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期末专项复习《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教学模板_第1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期末专项复习《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教学模板_第2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期末专项复习《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教学模板_第3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期末专项复习《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教学模板_第4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期末专项复习《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教学模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一)【甲】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

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选自《桃花源记》)【乙】南阳刘

之高率善史传隐于阳岐。于时苻坚临江①,荆州刺史

桓冲将尽讦谟②之益,征为长史,遣.人船往迎,赠贶③甚厚。

闻.命,便升舟,悉不.受所饷,缘.道以乞④穷乏,比至上明⑤亦尽。

一见冲,因陈无用,翛然⑥而退。居阳岐积年,衣食有无,常与.村

人共。值己匮乏,村人亦如之。甚厚,为乡闾所安。(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注释】①临江:指兵临长江。②讦谟:宏图大略。③赠贶

(kuàng):赠送礼物。④乞:这里指赠送。⑤上明:地名。⑥翛

(xiāo)然:超脱自在的样子。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处处志.之(

做记号

)

(2)寻.病终(

随即,不久

)(3)后遂无问津.者(

渡口

)做记号随即,不久渡口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2)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到了郡城,去拜访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

打算前往。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A.遣.人船往迎/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B.

之闻.命/闻.之于宋君C.悉不.受所饷/尊君在不.

D.常与.村人共/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解析:A.派遣;B.听从/使听到;C.表否定/同“否”;D.和/欣

赏、领悟。4.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南

之/高

率/善

传/隐

岐A///5.同为魏晋隐士,【乙】文中刘

之所表现的情怀与陶渊明的有何

异同?

⁠两人都洁身自好,不趋炎附势(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乙】

文中刘

之还表现出心系百姓的济世情怀。

参考译文:【乙】南阳人刘

之,高尚直率,擅长史传学术,

在阳岐村隐居。当时,苻坚南侵已经逼近长江,荆州刺史桓冲想尽

力实现宏图大略的效益,就聘刘

之任长史,派人和船前去迎接

他,赠送的礼物也很丰富。刘

之只好从命,就上船出发,但桓冲

所送的礼物他全都没有收受,沿途拿来送给贫困的人,等走到上

明,东西也送光了。他一见到桓冲,便陈述自己没有才能,然后就

超脱自在地辞去职务。他在阳岐住了多年,衣食向来是和村人互通

有无的。碰到自己短缺衣食,村人也同样帮助他。他为人厚道,是

乡邻深感满意的人。(二)【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

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

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选自《小石潭记》)【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

热甚,其源殆②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

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③,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

崖④有巨人迹⑤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⑥,壮甚。

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

复.与过饮酒,食馀甘⑦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

坡翁。(选自《东坡志林》,有删改)【注释】①幼子过:苏轼的三儿子苏过。②殆:大概。③磓

(duī)石五丈:用五丈长的绳子系石投入水中,是测水深的方法。

④崖:边。⑤巨人迹:巨大的脚印。⑥山烧:一说山上的火烧云。

⑦馀甘:橄榄。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日光下澈.(

穿透

)

(2)其岸势犬.牙.差互(

像狗的牙齿那样

)(3)悄怆幽邃.(

)穿透像狗的牙齿那样深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

飘拂。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B

)A.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与.儿女讲论文义

B.水崖有巨人迹数.十/珠可历历数.也C.暮归.倒行/一屠晚归.

D.复.与过饮酒/复.前行解析:A.和;B.几/计算;C.回去;D.又,再。4.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循

东/少

北/有

仞/山

折B///5.【甲】【乙】两文都作于作者被贬谪之后,说一说这两篇游记在

写法上的相同点。

【甲】【乙】两文都采用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表达作

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寓情于景,移步换景,描绘了充满趣味的

出游风光。

参考译文:【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

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沿

着山向东走,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

道,每个弯道就有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

不了它的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

惊。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傍晚时

我们顺来路返回,欣赏山上的火烧云,十分壮观。一会儿上山,一

会儿下山,走过几条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像碧玉般的水。

回到家已是二鼓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

己的影子,不禁有种颓丧不振之感,就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

字交给过儿。东坡老人。(三)【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

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

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

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

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

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选自《核舟记》)【乙】成化间,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二

人对.酌于中,壶觞①饾饤②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

有机能动。置之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③侧。一舟必需白金一

两,好事者竞趋焉。(选自周辉《续金陵琐事》,有删改)【注释】①壶觞:酒器。②饾饤(dòudìng):供陈设的食品。

③欹(qī):斜。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其两膝相比.者(

靠近

)

(2)佛印绝.类弥勒(

)(3)神情与苏、黄不属.(

类似

)靠近极类似

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似的。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3.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一

索/一

橹/一

舵/皆

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

有的样子。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A.一乐工能刻木为.舟/为.宫室、器皿、人物B.大可.二寸/珠可.历历数也C.篷桅橹舵咸具./各具.情态D.二人对.酌于中/丁氏对.曰解析:A.成为/做,这里指雕刻;B.大约/可以;C.具备;D.相对/

回答。C5.【甲】【乙】两文都写了中国古代的微雕艺术,都写了船上的五

个人,赞美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但写法不同,试加以分析。

【甲】文用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五个人物,各具情态,

如用细节描写写舟子两人,一人悠闲自在,一人神情专注,生动逼

真;【乙】文概括地写了五个人的动作,比较简洁。

参考译文:【乙】成化年间,一个乐工能把木头刻成船。(船)

大小大约二寸,船篷、桅杆、船橹、船舵等东西全部具备。两个人

在船中相对饮酒,酒壶、豆子,放满了桌面,一个人挽着船篷的绳

索,一个人握着船橹,一个人掌舵,都是灵活能动的。把小船放在

水中,(它)能够随着风而行,一点儿也不倾斜。一只(这样的)船必

须一两白金,喜欢这个的人都争相追求(争着抢购)。(四)【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

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

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

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

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

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

也,亦若是则已矣。(选自《北冥有鱼》)【乙】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

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

天年。”庄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①杀雁而烹

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

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

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

“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

累。”(选自《庄子·外篇·山木》,有删改)【注释】①竖子:年轻的奴仆。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怒.而飞(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

(2)志.怪者也(

记载

)(3)去以六月息.者也(

气息,这里指风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记载气息,这里指风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这只鹏鸟啊,海水运动时将要飞到南海去。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

尽头呢?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A.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伐.竹取道B.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C.舍.于故人之家/便舍.船D.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太守即遣人随其.往解析:A.砍伐;B.因为/凭借;B.居住/舍弃;C.它的/他。4.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竖

曰/其

鸣/其

鸣/请

杀A///5.【甲】【乙】两文都出自《庄子》,请分别举例说明两文在写法

上的最大特点。

【甲】文:善用夸张,想象奇特。如:鹏之背,不知其几千

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乙】文:善用对比,条理

清晰。如: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

以不材死。

参考译文:【乙】庄子行走在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繁叶茂,

伐木的人停息在旁边却不砍伐(这棵树)。(庄子)问他们(不砍树的)原

因,(伐木人)说:“(因为)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由

于不成材而能过完天赋予它的寿命。”庄子出山后,住到一位友人

家中。友人很高兴,吩咐年轻的奴仆杀雁并烹食它。年轻的奴仆请

示说:“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主人说:“杀

那只不能叫的吧。”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天山中的大树,因

为没有才能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雁因为没有才干而被杀掉。先生你将要站在哪一边?”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

间。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大道却并非真正与大道相合,所

以这样不能免于劳累。”(五)【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

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

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

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

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选自《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乙】晏子使.楚,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

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

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

子对曰:“齐之临淄①三百闾②,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

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

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③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

使楚矣。”(选自《晏子春秋校注》,有删改)【注释】①临淄:齐国都城。②闾:里门,古代二十五家为一

闾。③不肖:这里指没有德才的人。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是.鱼之乐也(

)

(2)固.不知子矣(

固然

)(3)请循.其本(

追溯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这固然追溯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

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了!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A.晏子使.楚/使.人称谢B.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余人各复延.至其家C.见.楚王/才美不外见.D.故.宜使楚矣/温故.而知新解析:A.出使/派;B.邀请;C.拜见/同“现”;D.所以/学过

的知识。B4.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张

阴/挥

雨/比

在/何

人5.同为善辩之人,庄子与晏子的语言艺术都非常高超,请结合

【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两人的辩论技巧有何不同。

⁠///

示例:庄子:避重就轻,偷换概念。晏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参考译文:【乙】晏子出使楚国,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

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洞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

国的人从狗洞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

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晏子拜见楚王。楚王

说:“齐国没有人吗?”晏子回答说:“齐国首都临淄有七千多户

人家,展开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样,人挨着

人,肩并着肩,脚尖碰着脚跟,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

说:“既然这样,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做使臣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对象,贤明的使者被

派遣出使贤明的君主,没有德才的使者被派遣出使没有德才的君主。

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就适宜出使楚国了。”(六)【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

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虽有嘉肴》)【乙】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

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

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①,秋登②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

利行秋实也。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

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

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选自《颜氏家训·勉学》,有删改)【注释】①华:花。②登:摘取。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虽.有嘉肴(

虽然

)

(2)不知其旨.也(

味美

)(3)教学相长.也(

促进

)虽然味美促进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困惑,然后才

能自我勉励。

《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

道理吧!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A.古之.学者为己/乃记之.而去B.但.能说之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C.行道.以利世也/伐竹取道.D.春玩其.华/其.真不知马也解析:A.的/代词;B.只是;C.主张/道路;D.它的/表示推测。4.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讲

章/春

也/修

行/秋

也B///5.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回答下列问题。(1)【甲】文开篇用类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

⁠,【乙】文

开篇则用对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

⁠。(2)请结合【乙】文用自己的话谈谈求学的真正意义。

⁠重要性

目的

①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②推行主张,造福社会;③涵养德

行,以利于事。

参考译文:【乙】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充实自己,用来弥补自

身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取悦他人,只求能向他人炫耀。古

代求学的人是为了他人,推行自己的主张以造福社会;现在求学的

人是为了自己,修养德行以求做官。学习就像种果树一样,春天可

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讲解谈论文章,就好比

赏玩春花;修养德行,以利于行事,就好比摘取秋果。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注敏锐,长大成人以后,思想容易分

散,因此,对孩子要及早教育,不可错失良机。我七岁的时候,背

诵《灵光殿赋》,直到今天,隔十年温习一次,还没有遗忘;二十

岁以后,所背诵的经书,搁置在那里一个月,便到了荒废的地步。(七)【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

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

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

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大道之行也》)【乙】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①,同平章事②。休为人峭直,不干

荣利。及.为相,甚允③时望。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

差,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上常临.镜,

默默不乐。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上叹曰:

“吾貌虽瘦,天下必肥。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有删改)【注释】①门下侍郎:官职名,为皇帝近侍。②同平章

事: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之意。

③允:符合。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选贤与.能(

同“举”

)

(2)男有分,女有归.(

女子出嫁

)(3)货恶.其弃于地也(

厌恶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同“举”女子出嫁厌恶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不会兴起。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C

)A.及.为相/及.其家穿井B.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或.王命急宣C.谏疏已至./寡助之至.D.上常临.镜/执策而临.之解析:A.等到;B.有时;C.到/极点;D.面对。4.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韩

相/陛

瘦/何

之C//5.实现“大同”社会是每个人的愿望。请你结合【甲】【乙】两文

的内容,谈谈如何才能实现“大同”社会。

⁠略(围绕“善于纳谏,选贤与能”来谈即可)

参考译文:【乙】唐玄宗任用韩休担任门下侍郎,与中书、门

下协商处理政务。韩休为人严峻刚直,不涉及名誉权势。等到担任

宰相后,所作所为很符合当时民众期望。唐玄宗有时在宫中宴饮欢

乐或在苑中打猎游玩,稍有过失,就对近臣说:“韩休知道不知

道?”话刚说完,韩休劝谏的文书就递上来了。唐玄宗常常对着镜

子默不作声,不是很快乐,近臣说:“韩休担任宰相以后,陛下的

容貌和以前相比清瘦多了,为什么不罢免他?”唐玄宗叹息说:

“我的容貌虽然清瘦,天下一定丰饶了许多。我任用韩休是为了国

家,不是为了我自己啊。”(八)【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

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

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马说》)【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

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

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

彝惭而.退。(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名伦,字德彝,

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同“衹(只)”,只、仅

)

(2)且.欲为常马等不可得(

犹,尚且

)(3)策.之不以其道(

用马鞭驱赶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