计策。崔宏说:“公孙表等各军,并非数量不足,只是失

于指挥,所以让小盗贼们苟延残喘。胡人数量虽多,但缺少勇猛的主将,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千奴共一胆啊!

应当派一员一向为胡人所信服的大将,带领几百个骑兵,前往统奉公孙表的军队进行讨伐,敌人知道后,

必定闻风丧胆。可派寿光侯叔孙建前往,众将都没有能比得上他的。”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于是讨平了

胡人贼寇。崔宏去世以后,被追赠为司空,谥号为文贞公。

二、(2021♦陕西高三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吾彦,字士则,吴郡吴人也。出自寒微,有文武才干。身长八尺,手格猛兽,膂力绝群。仕吴为通江

吏。时将军薛瑚杖节南征,军容甚盛,彦观之,慨然而叹。有善相者刘札谓之曰:“以君之相,后当至此,

不足慕也。”初为小将,给吴大司马陆抗。抗奇其勇略,将拔用之,患众情不允,乃会诸将,密使人阳狂

拔刀跳跃而来,坐上诸将皆惧而走,唯彦不动,举几御之。众服其勇,乃擢用焉。吴亡,彦始归降,武帝

以为金城太守。帝尝问彦:“孙皓所以亡国者何也?"对目:“吴主英俊,宰辅贤明。”帝笑曰:“君明

臣贤,何为亡国?”彦日:“天禄永终历数有属,所以为哆丁擒。此盖天时,岂人事也!”张华时在坐,

谓彦目:“君为吴将,积有岁年,蔑尔无闻,窃所惑矣。”彦厉声目:“陛下知我,而卿不闻乎?”帝甚

嘉之。帝尝问彦:“陆喜、陆抗二人谁多也?”彦对日:“道德名望,抗不及喜;立功立事,喜不及抗。”

会交州刺史陶璜卒,以彦为南中都督、交州刺史。重饷陆机兄弟,机将受之,云目:“彦本微贱,为先公

所拔,而答诏不善,安可受之!”机乃止。因此每毁之。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