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理解配套专题强化复习-苏教版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理解配套专题强化复习-苏教版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理解配套专题强化复习-苏教版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理解配套专题强化复习-苏教版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理解配套专题强化复习-苏教版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叙述类文本阅读第一讲理解1/123一、了解文中主要概念含义1.内涵阐释主要概念是指含义丰富深刻、能够蕴含文章主题思想、能够表达作者观点态度概念。了解文中主要概念含义,既要对文章全局整体把握,又要依据词语详细语境来体会。普通包括以下三点:2/1233/1232.考查特点了解主要概念含义在本省高考中考查频率较高,题目难度不大。如:江苏卷考查对文章结尾提出“挖”深意了解江苏卷考查对“静趣”含义了解4/123【规律总结】从近几年高考卷来看,考查“主要概念”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5/123二、了解文中主要句子含意1.内涵阐释文中主要句子是指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等内容或形式起决定性影响句子。所谓主要是针对它们在文中作用而言。2.考查特点近几年,了解主要句子含意在本省高考中考查较少。但新课标其它地域常把它作为高考考查重点,而且常以段落内容形式考查。如:6/123江苏卷考查对文中画线句子了解能力辽宁卷考查对原文第二段内容了解和分析,要求选“不正确一项”7/123【规律总结】从近几年高考卷来看,考查“主要句子”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8/123(·江苏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18分)捧与挖鲁迅中国人们,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朕兆人物,向来就用两样法:将他压下去,或者将他捧起来。①压下去就用旧习惯和旧道德;压不下时,则于是乎捧,认为抬之使高,餍之使足,便能够于己稍稍无害,得以安心。②

【批注—阅读密码】①概述人们面对可能会危害自己人,常采取方法:压和捧。②重点介绍“捧”方法。9/123伶俐人们,自然也有谋利而捧,如捧阔佬,捧戏子,捧总长之类;但普通粗人捧“动机”,大约是不过想免害。即以所奉祀神道而论,也大抵是凶恶;观音菩萨倒还可爱,然而那是从印度输入,并非我们“国粹”。③要而言之:凡有被捧者,十之九不是好东西。④

既然十之九不是好东西,被捧后那结果便自然和捧者希望适得其反了。不但能使不安,还能使他们很不安,因为“人心”本③阐释“捧”两种动机:谋利与免害。④一针见血,语言犀利。10/123来不易餍足。然而人们至今没有悟,还以捧为苟安之一道。⑤

记得有一部讲笑话书说,当一个知县寿辰,因为他是子年生,属鼠,属员们便集资铸了一个金老鼠去作贺礼。知县收受之后,另寻了机会对大众说道:明年又恰巧是贱内整寿;她比我小一岁,是属牛。其实,假如大家先不送金老鼠,他决不敢想金牛。一送开手,怕他姨太太也会属象。象不在十二生肖之内,⑤概述“捧”后果:与希望适得其反。11/123但知县当然别有我们所莫测高深妙法在。⑥

民元革命时候,S城来了一个都督。他即使也出身绿林大学,但还算顾大局,听舆论,可是自绅士以至于庶民,又用了祖传捧法群起而捧之了。这个拜会,那个恭维,今天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连自己也忘其所以,渐渐变成老官僚一样,动手刮地皮。⑦⑥举知县例子,说明“捧”能助长贪欲。⑦举都督例子,说明“捧”能腐蚀人格。12/123最奇怪是北几省河道,竟捧得河身比屋顶高得多了。当初自然是防其溃决,所以壅上一点土;殊不料愈壅愈高,一旦溃决,那祸患就更大。于是就“抢堤”咧,“护堤”咧,“严防决堤”咧,花色繁多,大家吃苦。假如当初见河水泛滥,不去增堤,却去挖底,我认为决不至于这么。⑧

有贪图金牛者,不但金老鼠,便是死老鼠也不给。那么,此辈也就连生日都未⑧举河道例子,说明“捧”能造成恶性循环。三个例子层层递进,有很强说服力。13/123必做了。单是省却拜寿,已经是一件大快事。中国人自讨苦吃根苗在于捧,“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其实,劳力之量是差不多,但从惰性太多人们看来,却认为还是捧省力。⑨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日(选自《鲁迅全集·华盖集》,有删改)⑨得出结论:“捧”只会自讨苦吃,“挖”才是自求多福之道。14/123【阅读启示录】了解主要概念含义要善于从上下文中寻找相关句子。如关于“挖”深意叙述,选文末段对其做了剖析,经过这些句子,我们就能形成对“挖”深意准确认识。15/1231.请简明概括本文叙述思绪。(4分)【审题推断】

细审文本及题干,写出你读取有效信息和由此推断出结论。【信息1】开篇“中国人们,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朕兆人物,向来就用两样法:将他压下去,或者将他捧起来”。推论:提出问题——人们面对可能会危害自己人,常采取方法:压和捧。16/123【信息2】文章中间“伶俐人们,自然也有谋利而捧,如捧阔佬,捧戏子,捧总长之类;但普通粗人捧‘动机’,大约是不过想免害”“既然十之九不是好东西,被捧后那结果便自然和捧者希望适得其反了”。推论:分析问题——“捧”两种动机:谋利与免害;“捧”后果:与希望适得其反。17/123【信息3】结尾“中国人自讨苦吃根苗在于捧,‘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推论:得出结论——“捧”只会自讨苦吃,“挖”才是自求多福之道。18/123【解题指导】

第一步:粗读全文,整体感知全貌,明确文章论题,以及作者在文中基本观点。本文先从中国人一贯做法引出下文,提出人们有爱“捧”习惯,指出“捧”实质和结果,并举三例给予佐证,而后提出“挖”观点和详细做法,最终再回到批判现实中来,收束全文。作者反对“捧”,而主张“挖”。第二步:以段为单位,细心品读,用简明语言概括段意。文章先提出论题,然后介绍“捧”动机,再举例说明后果,最终一针见血地指出“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19/123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间内在联络,划分文章层次。在了解段意基础上,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思绪,梳理出文章论证结构。请你组织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范答案】首先,指出人们对可能危害自己人物常取“捧”做法。其次,分析人们“捧”动机。再次,用例证揭示“捧”后果。最终,提出正确做法,呼应开头。20/1232.文中例证分别揭示了“捧”什么后果?例证之间存在着什么样递进关系?(8分)【审题推断】

细审文本及题干,写出你读取有效信息和由此推断出结论。21/123【信息】第5~7段分别列举了三个例子谈“捧”后果:知县寿辰,“捧”使人起贪欲,危害个人;都督变坏,“捧”使好人变坏人,善人变恶人,危害一方;河道增堤,“捧”使祸患更大,河水决堤,危害一片。推论:三个例证呈递进关系,危害越来越严重。22/123【解题指导】

第一步:粗读全文,整体感知全貌,明确文章论题,以及作者在文中基本观点。本文先从中国人一贯做法引出下文,提出人们有爱“捧”习惯,指出“捧”实质和结果,并举三例给予佐证,而后提出“挖”观点和详细做法,最终再回到批判现实中来,收束全文。作者反对“捧”,而主张“挖”。第二步:以段为单位,细心品读,用简明语言概括第5~7段段意。23/123第5~7段分别列举了三个例子谈“捧”后果:知县寿辰,“捧”使人起贪欲,危害个人;都督变坏,“捧”使好人变坏人,善人变恶人,危害一方;河道增堤,“捧”使祸患更大,河水决堤,危害一片。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间内在联络,归纳递进关系。三个例证之间存在由小范围到大范围,由个体危害到全民危害程度递增递进关系。请你组织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123【规范答案】后果:①助长贪欲,人们反受其害。②腐蚀人格,使之蜕化变质。③恶性循环,造成毁灭性后果。递进关系:揭示“捧”危害范围越来越广,危害程度越来越重。25/123【了解主要概念含义】3.鲁迅在文章结尾提出“挖”,包含哪些深意?(6分)【审题推断】

细审文本及题干,写出你读取有效信息和由此推断出结论。【信息1】“中国人自讨苦吃根苗在于捧,‘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推论:“挖”是“自求多福”之道。26/123【信息2】“其实,劳力之量是差不多,但从惰性太多人们看来,却认为还是捧省力”。推论:“挖”与“捧”一样费劲;强调“挖”是因为当初多数人还未摆脱捧惰性。27/123【解题指导】

第一步:综观全文,了解文章论题及作者基本观点。本文先从中国人一贯做法引出下文,提出人们有爱“捧”习惯,指出“捧”实质和结果,并举三例给予佐证,而后提出“挖”观点和详细做法,最终再回到批判现实中来,收束全文。在文章结尾,鲁迅先生提出“挖”才是“自求多福”之道,也就是说题目要考查概念承载了作者观点。第二步:在文中锁定相关信息,明确筛选范围。“挖”是作者观点,而且居于文末,相关信息应该着眼全篇对于“捧”叙述和最终一段中对于“挖”剖析。28/123第三步:依据题干,筛选相关信息,整合作答。能够只在最终一段进行概括,假如针对前文提到“贪婪者”“廉洁者”“高高在上者”来了解“挖”深意,也未尝不可。请你组织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范答案】①“挖”是“自求多福”之道。②“挖”与“捧”一样费劲,但结果大不相同。③强调“挖”是因为当初多数人还未摆脱“捧”惰性。

29/123高考教授如是说:对主要概念含义了解对大多数考生而言并不十分困难,但要区分概念内涵、外延则有一定难度,往往成为区分考生阅读水平高低分水岭。本题考查了解概念“挖”内涵能力。难点在于能否结合作品主题来了解“挖”深意,这一点是了解“挖”这一概念关键。30/123高考状元如是说:解答本题时,我首先把从题干中获取关键信息当成了处理问题钥匙。题干中点明鲁迅是在文章结尾处提出“挖”,那么要全方面地了解“挖”深意,对其信息筛选范围应该着眼全篇对于“捧”叙述和最终一段中对于“挖”剖析。在对信息进行遴选过程中,我发觉信息比较大段是最终一段。于是决定在最终一段摘取相关句子整合作答。如“‘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劳力之量是差不多”“但从惰性太多人们看来,却认为还是捧省力”等。

31/123阅卷老师如是说:在阅卷过程中,发觉许多考生审题粗心,忽略了题干中“哪些”一词,概括时漏关键点,只答出了“‘挖’是自求多福之道”一个关键点,或者其它关键点概括不准确,以致丢分较多。32/123这给我们两点启示:33/123(·浙江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9分)日本这次大灾难让全部人对科技文明脆弱有了深刻体验。当代人看上去很强大,能建核电站,能建规模很大、功率很高水电站,因为他们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科技知识,但仅仅这些知识对人类存在而言就是真理吗?显然不是,只有当这种技术后果展现在人类面前,被人类充分意识到,人类才看到自然向我们敞开完整真理,黑格尔说34/123“真理是整体”,就有这个意思。①“改造自然”是科技文明一个基本观念,但它却蕴含着摧毁我们生存根基各种危机。今天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自然是不可改造,人与自然关系不是改造与被改造关系,而是人类适应与协调自己与自然关系。“改造自然”本质是人要以自己意志和愿望为目标,让自然服从自己,而不是在天地间不可逆转规【批注—阅读密码】①经过日本核电事故,反思科技文明脆弱,揭示文本话题:人与自然关系。35/123律之内,争取人与自然共济。②结果,人类强行向自然索取地盘全部被自然以诸如洪水、海啸等各种方式抢回去了。每每谈到这点,我都要对中国先人曾经睿智心生敬意。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创造都江堰四六分水治水法,直到今天都令人叹为观止。它是一个表达天人合一规则。“堰”意味着对水因势利导,在到达人引水目同时,并不违反水自然本性。而“坝”则意味着对水强硬抗衡,对水流方向②剖析“改造自然”本质及弊端,提出自己观点:人类适应与协调自己与自然关系,争取人与自然共济。36/123强力阻遏,是人与自然迎面撞击。哲学家指出,这才是当代技术本质。③

从哲学角度看,对我们生存性命攸关根本自由是我们对真理开放自由,行动自由乃是后发于它。④假如我们看不清我们真实处境,我们思想还被各种偏见、流行概念所蒙蔽,那行动对我们造成后果就可能是灾难性。⑤对真理开放并不是一件轻易事,我们往往不能摆脱怪癖意志、扭曲心理、知识③用都江堰成功治水事例,深入阐释人对自然不能一味改造,并从哲学角度阐释当代技术本质,注意“这”所指代内容。④揭示人类行动自由应该是在“对真理开放”之后。⑤从反面阐述“行动自由”超前会带来灾难性后果。37/123局限所造成视野偏狭。可能,退后一步,放弃(最少是暂时放弃)那种疯狂自我表现,包含由此而生扭曲行为,倾听自然,还事物以原来面目,存在真理就可能向我们敞开。⑥

其实,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时代,生活中正在发生许多我们在思想上还未做好准备变革。以遗传工程为例,莫非我们已经想好我们打算排列出何种遗传基因组合吗?我们完全能够掌握遗传工程伎俩,但并没⑥从正反两面阐释制约“对真理开放”原因。38/123有产生出把这种伎俩用于造福人类最高利益人智慧。⑦哲学家在这里是想提醒我们这么一个事实:除了技术性思维外,我们还必须进行另一个完全不一样思维,以洞察到我们真实存在,明了这项新技术对我们存在终究意味着什么。⑧这次核灾难是自然向人类又一次敞开:人怎样对已主宰人类技术施加影响?⑦以遗传工程为例,揭示科技发展并不完备,尚不足以“对真理开放”。⑧在剖析“技术性思维”缺点基础上,提出了“另一个完全不一样思维”,即遵照自然规律,与自然友好共处。39/123【阅读启示录】了解主要句子含意时,要注意对文章整体内容把握,正所谓局部是为整体服务,只有在了解了文章大意前提下才有可能全方面深入地了解句意。本文针对日本核电事故提出自己看法——争取人与自然共济。其中最终一段就说明了作者这种看法。40/1231.以下不属于“对真理开放并不是一件轻易事”原因一项是(3分)()A.我们往往不能摆脱怪癖意志、扭曲心理所造成视野偏狭。B.洪水、海啸等很多自然灾害使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自然是不可改造。C.科技飞速发展,但人类并不清楚怎样对已主宰人类技术施加影响。D.真理是整体,而我们对技术、知识认知经常存在局限。41/123【审题推断】

细审文本及题干,写出你读取有效信息和由此推断出结论。【信息】“洪水、海啸等很多自然灾害使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自然是不可改造”。推论:B项所述不是原因,而是结果。42/123【解题指导】

第一步:细心审读题目,明确筛选范围。题目要求是对“对真理开放并不是一件轻易事”原因分析,相关信息出现在文本第二段。第二步:深刻了解句子内涵,在文中查找相关信息所在段落,整体感知,第二段先是说明“行动自由”超前会带来灾难性后果,然后揭示了制约“对真理开放”原因。第三段开头揭示科技发展并不完备,尚不足以“对真理开放”。43/123第三步:找到每一个选项在文中对应信息,联络语境,细心思索,判定选项。题中B项揭示了自然法则,并非题干要求“原因”。【答案】B44/123得失反思:对于叙述类文本阅读,命题者常设置以下七大对应关系方面陷阱:部分与整体,夸大与缩小,原因与结果(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已然与未然(“既成事实”转述为“还未发生事情”,或反之),或然与必定(“可能是”转述为“必定是”,或反之),言此与言彼(答非所问、张冠李戴或偷换概念),必定是否定。45/1232.以下各项中,最能概括全文主旨一项是(3分)()A.人类应顺从自然。B.真理是整体。C.人类应与自然共济。D.使真理向人类敞开。【审题推断】

细审文本及题干,写出你读取有效信息和由此推断出结论。46/123【信息】“哲学家指出,这才是当代技术本质”“这次核灾难是自然向人类又一次敞开:人怎样对已主宰人类技术施加影响?”推论:本文主旨是“人类应与自然共济”,C项正确。47/123【解题指导】

第一步:整体把握文本,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观点句子,形成整体印象。文章首先针对日本核电事故,提出话题“人与自然关系”,然后剖析“改造自然”思想弊端,提出自己看法“争取人与自然共济”,最终从各个层面加以论证。第二步:审读题目,把握命题意图。四个选项均与文章话题相关,但作为主旨能够统摄全文只有一项。48/123第三步:在把握文本、明确作者在文中所持观点基础上,判定选项。A项“顺从自然”说法片面,B、D两项不是文章要阐释重点。【答案】C49/123【了解句子含意】3.联络全文,指出最终一段画线句中“另一个完全不一样思维”详细内涵。(3分)【审题推断】

细审文本及题干,写出你读取有效信息和由此推断出结论。50/123【信息】“改造自然”本质是人要以自己意志和愿望为目标,让自然服从自己,而不是在天地间不可逆转规律之内,争取人与自然共济。推论:“另一个完全不一样思维”详细内涵是在遵照自然规律前提下利用科学技术,到达与自然共济。51/123【解题指导】

第一步:结合语句位置初步断定了解品读句子范围。普通来说,句子位置不一样,其所统领范围也就不一样,所以,了解其内涵品读范围也就不一样。本题所要了解句子在最终一段,要了解其内涵就需要结合其总体范围分析。第二步:遵照“句不离篇”标准整合答案。对于叙述类文本阅读中那些需要了解语句,要尤其注意其所处语言环境,抓住句子所在语段进行分析,重点看与这个句子相邻上下句,其中经常隐含着解题信息。从文章最终一句“这次核灾难是自然向人类又一次敞开:人怎样52/123对已主宰人类技术施加影响”可知,“另一个思维”主要指人类应怎样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即第一段所提出“争取人与自然共济”。请你组织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范答案】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后果,在遵照自然规律前提下利用科学技术,到达与自然共济(适应、协调与自然关系)。

53/123高考教授如是说:对句子含意准确了解是读懂文章基础,也是前提,而对文中主要句子含意了解则是阅读深度发展桥梁,也是考生必备阅读素养之一。了解句子不能脱离详细语境,要综观全文,遵照“句不离篇”标准,这一点是提升答题准确率关键。54/123

高考状元如是说:我按照“三步走”解答此题:第一步:仔细审题。本题要求指出最终一段画线句中“另一个完全不一样思维”详细内涵。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题干已明确,本题信息有效区间在最终一段。第三步:结合语境,整合答案。抓住句子所在语段进行分析,从这个句子相邻句可知,“另一个思维”主要指人类应怎样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综观全文,人与自然关系信息在第一段,即“争取人与自然共济”。

55/123阅卷老师如是说:在阅卷过程中,发觉有考生不能结合全文把握该句内涵,错误地把“另一个思维”了解成“洞察到我们真实存在”。这给我们两点启示:56/123一、巧了解概念含义用“两招”1.前后勾连,琢磨详细语境概念含义往往指是其在特定语境中含义。了解时,应以准确判断其本质属性为基础,着眼于详细文句,从文章主旨出发,将上下文勾连在一起,全方面审阅作者在相关内容中遣词用语匠心,正确领会概念含义。57/1232.由表及里,就近寻找答案叙述类文本中对概念讲解,有是揭示其本质属性,即概念内涵;有是阐述和概念相关外围知识,比如依据、成因、表现等。了解时,要遵照“就近标准”,从概念表层含义入手,抽象出其在文中所表现深刻内涵。比如【真题体验】第3题,可从最终一段中先找出“挖”在文中起始含义,再向前文辐射,从“挖”与“捧”关系、作者为何在结尾要提出“挖”等层面思索。58/123二、妙分析句子含意需“三法”1.语法分析法了解句子含意能够依据句式特点进行分析:句式特点分析方法长单句抓主干,明确陈说对象;留心修饰限制词,把握句子丰富内涵复句抓分句间意义关系,明确表示重心句群利用句间关系,了解语段中心59/1232.修辞分析法对利用修辞手法句子,应从修辞本身特点出发,如比喻相同性、借代相关性、比拟形象性、反语讽刺性等。3.区位分析法往往因为句子所在位置不一样,了解其含意需要搜寻信息点位置也不一样。所以答题时首先要观察句子位置,然后锁定搜索信息区间,确定基本含意。60/123比如年高考江苏卷叙述类文本阅读,最终一段作者卒章显志提出自己观点:中国人“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因为是对全文收结,答题时就应立足全文,多从前文搜集信息。了解“挖”深刻含义,就需结合“捧”表现及后果。句子位置信息搜索区间起始句答题区位在其领起部分收结句相关信息宜从上文考虑过渡句相关信息要审阅上下文关键句要关注其相邻上下句,联络文本中心61/123【答题步骤】62/123(·徐州模拟)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从MadeinChina到Cultured①inChina今日中国为何需要原创性、生机勃勃文化产品?最直观原因是,光有MadeinChina是不够,我们还需要、更需要我们称之为CulturedinChina。经济繁荣与权力荣耀都抵不过时间淘洗,假如面向未来我们无言相告,譬如没有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来深刻地铭记这一时代,那么自1978年以来全体中国人辛劳开创激流般30年,多年之后就将是历史上南柯一梦。63/123我们本能地需要出色文学艺术。普鲁斯特写道:“我曾经长久地凝视着一株开花李子树,贪婪地留恋着其中真理。”我们每个人也都需要信念和价值观,以免自己身陷尘嚣之中,随波逐流而内心惶恐。人们不只是在今天需要这些,我们过去、现在和未来都需要精神丰足。只是在如此急遽改变年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文化指导。文化是国家灯塔。可是今天,机制与文化,依然是这个快速强大起来国家两只跛足。毋庸讳言,中国文化原创力并不出众。报纸上文化版面已经成为稀缺产品,电视上读书节目纷纷在收视64/123率上一败涂地。这里最寻常可见景象是,文化名人们追逐着新闻热点而非真问题,新晋年轻人则热衷于一夜成名式冒险和投机。有时我们把这难堪局面归结为历史债务。曾有很长时间,这个国家既阻隔了西方文化,又破坏了自我传统。至于最近一些年,好像又被归为了文化空窗期:过去穷怕了,如今都忙着盈利,哪顾得上什么文化?道理其实很简单,没有让人舒展制度安排,就没有舒展人;没有舒展人,就没有舒展精神;没有舒展精神,就没有舒展杰作。65/123我们应该意识到文化不是经济花瓶,而是国家精神之根。没有出色文化生产,公众就会失去精神方向。谁能构想没有惠特曼吟唱、林肯演说美国是什么样子?在中国,千年之前人们会在那些优美醇厚文章中得到精神慰藉,观照人生中至善至美,而今天人们已经难以得到对应体验。我们正在面临着一个来自世界问题:今日中国人将成为没有文化和信念地球寄生者吗?假如有自信心话,我们就不能只把这一问题视为冒犯。我们需要以国家文化重回精神高地来给出答案。(节选自《南方周末》,有删改)66/123【注】①Culture:本义是“文化”,这里作动词用,意为“文化生产”。1.“我曾经长久地凝视着一株开花李子树,贪婪地留恋着其中真理。”文章第二段引用普鲁斯特这句话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7/123♣教师讲解

第一步:整体感知,把握文意。本文阐述了中国在发展经济同时,也要重视文化生产道理。第二步:结合语句位置,初步断定了解品读句子范围。普通来说,句子位置不一样,其所统领范围也就不一样,所以,了解其内涵品读区域也就不一样。本题所要了解句子在第二段,要了解其内容就需要结合第二段内容分析。第三步:遵照“句不离篇”标准整合答案。68/123对于叙述类文本阅读中那些需要了解语句,要尤其注意其所处语言环境,抓住句子所在语段进行分析,重点看与这个句子相邻上下句,这相邻上下句经常隐含着解题信息。“我们本能地需要出色文学艺术”是第二段观点,引用普鲁斯特话自然是论证这一观点。强调有了文化指导我们才能取得精神上丰足,而且这句话本身就是文化产品,给人们以文化指导。答案:以普鲁斯特话论证“我们本能地需要出色文学艺术”这一看法,强调有了文化指导我们才能取得精神上丰足;同时,普鲁斯特话本身就是宝贵文化产品,给公众指明了精神方向。69/1232.结合全文,说说“CulturedinChina”详细内涵。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讲解

第一步:整体感知,把握文意。从MadeinChina到CulturedinChina,本文强调了中国在发展经济同时,也要重视文化生产。第二步:锁定信息,抓关键句。“CulturedinChina”详细内涵散落在文章各个段落之中,要从各段中摘取关键句子作答。如“光有Madein70/123China是不够,我们还需要、更需要我们称之为CulturedinChina”“毋庸讳言,中国文化原创力并不出众”“我们需要以国家文化重回精神高地来给出答案”等。第三步:依据题干,整合作答。依据题干,从摘取句子中提取关键词,整合作答。答案:中国在发展经济同时,也要重视文化生产;只有诞生更多原创性文化产品,才能延续中国千年以来悠久文化传统;中国人要以深厚文化来树立国家形象,使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71/1233.文章结尾说“我们需要以国家文化重回精神高地来给出答案”,请联络文本思索,在这一过程中个人和国家应该有怎样作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2/123♣教师讲解

第一步:整体感知,把握文意。从MadeinChina到CulturedinChina,本文强调了中国在发展经济同时,也要重视文化生产。第二步:锁定信息,抓关键句。本题信息有效区间在第二、三、四、五段,要从各段中摘取关键句子作答。如第二段“只是在如此急遽改变年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文化指导”,第三段“机制与文化,依然是这个快速强大起来国家两只跛足”,第四段“过去穷怕了,如今都忙着盈利,哪顾得上什么文化”,第五段“在73/123中国,千年之前人们会在那些优美醇厚文章中得到精神慰藉,观照人生中至善至美,而今天人们已经难以得到对应体验”等。第三步:依据题干,整合作答。依据题干,从摘取句子中提取关键词,从个人和国家两个方面作答。答案:个人:应该摆脱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影响,改变漠视文化错误态度;在急遽改变年代,依靠文化指导,使自己取得精神慰藉,人生观照。国家:为出色文化产品诞生提供好机制,勉励有才华人去创造生机勃勃文化产品。74/123一、模拟题组(一)(·徐州质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谈关公文化“义”①正式制度实施会受到非正式规范影响,而且,当正式制度发生崩解时候,非正式规范在社会整合方面展现出其异常强韧而深远力量。其中,非正式规范“义”作用尤其值得我们审阅和研究。“义”是儒家除了“仁”之外最主要道德范围。“义”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就提出来了,历经三千年不衰。西汉董仲舒提出:“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75/123薄责于外,此之谓也。”这里用“仁”说明彼此关系宽容;繁体“義”字下有个“我”,能够看作自制、自律,与18世纪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利他”主张近似。唐中叶后伴随茶瓷交易盛行,社会流动性增大,“义”“谊”混用,凸显了非血缘或乡邻之间情义。宋代多国并立,出现“国家民族”概念,“义”概念随之扩大,提升为家国担当“忠义”。历代不停诠释,使“义”观念落实一直,“义”内涵、外延不停扩展,逐步成为中华传统文化道德基石之一。76/123②关公所代表“义”,超越了血缘家族关系,成为调整更广泛社会关系规范。政府在推进文化建设过程中,其推崇文化理念、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应该是知识分子认同、老百姓熟知,并能唤起集体清楚记忆“标志性具象”。只有这么,文化建设才能起到友好社会、繁荣经济、强盛国家作用。而关公文化以及和它相联络“义”就具备这么特点。孔子、孟子都有理论著述流传至今,但关公没有,他用实际行动阐释“义”。这么,他影响力超出全部些人并流芳百世,到处都是关羽故事和传说,关公成了世界上为数不多没有做77/123过一天皇帝却被后人尊称为“关帝”人。关公与异乡异姓刘备、张飞“恩若弟兄”,几经离合、艰辛备尝、同生共死关系,是关公崇敬者、信仰者榜样,并逐步演化为一个从普通百姓到上层官员,包含全部流感人口,如军队、商人等都尊崇备至敬仰效仿待人接物态度,成为中国人基本道德标准之一。因为这种关系是历朝历代流动社会公共空间中最为需要,每个人都希望合作者、同路者是个义士——“以仁治人,义治我”,知道“利他”和自律人。78/123③关公文化还经过宗教和史诗双重路径,远播到蒙、藏、满等多个民族和周围国家地域,至今遗存仍很多。关公不但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和各民族崇敬历史人物,也是民族和睦安康不可或缺历史文化资源,可从中汲取扬弃后营养。(节选自年1月2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阅读第①段,概括“义”在不一样时期含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9/123【解析】本题考查了解文中主要概念含义能力。本题信息有效区间在第①段,从不一样朝代对“义”叙述中概括“义”在不一样时期含义。答案:汉代:自制、自律;利他。唐代:非血缘或乡邻之间情义;宋代:为家国担当“忠义”。80/1232.请简明分析文章第②段叙述层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首先提出关公所代表“义”成为调整更广泛社会关系规范;接着指出关公所代表“义”含有“标志性具象”特点;最终指出关公所代表“义”是历朝历代流动社会公共空间中最为需要。81/1233.结合全文,说说关公文化“义”所含有现实意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调整社会关系;②是文化建设主要内容;③唤起海内外炎黄子孙集体记忆;④是各民族和睦安康历史文化资源。(答对其中三点即可)82/123(二)(·无锡质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标准标准止庵一百年前诺贝尔文学奖刚才设置时,大约未曾料到,如今竟有这么大声誉,这么高地位。我们简直要把它看成在世界范围内评衡某一作家文学成就最终标准。诺贝尔本人最初提出“富有理想倾向”,显然想确立一个标准,好像也颇有几位作家(托尔斯泰、勃兰兑斯和易卜生等)所以而没能入选;不过这标准终于执行不下去了,或者评委也意识到,继续这么不啻是奖项本身自杀。萨特一九六四83/123年拒绝获奖,理由听说是抗议只发给西方作家和东方叛逆作家。他似乎发觉一项规律,也就是看到一条标准,可第二年为肖洛霍夫所得,这规律或标准也就落了空。九十年代,西方左翼作家频频得奖,简直是有意反其道而行之了,当然也不能算有了什么标准。惟一能够视为标准,就是只授予尚且健在作家,即使也有两次例外,而对于活着众多作家来说,这样标准等于没有标准。正因为诺贝尔奖缺乏标准,我们(瑞典文学院十八位院士除外)对它总是一则以慕,一则以怨。经常埋怨某甲应该得而未得,某乙不该得而得了;这时那些评委被视为昏庸之辈,84/123板上钉钉事情他们都看不清楚。二十世纪最有成就作家,得奖有不少,这足以保障该奖项权威性;遗漏也很多,卡夫卡、穆齐尔和布尔加科夫这么身后名声大噪者倒也罢了,乔依斯、纳博科夫、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等则实在说不过去。可是我们并不所以就放弃或降低对该奖崇尚,这大约是慕与怨之外,又一则以恕也。都说这不是前述作家遗憾,而是诺贝尔奖本身遗憾。这里能够顺便一提中国人“诺贝尔情结”,其实该奖只授予个人,并非授予国家,所以这种情结(不论怨怼也好,希冀也好)根本不能成立。拿我们作家和上面提到几位比一85/123下,谁更该表示不满呢?迄今取得诺贝尔奖作家能够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名符其实,第二类名不符实。严格说来,诺贝尔奖授予这两类作家,对读者都没有太大意义。想读照样读,不想读照样不读。这里第一类作家,实际上等同于前述那些该得而未得奖作家;第二类作家,则不过是花名册上一些填错了名字,是诺贝尔奖百年史上疏忽、差错,抑或玩笑而已。第三类有实而少名或无名,因为得到这个奖,从而名符其实。不论怎样,诺贝尔奖很知名。它在确认作家价值同时,也把他们郑重推荐给读者,提醒他们其实含有与第一类作家相等地位。尤其是来自一些相对弱小或相对偏僻国度86/123作家,假如没有诺贝尔奖得主这块招牌,我们不光没有机会读到他们书,就连他们名字都极难知道。所以诺贝尔奖真正意义,恐怕还在扩大视野方面。一百年来,诺贝尔奖时而令人满意,时而令人失望,一直也没有成为理想化身。曾有上帝造人一说,为何既造美人又造丑人呢,因为上帝无所不能;君临人间报评委如此行事,正是对上帝某种模仿,二者都有恃无恐,因为不论上帝还是诺贝尔奖都是惟一。年10月6日(本文有删节)87/123★1.“标准标准”详细含义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了解文中主要概念含义能力。本题信息有效区间在前三段,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分析,如“我们简直要把它看成在世界范围内评衡某一作家文学成就最终标准”“他似乎发觉一项规律,也就是看到一条标准”“而对于活着众多作家来说,这么标准等于没有标准”等。答案:第一个“标准”指是诺贝尔文学奖;第二个“标准”指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奖标准;“标准标准”是指诺贝尔文学奖多年来其实没有明确评选标准。88/1232.从第四段看,作者说中国人“诺贝尔情结”不能成立,有什么依据?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本题信息有效区间在第四段。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分析,如“其实该奖只授予个人,并非授予国家”“所以诺贝尔奖真正意义,恐怕还在扩大视野方面”等。答案:诺贝尔文学奖只授予个人,不授予国家;中国作家与国际上著名作家相比还有差距;诺贝尔文学奖真正意义可能在于扩大视野。89/123★3.依据文意,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子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了解文中主要句子含意能力。作者在此拿诺贝尔文学奖评委和上帝作类比,经过“曾有上帝造人一说,为何既造美人又造丑人呢,因为上帝无所不能”可知,这句话是对评委委婉讽刺。答案:像上帝造美人也造丑人一样,评委们授奖给名符其实作品,也授奖给名不符实作品;把诺贝尔文学奖评委和上帝作类比,也是对评委委婉讽刺。90/123(三)(·南通调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身心融入自然,实现审美人生朱志荣中国美学中人生境界是天人合一,人生境界首先要和自然万物、天地精神友好合一。审美人生是儒家精神体悟。它不但在于乐天知命、对自然之道能动顺应,有立德、立功、立言人生贡献,更要有大公无私伟大胸襟和感化社会深远影响。91/123我们日常语言中,真、善、美这三个词经常是并提。仔细寻思后不难发觉:自然根本性质是真,人生根本意义表现为善,艺术根本价值在于美。如此看来,真、善、美之间似乎并没有直接联络,不过在审美意义上,自然于潜移默化中感发和激荡着人情性与思绪,也安置和抚慰着人心灵;经过审美思维方式到达情景交融、物我统一友好境界。能够说,一片自然山水就是一个人诗意栖居心灵寓所与精神家园。92/123《诗经》说:“鸢飞唳天,鱼跃于渊。”意思是鸟儿自由翱翔但离不开天空,鱼儿高兴遨游但离不开大海,这便是在顺应自然中自得其乐。所以,顺应自然是实现审美人生前提条件。儒家关于“天人合一”人生境界主要讨论,表达在孔子和他弟子共论人生理想境界那段对话中。弟子曾点以沐浴在大自然春风之中人生情调为至高理想,在孔子看来,在生命畅达大好春光里,在闲适生活中,生命与宇宙生命沟通起来,这是一个顺情适性,得自然之趣人生态度。人生境界在一定程度上是自然境界及其自然之道表现。93/123在道家,“天人合一”是他们最高人生境界。这时,我们马上就能想到两个著名例子:鱼乐之辩和庄周梦蝶。在鱼乐之辩中,庄子首先感叹游鱼之乐,惠施马上反驳他,你不是鱼,又怎么知道鱼之乐呢?庄子又巧妙地借用惠施逻辑角度回击了他,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之乐呢?显然,惠施态度是科学,强调物与物、人与物之间客观分别。庄子态度是审美,即使万物之间存在着分别,然而人却能够超越这种分别而到达物我相通,最终与天合一。这种思想也表达在“庄周梦蝶”之中,庄子梦见了他化成了蝴蝶,醒来后,庄子陷入了迷惑之中,到底是庄子梦见变成了蝴蝶,还94/123是蝴蝶梦见化成了庄子?他称这种现象为“物化”,就是超越物我界限实现圆融。儒道都主张自然与人友好,那么怎样做到领悟自然,体会大道呢?对此,儒道则各有看法,但最终殊途同归。孔子认为人天性原来相差无几,人生境界提升,与后天习得和内省相关。经过观察外物、修行本身,普通人也能体味到天地生命根本精神,到达拓展和升华人生境界目标。孟子主张“善养吾浩然之气”,即经过自觉身心涵养,养凛然正气。老庄则讲求由觉悟而返本,使人生回归自然,从人本真中领悟到宇宙生命之道,使自我超越现实羁绊,以赤子之心映95/123照万物,而后彻悟本身,将个体生命融汇到无限宇宙生命之中。(选自年1月12日《新华日报》,有删节)★1.简析“一片自然山水就是一个人诗意栖居心灵寓所与精神家园”含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6/123【解析】本题考查了解文中主要句子含意能力。本题信息有效区间在第2段。“一片自然山水就是一个人诗意栖居心灵寓所与精神家园”在本段结尾,由“能够说”一词可知,这句话是对前面“自然于潜移默化中感发和激荡着人情性与思绪,也安置和抚慰着人心灵;经过审美思维方式到达情景交融、物我统一友好境界”形象化表示。抓住前面这句话即可概括出此句内涵。97/123答案:(1)自然根本性质是真,它不带有任何功利与目标,更谈不上诱惑与教化。(2)在审美意义上,自然于潜移默化中感发和激荡着人情性与思绪,也安置和抚慰着人心灵;经过审美思维方式到达情景交融、物我统一友好境界。98/1232.简析第5段论证思绪以及它在文中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能力。首句“在道家,‘天人合一’是他们最高人生境界”是本段观点,然后举“鱼乐之辩和庄周梦蝶”两个例子进行分析论证。第5段在文中作用要结合上下文回答。99/123答案:(1)本段先说“天人合一”是道家最高人生境界,然后举“鱼乐之辩和庄周梦蝶”两个例子进行分析论证。(2)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作用。(3)与第4段儒家“天人合一”主要思想进行同类比较,说明道家也提倡“天人合一”思想。(4)是第6段总述分论内容,有力论证了中心论点。100/1233.儒道两家在“怎样做到领悟自然,体会大道”方面看法有何不一样?请作概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1/123【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关键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本题信息有效区间在最终一段,摘取关键句子作答。如“孔子认为人天性原来相差无几,人生境界提升,与后天习得和内省相关”“孟子主张‘善养吾浩然之气’,即经过自觉身心涵养,养凛然正气”“老庄则讲求由觉悟而返本,使人生回归自然,从人本真中领悟到宇宙生命之道,使自我超越现实羁绊,以赤子之心映照万物,而后彻悟本身,将个体生命融汇到无限宇宙生命之中”等。102/123答案:(1)孔子认为人天性相近,经过后天习得和内省,能够提升人生境界,体味到天地生命根本精神。孟子主张经过自觉身心涵养,养凛然正气。儒家认为这么就能够使个体生命和自然万物、天地精神友好合一。(2)老庄讲求由觉悟而返本,使人生回归自然,从人本真中领悟到宇宙生命之道,使自我超越现实,心照万物,彻悟本身,将个体生命融汇到无限宇宙生命之中。道家认为这么就做到了领悟自然,体会大道。103/123二、原创题组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新批评”一词在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中出现过三次:第一次是美国文论家乔·艾·斯宾岗(JoelEliasSpingarn)于1911年出版《新批评》(TheNewCriticism)一书中提出。斯宾岗“新批评”指是克罗齐美学。第三次是五十年代法国出现“新批评”。它是指当初法国文学理论领域内纷纷涌现各种学派(如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等)总称。因为这些学派并不是一个统一体,所以当它们不再“新”时,“新批评”这个术语也就无须存在了。第二次就是本文讨论“新104/123批评”。它是一个独特“形式主义”文论派别。这个派别一二十年代在英国发端,三十年代在美国形成,四五十年代在美国文学批评界取得主导地位。新批评诗歌理论对英美当代主义诗歌创作有很大影响,其批评方法论也为以后各种批评理论所吸收。进入六十年代,伴随从欧洲大陆进口各种新潮学说风靡,以及欧美各种社会运动勃兴,新批评逐步失去了往日受人瞩目标光彩。“如今新批评不但仅被看作是失势了、过时了和寿终正寝了,而且似乎还是偏颇和错误东西”。但对于那些反对新批评人来说含有讽刺意味是,“新批评形式主义在(美国)公立学院和大学中依然是一个主导教105/123学模式”,而“当我们谈论详细诗作时,我们听起来仍像是新批评家”。不论新批评在美国兴衰荣辱为何,新批评在热衷追逐西方话语中国文坛确实没有多少正面影响。从笔者现今见到国内相关新批评普通叙述来看,新批评被认为是一个狭隘形式主义文论,它专注于文本本身细读分析,把作品看成是一个自足、封闭体系,割裂作品与作者、读者乃至社会历史联络,甚至不要作者研究、读者研究和社会历史研究。尽管只要认真读一读新批评论著,这种误解和歪曲就会不攻自破,但强加在新批评之上错误印象却一直摆脱不掉。这在106/123一定程度上使新批评在“新时期”文坛中主要局限于理论探讨范围,利用新批评理论方法对当下文学现实做出切实评判文章寥寥无几。八十年代中后期,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心理分析学派、女权主义、读者-反应论、神话学派以及各种“后当代”理论学说一时兴盛,新批评被快速抛弃。无可否定,新理论展开了文学研究新角度、新层面,改革开放以来文学研究能够用“‘面开拓’与‘点掘进’相结合”来概括。但研究发展一定要抛弃对文学作品“文学价值”评判吗?我们进行文学批评不需要标准,而要服从“相对主义”理念吗?莫非“新批评”理论方法在今日中国已经真失去了它现实需要土壤?107/123★1.怎样了解本文提及“新批评”一词?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了解文中主要概念含义能力。本题有效区间在第1段和第2段,摘取关键句子作答。108/123答案:(1)本文讨论“新批评”是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中出现过第二次,它是一个独特“形式主义”文论派别。(2)进入六十年代“新批评”在美国逐步失去了往日光彩,但在公立学院和大学中仍是一个主导教学模式。(3)“新批评”在“新时期”文坛中主要表达在理论探讨上,极少有利用这种方法对当下文学现实做出切实评判文章。109/1232.请简明概括本文叙述思绪。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首先讲了“新批评”历史发展;然后说“新批评”在中国现实状况;最终指出作者对“新批评”看法。110/1233.“新批评”在当今中国现实状况怎样?作者对此有何看法?请简明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