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重庆市高三二模(教科院卷)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届重庆市高三二模(教科院卷)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届重庆市高三二模(教科院卷)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届重庆市高三二模(教科院卷)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届重庆市高三二模(教科院卷)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名校试卷PAGEPAGE1高三历史名校试卷重庆市2023届高三二模(教科院卷)历史试题(历史试题卷共6页,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荀子·王制篇》记载: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中原地区)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革……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结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故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农夫不斫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工贾不耕田而足菽粟。这一现象()A.促进了中原地区统一市场的形成 B.彰显了各具特色的地方区域经济C.具备了实现全国统一的经济因素 D.推动了士农工商阶层的社会分工〖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的、影响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根据材料“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中原地区)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革……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结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可知,此时商品种类多和商品交换频繁,以中原为中心的商品市场逐渐形成,实现全国统一的经济因素出现,C项正确;此时处于战国时期,统一市场还未形成,排除A项;这一现象反映了实现全国统一经济因素的形成,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商品市场逐渐形成,未体现士农工商阶层的社会分工,排除D项。故选C项。2.《史记》中居于列传之首的是没有什么事功而仅仅是因为饿死首阳山也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三国志》传记的开篇也是功劳不大但由于重义轻利而与同窗割席的管宁。即使是普通百姓,特别是孝子贤孙、节妇烈女,都可青史留名。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品评人物()A.以构筑民族认同为标准 B.深受儒家道德观念影响C.体现宋明理学的价值观 D.具有英雄史观的局限性〖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无论是《史记》还是《三国志》,均重视对重义轻利等儒家道德观的赞颂,体现出中国古代史书深受儒家道德观念的影响,B项正确;据题意无法得出与构筑民族认同相关的历史信息,排除A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史记》和《三国志》成书时间均远远早于宋明理学,排除C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该题对中国古代史学发展持有一种褒义的态度,而并非强调其英雄史观的局限性,排除D项。故选B项。3.唐人小说以描写达官贵族和名士贤媛为主,而在宋代,无论话本还是文言小说,普通民众中的小市民、工匠、商贾、农民、医巫、僧道、店员、伙计、村姑、婢女,都能荣膺小说主角。这一变化,反映了宋代()A.程朱理学兴起导致民众价值观念改变 B.社会阶层流动增强加剧门第观念的淡化C.印刷术的兴盛促进了书籍出版业的发展 D.商品经济发展带来文学受众群体的变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的文学作品中,很多普通人都能成为小说主角,这是因为宋代商业繁荣,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生活丰富,市民阶层兴起,文学受众群体发生变化,D项正确;宋代小说主角多为小市民、工匠、商贾等,这些主人公大多不懂程朱理学,材料也没有反映相关信息,排除A项;宋代门第观念淡化主要是科举制度的推动,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排除B项;材料反映唐朝到宋朝文学作品主角的变化,与印刷术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4.元朝是中国统一王朝史上第一个多民族文字并用的时代,《辽史》《宋史》《金史》由多民族史学家共同编修;儒家经典著作译为蒙文出版。蒙古、契丹、女真人中涌现大批汉文著述家,西域各族文化进一步向中原传播。这些史实说明,元朝()A.推动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进程 B.开创运用少数民族文字编修史籍先例C.儒家学说开始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D.促进了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日趋国际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元朝时期少数民度文字并用,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流,推动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进程,A项正确;元朝之前的辽、金、西夏已经运用少数民族文字编修史籍,排除B项;西汉武帝时儒家学说开始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民族内部,而不是国际,排除D项。故选A项。5.明清时期,棉花产地主要在中国北方。但北方气候干燥,不宜纺棉;南方湿润,纺棉纤维不易断裂,织成布匹,细密耐用。北方棉布多由南方输入。这一现象()A.有利于中国南方经济作物的种植与推广 B.说明中国南方的自然条件明显优于北方C.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D.推动了国内市场交易网络的形成与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明清时期,棉花产地在北方,棉纺织业集中于南方,南北分工不同促进了南北经济往来,推动了国内市场交易网络的形成与发展,D项正确;材料只提到了南方适合纺棉,有利于棉纺织业的发展,而不是经济作物的种植与推广,排除A项;中国南方的自然条件明显优于北方属于表象,而不是本质,排除B项;宋朝时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完成,排除C项。故选D项。6.19世纪90年代,梁启超发表《戒缠足会叙》,反对妇女缠足,呼吁男女平等,痛斥歧视、损害妇女的行径。同时,熊希龄还成立"延年会",要求会员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每天做体操,婚丧嫁娶从简,反对起居无节、酒食征逐。这主要反映了,维新运动()A.一定程度上冲击旧的官僚体制 B.是具有启蒙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C.有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D.废除了中国旧的社会风气和习俗〖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9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反对妇女缠足,呼吁男女平等”、“婚丧嫁娶从简,反对起居无节、酒食征逐”可知,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等维新人士倡导社会风俗的变化,有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维新运动变革了旧的官僚体制,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了倡导社会风俗方面的变革,不涉及启蒙人民的思想,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这些人士的倡导没有废除旧的社会风俗,排除D项。故选C项。7.下图为1930年《北洋画报》刊载的一则元兴茶庄广告。有关该广告的解读,正确的是()①具有爱国营销观念②从商业视角宣传抗日意识③反映出民国时期饮茶已成为大众行为④注重产品外观、质量,以价格优势参与竞争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发扬国货”可知,元兴茶庄广告具有爱国营销观念;根据材料“制法新颖”“装潢特奇”“货色高远”“价格减低”等可知,元兴茶庄注重产品外观、质量,以价格优势参与竞争。①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根据材料“1930年”和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还出现抗日战争;仅凭材料中的广告,不能体现民国时期饮茶已成为大众行为。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8.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某次会议中提醒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次会议召开的地点位于()A.A B.B C.C D.D〖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两个务必”的提出是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这次会议的召开地点为河北西柏坡,即图中D处,D项正确;图中A处为江西瑞金,是土地革命时期的红色首都和长征出发地,排除A项;图中B处即贵州遵义,与“两个务必”的提出无关,排除B项;图中C处为延安,并非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地点,排除C项。故选D项。9.据学者检索发现:1950年,"战争"一词在《人民日报》中使用频率达到高点,以后急剧下降;“和平”一词使用频率在1953年后呈增长趋势;“建设”一词从1951年开始不断增长,到1953年,“和平”“建设”两词使用频率呈同时增长趋势。这说明()A.新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对抗性逐步减弱 B.朝鲜战争改变了中国的外交基本方针C.中国致力于发展与周边国家友好关系 D.中国就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达成共识〖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这说明”,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1950”“以后”,“到1953年”,“战争”一词使用频率下降,“和平”“建设”两词使用频率增长,结合所学,1950年,新中国成立不久,面临巩固政权和经济恢复任务,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全面恢复,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提上议程并逐渐开展起来,国内外形势使得新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对抗性逐步减弱,A项正确;朝鲜战争没有改变中国的外交基本方针,另外结合所学,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按照“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发展、深化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排除C项;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排除D项。故选A项。10.“十二五”时期中国三大谷物及大豆总产量与消费量(万吨)年份品宕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总产量消费量总产量消费量总产量消费量总产量消费量总产量消费量小麦11690123751210212500104901137511500115001155010395玉米18670181251985518575218301889021755178052197019300大米20080195102043019555206101981020765197702066519485大豆1449667313057111122075371235835512158790据表可知,“十二五”时期,中国主要粮食()A.总产量与消费量逐年稳步增长 B.供给与需求存在着结构性矛盾C.供给数量与质量均有安全问题 D.总产量与消费量位居世界前列〖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1至2015年(中国)。根据图表信息可知,三大谷物产量与消费量基本持平,大豆产量低于消费量,大豆的产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反映出供给与需求存在着结构性矛盾,B项正确;小麦的产量与消费量并不是逐年增加,排除A项;材料只有主要粮食的产量与消费量,没有质量情况,排除C项;材料没有其他国家粮食产量与消费量的数据,无从对比,排除D项。故选B项。11.随着亚历山大帝国东征,公元前3世纪70年代,亚历山大里亚输入的商品中有印度狗、印度牛和印度女子;梵语词汇“书”“笔”“墨水”源自希腊语,印度人曾说敬畏希腊科学家“像敬畏神灵一样”。这表明()A.希腊文化的传入颠覆了印度人的科学观念 B.亚历山大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C.战争客观上为区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契机 D.印度佛教的产生深受古代希腊文化的影响〖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欧洲)。根据材料“亚历山大里亚输入的商品中有印度狗、印度牛和印度女子;梵语词汇‘书’‘笔’‘墨水’源自希腊语”可知,亚历山大帝国东征促进了物种、人口和文化的交流,这表明战争客观上为区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契机,C项正确;希腊文化传入影响印度科学的发展,“颠覆”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表明战争客观上为区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契机,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强调战争客观上为区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契机,未体现印度佛教的产生深受古代希腊文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12.14世纪中叶以后,出租自营地浪潮席卷西欧大部分地区,其主要形式是先把位置偏僻和土壤贫瘠的领主自营地划成小块租给农民,而后逐渐将整个自营地都分成小块出租,甚至将葡萄园也租出去。但有些封建主仍保留部分好地自己经营。出租领主自营地()A.表明西欧开始出现了土地租佃关系 B.固化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自耕农阶层C.反映出领主对农民剥削方式的变化 D.导致西欧封建庄园经济的逐渐瓦解〖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世纪中叶以后的西欧。结合所学知识,领主自营地由领主直接经营,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是14世纪中叶以后,领主出租自营地达到一个高潮,领主也因此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参与生产管理,这就导致西欧封建庄园经济的逐渐瓦解,D项正确;12世纪开始,西欧封建主实行租佃制,排除A项;自耕农是自己有地自己耕种,不用租封建领主土地,排除B项;出租领主自营地反映领主对农民剥削方式仍然是收地租,排除C项。故选D项。13.19世纪初,英国农业劳动力人数仍多于工业劳动力人数,但到20世纪初,农业劳动力人数已不足工业劳动力的1/5。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这说明,工业革命()A.改变了社会劳动力结构 B.促进女性社会地位提高C.导致阶级结构发生变化 D.造成产业结构重大变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英国农业劳动力人数仍多于工业劳动力人数,但到20世纪初,农业劳动力人数已不足工业劳动力的1/5。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可知,工业革命促使此时英国的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变化,由以农业为主转向以工业为主,并且越来越多的妇女成为工业劳动者,A项正确;越来越多的妇女成为工业劳动者不代表女性社会地位提高,排除B项;材料强调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劳动力结构,未涉及阶级结构发生变化,排除C项;材料强调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劳动力结构,未涉及产业结构重大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14.根据1910年对各国股份公司和联营公司的统计数字表明,英国有五万家这类公司,每家公司的资本平均不足100万马克;德国有五千家这类公司,每家公司的资本平均超过300万马克。这表明()A.统一之后的德国现代化发展迅猛 B.英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C.德国生产与资本集中度超过英国 D.英国社会的现代化程度超过德国〖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0的英德。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英国股份公司数量多,但资本较低,德国股份公司数量较少,但资本较高。从而可知德国生产与资本集中度超过英国,C项正确。1871年德国就已经统一,而材料之间是1910年,两者关系不大,排除A项;材料并未对比经济总量,无法得知英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排除B项;本题材料没有英国现代化水平与德国的对比,不能得出“英国社会的现代化程度超过德国”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15.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A.影响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B.反映了世界的全球化潮流C.表明北约集团的不稳定性 D.冲击了冷战国际关系格局〖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本世纪(欧洲)。据本题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其描述的是英国脱欧,该事件影响了当前欧洲的一体化进程,A项正确;英国脱欧反映的是区域集团化问题,并非当今世界全球化潮流,排除B项;英国脱欧并未影响到北约集团的稳定性,排除C项;据所学,早在英国脱欧之前,两极格局和冷战已经结束,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二千余年基层管理体制诸多嬗变,大秦帝国确立的模式(乡官制度)基本不变:即在编户相互监督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由教化、征税、治安三个部分组成的基层管理结构。而且,历朝政府都试图建立一种机制,发挥基层民众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功能。从奏汉时起,通过建立什伍组织,邻里监督,善恶相告,甚至有罪连坐,形成严密甚至残酷的监督体系。这种法家的治民之术即便在标榜独尊儒术的汉代以后仍未放弃,在唐代的邻保之制、宋及明清的保甲法中,不断地重现,足以说明它是行之有效的。——摘编自张德美《古代乡官的嬗变》材料二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村治理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为抗日救国目标的实现和满足边区人民的生活所需,边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探索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治理匪患,安定秩序:整治烟毒,移风易俗:革除婚姻陋习等等。边区政府还创新社会治理形式:减租减息,多方参与;开展大生产运动;大力发展教育等。经过艰苦卓绝的探索,边区农村社会治理取得显著的成果。——摘编自姜秀华《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与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推行“乡官制”治理模式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措施所起的作用。〖答案〗(1)原因: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的需要;乡村是中国封建社会赖以发展的基础;古代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古代宗法传统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影响。(任答3点)(2)作用:巩固了边区政权,提高了###的威望;调动了边区人民抗日积极性,巩固和扩大了抗战统一战线;发展了边区经济,奠定了抗战胜利物质基础;推动了边区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与社会风气好转;为新中国乡村社会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鉴。〖解析〗【小问1详析】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大秦帝国确立的模式(乡官制度)基本不变:即在编户相互监督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由教化、征税、治安三个部分组成的基层管理结构”“这种法家的治民之术即便在标榜独尊儒术的汉代以后仍未放弃,在唐代的邻保之制、宋及明清的保甲法中,不断地重现,足以说明它是行之有效的”可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的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小农经济、宗法观念、儒家思想、基层组织等角度分析,如乡村是中国封建社会赖以发展的基础;古代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古代宗法传统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影响等等。【小问2详析】作用: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战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探索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治理匪患,安定秩序”可知,调动了边区人民抗日积极性,巩固和扩大了抗战统一战线;根据材料“减租减息,多方参与;开展大生产运动”可知,发展了边区经济,奠定了抗战胜利物质基础;根据材料“整治烟毒,移风易俗”“革除婚姻陋习”“大力发展教育等”可知,推动了边区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与社会风气好转;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巩固了边区政权,提高了###的威望;为新中国乡村社会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鉴。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英国地理学家查德·哈克卢特1599年发布《航海全书》,内含对中国所属疆域、边防管理措施、税收制度、政治管理办法、农业状况等全方位的叙述。将我国对科举制度的重视和对孩子教育的培养理念引入英国,一时间引起了轰动。十七世纪,随着各国之间贸易的展开,我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珍贵物品,开始通过海运流入英国皇室,英国的建筑也开始仿照中国,自此刮起一阵“中国风”。十八世纪英国文学家哥尔斯密斯发表《世界公民》,表达了对中国完善法制和道德准则的欣赏。十九世纪,出使中国的马嘎尔尼归国后发布《英使见乾隆纪事》,形容中国为“傲慢野蛮、愚昧腐败”,严肃的批判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中国的形象在英国人眼中逐步跌落至未被驯服的"蛮族"。——摘编自董全悦《试论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变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近代欧洲人眼中,影响中国形象变化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中国形象在近代欧洲人眼中演变历程的认识。〖答案〗(1)因素:世界因素:整体世界的逐渐形成(新航路开辟等);欧洲因素:欧洲社会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国因素:中国社会发展与国家实力变化;文化因素: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宗教、思想、商贸等)(没角度而只答具体史实亦可。)(2)认识:近代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受众多因素影响,应实事求是地辩证对待;近代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很大程度取决于不同阶段欧洲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国形象的演变与中国及欧洲社会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中国只有不断发展强大,才能真正树立起应有的世界形象等。(答对3点,言之成理即可。)〖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1599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因素:整体世界的逐渐形成(新航路开辟等);根据材料“十九世纪,出使中国的马嘎尔尼归国后发布《英使见乾隆纪事》,形容中国为‘傲慢野蛮、愚昧腐败’,严肃的批判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中国的形象在英国人眼中逐步跌落至未被驯服的‘蛮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因素:欧洲社会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国因素:中国社会发展与国家实力变化;根据材料“将我国对科举制度的重视和对孩子教育的培养理念引入英国,一时间引起了轰动。十七世纪,随着各国之间贸易的展开,我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珍贵物品,开始通过海运流入英国皇室,英国的建筑也开始仿照中国,自此刮起一阵‘中国风’”可知,文化因素: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宗教、思想、商贸等)。【小问2详析】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内容,可从近代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受众多因素影响,应实事求是地辩证对待;近代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很大程度取决于不同阶段欧洲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国形象的演变与中国及欧洲社会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中国只有不断发展强大,才能真正树立起应有的世界形象等方面分析。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抗战时期,大批沿海工业内迁,据统计,1937年9月—1940年6月间,有154家民营企业迁入重庆,还有政府所辖的9个兵工厂;重庆地处中国内陆腹地,三面环山,只有东面长江一线与外部相连,长年多雾,使敌机模糊攻击目标,从而尽可能减少损失;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正式定重庆为中华民国陪都,重庆从普通城市上升为战时省都,使得东部地区人才、技术大量迁入;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确定“政府第一期约工业政策",规定军需厂矿优于民营厂矿迁移,对于民营工业也采取了一些鼓励、奖励、协助等优惠政策和措施。——摘编自邓玲《从抗战时期重庆经济发展看今日重庆经济腾飞》材料二自1997年重庆直辖以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利用自身坚实的工业基础优势,承接来自东部的产业转移,在经济大环境不甚理想的背景下也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发展水平,GDP增速更是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要以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为重点,实行新时代全面开放战略,落地一系列新的对外开放政策。重庆抓住机遇,建设“渝新欧”国际铁路,积极完善相关配套基础建设,成为中欧班列"先行者":并且积极地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弥补不利的地理位置所造成的对外贸易劣势。——摘编自熊玉洁《“渝新欧”国际铁路的开通对重庆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时重庆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重庆直辖以来主要抓住了哪些机遇以促进自身发展。〖答案〗(1)原因:沿海工业大量内迁,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有利的自然环境,为战时经济发展提供相对安全的保障;城市地位的上升导致东部人才和技术迁入;国民政府战时经济政策的一定作用;重庆人民的英勇顽强与辛勤付出。(任答4点)(2)机遇:抓住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机遇;抓住重庆直辖,城市地位提高的机遇;抓住东部产业向西转移的机遇;抓住国家建设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机遇;抓住建设“渝新欧”铁路,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机遇。(任答3点)〖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战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抗战时期,大批沿海工业内迁,据统计,1937年9月—1940年6月间,有154家民营企业迁入重庆,还有政府所辖的9个兵工厂”可知,沿海工业大量内迁,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根据材料“重庆地处中国内陆腹地,三面环山,只有东面长江一线与外部相连,长年多雾,使敌机模糊攻击目标,从而尽可能减少损失”可知,有利的自然环境,为战时经济发展提供相对安全的保障;根据材料“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正式定重庆为中华民国陪都,重庆从普通城市上升为战时省都,使得东部地区人才、技术大量迁入”可知,城市地位的上升导致东部人才和技术迁入;根据材料“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确定‘政府第一期约工业政策’,规定军需厂矿优于民营厂矿迁移,对于民营工业也采取了一些鼓励、奖励、协助等优惠政策和措施”可知,国民政府战时经济政策的一定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庆人民的英勇顽强与辛勤付出。【小问2详析】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1997年重庆直辖以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可知,抓住重庆直辖,城市地位提高的机遇;根据材料“利用自身坚实的工业基础优势,承接来自东部的产业转移,在经济大环境不甚理想的背景下也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发展水平,GDP增速更是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可知,抓住东部产业向西转移的机遇;根据材料“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要以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为重点,实行新时代全面开放战略,落地一系列新的对外开放政策”可知,抓住国家建设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机遇;根据材料“重庆抓住机遇,建设‘渝新欧’国际铁路,积极完善相关配套基础建设,成为中欧班列‘先行者’:并且积极地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弥补不利的地理位置所造成的对外贸易劣势”可知,抓住建设“渝新欧”铁路,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机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抓住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机遇。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科学从理性的角度创立了人文观念,文学等从情感方面把人文观念渗透到人类的灵魂。科学思想像盏明灯,照亮整个人类社会,科学给人以力量;而人文思想像一颗明星指引人类前进的方向。如果说科学给人以力量,人文就给人以方向。本来在人类精神世界当中,科学与人文是一个整体。科学往往给人的是一种真,人文给人的是一种爱,就是说人们既能够懂得按规律办事,又懂得最核心的问题是要使人类得到很好的发展,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走向美好的未来。——摘编自袁正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角度提出一个观点,运用相关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答案〗示例:人文思想给人以方向,指引人类前进。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思想冲击封建神学统治,促进了欧洲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转型;17、18世纪启蒙运动宣扬的自由民主平等思想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推动欧美社会逐渐向近代社会迈进。因此,一定时期的人文思想,往往能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推动社会的进步。(其他观点亦可,如:科学给人以力量,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与人文精神是统一的,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观点:有提炼观点,且观点鲜明、正确,表述准确。阐释:能围绕观点论证,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表达流畅。结论:有结论,且准确、有升华。〖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含绘图说明类),时空是近代(世界)。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由于没有较多基础知识做依托,需要考生根据题目所创设的情境和提供的图文信息进行现场学习和思维构建,考查考生再学习的能力。根据材料“人文思想像一颗明星指引人类前进的方向”可得出人文思想给人以方向,指引人类前进;其次,结合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启蒙运动描绘了资产阶级理想王国的蓝图,对观点进行论证。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紧扣观点。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重庆市2023届高三二模(教科院卷)历史试题(历史试题卷共6页,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荀子·王制篇》记载: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中原地区)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革……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结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故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农夫不斫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工贾不耕田而足菽粟。这一现象()A.促进了中原地区统一市场的形成 B.彰显了各具特色的地方区域经济C.具备了实现全国统一的经济因素 D.推动了士农工商阶层的社会分工〖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的、影响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根据材料“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中原地区)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革……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结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可知,此时商品种类多和商品交换频繁,以中原为中心的商品市场逐渐形成,实现全国统一的经济因素出现,C项正确;此时处于战国时期,统一市场还未形成,排除A项;这一现象反映了实现全国统一经济因素的形成,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商品市场逐渐形成,未体现士农工商阶层的社会分工,排除D项。故选C项。2.《史记》中居于列传之首的是没有什么事功而仅仅是因为饿死首阳山也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三国志》传记的开篇也是功劳不大但由于重义轻利而与同窗割席的管宁。即使是普通百姓,特别是孝子贤孙、节妇烈女,都可青史留名。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品评人物()A.以构筑民族认同为标准 B.深受儒家道德观念影响C.体现宋明理学的价值观 D.具有英雄史观的局限性〖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无论是《史记》还是《三国志》,均重视对重义轻利等儒家道德观的赞颂,体现出中国古代史书深受儒家道德观念的影响,B项正确;据题意无法得出与构筑民族认同相关的历史信息,排除A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史记》和《三国志》成书时间均远远早于宋明理学,排除C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该题对中国古代史学发展持有一种褒义的态度,而并非强调其英雄史观的局限性,排除D项。故选B项。3.唐人小说以描写达官贵族和名士贤媛为主,而在宋代,无论话本还是文言小说,普通民众中的小市民、工匠、商贾、农民、医巫、僧道、店员、伙计、村姑、婢女,都能荣膺小说主角。这一变化,反映了宋代()A.程朱理学兴起导致民众价值观念改变 B.社会阶层流动增强加剧门第观念的淡化C.印刷术的兴盛促进了书籍出版业的发展 D.商品经济发展带来文学受众群体的变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的文学作品中,很多普通人都能成为小说主角,这是因为宋代商业繁荣,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生活丰富,市民阶层兴起,文学受众群体发生变化,D项正确;宋代小说主角多为小市民、工匠、商贾等,这些主人公大多不懂程朱理学,材料也没有反映相关信息,排除A项;宋代门第观念淡化主要是科举制度的推动,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排除B项;材料反映唐朝到宋朝文学作品主角的变化,与印刷术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4.元朝是中国统一王朝史上第一个多民族文字并用的时代,《辽史》《宋史》《金史》由多民族史学家共同编修;儒家经典著作译为蒙文出版。蒙古、契丹、女真人中涌现大批汉文著述家,西域各族文化进一步向中原传播。这些史实说明,元朝()A.推动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进程 B.开创运用少数民族文字编修史籍先例C.儒家学说开始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D.促进了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日趋国际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元朝时期少数民度文字并用,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流,推动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进程,A项正确;元朝之前的辽、金、西夏已经运用少数民族文字编修史籍,排除B项;西汉武帝时儒家学说开始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民族内部,而不是国际,排除D项。故选A项。5.明清时期,棉花产地主要在中国北方。但北方气候干燥,不宜纺棉;南方湿润,纺棉纤维不易断裂,织成布匹,细密耐用。北方棉布多由南方输入。这一现象()A.有利于中国南方经济作物的种植与推广 B.说明中国南方的自然条件明显优于北方C.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D.推动了国内市场交易网络的形成与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明清时期,棉花产地在北方,棉纺织业集中于南方,南北分工不同促进了南北经济往来,推动了国内市场交易网络的形成与发展,D项正确;材料只提到了南方适合纺棉,有利于棉纺织业的发展,而不是经济作物的种植与推广,排除A项;中国南方的自然条件明显优于北方属于表象,而不是本质,排除B项;宋朝时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完成,排除C项。故选D项。6.19世纪90年代,梁启超发表《戒缠足会叙》,反对妇女缠足,呼吁男女平等,痛斥歧视、损害妇女的行径。同时,熊希龄还成立"延年会",要求会员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每天做体操,婚丧嫁娶从简,反对起居无节、酒食征逐。这主要反映了,维新运动()A.一定程度上冲击旧的官僚体制 B.是具有启蒙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C.有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D.废除了中国旧的社会风气和习俗〖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9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反对妇女缠足,呼吁男女平等”、“婚丧嫁娶从简,反对起居无节、酒食征逐”可知,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等维新人士倡导社会风俗的变化,有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维新运动变革了旧的官僚体制,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了倡导社会风俗方面的变革,不涉及启蒙人民的思想,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这些人士的倡导没有废除旧的社会风俗,排除D项。故选C项。7.下图为1930年《北洋画报》刊载的一则元兴茶庄广告。有关该广告的解读,正确的是()①具有爱国营销观念②从商业视角宣传抗日意识③反映出民国时期饮茶已成为大众行为④注重产品外观、质量,以价格优势参与竞争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发扬国货”可知,元兴茶庄广告具有爱国营销观念;根据材料“制法新颖”“装潢特奇”“货色高远”“价格减低”等可知,元兴茶庄注重产品外观、质量,以价格优势参与竞争。①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根据材料“1930年”和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还出现抗日战争;仅凭材料中的广告,不能体现民国时期饮茶已成为大众行为。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8.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某次会议中提醒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次会议召开的地点位于()A.A B.B C.C D.D〖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两个务必”的提出是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这次会议的召开地点为河北西柏坡,即图中D处,D项正确;图中A处为江西瑞金,是土地革命时期的红色首都和长征出发地,排除A项;图中B处即贵州遵义,与“两个务必”的提出无关,排除B项;图中C处为延安,并非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地点,排除C项。故选D项。9.据学者检索发现:1950年,"战争"一词在《人民日报》中使用频率达到高点,以后急剧下降;“和平”一词使用频率在1953年后呈增长趋势;“建设”一词从1951年开始不断增长,到1953年,“和平”“建设”两词使用频率呈同时增长趋势。这说明()A.新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对抗性逐步减弱 B.朝鲜战争改变了中国的外交基本方针C.中国致力于发展与周边国家友好关系 D.中国就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达成共识〖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这说明”,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1950”“以后”,“到1953年”,“战争”一词使用频率下降,“和平”“建设”两词使用频率增长,结合所学,1950年,新中国成立不久,面临巩固政权和经济恢复任务,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全面恢复,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提上议程并逐渐开展起来,国内外形势使得新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对抗性逐步减弱,A项正确;朝鲜战争没有改变中国的外交基本方针,另外结合所学,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按照“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发展、深化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排除C项;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排除D项。故选A项。10.“十二五”时期中国三大谷物及大豆总产量与消费量(万吨)年份品宕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总产量消费量总产量消费量总产量消费量总产量消费量总产量消费量小麦11690123751210212500104901137511500115001155010395玉米18670181251985518575218301889021755178052197019300大米20080195102043019555206101981020765197702066519485大豆1449667313057111122075371235835512158790据表可知,“十二五”时期,中国主要粮食()A.总产量与消费量逐年稳步增长 B.供给与需求存在着结构性矛盾C.供给数量与质量均有安全问题 D.总产量与消费量位居世界前列〖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1至2015年(中国)。根据图表信息可知,三大谷物产量与消费量基本持平,大豆产量低于消费量,大豆的产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反映出供给与需求存在着结构性矛盾,B项正确;小麦的产量与消费量并不是逐年增加,排除A项;材料只有主要粮食的产量与消费量,没有质量情况,排除C项;材料没有其他国家粮食产量与消费量的数据,无从对比,排除D项。故选B项。11.随着亚历山大帝国东征,公元前3世纪70年代,亚历山大里亚输入的商品中有印度狗、印度牛和印度女子;梵语词汇“书”“笔”“墨水”源自希腊语,印度人曾说敬畏希腊科学家“像敬畏神灵一样”。这表明()A.希腊文化的传入颠覆了印度人的科学观念 B.亚历山大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C.战争客观上为区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契机 D.印度佛教的产生深受古代希腊文化的影响〖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欧洲)。根据材料“亚历山大里亚输入的商品中有印度狗、印度牛和印度女子;梵语词汇‘书’‘笔’‘墨水’源自希腊语”可知,亚历山大帝国东征促进了物种、人口和文化的交流,这表明战争客观上为区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契机,C项正确;希腊文化传入影响印度科学的发展,“颠覆”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表明战争客观上为区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契机,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强调战争客观上为区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契机,未体现印度佛教的产生深受古代希腊文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12.14世纪中叶以后,出租自营地浪潮席卷西欧大部分地区,其主要形式是先把位置偏僻和土壤贫瘠的领主自营地划成小块租给农民,而后逐渐将整个自营地都分成小块出租,甚至将葡萄园也租出去。但有些封建主仍保留部分好地自己经营。出租领主自营地()A.表明西欧开始出现了土地租佃关系 B.固化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自耕农阶层C.反映出领主对农民剥削方式的变化 D.导致西欧封建庄园经济的逐渐瓦解〖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世纪中叶以后的西欧。结合所学知识,领主自营地由领主直接经营,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是14世纪中叶以后,领主出租自营地达到一个高潮,领主也因此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参与生产管理,这就导致西欧封建庄园经济的逐渐瓦解,D项正确;12世纪开始,西欧封建主实行租佃制,排除A项;自耕农是自己有地自己耕种,不用租封建领主土地,排除B项;出租领主自营地反映领主对农民剥削方式仍然是收地租,排除C项。故选D项。13.19世纪初,英国农业劳动力人数仍多于工业劳动力人数,但到20世纪初,农业劳动力人数已不足工业劳动力的1/5。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这说明,工业革命()A.改变了社会劳动力结构 B.促进女性社会地位提高C.导致阶级结构发生变化 D.造成产业结构重大变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英国农业劳动力人数仍多于工业劳动力人数,但到20世纪初,农业劳动力人数已不足工业劳动力的1/5。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可知,工业革命促使此时英国的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变化,由以农业为主转向以工业为主,并且越来越多的妇女成为工业劳动者,A项正确;越来越多的妇女成为工业劳动者不代表女性社会地位提高,排除B项;材料强调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劳动力结构,未涉及阶级结构发生变化,排除C项;材料强调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劳动力结构,未涉及产业结构重大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14.根据1910年对各国股份公司和联营公司的统计数字表明,英国有五万家这类公司,每家公司的资本平均不足100万马克;德国有五千家这类公司,每家公司的资本平均超过300万马克。这表明()A.统一之后的德国现代化发展迅猛 B.英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C.德国生产与资本集中度超过英国 D.英国社会的现代化程度超过德国〖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0的英德。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英国股份公司数量多,但资本较低,德国股份公司数量较少,但资本较高。从而可知德国生产与资本集中度超过英国,C项正确。1871年德国就已经统一,而材料之间是1910年,两者关系不大,排除A项;材料并未对比经济总量,无法得知英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排除B项;本题材料没有英国现代化水平与德国的对比,不能得出“英国社会的现代化程度超过德国”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15.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A.影响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B.反映了世界的全球化潮流C.表明北约集团的不稳定性 D.冲击了冷战国际关系格局〖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本世纪(欧洲)。据本题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其描述的是英国脱欧,该事件影响了当前欧洲的一体化进程,A项正确;英国脱欧反映的是区域集团化问题,并非当今世界全球化潮流,排除B项;英国脱欧并未影响到北约集团的稳定性,排除C项;据所学,早在英国脱欧之前,两极格局和冷战已经结束,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二千余年基层管理体制诸多嬗变,大秦帝国确立的模式(乡官制度)基本不变:即在编户相互监督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由教化、征税、治安三个部分组成的基层管理结构。而且,历朝政府都试图建立一种机制,发挥基层民众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功能。从奏汉时起,通过建立什伍组织,邻里监督,善恶相告,甚至有罪连坐,形成严密甚至残酷的监督体系。这种法家的治民之术即便在标榜独尊儒术的汉代以后仍未放弃,在唐代的邻保之制、宋及明清的保甲法中,不断地重现,足以说明它是行之有效的。——摘编自张德美《古代乡官的嬗变》材料二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村治理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为抗日救国目标的实现和满足边区人民的生活所需,边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探索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治理匪患,安定秩序:整治烟毒,移风易俗:革除婚姻陋习等等。边区政府还创新社会治理形式:减租减息,多方参与;开展大生产运动;大力发展教育等。经过艰苦卓绝的探索,边区农村社会治理取得显著的成果。——摘编自姜秀华《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与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推行“乡官制”治理模式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措施所起的作用。〖答案〗(1)原因: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的需要;乡村是中国封建社会赖以发展的基础;古代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古代宗法传统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影响。(任答3点)(2)作用:巩固了边区政权,提高了###的威望;调动了边区人民抗日积极性,巩固和扩大了抗战统一战线;发展了边区经济,奠定了抗战胜利物质基础;推动了边区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与社会风气好转;为新中国乡村社会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鉴。〖解析〗【小问1详析】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大秦帝国确立的模式(乡官制度)基本不变:即在编户相互监督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由教化、征税、治安三个部分组成的基层管理结构”“这种法家的治民之术即便在标榜独尊儒术的汉代以后仍未放弃,在唐代的邻保之制、宋及明清的保甲法中,不断地重现,足以说明它是行之有效的”可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的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小农经济、宗法观念、儒家思想、基层组织等角度分析,如乡村是中国封建社会赖以发展的基础;古代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古代宗法传统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影响等等。【小问2详析】作用: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战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探索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治理匪患,安定秩序”可知,调动了边区人民抗日积极性,巩固和扩大了抗战统一战线;根据材料“减租减息,多方参与;开展大生产运动”可知,发展了边区经济,奠定了抗战胜利物质基础;根据材料“整治烟毒,移风易俗”“革除婚姻陋习”“大力发展教育等”可知,推动了边区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与社会风气好转;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巩固了边区政权,提高了###的威望;为新中国乡村社会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鉴。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英国地理学家查德·哈克卢特1599年发布《航海全书》,内含对中国所属疆域、边防管理措施、税收制度、政治管理办法、农业状况等全方位的叙述。将我国对科举制度的重视和对孩子教育的培养理念引入英国,一时间引起了轰动。十七世纪,随着各国之间贸易的展开,我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珍贵物品,开始通过海运流入英国皇室,英国的建筑也开始仿照中国,自此刮起一阵“中国风”。十八世纪英国文学家哥尔斯密斯发表《世界公民》,表达了对中国完善法制和道德准则的欣赏。十九世纪,出使中国的马嘎尔尼归国后发布《英使见乾隆纪事》,形容中国为“傲慢野蛮、愚昧腐败”,严肃的批判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中国的形象在英国人眼中逐步跌落至未被驯服的"蛮族"。——摘编自董全悦《试论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变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近代欧洲人眼中,影响中国形象变化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中国形象在近代欧洲人眼中演变历程的认识。〖答案〗(1)因素:世界因素:整体世界的逐渐形成(新航路开辟等);欧洲因素:欧洲社会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国因素:中国社会发展与国家实力变化;文化因素: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宗教、思想、商贸等)(没角度而只答具体史实亦可。)(2)认识:近代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受众多因素影响,应实事求是地辩证对待;近代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很大程度取决于不同阶段欧洲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国形象的演变与中国及欧洲社会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中国只有不断发展强大,才能真正树立起应有的世界形象等。(答对3点,言之成理即可。)〖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1599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因素:整体世界的逐渐形成(新航路开辟等);根据材料“十九世纪,出使中国的马嘎尔尼归国后发布《英使见乾隆纪事》,形容中国为‘傲慢野蛮、愚昧腐败’,严肃的批判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中国的形象在英国人眼中逐步跌落至未被驯服的‘蛮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因素:欧洲社会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国因素:中国社会发展与国家实力变化;根据材料“将我国对科举制度的重视和对孩子教育的培养理念引入英国,一时间引起了轰动。十七世纪,随着各国之间贸易的展开,我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珍贵物品,开始通过海运流入英国皇室,英国的建筑也开始仿照中国,自此刮起一阵‘中国风’”可知,文化因素: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宗教、思想、商贸等)。【小问2详析】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内容,可从近代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受众多因素影响,应实事求是地辩证对待;近代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很大程度取决于不同阶段欧洲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国形象的演变与中国及欧洲社会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中国只有不断发展强大,才能真正树立起应有的世界形象等方面分析。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抗战时期,大批沿海工业内迁,据统计,1937年9月—1940年6月间,有154家民营企业迁入重庆,还有政府所辖的9个兵工厂;重庆地处中国内陆腹地,三面环山,只有东面长江一线与外部相连,长年多雾,使敌机模糊攻击目标,从而尽可能减少损失;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正式定重庆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