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训练全集 _第1页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训练全集 _第2页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训练全集 _第3页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训练全集 _第4页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训练全集 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训练全集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训练全集(一)

文言文基础知识之词类活用

如何判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简而言之,就是划

分句子成份,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

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一、名词活用。

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宾语

如上所示,名词一般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如若它处在了谓语

或状语的位置,则必活用。要么名词活用为动词,要么活用为使动或

意动。文言文中的使动,其实就是现代汉语中的兼语句;文言文中的

意动,其实就是一种“主语以宾语怎么样”的句式。

(1)左右欲刃相如。(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4)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以上四个例句都是名词处在了谓语的位置,它首先必须活用为动

词。例(1)、(4)分别活用为“用刀杀”、“把鼎当作”“把玉当作”

“把金子当作”“把珍珠当作"。但(2)、(3)却不能直接翻译为“称

王他”、“当作宾客他的父亲”,而必须翻译为“使他称王”、“以他的

父亲为宾客”。

(5)君为我呼之入,吾得兄事之。

(6)(愚公等人)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以上两例名词都处在了状语的位置,而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

能做状语的,所以如果名词处在谓语的前面,它不是做主语,就是活

用为状语。(5)、(6)两例分别译作“像对待兄长那样”、“用箕畚”。

(7)乃丹书帛曰:“大楚兴,陈胜王。”置人所警鱼腹中。

所字结构,“所”的后面一般跟动词,起着改变词性的作用,如

“说”是动词,而“所说”则指“所说的话”,变成了名词。(7)中

的“警”本意是“渔网”,是名词。所以此处应活用为动词“捕捉”。

二、动词活用。

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宾语

动词一般处于谓语的位置,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之分,及物

动词和现代汉语一样,可以带宾语,而不及物动词现代汉语中不能带

宾语,文言文中如若带了宾语,则一般活用为使动或为动。同时,现

代汉语中动词不能处于宾语的位置,文言文中如若处于宾语的位置,

则须活用为名词。

(8)项伯杀人,臣活之。

(9)曹军方连船舰,可烧而走(之)也。

(10)等死,死国可乎?(《陈涉起义》)

(8)、(9)两句,现代汉语中没有“活了他”、“逃跑了他”这种

说法,都属于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都应活用为使动:“使……活了

下来”、“使……逃跑”。(10)不能译为“死了国家”而应活用为为动

“为……而死二

(11)惧有伏焉。(《靖之战》)

动词“埋伏”处在了宾语的位置,必须活用为名词“伏兵”。

三、形容词活用。

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宾语

现代汉语中,形容词可以做谓语,但不能带宾语,一旦带了宾语,

要么活用为动词,要么活用为使动或意动。同时,形容词不能处在宾

语的位置,如若处在宾语的位置,则活用为名词。

(12)(项伯)素善留侯张良。

(13)大王必欲急臣。

(14)且庸人尚羞之。

以上三例,都是形容词作谓语,且都带了宾语,(12)可直接活

用为动词“与……交好”,但(13)、(14)却不能直接译为“着急我”、

“羞耻这件事”,而必须分别活用为使动和意动,分别译为“使……

着急”、“以……为羞耻”。

此外,数词也有活用现象,也可以用分析语法的方式加以判断。

(15)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唐雎不辱使命》)

(16)二三其德。(《诗经・氓》)

分析语法,(15)中的“四”处于谓语的位置,故活用为动词“成

为四个人”。(16)中的“二三”也处于谓语的位置,但后面带了宾语,

故活用为使动,“使……二三”,即不专一。

总之,纷繁复杂的词类活用,只要用分析语法这一种方法,根据

词语所在的位置,就可正确的判断其活用的情况。

课堂练习: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并说明其用法。

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⑵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⑶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⑷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⑸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⑹左右欲刃相如。

⑺人皆得以隶使之。

⑻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⑼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⑩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1)吾师道也...

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⑬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⑭吾从而师之。

⑮常以身翼蔽沛公。

(16)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⑰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

⑱范增数目项王。

⑲无乃尔是过与?

⑳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课后作业: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

(-)夜缱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

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

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

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

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

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

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夜缱而出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秦伯说,与郑人盟。

(二)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

“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

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衣恶者

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

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国为华,不闻以妾与马。”

——节选自《国语•鲁语上》

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

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

无乃非相人者乎!

(三)齐女徐吾者,与邻妇合烛①夜②织,吾贫而烛不继,邻妇

请先无与夜③。徐吾曰:“妾日④起常早,去常后,扫尘以待,为贫

故也。今一室之中,益一人烛不为益明,去一人烛不为暗,何爱东壁

馀光?幸分之!”邻妇遂复与织。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

参考答案:

课堂练习: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⑴、⑷、⑹、⑻、(10)、(11)、(16)、(18)、(19)

名词活用为状语:⑵、⑶、⑺、⑼、⑫、(13)、(15)、(17)

名词活用为使动词:⑸

名词活用为意动词:(M)、(20)

课后作业:

(一)⑴夜缱而出(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夜:名

词活用为状语,在晚上)

⑵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

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鄙:名词活用为意动词,把……作为

边境)

⑶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

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东:名词活用为状语,在东边;封:名词活用

为使动词,使……成为边界)

⑷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盟:

名词活用为动词,订盟约)

(二)⑴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翻译:季

文子在宣公、成公时期做国相,家中没有穿丝绸的妾妇,马也不喂粮

食。相:名词活用为动词,做国相;衣: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⑵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人们大概会认为您是吝啬,而且

使国家也显得不光彩。华:名次活用使动词,使……光彩)

⑶无乃非相人者乎(这恐怕不是做国相的人应该做的吧!相:名

词活用为动词,做国相)

(三)

(翻译:齐国有一个叫徐吾的女子,跟邻家的妇女合伙出钱买蜡

烛晚上织布。徐吾家贫,不能继续出钱买蜡烛,邻家的妇人就叫她晚

上不要来了。徐吾说:“我每天常常是很早就来,常常是最后回去,

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来等待织布,就是因为贫穷啊。现在整个房子

里边,增加一个人蜡烛不会更加明亮,减少一个人蜡烛不会因此变暗,

何必吝惜照在东边墙壁上剩余的烛光呢?请把它分给我吧!”邻家的

妇人于是跟她一起织布)

①烛:名词活用为动词,买蜡烛;②夜:名词活用为状语;③夜:

名词活用为动词,夜织;④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文言文基础知识之文言虚词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表解

1>而

词用法意义例句(出处)

而连表并列又,或不译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词接,接着,

表承接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

然后

表递进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表转折但是,却不敢言而敢怒(《阿房宫赋》)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假设如果,假设

(《冯婉贞》)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

表因果因而

蔺相如列传》)

表修饰地,或不译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愚公移山》)

第二人称你,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助与“己”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

罢了

词人口而已(《师说》)

2、何

词用法意义例句(出处)

为什么,什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

作谓语

代么原因颇蔺相如列传》)

词作宾语哪里,什么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作主语什么,哪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

表反诘为什么

词壁之战》)

3、乃

词用法意义例句(出处)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涉

表顺承就,这才

世家》)

却,竟,反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

表逆转

削而传》)

词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

表限制才,仅

壁之战》)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

表判断是,就是

战》)

代第二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

你,你的

词称(《示儿》)

连荆柯见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

表承接于是,就

词(《荆柯刺秦王》)

4、其

词用法意义例句(出处)

第一人代人:自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

代称己,我乐也(《游褒禅山记》)

词第三人代人:他,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

称他的传》)

代事:它,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它的(《石钟山记》)

代物:它,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

它的

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左忠毅

近指这

公逸事》)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

远指那

战》)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

择指其中的

记》)

表推测大概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

n?J表反诘难道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般之战》)

词还是汝其勿悲(《与妻书》)

表祈使

可要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其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济之

表假设如果

连(《左传》)

词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

表选择还是

说》)

助调节语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

不译

词气(《涉江》

5、所

词用法意义例句(出处)

...的人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信陵君牛

...的事

用在动词前与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

动词结合,组成

……的情

“所”字结构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

(名词性短语)

……的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1

所...的原

词“所”和“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1

连用,表示原

……方法吾知所以距之矣,吾不言(《公输》)

因、工具、手段

...的根

目的等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察今》)

与“为”呼应,

组成“为……表被动贾家庄儿为巡檄所陵迫死(《〈指南录〉J

所”结构

6、为

词用法意义例句(出处)

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表对象向、对

词(《桃花源记》)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

表替代替,给

壁之战》)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表时间当,等到

(《晏子使楚》)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表目的为着,为了

皆为利往(《史记》)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

表原因因为,由于

行为迟(《庖丁解牛》)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柯刺秦

表被动被

王》)

助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表疑问呢,吗

词(《鸿门宴》)

7、以

词用法意义例句(出处)

表动作、行用、拿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为的作用凭借、依据乃入见。问:“何以战?”(《曹

或所凭借按照刿论战》)

以的工具、方凭身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

法等份人(《五人墓碑记》)

起提宾作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

用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表时间在、于

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

表地点从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表原因由于、因

(《廉颇蔺相如列传》)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

表对象跟

国策》)

表并列或而,又,而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

递进且山记》)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

表承接而,或不译

记》)

连敛费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

表目的而,来,用

词记》)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

表因果因为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

赵》)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表修饰而,或不译

(《归去来兮辞》)

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荆

通“已”已经

词柯刺秦王》)

8、因

词用法意义例句(出处)

因为、由振声激荡,伺者因此觉知(《张

表动作发衡传》)

介生的原趁着、凭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座(《鸿

词因、依据、借门宴》)

方式等经过、通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

过蔺相如列传》)

制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

表承接于是、便

词列传》)

9、于

词用法意义例句(出处)

表时间到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

表地点在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

于表处所从,自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赤壁之战》)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

表对象向

战》)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

表范围在……方面

输》)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

表原因由于、因为

子》)

表比较比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

表被动被

人墓碑记》)

10、之

词用法意义例句(出处)

代人:他作《师说》以遗之(《师说》)

代事:它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第二人称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敕使之然也

代物:它

(《劝学》)

第一人称代人:我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之公孙鞅曰:“君亟定变法之虑,殆

第二人称代人:你

无顾天下之议之也。”(《商君书》)

近指、远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

这、那

指蔺相如列传》)

结用在定语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

构后面蛇者说》)

助取消句子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

不译

词独立性中对》)

宾语前置

不译宋何罪之有(《公输》)

标志

补足音节不译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11.【且】

词用法意义例句(出处)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

而且,并

记》)

递进关系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况且,再

(《陈涉世家》)

连说

II.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递进关系代人:我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

让步关系尚且,还门宴》)

又,又……

又……,一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

并列关系

面……,一传》)

面……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

将,将要尽”(《游褒禅山记》)

词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

暂且,姑

壕吏》

12.【若】

词用法意义例句(出处)

动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

像,好像

词长胫,意似良(《促织》)

你,你们,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表对称

代你的(《鸿门宴》)

词这,这样,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

表近指

如此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连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

表假设

词如果,假如壁之战》)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

或,或者

表选择书•高帝纪》)

13.【与】

词用法意义例句(出处)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和,跟,同(《鸿门宴》)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

涉世家》)

介给,替

与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

比,和....谏》)

比较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

实百倍(《六国论》)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

择也(《勾践灭吴》)

连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

和,跟,同

词践灭吴》)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

与之饰。(《勾践灭吴》)②则与

给与,授予一生彘肩(《鸿门宴》)

动何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

结交,亲附

词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庞暖易与耳

对付

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参加

14.【贝M

词词用法意义例句(出处)

表承接关就,便,原来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

系是,已经是与斗卮酒。(《鸿门宴》)

假使”“如

表示条

果”“要是..…

件、假设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就”“那

关系

么”“就”“便”

表示并列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

关系说》)

这种用法都

连是两个或两

词个以上的"则

"连用,每个"

贝『'字都用在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表示转

意思相对、结(《师说》)

折、让步

构相似的一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

关系

个分句里,表织》)

示分句之间

是并列关系。

可译为"就",

或不译。

常和

“非”“不”呼

表示选择

应着用,译为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关系

“就是”“不

是...就是“O

用在判断句

中,起强调和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

确认作用,可

楼记》)

译作"是""就

是"

.表对已然或

发现的强调。

可译为“已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肴

经”“原之战》

来”“原来已

经”。

15.【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一、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

战》)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16.【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

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17.【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三)语气词。

1o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儿千万落(《阿房宫赋》)

18.【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①即不忍其般解,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

秦论》)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吾王庶儿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靖之战》)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

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巩固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

①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⑨而翁长铃,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⑩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与赵()

答案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修饰③连词,表转折

④连词,表修饰⑤连词,表并列⑥连词,表转折⑦连词,

表承接⑧连词,表递进⑨代词,你(的)⑩连词,表假

2.下列句中“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两项是()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A.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

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D.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G.今单车来代之,

何如哉

H.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J.何不按兵束甲,

北面而事之

答案AJ(副词,可译为“怎么”或“为什么”)

3.对下列各句中“其”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

扣之

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④则或咎其欲出者

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⑦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⑧以其求思之深而

无不在也

⑨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A.①⑧相同,②⑤相同B.③④相同,⑥⑨

不同

C.⑥⑦相同,⑧⑨相同D.②⑤不同,④⑥

相同

答案A(①⑧代词,他们;②⑤代词,其中)

4.下列句中“若”字的意义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②视之,形若土狗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④天若有情天

亦老

⑤若属皆且为所虏⑥又有若老人咳且

笑于山谷中者

⑦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⑧若为佣耕,

何富贵也

A.①②/③⑤/⑥⑦⑧/④B.①②⑥/③④/

⑤⑦⑧

C.①②⑥/③④/⑤⑧/⑦D.①②⑥/③④⑦

/⑤⑧

答案C(①②⑥动词,如同,好象;③④连词,假如;⑤⑧

代词,你;⑦动词,及、比得上)

5.下列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E.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答案AE(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6.下列句子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B.当立者乃公子扶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大王亦宜斋戒五

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F.夫我乃行之,反

而求之,不得吾心

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H.尔其无忘乃父之

答案AD(副词,才)

7.下列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B.卿但暂还家,吾

今且报府

C.吾攻赵,旦暮且下D.臣死且不避,卮

酒安足辞

E.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F.有怠而欲出者,

日:“不出,火且尽。”

答案CEF(副词,将要)

8.下列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B.赢闻如姬父为

人所杀

C.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D.盖余所至,比

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答案BD(助词“所”和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

9.下列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B.如今人方为刀

俎,我为鱼肉

C.不足为外人道也D.如姬为公子泣,

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E.为赋新词强说愁F.如今人方为刀

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G.不者,若属且皆为所虏

答案ABF(判断动词,是)

10.下列句子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B.不如因而厚遇

C.左右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D.然后践华为城,

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

E.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F.因宾客至蔺相

如门谢罪

答案ACE(承接连词,于是,就)

11.下列句子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冰,水为之,而

寒于水

C.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E.苟全性命于乱

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F.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G.权起更衣,肃

追于宇下

H.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答案AC(介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