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_第1页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_第2页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_第3页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_第4页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

5/8/20241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本章重点:

1、重点掌握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特点和基本规律,2、原核微生物及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3、微生物的选种及诱变育种4、菌种保藏的原理与方法5/8/20242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遗传(heredity):指生物的上一代将自己的一整套遗传因子传递给下一代的行为和功能。遗传型(genotype):也称基因型,指某一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遗传因子即基因组所携带的遗传信息。

表型(phenotype):指某一生物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和内在特性的总和,是遗传型在合适条件下的具体表现。

变异(variation):指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所引起的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即遗传型的改变。变异频率一般为10-5~10-10、变化后新性状稳定,可遗传。

饰变(modification):指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而只发生在转录、翻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不遗传。5/8/20243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第一节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一、三个经典实验(一)、经典转化实验1、实验内容(1)、动物实验

加入活R菌(无膜,粗糙))或死S菌(有膜,光滑)小白鼠(活)小白鼠加入活S菌小白鼠(死)

加入活R菌和热死S菌小白鼠(死)

抽心血分离活的S菌活5/8/20244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2)细菌培养实验

热死S菌不生长肺炎链球菌活R菌长出R菌热死S菌+活R菌长出大量R菌+10-6S菌(3)S型菌的无细胞抽提液试验

活R菌2、结论:DNA为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培养皿培养培养皿培养培养皿培养长出S菌只长出R菌加S菌的DNA加S菌的DNA和DNA酶以外的酶加S菌的DNA和DNA酶加S菌的RNA加S菌的蛋白质加S菌的荚膜多糖5/8/20245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结论:蛋白质不参与遗传,只要有DNA存在就可完成合成整套遗传信息。(二)、噬菌体感染实验32p35s5/8/20246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5/8/20247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5/8/20248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2、细胞核水平

核内:DNA与组蛋白结合真核生物细胞质基因:线粒体、叶绿体核外染色体共生生物2µm质粒环状双链结构DNA原核生物F因子R因子核外染色体Col质粒Ti质粒巨大质粒降解性质粒5/8/20249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3、染色体水平(1)、染色体数高等动植物体细胞:双倍体(2)、染色体倍数原核:一般为单倍体微生物双倍体不稳定真核:一般为单倍体接合成合子后可成双倍体4、核酸水平(1)、种类及结构多数为DNA,大多为双链,也有环状及螺旋状等仅病毒有RNA,其DNA、RNA也有单链、双链等(2)、长度(即碱基对,bp)介绍已测序的微生物基因组大小5/8/202410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5、基因水平

基因:是生物体内一切具有自主复制能力的最小遗传功能单位。每个基因大体在1000~1500bp,相对分子量约为6.7×105。基因的特点:a基因能进行自我复制:DNA在复制时,由一个DNA分子能自我复制成2个DNA分子,而基因是DNA链上的一个片段,所以完全能进行自我复制。

b基因决定性状:某一基因的存在,能够决定某种酶或蛋白质的合成,因而直接控制着新陈代谢是否正常进行,决定某种性状是否出现。c基因能够发生突变:如同DNA发生变化一样,基因也会发生变化,即变异。5/8/202411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1)、原核生物的基因调控系统(2)、真核生物6、密码子水平遗传密码:DNA链上决定各具体氨基酸的特定核苷酸排列顺序。密码子:遗传密码的信息单位。每一密码子由3个核苷酸序列即一个三联体组成。7、核苷酸水平核苷酸单位为最低突变单位或交换单位绝大多数生物的DNA含:腺苷酸(AMP)、胸苷酸(TMP)、鸟苷酸(GMP)、胞苷酸(CMP)。少数例外。5/8/202412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二)、原核生物的质粒

1、定义和特点(1)、定义:凡游离于原核生物核基因组之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的dsDNA分子,即cccDNA,称为质粒(plasmid)。(2)、特点a质粒具有麻花状的超螺旋结构,大小1.5~300kb,分子量106~108,相当于1%核基因组大小。b质粒上携带核基因缺少的基因,具接合、产毒、抗药、固氮、产特殊酶等作用。c是一种独立存在于胞内的复制子。d少数质粒可在不同菌株间转移。e还有重组功能,可在质粒与质粒间、质粒与核染色体间发生基因重组。5/8/202413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2、质粒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3、质粒的分离与鉴定(1)、分离过程:细胞裂解蛋白质和RNA的去除质粒DNA与染色体DNA的分离(2)、鉴定:a电镜b琼脂糖或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c密度剃度离心法4、质粒的种类按其作用分为5大类有:接合性、抗药性、产细菌素和抗生素、具生理功能的和产毒质粒5/8/202414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质粒的三种构型5/8/202415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5、典型质粒介绍(1)、F质粒

★构成:

★作用:决定性别并有转移能力

★存在菌:大肠杆菌、假单胞菌属、链球菌属5/8/202416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2)、R质粒

构成:

抗性转移因子RTF:含调节DNA复制和拷贝数的基因及转移基因,具转移功能。

抗性决定子:无转移功能,含各种抗性基因。★作用:a抗多种抗生素药物,且能把抗药基因传递到其他肠道细菌中,对传染病防治有害。b可用作菌种筛选时的选择性标记或改造成外源基因的克隆载体。★存在菌:痢疾志贺氏菌5/8/202417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3)、col质粒(又叫大肠杆菌素质粒)

大肠杆菌素:由E.coli的某些菌株产生的细菌素,具有通过抑制复制、转录、转译或能量代谢等方式而专一地杀死它种肠道菌或同种其他菌株的能力

colE1:无接合作用,是松弛型控制、多拷贝的种类

可用于重组DNA的研究和体外复制系统上。及作用

colIb:与F因子相似,具有通过接合而转移的功能,属严紧型控制。存在菌:大肠杆菌(4)、Ti质粒(诱癌质粒或冠瘿质粒)构成:毒性区(Vir)、接合转移区(Con)、复制起始区(Ori)、T-DNA区5/8/202418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作用:aTi质粒上的T-DNA片段会与植物细胞的核基因组整合,合成冠瘿碱,破坏控制细胞分裂的激素调节系统,使其转为癌细胞。b因T-DNA可携带任何外援基因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可作为植物基因工程中的克隆载体。存在菌:根癌土壤杆菌或根癌农杆菌(5)、Ri质粒与Ti质粒相似,但不形成癌,仅生出可再生新植株的毛状根。作用:毛状根离体培养,可合成次生代谢物,可作外源基因的载体。存在菌:根瘤菌属5/8/202419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6)、mage质粒(巨大质粒)含有与共生固氮相关的基因。存在于根瘤菌属。(7)、降解性质粒作用:可为降解复杂有机物的酶编码,如CAM(樟脑)质粒、OCT(辛烷)质粒、TOL(甲苯)质粒、XYL(二甲苯)质粒、NAP(萘)质粒等。存在菌:假单胞菌属5/8/202420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第二节基因突变一、基因突变的概念基因突变:简称突变,是指细胞内(或病毒粒子内)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或数量突然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化。从自然界分离的菌株称野生型,突变后的菌株称突变型(株)

狭义:基因突变(点突变):只涉及DNA分子一对碱基或少数几对碱基的变化。

广义:包括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

染色体畸变:某些因素使DNA发生大的损伤,使染色体产生畸变,结构上出现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的现象,数目上有所增减。5/8/202421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二、基因突变的类型

1、按突变株表型分

营养缺陷型:丧失合成某些生长因子的能力

选择性突变株抗性突变型:对药物或致死物理因子产生抗性

条件致死突变型:某条件能生长,另条件不能

形态突变型:个体或菌落形态发生变异

非选择性突变株

抗原突变型:细胞抗原结构发生变异

产量突变型:代谢产物产量变异

5/8/202422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2、从突变产生的原因来分

自发突变:是指某些微生物在自然条件下,没有人工参与而发生的基因改变。

诱发突变:

利用诱变因素提高突变率,使基因发生改变,诱发突变常用于微生物育种。3、从回复性分

正向突变:野生型基因可以通过突变为突变型基因。

回复突变:突变型基因会再次发生突变而成为野生型基因5/8/202423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三、突变率:某一细胞(或病毒粒子)在每一世代中发生某一性状突变的几率。突变率可用某一单位群体在每一世代产生突变株的数目表示。四、基因突变的特点

1、

自发性;2、不对应性(性状与原因)3、稀有性;4、独立性;5、可诱变性;6、稳定性;7、可逆性。5/8/202424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五、基因突变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实验证明1、Luria的变量试验(1)、试验方法(2)、试验结果分装的平皿抗噬菌落数相差大而不分装的基本相同。结论:E.coli抗噬菌体性状的产生,非环境因素诱导,是自发产生。5/8/202425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2、Newcombe的涂布试验(1)、试验方法自发突变假说获得免疫性假说(2)、试验结果:重新涂布平板上微菌落后,长出抗性菌落远高于未重新涂布的。结论:抗性突变发生在与T1噬菌体接触前。1个小菌落生长时产生抗噬菌体突变5/8/202426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3、影印平板培养法(1)、试验方法(2)、试验结论:自发突变与环境条件无关含链霉素不含链霉素5/8/202427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六、基因突变及其机制

转换:AT变为GT

碱基置换颠换:AT变为CT

点突变缺失:ABCABABCA..移码突变诱变添加:ABCABCAB…缺失:abcghijkl……重复:abcabcdef……基因突变畸变添加插入:abcpqrdef……易位:abcpqrghi……倒位:abcfedghi……自发突变5/8/202428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一)、诱发突变诱发突变:通过人为的方法,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显著提高自发突变频率的手段。1、碱基置换:一对碱基被另一对碱基所置换。

(1)、种类

①转换:从一种嘌呤变到另一嘌呤或从一种嘧啶到另一嘧啶,可称为转换;

②颠换:从嘌呤到嘧啶或从嘧啶到嘌呤,则称它为颠换。5/8/202429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2)、引起置换的诱变剂

直接引起置换的诱变剂:亚硝酸、羟胺、各种烷化剂等。

其作用是:引起一个或几个碱基发生生化反应。间接引起置换的诱变剂:碱基类似物,如5-溴尿嘧啶,5-氨基尿嘧啶,8-氮鸟2-氨基嘌呤,6-氯嘌呤等。其作用是:通过活细胞的代谢活动掺入到DNA分子中。5/8/202430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2、移码突变:DNA序列中一个或少数几个核苷酸增加或缺失而使该处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的阅读框架改变,进一步引起转录和转译错误的基因突变。

(1)、移码突变的种类

a第三个密码子中增添一个碱基

ABCABC

AB+

CABCABCABCAB…..

b第二个密码子缺失一个碱基

ABC-BCABCABCABCA……

c增添一个缺失一个,又恢复正常

ABCABC

AB+

CABCAB

CAC

ABCABCABC……

d增添三个碱基引起一段不正常

ABC

AB+

CAB

+CAB+C

ABCABCABC……

e缺失三个碱基引起一段不正常

ABC

ACA

BCABAB

CAC

ABCABCABC……缺失BCB5/8/202431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2)、引起移码突变的诱变剂

诱变剂:吖啶类染料(吖啶橙等)、ICR类化合物。吖啶橙和5-氨基吖啶对噬菌体有效;ICR-191对细菌有效,溴化乙锭对酵母菌小菌落有效

作用机制:它们的结构与一个嘌呤-嘧啶对很相似,能嵌入两个相邻的DNA碱基对间,使双螺旋部分解开,造成碱基增添或缺失。3、染色体畸变:某些强烈理化因子引起染色体结构上的缺失、重复、插入、移位和倒位,以及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诱变剂:电离辐射、烷化剂、亚硝酸等5/8/202432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作用机制5/8/202433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二)、自发突变:生物体在无人工干预下自然发生的低频率突变,约为10-6七、紫外线对DNA的损伤及其修复

(一)、诱变机理(或损伤原因):在UV照射下,DNA分子中相邻嘧啶会形成二聚体及水合物。造成局部DNA分子无法配对,引起死亡或突变。

(二)、修复方式

1、光复活作用(需要可见光)带嘧啶二聚体的DNA分子在黑暗中与光解酶结合,在可见光下酶被激活,使二聚体分解成单体。5/8/202434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2、切除修复5/8/202435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第三节育种选种:根据微生物的特性,采用各种分离筛选方法,从自然界中或从生产实践中选出适合人们要求的菌种。育种:是根据微生物遗传变异的原理,在已有的菌种基础上,采用诱变或杂交的方法,迫使菌种发生变异,然后在变异的菌株中挑选符合生产要求的菌种。此菌株在某些性能上比原种有所提高。

一、从自然界中选种

1、步骤:样品采集增殖培养初筛复筛传代稳定性实验菌株终选

2、性能测定

粗测(初筛):定性鉴别产物,一般在培养皿上进行。

精测(复筛):定量测定产物,并确认产物。

5/8/202436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二、自发突变育种

1、定向培育优良菌株

定向培育:是一种利用微生物的自发突变,并采用特定的选择条件,通过对微生物群体不断移植以选育出优良菌株的方法。卡介苗法:牛型结核分枝杆菌牛胆汁、甘油、马铃薯培养基移种230代得终选菌株

2、从生产中选种3、特点5/8/202437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三、诱变育种诱变育种: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化学等诱变因素处理微生物群体,诱发基因发生突变,然后根据育种目标,从无定向的突变株中,筛选出我们所需要的菌种。5/8/202438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一)、诱变育种的程序

出发菌株菌种纯化制备斜面孢子或菌悬液

诱变处理平板涂布

初筛

复筛传代稳定性实验放大试验致死率确定性能精测活菌计数性能初测活菌计数性能测定菌种保藏并用于生产5/8/202439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

1、出发菌株选择

选择依据:

1)选用来自于生产的自发突变菌株;2)选有利于进一步研究的菌株;3)选用几次诱变处理均提高产量的菌株;4)选用形态发生变异以后的菌株等(二)、诱变育种要点5/8/202440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2、孢子(或菌体)悬浮液的制备

(1)、菌选用原则

a、单核菌或孢子

酵母菌:一般是单核的;细菌:球菌一般单核,杆菌大多数含有两个核;霉菌:菌丝细胞常是多核,黑曲霉、黄色青霉的分生孢子等也单核,链孢霉、米曲霉的孢子中平均有5~6个核;放线菌:菌丝细胞常是多核,分生孢子大部分单核。

b、菌龄:细菌:对数期的细胞;真菌和放线菌:刚成熟的孢子。(2)、制备方法:微生物细胞液体中呈分散、悬浮状态

通常采用:用灭过菌的玻璃珠把成团的细胞打碎,再用灭过菌的脱脂棉进行过滤。5/8/202441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3、诱变处理(1)、诱变剂的选择

诱变剂:能引起生物产生高于自发突变频率突变的外界因素,称为诱变剂。分为物理诱变剂、化学诱变剂和生物诱变剂三大类。物理诱变剂:非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和离子束电离辐射:x射线、γ射线、快中子、α射线、β射线和超声波等。5/8/202442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化学诱变剂

①与一个或多个碱基起化学变化→碱基配对的转换。如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②与DNA中碱基十分接近的类似物,掺入到DNA分子中。如5-溴尿嘧啶

③DNA上减少或增加一、二个碱基,引起碱基突变点以后全部遗传密码转录和翻译的错误,如吖啶类物质。效果较好的有:亚硝酸、硫酸二乙酯(DES)、亚硝基胍(NTG)、氮芥、乙烯亚胺、5-溴尿嘧啶、吖啶黄等。艾姆氏实验

(2)、诱变剂处理剂量的选择

选择依据:以杀菌率为70~90%的剂量为宜5/8/202443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3)、诱变过程(以紫外线诱变为例)

开灯预热20min(使光波稳定)加5mL菌悬液于φ6cm

培养皿距灯30cm处照射无光下置几代时间涂布培养

注意问题:a波长:257nm,紫外线灯的功率固定为15W,灯与处理物之间的距离一般为30cm。b处理后的菌悬液增殖培养期间,可用黑纸包住盛有处理菌液的玻璃器皿。(4)、复合处理:

复合处理:为了获得更好的诱变效果,有时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诱变剂先后处理,或者同时使用,或者一种诱变剂重复使用。在搅拌下无可见光有红光5/8/202444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4、突变株的筛选(1)、产量突变株的筛选琼脂块培养法

5/8/202445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2)、抗药性突变株的筛选梯度平板法5/8/202446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3)、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概念:基本培养基、完全培养基、补充培养基野生型、营养缺陷型、原养型●筛选步骤诱变淘汰野生型检出缺陷型鉴定缺陷型●筛选方法

①淘汰野生型:a抗生素法b菌丝浓缩法

②检出缺陷型夹层培养法一个平皿培养方法限量补充营养法逐个检出法两个平皿培养影印接种法5/8/202447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夹层培养法5/8/202448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影印平板法绒布适温培养菌落转移粘取菌落5/8/202449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③鉴定缺陷型例:生长谱法

原理:在混有供试菌的平板表面点加微量营养物,视某营养物周围是否长菌来确定该供试菌的营养要求

方法5/8/202450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第四节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一、转化(一)、几个概念

转化:受体菌直接吸收供体菌的DNA片段而获得后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转化子:通过转化方式而形成的杂种后代。转化因子:起转化作用的供体细胞DNA片段称为转化因子。一般15kb左右,即15个基因。G-:细胞仅吸收dsDNA,进入后需酶解为转化因子进入ssDNA可整合细胞方式G+:仅ssDNA可进入细胞。

感受态:指受体细胞最易接受外源DNA片段并能实现转化的一种生理状态。

相关因素:菌种类、培养时间、特异蛋白(DNA结合蛋白、胞壁自溶素、核酸酶)。转染:用提纯的病毒核酸去感染其宿主细胞或原生质体,可增殖出一群正常病毒的现象。5/8/202451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二)、转化过程转化频率:0.1%~1%,最高为20%。最低DNA浓度:

1*10-5μg/mL抗链霉素基因链霉素敏感基因5/8/202452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三)、转化m的种类原核m:肺炎链球菌(G+)嗜血杆菌属(G-)芽孢杆菌属等真核m:酿酒酵母黑曲霉粗糙脉孢菌5/8/202453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二、转导(一)、概念及分类

转导:通过完全缺陷或部分缺陷噬菌体的媒介,将供体菌细胞的小片段DNA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和整合,使受体细胞获得供体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转导子:由转导而获得部分新性状的重组细胞。完全普遍转导普遍转导流产普遍转导分类低频转导(10-4~10-6)局限转导高频转导(50%)5/8/202454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二)、普遍转导

普遍转导:通过完全缺陷噬菌体对供体任何DNA片段的“误包”而使受体菌遗传性状发生相应改变的现象。

1、完全普遍转导

过程由P22噬菌体引起的完全普遍转导感染复数小于15/8/202455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5/8/202456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2、流产普遍转导

定义:经转导噬菌体的媒介而获得了供体菌DNA片段的受体菌,如这段外源DNA在其内既不进行交换、整合和复制,也不迅速消失,而仅表现为稳定的转录、转译和性状表达。5/8/202457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过程5/8/202458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三)、局限转导1、定义及特点

定义:部分缺陷的温和噬菌体把供体菌的少数特定基因携带到受体中,并与后者的基因组整合、重组形成转导子的现象。

特点:1)能转导供体菌的个别特定基因(一般为噬菌体整合位点两侧的基因);2)特定基因由部分缺陷的温和噬菌体携带;3)缺陷噬菌体是由于其在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低频率(可形成10-5左右)“误切”,或由于双重溶源菌的裂解而形成。4)该缺陷噬菌体需通过Uv等因素对溶源菌诱导产生5/8/202459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低频转导:通过一般溶源菌释放的噬菌体所进行的转导,因形成转导子的频率低(10-4~10-6)而得名。2、低频转导5/8/202460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以低的m.o.i感染宿主少量局限转导子合成生物素基因发酵半乳糖基因噬菌体基因过程5/8/202461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3、高频转导

高频转导:在局限转导中,若对双重溶源菌进行诱导,会产生50%左右局限转导噬菌体的高频转导裂解物,用此裂解物去转导受体菌,可获得50%左右的转导子,故名。

双重溶源菌:指同时感染正常噬菌体和缺陷噬菌体的受体菌。

过程:

LFT裂解物

gal-高m.o.i感染λdgalλ

双重溶源菌Uvλdgal+λ

等量低m.o.i感染gal-gal+gal-等量5/8/202462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四)、溶源转变

溶源转变:当正常的温和噬菌体感染其宿主而使其发生溶源化时,因噬菌体基因整合到宿主的核基因上,而使宿主获得了除免疫性外的新遗传性状的现象。三、接合(一)、定义接合:供体菌(“雄性”)通过性菌毛与受体菌(“雌性”)直接接触,把F质粒或其携带的不同长度的核基因组片段传递给后者,使后者获得若干新遗传的现象。

接合子:接合后获得的具有新遗传性状的受体细胞。(二)、可接合的m种类

细菌:E.coli、克雷伯氏菌属、沙雷氏菌属、固氮菌属等。

放线菌:链霉菌属、诺卡氏菌属5/8/202463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三)、E.coli的四种接合型菌株1、F+菌株

●定义:指细胞内存在一至几个F质粒,并在细胞表面着生一至几条性菌毛的菌株。●与F-菌株的接合过程:转性别频率:近100%5/8/202464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2、F-菌株

●定义:指细胞内无F质粒,细胞表面无性菌毛的菌株。●可与之接合菌株:

F+菌株F-雄性菌株3、Hfr菌株

●定义:F质粒从游离态转变成核染色体组特定位点上的整合态的菌株。F质粒F/F/质粒Hfr菌株一整套核DNA少见(频率低)5/8/202465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Hfr菌株与F-菌株接合过程5/8/202466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4、F/菌株●定义:当Hfr菌株细胞内的F质粒因不正常切离而脱离核染色体组时,可重新形成游离的但携带整合位点临近一小段核染色体基因的特殊F质粒。●初生与次生F/菌株

●细菌染色体绘图原理5/8/202467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5、四种接合型菌株的关系5/8/202468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四、原生质体融合1、定义:通过人为的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个细胞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借以获得兼有双亲遗传性状的稳定重组子的过程。5/8/202469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2、过程:5/8/202470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第五节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一、有性杂交

(一)、定义

●杂交:在细胞水平上进行的一种遗传重组方式。

●有性杂交:指不同遗传型的两性细胞间发生的接合和随之进行的染色体重组,继而产生新遗传型后代的一种育种技术。●产有性孢子的菌均可进行有性杂交。(二)、有性杂交方法

甲乙亲本菌株产子囊孢子离心(双倍体)(单倍体)涂平板接产孢子培养基洗下并破壁杂交得双倍体杂种鉴别并选良种5/8/202471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二、准性杂交(一)、定义

●准性生殖:在同种不同菌株的体细胞间发生的融合,它可借减数分裂而导致低频率基因重组并产生重组子。

发生在无有性生殖的半知菌类中(如构巢曲霉)5/8/202472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课件(二)、准性生殖过程5/8/202473微生物的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