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2024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三模)生物试卷(含标准答案)_第1页
南通市2024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三模)生物试卷(含标准答案)_第2页
南通市2024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三模)生物试卷(含标准答案)_第3页
南通市2024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三模)生物试卷(含标准答案)_第4页
南通市2024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三模)生物试卷(含标准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北八市三模:盐城南通泰州徐州宿迁淮安连云港扬州南通市2024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生物 2024.05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等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答题卡表头规定填写或填涂的项目是否准确。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必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14题,每题2分,共计2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人体内存在一种神经递质脑啡肽,其氨基酸序列是:NH₂—酪氨酸—甘氨酸—甘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COOH。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脑啡肽与核酸、胰岛素具有相同的元素组成B.脑啡肽是由5种氨基酸脱去4分子水形成C.脑啡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显蓝色D.脑啡肽由神经细胞合成,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2.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斑”的出现是由细胞衰老导致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衰老与细胞对环境变化适应能力和维持细胞内稳态能力下降有关B.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代谢能力下降,各种蛋白质的合成能力都会降低C.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内线粒体数量减少,同时线粒体结构也发生改变D.根据自由基学说,清除氧自由基,可以延缓细胞衰老,减少“老年斑”发生3.猪笼草是一种高等绿色植物,有独特的捕虫笼,笼内含液体,可粘住昆虫将其分解。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猪笼草叶肉细胞中含有叶绿体、中心体、线粒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B.捕虫笼内液体中消化酶的合成最先是在游离的核糖体上进行的C.猪笼草细胞可自由扩散吸收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用于蛋白质的合成D.猪笼草能分泌蜜汁吸引昆虫,蜜汁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4.大量证据表明生物有共同的原始祖先,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低等生物的化石只出现在早期地层中,说明了高等生物是由低等生物进化而来的B.蝙蝠买手和人上肢的结构、功能相似,说明了蝙蝠和人具有进化上的同源性C.人的早期胚胎出现能在水中呼吸的鳃裂,说明了人是由水生生物进化而来的D.19世纪末人们发现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说明了植物和动物具有共同的祖先生物试卷第1页(共8页)5.下图是一个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患者的家系系谱图,经过检测N₁同时是一个Turner综合征患者(XO,只含一条X染色体),I₁不含致病基因,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B.Ⅲ₃和Ⅲ₄再生一个患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男孩的概率是1/8C.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和Turner综合征患者的遗传物质均发生改变D.产前诊断时可通过核型分析判断胎儿是否患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和Turner综合征6.下图是山核桃(2n=3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分裂图像,已知该山核桃的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甲图所示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前期,同源染色体正在联会B.乙图所示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基因A和B移向细胞同一极C.丙图所示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两个细胞中均可能含有A、a、B、bD.丁图所示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细胞中不含姐妹染色单体7.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受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脱落酸受体表达量下降的小麦种子休眠时间延长B.赤霉素受体表达量增加的大麦种子萌发速度加快C.细胞分裂素受体表达量增加的葡萄植株生长速度减慢D.生长素受体活性减弱的迎春花插条更容易生根8.运动员在进行马拉松比赛的过程中会大量出汗、口渴而大量饮水,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运动员在马拉松比赛的过程中,散热量大于产热量B.运动员在马拉松比赛的过程中,皮肤主要通过辐射的方式散热C.剧烈运动后,由于缓冲物质的作用使血浆pH保持不变D.大量出汗后血浆渗透压升高,大脑皮层产生渴觉9.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分裂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为研究胞质环流与细胞骨架的关系,科研人员用不同浓度的APM(植物微管解聚剂)处理紫露草雄蕊毛细胞后,测定胞质环流的速度,结果如右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可用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的运动作为标志B.先用低倍镜找到雄蕊毛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C.APM使植物细胞中微管解聚从而破坏细胞骨架D.一定范围内APM浓度越大对胞质环流的抑制作用越明显生物试卷第2页(共8页)10.右图是蚯蚓参与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蚯蚓和土壤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均属于分解者B.碳元素在动植物之间以CO₂的形式循环流动C.蚯蚓可加快土壤中有机物分解,提高碳循环速度D.土壤中的硝酸盐可为某些自养微生物固定CO₂提供能量11.发酵乳中含有丰富的乳酸菌。科研人员利用CaCO₃--MRS培养基(蛋白胨10g、牛肉膏粉5g、酵母膏粉4g、葡萄糖20g、磷酸氢二钾2g、乙酸钠5g、柠檬酸三铵2g、硫酸镁0.2g、硫酸锰0.05g、琼脂15g、碳酸钙25g)从发酵乳中分离纯化乳酸菌,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能为乳酸菌提供碳源的有蛋白胨、牛肉膏粉、酵母膏粉、葡萄糖、琼脂B.接种前应将发酵乳置于121℃、100kPa条件下处理15~30minC.涂布接种后应在培养皿盖上标记接种日期和接种者,并倒置培养D.挑取溶钙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较大的菌落进一步划线纯化12.南通某兴趣小组按下图流程制作苹果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挑选苹果→冲洗、切片、碾碎→加糖→添加菌种甲→苹果酒→添加菌种乙→苹果醋A.菌种甲、乙都具有线粒体,都能进行有氧呼吸B.加糖的目的是直接为菌种甲、乙提供碳源和能源C.菌种甲、乙发酵过程中,发酵液pH下降、温度上升D.发酵结束后取苹果醋加酸性重铬酸钾检测发酵效果13.以六倍体小麦的小孢子为材料通过组织培养可以获得大量单倍体,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小孢子通过组织培养形成单倍体植株体现了细胞具有全能性B.培养基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例影响单倍体植株的形成C.培养基中的蔗糖能为细胞提供能量并维持渗透压的相对稳定D.单倍体细胞中含一个染色体组,隐性性状容易显现,是研究突变的理想材料14.南通某中学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洋葱进行有关实验。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向洋葱鳞片叶色素提取液中加入碳酸钙可以有效保护叶绿素B.向白色洋葱匀浆中加入新配制的斐林试剂,50~60℃水浴后会出现砖红色C.在蔗糖溶液中加入适量红墨水,可用于观察白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D.制作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时,解离和按压盖玻片都有利于细胞分散二、多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4题,每题3分,共计12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15.锈赤扁谷盗是一种储粮害虫。科研人员研究了温度和小麦含水量对锈赤扁谷盗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见下表。实验前小麦经过高温烘干和杀虫处理,并通过添加蒸馏水调节小麦含水量,每组加入相同数量的锈赤扁谷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呼吸速率/CO₂μL⁻¹·L⁻¹·min·¹.头-¹温度℃小麦含水量1%25℃30℃35℃120.140.210.29130.150.230.34140.160.270.52A.为了维持正常的体温,环境温度越低锈赤扁谷盗的代谢速率越快B.一定范围内可以通过检测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来实现对锈赤扁谷盗的监测C.低温环境既有利于抑制仓储粮食自身的呼吸作用又能抑制锈赤扁谷盗的呼吸作用D.粮食入仓前要尽量晒干去除细胞内的自由水和结合水有利于控制锈赤扁谷盗的数量生物试卷第3页(共8页)16.单个基因的前体mRNAI既可能有外显子被跳过的可变剪切,也可能有内含子被保留的可变角切,从而产生多种成熟的mRNA。马铃薯的SI-RS31前体mRNA可剪切出如下3种mRNA,在黑暗条件下mRNA1的含量显著下降,mRNA3的含量显著上升。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mRNA上的起始密码子是由DNA上的启动子转录而来B.mRNA3编码的多肽链的长度长于mRNA1和mRNA2C.外界环境因素会影响mRNA的可变剪切从而影响生物的性状D.内含子、外显子的突变都可能改变基因的表达,改变生物的性状17.癌细胞一方面能通过纳米管劫持细胞毒性T细胞的线粒体,另一方面通过表面的PD-LI与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麻醉”细胞毒性T细胞,从而削弱细胞毒性T细胞对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利用PD-L1抗体封闭PD-L1,可解除细胞毒性T细胞的“麻醉”,但抗体Fc端与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FcyRⅡB结合,使细胞毒性T细胞失去增殖能力,过程如右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可识别并接触、裂解癌细胞B.细胞毒性T细胞的线粒体被癌细胞幼持后,因供能不足而降低杀伤癌细胞的能力C.抑制纳米管的形成、阻断PD-L1与PD-L1抗体的结合,能有效提高细胞毒性T细胞的杀伤力D.通过改造PD-L1抗体的Fc端,阻断与FcyRⅡB的结合,可提高细胞毒性T细胞抗肿瘤效果18.为解决器官资源短缺问题,研究人员在猪胚胎中成功培育出人--猪嵌合肾脏,主要流程如下图,①~③代表有关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人多功能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及分化潜能B.过程①将人多功能干细胞注入猪桑葚胚中C.过程②将嵌合胚移植入代孕母猪子宫,其遗传特性不受代孕母猪影响D.过程③得到的胚胎中除肾脏以外的部位不存在人源细胞生物试卷第4页(共8页)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题,共计60分。19.(12分)光合作用、有氧呼吸、厌氧发酵的和谐有序进行是土壤底栖藻类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某单细胞土壤胀栖藻类在黑暗条件下无氧发酵产生醋酸等有机酸(HA),导致类囊体、线粒体酸化,有利于其从黑暗向黎明过渡,相关过程如下图1,字母B~H代表相关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1)物质B是▲,除TCA循环外,图中能产生物质B的过程还有▲(2分);物质C、H分别是▲、▲。(2)黑暗条件下,PQ等电子传递体处于▲(氧化、还原)状态。从黑暗转黎明时,整体光合电子传递速率慢,导致▲(填字母)量成为卡尔文循环的限制因素,此时吸收的光能过剩,对电子传递链造成压力。(3)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有三个去向:用于光合作用、以热能散失、以荧光的形式发光。由光合作用引起的荧光淬灭称之为光化学淬灭(qP),由热能散失引起的荧光淬灭称之为非光化学淬灭(NPQ)。为了探究厌氧发酵产酸对光能利用的影响,研究人员以npq4突变体(缺失LHCSR蛋白,LHCSR催化NPQ)和正常藻为材料,在黑暗中进行厌氧发酵,发酵180min后添加KOH。整个实验过程中连续抽样,在光下测定荧光强度,结果如下图2、图3。相关推断合理的是▲(2分)。A.突变体厌氧发酵时间越长,光化学淬灭越强B.正常深厌氧发酵后加入KOH,非光化学淬灭增强C.正常藻厌氧发酵产生有机酸,降低类囊体pH,促进非光化学淬灭D.正常藻厌氧发酵产生有机酸,有利于缓解黎明时电子传递链的压力)为进一步研究厌氧发酵产酸对光下放氧的影响,研究人员将正常藻平均分为两组,在黑暗条件下厌氧发酵3小时后,对照组不加KOH,实验组用KOH处理,在弱光下连续测定放氧量并计算达到最大氧气释放量的百分比,结果如下表。生物试卷第5页(共8页)组别光照时间/h0.5123对照组30%80%100%100%实验组0%0%60%100%放氧速率等于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速率减去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的速率。实验数据说明厌氧发酵产酸▲(促进、抑制)有氧呼吸。实验组放氧速率比对照组低,主要原因是▲(2分)。20.(12分)糖尿病会引起认知障碍,原因是多样的。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往往出现肠道交感神经异常兴奋的现象,科研人员据此构建了下图模型,请回答下列问题。(1)正常情况下,当人体处于▲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胃肠蠕动活动▲。(2)肠道交感神经异常兴奋时,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NE与L细胞表面的NE受体结合后,发生信号转导,使GLP-1的释放量▲,进而使胰岛素释放量▲,导致▲(2分)减少,从而影响葡萄糖的摄取利用,神经细胞能量代谢出现障碍,造成脑神经细胞的损伤,使认知功能降低。(3)科研人员为进一步验证上述模型,设法敲除糖尿病大鼠L细胞的NE受体,并通过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的认知功能。依据本模型,预期敲除L细胞NE受体的糖尿病大鼠认知功能变化,并在答题纸相应位置绘制曲线。▲(2分)(4)科研人员探究了利拉鲁肽(GLP-1受体激动剂)对糖尿病大鼠认知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①A和B组分别选取10只健康大鼠和糖尿病大鼠,注射一定量的缓冲液。C组,▲。②本实验的结果说明▲,其机理是▲(2分)。生物试卷第6页(共8页)21.(11分)为解决集约化养殖造成的水体氮磷污染,科研人员设计了潮汐流稻田湿地生态系统用于净化罗氏沼虾养殖尾水,主要流程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流经潮汐流稻田湿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有▲。养殖池中适量投放饲料对罗氏沼虾K值的影响是▲。(2)水稻营养生长阶段,潮汐流稻田湿地每天缓慢进水再放水至放干,循环进行。潮汐灌溉增加了稻田中溶氧量,一方面有利于▲,另一方面有利于▲,以促进水中氮磷的利用。研究人员测定了潮汐流稻田湿地中水稻移栽后不同天数a端与b端水样中的总氮(TN)含量,结果如右图。移栽后▲天左右氮去除率最高,其主要原因是▲。(3)实验期间潮汐流稻田湿地不使用任何农药,常规稻田大量使用农药。科研人员调查了两种稻田中常见天敌和害虫群落组成,结果如下表。湿地类型动物类群半窗度/种多度/只·m⁻²潮汐流稻田涩地天敌103.7害虫43.4常规稻田天敌610.8害虫2182.1①常采用▲法调查稻田中天敌和害虫的丰富度、多度。②与潮汐流稻田湿地相比,常规稻田中害虫丰富度和多度分别表现为▲,结合上述信息分析其原因有▲(2分)。(4)据统计,潮汐流稻田湿地对总N和总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4.9%、43.0%,粮食产量比常规稻田约高22.4%,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22.(12分)家蚕(ZW型)中有丰富的突变体。野生型蚕体壁不透明呈白色,野生型蚕经不同的突变能形成不同品系的体壁透明的油蚕。家蚕中还存在一种温敏突变体,1~4龄在23℃以下饲养全部死亡,在25℃以上饲养能正常存活和繁育后代。为研究相关基因的位置关系,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亲本A和B的油蚕突变基因分别用ocl和oc2表示,温敏突变基因用nl表示,野生型基因用“+”表示。请回答下列问题。组合亲本F₁表型F₂表型及比例一温敏油蚕A(♀)×野生型(♂)野生型(♀♂)野生型♀:野生型♂:温敏油蚕♀:温敏油蚕♂=3:3:1:1二温敏油委B(♀)×野生型(♂)野生型(♀♂)野生型♀:非温敏油蚕♀:温敏白蚕♀:温敏油蚕♀:野生型♂:温敏白蚕δ=3:3:1:1:6:2生物试卷第7页(共8页)(1)控制温度敏感的基因ml位于▲染色体上,oo2位于▲染色体上。oc1与nl的位置关系为▲。(2)请在答题纸相应位置画出杂交组合一、二F₁雄性家蚕的突变型基因与野生型基因的相对位置。▲(2分)(3)在26℃环境中,杂交组合一F₂中野生型雌雄相互交配,产生的F₃中能稳定遗传的占▲,油岙占▲。(4)杂交组合二F₂中野生型的基因型有▲种,野生型雌雄相互交配,后代1~3龄在26℃环境中饲养,油蚕的占比为▲(2分);转至23℃环境中饲养一段时间,存活油蛋中纯合子占▲(2分)。!3.(13分)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下图表示研究人员扩增ASFV的CP530R和F317L基因,并导入含病毒绒体1和pSC101质粒的大肠杆菌,在细胞内实现同源重组并制备重组病毒疫苗的主要过程。pSC101是一种低拷贝数的温度敏感质粒(在30℃下能复制、在37℃下不能复制),recET基因和ccdA基因的启动子分别受鼠李糖和阿拉伯糖诱导。请回答下列问题。(1)引物F的设计依据是▲(2分)。过程①的程序为:98℃2min;98℃10s,55℃5s,72℃30s,35个循环;72℃3min。最后72℃3min的目的是▲。(2)ccdB基因编码的毒性蛋白CcdB抑制DNA促旋酶,导致细胞死亡。ccdA基因编码的蛋白CcdA可保护细胞免受CcdB毒害。将大肠杆菌先接种在含▲的培养基中,在▲℃下培养一段时间,加入目的基因并电激;一段时间后将大肠杆菌接种在含▲的培养基中,在▲℃下继续培养,获得含病毒载体2的大肠杆菌。(3)据重组原理可知重组蛋白RecT的功能有▲(2分),重组过程涉及▲键的水解和形成。(4)转化后的Vero细胞,在37℃、含▲(气体条件)的培养箱中培养48h,收获细胞及上清液,利用▲技术鉴定重组病毒表面的蛋白。与灭活疫苗相比,重组病毒疫苗的优势是▲。生物试卷第8页(共8页)生物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14题,每题2分,共计2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D2.B3.B4.D5.C6.B7.B8.D9.A10.C11.D12.C13.D14.A二、多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4题,每题3分,共计12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15.BC16.CD17.ABD18.ABC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题,共计60分。19.(12分,特殊注明除外,每空1分)(1)CO₂丙酮酸分解为乙酰辅酶A(或醋酸)、丙酮酸分解为酒精(2分)H₂OATP(2)氧化F、H(3)CD(2分)(4)抑制实验组与对照组光合作用放氧速率相当,实验组有氧呼吸速率大于对照组(2分)20.(12分,特殊注明除外,每空1分)(1)兴奋减弱(2)减少减少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线粒体的数量(2分)(3)(4)①选取10只糖尿病大鼠,注射等量的利拉鲁肽溶液②利拉鲁肽对糖尿病大鼠认知能力有明显提升促进了PGC-la基因的表达使得PGC-la含量升高,有利于线粒体增殖和维持能量供应,减少脑神经细胞的损伤(2分)生物答案第1页(共2页)21.(11分,特殊注明除外,每空1分)(1)水稻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和人工输入的能量提高K值(2)微生物分解养殖尾水中的有机物植物根系有氧呼吸,促进对无机氮、磷等的吸收57水稻生长快,对氮的需求量高(3)①样方(五点取样)②降低、增加农药的大量使用,抗药性强的害虫大量繁殖;生物多样性降低,自我调节能力下降(2分)(4)直接和间接22.(12分,特殊注明除外,每空1分)(1)常Z(或Z、W)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2)(2分)(3)5/91/9(4)61/8(2分)1/2(2分)23.(13分,特殊注明除外,每空1分)(1)TK1序列、CMV启动子序列(2分)使子链充分延伸(2)鼠李糖、阿拉伯糖30氯霉素37(3)与单链结合,保持单链稳定、介导单链入侵(2分)磷酸二酯【解析】【分析】青春期是一个生长和发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其中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另外,神经系统和心、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显著增强,其次性发育和性成熟也是青春期的重要特征。【详解】A.青春期,大脑等器官的功能显著增强,而不是发育最快的时期;婴儿期是人一生中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A错误。B.遗精是指男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有时在睡梦中精液自尿道中排出的现象。精液是不断产生的,积存多了,自然就会排出。遗精只要不频繁出现,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B【解析】【分析】青春期是一个生长和发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其中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另外,神经系统和心、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显著增强,其次性发育和性成熟也是青春期的重要特征。【详解】A.青春期,大脑等器官的功能显著增强,而不是发育最快的时期;婴儿期是人一生中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A错误。B.遗精是指男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有时在睡梦中精液自尿道中排出的现象。精液是不断产生的,积存多了,自然就会排出。遗精只要不频繁出现,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B错误。C.身高和体重的迅速增长,是青春期发育的显著特点,C正确。D.卵巢能分泌雌性激素,促使女性出现了第二性征,主要表现在骨盆宽大、皮下脂肪较多、乳腺发育,声调较高等,因此有了“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的说法,D错误。【点睛】只要熟练掌握了青春期发育的主要特点,即可作出正确的解答。39.B【解析】【分析】观图可知,甲图中1是巩膜,2是脉络膜,3是视网膜,4是视神经,5是玻璃体,6是晶状体;乙图中a是鼓膜,b是听小骨,c是耳蜗,d是听神经;丙图中e是大脑皮层,f是小脑,g是脑干。【详解】3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属于视觉感受器,所以人的视觉感受器位于视网膜。c耳蜗中有听觉感受器,感受振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因此人的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e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听觉的形成:外界声波通过介质传到外耳道,再传到鼓膜。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毛细胞而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听神经传到e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故选B。【点睛】理解掌握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耳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及听觉的形成等基础知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40.A【解析】【分析】(1)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发育。而不完全变态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2)青蛙是雌雄异体,体外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水里完成受精。受精卵孵化为蝌蚪,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蛙水陆两栖,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辅助呼吸。【详解】A.家蚕的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由受精卵孵化成幼虫后,取食桑叶,每隔5、6天就蜕一次皮,经过4次蜕皮后,停止取食开始吐丝作茧,将身体围绕起来化蛹,蛹过一段时间就能羽化为蚕蛾(成虫),A错误。B.昆虫和两栖动物的发育都是变态发育。昆虫的发育有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两种,B正确。C.青蛙的生殖和幼体的发育离不开水,是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类群,C正确。D.蝗虫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D正确。【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昆虫和青蛙的生殖发育特点。21.D【解析】试题分析:精子和卵细胞相结合的过程叫作受精,图中①是精子,②是卵巢,③是受精卵,④是受精。考点:精子和卵细胞,受精。42.A【解析】【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详解】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说的是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A符合题意。B.“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的意思是,靠水边的楼台因为没有树木的遮挡,能先看到月亮的投影;而迎着阳光的花木,光照自然好得多,所以发芽就早,最容易形成春天的景象。这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C.“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意思是:院子围墙的角落里,有数枝梅花,傲视寒冷,欺凌寒冷,根本不把寒冷放在眼里,独自在那里开花绽放,任性,精彩,这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指的是山脚下或原地区,由于温度较高,花开较早,而“山寺”之中由于海拔较高,温度较低,花开较晚,这体现了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能用所的生物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是解答此题的关键。43.C【解析】【分析】生命起源的说有很多,其中化起源说是被广大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详解】A.在研究生命的起源中,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可以进化出原始生命,是完全可能实现的,生命的起源以及生物的进化是不可逆转的过程,现在地球上也不具备当时的环境了,现代海洋上不可能再形成原始生命了,错误。B.地质家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以前形成的,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上的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错误。C.化起源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即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正确。D.在研究生命的起源中,美国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设计了一个实验装置,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泵入一个密闭的装置内,通过火花放电,合成了氨基酸,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错误。故选C。【点睛】生命的起源的知识,是考试的重点内容,要注意理解和掌握,注意灵活答题。44.C【解析】【分析】【详解】A.酸奶制造的原理是乳酸菌利用牛奶中的乳糖生成乳酸,故A错误。B.酿酒一定要加入酒曲,酒曲中的微生物主要是酵母菌和霉菌,其中霉菌主要起到糖化的作用,把谷物中的淀粉转化成葡萄糖,故B错误。C.真空包装食品变质涨袋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产生硫化氢、二氧化碳之类的气体,袋内有了气体,故C正确。D.根据氧对呼吸作用影响的原理,在贮存蔬菜、水果时就降低氧的浓度,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延长蔬菜的储存时间,而不是为了降低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故D错误。45.B【解析】【分析】基因控制性状,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这项技术叫做转基因技术。【详解】①克隆技术:人工遗传操作动物进行无性繁殖的技术,克隆后代与亲代具有完全相同的基因组成。将鱼的抗冻蛋白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番茄的基因组中,使番茄的耐寒能力得到提高,这种技术不是克隆技术。②科家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遗传物质中,培育出的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使得这种转入基因的生物发生了能遗传的编译,这一技术被称为转基因技术。因此科家将鱼的抗冻蛋白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番茄的基因组中,使番茄的耐寒能力得到提高,所利用的生物技术是转基因技术。③基因在细胞里大多有规律地集中于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但是通过此实例不能说明这一点。④由于将鱼的抗冻蛋白基因导入到番茄的基因组中,从而使番茄的耐寒能力得到提高。由此说明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故正确的说法有②④。故选B。【点睛】掌握现代生物技术的范围和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26.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分化右上②③⑤②⑥⑤气孔蒸腾作用【解析】【分析】图一:a细胞分裂,b细胞分化;图二:①②物镜、③④目镜;图三①上表皮、②叶肉、③叶脉、④下表皮、⑤气孔、⑥保卫细胞。【详解】(1)a过程中只有细胞数目的增加,细胞的形态结构没有发生变化,表示细胞分裂,其结果是细胞数目增多;b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变化,因此过程b表示细胞分化,其结果是形成组织。(2)显微镜成的像是倒像,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视野的左下方有气泡,向右上方移动切片可将其移出视野。显微镜的镜头有目镜和物镜,目镜的长短与放大倍数的关系是: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越短放大倍数越大;物镜的长短与放大倍数的关系是: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物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小。物镜需要用螺丝拧紧在转换器上,目镜直接插在镜筒里,观察图示可知:①②是物镜,③④是目镜。欲使观察到的细胞物像最大,应使用放大倍数大的物镜②和放大倍数的目镜③,由低倍镜换上高倍镜,则玻片与物镜的距离是⑤。(3)在叶片结构中有②叶肉细胞含有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⑥所示的保卫细胞中也含有叶绿体,也能进行光合作用。⑤所示的是气孔,它是植物进行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4)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植物的蒸腾作用是一种泵的原理,为根向上吸水提供了动力,促进了水循环。【点睛】掌握细胞分裂和分化的定义、显微镜的成像特点、叶片的结构等是本题解题关键。47.吸气吸气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减少胃液、胰液、肠液(缺一不可)吸收右心房各项生理活动血细胞(或红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或蛋白质)葡萄糖【解析】【分析】此题综合考查了人体的消化和吸收、循环、呼吸和排泄的有关知识以及生的试图能力。从图可以看出:A呼吸系统、B消化系统、C循环系统、D泌尿系统;①表示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②表示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③表示吸收,④肾小管,⑤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详解】(1)①表示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吸气时,肋间肌收缩,肋骨上举,胸骨向上向外移动,胸廓的左右径和前后径变大,这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变大,这时肺内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的气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呼气与吸气相反。②表示肺泡内气体交换,当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这样,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减少,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2)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各种营养物质在小肠等处被③吸收后,经血液循环系统首先到达心脏的右心房。(3)有机物在组织细胞内的线粒体上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用于维持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和体温。(4)正常人的肾小球的通透性是有一定限度的,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不能滤过到肾小囊腔中,但当肾小球发生病变、通透性增大时,会导致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滤过到肾小囊腔,但肾小管不能重吸收蛋白质,因此会在尿液中发现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原尿在流经④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里。【点睛】此题通过人体消化、呼吸、循环及排泄等生理活动的示意图,考查了营养物质的吸收、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尿的形成以及排泄的途径等知识。28.白色只有一朵雌花完成传粉和受精黄色Aa或aa白色:黄色=3:1①人工选择【解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