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兰亭集序》-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课件(统编版选必下册)_第1页
【语文】《兰亭集序》-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课件(统编版选必下册)_第2页
【语文】《兰亭集序》-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课件(统编版选必下册)_第3页
【语文】《兰亭集序》-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课件(统编版选必下册)_第4页
【语文】《兰亭集序》-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课件(统编版选必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句式、词类活用、文化常识等文言知识点。2.理清文章情感变化及其原因,并结合背景,深入探究作者“生死观”的可贵之处,体会其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3.体会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的特点,并背诵全文。学习目标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唐人冯承素摹本(神龙模本),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共28行,324字,因是草稿,无意于求工,故潇洒自然,点画富于变化,重字皆作别构,其中尤以二十个“之”字,写法个个不同,或端整如楷,或流利似草,变化不一,尽态极妍。通篇章法、结构、用笔虽各自称雄,但互不侵夺,配合默契,显示出浓轩得体,圆润流畅,充分表现出晋人潇洒自然的风致,无愧于“天下第一行书”称号。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凭借门荫入仕,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太守,累迁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永和九年(353年),组织兰亭雅集。王羲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他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代表作品有《王右军集》《兰亭集序》等。作者介绍

“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或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袒腹卧,如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南宋刘义庆所著《世说新语·雅量》1.坦腹东床(东床快婿)译文:

王家的儿郎们都不错,听到来挑选女婿,个个都很矜持,只有一个在东面的床上露着肚皮躺着,好像啥也没听到。郗鉴说:“那就是这个了。”询问之下,这个人就是王羲之,于是就把自己的大女儿郗Chī璇嫁给了王羲之。之后人们把“东床”作为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其人轶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译文: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释义: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2.入木三分

《晋书·王羲之传》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好养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3.以书换鹅王羲之对鹅情有独钟:一说因鹅曲颈优雅,王羲之从中体会书法用笔的宛转流利;一说通过观察鹅掌行水之姿势,王羲之领悟了运笔执笔的方法。“羲之爱鹅”被当作文人雅士情趣生活的体现,后人将其与“陶渊明爱菊、周茂叔爱莲、林和靖爱鹤”并称,是为“四爱”传说“鹅池”两字出自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两人的手笔。当年,王羲之在池边刚写完“鹅”字,忽然听到“圣旨到”,便搁笔迎旨。一旁正在练字的儿子王献之,趁父亲离开之际,提笔补上了“池”字,一碑两字,父子合璧,成了千古佳话。4.两个传说王羲之7岁开始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不知写完了多少墨水,写烂了多少笔头。他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师父:卫夫人(簪花小楷开创者)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时代背景兰亭集会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fú]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众人饮酒赋诗,事后将诗汇编成集,题名《兰亭集》。王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记叙其事,并抒写内心感触,这便是有名的《兰亭集序》。中国书法圣地——绍兴兰亭兰亭布局,以曲水流觞为中心,四周环绕着鹅池、鹅池亭、流觞亭、小兰亭、玉碑亭、墨华亭、右军祠等。“兰亭”景区门口的古典标志,是一颗大型印章。内容“序”也叫“叙”或“引”,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书中位置:序(卷首)、跋(卷末)书序:说明编写的情况、目的、介绍内容

赠序:临别赠言,勉励、推崇、赞许《送东阳马生序》宴集序:是古人聚会时咏诗作赋,然后请一人为这些诗文结集作序,如王勃的《滕王阁序》、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等。作者:自序、他序(评价的内容)有关“序跋”(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2)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3)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梳理文脉诵读全文,从文中找出可以体现作者情感脉络发展变化的关键字。1-2段:叙宴集盛况。(乐)第3段:发人生感慨。(痛)第4段:明作序目的。(悲)诗文结构字词梳理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永和:年号纪年法

晋穆帝年号癸丑:干支纪年法暮春:孟春、仲春、季春(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伯(孟)、仲、叔、季:指兄弟姊妹的长幼顺序,“孟”为最长,“季”为最幼。】修禊:上巳节(三月三去水边袱除不祥)毕,咸:都

少长:形容词作名词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对仗修:长长的,引申为高高的映带左右,映带于左右

映衬、围绕

省略句引以为流觞曲水

引(水)以(之)为

省略句,以:介词,把。流,使动用法

觞:酒杯。其次:古今异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虽:虽然。丝竹管弦:借代修辞,代指乐器。之:定语后置的标志。盛:形容词,繁盛。觞:名词作动词,饮酒。咏:作诗。足以:足够用来。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修禊诗会所谓“禊”是一种祭祀风俗,古人在三月三日这一天,到水边嬉游,举行祭祀、沐浴等活动,以祓除疾病和不详,之后文人会有饮酒赋诗的集会。

所谓“修”可以理解为“举行”,所谓“修禊”即指举行祓除不祥的礼俗之事。古代纪年方式:【月、日、时】知识回顾:①【年号纪年法】汉武帝刘彻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即位那年称建元元年,顺次为建元二年、建元三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②【干支纪年法】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纪年方式之一,前天干后地支。如岁在癸丑。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③【年号干支兼用法】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④【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用于春秋战国年代。如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①是日也:这一天。②惠风:和风。和畅:缓和。③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④所以:用来。译: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浩大的宇宙,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⑤骋:开畅,舒展。游:使……纵展。骋:使……敞开。⑥极:穷尽。⑦信:实在。可:值得。思考:这部分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目的:活动:感慨:天气: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流觞曲水,一觞一咏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时节难得聚地清雅欢欣之事名士相聚环境优美活动有趣气候宜人悦目赏心思考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曾发出这样的感叹:“四美具,二难并”。“四美具”指的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二难并”指主客难得在一起,指人才聚集。

文章第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前来聚会的人多聚会的地点环境优美聚会时的活动雅洁有趣聚会时天气清朗“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流觞曲水”是文人雅士喜欢的游乐形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正值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良辰赏心美景乐事“信可乐也”的原因南朝·粱·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为何花团锦簇、花红柳绿皆不入其文?王羲之为何只写“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晋书·谢安传》:“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晋书·孙绰传》:“居于会稽,游山放水,十有馀年”。《晋书·王羲之传》:“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在这次雅集上的三个人的传记上有这样的文字,请揣摩其共同点。宗白华《美学散步》:“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①夫……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句首发语词,不译。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表示时间的短暂。译: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把情怀寄托在所爱好的事物上,言行不受拘束,狂放不羁。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②或:有的人;诸:兼词,之于。③怀抱:古今异义,胸怀抱负悟言:对谈。悟:通“晤”,面对。④因寄……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人的躯体。⑤趣(qǔ)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取舍各不相同。趣舍:即取舍,爱好。趣:通“取”。万殊:千差万别。⑥暂:短暂,一时。⑦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⑧不知老之将至:(竟)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唐末

孙位

《高逸图》

魏晋时期非常流行的“竹林七贤”故事

上图左为阮籍,右为山涛“五石散”是一种毒药,是何晏吃开头的。汉时,大家还不敢吃,何晏或者将药方略加改变,便吃开头了。五石散的基本,大概是五样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另外怕还配点别样的药。先吃下去的时候,倒不怎样的,后来药的效验既显,名曰“散发”。倘若没有“散发”,就有弊而无利。因此吃了之后不能休息,非走路不可,因走路才能“散发”,所以走路名曰“行散”。走了之后,全身发烧,发烧之后又发冷。普通发冷宜多穿衣,吃热的东西。但吃药后的发冷刚刚要相反:衣少,冷食。以冷水浇身。倘穿衣多而食热物,那就非死不可。因此五石散一名寒食散。只有一样不必冷吃的,就是酒。现在有许多人以为晋人轻裘缓带,宽衣,在当时是人们高逸的表现,其实不知他们是吃药的缘故。一班名人都吃药,穿的衣都宽大,于是不吃药的也跟着名人,把衣服宽大起来了!还有,吃药之后,因皮肤易于磨破,穿鞋也不方便,故不穿鞋袜而穿屐。所以我们看晋人的画像或那时的文章,见他衣服宽大,不鞋而屐,以为他一定是很舒服,很飘逸的了,其实他心里都是很苦的。——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九月间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①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求得。②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迁:变化。③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连接。译: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④向:过去、以前。陈迹:旧迹。⑤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⑥死生亦大矣:死生是一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⑦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⑧期:至,及。思考金圣叹曾点评王羲之为“真古今第一情种也”,在《兰亭集序》中,作者不仅动情地描述了兰亭雅事,更深情地书写了人生的痛苦与无奈,请梳理文章的第三段内容,说说作者都书写了哪些人生之痛。第三自然段议论的话题是什么?请用原句回答。死生亦大矣情感把握痛俯仰一世,老之将至所之既倦,情随事迁向之所欣,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生短暂之痛世事无常、往事不再之痛生死难测之痛找出体现作者“痛”的语句,并谈谈作者书写了那些“痛”?明确:痛—生命短暂,世事无常情感把握痛1.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2.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3.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4.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美好和快乐暂时的,而美好的逝去与满足后的厌倦是永恒的。此一痛也。所有的一切都会逝去,成为时光长河里的一处陈迹。此二痛也。我们终究会死的,此三痛也。请你把这几句话改成意思相近的表达。(鼓励个性化)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叔本华在长长的一生里为什么欢乐总是乍现就凋落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席慕蓉《为什么》“岂不痛哉”,因何而痛?如此欢乐的场合,王羲之为什么会有这样“扫兴”的感慨?其他人为什么不觉得奇怪?(联系你了解的魏晋时期谈谈你的解读)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汉魏)徐干《室思》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魏)阮籍《咏怀》魏晋士人生死观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云:‘死便据地以埋’”。——《晋书•刘伶传》嵇康“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与山巨源绝交书》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晋书•阮籍传》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诗十九首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汉末)曹操《短歌行》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鲁迅:悲凉之雾,遍披华林课外补充李泽厚《魏晋风度:人的觉醒》【选段1】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无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整个意识形态,包括哲学、宗教、文艺等等,都经历了转折。这是继先秦之后第二次社会形态的变异所带来的。战国秦汉的繁盛城市和商品经济相对萎缩,东汉以来的庄园经济日益巩固和推广,大量个体小农和大规模的工商奴隶经由不同渠道,变而为束缚在领主土地上、人身依附极强的农奴或准农奴。与这种标准的自然经济相适应,分裂割据、各自为政、世代相沿、等级森严的门阀士族阶级占据了舞台的中心,中国前期封建社会正式揭幕。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烦琐、迂腐、荒唐,既无学术效用又无理论价值的谶纬和经术,在时代动乱和农民革命”的冲击下,终于垮台。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是一种新的观念体系。【选段2】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徐(千)陈(琳)应(砀)刘(桢),一时俱逝”(曹丕《与吴质书》),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上述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选段3】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曹氏父子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亦何早”(曹丕);“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自顾非金石,咄喑令人悲”(曹植)。阮籍有“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陆机有“天道信崇替,人生安得长,慷慨惟平生,俯仰独悲伤”。刘琨有“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王羲之有“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陶潜有”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他们唱出的都是这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选段4】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奴隶制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并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珍重生命呢?魏晋士人生死观成因两晋时期社会极剧动荡,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天下名士,少有全者”“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天下名士,为了避祸保身,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消极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魏晋士人两种生活方式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静躁向内,深入内心世界,不务实际,聚众谈玄向外,寄情山水声色,不受世俗礼法约束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魏晋风流:饮酒、服药、清谈、纵情山水、狂放不羁……王羲之的生死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对两家的批判吸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死生亦大矣”,生死不同,彭殇有别。“死生亦大矣”是王羲之对生死两件事的感悟。儒家重生轻死(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道家忘生死(一死生,齐彭殇,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由兰亭集会(乐)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从中都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

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

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理清思路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①由:原由,原因。②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临文嗟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喻:明白③固知……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乃。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虚诞:虚妄荒诞的话。彭:彭祖,传说他曾活到八百岁。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虚妄之谈。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出自《齐物论》。后之视今:之,取消句子独立性。译: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符,又称符契,或符节。是古代朝廷调动军队或发布命令的信物,通常用竹板或金属制成,上面刻着文字,剖分为两半,一半留在朝廷,一半由将帅持有。它是权力的象征,具有绝对服从的意义。据史料记载,彭祖姓彭名铿,“封于大彭,谓之彭祖”,后从彭城(今徐州)千里迢迢来到风景秀丽、物产丰饶的天目山下隐居养生,享年八百岁,后世为纪念他,将他隐居的八岗岭更名为“八百里”。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①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列:一个个。②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虽世殊事异: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虽:纵使。殊:不同。所以:……的原因。③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致:意态,情趣。一:数量名词作动词,一样,一致。④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⑤于:介词,对。斯:这斯文:古今异义,这次集会的诗文。译: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探究:如何理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

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今之视昔—生死“死生亦大矣”)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现在—死生齐彭殇的虚妄)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之视今—叩问今人无情的变迁)

悲今人悲后人千古同悲悲古人

悲思考2:第三段的“痛”与第四段的“悲”有区别吗?痛悲——个体一世短暂,生死难测——人类代代皆痛,永无休止思考1:作者为什么会发出“悲夫”的强烈感叹?“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红。——杨慎《临江仙》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甄士隐《好了歌》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李泽厚《美的历程》小结

王羲之的人生观并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既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就应该追求真正的人生之乐。而文中的会稽雅集就是作者获得的真正之乐。因此,作者对这次集会的“成果”倍加珍惜,“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期在暗淡的人世间留下会稽山的一叶苍翠,在混浊的人事长河中溅进兰亭曲水的一脉清波。可谓“消极其表,执着其里”。情感变化乐1-2段兰亭盛会良辰、美景、贤人、雅事痛3段写人生感慨快乐短暂,欲望无限、生命有尽悲4段交代作序目的宇宙永恒人生短暂体会一致千古不变小结:王羲之对生死的深刻思考(人生态度)小结④议论。如“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批判东晋时代的士大夫喜好虚无的作风,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①描写。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以此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得清幽爽心。②记叙。如第一段记叙参加集会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过程等,用语简练,却但要素齐备,细节清楚,使读者对集会一目了然。③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抒发了古往今来的人们的普遍感受。又如“临文嗟悼”,写出了读古人文章时的体验,引起了人们在感情上的共鸣。艺术手法思考:本文虽然短小,但表达方式多样,波澜迭起,意趣无穷,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本文以饱含感情的笔触、朴素清新的语言,记录了兰亭美景、雅集乐事,表达了兴尽悲来的忧伤。既叹古今之常情,又悲生命之有限,并由此抒发了生死事大、不可虚度此生的感慨,以寄意于后世来者。主旨归纳交流分享文章最后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你作为“后之览者”,读了此文,有什么感触?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余华《在细雨中呼喊》生死观1.史铁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我与地坛》)2.村上春树:“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3.海德格尔:向死而生。

怎样生和怎样死我们可以主宰。怎样的活着更精彩,怎样的死更厚重!面对生死,屈原毅然赴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