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同步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同步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同步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同步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同步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同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同步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单元导学

1.语言运用:在积累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的过程中形成个体的言语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运用。帮助学生在语言材料与生活实际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在探究中理解、掌握一定的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

2.思维发展:了解作者观点,学习思辨的方法;发现疑难问题,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品质的提升。

3.审美鉴赏:增进对文艺作品的美感体验,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鉴赏品位,增强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4.文化传承:学生通过对文艺论文的学习,深刻体察阅读对于丰富精神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以此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1.学会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理解运用多种论证方法的好处。

2.加强学生对论点和论据作用的概括分析。

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和思辨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

1.自主、合作、探究法。

2.多媒体辅助教学。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读书与鉴赏”,本单元所选课文,或谈论读书求知,或探讨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或阐释美学观念,既富有思想性,又蕴含艺术美。

《短文两篇》中,《谈读书》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弗朗西斯·培根;《不求甚解》是一篇议论文,文章主要议论了“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这个论点。

《山水画的意境》探讨了山水画创作中的意境问题,主要阐述了“景"情”之间的关系。作者对画好山水画的心得体会对学生的写作有很大启示。

《无言之美》阐发了对艺术创作中“无言之美"的一些认识,启示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

《驱遣我们的想象》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欣赏文艺作品的途径和方法,表明要想在鉴赏文艺时获得美感,就要驱遣我们的想象,得到人生的受用。

本单元的“写作"要求“修改润色”。这一写作主题,要求学生能掌握常用的修改作文的方法,并在修改作文时正确运用,使作文更出彩。

本单元的“口语交际"的主题是“辩论”,通过对辩论的基本知识的学习,旨在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口语交际原则。进而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完美表达自己的意见,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短文两篇》2课时

《山水画的意境》1课时

《无言之美》1课时

《驱遣我们的想象》1课时

13短文两篇

上课素材

教学方法指导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的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不成立了。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就站不住脚。通过批驳论证来驳倒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点与论据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1.语言运用:积累《谈读书》与《不求甚解》中的词汇;背诵《谈读书》中的名言警句。

2.思维发展:梳理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3.审美鉴赏:用议论的方式有层次有深度地驳斥“读书无用论"或者阐述“读书成就梦想”的道理。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

4.文化传承: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梳理课文的论证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驳论的形式与论证思路;议论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1.自主、合作、探究法。

2.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1课时

谈读书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尚。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应该怎样读书?让我们一起去课文里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疏通字词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主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论》等。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主要作品有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

2.生难字词

(1)字音

怡情(yí)_统筹(chóu)_藻饰(zǎo)_狡黠(xiá)

咀嚼(jǔjué)诘难(jiénàn)聪颖(yǐng)滞碍(zhì)

要诀(jué)豁然(huò)练达(liàn)涉猎(shè)

劝诫(jiè)吹毛求疵(cī)味同嚼蜡(jiáo)开卷有益(juàn)

高谈阔论(kuò)狂妄自大(wàng)

(2)词义

【怡情】使心情愉快。

【傅彩】涂上色彩。文中指给言辞增添光彩。

【诘难】诘问,为难。

【滞碍】不通畅。

【文采藻饰】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阅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读书”的话题提出了哪些观点。读的时候,把文中相关的句子勾画出来。

点拨:(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3)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4)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5)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2.请同学们认真品味这些富有哲理的句子,并将这些句子分类,说说这些句子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读书的。

点拨:(1)论述读书的目的。(2)论述读书的态度、方法。(3)论述读书的作用。

3.依据上面的归纳,给文章划分层次,概括每个层次的大意。

点拨:第一层(从“读书足以怡情"到“全凭观察得之”):探讨读书的目的。

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味同嚼蜡矣”):探讨读书的态度和方法。

第三层(从“读书使人充实"到“皆有特药可医”):探讨读书的作用。

四、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细读文章,根据问题,梳理出每一层的意思。

1.精读第一层。

精读第一层,回答问题。

(1)作者首先指出人们常常存在哪几种不同类型的读书目的?文中重点分析的是哪一种目的?

点拨:怡情、傅彩、长才。求知与才干的关系。

(2)读书容易出现哪三种不好的偏向?

点拨: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3)不同的人对读书的态度有何不同?

点拨: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4)读书和经验之间有何关系?

点拨:经验补读书之不足。

(5)根据以上问题,思考本层是如何进行论证的?画出思维图。

点拨:

2.精读第二层。

精读第二层,回答问题。

(1)作者认为读书要纠正的三种不当态度是什么?

点拨:存心诘难作者,尽信书上所言,局限于文字的推求而不推敲细思。

(2)作者介绍了怎样的读书方法?简要概括。

点拨:要根据不同的书,选取不同的阅读策略:有的书可以简单翻翻,读一部分,浅尝辄止;有的书可以狼吞虎咽,大体浏览,不求甚解;少数的书则需要从头读至尾,全神贯注,细细咀嚼,认真消化;还有些书因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甚至不需要自己读,可请人代读,只浏览其所写笔记摘要即可。

3.精读第三层。

精读第三层,回答问题。

(1)作者认为,读书有什么价值?

点拨: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2)作者在第三层是怎样论述读书的价值的?

点拨:先从正面论述读书的好处,再从反面论述人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

五、课堂互动探讨论证

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结合具体句子说说。

点拨:(1)对比论证。如文章开头从正面说了读书的意义,接着又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使论证更加全面、有力。

(2)比喻论证。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自然花草”未经过人工培育,用来比喻“天生才干”,是恰当的;“修剪移接”是人有目的的行为,用来比喻“读书"也很恰切。“自然花草”是可以“修剪移接"成美丽的盆景的,同样的,“读书”可以增长人的“天生才干”,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把抽象的道理论述得具体、生动、形象。

六、课堂小结

《谈读书》围绕读书的话题,探讨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作用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观点。读之,令人受益匪浅。

谈读书

第2课时

不求甚解

一、旧词新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乒乓球女单半决赛中,中国选手孙颖莎以4∶0轻松战胜日本选手伊藤美诚,网友们看过比赛后直呼过瘾,网络热词“莎气藤藤”“莎伊儆百"也随之诞生。

屏幕显示:

莎气藤藤:形容孙颖莎对战伊藤美诚时把对方摁在地上打的气势。

莎伊儆百:孙颖莎在东京奥运会乒乓球女单半决赛以4∶0轻松战胜日本选手伊藤美诚,告诉日本人,中国乒乓球运动世界第一的地位不可撼动。

师:这是网友们运用求异思维,联系时事,对成语进行的新解。在当年奥运会上,类似的热词还有调侃比赛新规的“欲吹又止”、形容举重运动员李发彬的“金鸡独立"等。

屏幕显示:

(相关热词图片)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运用求异思维对成语“不求甚解”进行的深入解读。我们先来看一个成语小故事。

屏幕显示:

小视频:《中华成语故事:不求甚解》

文字:

【词目】不求甚解

【释义】甚:过分;解:了解,理解。

原意是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多花功夫,属褒义。

现在多指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出处】

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师:那作者是怎么来阐释“不求甚解”的呢?下面开始这节课的学习。(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这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看,可分为哪两种?

生:立论文和驳论文。

师:那《不求甚解》是?

生:驳论文。

师:那有同学能告诉我,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吗?

屏幕显示:

立论: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指通过揭露和驳斥片面的、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来确立自己的论点。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生:我在开头看到作者先摆出了错误观点并进行了批驳。

2.梳理课文。

师:驳论文的一般论证思路就是“树靶子(摆敌论)"射靶子(驳敌论)”,最后“立己论"。

师:请大家阅读课文第1段,一起告诉我,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

生(齐答):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生(齐答):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师:那我们接着往下看,针对错误观点,作者是怎样进行反驳的呢?

(师生简单梳理思路后屏显)

屏幕显示:

树靶子:(第1段)开门见山,摆出要反驳的观点。

引出处:(第2段)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

释新义:(第3~4段)阐述“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援例子:(第5~6段)正反两方面举例论证观点。

做补充:(第7~8段)用两段文字做出补充说明。

结上文:(第9段)总结全文,提出自己认可的读书方法。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师:为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呢?

生:举例论证。第5段举了普列汉诺夫的例子,第6段举了诸葛亮的例子。

师:嗯,普列汉诺夫的例子从反面论证了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实质。诸葛亮的例子从正面论证了古人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好处,使论证更全面严密,更具有说服力。

生:老师,你刚才说了反面和正面,这是对比论证。(生笑)

生:还有道理论证,引用陶渊明的话作为道理论据,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

生:第8段还有引用陆象山的语录,这也是道理论证。

师:同学们判断得很准确,引用名言是道理论证,使论证更概括深入。

师:我们刚才梳理了文章的论证思路,并分析了作者所使用的论证方法,我们可以用思维导图简单整理一下刚才我们讨论的内容,以加深印象。

屏幕显示:(参考板书设计)

2.思辨拓展。

师:那同学们读了这篇文章后,赞同作者的观点吗?

生:我还是挺认同的,不是所有的书都能读懂啊,有的书我就怎么看也理解不了,比如《百年孤独》,所以不求甚解也是一种读书方法。

……

师:刚才同学们的讨论,有些方面还是和作者很有共鸣的,大家都认为要虚心、活读、多读、勤读。世间至乐莫如多读书,至于要求甚解还是不求甚解,各人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就可以了,毕竟读得深还是浅都会有所收获,深深浅浅都是爱!

师:只要在阅读,就有可能有读而不懂,也会有既读且懂,还有的甚至可以读而懂得文字背后的深意,随着阅读量和阅历的增加,我们也能拥有自己的个性体验,对作品有更深的理解。比如一部《红楼梦》,中学生觉得是爱情史,毛主席读出的是阶级斗争史,李希凡读出的是反封建史。也许爱好美食的人,还可能觉得这里面有烹饪秘籍。所以,想要读而甚解,就得多读多阅历。张潮说的“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

《不求甚解》一文全面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反驳,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实质。

2.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

不求甚解

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通读课文,归纳层次,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通过这种方式去引导他们了解文章的论述思路,学生的参与性和思考积极性都很高,这使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两篇文章语言风格差别较大,学生也能自主发现和分析,让我觉得本课上得比较成功。

14山水画的意境

上课素材

素材积累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国画都统称为古画。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主要是用毛笔、软笔或手指,用国画颜料和墨在帛或宣纸上作画的一种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是琴棋书画四艺之一。

中国画主要分为人物、花鸟、山水这三个大类,有工笔、写意等技法形式。

1.语言运用:正确认读和理解“真挚、胸有成竹、浮光掠影”等词语。

2.思维发展: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理解作者的观点。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审美鉴赏:分析论证方法,体会本文说理语言的艺术。

4.文化传承:能够体会意境的本质,提升传统审美情趣,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理清作者思路,理解意匠与意境的关系。

鉴赏法、分析法。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阅读众多文人雅士的诗赋佳作时,不难发现写山水之情、归隐之乐的诗词数不胜数,如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山水诗与山水画的意境。让我们跟着李可染一起,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的审美情趣。(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疏通字词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2.生难字词

(1)字音

意境(jìng)_惆怅(chàng)_真挚(zhì)_渲染(xuàn)

胸有成竹(xiōng)朝朝暮暮(mù)浮光掠影(lüè)

(2)词义

【惆怅】伤感,失意。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文中指对所画的对象有整体的把握,非常熟悉。

【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知意境

(一)任务一:默读文章,在阅读中圈点勾画,注意圈画出以下要素:

①核心概念②主要观点③所用实例④所作结论

教师总结(课件展示):

1.核心概念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主要观点

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3.所用事实

《送孟浩然之广陵》《十六字令三首》等。

4.所作结论

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

教师小结:

本文是一篇文艺论文,同学们第一次接触这种类型的文章,但其实文艺论文作为议论性文章的一种,阅读的方法和一般议论文一样,只要抓取了以上几个要素,一篇文艺论文的基本内容就基本理解了。

(二)任务二:抓住每段的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以提纲或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

教师总结(课件展示):

第一部分阐释什么是“意境”(第1~2段)

第二部分为什么要讲“意境"(第3~4段)

第三部分怎么样获得“意境”(第5~10段)

教师小结:

从提纲图示中可清晰看出,文章层次分明,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写作思路进行论证。这既是议论文的常用思路,也符合人类认识问题的一般思路。在议论文写作时,也可以借鉴这种思路来组织文章。

四、合作探究,质疑解惑——论意境

1.为什么作者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匠与意境是什么关系?

点拨: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作者认为意境是山水画创作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景与情的结合。山水画不是对“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因而是山水画的灵魂。

意匠和意境是山水画创作的两个关键问题。“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就需要意匠,“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点拨: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本文探讨山水的意境,却多以诗词为例;行文中,还引用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点拨:①引用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三首》,旨在具体阐释艺术作品是如何通过写景充分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创造出意境的。这些诗词大家耳熟能详,有景物描写,景与情融合无间,具有很好的示范性。

②引用古人“缘物寄情”的名句,旨在说明古人在景物描写中融会个人感情的写作手法,对意境进行阐释。引用名句,既有说服力,又使文章显得典雅。

③引用毛泽东《沁园春·雪》,旨在证明艺术家写诗、作画,都会站得高于现实,因而能更全面深入地认识现实。这也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词,具有典范性。

4.请结合文章最后两段说说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就能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

点拨:光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5.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先分析诗歌的意境?

点拨: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界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友情。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的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因此,作者在这里先以读者已经学过的诗歌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五、拓展延伸,鉴赏诗歌——话意境

1.“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简要说明。

点拨:作者以齐白石先生画虾为例来论证此观点。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韧,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时,发现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韧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2.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点拨: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它们又必然得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精湛的绘画,最终都成为可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3.下面请同学们运用课文中有关意境的论述,鉴赏诗歌或山水名画。

任务展示:请从下列古诗词中任选一句或山水名画中任选一幅,利用课文中有关意境的论述进行赏析。

(课件展示四幅图画):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

古诗词:①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②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③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对意境与意匠的解读,带我们了解并领悟了山水画。这是李可染对于山水画意境的阐述,使我们认识并深刻感受到这份情怀,也希望大家运用这篇文章中提到的方法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生活中,樱花烂漫是意境,梁间呢喃有意境,风吹落花藏意境;校园中,教学相长创意境,和谐相处会意境,踔厉前行见佳境。愿我们在以后美好的日子里,山水有相逢,诗画常相伴,情景共此生。

2.拓展延伸

欣赏一些李可染的画作,如《万山红遍》。“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画作《万山红遍》描绘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

A层:参考课本第79页的《漓江胜境图》,写一段鉴赏推荐语,150字左右。(从景和情的角度思考)B层:简要谈谈学了本文后,作者所写的山水画创作的心得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60字左右。

3.布置作业

完成本节内容。

山水画的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我做得好的一方面就是问题设置步步深入,可以给学生充分的理解缓冲时间,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课后问题也给了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体味生活中的语文趣味,从而让学生学到技巧,在生活中能运用。不足的一方面在于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本堂课涉及到的内容较多,学生活动的时间不够,因此要多留出一些时间给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

15*无言之美

上课素材

素材积累

艺术欣赏的本质就是对艺术作品的虚空、空白和不确定性的填补。

艺术欣赏有多重目的:认识、审美、交往、娱乐等,但艺术欣赏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净化人的灵魂,也就是它的美育目的。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情感的形式美表达。艺术家的灵魂总是通过情感的宣泄或隐或显地表现在艺术作品之中。一切优秀的艺术家都有一个高尚的、纯洁的、善良的灵魂。艺术欣赏者正是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艺术家灵魂的高尚,从而受到心灵的涤荡和洗礼。

1.语言运用:正确认读和理解“意蕴、心旷神怡、栩栩如生、轻描淡写、信手拈来、铢两悉称"等词语。

2.思维发展:理清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其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审美鉴赏: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

4.文化传承: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1.核心概念“无言之美”的内涵。

2.梳理论证思路,把握所举实例与作者观点之间的关系。

运用“无言之美"的美学方法,具体分析文学作品。

1.自主、合作、探究法。

2.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宋徽宗喜爱书画,常出题考画家。有一次考试,他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前来应考的学子,有的在山腰间画古庙,有的在丛林深处画古庙;有的画得完整,有的只画出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残垣断壁……宋徽宗看了很多幅,都不满意。就在他感到失望的时候,有一幅画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再仔细端详了一番,连连点头称赞,并将之点为“魁选之作"。

你们知道这幅画是怎么画的吗?我们在学完本课后再揭晓答案。(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疏通字词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2.生难字词

(1)字音

意蕴(yùn)附丽(fù)姑且(qiě)笼统(lǒng)

颦(pín)蛾眉(é)寂寥(liáo)谚语(yàn)

心旷神怡(kuàng)轻描淡写(miáo)栩栩如生(xǔ)目不忍睹(dǔ)

信手拈来(niān)铢两悉称(chèn)

(2)词义

【轻描淡写】①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②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栩栩,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

【目不忍睹】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铢两,比喻微小之处。铢,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

三、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先试读,再带入问题探读,在反复诵读中体味文本语言魅力,深入解析“无言之美”。

(结合旁批和阅读提示,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圈点勾画。

②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课文内容。

③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出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这就是“无言之美"。

2.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点拨:作者首先从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观点去研究。

3.阅读第3段,概括“言”和“意"的关系。

点拨: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是散碎的,有限的;而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是混整的,无限的。所以,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4.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并绘出简要的思维导图。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2)小组合作交流,限时2分钟。

(3)教师引导学生展示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1

层次段落内容

话题导入第1~2段由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

提出问题第3~6段阐述“言"和“意”的关系;文学能不能、要不要言尽其意。

分析问题第7~12段列举图画、文学、音乐和雕塑的实例,论证无言之美。

得出结论第13段归纳出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提示:(1)借助批注和阅读提示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填写表格。(2)小组合作互助完善表格,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思维导图2

5.作者从图画、文学、音乐和雕刻四个方面来阐述了“无言之美”,分别用了哪些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

(1)学生展示交流。

(2)课堂小结。

点拨:①列举文学作品中言不必尽意的例子。如《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陶渊明《时运》中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读〈山海经〉》中的“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中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等。

②白香山在《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

③希腊著名雕刻《拉奥孔》是说明“雕刻上流露和含蓄的分别”最好的例子,雕刻中拉奥孔父子三人条条筋肉、根根毛发都暗示一种极痛苦的神情,表现了雕塑含蓄不露之美。

四、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你还能举出一些其他表现“无言之美"的例子吗?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1)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补充:

点拨: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①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②以文学作品的“言不能尽意,也不必尽意"凸显无言之美;③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④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例子:

类型无言之美

图画水墨画讲究写意,讲究留白,留给欣赏者想象的空间,体会无尽的美感。

文学辛弃疾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说“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不说愁绪有多深重,只用一个“欲说还休”,读者就已领会。

音乐交响乐中爆发前的停顿,流行乐中的前奏和尾声,都是无言之美。

雕刻断臂维纳斯,残缺的双臂留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也是一种无言之美。

2.回到课堂开头提到的那个“深山藏古寺"的题目,你现在可以想象到“魁选之作”是什么吗?

那位高明的画家,根本就没有画庙。画的是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和尚,正用扁担挑着两桶水,走在上山的路上。就这么一个挑水的和尚,把“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表现得含蓄极了,也准确极了。这幅画比起那些画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墙垣的,更切合“深山藏古寺”的题意。

3.简要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点拨: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美术角度关注无言之美。接着论证“言”和“意"的关系,并以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以言表意,也无须全然以言表意,即说明无言之美。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图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五、深层探究局部突破

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点拨: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无言之美”的内涵,同时也得到了一些启示: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其中的“无言之美”。

2.拓展延伸

你认为“穷形尽相"是获得美和达到美的最好途径吗?请举例论证。

点拨:“穷形尽相”并不是一个获得美和达到美的最好途径,反而恰到好处的留白更益于激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并融入自我的主观情感。宋徽宗赵佶喜欢绘画,他在考验画家时,让应考画家以“踏花归去马蹄香"为题作画,择优录用。最后被选中的画作上,根本没有一片花瓣,只是马蹄上飞舞着几只蝴蝶。但就是这样一幅画,却最恰当地体现出了诗题的意境。

3.布置作业

完成本节内容。

无言之美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说实话,九年级的学习任务重,有的老师对于自读课文都是简单分析,甚至是一笔带过。在备课时,我思来想去,把这篇文章作为一篇议论文的阅读题训练。因此,我的教学目标主要放在议论文的考点上,即中心论点、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在讲授本课时,结合我班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弱这一实际情况,主要让学生结合阅读提示、课文的旁批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分享学习内容。特别是针对学生薄弱的议论文知识——论据与论点的关系,在本课多次让学生自己找论据,如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以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课堂上,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幅图画,让学生体会其“无言之美"。

由于“无言之美”的概念不仅针对文学,还针对其他艺术,而学生对其他艺术的了解不深,因此,在把握论证的过程中学生出现畏难情绪,教师还需要进一步辅导强化训练。

16*驱遣我们的想象

上课素材

话说想象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想象能起到对机体的调节作用,还能起到预见未来的作用。

无意想象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的想象。无意想象是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产生的,例如梦。

有意想象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的想象。有意想象中,根据观察内容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程度,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

1.语言运用:正确认读和理解“契合、拘泥、苟安、旷远"等词语。

2.思维发展: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3.审美鉴赏: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学会文中的语言运用技巧,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之处。

4.文化传承:学会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作品,由浅入深领悟语言内在魅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想象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领悟语言内在魅力。

1.自主、合作、探究法。

2.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疏通字词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著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2.生难字词

(1)字音

拘泥(jūnì)_歌谣(yáo)_契合(qì)

旷远(kuàng)海啸(xiào)苟安(gǒu)

(2)词义

【桥堍】桥两头地的地方。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契合】符合;合得来,意气相投。

【苟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怅然】形容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旷远】空旷辽远。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

朗读本文时,要细细品味作者给我们展现的语言魅力,透过文字感受作品的温度。

2.理解作者观点。

(1)阅读全文,找出文中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点拨:①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②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③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④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文题尝试概括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点拨: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点拨:第一部分(第1~4段):主体论述前的知识铺垫环节,指出文艺的由来、文艺与文字的关系。

第二部分(第5~13段):以诗、文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要驱遣想象力才能透过文字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第14段):点题,进一步强调文艺鉴赏的目的和方法,指出驱遣我们的想象是文学鉴赏的重要途径。

四、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点拨: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作者以文字为载体传达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2.阅读第8~10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并简要分析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点拨: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提出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难道朝阳就不圆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3.请你总结本文第1~10段的论证思路。

点拨: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的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4.分析例子。

本文着重举了哪两个例子来分析如何驱遣我们的想象?从方法和目的上说说运用两个例子的相同之处。

点拨:例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海燕》。相同点:都使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目的都是论证驱遣想象对文学作品鉴赏的重要意义。

五、赏析语言领悟内涵

文中许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艺观,它们或有透彻的内蕴,或有写作值得借鉴的实用价值,请阅读下面几句话,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

(1)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2)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3)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点拨:(1)任何一篇文艺作品,虽然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集合,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这样的文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

(2)“见"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见”也可指代材料,无“见"便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积累,多观察,做到言之有物;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的文章。

(3)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格外强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关于驱遣阅读者内心的想象方面的论述,对我们学习语文非常具有借鉴意义,让我们也得到了很多启发。我们在以后的语文阅读中,要透过文字深入作品内部,体验阅读的快乐。

2.拓展延伸

你能在你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吗?

点拨: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句描述父亲攀爬月台背影的文字,能因我们的想象变得更生动。

3.布置作业

(1)本文是节选的一部分,原文还提到文艺鉴赏其他方面的内容,包括“要认真阅读”“训练语感"不妨听听别人的话”等,课外可以找来读一读。

(2)完成本节内容。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本文思路清晰,观点易于把握,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教学对文章思路进行延伸赏析之后,有助于发挥我们的想象力来鉴赏文艺作品,延伸设计难度过大,还需要不断改善。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课下要积极沟通。

写作修改润色

1.语言运用:知晓修改文章兼顾“言"与“意”。

2.思维发展:把握修改“言"的基本要求和修改内容。

3.审美鉴赏:通过讲解、示例引导,学生能够掌握修改文章的要求和技法。

4.文化自信:培养学生修改润色、精益求精的审美素养。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文章不厌百回改。”文章写成后,多读几遍,作些修改,直到满意为止,这是一种很好的写作习惯。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最后才完成文学巨著《红楼梦》;鲁迅创作散文《藤野先生》,先后改动90多处才最终定稿。可见,好作品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如何修改润色吧。(板书课题)

二、写作精讲

1.学生自由阅读写作“修改润色”的内容。

2.学生讨论、交流下列问题,教师点拨。

(1)修改文章要兼顾“言"和“意”,“言"和“意”分别指什么?

点拨:“言"指言辞和表达,“意”指立意和思想内容。

(2)“言"修改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点拨:基本要求是改“对”,进一步的要求是改“好"。

(3)修改润色应该从哪里入手呢?

学生答:可以改错别字、病句,语言是否简明。还可以改结构、构思。可以改材料与中心是否一致。可以改重点是否突出,材料是否有新意。

师总结:很好,大家讲得真不错。修改作文的确像刚才说的那样,主要从语言、构思、中心三方面加以修改。词不达意、语句不连贯、布局不合理等,要从“言”上进行修改;内容肤浅、观点牵强、材料单薄等,就要着重从“意"上作出修改。概括起来就是“六问”:一问扣题紧不紧,二问材料新不新,三问立意高不高,四问结构顺不顺,五问句子通不通,六问用词准不准。

修改文章时,首先要着眼于全篇,看文章立意是否正确,观点是否鲜明,内容是否充实而有新意,根据发现的问题作出调整。主要包括:

①订正观点。观点有时不正确或有失偏颇,需要加以改正。

②完善主题。主题不正确、不深刻、不集中,影响全局,应当加以修改。

③增删材料。材料不翔实,需要纠正;不充实,需要补充;材料过多,淹没观点,则需要删除。

“言"的修改基本要求是改“对”。字词和标点的错误、病句等,要一一改正,不留硬伤。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推敲用词,使之准确恰当;推敲句子,使之通畅连贯。段落安排是否合理,段与段之间是否衔接,详略安排是否恰当,有无旁逸斜出的段落等,都是修改时应重点关注的。进一步的要求是改“好”,要将“言”的修改与“意"的修改结合起来,补充内容、加工润色,使内容更充实,语言更富有文采。

(4)怎样才能把文章的“言”修改得“更好"?

点拨:要将“言”的修改与“意"的修改结合起来,补充内容,加工润色,使文章内容更充实,语言更富有文采。例如,记叙文可以补充细节描写;写景,注意从不同的观察角度着笔,动态和静态之景结合,注意炼字、炼句、修辞手法、引用诗词歌赋等,使语言生动形象,增强表现力。还要注意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等。

修改文章常用的方法:

①诵读法。宋代张载说“声入心通”,指的就是一边诵读,一边思索,遇到语意不畅、气势不接的地方,加以改正。

②冷却法。如果有一定的空余时间,可以把写好的作文收起来,放一段时间以后再拿出来看。这样做能够让你从原来的思路中跳出来,从一个比较客观的角度审视它;另一方面,经过一段时间后,你的眼光、水准比以前又有了提高,这时,你往往更容易发现原来文章中的不足。

③求助法。就是请别人当先生,把初稿拿给人家看,或读给人家听,然后请人家提出修改意见。

④推敲法。在写的过程中边读边写,边写边改,发现不妥当的地方及时修改,不断寻找最佳的表达,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写作质量。

三、合作探究

(一)阅读下面的短文,根据你的理解和感受,试着修改润色这篇习作。

提示:

1.仔细阅读文章,发现其长处与不足,不足之处就是需要修改的地方。

2.从内容和语言两个角度修改文章,使内容更充实,语言更流畅,有表现力。

3.无论是改动还是增删,动笔前都要反复斟酌,以防与原意不符。

范文点评:

寻人启事①

一节作文课上,老师一边讲寻人启事的写作要点,一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