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广东省梅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解析】广东省梅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解析】广东省梅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
【解析】广东省梅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4页
【解析】广东省梅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梅州市高中期末考试试卷高一历史一、选择题1.宋代范成大有诗云:“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该诗描绘了中国古代A.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 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C.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民间手工业发展状况【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这是小农经济的特点,B正确;农业生产只是一个部分,不全面,排除A;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材料体现了家庭手工业,排除D。2.北魏至唐朝中叶,政府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能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税,服徭役、兵役。这一措施表明A.统治者企图借遏制土地兼并巩固统治B.封建国家政权失去地主阶级的支持C.统治者废除了当时基本的土地制度D.当时农民负担比任何时候都要重【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均田制。政府分配的土地主要是国有和无主土地,没有触动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并不会失去地主阶级的支持,更没有废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故排除B、C项;题意无法体现当时农民负担比其他时期重的内容,故排除D项。政府通过分配土地,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得到人民的支持一巩固统治,故选A。3.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其主要原因在于A.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C.鼓风冶铁工具的发明D.铁农具的广泛应用【答案】A【解析】【详解】从“汉武帝”以后,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结合所学可知,“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官营手工业在资源、工艺等方面的优势起了重要作用,所以A项正确。冶铁业在汉代属于官营手工业,B项不符合史实;鼓风工具出现在战国时期,C项错误;冶铁业的发展推动了铁农具的推广,这是结果不是原因,D项错误。【点睛】汉武帝时,国家把有利可图的手工业部门,如冶铁、煮盐、铸铜、铸钱等收归国家经营,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也是重农抑商的重要体现。4.明清时期,周村成为全国瞩目的丝绸生产中心,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和浆染等专业手工作坊几百家。这反映出当时周村A.丝绸生产技艺高超且物美价廉 B.手工业受到官府的严格管理C.种植业发展推动纺织业进步 D.专业手工作坊生产分工细致【答案】D【解析】【详解】“周村成为全国瞩目的丝绸生产中心,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和浆染等专业手工作坊几百家”说明当时周村专业手工作坊分工细密,故选D;材料无法体现丝绸生产技艺高超,也无法体现物美价廉,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官府的严格管理”,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种植业发展的信息,排除C。【点睛】5.阅读下面两幅图,产生从左图到右图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A.纸币便于随身携带B.封建政府优化商业环境C.商品经济迅速发展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答案】C【解析】【详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铜钱不便携带,不能适应大宗交易,而纸币交子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故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故排除A,选C;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以重农抑商为基本政策,限制商业发展,排除B;明清时期,我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排除D。6.下列观点中,与其它三个观点明显不同的一个是A.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B.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C.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D.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清明之际“工商皆本”思想,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A、C、D均反映了明清之际的“工商皆本”思想,而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典型地反映了重农抑商思想,B符合题意。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7.《全球通史》说,中国在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曾经错失了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导致错失第一次重太机遇的政策因素是A.重农抑商 B.闭关锁国 C.八股取士 D.朝贡贸易【答案】B【解析】【详解】1793年是我国清朝统治前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错失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故选B;重农抑商政策是对国内的经济政策,八股取士是科举考试的内容,二者与错失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无关,排除AC;朝贡贸易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扩散阻碍不大,排除D。8.据统计,英美等国从中国进口的茶丝数量,1844年为茶7047.65万磅,丝2604包;1853年茶超过10122.7万磅,丝为62896包。这一变化A.扭转了对外贸易逆差局面B.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差、丝出口量增幅较大,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搞高,这是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表现,故答案为B。材料没有显现扭转了贸易逆差,A错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材料是四五十年代,时间不符合,C错误。D项内容与材料主旨意思不符,排除D。【点睛】通过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茶、丝出口量的变化来考查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题体,考查学生地材料信息的解读和分析能力以及对自然经济解体相关知识的掌握。9.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说:“中国自强运动的领袖们……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再进一步”的举动是A.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向西方学习B.受实业救国思潮影响创办民族工业C.学习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度D.为求富创办采用机器生产的民用工业【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国自强运动的领袖们……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帜,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后期为了辅助军事,以求富为旗帜,创办了一批民用企业。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向西方学习指的是鸦片战争后的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他们最先开始了向西方学习,不是洋务派“再进一步”的举动;B选项错误,受实业救国思潮影响创办民族工业的是民族资产阶级,不是掀起“自强”、“国防近代化”的洋务派“再进一步”的举动;C选项错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是维新派和革命派,不是掀起“自强”、“国防近代化”的洋务派“再进一步”的举动。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0.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着手制定了《重工业建设五年计划》,《战时燃料及石油统制计划》,《四川水利发电计划》等,另外还制定了《国防军事建设计划》,《国防军备十年计划》等纯军事计划,其中最重要的是《重工业建设五年计划》。这些计划的制定A.促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加速发展 B.引进了苏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C.有助于增强国力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 D.促成了中国重工业体系的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题目中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制定《国防军事建设计划》、《国防军备十年计划》和《重工业建设五年计划》等举措适应了国防建设的需要,有助于增强国力为抗战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故选C。A项的表述与自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来,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逐渐陷入困境的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开始于建国初期的“一五”计划期间,晚于题目中的时间“20世纪30年代”,故排除;D项的表述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是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11.1953年,中共中央对粮食实行“定产、定购、定销”制度,要求各地在春耕前,以乡为单位,大体确定全乡产量,并公布国家対本乡的购销数量,对农户余粮,一般统购80%以上,统购价格由中央统一规定。这一制度A.标志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B.为当时工业建设奠定基础C.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有利于农业产量快速提高【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开展“一五”计划,此时国家大幅统购农民余粮,从而为工业化的开展准备了物质基础,故选B;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排除A;国家大幅统购农民余粮不利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排除C;国家大幅统购农民余粮的做法容易打击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不利于农业产量快速提高,排除D。故选B。12.如图是《新中国50年资料汇编》中的1952—1965年人均GDP增长率折线图。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A.1953~1954年的增长状况和“大跃进”高潮密切相关 B.1954~1956年的增长状况和中共八大的经济决策相关C.1958~1961年的增长状况表明文革动乱影响经济领域 D.1961~1964年的增长状况表明国民经济调整卓有成效【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使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故D正确;1958年开始“大跃进”,A错误;1956年召开中共八大,B错误;1966年开始文革,C错误。13.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巨大的风险按下红手印,将村集体土地“分田到户”。小岗村这一做法的背景是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 B.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党的工作重心实现转移【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导致我国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在这种背景下,小岗村开始将村集体土地“分田到户”,故选B;1978年12月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将党的工作重心实现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排除AD;小岗村这一做法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排除C。【点睛】14.1983年国家有关部门指出,去年国有企业首钢创利润4.1亿,交国家2.862亿元后,在当年新增利润中拿的太多。首钢领导则认为,企业去年上交利润又递增了6%,不应该“只知取蛋,不想养鸡”。材料说明当时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急需A.政企分开,建立企业承包责任制B.释放活力,取消计划管理体制C.搞活企业,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D.简政放权,扩大企业的自主权【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首钢领导则认为,不应该“只知取蛋,不想养鸡”说明企业想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故D项正确;材料企业目的不是建立企业承包责任制,A错误;企业主要想获取企业自主权,不是改变经济体制和发展所有制经济,故B和C错误。15.1990年擅长打桥牌的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十字路口打出了一张“中国王牌”,用实际行动打消了国内外对中国是否继续改革开放的疑虑,也回答了中国将以何种步伐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问题。这张“王牌”是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C.开放海南经济特区 D.开放14个沿海城市【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1990年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是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打消了国内外对中国是否继续改革开放的疑虑,B正确;A是在2001年,排除;C项是1988年,排除;开放14个沿海城市是在1984年,排除D。16.鲁迅曾精辟地指出过:“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点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都摩肩挨背的存在。”这反映了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之一是A.土洋并存B.全盘西化C.返璞归真D.等级分明【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受到西方舶来工业文明的影响,中国社会先进的东西和落后的东西并存,即土与洋并存,A选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可知,油松片和独轮车不全是西方的东西,B选项排除。返璞归真材料中未体现,C选项排除。材料中未体现等级分明,D选项排除。17.戊戌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与“万国同风”,民间应者寥寥。辛亥革命后仅武昌一地,因改穿西式冠履输出白银便达2000多万两;天津在1912年初,一个季度进口洋服洋帽耗资达125万两白银。这反映了A.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群众基础 B.政治时局对生活习俗的影响C.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D.国人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答案】B【解析】【分析】

【详解】依据题干“戊戌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与万国同风”、“辛亥革命后仅武昌一地,因改穿西式冠履输出白银便达2000多万两;天津在1912年初,一个季度进口洋服洋帽耗资达125万两白银”可以看出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对生活习俗的影响,故B项正确;AC两项不是题干材料的主旨,应排除;依据题干“民间应者寥寥”说明国人仍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故D项错误。故选B。18.15世纪初,英国商人按自己出身的城市组成了各个贸易联合会,1407年在尼德兰经营的商人组织起来,弁从英国国王那里得到特许证;1496年,亨利七世出于外交需要,授权伦敦的商人冒险家组织全国性的商人冒险家公司。这反映出当时的西欧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自由贸易极富吸引力C.商业革命影响力增强 D.商人们冒险追逐财富【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从15世纪初到15世纪末,英国商人从建立各个贸易联合会到组成全国性的商人冒险家公司,这说明当时的西欧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故选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盛行自由贸易,排除B;新航路开辟引起商业革命,15世纪初还没有开辟新航路,排除C;D项无法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19.15世纪早期,一公斤胡椒在印度原产地值1~2克白银,在埃及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14克,在威尼斯达14~18克,在欧洲各消费国则达20~30克。材料表明A.欧洲人的消费水平远高于亚洲队 B.西欧有开辟新航路的经济动力C.欧洲商贸中心已经发生转移 D.价格革命对欧洲市场产生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一公斤胡椒在印度原产地的价值到了欧洲涨了近10倍,说明其中有高额的利润,这给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动力,故B正确;材料只涉及到各自区域的价格,不能说明欧洲人的消费水平远高于亚洲,排除A;CD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20.“地理大发现和海外地区的开辟促进了新的植物、新的动物、新的恒星甚至新的人们和新的人类社会相继被发现,所有这些都向传统的思想和设想提出了挑战。”材料表明A.人文主义思想已经成为思想界的主流B.近代科学推动了地理大发现时代到来C.远航探险使得世界完全连成一个整体D.新航路的开辟拓宽了人类的研究领域【答案】D【解析】【详解】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发现了新的区域、新的物种,拓宽了人类的研究领域,D正确;新航路开辟时,文艺复兴才刚兴起不久,人文主义不会成为主流,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近代科学与地理大发现的关系,排除B;“完全连成一个整体”不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C。21.16和17世纪,英国先后创建了不少的殖民垄断公司,有非洲公司、东印度公司、土耳其公司等等,这些公司在19世纪中后期先后解散。与此同时,托拉斯、卡特尔、康采恩等形式的垄断组织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出现。这两类垄断性质的组织A.两者都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B.两者都是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的产物C.两者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两者都只给亚非拉国家带来了灾难和痛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早期殖民垄断公司推动了英国殖民扩张,打破了各大洲的相互隔绝状态,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垄断组织促进了欧美对外资本输出,从而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故C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与殖民垄断公司建立时间不符,故A排除;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的产物,只符合英国东印度公司,故B排除;两者在带来灾难的同时,还传播了先进的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等,故D说法错误,排除。22.关于工业革命的研究,有些学者提出用“起飞”、“原工业化”或者“勤劳革命”等概念替代“工业革命”,研究流派就有社会变革学派、工业组织学派、宏观经济学派、技术学派、能源学派和消费学派等众多学派。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的研究A.导致民众史学认识的混乱B.拓展不同视角并趋于全面C.削弱工业革命的历史地位D.注重学科交叉领域的融合【答案】B【解析】材料不同的视角对工业革命进行研究,并形成多种学派,故B项正确。不同的角度研究某一个问题并不会导致认识的混乱,故A项正确。工业革命的历史地位不因史学研究视角的不同而被削弱,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谈到融合,故D项排除。23.下表改编自英国学者艾瑞克·霍布斯邦《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一书,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1914年欧美主要国家平均关税国家百分比国家百分比英国0俄罗斯38德国13意大利18法国20美国(1913)30A.美俄等国自此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B.英国仍然坚持自由贸易政策C.欧美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矛盾加剧 D.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关税税率【答案】B【解析】【分析】

【详解】据材料“1914年欧美主要国家平均关税”可知,英国的关税为0,其它国家关税从13到38不等,说明英国仍然坚持自由贸易政策,故B选项正确;美国等国放弃自由贸易政策是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时期,故A选项错误;欧美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矛盾加剧也是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时期,且英国关税为0,也不能说明争夺世界市场矛盾,故C选项错误;当时英国的经济水平高于法国、俄国、意大利,但关税为0,故不能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关税税率,故D选项错误。故选B。24.下表是据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统计的1750—1900年世界制造业的相对份额(%)变化情况,它反映了国家1750年1800年1830年1860年1880年1900年中国印度86英国美国A.中国印度制造业产量长期落后 B.新经济促进美国制造业的增长C.技术创新改变世界制造业格局 D.英国制造业一直领先世界各国【答案】C【解析】【详解】1750年时,中国处于康乾盛世时期,社会经济繁荣,西方还没有开始工业革命,因此中国能在当时的制造业方面具有较大优势;1860年时,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在世界制造业的相对份额大幅增长;1900年时,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在世界制造业的相对份额迅速增长;而中国没有抓住机遇,工业化发展的程度缓慢,中国所占份额的比例不断下降。表格数据说明技术创新改变世界制造业格局,故选C;中国、印度制造业的相对份额下降,并非产量下降,并且由表中数据看出,1750年中国、印度制造业的相对份额远远高出英国和美国,故A错误;1990年出现新经济,排除B;D明显不符合表格信息,排除。25.如图是1928~1986年苏联工农业结构关系变化图。据此可以推知苏联(注:V类工业:重工业;乙类工业:轻工业)A.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B.经济没有持续协调增长C.赫魯晓夫改革成效显著 D.逐渐压缩重工业的比重【答案】B【解析】【详解】从1928~1986年苏联工农业结构关系变化的趋势来看,苏联都是优先发展甲类工业,即重工业,轻工业与农业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比例失调,经济没有持续协调增长,B正确;1928年新经济政策已经基本停止了,排除A;赫魯晓夫改革成效并不明显,排除C;从数据可以看出重工业比重仍然最高,排除D。26.通过分析表中关于集体农庄的不同记述,下列认识正确的是关于集体农庄记述出处农民们一批批地来到国营农场,观看拖拉机和其他农业机器的操作,看得眉飞色舞,马上决定加人集体农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该书经过苏共中央审定,作为全国党史教材)1930年2月和3月共发生群众性骚动7576起,暗杀恐怖活动3263起,散发传单事件2009起。苏联国家政治保卫局的绝密报告一(据苏联档案)达里娅马克西莫夫娜伊佐托娃(1909年出生)回忆道:30年代的饥荒中,人们开始患上浮肿病,上面来人大肆搜刮,只留一点点种粮,口粮不给。《国家灾难:苏联农业集体化一亲历者的回忆和档案材料》2001年出版A.官方公布的属于一手史料最为可信B.苏联档案属于一手史料叙述较为客观C.回忆录属二手史料年代久远没有价值D.需要留意各类史料背后的主观目的【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关于集体农庄的记述多种多样,党史教材、国家政治保卫局的绝密报告、苏联农业集体化一亲历者的回忆录等,每份材料都从不同的角度对集体农庄进行描述,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故需要留意各类史料背后的主观目的,需要进一步考试,D正确;材料中的史实并不是一手的,排除A;苏联档案也不属于一手史料,也不一定客观,排除B;回忆录也有一定的价值,排除C。27.有人这样评价罗斯福的“以工代赈”:联邦政府的大笔资金,经过工人的口袋、通过不同渠道和消费,又回到了资本家手中,成为以政府投资刺激私人消费和个人投资的“引动水”。材料旨在说明“以工代赈”A.用于解决就业问题 B.利于发展社会福利C.利于解决供需矛盾 D.受资本家工人支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联邦政府的大笔资金,经过工人的口袋、通过不同渠道和消费,又回到了资本家手中”可知,“以工代赈”刺激了私人消费,缓解了生产相对过剩的矛盾,缓解了供需矛盾,故选C;A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材料反映“以工代赈”对“刺激私人消费和个人投资”的影响,与社会福利无关,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资本家、工人对“以工代赈”的态度,排除D。【点睛】28.布雷顿森林会议期间,美苏等国围绕基金配额、黄金配额减免、银行配额等问题展开博弈。在美国支持下,苏联正式挤身国际金融体系四强之列;苏联同时承认了美国在战后国际金融秩序中的领导地位。这表明A.美苏都不能无视对方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B.美苏企图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称霸各自的世界C.美苏冷战时期在政治经济上一直处于对抗状态 D.苏联在美国的扶持下加入市场经济国家的行列【答案】A【解析】【详解】“在美国支持下,苏联正式挤身国际金融体系四强之列;苏联同时承认了美国在战后国际金融秩序中的领导地位”,说明美苏都不能无视对方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故选A;材料无法体现苏联称霸的信息,排除B;1944年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1947年美苏开始冷战,排除C;苏联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D不符合史实,排除。29.按照传统的理论,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是发达国家剥削发展中国家的工具,发展中国家不可能与发达国家发展经济一体化。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理论开始在实践中被打破,这反映出A.全球化趋势下各国经济依存度提高 B.全球化缩小了不同国家的经济差距C.全球化中各经济实体地位是平等的 D.新经济秩序下能实现利益均衡分配【答案】A【解析】【详解】在旧的经济体系下,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使发展中国家无法与其发展经济一体化,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间的经济互补性增加,这种状况得到了改变,故A正确;全球化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排除B;“平等”表述错误,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新经济秩序下也并不一定能实现利益均衡分配,排除D。A.工业文明进程中生产组织模式的发展变化B.人类社会由孤立分散走向整体世界的过程C.西方殖民扩张不断发展深入的历史进程D.经济全球化“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答案】D【解析】【详解】从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到20世纪末世贸组织的建立,反映了人类社会在经济方面的联系不断从无序到有序化过程,实质上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故D项正确;工业文明不能涵盖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故A项错误;B项不是从经济角度阐述,排除;从殖民扩张是伴随着全球化过程,数轴不是单纯反映出殖民扩张的历史,故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为了巩固海防,防患于未然,清政府采取措施,于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正式宣布,洋船“止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嗣后外商虽多次要求增设口岸,都未成功,只准在广州一口贸易。——摘编自郑学檬等著《简明中国经济通史》材料二由于自唐宋之际经济重心南移以来,沿江沿海地区原为中国的经济精华区所在,因此19世纪中叶中国对西方开放贸易以后,列强很自然地要求在最有生意可做的沿江沿海地区设立租界。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设立租界的地点计有上海、广州、厦门、福州、天津、镇江、汉口、九江、烟台、芜湖、重庆、杭州、苏州、沙市、鼓浪屿、长沙。这些租界……辐射而出的现代经济并不能普及中国各个角落,而以沿江沿海地区为限。——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乾隆年间清政府对外贸易管理的特点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列强在华广设租界的原因。【答案】(1)特点:对外贸易严加限制;只准广州一口贸易。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巩固海防以商制夷。(2)原因:19世纪末列强对华侵略加深,清政府开放了较多的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所处沿江沿海地区,属于中国经济重心地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列强需要扩大对华贸易。【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止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只准在广州一口贸易”得出对外贸易严加限制;只准广州一口贸易。原因:结合小农经济的特点、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巩固海防的需要来回答。(2)原因:根据“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设立租界的地点计有上海、……、长沙”得出19世纪末列强对华侵略加深,清政府开放了较多的通商口岸;根据“由于自唐宋之际经济重心南移以来,沿江沿海地区原为中国的经济精华区所在”得出通商口岸所处沿江沿海地区,属于中国经济重心地区;根据“列强很自然地要求在最有生意可做的沿江沿海地区设立租界”得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列强需要扩大对华贸易。32.阅读材料:材料一英国既是工业革命的始作俑者,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早在19世纪前半期,英国就率先放弃了传统的经济政策,转而奉行没有任何限制的自由贸易政策。这一划时代的转变当然是以其强劲的经济增长实力为基础的。在那个时代,英国不存在党争对手,这种强势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上半期。而且,在19世纪的英国政坛上,大部分政治家都认为贸易是国家的命脉,自由贸易对英国商人和消费者都有好处,因此,工业发展一直没有成为英国最受宠的事业。材料二二战使美国的力量空前强大,为美国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经济利益的要求建立由美国主导下的资本主义世界秩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这一新秩序的基础就是能够带来世界经济繁荣的所谓“全球自由经济体制”,其核心内容是各国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从事国际贸易,输出或接受跨国投资,以此形成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体系,这种经济体系又必须由新的国际权力结构加以保障。因此,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重点并不是对苏联的全面遏制,而是精心构建资本主义的全球体系。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推动全球化的主要手段,并分析其影响。(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资本主义全球体系的特点。为构建该体系,美国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案】(1)手段:自由贸易。影响:使英国成为当时世界贸易的中心,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也影响了19世纪末以后英国工业的发展。(2)特点:由美国主导;以国家实力为基础;与国际权力结构相联系。措施:推动成立国际经济与金融组织,如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通过马歇尔计划向西欧提供巨额援助,推动西欧经济复兴。【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英国就率先放弃了传统的经济政策,转而奉行没有任何限制的自由贸易政策。”、“大部分政治家都认为贸易是国家的命脉,自由贸易对英国商人和消费者都有好处”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英国推动全球化的主要手段是自由贸易。依据材料一中“工业发展一直没有成为英国最受宠的事业。”结合所学可知,自由贸易政策使英国成为当时世界贸易的中心,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也影响了19世纪末以后英国工业的发展。(2)依据材料二中“二战使美国的力量空前强大,为美国按照自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