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语文第7单元16登泰山记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上册_第1页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7单元16登泰山记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上册_第2页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7单元16登泰山记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上册_第3页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7单元16登泰山记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上册_第4页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7单元16登泰山记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泰山记

预习·梳理与积累预

读【认识作者】

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号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清代散文家。安徽桐城人。姚鼐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主张“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姚鼐一生勤于文章,诗文双绝,书艺亦佳,有《惜抱轩全集》等。所编《五七言今体诗钞》《古文辞类纂》流传极广。【了解背景】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养亲为名,告归故里。但他并未立即返乡,而是先前往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峰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相关链接】

1.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表明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其分类如下。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②游记: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③杂记: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2.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辞章,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4.朔、晦、望与既望:朔:阴历每月第一天。晦: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望:通常指阴历每月十五日(有时是十六日或十七日)。既望:通常指阴历每月十六日。知

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判断句

)(2)郦道元所谓环水也(判断句

)(3)生石罅(省略句

)4.记诵与泰山有关的词句(1)人心齐,泰山移。(2)有眼不识泰山。(3)一叶障目,不见泰山。(4)泰山压顶不弯腰。(5)登泰山而小天下。

研习·讨论与鉴赏问

讨【任务一】

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1.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及线索。参考答案:思路: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2.本文主要写登泰山的经过,为什么第1段先介绍泰山的地理位置?参考答案:文章开篇从地理位置及周围的山川形势入笔,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古长城的衬托,又使人想起它的岁月悠远,为下文描写登山所见营造氛围,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3.文章是怎样描写泰山日出的?参考答案: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日出,以时间为序,依次写出了日出前后景物的变化,展现了一幅泰山日出的美景。例如写云,日出前是“足下皆云漫”,稍后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出后“有红光动摇承之”。写山,日出前是“白若樗蒱数十立”,日出后是“绛皓驳色,而皆若偻”。4.文章的第4、5段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参考答案:这两段既写了泰山的人文景观,也写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古迹——道中石刻。自然景观:山——多石,少土;石——黑,多平方,少圜;树——多松,生石罅,平顶,日观数里内无树;雪——与人膝齐;水——无瀑水;鸟兽——无音迹。这样写,增加了泰山的人文内涵,突出了泰山景物的特点,表现了泰山之历史悠久,也使文章显得丰富深刻,体现了桐城派重考据的特点。【任务二】

品味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1.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文中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参考答案:(1)“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看到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的云雾好似飘带,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日观以西诸峰的特点,更显日观峰的雄伟,且形象生动。2.文章写登泰山观日出,第2段却描绘一幅夕照图,有何意图?参考答案:作者是用夕照来映衬日出,使之更加感人,同时晚雾景是日出图的必要准备,有助于推进文势。夕照着力描绘了“静”状,日出有意绘出“动”态,动静相宜,相辅相成。3.作者是如何描写泰山雪景的?参考答案:除“冰雪”“雪与人膝齐”等正面描写外,又以“明烛天南”等作侧面烘托,给人以想象,又生动有趣。4.文章第3段在完成对日出的描写后,为何还有“回视”一句?参考答案:这一笔,貌似闲笔,其实是锦上添花。作者掉头西望,呈现阳光照耀的效果也是文意的跃进,进一步开拓和深化了艺术境界。“绛皓驳色”是就色彩而言,“若偻”是就情态而言。正由于山峰乱簇,受光方位不同,加之山有积雪,才会出现“绛皓驳色”的奇异风光。这正是作者独特的发现和感受。课

动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可以说泰山之上古迹随处可见,人文景观比比皆是。但是,“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从文化遗产保护这一角度,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提示:该题有充分的作答空间,主要是让学生阐述对遗产保护的看法和认识,只要自圆其说即可。整

构【思路整合】

【审美鉴赏】

语言精简,用词生动这篇文章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比如从京师到泰安,只用“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几个动词用得很好——“乘风雪”的“乘”字,从只能冒雪而行的动作,渲染了风狂雪紧的隆冬景象和风雪的巨大威力。“历”“穿”“越”“至”几个词蝉联而下,既吻合描写对象,又充分表现了旅途的艰苦,活画出了作者风尘仆仆的神态,写出了他急于登泰山的浓厚游兴,一字一图,字精意工,并照应了第1段的古长城。又如写登山的情形,用“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不仅简洁,而且生动形象。第5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几句话描绘了七个画面,把它的多石、多松、冰雪覆盖的景色描写了出来。【素材挖掘】

●不畏艰难

姚鼐登泰山摒弃了温和暖煦的春日、天朗气清的秋时,而特意挑选在十二月的严寒天气。古人观泰山日出者甚多,但像姚鼐那样选择在冬天上山的人并不多见。不仅如此,当时的天气还很恶劣。面对着恶劣的气候,登山之路想必困难重重,但是姚鼐不畏严寒毅然决然地与朱孝纯登泰山。正是因为他甘愿冒着风雪登山,才欣赏到了别人看不到的雪后日出的胜景。●静待花开

姚鼐在十二月从京城出发时乘着风雪,经过齐河、长清,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才到达泰安。他千里迢迢由京城到达泰安之后,又与友人朱孝纯登山。他们从南边的山脚登山,冒着风雪,忍受寒冷,行了四十五里远,攀登了七千多级的石阶。路途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无法攀登。可见他们攀登之路十分艰难。终于在二十九日的五更时分,他们坐到了日观亭上,任由“大风扬积雪击面”,等待着太阳的升起。等待的时刻往往十分煎熬,更何况是身处严寒之下。而作者岿然不动,静待日出,充分展现了他急切见到奇景的心情和不俗的豪情逸兴。练习·思考与运用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答案:A解析:A项,方位名词作状语,其余均为方位名词。2.给下列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A.尽头 B.尽力C.至多

D.非常答案:AA.驳运 B.辨误C.不允其议 D.杂答案:DA.不正 B.偏僻C.论辩 D.僻静答案:BA.看,远看 B.探望,看望C.盼望 D.声望答案:AA.看

B.看待C.比较 D.目光答案:A3.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B.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C.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D.是日观道中石刻。答案:D解析:D项,为省略句。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