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筹划(第六版)课件:个人所得税的税收筹划_第1页
税收筹划(第六版)课件:个人所得税的税收筹划_第2页
税收筹划(第六版)课件:个人所得税的税收筹划_第3页
税收筹划(第六版)课件:个人所得税的税收筹划_第4页
税收筹划(第六版)课件:个人所得税的税收筹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个人所得税的税收筹划

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法律规定个人所得税纳税人的税收筹划对不同收入项目计税依据和税率的税收筹划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税收筹划1234目录CONTENTS纳税人的法律界定6.1.16.1.26.1.36.1.4征税范围的法律规定计税依据的法律规定税率的法律规定6.1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法律规定6.1.1纳税人的法律界定个人所得税是以个人(自然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税对象所征收的一种税。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包括中国内地公民、在中国有所得的外籍人员(包括无国籍人员,下同)和香港、澳门、台湾同胞。上述纳税义务人依据住所和居住时间两个标准,区分为居民和非居民,分别承担不同的纳税义务。居民纳税义务人负有无限纳税义务,其所取得的应纳税所得,无论是来源于中国境内还是中国境外,都要在中国缴纳个人所得税。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居民纳税义务人是指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中国境内居住满1年的个人。1.居民纳税义务人所谓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的个人,是指因户籍、家庭、经济利益关系,而在中国境内习惯性居住的个人。所谓在境内居住满1年,是指在一个纳税年度(即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下同)内,在中国境内居住满365日。现行税法中关于“中国境内”的概念,是指中国大陆地区,目前还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6.1.1纳税人的法律界定非居民纳税义务人,是指不符合居民纳税义务人判定标准(条件)的纳税义务人。非居民纳税义务人承担有限纳税义务,即仅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向中国政府缴纳个人所得税。2.非居民纳税义务人《个人所得税法》规定,非居民纳税义务人是“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无住所且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也就是说,非居民纳税义务人,是指习惯性居住地不在中国境内,而且不在中国居住,或者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6.1.1纳税人的法律界定6.1.2征税范围的法律界定工资、薪金所得1357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稿酬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9财产转让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2468劳务报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10偶然所得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116.1.2征税范围的法律界定工资、薪金所得指个人因任职或者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1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是指:(1)个体工商户从事工业、手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修理业及其他行业取得的所得;(2)个人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取得执照,从事办学、医疗、咨询以及其他有偿活动取得的所得;(3)其他个人从事个体工商业生产经营取得的所得;(4)上述个体工商户和个人取得的与生产、经营有关的各项应税所得。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比照“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应税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26.1.2征税范围的法律界定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是指个人承包经营或承租经营以及转包、转租取得的所得。承包项目可分多种,如生产经营、采购、销售、建筑安装等各种承包。转包包括全部转包和部分转包。3劳务报酬所得劳务报酬所得,是指个人独立从事非雇佣的各种劳务所取得的所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可能会出现难以判定一项所得是属于工资、薪金所得,还是属于劳务报酬所得的情况。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工资、薪金所得属于非独立个人劳务活动,即在机关、团体、学校、部队、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中任职、受雇而得到的报酬;而劳务报酬所得则是个人独立从事各种技艺、提供各项劳务取得的报酬。46.1.2征税范围的法律界定稿酬所得稿酬所得,是指个人因其作品以图书、报刊等形式出版、发表而取得的所得。54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是指个人提供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非专利技术以及其他特许权的使用权取得的所得。提供著作权的使用权取得的所得,不包括稿酬所得。6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是指个人拥有债权、股权而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76.1.2征税范围的法律界定5财产租赁所得财产租赁所得,是指个人出租建筑物、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车船以及其他财产取得的所得。8财产转让所得财产转让所得,是指个人转让有价证券、股权、建筑物、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车船以及其他财产取得的所得。考虑到我国股市的实际情况和股票转让收益的特殊性,国家决定在近年内对股票转让所得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除此之外,转让其他财产的所得,应当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96.1.2征税范围的法律界定5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除上述列举的各项个人应税所得外,其他确有必要征税的个人所得,由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个人取得的所得,难以界定应纳税所得项目的,由主管税务机关确定。11偶然所得偶然所得,是指个人得奖、中奖、中彩以及其他偶然性质的所得。偶然所得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税款,一律由发奖单位或机构代扣代缴。106.1.3计税依据的法律界定6.1.3.1费用扣减标准(1)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3500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成本、费用,是指纳税义务人从事生产、经营所发生的各项直接支出和分配计入成本的间接费用以及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所说的损失,是指纳税义务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营业外支出。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义务人未提供完整、准确的纳税资料,不能正确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纳税所得额。由于个人所得税的应税项目不同,并且取得某项所得所需的费用也不相同,因此,计算个人应纳税所得额,需按不同应税项目分项计算,以某项应税项目的收入额减去税法规定的该项费用减除标准后的余额为该项应纳税所得额。6.1.3计税依据的法律界定6.1.3.1费用扣减标准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者以全部生产经营所得为应纳税所得额;合伙企业的投资者按照合伙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所得和合伙协议约定的分配比例确定应纳税所得额,合伙协议没有约定分配比例的,以全部生产经营所得和合伙人数量平均计算每个投资者的应纳税所得额。上述所称生产经营所得,包括企业分配给投资者个人的所得和企业当年留存的所得(利润)。(3)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必要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是指纳税义务人按照承包经营、承租经营合同规定分得的经营利润和工资、薪金性质的所得;所称的减除必要费用,是指按月减除3500元。6.1.3计税依据的法律界定6.1.3.1费用扣减标准(4)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减除费用800元;4000元以上的,减除20%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5)财产转让所得,以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6)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6.1.3计税依据的法律界定6.1.3.2附加减除费用使用的范围和标准上面讲到的计算个人应纳税所得额的费用减除标准,对所有纳税人都是普遍适用的。但是,考虑到外籍人员和在境外工作的中国公民的生活水平比国内公民要高,而且我国汇率的变化情况对他们的工资、薪金所得也有一定的影响,为了不因征收个人所得税而加重他们的负担,在1993年修改的《个人所得税法》对外籍人员和在境外工作的中国公民的工资、薪金所得增加了附加减除费用的照顾。按照税法的规定,对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中国境内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义务人和在中国境内有住所而在中国境外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义务人,可以根据其平均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以及汇率变化情况确定附加减除费用,附加减除费用适用的范围和标准由国务院规定。国务院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对附加减除费用适用的范围和标准作了具体规定。6.1.3计税依据的法律界定6.1.3.2附加减除费用使用的范围和标准(1)附加减除费用适用的范围包括:在中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中工作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外籍人员;应聘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家机关中工作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外籍专家;在中国境内有住所而在中国境外任职或者受雇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个人;财政部确定的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其他人员。(2)附加减除费用标准。随着国内居民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整体生活费用的提高,为了贯彻国民待遇原则,在费用扣除标准上总体趋势应该是对国内居民和在国内工作的外籍人员逐步一致,故2011年国内居民费用减除标准提高后,非居民个人所得费用减除额仍然是4800元,即在3500元费用减除的基础上再附加减除1300元费用。(3)华侨和香港、澳门、台湾同胞参照上述附加减除费用标准执行。6.1.3计税依据的法律界定6.1.3.3每次收入的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对纳税义务人取得的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七项所得,都明确规定应该按次计算征税。由于扣除费用依据每次应纳税所得额的大小分别规定了定额和定率两种标准,对“次”界定一个准确的法律界限是十分重要的。6.1.3计税依据的法律界定6.1.3.3每次收入的确定对劳务报酬所得等七个项目的“次”,《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做出了明确规定。具体规定如下:(1)劳务报酬所得,根据不同劳务项目的特点,分别规定为:只有一次性收入的,以取得该项收入为一次。例如从事设计、安装、装帧、制图、化验、测试等劳务,往往是接受客户的委托,按照客户的要求,完成一次劳务后取得收入。属于同一事项连续取得收入的,以一个月内取得的收入为一次。例如,某歌手与一卡拉OK厅签约,在2013年一年内每天到卡拉OK厅演唱一次,每次演出后付酬100元。在计算其劳务报酬所得时,应视为同一事项的连续性收入,以其一个月内取得的收入为一次计征个人所得税,而不能以每天取得的收入为一次。6.1.3计税依据的法律界定6.1.3.3每次收入的确定(2)稿酬所得,以每次出版、发表取得的收入为一次。具体又可细分为:同一作品再版取得的所得,应视作另一次稿酬所得计征个人所得税。同一作品先在报刊上连载,然后再出版,或先出版,再在报刊上连载的,应视为两次稿酬所得征税。即连载作为一次,出版作为另一次。同一作品在报刊上连载取得收入的,以连载完成后取得的所有收入合并为一次,计征个人所得税。同一作品在出版和发表时,以预付稿酬或分次支付稿酬等形式取得的稿酬收入,应合并计算为一次。同一作品出版、发表后,因添加印数而追加稿酬的,应与以前出版、发表时取得的稿酬合并计算为一次,计征个人所得税。6.1.3计税依据的法律界定6.1.3.3每次收入的确定(3)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某项使用权的一次转让所取得的收入为一次。一个纳税义务人可能拥有不止一项特许权利,每一项特许权的使用权也可能不止一次向他人提供,因此,对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的“次”的界定,明确为每一项使用权的每次转让所取得的收入为一次。如果该次转让取得的收入是分笔支付的,则应将各笔收入相加为一次的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4)财产租赁所得,以一个月内取得的收入为一次。(5)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以支付利息、股息、红利时取得的收入为一次。(6)偶然所得,以每次收入为一次。(7)其他所得,以每次收入为一次。6.1.3计税依据的法律界定6.1.3.4计税依据的其他规定个人将其所得通过中国境内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社会公益事业以及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地区、贫困地区捐赠,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义务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个人取得的应纳税所得,包括现金、实物和有价证券。所得为实物的,应当按照取得的凭证上所注明的价格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无凭证或实物或者凭证上所注明的价格明显偏低的,由主管税务机关参照当地的市场价格核定应纳税所得额。所得为有价证券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票面价格和市场价格核定应纳税所得额。个人的所得(不含偶然所得,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用于资助的,可以全额在下月(工资、薪金所得)或下次(按次计征的所得)或当年(按年计征的所得)计征个人所得税时,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不足抵扣的,不得结转抵扣。1236.1.4税率的法律界定个人所得税的税率按所得项目不同分别确定为:(1)工资、薪金所得,适用3%~45%的超额累进税率。(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5%~35%的超额累进税率。(3)稿酬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20%,并按应纳税额减征30%。故其实际税率为14%。6.1.4税率的法律界定(4)劳务报酬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20%。对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的,实行加成征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是指个人一次取得劳务报酬,其应纳税所得额超过20000元。对应纳税所得额20000元至50000元的部分,依照税法规定计算应纳税额后再按照应纳税额加征五成;超过50000元的部分,加征十成。因此,劳务报酬所得,实际上适用20%、30%、40%的三级超额累进税率。(5)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20%。6.2个人所得税纳税人的税收筹划6.2.26.2.36.2.46.2.1通过人员的住所(居住地)变动降低税收负担居民纳税义务人与非居民纳税义务人的转换通过人员流动降低税收负担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人与个体工商户纳税义务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选择6.2.5个体工商户与个人独资企业的转换6.2.1居民纳税义务人与非居民纳税

义务人的转换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根据纳税人的住所和其在中国境内居住的时间,分为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由于对这两种纳税人的税收政策不同,因此,纳税人应该把握这一尺度,合法筹划纳税。6.2.1居民纳税义务人与非居民纳税

义务人的转换案例6-1一位美国工程师受雇于一家位于美国的公司(总公司)。从2012年10月起,他到中国境内的分公司帮助筹建某工程。2012年度内他曾离境60天回国向总公司述职,又曾离境40天回国探亲。2012年度他共领取薪金96000元。由于这两次离境时间相加超过90天,因此,这名工程师为非居民纳税义务人。又由于他从美国公司收取的96000元的薪金不是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所以不征收个人所得税。6.2.1居民纳税义务人与非居民纳税

义务人的转换案例6-1这位工程师就合法地利用“非居民纳税义务人”的身份节约了在中国境内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如果他在2012年度累计离境时间不超过90日,他将成为中国税法意义上的居民纳税人,需要就其全部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当然,根据美国税法的规定,该美国工程师从美国总公司取得的所得也要按美国税法缴纳个人所得税。由于中美两国有税收协定,如果在中国境内缴纳了个人所得税,可以在美国得到抵免,这时应分析他在美国的纳税情况,综合考虑。6.2.2通过人员的住所(居住地)变动

降低税收负担所谓人员的住所(居住地)变动,是指个人通过个人的住所或居住地跨越税境的迁移,也就是具体实施策划的当事人把自己的居所迁出某一国,但又不在任何地方取得住所,从而躲避所在国对其纳税人身份的确认,进而免除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在国际上,许多国家往往把拥有住所并在该国居住一定的时间以上确定为纳税义务人。6.2.2通过人员的住所(居住地)变动

降低税收负担在居住时间的确认上,各国的规定并不一致,有的以居住期超过一年为负税期限,有的规定为半年,还有的规定为三个月,当然也有更长的,规定以永久性住宅为标准。这样,一些从事跨国活动的人员就可以自由地游离于各国之间,而不至成为哪一个国家的纳税人,从而达到少缴税或不缴税的目的。比如,根据我国税法,在我国境内无住所而且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不用就其境外所得向我国缴纳个人所得税。这样,一个人在我国居住的时间只要不满一年(在其他国家居住,其时间只要不满该国有关所得税法所规定的期限),就不用就其全部收入缴纳个人所得税,事实上免除了部分纳税义务,从而达到了降低税收负担的目的。在这里要特别重视的是几个时间概念。法规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一条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6.2.2通过人员的住所(居住地)变动

降低税收负担仍以我国为例,我国税法规定,在境内居住一年,是指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在中国境内居住365天。临时离境的,不扣减日数。这里所说的临时离境,是指在一个纳税年度中一次不超过30天或者多次累计不超过90天的离境。这是其一。其二,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但是居住一年以上五年以下的个人,其来源于中国境外的所得,经主管税务部门批准,可以只就由中国境内公司、企业以及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支付的部分缴纳个人所得税。其三,居住超过五年的个人,从第六年起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外的全部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其四,在中国无住所,但是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在中国境内连续或者累计居住不超过90天的个人,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由境外雇主支付并且不由该雇主在中国境内的机构、场所负担的部分,免于缴纳个人所得税。所以税收筹划人在具体的税收筹划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这些时间之窗。6.2.3通过人员流动降低税收负担通过人员流动降低税收负担的思路,从本质上讲,与人员的住所变动大同小异。其区别主要表现在:前者是住所的变化,而后者则是人本身在不同的区域中位移。6.2.3通过人员流动降低税收负担比如,一个跨国自然人可以不停地从这个国家向那个国家流动,但在每一个国家停留的时间都不长,这个人就可以不作为任何国家的居民,从而不作为任何国家的纳税人,进而达到免予缴税的目的。此外,人员的流动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取得适当的收入之后,将财产或收入留在低税负地区,人则到高税负但费用比较低的地方去,如香港的收入高,税收负担比较低,但当地的生活费用却高得惊人,于是有的香港人在取得足够的收入之后,就到内地来,从而既没有承担内地的高税收负担,又躲避了香港的高水平消费的费用,真可谓一举两得。6.2.4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人与个体工商户纳税义务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选择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个人投资在经济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个人投资也成为越来越热门的话题。作为投资者个人,在进行投资前必然会对不同的投资方式进行比较,以选择最佳方式进行投资。目前,个人可以选择的投资方式主要有:作为个体工商户从事生产经营;个人从事承包、承租业务;成立个人独资企业;组建合伙企业;设立有限责任制企业(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人)。在对这些投资方式进行比较时,如果其他因素相同,投资者应承担的税收,尤其是所得税便成为决定投资决策的关键。6.2.4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人与个体工商户纳税义务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选择从2000年1月1日起,我国对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停止征收企业所得税,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投资者的投资所得,比照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在上述几种投资方式中,一般来讲,在收入相同的情况下,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制企业的税负是不一样的,有限责任制企业的税负最重。但是,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制企业这三种形式的企业是法人单位,在发票的申购、纳税人的认定等方面占有优势,比较容易开展业务,经营的范围也比较广,并且可以享受国家的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在这三种企业形式中,有限责任制企业以公司的形式出现,只承担有限责任,风险相对较小;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由于要承担无限责任,风险较大。我们只要通过比较有限责任制企业和其他任意形式的纳税人的转换,就可以分析其税负情况。6.2.4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人与个体工商户纳税义务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选择现以有限责任制企业与个体工商户纳税人的转换来说明。个人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形式较多,分配方式也不尽相同。法规链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对企事业单位实行承包经营、承租经营取得所得征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4]第179号)(1)个人对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后,工商登记改为个体工商户的,应按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计征个人所得税,不再征收企业所得税。(2)个人对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后,工商登记仍为企业的,不论其分配方式如何,均应先按照企业所得税的有关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然后根据承包、承租经营者按合同(协议)规定取得的所得,依照《个人所得税法》的有关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具体为:①承包、承租人对企业经营成果不拥有所有权,仅按合同(协议)规定取得一定所得的,应按工资、薪金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②承包、承租人按合同(协议)规定只向发包方、出租人交纳一定费用,交纳承包、承租费后的企业的经营成果归承包、承租人所有的,其取得的所得,按企事业单位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6.2.4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人与个体工商户纳税义务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选择此外,税法还规定,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共同适用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与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的不同之处在于,对实际经营期不满1年的经营所得,在计算、确定应纳税所得额时,两者的计算方法存在着原则上的区别。这就是: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应以每一纳税年度取得的收入计算纳税,对于生产经营期不满1年的,应将其在实际生产经营期间内取得的所得换算为全年所得,以正确确定适用税率;而对实行承包、承租经营的纳税人,虽然原则上要求其应以每一纳税年度取得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计算纳税,但是,对于在一个纳税年度内承包、承租经营不足12个月的,应以其实际承包、承租经营的月份数作为一个纳税年度计算纳税。6.2.4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人与个体工商户纳税义务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选择计算公式为:6.2.4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人与个体工商户纳税义务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选择纳税人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方式是否变更营业执照将直接决定纳税人税负的轻重。若使用原企业的营业执照,要多征一道企业所得税;如果变更为个体营业执照,则只征一道个人所得税。案例6-1某街道集体企业由于对市场需求把握不准,造成产品大量积压,资金难以回笼,企业处于倒闭的边缘。为了避免企业破产,该企业主管部门经研究,决定将企业对外租赁经营。通过竞标,某公司退职的企业管理人员张先生出资经营该企业。该企业主管部门将全部资产租赁给张先生经营,张先生每年上交租赁费6万元。租期为2年,从2009年10月1日至2011年9月30日。2009年10-12应计提折旧5000元。租赁后,该企业主管部门不再为该企业提供管理方面的服务,该企业的经营成果全部归张先生个人所有。6.2.4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人与个体工商户纳税义务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选择案例6-1方案1:张先生将原企业的工商登记改变为个体工商户。这样,其经营所得就按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按照国税发[1997]43号文的规定,个体工商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的租赁费,可以据实扣除。如果张先生2009年实现会计利润53000元(已扣除应上交的2009年10月至2009年12月的租赁费60000÷12×3=15000(元),未扣除折旧),张先生本人未拿工资,费用扣除标准为每月3500元,则:6.2.4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人与个体工商户纳税义务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选择案例6-1本年度应纳税所得额:53000-3500×3=42500(元)

换算成全年的所得额:42500/3×12=170000(元)

按全年所得计算的应纳税额:170000×35%-14750=44750(元)

实际应纳税额:44750/12×3=11187.5(元)张先生实际取得的税后利润:53000-11187.5=41812.5(元)其中,张先生支付的60000元租赁费允许在2009年度扣除15000元(=60000÷12×3),但不得提取折旧。6.2.4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人与个体工商户纳税义务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选择案例6-1方案2:如果张先生仍使用原企业的营业执照,则按规定在交纳企业所得税后,还要就其税后所得再按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在这种情况下,原企业的固定资产仍属该企业所有,按规定可以提取折旧,但上交的租赁费不得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也不得把租赁费当做管理费用进行扣除。需要说明的是,对承包、承租经营方式下企业上交的承包费能否在税前扣除的问题,各地做法不一,有的省市规定可以按照权责发生制据实扣除,有的省市则不允许扣除。为比较税负,这里采用不重复扣除的办法。若本年折旧额为5000元,不考虑其他纳税调整因素,则:6.2.4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人与个体工商户纳税义务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选择案例6-1该企业2009年实现的会计利润:53000-5000=48000(元)应纳税所得额:48000+15000(3个月承包费)=63000(元)应纳企业所得税:63000×25%=15750(元)

张先生实际取得承包、承租收入:48000-15750=32250(元)

应纳个人所得税:(32250-3500×3)×10%-750=1425(元)(不必换算为1年)张先生实际取得的税后利润:32250-1425=30825(元)通过比较,第一种方案比第二种方案多获利10987.5元(=41812.5-30825)。6.2.4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人与个体工商户纳税义务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选择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操作中,税务部门判断承包、承租人对企业经营成果是否拥有所有权时,一般是按照对经营成果的分配方式进行的。如果是定额上交,成果归己,则属于承包、承租所得;如果对经营成果按比例分配,或者承包、承租人按定额取得成果,其余成果上交,则属于工资、薪金所得。因此,纳税人可以先根据预期的经营成果测算个人所得税税负,然后再确定具体的承包、分配方式,以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用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为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人从有限责任制企业转换为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做筹划。6.2.5个体工商户与个人独资企业的转换前面也提到过,从2000年1月1日起,我国对个人独资企业停止征收企业所得税,个人独资企业投资者的投资所得,比照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这样,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者所承担的税负按年应纳税所得额及适用税率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应纳税所得额越少,对应的税率越低,税负也越轻。反之亦然。我们可以利用个体工商户与个人独资企业的转换,通过对税基大的应纳税所得额进行分解来获得税收利益。6.2.5个体工商户与个人独资企业的转换案例6-32012年王某开设了一个经营水暖器材的公司,由其妻负责经营管理。王某同时也承接一些安装维修工程。预计其每年销售水暖器材的应纳税所得额为4万元,承接安装维修工程的应纳税所得额为3万元。筹划前,王某的经营所得属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全年应纳所得税70000×30%-9750(个人所得税速算扣除数)=11250(元)。6.2.5个体工商户与个人独资企业的转换案例6-3筹划:王某和妻子决定成立两个个人独资企业,王某的企业专门承接安装维修工程,王妻的公司只销售水暖器材。在这种情况下,假定每年的收入相同,王某和妻子每年应纳的所得税分别为30000×10%-750(个人所得税速算扣除数)=2250(元)和40000×20%-3750=4250(元),两人合计纳税2250+4250=6500(元),每年节税11250-6500=4750(元)。当然,这种转换需要支付一定的工商登记费和手续费。6.3对不同收入项目计税依据和税率的税收筹划6.3.26.3.36.3.46.3.1劳务报酬所得节税筹划工资、薪资所得的税收筹划稿酬所得的筹划利息、股息和红利所得的筹划6.3.5个体工商户所得的纳税筹划6.3.6其他所得项目的税收筹划6.3.1工资、薪资所得的税收筹划工资、薪金福利化筹划利用“削山头”法进行筹划纳税项目转换与选择的筹划年终奖的税收筹划13246.3.1.1工资、薪金福利化筹划即住房是企业免费提供或收取部分租金提供的。由于个人所得税是就个人的收入总额划分档次课税,对个人的支出只确定一个固定的扣除额,这样收入越高支付的税金越多,故企业将住房费直接支付给个人将会造成个人较多的税收负担。如果企业为个人租用房子并采取企业支付租金方式,则会造成个人的税收负担和收入水平的差异。因此,在受聘时,应与雇主协商,由雇主支付个人在工作期间的寓所租金,而薪金则在原有基础上作适当的调整。这样,雇主的负担不变,个人则可因此而降低个人所得税中工薪应负担的税收。1企业提供住所6.3.1.1工资、薪金福利化筹划案例6-4某公司会计师张先生每月从公司获取工资、薪金所得8000元,由于租住一套两居室,每月付房租2000元,除去房租,张先生可用的收入为6000元。这时张先生应纳的个人所得税是:(8000一3500)×10%-105=345(元)如果公司为张先生提供免费住房,每月工资下调为6000元,则张先生应纳个人所得税为:(6000一3500)×10%-105=145(元)做如此筹划后,张先生可节省所得税200元,而公司也没有增加支出。6.3.1.1工资、薪金福利化筹划即由企业支付旅游费用,然后降低个人的薪金。职工根据国家的规定都可以享受法定休假,在此期间一切费用照付。如果个人放弃取得这部分工资的权利,而要求企业提供休假旅游的费用,只要是财务制度所允许的,企业都会予以接受,这样,对企业来讲,并没多支出,而对个人来讲就是少收入高消费。2企业提供假期旅游津贴6.3.1.1工资、薪金福利化筹划由企业向职工提供的各种福利设施,若不能将其转化为现金,则不会视为工资收入,从而也就不必计算个人所得税。这样,企业通过提高职工福利,增加其物质满足,也可少纳所得税。(1)企业提供免费膳食或者由企业直接支付搭伙管理费。企业提供的膳食餐具必须具有不可变现性,即不可转让,不能兑换现金。(2)使用企业提供的家具及住宅设备。由企业向职工提供住宅或由企业支付租金时,由企业集体配备家具及住宅设备,然后收取低租金。3企业提供员工福利设施6.3.1.1工资、薪金福利化筹划(3)企业提供办公用品和设施。某些职业的工作需要专用设备,如广告设计人员需要高档计算机等。如果由职工自己购买,则职工会提出加薪的要求,而加薪就要上税。此时由企业购买后配给职工使用,可避免纳税。(4)由企业提供车辆供职工使用,该车辆不可以再租给他人使用。(5)转售股票认购权。(6)企业为职工子女成立教育基金,提供奖学金给职工子女。(7)使用由企业缔结合约提供给职工的公用设施,如水、电、煤气、电话等。3企业提供员工福利设施6.3.1.1工资、薪金福利化筹划总之,缴纳工资、薪金所得税的个人,其节税的主要方法是在保证消费水平提高的前提下,降低所得额,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对于企业来讲,要在遵守税法的前提下,合理地选择职工收入支付方式,以帮助职工提高消费水平。一味地增加现金收入,从税收角度来考虑并不是完全可取的。3企业提供员工福利设施6.3.1.2纳税项目转换与选择的筹划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的是3%~45%的七级超额累进税率;劳务报酬所得适用的是20%的比例税率;对于一次收入畸高的,可以实行加成征收。由于相同数额的工资、薪金所得与劳务报酬所得所适用的税率不同,因此利用税率的差异进行税收筹划是节税的一个重要思路。在某些情况下将工资、薪金所得与劳务报酬所得分开,而在有些情况下将工资、薪金所得合并就会节约税收。6.3.1.2纳税项目转换与选择的筹划(1)劳务报酬转化为工资、薪金。由于在某些情况下,比如当应纳税所得额比较少的时候,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的税率比劳务报酬所得适用的比例税率20%低,因此在可能的时候将劳务报酬所得转化为工资、薪金所得,能节省税收。6.3.1.2纳税项目转换与选择的筹划案例6-5王先生2014年10月份从单位获得工资类收入3000元,由于单位工资太低,王先生同月在A公司找了一份兼职工作,收入为每月5000元。如果王先生与A公司没有固定的雇佣关系,则按照税法的规定,工资、薪金所得与劳务报酬所得应分开计算征收。这时,工资、薪金所得没有超过基本扣除限额3500元因而不用纳税,而劳务报酬所得应纳税额为:(5000-5000×20%)×20%=800(元)因而王先生6月份应纳税额为800元。6.3.1.2纳税项目转换与选择的筹划案例6-5如果王先生与A公司建立起合同制的雇佣关系,与原单位解除合同,来源于原单位的3000元则被视为劳务报酬,需纳税(3000-800)×20%=440(元)。由A公司支付的5000元作为工资薪金收入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为:(5000-3500)×3%=45(元)在该案例中,如果王先生与A公司建立固定的雇佣关系,则每月可以节税315元(=800-440-45),一年则可节省税收3780元。当然,此案例是一个极其理想化的情况,实际上与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等在个人的生活决策中是很大的事情,此后是否还能和原单位保持业务联系是很复杂的事情,需要综合考虑各种情况。这个简化的案例主要是为了说明这种收入项目转化的可能性。6.3.1.2纳税项目转换与选择的筹划(2)工资、薪金转化为劳务报酬。在纳税人工资、薪金较高,适用边际税率高的情况下,将工资薪金所得转化为劳务报酬所得更有利于节省税收。6.3.1.2纳税项目转换与选择的筹划案例6-6纳税人刘先生系一高级软件开发工程师,2014年44月获得某公司的工资类收入52000元。如果刘先生和该公司存在稳定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则应按工资、薪金所得缴税,其应纳税所得额为:

52000-3500=48500(元)

其应纳税额为:

48500×30%-2755=11795(元)6.3.1.2纳税项目转换与选择的筹划案例6-6如果刘先生和该公司不存在稳定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则该项所得应按劳务报酬所得缴税,其应纳税所得额为:52000×(1-20%)=41600(元)其应纳税额为:41600×30%-2000=10480(元)因此,如果刘先生与该公司不存在稳定的雇佣关系,则他可以节省税收1315元。6.3.1.3利用“削山头”法进行筹划对于适用于累进税率的纳税项目,应纳税的计税依据在各期分布越平均,越有利于节省纳税支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九条第二款规定:特定行业的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的税款,可以实行按年计算、分月预缴的方式计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条的规定可以知道,这些行业是采掘业、远洋运输业、远洋捕捞业以及财政部确定的其他行业。因此,这些行业的纳税人可以利用这项政策使其税负合理化。但在实际生活中并不仅是这些行业的工资起伏比较大,故当纳税人在其他行业遇到每月工资变化幅度较大的情况时,就可以借鉴该项政策的做法,即将每月收入平均分摊,这样就可以少缴税款,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6.3.1.3利用“削山头”法进行筹划由于实行累进税率,单位又是个人所得税的代扣代缴人,故纳税人在具体实施纳税筹划时首先要做好计划。税收计划的制订,就是通过对现行税法的研究,根据对个人在近期内收入情况的预计做出收入分期的适当安排。比如,对工资、薪金所得的征税,在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会时有波动:今天是满负荷运作,而明天则有可能处于半停产状态。在满负荷运作状态员工就有可能获得很高的工资和奖金,而在半停产状态,其员工则可能仅拿到基本工资。6.3.1.3利用“削山头”法进行筹划案例6-7李某是一家旅游公司的职员,因公司业务淡旺季分明,工资发放也随着业务收入多少而在一年中波动。2013年李某7月份工资加奖金拿到8500元,8月份9000元,9月份5500元,10月份3500元,11月份2500元,12月份2000元。在计算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时,企业的财务人员对李某7月份至9月份的工资薪金收入代扣代缴了个人所得税。根据现行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李某7,8月份取得的收入扣除每月3500元的费用后应适用第3级20%的最高边际税率,9月份适用第2级10%的税率,而11月、12月两个月因未达到350。元的费用扣除额而不用纳税。这种不平均的工资发放方式使个别月份适用了较高的边际税率,而有些月份则没有达到费用扣除标准,使本来应该得到的基本扣除未充分享受到。6.3.1.3利用“削山头”法进行筹划案例6-7企业财务人员的计算缴纳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关键是在工资发放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纳税因素,没有实施一定的税务筹划。如果该企业的管理人员拥有纳税意识,在年初就对本企业的经营情况做出分析,根据企业经营周期的波动性,事先做出有意识的安排,并对企业员工讲清楚,预先做一些纳税的筹划工作,即在企业营销的旺季少发一些奖金,或者在财务上先把该提的奖金提出来,然后在业务淡季再慢慢地发出去,这样操作就可以达到为员工省税的目的。6.3.1.3利用“削山头”法进行筹划目前一部分企业普遍存在另外一种工资发放方法:平时无论工作量多大、业务效果多好也只发放基本的工资、奖金,原本应该发的工资和奖金积累在一起,放到年底再集中发给职工。出现这种做法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出于鼓励员工积极性的考虑,但是若把缴纳税金的因素考虑进来,这种发工资的办法肯定会增加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因为税务机关在计征个人所得税的时候,并不考虑你以前的工资和奖金发放的高低,也不允许将某一个月的高额工资和奖金在以前的月份平摊。这样,以前的月份可能达不到费用扣除标准或只勉强达到了费用扣除标准——达到了费用扣除标准也只适用较低的边际税率——而集中发放的那一个月的奖金数额却很高,因而就要适用较高的边际税率,增加了职工的税收负担。6.3.1.4年终奖的税收筹划“年终奖”是指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扣缴义务人根据其全年经济效益和对雇员全年工作业绩的综合考核情况,向雇员发放的一次性奖金。上述一次性奖金包括年终加薪、实行年薪制和绩效工资办法的单位根据考核情况兑现的年薪和绩效工资。由于年终奖的纳税方法是一种优惠办法,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对每一个人,该计算纳税办法只允许采用一次。6.3.1.4年终奖的税收筹划纳税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单独作为一个月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纳税,并按以下计税办法,由扣缴义务人发放时代扣代缴:(1)先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先将雇员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2)如果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高于(或等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适用公式为:

应纳税额=雇员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适用税率一速算扣除数(3)如果在发放年终一次性奖金的当月,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3500元),应将全年一次性奖金减除“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后的余额,按上述办法确定全年一次性奖金的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适用公式为:应纳税额=(雇员当月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适用税率一速算扣除6.3.1.4年终奖的税收筹划案例6-8

2015年12月某公司发放年终奖时,刘某应发54000元,张某应发55000元,两人当月工资数都是3500元,请为刘某和张某分别计算年终奖的纳税额。刘某年终奖应交税:54000×10%-105=5295(元)税后实得54000-5295=48705(元)张某年终奖应交税:55000×20%-555=10445(元)税后实得55000-10445=44555(元)这里我们惊奇地发现应发奖金数张某比刘某多1000元,但税后实得数张某却比刘某少4150元!6.3.1.4年终奖的税收筹划案例6-9王某12月份的工资收入为3500元,取得年终奖金54001元,请计算其应纳个人所得税。王某的工资收入3500元免征个人所得税。奖金收入应纳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如下:(1)确定适用税率:54001一12=4500.08(元)适用20%的税率,速算扣除数为555元。(2)计算应纳税额:54001X20%一555=10245.2(元)(3)税后实际奖金数为:54001一10245.2=43755.8(元)6.3.1.4年终奖的税收筹划从上面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奖金多发1元,实际应纳税额却多4950.2元,税后实得收人实际反而少了4949.2元。这就是所谓的“疯狂的1元钱”现象或称“54001”现象,即每到个人所得税税率进级临界区间,都会出现同样的现象,即奖金多税后收人却少的情况。边际税率越高,这种现象就越突出,如现行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适用的七级超额累进税率表中从第2级到第3级,税率由10%提高到20%即是这种现象。在年终奖适用工薪所得税税率时,每个级差都是一个“节点”,而在每个“节点”附近都会有一个“多发不如少发”的纳税禁区。6.3.1.4年终奖的税收筹划案例6-10某公司部门经理艾某采用全年工资、奖金包干制,预计其2014年全年工薪薪金总计88000元,公司财务部讨论了以下四种发放方式,请其选择:(1)每月工资3500元,年终一次性发放全年奖46000元。(2)每月工资5000元,年终一次性发放全年奖28000元。(3)每月工资3500元,每个季度末发放季度奖金700。元;年终一次性发放全年18000元。(4)每月工资5000元,每个季度末发放奖金2500元,年终一次性发放全年奖18000元。根据上述资料,艾某选择哪种发放方式最有利?6.3.1.4年终奖的税收筹划案例6-10第(1)种方案:每月工资不纳税;年终奖适用税率100%(46000÷12=3833.33(元/月),在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税率表第2级),速算扣除数是105元。年终奖应纳个人所得税=46000×10%-105=4495(元)。第(2)种方案:每月工资应纳个人所得税=(5000-3500)×3%=45(元);年终奖适用税率10%(28000÷12=2333.33(元/月),在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税率表第2级),速算扣除数是105元,年终奖应纳个人所得税=28000×10%-105=2695(元);全年应纳个人所得税=45×12+2695=3235(元)。6.3.1.4年终奖的税收筹划案例6-10第(3)种方案:1、2、4、5、7、8、10、11月不缴纳个人所得税;3、6、9、12月应纳个人所得税=(7000×20%-555)×4=3380(元);年终奖适用税率3%(18000÷12=1500(元/月),在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税率表第1级),年终奖应纳个人所得税=18000×3%=540(元);全年应纳个人所得税=3380+540=3920(元)。第(4)种方案:1、2、4、5、7、8、10、11月应纳个人所得税=(5000-3500)×3%×8=360(元);3、6、9、12月应纳个人所得税=(4OOO×10%-105)×4=1180(元);年终奖适用税率3%(18000÷12=15000元/月),在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税率表第1级),年终奖应纳个人所得税=18000×3%=540(元);全年应纳个人所得税=360+1180+540=2080(元)。由上述计算可知,第(4)种方案对王某最有利。6.3.2劳务报酬所得节税筹划虽然劳务报酬适用的是20%的比例税率,但由于对于一次性收入畸高的情形实行加成征收,实际相当于适用三级超额累进税率。因此一次收入数额越大,其适用的税率就越高。所以劳务报酬所得筹划方法的一般思路就是:通过增加费用开支尽量减少应纳税所得额,或者通过延迟收入、平分收入等方法,将每一次的劳务报酬所得安排在较低税率的范围内。劳务报酬所得节税筹划方法1.分项计算筹划法2.支付次数筹划法3.费用转移筹划法6.3.2劳务报酬所得节税筹划劳务报酬所得以每次收入额减除一定的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列举了劳务报酬所得的各种形式,对于这些所得属于一次性收入的以取得该项收入为一次;属于同一项目的连续性收入,以一个月内取得的收入为一次。这里的同一项目是指劳务报酬所得列举具体劳务项目中的某一单项。个人兼有不同的劳务报酬所得,应当分别减除费用,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在缴纳所得税时应明白并充分利用这一点。6.3.2.1分项计算筹划法6.3.2劳务报酬所得节税筹划案例6-11如果分项计算,可节省大量税款,计算如下:设计费应纳税额=20000×(1-20%)×20%=3200(元);翻译费应纳税额=15000×(1-20%)×20%=2400(元);技术服务费应纳税额=30000×(1-20%)×30%-2000=5200(元)。总共应纳税额=3200+2400+5200=10800(元),稍稍安排一下就可以少缴3000元税款。6.3.2劳务报酬所得节税筹划《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对于同一项目的连续性收入,以每一月的收入为一次。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某些行业收入的获得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即在某个时期收入可能较多,而在另一时期收入可能会很少甚至没有收入。这样就有可能在收入较多时适用较高的税率,而在收入较少时适用较低的税率,甚至可能低于免征额,造成总体税负较高。这时,纳税人只要进行一些很简单的筹划活动,就可能获取较高的回报。即纳税人和劳务报酬的支付人商议,把本应该三个月支付的劳务费在一年内支付,使该劳务报酬的支付每月比较平均,从而使得该项所得适用较低的税率。同时,这种支付方式也使得支付人不必一次性支付较高费用,减轻了其经济负担,支付人也会比较乐意去做。6.3.2.2支付次数筹划法6.3.2劳务报酬所得节税筹划案例6-12张某为某企业职工,业余自学通过考试获得了注册会计师资格,和某会计师事务所商定每年年终到该事务所兼职三个月(由于会计业务的特殊性,到年底会计业务特别多,平时则很少)。年底三个月每月可能会支付30000元劳务报酬。如果张某和该事务所按实际情况签约,则张某应纳税额的计算如下:6.3.2劳务报酬所得节税筹划案例6-12月应纳税额=30000×(1-20%)×30%-2000=5200(元),总共应纳税额=5200×3=15600(元)。如果张某和该会计师事务所商定,年终的劳务费在以后的一年中分月支付,具体形式不限,每月大约支付7500元,则月应纳税额=7500×(1-20%)×20%=1200(元),总共应纳税额=1200×12=14400(元),少缴税款1200元。6.3.2劳务报酬所得节税筹划对具体的劳务报酬项目来说,个人举办培训班取得的培训收入和董事费收入均可采用此种方法。根据国税函[1996]658号文,个人无须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并取得执照举办学习班、培训班的,其取得的办班收入属于“劳务报酬所得”应税项目,应按税法规定计征个人所得税。其中,办班者每次收入按以下方法确定:一次收取学费的,以一期取得的收入为一次;分次收取学费的,以每月取得的收入为一次。6.3.2.2支付次数筹划法6.3.2劳务报酬所得节税筹划由于分期收取学费可以以每月的收入为一次,这样就可以使得收入分散,每次的应纳税所得额减少,相应地适用较低的税率,因而举办者可以考虑对收入进行筹划。但是这种筹划应具备一定的前提,即能保证每次人数不会减少(或者被培训者将一直愿意接受培训,或者即使有人退出也会有人重新加入,即需求没有弹性或者很小),至少减少得不多。如果采取这种收费方式进行培训,被培训者越来越少,每次收学费时都会发现收入减少了许多,则最终收入可能会大减,虽然税负有所减轻,但净收益反而不如一次性收取学费的多,有时甚至会相差甚远。6.3.2.2支付次数筹划法6.3.2劳务报酬所得节税筹划国税发[1994]89号文规定,个人担任董事职务所取得的董事费收入,属于劳务报酬所得性质,按照劳务报酬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一般而言,董事费的收入是一次性支付,而且数额较大。如果按照劳务报酬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将适用较高的税率,这样,董事费的很大一部分将作为个人所得税税款上缴国库。对于董事费的纳税筹划一般有以下两种:一是将一部分董事费作为工资、薪金在平时就支付给担任董事职务的个人,使得董事费尽量适用较低税率。由于对收入进行了分摊,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的税率也不会增大多少,但董事费适用的税率却发生了很大变化。二是将董事费分次发放,比如每年发放2次或3次等。6.3.2.2支付次数筹划法6.3.2劳务报酬所得节税筹划为他人提供劳务以取得报酬的个人,可以考虑由对方提供一定的福利,将本应由自己承担的费用改由对方提供,以达到规避个人所得税的目的。下列方式可以考虑,即由对方提供餐饮服务、报销交通开销、提供住宿、提供办公用具、安排实验设备等。这样就等于扩大了费用开支,相应地降低了自己的劳务报酬总额,从而使得该项劳务报酬所得适用较低的税率,或扣除超过20%的费用(一次劳务报酬高于4000元时)。这些日常开支是不可避免的,如果由个人负担就不能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而由对方提供则能够扣除,由对方提供虽然减少了名义报酬额,但实际收益却有所增加。6.3.2.3费用转移筹划法6.3.3稿酬所得的筹划系列丛书筹划法再版筹划法著作组筹划法增加前期写作费用筹划法13246.3.3.1系列丛书筹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人以图书、报刊方式出版、发表同一作品(文字作品、书画作品、摄影作品以及其他作品),不论出版单位是预付还是分笔支付稿酬,或者加印该作品再付稿酬,均应合并稿酬所得按一次计征个人所得税。但对于不同的作品却是分开计税,这就给纳税人的筹划创造了条件。如果一本书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以系列丛书的形式出现,则该作品将被认定为几个单独的作品,单独计算纳税,这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节省纳税人不少税款。6.3.3.1系列丛书筹划法使用该种方法应该注意以下几点:该著作可以被分解成一套系列著作,而且该种发行方式不会对发行量有太大的影响,当然最好能够促进发行。如果该种分解导致著作的销量或者学术价值大受影响,则这种方式将得不偿失。该种发行方式应保证每本书的人均稿酬小于4000元,因为这种筹划法利用的是抵扣费用的临界点,即在稿酬所得小于4000元时,实际抵扣标准大于20%。该种发行方式要想充分发挥作用,最好与后面的著作组筹划法结合。2316.3.3.1系列丛书筹划法案例6-13某税务专家经过一段时间的辛苦工作,准备出版一本关于纳税筹划的著作,预计稿酬所得12000元。试问,该税务专家应如何筹划?(1)如果该纳税人以一本书的形式出版该著作,则应纳税额=12000×(1-20%)×20%×(1-30%)=1344(元)。6.3.3.1系列丛书筹划法案例6-13(2)如果在可能的情况下,该纳税人以4本为一套系列丛书出版,则该纳税人的纳税情况如下:每本稿酬=12000÷4=3000(元)每本应纳税额=(3000-800)×20%×(1-30%)=308(元)总共应纳税额=308×4=1232(元)由此可见,在这种情况下,该税务专家采用系列丛书法可以节省税款112元,他可以考虑选择该种筹划法。6.3.3.2著作组筹划法如果一项稿酬所得预计数额较大,还可以考虑使用著作组筹划法,即改一本书由一个人写为由多个人合作创作。和上一种方法一样,该种筹划方法利用的是低于4000元稿酬的800元费用抵扣,该项抵扣的效果大于20%抵扣标准。6.3.3.1系列丛书筹划法该种筹划方法,除了可以使纳税人少缴税款外,还具有以下好处:这种著作方法可以加快创作的速度,使得一些社会急需的书籍早日面市,使得各种新观点以最快的方式出现,从而促进知识的进步。对于著作人来说,其著作成果更容易积累。集思广益,一本书在几个水平相当的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其水平一般会比一个人单独创作更高,但这要求各个创作人具有一定的水平,而且各人都应尽自己最大努力写其擅长的部分。2316.3.3.2著作组筹划法但使用这种筹划方法应当注意,由于成立著作组,各人的收入可能会比单独创作时少,虽然少缴了税款,但对于个人来说最终收益减少了。因此,该种筹划方法一般用在著作任务较多,比如有一套书要出版,或者成立长期合作的著作组情形下。而且由于长期的合作,节省税款的数额也会由少积多。6.3.3.2著作组筹划法案例6-14某财政专家准备写一本财政学教材,出版社初步同意该书出版之后支付稿费24000元。如果该财政专家单独著作,则可能的纳税情况是:应纳税额=24000×(1-20%)×20%×(1-30%)=2688(元)。如果财政专家采取著作组筹划法,并假定该著作组共10人,则可能的纳税情况是:应纳税额=(2400-800)×20%×(1-30%)×10=2240(元)。如果按本书案例1—1所讲的方法,其中9个人每人分稿酬800元,第10个人分稿酬16800元,在这种情况下,则只须缴税1881.6元。6.3.3.3再版筹划法这种筹划方法就是在作品市场看好时,与出版社商量采取分批印刷的办法,以减少每次收入量,节省税款。《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人每次以图书的形式在两处或两处以上出版、发表或再版同一作品而取得的稿酬所得,可分别将各处取得的所得或再版所得按分次所得计征个人所得税。因此,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考虑再版这种筹划方法。由于出版社对一本书再版比较麻烦,因此这种筹划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一般也只是作为辅助的筹划方法使用,比如,在运用前两种方法进行筹划仍不能奏效时。此外,这种筹划方法只在待出版物市场看好时,即预期销路较好时运用。因为如果该出版物的销路不好,第一次出版后出版社便不愿意再次出版,其筹划便失去了意义。6.3.3.4增加前期写作费用筹划法根据税法规定,个人取得的稿酬所得只能在一定限额内扣除费用。众所周知,应纳税款的计算是用应纳税所得额乘以税率而得,税率是固定不变的,应纳税所得额越大,应纳税额就越大。如果能在现有扣除标准下,再多扣除一定的费用,或想办法将应纳税所得额减少,就可以减少应纳税额。6.3.3.4增加前期写作费用筹划法一般的做法就是和出版社商量,让其提供尽可能多的设备或服务,这样就将费用转移给了出版社,自己基本上不负担费用,使得自己的稿酬所得相当于享受到两次费用抵扣,从而减少应纳税额。可以考虑由出版社负担的费用有以下几种:资料费、稿纸、绘画工具、作图工具、书写工具、其他材料费、交通费、住宿费、实验费、用餐费、实践费等,有些行业甚至可以要求提供办公室以及电脑等办公设备。现在对收入明晰化的呼声普遍较大,而且由出版社提供条件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出版社可以考虑采用限额报销制,问题其实就好解决了。6.3.3.4增加前期写作费用筹划法案例6-15经济学家欲创作一本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与趋势的专业书籍,需要到广东某地区进行实地考察研究,由于该经济学家学术水平很高,预计这本书的销路看好。出版社与该经济学家达成协议:全部稿费为20万元,预计到广东考察的费用支出为5万元。6.3.3.4增加前期写作费用筹划法案例6-15如果该经济学家自己负担费用,则应纳税额=200000×(1-20%)×20%×(1-30%)=22400(元),实际收入=200000-22400-50000=127600(元)。如果改由出版社支出费用,限额为50000元,则实际支付给该经济学家的稿费为15万元,应纳税额=150000×(1-20%)×20%×(1-30%)=16800(元),实际收入=150000-16800=133200(元)。133200-127600=5600(元)。因此,第二种方法可以节约税款5600元。6.3.4利息、股息和红利所得的筹划专项基金筹划法投资方式筹划法所得再投资筹划法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13246.3.4.1专项基金筹划法我国在2008年10月9日前对居民储蓄存款的利息是征税的,此后就暂免征收储蓄存款利息的个人所得税。当时为体现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一方面国家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在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时,也给予教育一定的优惠。法规链接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实施办法第五条对个人取得的教育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以及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的其他专项储蓄存款或者储蓄性专项基金存款的利息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这也就为当时个人进行纳税筹划创造了有利的条件。6.3.4.1专项基金筹划法所谓教育储蓄是指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指定银行开户、存入规定数额资金、用于教育目的的专项储蓄。在我国,中国工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