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阳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广东省阳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广东省阳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广东省阳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广东省阳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机密★启用前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测试地理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相应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作答选考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齐民要术》中有文字记载:“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常预于园中,往往贮恶草生粪。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做煴(无焰的微火),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A.①→④→③ B.①→④→② C.④→③→② D.④→②→③2.“天雨新晴,北风寒切”造成“是夜必霜”的主要原因是()A.多雨的夜晚,云层反射地面辐射,气温降幅大B.晴朗的夜晚,大气透明度高,大气逆辐射较弱C.北方的冷空气,加速地面蒸发,增强地面辐射D.雨后的夜晚,空气湿度大,吸收大气辐射较少3.“放火做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是因为“烟气”可以()A.吸收大气逆辐射,增加地面湿度 B.反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温度C.阻挡冷空气南下,防止冻害发生 D.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答案】1.B2.B3.D【解析】【1题详解】依据图文材料及所学知识,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为图中的②,地面辐射的来源是达到地面的太阳辐射,在图中为④,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④是抵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①被削弱后抵达地面。所以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能量传递过程是①→④→②,B正确,排除ACD。故选B。【2题详解】依据图文材料及所学知识,“天雨新晴,北风寒切”造成“是夜必霜”是因为在秋天降水过后,天气转晴,晴朗白天温度高,水汽蒸发,晴朗的晚上大气保温作用弱,温度迅速降低,水汽凝结,当温度低于零度,凝结的水汽附着在地面植被上,形成霜,B正确。天雨新晴是指降水过后,天气转晴,排除A;冷空气加速地面水分蒸发会增强大气逆辐射作用,使晚上温差变小,不利于水汽凝结成霜,排除C;空气湿度大会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排除D。故选B。【3题详解】依据图文材料及所学知识,“放火做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是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固体杂质含量,有利于吸收地面辐射,排除A;增强大气逆辐射,排除B;放火做煴,少得烟气不能影响整体气候,不能阻止冷空气南下,排除C;“放火做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是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固体杂质含量,有利于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使晚上温差变小或降温速度变慢,有利于阻止霜害的发生,D正确,排除ABC,故选D。【点睛】白天灼热的太阳发出强烈的短波辐射,大气层能让这些短波光顺利地通过,而到达地球表面,使地表增温。晚上,没有了太阳辐射,地球表面向外辐射热量。因为地表的温度不高,所以辐射是以长波辐射为主,而这些长波辐射又恰恰是大气层不允许通过的,故地表热量不会更丧失太多,地表温度也不会降的太低。这样,大气层就起到了调节地球表面温度的作用。这种作用就是大气的保温作用。东洞庭湖湖陆风存在较明显的日变化。国家气候观象台岳阳站,西临东洞庭湖,东南方向为岳阳市中心城区。为有效识别湖陆风,首先将各时刻的岳阳测站风分解为u和v分量,分别代表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的风(西风、北风计为正值,东风、南风计为负值),然后计算出各站的逐时u、v平均值视作实际风,将24h的逐时平均值u、v相加求平均获得全日平均值视作背景风,逐时平均值减去全日平均值,得到逐时距平值,即为湖陆风。下图示意2017年6月—2019年5月岳阳站平均风速逐时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关于东洞庭湖岳阳站湖陆风日变化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①u,陆风强于湖风②u,09—18时为湖风③v,全日实际风均为北风④v,午后至初夜为南风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5.关于v午后实际风力状况变化,推测主要的影响因素可能是()A.湖水水位 B.人类活动 C.植被覆盖 D.极端天气【答案】4.B5.B【解析】【4题详解】据图,13时最强湖风风速为0.95m·s-1,19—08时为负距平(东风、陆风),05时最强陆风风速为-0.48m·s-1,湖风强于陆风,①说法错误;u的日变化有明显的规律性,09—18时为正距平(西风、湖风),②正确;据图,v无论是逐时平均值还是全日平均值,均为正值,故全日实际风均为北风,③正确,④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5题详解】由于v全日年平均值(背景风)为0.5m·s-1至1m·s-1之间(实际约为0.65m·s-1);同理,从图可以看出,逐时v平均值(全日实际风)也处于0.5m·s-1至1m·s-1之间均为北风,只是午后更强。这主要是由于岳阳城市中心位于岳阳站东南部,午后在城市热岛效应作用下,岳阳站附近地区气温南高北低形成的,城市热岛效应与人类活动有关,B正确,与湖水水位、植被覆盖、极端天气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点睛】湖陆风是在沿湖地区,由于大陆地面的夜间冷却和白天加热作用,在夜间风从大陆吹向湖区,昼间风从湖面吹向陆地而形成的一种地方性的天气气候现象。一到雨季,我国很多城市都变成一片汪洋,在城市看“海”不再遥远。目前上海、安徽等地正试点“海绵城市”建设;缺水地区,优先利用渗水砖、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其他地区,优先利用雨水湿地、蓄水池等措施,构建新型的城市水循环系统。读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环节主要影响是()A.①增大 B.④减小 C.②增大 D.③减小7.针对上海、安徽的试点,试从水循环的角度,解释其建设“海绵城市”的主要人为原因()①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特大暴雨多发②城镇化速度加快,地面硬化率扩大,地面渗透力下降③城市多地处平原或谷地,地势低洼,容易积水④城市河湖的蓄泄洪和排水管网的排水设计能力偏低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6.C7.C【解析】【6题详解】结合图示信息可知,①环节为地表径流,②为下渗环节,③为地下径流,④为降水环节,结合水循环所需的内容可知,海绵城市主要是利用一些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等,增加地表水的截留,因而海绵城市的建设会导致①环节减少,有利于②和③的增多,海绵城市对④大气降水的影响较小,由此可知,C正确,ABD错误。故选C。【7题详解】全球气候变暖虽然是人为导致的,但是极端天气频发,特大暴雨多发仍然是气候因素,不是建设“海绵城市”的主要人为原因,①错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地面大面积硬化,使城市地表水无法下渗转化为地下水,②正确;不是所有的城市都地势低洼、容易积水,③错误;由于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快,使河湖的水域面积缩小严重,城市河湖的蓄泄洪能力下降,同时由于城市设计和规划的不合理,排水管网的排水设计能力偏低,难以及时排出积水,也是建设“海绵城市”的主要人为原因,④正确。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改善水循环,调节小气候。海绵城市建设主张低影响开发,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都是通过植被来滞留雨水,等到天晴,滞留的雨水完全可以蒸发。而透水路面因为地表孔隙率很大,雨水下渗后滞留在底下,等到天晴时多余的水分也会随着地表空隙被蒸发。所以海绵城市建设是为了解决城市内涝,改善水循环系统,补充地下水,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等问题而提出的。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甲、乙两地建有养殖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①③④⑤四地中,在②地可以看到的是()A.①③ B.④⑥ C.③④ D.①⑤9.若⑥处建有一小型水库,甲养殖场濒临水库最高水位,则()A.水坝高度可能为8m B.乙养殖场不会污染水库C.坝顶长度约为300m D.水库最深可能为20m【答案】8.D9.A【解析】【8题详解】①②之间为凹坡,②③之间为凸坡,②⑤之间为谷地,在②地看到①⑤,看不到③;②④分别位于陡崖上、下方,但②不在陡崖边缘处,需要结合②地坡度和④地距崖底的距离判断两地能否通视,D正确,ABC错误。故选D。【9题详解】据图可知:水坝的坝顶最大海拔为1020m,坝底海拔介于1010-1015m,所以水坝高度为5-10m,A正确;从地形相对位置看,乙养殖场位于水库流域内,且位置高于水库,因此乙养殖场排放的污染物会直接或间接污染水库,B错误;据图的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推断,其长度变小于300m,C错误;甲养殖场最低处靠近1020m等高线,所以将该等高线作为最高水位线计算,而水库最低点为1005-1010m,因此水库水深为10-15m,D错误,故选A。【点睛】坝址应建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因该处筑坝工程量小且落差大;库区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以保证有较大的集水面积和库容。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略图,某团队在甲地开展野外考察。完成下面小题。10.在甲地考察时,团队成员可以()A.寻找北极星确定正北方 B.用小刀刻画比较矿物硬度C.观察树木年轮判断方向 D.运用地质罗盘获取经纬度11.有关甲地自然地理特征描述正确的有()①多火山,黑钙土分布广②降水多,淋溶层厚度大③光热强,叶片呈针刺状④乔木高,树基多板状根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10.B11.D【解析】【10题详解】如图示甲地在赤道以南地区,而能观测到北极星的地区应是在北半球,所以甲地无法寻找北极星确定正北方,A错误;用小刀刻画矿物,感受矿物是否容易被小刀刻画,可以比较矿物的硬度,B正确;甲地十分靠近赤道,年内光照从南侧和从北侧照射到树木的时间几乎相同,所以树木的年轮并没有呈现显著的南北差异,无法通过树木年轮辨别方向,C错误;运用地质罗盘并不能准确获取经纬度,D错误。故选B。【11题详解】黑钙土是温带半湿润地区草甸草原植被下形成的土壤,在热带区域分布极少,①错误;甲地是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降水多,淋溶层厚度大,②正确;热带雨林气候下的植被是热带雨林,叶片宽大,并不是呈针刺状,③错误;热带雨林乔木高,树基多板状根,④正确。②④正确,故选D。【点睛】生活中判别方向的方法很多,阴雨天可以观察树的枝叶,南侧接受阳光照射多,枝叶茂盛,北侧接受阳光照射少,枝叶稀疏;还可以观察蚂蚁的洞穴,蚂蚁的洞穴大都是朝南的,利于阳光照射进洞内,使巢穴干燥;还可以观察岩石,布满青苔的一面是北侧,干燥光秃的一面为南侧。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湖区常年盛行西北风,最大风力为9~10级。青海湖的东岸发育有大量的沙丘,甚至形成了沙岛。下图为青海湖周边沙丘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青海湖东岸沙岛的沙源最可能来自()A.附近河流及河口堆积物 B.鸟岛的砂砾C.日月山的砂砾 D.湖水水位下降带来的沉积物13.东岸沙丘沿岸线扩展的速度明显快于向内地扩展的速度,源于()①湖水减少②山地阻挡③盛行风向④气候变暖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12.A13.D【解析】【12题详解】沙丘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青海湖东岸,当枯水期时,部分湖床和河床裸露,沙源较多,经西北风搬运至沙岛,所以沙丘的沙源主要来自附近河流及河口堆积物,A正确;鸟岛距离沙岛过远,且有青海湖阻隔,沙岛的沙源不会是鸟岛的砂砾,B错误;当地常年吹西北风,而日月山在沙岛东侧,即便日月山有砂砾也无法搬运到沙岛,C错误;该沙岛是常年出露于水面,并非是湖水枯水期水位下降带来的沉积物,D错误。故选A。【13题详解】青海湖东岸陆地东侧有日月山分布,当地盛行西北风,西北风携带大量沙源物质向东岸搬运,遇日月山阻挡,风力减弱,搬运能力下降,沙粒不断堆积,从而导致东岸沙丘沿岸线扩展的速度快,当沙粒向内陆扩展时会遇到日月山的阻挡,所以向内地扩展速度慢,②③正确;沙丘的扩展方向与气候变暖无关,题目中也没有关于湖水减少的信息,排除①④。②③正确,故选D。【点睛】外力作用表现形式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主要的外力作用包括流水、风力、冰川和海浪。地处赣江流域吉泰盆地的楼滩陂水利工程始筑于南唐,是江西省目前唯一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该水利工程是由楼滩陂主坝与副坝连接沙洲组成的拦水坝,位于牛吼江大角度拐弯处,主副坝的高度均略低于牛吼江岸。千余年来,楼滩陂始终发挥着重要的水利效益,通过改变流域水资源布局,极大地改善了流域人居环境,推动着农耕文明的发展。下图示意楼滩陂工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至明清时期,该地区村民用水争端时有发生。村民用水争端较多的时期最可能是每年的()A.1~2月 B.5~6月 C.7~8月 D.11~12月15.主副坝选址于河流大拐弯处且顺河沿沙洲间隔布局的好处有()①减轻水流冲击坝体②减少工程量③大量增加灌溉水源④便于泥沙沉积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6.主副坝坝高略低于江岸的主要目的是()A.减轻洪涝灾害 B.抵御旱灾影响 C.分流节约用水 D.节省建设成本【答案】14C15.A16.A【解析】【14题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江西省地处长江中下游,7~8月为伏旱期,降水少,而此时期正是农作物需水旺长阶段,故水资源容易短缺,应当是明清时期村民用水争端较多的时段,C正确,ABD错误。故选C。【15题详解】主副坝选址在河流大拐弯处且顺河布局,主要考虑弯曲处属于河流凹岸,流水侵蚀作用显著,可减少泥沙淤积,顺河布局可减轻水流的冲击,①正确,④错;其次沿沙洲间隔布局是因地制宜,减少工程量,②正确;“主副坝的高度均略低于牛吼江岸”,并不能显著的增加灌溉水源,③错。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故选A。【16题详解】主副坝坝高略低于江岸的主要目的是在河流洪水期,河水水位上涨时,使过量的河水溢流进入自然水道,进而减轻洪涝灾害,A正确;抵御旱灾影响是建坝的主要目的,不是坝高设计的主要目的,低于江岸与分流节约用水无关,节省建设成本也不是主要目的,BCD错误。故选A。【点睛】伏旱,是一种气象灾害,发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期间,属于夏旱中某一时段的旱情,因这期间正处于伏天,故称“伏旱”。在此期间春播农作物正处在抽穗、扬花、灌浆期,需要大量水分补充、供给。如果没有降雨或降雨稀少,就会发生旱情,将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造成减产或绝收和人畜饮水困难。伏旱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同时还影响工矿业用水、生活用水和航运事业。二、非选择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喀斯特峰丛是基座相连的成片山峰,山峰环绕着洼地。这些山峰坡度陡、土层薄,一旦植被被破坏,就容易产生石漠化现象。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喀斯特地貌景观图。(1)说明该地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气候和地质条件。(2)简述峰丛地貌对当地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答案】(1)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降水量大且集中,流水溶蚀作用强;岩石以石灰岩为主,易溶于水,被流水溶蚀形成各种喀斯特地貌。(2)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层变薄;土壤贫瘠,肥力低;地表水易渗漏,农业用水不足;地形崎岖,可耕地少,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利耕作、不利种植)。【解析】【分析】本题以我国西南地区某喀斯特地貌景观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对农业的不利影响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喀斯特地貌属于流水溶蚀地貌,我国西南地区多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降水量大且集中,流水溶蚀作用强;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广布,石灰岩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易溶于水,湿热的气候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石灰岩进行长期的溶蚀作用,形成了现在各种喀斯特地貌。【小问2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喀斯特地貌流水溶蚀作用强,土壤浅薄,植被不易发育,水土保持作用较差,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层变薄;植被发育程度较差,地形坡度较大,土壤迁移速度快,土壤贫瘠,肥力低;喀斯特地貌岩层多裂隙,地表水易渗漏,农业用水不足;地形崎岖,平地较少,可耕地少,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22年4~5月,巴基斯坦大部分地区气温比往年同期高5~8℃。进入6月,巴基斯坦多地遭遇强降雨。7~8月,该国降雨量比近30年来的平均水平高出近190%。多种原因导致该国遭遇严重的洪涝灾害,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下图为巴基斯坦地形、城镇及洪水受灾区分布图。(1)从气候和地形角度分析巴基斯坦此次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2)分析此次洪涝灾害造成极大损失的社会经济原因。【答案】(1)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雨季降水量大,降水集中;北部为山地,处于西南季风迎风坡,地形雨丰富;中下游大部分河段海拔低,地势平坦,排水不畅。(2)城镇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经济活动活跃,受灾范围广;农业生产活动集中在河流两岸,受灾严重;该国经济欠发达,防灾减灾能力较弱。【解析】【分析】本题以巴基斯坦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洪涝的影响因素、洪涝灾害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题干要求“从气候和地形角度分析”,气候方面主要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由材料“2022年4-5月,巴基斯坦大部分地区气温比往年同期高5—8℃”可知,气温高,巴基斯坦北部山区的冰雪融水量大,河流水量大。根据材料“7—8月,该国降雨量比近30年来的平均水平高出近190%”可知,降水异常增多,且降水集中,河流泛滥。地形方面主要从图中获取信息,从上游地形雨和中下游地势低平两方面进行分析。巴基斯坦北部为山地,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多地形雨,加大了河流流量;由图可知,中下游大部分河段位于海拔200m以下地区,地势平坦,排水不畅,容易造成洪涝灾害。【小问2详解】此次洪涝灾害造成极大损失的人为原因可以从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分布等因素分析。由图可知,该国以种植业为主,生产活动集中在河流两岸,洪水淹没农田,受灾严重;该国经济落后,工程技术等不发达,防灾减灾能力较弱。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元古代晚期,渤海与北黄海属同一古老陆块。中生代构造运动中,该陆块受断裂活动影响,东西两侧分别形成北黄海和渤海盆地,连接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陆地成为胶辽陆桥。之后胶辽陆桥不断解体,形成庙岛群岛雏形。在其后漫长地质历史中,受海平面升降影响,庙岛群岛多次成岛或山(下图)。第四纪冰期,庙岛群岛冬季风势力明显增强,各岛屿均有黄土覆盖。(1)指出庙岛群岛附近断裂带主要延伸方向并简述胶辽陆桥形成过程。(2)第四纪冰期时海平面大幅下降,试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原因。(3)研究表明,与黄土高原的黄土相比,庙岛群岛的黄土颗粒更粗且富含海洋浮游生物化石,试分析原因。【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