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多测合一”技术规程_第1页
宣城市“多测合一”技术规程_第2页
宣城市“多测合一”技术规程_第3页
宣城市“多测合一”技术规程_第4页
宣城市“多测合一”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宣城市“多测合一”技术规程

(试行)

宣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二O二。年

本规程起草单位:宣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xxxx

本规程参加编制人员:XXXX

目录

第二章规范性引用文件.............................................6

第四章基本规定..................................................24

4.1坐标系统..................................................24

4.2测量精度..................................................24

4.3成果质量检查.............................................29

第五章资料收集..................................................30

5.1规划核实测量资料收集.....................................30

5.2不动产测绘(地籍、房产)资料收集..........................30

第八章控制量.♦♦.♦.♦♦♦♦♦♦♦♦♦♦♦♦♦♦♦♦♦♦♦♦♦♦♦♦♦♦♦♦♦♦♦♦♦♦♦♦♦♦♦♦♦♦.♦32

6.1一般规定.................................................32

6.2平面控制测量.............................................32

6.3高程控制测量.............................................35

第七章建筑面积计算规则..........................................37

7.1一般规定.................................................37

7.2计算细则.................................................40

第八章地籍调查60

8.1一般规定.................................................60

8.2准备工作.................................................61

8.3预测宗地划分.............................................62

8.4权属调查..................................................62

8.5地籍测量..................................................68

8.6宗地图样式及编制要求......................................73

第九章房产测量和房产图的绘制....................................74

9.1一般规定..................................................74

9.2房屋预测的数据采集........................................75

9.3房屋实测数据的采集........................................75

9.4共有建筑面积的分摊与计算..................................79

9.5房屋的变更测算...........................................88

9.6房产图的分类.............................................89

9.7房产分层草图的绘制.......................................89

9.8房产分层平面图的绘制.....................................94

9.9房屋平面图的绘制.........................................96

第十章规划核实测量..............................................97

10.1规划核实测量条件........................................97

10.2一般规定.................................................97

10.3规划核实测量图...........................................98

10.4建筑面积测算.............................................99

10.5建筑物占地面积测算......................................100

10.6绿地面积计算............................................100

10.7建筑高度测算............................................100

10.8建筑立面及夜景亮化......................................101

10.9机动车停车位............................................101

10.10提交成果................................................101

附录A房产测量成果示例..........................................103

附录A-1测绘责任人样式..........................................103

附录A-2测量说明样式............................................104

附录A-3共用部位分摊计算表......................................105

附录A-4房屋楼盘表信息汇总表....................................108

附录B-1竣工核实技术报告........................................109

附录C-1不动产权籍调查表........................................124

附录C-2指界委托书...............................................78

附录C-3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身份证明书.........................79

第一章前言

为了满足城乡现代化建设发展、信息化管理和信息资源综合应用的需要,统

一我市建设工程领域地籍调查、房产测量、规划核实测量技术标准,确保测绘成

果质量,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是把行政审批中同一个建设工程项目所需的规划核实测量和不动产

测绘(含房产测量、地籍调查)等多项测绘业务合并为一个综合性测绘项目,由

建设单位委托一家具备相应资质的测绘服务机构统一测绘,并在行政审批中分别

向各业务主管部门提供测绘成果,人防竣工测量、绿地测量、消防测量等相关技

术要求暂按相关职能部门要求执行,经充分征求意见后补充至该技术规程。

本规范规定了相关测绘业务的总体要求以及控制测量、要素测量、面积计算、

图件绘制、质量控制、报告编写与成果交付等的基本要求,适用于“多测合一”

的技术设计、作业实施及质量控制。

本规范适用于我市宣州区行政区划范围内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房屋建筑

和市政基础设施等工程涉及的地籍调查、房产测量、规划核实测量等测绘业务,

交通、水利、能源等特殊领域的重大工程及属国家、省级审批权限的事项除外。

“多测合一”作为一项测绘服务,建设单位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行选择

所需测绘服务项目,鼓励地籍调查、房产测量、规划核实测量“一次委托、统一

测绘、成果共享”。

建设工程项目“多测合一”工作除应遵循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行业和

地方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第二章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

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

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2898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17986.1房产测量规范第1单元:房产测量规定

GB/T17986.2房产测量规范第2单元:房产图图式

GB/T20257.1国家基础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001:10001:

2000地形图图式

GB/T20257.2国家基础比例尺地图图式第2部分:1:50001:10000地形

图图式

GB/T20257.3国家基础比例尺地图图式第3部分:1:250001:

500001:100000地形图图式

GB/T1831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CH/T2009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方法)技术规范

CH/T6001城市建设工程竣工测量成果规范

CJJ/T73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

CJJ61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

CJJ/T8城市测量规范

GB/T18316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GB/T24356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GB/T37346不动产单元设定与代码编制规则

GB/T50353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

GB/T21010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TD/T1001地籍调查规程

宣城市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2019年修订版

宣城市城市园林绿化导则2020年4月版

第三章术语

3.1自然层

按楼板、地板结构分层的楼层。

3.2结构层

整体结构体系中承重的楼板层。

释义:结构层特指整体结构体系中承重的楼层,包括板、梁等构件。结构层

承受整个楼层的全部荷载,并对楼层的隔声、防火等起主要作用。

3.3结构层高/层高

楼面或地面结构层上表面至上部结构层上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见图3-1

所示。

图3-1结构层高示意图

3.4结构净高/室内净高

楼面或地面结构层上表面至上部结构层下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见图3-2

所”

偌构标高肉面

结构净高

楼面

结构标高

靖构净B

掩面

结构标高

图3-2结构净高示意图

3.5围护结构

围合建筑空间的墙体、门、窗。

3.6围护设施

为保障安全而设置的栏杆、栏板等围挡。

3.7建筑空间

以建筑界面限定的、供人们生活和活动的场所。

释义:建筑空间是“具备可出入、可利用条件的围合空间”。

3.8假层

指位于自然层以上,层高不是全部为2.20m以上的非正式层。

3.9夹层

在一个楼层内,以结构板形式增设的局部楼层,为非自然层。

3.10阁楼

位于自然层内,利用房屋内的上部空间或人字屋架添、加建的暗楼。

3.11架空层

仅有结构支撑而无外围护结构的开敞空间层。见图3-3所示。

图3-3架空层

3.12结构转换层

建筑物某楼层的上部与下部因平面使用功能不同,该楼层上部与下部采用不

同结构类型,并通过该楼层进行结构转换的楼层。

3.13设备层

建筑物中专为设置暖通、空调、给排水和电气的设备和管道施工人员进入操

作的空间层。

3.14避难层

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中,为消防安全专门设置的供人们疏散避难

的楼层。

3.15阳台

附设于建筑物外墙,设有栏杆或栏板,可供人活动的室外空间。

3.16凸窗(飘窗)

凸出于建筑外墙面的窗户。见图3-4所示。

图3-4凸(飘)窗室内

3.17落地窗

窗框与地板直接相连的窗或凸出外墙但窗台高度小于0.45米的窗。

3.18露台

设置在屋面、首层地面或雨篷上的供人室外活动的有围护设施的平台。

3.19雨篷

建筑出入口上方为遮挡雨水而设置的部件。见图3-5。

图3-5有柱雨篷顶板跨层

释义:雨篷系指建筑物出入口上方、突出墙面、为遮挡雨水而单独设立的建

筑部件。

雨篷划分为有柱雨篷(包括独立柱雨篷、多柱雨篷、柱墙混合支撑雨篷、墙

支撑雨篷)和无柱雨篷(悬挑雨篷),见图3-6。

43

(1-悬挑雨篷;2-独立柱雨篷;3-多柱雨篷;4-柱墙混合支撑雨篷;5一墙

支撑雨篷)

3.20门斗

建筑物入口处两道门之间的空间。

释义:门斗是建筑物出入口两道门之间的空间,它是有顶盖和围护结构的全

3.21门廊

建筑物入口前有顶棚的半围合空间。

释义:门廊是指在建筑物出入口,无门、三面或二面有墙,上部有板(或

借用上部楼板)围护的部位。门廊划分为全凹式、半凹半凸式、全凸式。见图

3-8所示

图3-8门廊示意图

(1一全凹式门廊,2一半凹半凸式门廊,3—全凸式门廊)

3.22中庭(共享空间)

建筑中贯通多层的室内大厅。

3.23前室

设于楼、电梯间与走廊之间用于分配、缓冲人流的过渡性建筑空间。

3.24设备用房

独立设置或附设于建筑物中用于设置建筑设备的房间。

3.25永久性顶盖

经规划批准设计的永久使用的顶盖。

3.26楼梯

由连续行走的梯级、休息平台和维护安全的栏杆(或栏板)、扶手以及相应

的支托结构组成的作为楼层之间垂直交通使用的建筑部件。

3.27走廊

建筑物中的水平交通空间。

3.28回廊

围绕中庭或庭院的走廊。见图3-9所示。

4950

走廊

1(

图3-9大厅内设置的走廊(回廊)示意图

3.29连廊

连接建筑之间的走廊。

3.30架空走廊

设置在二层或二层以上,专门作为不同建筑物之间水平交通的空间。见图

3-10和图3-11:

图3-10有顶盖和围护结构的架空走廊示意图(1一架空走廊)

田田田(Emm[DfflQ]

fflfflll]田田田田田

mnmwfmfflfflLE

2[Dffld][Efflffl2□□□

■:''•’.・、••

图3T1无围护结构、有围护设施的架空走廊示意图

(1一栏杆;2一架空走廊)

3.31檐廊

设置在建筑物底层屋檐下的水平交通空间。见图3T2所示:

图3-12檐廊

3.32挑廊

挑出建筑物外墙的水平交通空间。

释义:室外走廊(包括挑廊)、檐廊都是室外水平交通空间。其中挑廊是悬

挑的水平交通空间;檐廊是底层的水平交通空间,由屋檐或挑檐作为顶盖,且一

般有柱或栏杆、栏板等。底层无围护设施但有柱的室外走廊可参照檐廊的规则计

算建筑面积。

无论哪一种廊,除了必须有地面结构外,还必须有栏杆、栏板等围护设施或

柱,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计算建筑面积。

图3-13中一至四层的水平交通空间均属于室外走廊。

图3-13室外走廊(挑廊)A

图3T4中二、三层的室外水平交通空间为挑廊。底层虽然有地面结构,但

无栏杆、栏板或柱,不属于室外走廊,不计算建筑面积。

图3-14室外走廊(挑廊)B

图3T5中左侧部分虽无栏杆、栏板等围护设施,但有柱、有地面结构,按

檐廊的规则计算建筑面积。右侧部分无栏杆、栏板,也无柱,不属于室外走廊,

不计算建筑面积。

图3T5室外走廊(挑廊)C

3.33天井

被建筑围合的露天空间,主要用以解决建筑物的采光和通风。

3.34主体结构

接受、承担和传递建设工程所有上部荷载,维持上部结构整体性、稳定性和

安全性的有机联系的构造。

3.35变形缝

为防止建筑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结构内部产生附加变形和应力,导致建筑

物开裂、碰撞甚至破坏而预留的构造缝。

3.36管道井

建筑物中用于布置竖向设备管线的竖向井道。

3.37烟道

建筑物中设置用于排放烟尘的竖向井道。

3.38核心筒

建筑物中集中解决垂直交通、设备电气垂直管线、联系其他建筑空间的结构

体系。

3.39骑楼

图3T6骑楼(1一骑楼;2—人行道;3—街道)

3.40过街楼

跨越道路上空并与两边建筑相连接的建筑物。见图3-17所示。

mmmmm

1

mnimmm)

"m

m

2

图3T7过街楼(1一过街楼;2一建筑物通道)

3.41勒脚

在房屋外墙接近地面部位设置的饰面保护构造。

3.42台阶

室外或室内在地坪与同一楼层不同高度处设置供人行走的阶梯形踏步。见图

3-18所示:

图3-18台阶

3.43围护性幕墙

直接作为外墙起围护作用的幕墙。见图3-19所示:

图3T9围护性幕墙

3.44装饰性幕墙

设置在建筑物墙体外起装饰作用的幕墙。见图3-20所示:

图3-20装饰性幕墙

3.45跃层式住宅

套内空间跨越两楼层及以上,且设有套内楼梯的住宅。

3.46裙房

在高层建筑主体投影范围外,与建筑主体相连且建筑高度不大于24米的附

属建筑。

3.47功能区

根据房屋的用途而划分的使用范围称为功能区。

3.48公共(消防)通道

建筑物内用于消防或通行需要而设置的与市政或小区道路连通的穿越建筑

物的通道。

3.49眺望间

设置在建筑物顶层或挑出外墙的,供人们远眺或观察周围情况的建筑空间。

3.50地下室

室内地面低于室外地平面的高度超过室内净高的1/2的空间。

3.51半地下室

室内地面低于室外地平面的高度超过室内净高的1/3,且不超过1/2的空间。

3.52房屋总层数

房屋的地上层数与地下层数之和。

3.53地上层数

指室内地坪土0.00m以上的房屋层数。地坪(自然)以上不小于1.50m的半

地下室,计入地上层数。

3.54地下层数

室内地坪±0.00m以下的房屋层数。地坪(自然)以上小于1.50m的半地下

室,计入地下层数。

3.55用地红线

各类建筑工程项目用地的使用权属范围的边界线。

3.56房屋

独立成栋、有固定界线的封闭空间,以及区分幢、层、套、间等可以独立使

用、有固定界线的封闭空间。

3.57房屋面积测算成果

房屋面积测算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类图表、数据的总集。包括受理相关要件,

房屋面积测算技术报告,房产平面图集等。

3.58房屋套内建筑面积

套内房屋使用空间的面积,以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包括套内使用面积、墙体

面积及阳台建筑面积三部分组成。

3.59房屋套内墙体面积

成套房屋套内使用空间周围的围护或承重墙体或其他承重支撑体所占的面

积。其中各套之间的分隔墙和套与公共建筑空间的分隔墙以及外墙(包括山墙)

等共有墙,均按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入套内墙体面积。套内自有墙体按水平投

影面积全部计入套内墙体面积。

3.60建筑占地面积

建筑物与室外地面相连接的外围护结构或柱子外边线所包围区域以及部分

悬挑建筑外围的水平投影面积。

3.61共有(公用)建筑面积

建筑物内由多个权利人共同占有或使用的建筑面积。包括:幢内共有(公用)

建筑面积和非幢内共有(公共)建筑面积。

共有(公用)建筑面积还包括套与共有建筑之间的分隔墙,以及外墙(包括

山墙)水平投影面积一半的建筑面积。

共有(共用)建筑面积包含有:应分摊共有(公用)建筑面积和不分摊共有

(公用)建筑面积。

3.62房屋专有建筑面积

建筑物内由单个权利人占有或享有独立使用的建筑面积。

3.63房屋建筑面积预测算

依据规划和建设主管部门核准的规划设计方案、建筑施工图,按本指南,对

房屋的特征信息进行图上采集计算,出具房屋面积预测算报告。

3.64房屋建筑面积实测算

房屋竣工后,根据本指南,对房屋的特征信息实地采集计算,出具房屋面积

测算成果。

3.65房屋面积的变更测算

房屋登记后,因房屋的产权界线、房屋面积等发生变化而进行的房屋建筑面

积测算。

3.66不动产单元

权属界线固定封闭,且具有独立使用价值的空间。

3.67地籍

记载土地的权属、位置、界址、面积、用途等基本状况的图簿册及数据库。

3.68地籍调查

针对每宗地的权属、界址、位置、面积、用途等进行的土地调查。

3.69地籍总调查

在一定时间内,对辖区内或者特定区域内土地进行的全面地籍调查。

3.70日常地籍调查

因宗地设立、灭失、界址调整及其他地籍信息的变更而开展的地籍调查。

3.71宗地

土地权属界址线封闭的地块或空间。

3.72宗地图

描述一宗地位置、界址点线和与相邻宗地关系等要素的地籍图,是不动产证

书和档案的附图。

3.73宗地草图

描述宗地位置、界址点、界址线和相邻宗地关系的现场记录。

3.74过程检查(一级检查)

作业组(人员)完成自查互检基础上,由具备一级检查资格的检验人员根据

产品质量检查的依据对过程产品所进行的全面检查。

3.75最终检查(二级检查)

在产品经过程检查、修改完善和通过一级检查复查的基础上,由具备二级检

查资格的检验人员根据产品质量检查的依据对最终产品所进行的检查。

第四章基本规定

4.1坐标系统

平面坐标系统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4.2测量精度

4.2.1规划核实测量精度要求

4.2.1.1图根平面精度

图根控制点的精度要求,见下表4-1:

图根控制点相对于图根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单位:cm)

测图比例尺

等级与精度

1:5001:1000

一级图根点位中误差±5±5

二级图根点位中误差±5±10

表4-1

4.2.1.2图根高程精度

图根高程点相对于图根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测图基本等高距的

l/lOo

4.2.1.3测站点平面精度要求

测站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平面点位中误差,应符合下表4-2规定:

表4-2测站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单位:cm)

测图比例尺

精度项目

1:5001:1000

点位中误差±5±5

4.2.1.4测站点高程中误差:

A、平地不应大于1/10基本等高距;

B、丘陵地不应大于1/8基本等高距;

C、山地、高山地不应大于1/6基本等高距。

4.2.45地物点测量精度

(一)地物点分类

根据不同的精度要求,地物点总体上按三大类进行划分:

A、一类地物点。又称主要地物点,指道路、街道、巷道两侧明显建筑物拐

点。

B、二类地物点。又称次要地物点,主要指设站施测困难的明显建筑物拐点

及农村居民地明显建筑物拐点。

C、三类地物点。除上述两类地物点的其它地物点。

(二)地物点平面测定精度

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应符合下表4-3规定:

表4-3地物点相对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弹位:cm)

地物点分类点位中误差与间距中误差

1:5001:1000

点位间距点位间距

一类地物点5.05.08.08.0

二类地物点7.57.512.012.0

三类地物点15.020.050.040.0

注:间距中误差为同类邻近地物点间距的中误差,特殊困难地区可放宽50猊

4.2.1.6地形图高程精度

1、城市建筑区和基本等高距为0.5m的平坦地区,其高程注记点相对于邻

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0.10n

2、其它地区地形图高程精度应以等高线插求点的高程中误差来衡量。

3、等高线插求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应符合表4-4的规定。

表4-4等高线插求点的高程中误差表(单位:cm)

项目地形类别

平地丘陵地山地高山地

高程中误差W1/3W1/2W2/3<1

(等高距)

注:对于森林隐蔽等特殊困难地区,可根据上表中的规定值放宽50虬

4.2.1.7涉及建筑面积计算的建筑物边长实地丈量时,采用钢尺或手持测距

仪独立量测两次较差不大于5mnio

4.2.2界址和房产测量精度

4.2.2.1解析界址点和实测房角点精度

解析法获取界址点坐标和界址点间距的精度应符合表4-5的规定,如果要求

实测房角点坐标,其精度可参照表4-5的规定执行。

表4-5解析界址点和实测房角点的精度

级别界址点或房角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误差,相邻界址点

或房角点间距误差(cm)

中误差允许误差

±2.0±4.0

二±5.0±10.0

三±7.5±15.0

四±10.0±20.0

注1:对于土地使用权宗地,明显界址点精度不低于三级,隐蔽界址点精度不低于三级。

注2:对于土地所有权宗地,界址点可选择二、三、四级精度。

注3:当需要采用坐标法计算建筑面积时,则实测房角点坐标的精度可按照本表的规定执行。

4.2.2.2图解界址点的精度

图解法获取界址点坐标和界址点间距的精度应符合表4-6、表4-7和表4-8

的规定。

表4-6图解界址点精度指标(全野外数字测图)

序号项目图上中误差(mm)图上允许误差(mm)

1相邻界址点的间距误差±0.3±0.6

2界址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误差±0.3±0.6

3界址点相对于邻近地物点的间距误差±0.3±0.6

注:本表规定的是平原、丘陵地区明显界址点精度指标。荒漠、高原、山地、森林及隐蔽

地区等可放宽至L5倍。

表4-7图解界址点精度指标(数字摄影测量法成图)

序号项II图上中误差(mm)图上允许误差(mm)

1相邻界址点的间距误差±0.4±0.8

2界址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误差±0.5±1.0

3界址点相对于邻近地物点的间距误差±0.5±1.0

注:本表规定的是平原、丘陵地区明显界址点精度指标。荒漠、高原、山地、森林及隐蔽地

区等可放宽至1.5倍。

表4-8图解界址点精度指标(数字编绘法成图)

序号项目图上中误差(mm)图上允许误差(mm)

1相邻界址点的间距误差±0.6±1.2

2界址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误差±0.6±1.2

3界址点相对于邻近地物点的间距误差±0.6±1.2

注:本表规定的是平原、丘陵地区明显界址点精度指标。荒漠、高原、山地、森林及隐蔽地

区等可放宽至L5倍。

4.2.3房屋面积测算精度要求

4.2.3.1房产图上的房产要素点和地物点精度,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中

误差不大于0.05m。

4.2.3.2房屋的边长、面积的误差、限差应符合以下规定:

A、各类房屋边长必须独立测量两次,其较差应在规定的限差内,取中数作

为最后结果。

B、房屋面积以平方米为计量单位,所有面积计算结果保留至小数点后2位。

C、共有建筑面积分摊系数保留至小数点后6位。

D、房屋边长测量的中误差与限差应符合表4.1的规定。

E、房屋面积测量中误差与限差应符合表4.2的规定。

表4-9房屋边长测量中误差与限差

精度等级中误差限差适用范围

一级±(0.007+0.0002D)±(0.014+0.0004D)一般地区的房屋

二级±(0.014+0.0007D)±(0.028+0.0014D)隐蔽地区、毗连房屋

和不规则房屋

注:表格内D为边长,以m为单位。当DVlOm时,以10m计;

当实测边长与图纸设计尺寸较差符合以上规定时可采用图纸尺寸;

房屋层高的误差与限差可参照本条款二级精度执行。

表4-10房屋面积测量中误差与限差

精度等级中误差限差

一级±(0.01Vs+O.OOO3S)±(0.0275+0.0006S)

二级±(0.02Vs+0.(X)15)±(0.04VS+0.002S)

三级±(O.(MVS+0.003S)±(0.08V5+0.006S)

注:表格内S为房屋测算面积,以以为单位。

表4T1房产面积测算的精度等级

面积测算的精度等级不同房屋选用的等级不同地段使用的手段

—■特殊房屋,或产权人要求的城市的特殊地区或特殊建筑物

二商品房,其他上市房屋大城市的市区,中小城市的中心区

三低价房屋,房改房小城镇的部分房屋

4.3成果质量检查

测绘单位对测绘产品成果质量的检查严格执行“二级检查”制度,即过程检

查和最终检查。各级检查工作必须独立进行,不得省略或代替。

测量成果应按GB/T24356《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和GB/T18316《数

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的规定进行检查和质量评定,并应按要求编写检查

报告。不合格的测量成果经整改后,应重新进行检查。

作业组(人员)对完成的产品必须切实做到全面自查互检,在作业过程中减

小错漏发生的概率,在此基础上由生产部门组织检查人员进行过程检查,过程检

查采用全数检查(检查比例100%);测绘单位质量管理部门(如总工办)负责组

织检查人员进行最终检查,最终检查一般采用全数检查,涉及外业检查项的可采

用抽样检查,样本量按照不低于GB/T24356《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表4

的规定从产品中抽取,样本以外的应实施内业全数检查,最终检查在抽样检查外,

还应注重产品的关键环节和指标的全面检查。

生产作业人员对其所完成产品的作业质量负责;在产品生产实现全过程中,

上工序对下工序负责,下工序对上工序检查;各级检查人员应对其所检查的产品

质量负责;测绘单位对测绘产品成果质量负责。

第五章资料收集

建设工程项目“多测合一”各项生产任务实施前均需收集相关资料,同一生

产项目的多项测量任务实施时,同一资料仅需收集一次。

5.1规划核实测量资料收集

A、放、验线报告;

B、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含附件、附图);

C、不动产权属证书;

D、规划设计条件;

E、规划管理部门批准的详细规划及建筑单体设计方案原件及电子图(含经

批准的变更设计方案,总平面图、平面定位图);

F、经备案的建筑施工图(含经批准的变更施工图,平面图、立面图、剖面

图),与房屋面积计算有关的大样图原件及电子图。

5.2不动产测绘(地籍、房产)资料收集

5.2.1初始地籍调查(净地发证)开展前应收集如下材料:

A、出让合同或划拨决定书等用地批准文件、含宗地红线附图;

B、土地勘测定界报告;

C、企业营业执照、法人身份证明书、组织机构代码证;

D、其他相关资料。

5.2.2房屋预测绘开展前应收集如下材料:

A、不动产权属相关证书;

B、预售许可证;

C、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含附件、附图);

D、地名办批文;

E、门牌地址证明(如有则提供);

F、规划管理部门批准的详细规划及建筑单体设计方案纸质及电子图(含经

批准的变更设计方案,总平面图、平面定位图);

G、经备案的建筑施工图(含经批准的变更施工图,平面图、立面图、剖面

图),与房屋面积计算有关的大样图及电子图;

H、经批准的人防红线图(含电子图);

I、提供房屋的分摊协议和其他合法分摊文件或经规划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

出具的说明,明确划分公共部位的使用功能和服务范围(其功能和名称以设计图

纸的标准为依据进行确认,目的是明确公共建筑的分摊关系);

J、其他相关材料。

5.2.3房屋实测开展前应收集如下材料:

A、不动产权属证书;

B、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含附件、附图);

C、地名办批文;

D、规划管理部门批准的详细规划及建筑单体设计方案原件及电子图(含经

批准的变更设计方案,总平面图、平面定位图);

E、经备案的建筑施工图(含经批准的变更施工图,平面图、立面图、剖面

图),与房屋面积计算有关的大样图及电子图;

F、经批准的人防红线图(含电子图);

G、提供房屋的分摊协议和其他合法分摊文件或提供经规划设计单位和建设

单位出具的说明,明确划分公共部位的使用功能和服务范围(其功能和名称以设

计图纸的标准为依据进行确认,目的是明确公共建筑的分摊关系);

H、商品房预测绘成果(已预售的项目须提供);

I、其他相关材料。

5.2.4不动产补充测绘(含日常变更测绘)开展前应收集如下材料:

A、不动产权属证书;

B、涉及宗地或房屋分割、合并等调整的,需经主管部门批准或提供相关规

划意见;

C、其他相关材料。

第六章控制测量

6.1一般规定

各等级控制网的布设应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分级布网”的原则,城市首级

控制网应一次全面布设,加密网可越级布设。

1、B、C、D级控制网点且大部分网点联测了二、三等水准;

2、一、二、三等平面控制网点;

3、I、II、III、IV等水准控制网点;

4、JSCORS和其他单位建设的连续运行参考站服务系统;

5、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成果。

以上已有控制资料可合理利用,宣城市区“多测合一”项目不再建设高等级

控制网。

6.2平面控制测量

6.2.1平面控制测量依据地形及作业区条件可采用卫星定位测量(包括静

态、RTK测量等)、电磁波测距导线测量。

6.2.2平面控制测量应在城市等级平面控制点的基础上测量加密。控制点密

度不足时应按CJJ/T8《城市测量规范》的要求根据地形条件来布设平面控制点,

以满足不同测量项目的需要。

6.2.3平面控制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5cm。

6.2.4宣城市区主要采用JSCORS实时动态作业模式(RTK)进行平面控制点

测量。

6.2.5采用RTK模式进行平面控制测量作业时,技术指标应满足下表规定。

表6-1GNSSRTK平面测量技术要求

等级相邻点间距离(m)点位中误差(cm)边长相对中误差测回数

一级2500W5WV20000与4

二级2300W5<1/1000023

三级>200<5<1/600023

图根2100W5W网00022

具体工作时,RTK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A、RTK测量时,作业前后,应至少在一个已知点上进行检核,其平面位置

较差不应大于5cm,高程较差不大于5cm;

B、RTK控制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控制点应布设不少于3个或不少于2对

互相通视的点;控制点测量应采用三角支架方式架设天线进行作业;测量过程中

仪器圆水准气泡应严格稳定居中;控制点应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边长、角度或导线

联测检核,导线联测应按低一个等级的常规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执行。RTK平面

控制点检核测量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2的规定。

表6-2GNSSRTK平面点检核测量技术要求

等级边长检核角度检核导线联测检核

测距中误差边长较差相测角中误差角度较差限角度闭合差边长相对闭

(mm)对中误差(")差(")(")合差

一级151/1400051416A/H1/10000

二级151/70008202461必000

三级15374000123040Vn3/4OOO

图根153/2500206060Vn1/2000

注:表中n为测站数。

C、RTK一测回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观测前应对仪器进行初始化,观测值

应在得到RTK固定解且收敛稳定后开始记录;每测回的自动观测个数不少于10

个观测值,并取平均值作为定位结果。

D、RTK观测前设置的平面收敛阈值不超过2cm,垂直收敛阈值不超过3cm;

测回间应对仪器重新初始化,间隔大于60秒;

E、测回间的平均坐标分量较差不超过2cm,垂直坐标分量较差不超过3cm,

并取各测回间的平均值作为最终观测成果。

6.2.6对于不适宜采用RTK方式测量的作业区域可以采用电磁波测距导线测

量的方式,具体技术要求按CJJ/T8《城市测量规范》第四章4.4和第六章6.3

(I)的规定执行。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表6-3采用电磁波测距导线测量方法布设平面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

等级闭合环或附合平均边长测距中误差测角中误导线全长相测回数

艘长度(km)差(”)对闭合差

(m)(mm)

一级W3.6300W15W5<1/140002

二级W2.4200W15W8<1/100001

三级W1.5120〈15W12W1/60001

表6-4图根电磁波测距导线测量的技术指标

测图比附合导线平均边长(m)导线相对方位角闭仪器类别方法与测

例尺长度(km)闭合差合差(”)回数

1:500W0.980

<1/4000±40册II级单程观测1

1:1000<1.8150

注1:导线网中结点与高级点或结点与结点间的导线长度不应大于附合导线

规定长度的0.7倍;

注2:导线相邻边长之比不宜大于1:3;

注3:当导线较短,由全长相对闭合差折算的绝对闭合差限差小于土13cm

时,其限差按±13cm计;

注4:附合导线总长和平均边长可放长至1.5倍,但其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

26cm;

注5:当附合导线的边数超过12条时,其测角精度应提高一个等级;

注6:在图根导线测量时,原则上不宜布设支导线,确因地形条件限制布设

支导线时,支导线总边数不应多于4条边,总长度不应超过表6-4中规定长

度的1/2,最大边长不应超过平均边长的2倍。支导线边长采用光电测距仪测

距,可单程观测一测回。水平角观测首站应联测两个已知方向,采用DJ6光学

经纬仪观测一测回,其他测站的水平角应分别测左、右角各一测回,其固定角不

符值与测站圆周角闭合差均不应超过±40。

6.2.7对于有特殊精度要求、需要采用GNSS静态方式进行控制测量的项目

应按照CJJ/T73《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第五章的规定和要求进行控制

点的布设和测量。

6.3高程控制测量

6.3.1高程控制测量依据地形及作业区条件可采用GNSS高程测量、水准测

量、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6.3.2高程控制测量应在城市等级高程控制点的基础上测量加密。控制点密

度不足时应按CJJ/T8《城市测量规范》的要求根据地形条件来布设高程控制点,

以满足不同测量项目的需要。

6.3.3采用GNSS静态或采用连续运行参考站服务系统实时动态作业模式

(RTK)结合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进行常规测绘项目高程控制测量,GNSS

RTK高程测量一般与GNSSRTK平面控制测量同时进行,具体作业方法和要求见

本规范6.2.5的相关内容;采用GNSS静态高程测量与GNSS平面控制同时进行,

在面积较小的区域范围内通过数学拟合的方法获取高程异常模型,求取未知点的

拟合高程,具体应按照CJJ/T73《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第七章的规定

和要求进行。

6.3.4采用GNSS高程测量方法时,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表6-2GNSS高程测量主要技术要求(cm)

等级模型内符合中误差高程中误差检测较差观测方法

四等2.03.05.0静态

图根3.05.05.0静态/RTK

当作业区域不适宜采用GNSS高程测量方式时,也可采用水准测量和电磁波

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方法。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A、四等及以下各级基础高程控制的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应

大于2cm,图根点相对于图根起算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大于5cm;

B、采用水准测量方式时,四等水准测量按照CJJ/T8《城市测量规范》第

五章的相关技术要求进行;图根水准测量按照CJJ/T8《城市测量规范》第六章

6.3.12有关规定执行;

C、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时,线路长度不应大于4km,测距边

边长不应大于500m,技术要求应符合CJJ/T8《城市测量规范》第六章6.3.13

有关图根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规定。

第七章建筑面积计算规则

7.1一般规定

7.1.1计算全部建筑面积应按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