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_第1页
新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_第2页
新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_第3页
新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_第4页
新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学进度:

周别:内容:

1—3西部风情

4——6绿色畅想

7……9欢快的舞步

10半期考

11——13音乐中的故事

14——16八音盒

17——19新年音乐会

20期末考

五年级音乐

第一单元西部风情

一.教学要求

(一)单元总要求

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我国西部地区有代表性的音乐特点及相关文化,如西藏的拉萨、长江

三峡及三峡工程,西南地区苗族、彝族的音乐特点等,通过音乐抒发对家乡的热爱。进一步

培养学生独立视谱演唱歌曲、分辨音乐结构和音乐情绪的能力,能为歌曲设计领唱与齐唱。

(二)具体要求

1.能用热爱家乡那样的情感演唱《拉萨谣》。

2.能积极地参与“走进西藏”音乐会。

3.能分辨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的音乐结构,感受不同乐段的情绪,背唱其中的

一段旋律。

4.能用自豪的心情演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5.能了解一些有关西藏、三峡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准备

(一)教具

布达拉宫的图片或录像;《阿姐鼓》《洗衣歌》《川江号子》等录音带。

(二)资料

有关西藏、三峡及三峡工程的资料和图片。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重点:

1.用热爱家乡的情感演唱《拉萨谣》。

2.感受《北京喜讯到边寨》中苗、彝民族音乐的特点。

本单元难点:

1.启发学生用热爱自己家乡那样的情感演唱《拉萨谣》。

2.分辨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的音乐结构。

3.感受《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川江号子的风格。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拉萨谣》。

2、了解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

教学目标

1、能用热爱家乡一样的情感演唱歌曲:《拉萨谣》。

3、了解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教学重难点

1、用热爱家乡的情感演唱歌曲。

2、能随教师琴声视唱曲谱。

教学准备

风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欣赏《走进西藏》

教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首非常动听的歌曲,它会带领同学们来到一个神秘的地方,

会给同学们带来美的享受,我们一起来听。(录音播放《走进西藏》学生静听)

提问:听到这首优美的歌曲,你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你仿佛看到什么美丽的景色?(生回

答)

教师出示布达拉宫的图片,请同学们边观看边总结:西藏位于我国西南部,那里有世界上最

高的山脉,有最美丽的雪域风情,有勤劳勇敢的藏族同胞,也有那气势宏伟的布达拉宫,更

有那风格独特优美、粗犷的音乐。让我们一起听一听。

二、学习歌曲《拉萨谣》

(一)学唱曲谱

1、播放歌曲《拉萨谣》学生静听,并谈一谈听后的感觉,及歌曲的特点。

2、教师总结:《拉萨谣》这首歌曲是我国当代作曲家何训田所作的曲子,乐曲优美独特,

粗犷朴实,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演唱歌曲,《拉萨谣》吧!

(教师出示曲谱,并播放乐曲旋律,请学生边听边找出组成旋律的各音:)

(1236)

3、教师引导学生随琴演唱以上各音。

4、随教师琴声轻声演唱歌谱(用啦的演唱方式进行练习、哼鸣演唱等)。

(二)学唱歌词

1、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2、教师介绍歌词内容,使学生了解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

3、教师范唱(伴奏)。

4、在理解了歌词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如何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分句指导、师领唱,生跟

唱、师生合作演唱、男女生合作演唱、个人展示)

5、在歌曲基本掌握的基础上,再次欣赏《拉萨谣》进一步感受乐曲的情绪

6、让学生结合拉萨谣的歌词谈论一下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7、引导学生用热爱家乡的情感演唱歌曲,全体随教师伴奏演唱。

三、歌曲创编

(一)西藏知识知多少知识竞赛。

将学生分组,抢答问题。哪一组回答的问题多且对,将被评为本节课的学习标兵。

问题:

1、西藏有一座世界最高的山是什么山?它的最高峰是什么峰?

2、西藏自治区的首府在哪里?

3、在西藏有一种白色的小花,它长在高山上不畏严寒,象征着藏族人民坚强勇敢的性格,

它是什么花?

4、歌曲中唱到的什么是青棵酒?什么是酥油灯?

师:同学们,从大家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你们对西藏有了很深的了解,但是老师相信你们最了

解的应该是自己的家乡,你能将家乡的风土人情创编到歌曲当中吗?大家一起来试一试吧!

1、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拉萨谣的曲调结合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改编歌词)。

2、展示方式(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伴奏)。

3、鼓励方式(评选最优秀的一组授予优秀创编荣誉称号。

四、舞蹈创编

师:同学们,西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优美的歌声我们已经领略,下面老师就教同学们

几个简单的动作,看谁的模仿力最强。(做几个简单的藏族舞蹈动作,要求全员参与)

五、教师总结

刚才同学们回答了有关西藏的一些知识,同时也了解了西藏的风土人情,还学习了优美的藏

族舞蹈。这节课我们的收获真不少。西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藏族人民更是能歌

善舞,请同学们课后收集有关藏族的音乐作品,让我们在下节课开一个“走进西藏”音乐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歌曲《拉萨谣》。

2.“走进西藏”音乐会。

教学目标

1.表现有关西藏的音乐作品。

2.了解有关西藏的文化。

3.培养学生组织活动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主持人:同学们好,西藏位于我国西南部,那里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有最美丽的雪域风情,

有勤劳勇敢的藏族同胞,也有风格独特,优美、粗犷的音乐。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走进美丽

而又神秘的西藏吧。

第一组:介绍拉萨、布达拉宫,演唱《拉萨谣》,欣赏《阿姐鼓》。

小组主持人:我们组准备了一个“西藏知多少”的知识竞赛,欢迎大家踊跃参加。

1.西藏有座世界最高的山是什么山?它的最高峰是什么峰?(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

2.西藏自治区的首府在哪里?有一座最著名的宫殿是什么宫?(拉萨、布达拉宫)

3.西藏有一种白色的小花,它长在高山上,不畏严寒,象征着藏族人民坚强勇敢的性格。

你知道是什么花吗?(雪莲花)

4.西藏有一条江是什么江?(雅鲁藏布江)

西藏是一个美丽而又神秘的地方,藏族人民都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不管走到哪里,永远都

不会忘记养育他们的青棵酒和酥油茶,还有阿姐亲切的鼓声。请听我们演唱的《拉萨谣》。

第一组学生表演。

小组主持人:《拉萨谣》的曲作者是何训田,他创作了一系列的西藏风格的音乐,其中的《阿

姐鼓》是最有影响的歌曲之一。音乐的气氛神秘、缥缈,有天籁之声的美誉,下面请同学们

一起欣赏女声独唱《阿姐鼓》。

第二组:介绍藏族音乐,演唱《多快乐呀多幸福》。

小组主持人:西藏的音乐非常丰富,最流行的有两种歌舞形式。一是锅庄,一是弦子。锅庄

的音乐粗犷,有一种说法,人们在跳舞的时候经常围着炉灶或篝火,炉灶又称为锅庄,所以

得名锅庄。弦子最初流行于四川巴塘,所以也叫巴塘弦子。领舞的人一边跳舞一边演奏用牛

角琴筒做成的弓弦乐器——“比旺”,当地的汉人称它为弦子,所以得名。弦子的音乐短小、

优美,节奏富有舞蹈性,旋律具有歌唱性,流畅上口,是藏族人们最喜爱的歌舞形式之一。

我们以前学过的《我的家乡日喀则》《多快乐呀多幸福》就具有锅庄的音乐特点,请听我们

演唱的《多快乐呀多幸福》。

第二组学生表演。

小组主持人:为了解藏族的音乐,我们还特意学习了一首弦子《巴塘连北京》。现在请我们

组的小歌唱家为同学们演唱这首歌。

“东方架起彩虹啰,山连水,水连山,云间修起金色的路,巴塘北京紧相连啰。”

第三组:介绍藏族的雪顿节,表演藏族舞蹈《我的家乡日喀则》,欣赏舞蹈《洗衣歌》。

小组主持人:雪顿节是藏族最重大的节日之一。主要有“晒大佛”“跳藏戏”和“过林卡”

三大活动。早晨,当晨曦刚刚露出来的时候,在低沉的法号声中,喇嘛们就把巨大的佛像慢

慢展开。当佛像展开的时候,太阳喷薄而出,照在神圣的佛像上,被人们称作是“天神合一”。

然后人们来到罗布林卡,载歌载舞,彻夜狂欢,表达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企盼,西藏各地的藏

戏团也进行藏戏表演。所以,雪顿节也被称作是“晒佛节”或“藏戏节”。

藏族人民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经常用歌舞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下面请欣赏我们表演

的舞蹈《我的家乡日喀则》,请同学们为我们伴唱。

第三组学生表演。

小组主持:我们还了解到一个欢快的舞蹈《洗衣歌》,这是一个表现藏族姑娘为解放军战士

洗衣服的舞蹈,表现了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之情。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欣赏这个舞蹈的录像。

主持人:刚才各组都表演了他们了解到的有关西藏的音乐,介绍了西藏的风土人情,使我们

对西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西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藏族人民能歌善舞,藏族

的音乐更是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瑰宝,她将永远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目标

1.能分辨乐曲的不同乐段。

2.能感受乐曲各乐段的情绪。

3.初步了解苗族、彝族的音乐特点。

教学过程

一、为乐曲命名

阶段目标:通过为乐曲命名,感受乐曲热烈、欢快的情绪,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

师:音乐主要是通过情绪使我们联想到一些场景的,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乐曲好像在表现一

个什么样的场景,为这首乐曲起个名字,并说一说为什么?

教师播放音乐《北京喜讯到边寨》。

学生聆听音乐。为音乐命名(可能出现的答案如《欢腾的节日》《欢腾的苗寨》《狂欢之夜》

《欢乐的边疆等》。

二、分辨乐曲的音乐特点

阶段目标:能初步分辨苗族、彝族的音乐特点。

师:从同学们为乐曲起的名字来看,大家对音乐的情绪感受都很正确,这是一首热烈欢快的

乐曲。音乐除了表现一定的情绪外,还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现在你们再听一听这首乐曲的

几个主题,分辨一下是哪个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

教师播放乐曲第三主题和第四主题。

学生聆听音乐并回答。

师: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西南地区居住着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这首乐曲表现的就

是西南边寨的人民听到从北京传来的喜讯的情景。这首乐曲的音乐具有苗族、彝族的音乐风

格,他们的音乐多以do、mi、sol三个音为主,在第四主题中有一个降mi的音,这是苗族

音乐的典型特点。下面请你们再听一遍,当听到降mi的音时请你们举手。

教师播放第四主题。

学生聆听音乐,在听到降mi时举手。

三、分辨乐曲的结构

阶段目标:能分辨乐曲的音乐结构。>

师:这是一首多乐段的乐曲,由三部分构成,下面我们逐段欣赏。

1.引子与第一部分。

师:你们听引子部分是用什么乐器领奏的?模仿了什么声音?好像表现了什么情景?

教师播放引子部分。

学生聆听音乐并回答(领奏的乐器是圆号,模仿了号角的声音,一声强一声弱,好像是森林

山谷中的回音)。

师:引子过后,乐曲进入第一部分,热烈、欢快的旋律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欢腾的场景之中。

好像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广场,为庆祝北京传来的喜讯跳起了欢快的舞蹈。第一部分是由三

个乐段组成的。你们能听辨出来吗?

教师播放第一部分。

学生聆听音乐并分辨三个乐段。

师:第一部分的旋律A非常热烈,是这首乐曲的主要旋律。现在我们一起来唱一唱这个旋律。

学生随教师演唱旋律A。

2.第二部分。

师:现在我们听一听第二部分的音乐,想一想它和旋律A有什么不同?好像在表现什么样的

情景?

教师播放第二部分。

学生聆听音乐并回答(同第一部分的音乐形成对比,是优美抒情的一段旋律,好像是一位姑

娘的独舞或是大家跳起了优美的舞蹈)。

师:这是一段十分优美的旋律,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学生随教师演唱第二部分的旋律。

3.第三部分和尾声。

师:第三部分的音乐粗犷、热烈,把情绪推向了高潮。你们仔细听一听,这一部分音乐又出

现了哪一段旋律?

教师播放第三部分。

学生聆听音乐并回答(这一部分又出现了A的旋律)。

4.完整地欣赏全曲并分辨乐曲的结构。

师:刚才我们分段听辨了乐曲,下面我们完整地欣赏全曲,当你听出乐曲的三个部分时,可

以用你自己的方式来表示。

教师播放全曲。

学生聆听音乐并用自己的方式表示乐曲的三个部分。

四、表现音乐

阶段目标:通过用自己的方式表现音乐,巩固对音乐结构的分辨。

师:这是一首表现力非常丰富的乐曲,下面我们分三个小组讨论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音乐,

第二部分最好用舞蹈来表现,其他部分可以用打击乐器或动作来表现。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并指导学生的表演。

学生分组讨论并排练表演,师生共同评价。

五、学生表达感想

阶段目标: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表达能力。

师:今天我们欣赏了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或

是你记住了哪一段旋律,唱一唱。

学生发言或演唱。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2.了解三峡及三峡工程。

教学目标

1.能用自豪的感情演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2.感受歌曲川江号子的音乐风格。

教学过程

一、介绍三峡

师:在我国万里长江中有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它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

省宜昌市的南津关,中间分别经过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这就是著名的长江三峡。当你穿

行在这险峻的峡谷中间的时候会有什么感受呢?我们先来听一首《川江号子》。

生:歌曲非常高亢,好像船工们在和惊涛骇浪进行搏斗。

师:今天我们也来学唱一首具有这种号子风格的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二、学唱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师:我先给同学们唱一遍《三峡的孩子爱三峡》,请你们想一想,这首歌具有什么样的音乐

风格?生:和我们刚才听到的川江号子差不多,是具有号子风格的歌曲。

师:现在请同学们跟着录音哼唱一遍。

生:跟录音哼唱歌曲。

师:这是一首具有号子风格的歌曲,号子是民歌的一种体裁,是劳动时唱的歌,大家想一想

在演唱时应注意些什么?

生:有力,要有节奏感。

师:根据同学们的讨论,我们总结一下,这是一首具有号子风格的歌曲,所以节奏感要强,

这首歌是四四拍,要注意四四拍的强弱规律,第一拍和第三拍上要强一些,一个音一个字,

要唱得有力,好像驾驶着小船在波浪中前进。

学生演唱。

师:劳动号子在演唱的时候一般都是一领众和的形式,起到统一劳动节奏的作用,你们想一

想,这首歌曲能不能也分成领唱与齐唱呢?

学生分领唱与齐唱形式演唱。

三、展示有关三峡的音乐

师:三峡不仅有奇特的风光,而且有丰富的水资源,为了更好的利用三峡的水资源为人民造

福,我国几代领导人都十分关注三峡工程的开发与建设,在全国人民的支援努力下,三峡工

程即将全面完工。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了解一些有关三峡的资料或音乐作品,现在我们一起

交流一下。

学生相互交流介绍三峡工程。

师:三峡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三峡音乐文化,除《川江号子》外,还有许多音乐作品,

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所知道的有关三峡的音乐作品。

生:有李白的古诗歌曲《下江陵》,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歌曲《长江之歌》等。

师:三峡是我们祖国的骄傲,三峡工程表现了我国的繁荣富强,不仅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全

国的少年儿童都热爱三峡。最后,让我们再一次自豪地演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学生演唱。

第二单元绿色畅想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手拉手,地球村》。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地球村”的含义,关注世界和平事业和绿色事业,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情

感,教育学生热爱世界和平保护绿色环境。

2、学会《手拉手,地球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知道“地球村”是什么意思?

2、复习演唱前面学习过的歌曲。注意引导表达歌曲的情绪,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歌唱。

3、通过与以前学习过的歌曲情绪的联系或对比引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歌曲。

4、听歌曲教唱录音(合唱)。听后引导学生简单讨论。

二、学习新歌《手拉手,地球村》。

1、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了解歌曲的背景。

2、随琴视唱歌曲歌词。

3、学习歌曲的曲调。

三、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绿色的歌谣》。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绿色的歌谣》,能有气息支持、有感情地唱歌。能唱好歌曲中的圆滑音。

2、学习拍节奏特点,学会打拍指挥式,能变作指挥式边唱歌。

教学过程:

、教师谈话导入。

二、学唱新歌《绿色的歌谣》

1、听录音

2、问:内容情绪是什么?此歌适合在何重情况下唱?

3、学唱曲谱,找出旋律特点。

4、听琴音,学唱歌曲。

5、分段唱:第一乐段一一男生。第二乐段一一女生,副歌一一男女生齐唱

6、练习齐唱歌曲。

三、展示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小乐队合奏《森林狂想曲》。

教学目标:

1、、初步熟悉《森林狂想曲》的音乐,能用竖笛或口风琴吹奏A段主题。

2、通过听《森林狂想曲》感受民族管弦乐,体会藏族、音乐风格。

3、初步进行合奏《森林狂想曲》提高演唱的质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引入:

二、初步欣赏《森林狂想曲》。

1、初听音乐。(教师简介)

2、让学生熟悉A、B、C各段的旋律。

3、教师分别用电子琴或竖笛演奏A、B、C各段的旋律。使学生听到音乐就能知道是A段

还是B段或C段。

4、复听完成课本上的第一个练习。

5、这首乐曲有许多地方运用了“音效”即实地录制的声音,加强了真实感,使人身临其境。

(分小组共同探讨、创造、分工)。

三、选择两或三个小组与教师合作,共同演绎《森林狂想曲》。

四、在口风琴或竖笛上学习吹奏“mi”,“fa”,“sol”三个音。

五、随教师用较慢的速度学习吹奏《森林狂想曲》A段的旋律。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唱好《绿色的歌谣》;演绎《森林狂想曲》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情丰富唱好《绿色的歌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复习歌曲《绿色的歌谣》

1>跟录音演唱。

2、难点指导,跟伴奏带让学生有表情、有感情演唱。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手拉手,地球村》。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地球村”的含义,关注世界和平事业和绿色事业,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情

感,教育学生热爱世界和平保护绿色环境。

2、学会《手拉手,地球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知道“地球村”是什么意思?

2、复习演唱前面学习过的歌曲。注意引导表达歌曲的情绪,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歌唱。

3、通过与以前学习过的歌曲情绪的联系或对比引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歌曲。

4、听歌曲教唱录音(合唱)。听后引导学生简单讨论。

二、学习新歌《手拉手,地球村》。

1、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了解歌曲的背景。

2、随琴视唱歌曲歌词。

3、学习歌曲的曲调。

三、小结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绿色的歌谣》。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绿色的歌谣》,能有气息支持、有感情地唱歌。能唱好歌曲中的圆滑音。

2、学习拍节奏特点,学会打拍指挥式,能变作指挥式边唱歌。

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导入。

二、学唱新歌《绿色的歌谣》

1、听录音

2、问:内容情绪是什么?此歌适合在何重情况下唱?

3、学唱曲谱,找出旋律特点。

4、听琴音,学唱歌曲。

5、分段唱:第一乐段一一男生。第二乐段一一女生,副歌一一男女生齐唱

6、练习齐唱歌曲。

三、展示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小乐队合奏《森林狂想曲》。

教学目标:

1、、初步熟悉《森林狂想曲》的音乐,能用竖笛或口风琴吹奏A段主题。

2、通过听《森林狂想曲》感受民族管弦乐,体会藏族、音乐风格。

3、初步进行合奏《森林狂想曲》提高演唱的质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引入:

二、初步欣赏《森林狂想曲》。

1、初听音乐。(教师简介)

2、让学生熟悉A、B、C各段的旋律。

3、教师分别用电子琴或竖笛演奏A、B、C各段的旋律。使学生听到音乐就能知道是A段

还是B段或C段。

4、复听完成课本上的第一个练习。

5、这首乐曲有许多地方运用了“音效”即实地录制的声音,加强了真实感,使人身临其境。

(分小组共同探讨、创造、分工)。

三、选择两或三个小组与教师合作,共同演绎《森林狂想曲》。

四、在口风琴或竖笛上学习吹奏“mi”,“fa”,“sol”三个音。

五、随教师用较慢的速度学习吹奏《森林狂想曲》A段的旋律。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唱好《绿色的歌谣》;演绎《森林狂想曲》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情丰富唱好《绿色的歌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复习歌曲《绿色的歌谣》

1、跟录音演唱。

2、难点指导,跟伴奏带让学生有表情、有感情演唱。

3、过渡聆听《绿色的歌谣》

三、复习歌曲《手拉手,地球村》

四、合奏练习《森林狂想曲》。

五、教师放录音,共同欣赏,评价。

第三单元欢快的舞步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大河之舞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大河之舞》,感受爱尔兰民族的热情奔放。

2、结合相关资料,了解爱尔兰民族特色和踢踏舞。

教学过程

1、播放歌曲。

2、讨论: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从歌曲中感受到了什么?

3、第二次播放歌曲,介绍爱尔兰民族音乐舞蹈传统特色。

4、播放《大河之舞》音像资料,进一步感受爱尔兰音乐、舞蹈的热情奔放。

5、跟着电视学跳踢踏舞。

6、再听音乐,感受乐曲节奏的变化。并让学生用踢踏的形式表现出来。

7、小结。

第二课时活动:稍息立正站好

教学目标:

1、在听赏中感受歌曲的热烈,激发学生表现音乐的兴趣。

2、能根据音乐的节奏,自编韵律操,表现音乐。

教学过程:

1、复习上节课相关内容。

2、听赏范晓萱翻唱的歌曲《稍息立正站好》。初步感受乐曲的热烈和强烈的节感。

3、说一说歌曲的特点。

4、跟着录音学唱歌曲第二段。

5、学生根据歌曲内容、节奏分组自编动作。

6、各组表演。

7、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编排动作。

8、跟着音乐表演韵律操。

9、小结。

第三课时大家一起来

教学目标:

1、在听赏中感受歌曲的热烈,激发学生表现音乐的兴趣。

2、能根据音乐的节奏,自编韵律操,表现音乐。

教学过程:

1、复习上节课相关内容。

2、听赏孙悦演唱的歌曲《大家一起来》。初步感受乐曲的热烈和强烈的节感。

3、说一说歌曲的特点。

4、跟着录音学唱歌曲。

5、学生根据歌曲内容、节奏分组自编动作。

6、各组表演。

7、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编排动作。

8、跟着音乐表演韵律操。

9、小结。

第四单元音乐中的故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欣赏《彼得与狼》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复习已有的乐器知识,对乐曲中的所有人物和动物进行介绍。为整首作品

进行欣赏前的铺垫。

三、教学重难点

记住每种乐器的声音,认识乐器并马上说出乐器的形状。

四、教具

图片录音机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西洋乐器可以分哪几大类?每一分类各举两种乐器。

弓弦乐器: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等。

木管乐器: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大管等。

铜管乐器:小号、长号、圆号等。

打击乐:定音鼓、大鼓、小军鼓等。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乐器的图片和音响,对已有乐器知识进行检验和复习。

2、揭示课题。每一种乐器都具有独特的音色。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用各种乐器讲述的一个

故事《彼得与狼>>.

3、故事梗概。有谁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

4、人物介绍。

(1)彼得

播放彼得和老爷爷的主题。

师:请听下面的两段旋律,哪一段描述的是彼得?为什么?

小提琴演奏的音色柔和,节奏跳跃,似乎彼得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孩。

学生跟琴视唱主题。用有弹性的声音,表现彼得活泼的样子。

(2)老爷爷

这段旋律描述的是老爷爷。请问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音色、速度如何?表现老爷爷什么

特点。

大管演奏的音色低沉。爷爷说话声音低,速度慢,说明是爷爷的年龄特点。节奏紧奏暗示老

人絮叨的特点。

(3)动物

在这个故事中,有许多的动物。每一种动物都是用一种乐器表现的。下面分别播放四段乐曲,

请判断这段旋律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描述的是谁?为什么?

播放小鸟的主题:长笛明亮的音色、流畅的旋律形象的描述了狼的凶狠和恶毒。

分别播放燕鸭子和猫的主题:让学生判断。

鸭子更笨拙,猫更狡猾。

5、总结:每一个人物或动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他们在故事中怎样表演?这个故事怎

样用乐器表现的?我们下节课分段欣赏。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继续欣赏《彼得与狼》

二、教学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分段欣赏《彼得与狼》。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

觉和想象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理解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和想象力。

2、提高学生对音乐理解的能力。

四、教具

录音机录音带

五、教学过程

1、复习

作品中每个人物或动物的主题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2、分段欣赏

(1)片段一:彼得出场。

清晨,明媚的阳光透过树梢,洒下绿茵茵的草地上。是谁走在草地上?他的心情怎样?你能

不能随着音乐得旋律,哼唱彼得的旋律,体会彼得此刻的心情?

(2)片段二:小鸟出场。

彼得走着走着,先后遇到了他的三个朋友。你听他先遇到的是谁?(小鸟)他们在做什么?

(彼得和小鸟他们在互相问好、对话等等。)再听此段旋律。全班分成两组,一组听到弦乐

演奏的彼得主题,请举红牌;另一组听到长笛演奏的小鸟主题,请举黄牌。

(3)片段三:鸭子出场。

彼得又遇到了谁?(鸭子)下面的旋律描述的是谁?它们在干什么?(鸭子与小鸟正吵得

面红耳赤)怎样表现他们在吵架?(节奏紧张、速度快)再听此段旋律。全班分成两组,一

组听到双簧管演奏的鸭子主题,请举红牌;另一组听到长笛演奏的小鸟主题,请举黄牌。

(4)片段四:猫出场。

这是谁?(猫)猫怎样出现的?为什么?(猫准备偷袭鸭子,是小心翼翼的。)

(5)片段五:老爷爷出场。正在这时,谁出现了?(老爷爷)

(6)片段六:狼出场了?从哪走过来?怎么听出来的?(狼从树林的深处慢慢走了出来。

音乐力度渐强,表明狼越走越近。)

(7)片段七:动物们的反应。

猫见到狼怎样反应。怎么听出来的?(猫见到狼迅速爬到了树上。速度越来越快,旋律上行,

表明猫快速爬到树的高处。)

小鸟呢?(长笛高音区快速的演奏,表示小鸟飞到高处去。)

鸭子见到狼怎样反应?怎么听出来的?(鸭子拼命地逃跑。音乐速度越来越快,表明鸭子着

急得心情。)

结果呢?(音乐出现了强音,像是鸭子的惨叫。最终还是被狼抓住了,一口吞了下去。)

(8)片段八:智斗

彼得在屋内看到了所发生的一切。他运用智慧与狼周旋。(听音乐)音乐描述了什么?乐器

代表谁?音乐主题是谁?说明什么?(小鸟在狼的头上盘旋。乐器是代表小鸟的长笛,音乐

主题是彼得。小鸟代表彼得的智慧与狼周旋。)

(9)片段九:放绳

彼得迅速从墙头顺着树枝爬到了大树上,他用手中的绳子拴了一个结,然后…

彼得在做什么?怎么听出来的?(音阶下行表示绳子从树的高处顺了下来。)

(10)片段十:捉狼

彼得手中的绳子悄悄地套在狼的尾巴上,用力一拽。(狼拼命挣扎。)

(11)片段十一:猎人出场。

谁出现了?(定音鼓和大鼓代表的猎人)

猎人是怎样从树林深处走来的?(力度由弱到强)

3、总结

同学们开动脑筋、积极参与,下节课我们完整欣赏这部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继续欣赏《彼得与狼》

二、教学目标

完整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能够真正了解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

乐想象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1、能够真正了解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2、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四、教具

录音机

五、教学过程

完整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总结人物性格与音乐的关系:

彼得-一弦乐四重奏--勇敢坚定

小鸟——长笛——灵巧活泼

鸭子--双簧管--笨拙

猫--单簧管--狡猾的

老爷爷一一大管——絮叨

狼—圆号—穷凶极恶的

猎人--定音鼓和大鼓--枪声

六、分解色进行表演。

七、总结

故事到了这里已经结束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遇事要沉着冷静。要勇敢、不怕困难。要善于动脑。)

第五单元八音盒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森林水车》

教学目标

1.能感受并说出乐曲欢快的情绪。

2.能哼唱A主题和C主题,体验人们愉快劳动的心情,并联想水车车轮滚动的形象。

3.能分辨乐曲“引子ABACA尾声”的结构。

教学过程

1.视频导入

(1)播放水车的视频,简单介绍水车的形状与用途。

(2)有许多音乐作品都表现了欢快的水车形象。老师范唱或播放日本歌曲《森林水车》,

引导学生听出形容水车车轮转动的象声词是“咕噜咕噜咕隆”,并唱一唱。

(3)老师小结:这首歌曲前奏的旋律就是从管弦乐曲《森林水车》中借鉴来的。

2.初听乐曲

(1)《森林水车》和《钟表店》《森林中的铁匠》是世界上三首最著名的描绘性的标

题乐曲。从《森林水车》中我们好像就听到了水车车轮”咕噜咕噜咕隆”转动的声音。

(2)播放全曲,引导学生听辨音乐中表现水车车轮转动的形象。

3.分段欣赏

(1)引子

①播放引子部分,引导学生从力度、速度和弦乐器的音色中感受引子优美、安静的情

绪,从声效模仿中分辨鸟叫和水车车轮转动的形象,联想到安静、优美的森林早晨景象。

②复听乐曲,引导学生随音乐八六拍的韵律轻轻晃动身体。(注意:八六拍要按二拍

子的韵律晃动身体)

(2)“水车”主题(A)

①播放第一主题。引导学生听辨出“水车”主题,通过轻快活泼、跳进的旋律,以及

连音与顿音的结合使人联想起水车车轮的飞速旋转和人们愉快劳动的心情。

②用la哼唱“水车”主题。

(3)第一插部(B)

①播放第一插部(B),引导学生听辨这段旋律是由长笛演奏的。

②复听,引导学生听辨节奏更加紧密xxxxxxxxIXXXXX0I好像水车车轮越转越

快。

(4)第二插部(C)

①播放第二插部(C),引导学生听辨音乐的节奏型是XXxxIxxxxxI以及随着

音乐力度的增强,音乐情绪更加热烈。

②师生共同哼唱第二插部(C),老师弹奏学生演唱,进一步感受水车车轮的飞速旋转

以及人们欢快的情绪。

4.完整欣赏

(1)播放全曲,引导学生分辨“水车”主题出现的次数。(三次)

(2)复听乐曲,引导学生用字母卡片随音乐排序。(引子ABACA尾声)

5.表演小结

老师可引导学生为“水车”主题编创律动,并在老师指导下随“水车”主题做律动表

演。插部一和插部二的旋律可随音乐轻轻晃动身体表现。在愉快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真善美的小世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并从学唱的过程中感受反复记号的用法。

(2)通过学习歌曲提高学生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的能力。

(3)体会歌曲的情绪,提高辨别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欢快的情绪,轻巧而柔美的唱歌。

教学难点

学会使用反复记号和乐器合奏练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琴、录音机、竖笛、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略)

二、激情导入

1、听音乐,大胆想象,认为音乐描写了怎样的形象?

2、提问:两首乐曲的情绪是否相同?你喜欢哪一种?

(师)同学们,老师也是喜欢欢快活泼的乐曲,因为它能够给我们带来美,我们

热爱美、追求美,我们的世界中处处充满了真善美。(观看课件〕真诚的朋友给

我们带来了和谐的美;明媚的自然风光给我们带来大自然的美;勤劳的双手给我

们创造了美;和平的友谊给我们带来幸福的美;团结的友爱给我们带来温馨的美。

这就是真善美的小世界,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走进真善美的小世界一一

(以上激情导入,不仅将学生带入音乐的氛围中,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而

且从各个角度初步感知了真善美,为学习歌词、理解歌词奠定的基础。)

三、学唱新歌

1、欣赏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思考:欣赏歌曲的同时,想一想歌曲演唱的顺序是怎样的?

3、分析结构,讲解反复记号D.C.

(让学生观看反复记号D.C.动画的前进方式,明白反复记号D.C.的用法和作用,

为演唱歌曲奠定基础)

4、用“1a”模唱歌曲的旋律,教师与学生同唱的同时,手势提示弱起小节。

5、学唱歌词

着重解决“我们来唱歌,我们歌唱”这一句。

6、检验歌曲的掌握情况,随伴奏带演唱。

教师注意听学生是否有唱错的地方,并指出,通过听教师的演唱来改正错误。

7、激发情绪完整演唱歌曲。

(以上设计使学生对歌曲有个整体的认识,完整的去感受歌曲、学唱歌曲,从学

唱的过程中感受真善美。)

四、乐器训练

1、打击乐器的练习

学生在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自由编配伴奏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创编意识和合作

能力。

2、竖笛练习

运用竖笛解决二声部,使学生在吹竖笛的同时,熟悉自己的旋律,体会和声的效

果。

3、乐器合奏(打击乐器+竖笛)

少部分同学运用打击乐器自始至终为歌曲伴奏,其他同学到分声部处用竖笛吹奏

歌曲的旋律。

(此设计是让学生运用乐器表现歌曲,体会乐器表现歌曲的美妙,增加学生对乐

器的兴趣。)

五、小结

我们用歌声和打击乐器表现了真善美的小世界;学习了反复记号D.C.由于反复

记号D.C.的出现,使歌曲变成A+B+A的形式,我们用歌声和乐器来表现

D.C.:第一遍,用美妙的歌声表现真善美的小世界;第二遍,按刚才的分组用乐

器为歌曲伴奏;第三遍演唱歌曲。

(用歌声和乐器完整表现歌曲,既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又使课堂教学结束在音乐

的氛围之中。)

第六单元新年音乐会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平安夜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优美、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平安夜》,并从中感受宁静、祥和的气氛。

2.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分组用不同的形式演唱歌曲。

3.欣赏不同形式的《平安夜》。

教学重、难点

1.演唱歌曲时,二声部的演唱要做到和谐统一。

2.分组用不同的形式演唱歌曲。

教材分析

《平安夜》这首歌曲的词作者是奥地利一个小乡村教会的神父约瑟夫•莫尔,曲作者是当地

一位默默无闻的音乐教师弗朗兹•格鲁伯。这首歌曲的旋律优美动听、节奏舒缓、音乐语言

朴实无华,充满了安详、宁静的感觉。歌曲为降B大调,八六拍,是由三个乐句组成的一

段体结构。第一乐句先抑后扬,形成一个大的起伏,歌唱性极强。第二乐句由两个完全相同

的分句组成,带有叙述性。第三句是歌曲的高潮乐句,旋律在较高音区进行,格外明朗,似

心潮澎湃激荡。结尾处采用高潮后的后转,旋律一路下行平稳地落在主音do上,舒展平和

地结束了全曲。歌曲的旋律完美地抒发了作者内心对和平与幸福的追求,带给人们祥和与安

宁的感受。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导入新课

1.欣赏《铃儿响叮当》动画。

提问:谁知道这首歌曲叫什么名字?在什么节日会听到这首歌曲?

学生回答:这首歌曲的名字叫《铃儿响叮当》,在圣诞节时常听到这首歌曲。

师:每年的12月25日是圣诞节,它是西方国家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圣诞节的前一天晚上

被称为平安夜,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西方国家的人们是怎样过平安夜的?

2.欣赏《平安夜》动画。

师:平安夜这天,商场、街上和家里就摆起了圣诞树,圣诞树呈塔形,身上挂着一个个小铃

铛,轻轻一碰,叮当、叮当发出动听的声音。金色的小灯,好像天上眨眼的星星。五颜六色

的小灯笼,一闪一闪的,美丽极了!这时,人们在教堂里虔诚的祈祷,真心地祝福,欢乐祥

和的气氛充满千家万户。今天,我们就来学唱一首有关圣诞节的歌曲《平安夜》。

教学要求:教师随多媒体的播放进程进行讲解,学生认真聆听。通过观看,来了解外国人的

节日——圣诞节。

二、学唱歌曲

1.聆听歌曲《平安夜》。

要求:注意聆听歌曲的情绪,说说你对这首歌曲的初步感受。

学生回答:这首歌曲优美、抒情……

教学要求:让学生初步了解歌曲的内容,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

2.再次聆听歌曲《平安夜》。

教学要求:在听范唱之前,老师提出问题:

(1)歌曲表现的内容是什么?

(2)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3)是一首几几拍的歌曲?

带着问题,学生听录音范唱。

学生回答:歌中唱了平安夜,圣诞夜,要把人间的美好祝愿,带给孩子也带给母亲,洒下无

限深情等等。这是一首八六拍的合唱歌曲。

师:这首歌曲带给人们节日之夜的温馨与和谐,表现了人们对和平与幸福的美好追求。

3.学习歌谱(《平安夜》歌曲学习)。

(1)复习八六拍(八六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