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名校试卷PAGEPAGE1河南省南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面对人民不满及周兴起的危险形势,曾有大臣提醒纣,纣说:“我生不有命在天?”后商被周取代,周特别强调“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但在其统治者内部却明确表示,保民就是敬天,敬天要做到保民。据此可知,周人()A.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B.从人事角度思考天命C.构建了新型政治体制 D.旨在宣扬传统天命观〖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但在其统治者内部却明确表示,保民就是敬天,敬天要做到保民。”可知,体现了周朝敬天保民的思想,说明周人重视从保民的角度思考王朝的命运,B项正确;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不符合史实,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排除A项;材料与周人构建新型政治体制无关,排除C项;“旨在宣扬传统天命观”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研究发现,距今大约5000年,人类普遍遭遇洪灾,中外应对策略有所不同。如果我们从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故事中提炼关键词,那么大禹治水可以被概括为治、堵、败、疏、成,而诺亚方舟则可以概括为逃、淘汰、选择、拯救。据此推断最准确的是)A.中国自古崇尚科学精神 B.西方自古缺乏进取精神C.中国文化讲究和谐相处 D.西方文化崇尚理性法治〖答案〗C〖解析〗大禹治水强调“治、堵、败、疏、成”,意味着当时中国人注重主动应对,在方式上选择“疏”,这是和自然和谐相处一种选择,C项正确;科学精神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进取精神在诺亚方舟故事中也同样存在,排除B项;理性法治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3.如表所示为南北朝史书中关于政权的正统性问题的不同论述。这说明南北朝时期()南朝《南齐书》中曾用“魏虏”“索头”称呼北魏政权及其统治者北朝《魏书》则记载“魏所受汉传国玺”《魏书》中的《岛夷列传》更是将南朝的宋、齐、梁三朝称为“岛夷”A.民族冲突中蕴含着文化认同 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了冲击C.传统的夷夏观发生根本改变 D.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被阻断〖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魏虏”、“索头”、“魏所受汉传国玺”、“岛夷”等信息,可以看出无论是南朝还是北朝都以中原正统自居,蕴含着一定的文化认同观念,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儒学,排除B项;“根本改变”,表述绝对,排除C项;“交流阻断”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4.“药王”孙思邈在谈及行医准则时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自古明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这反映出孙思邈的行医准则()A.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 B.彰显了民本主义的色彩C.蕴含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D.体现出阴阳辨证的哲学〖答案〗A〖解析〗材料中“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体现了道家的思想,材料中“恻隐之心”体现了儒家的思想,材料中“大慈”“普救含灵之苦”“至于爱命,人畜一也”体现了佛教众生平等、戒杀生的思想,这些反映出孙思邈的行医准则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A项正确;民本主义属于儒家思想范畴,B项没有完整概括出孙思邈行医准则中受佛道影响的方面,排除B项;天人合一思想属于儒家和道家思想的范畴,C项没有完整概括出孙思邈行医准则中受佛家影响的方面,排除C项;阴阳辩证的哲学确实运用于中医治病,但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5.南宋学者叶适指出:“读书不知接统绪,虽多无益也;为文不能关教事,虽工无益也;笃行而不合于大义,虽高无益也;立志不存于忧世,虽仁无益也”。叶适思想相似于A.朱熹“格物致知” B.陆九渊“知行合一”C.董仲舒“天人合一” D.顾炎武“经世致用"〖答案〗D〖解析〗据题意可知,叶适认为不论是读书、为文、笃行还是立志,都要立足现实,有利于现实,这与顾炎武提出的经世致用思想相似,故选D;叶适的思想是不论什么都要立足和有益于现实,与朱熹、陆九渊和董仲舒的思想不符,排除ABC。6.明朝大力发展茶马贸易,在河州设置茶马司,其贸易“控西夷数万里,跨昆仑,通天竺,西南距川,人于南海”,形成了一个无形的茶叶疆域。明代学者解缙认为茶有着“夷夏之交,义利之辨,寅宾尚忠信而笃敬,河州固唐虞三代之邦也”的作用。据此可知,茶马贸易A.扩大了明王朝的疆域范围 B.巩固了传统“宗藩”秩序C.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D.促成了“西学东渐”局面〖答案〗C〖解析〗本题主旨是明代通过茶马贸易扩大了明朝文化影响力,形成了一条无形的文化疆域,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故C项正确;题干只是说茶马贸易形成了一条无形的文化疆界,并不是扩大了明朝的疆域范围,故A项错误;B、D项内容与题干主旨不符,故B、D项错误。7.来华传教的耶稣会教士主动适应中华习俗,取汉姓,号西泰,着汉服,自称“海外酃儒”。他们还引用《诗经》《中庸》等儒家经典解释天主教义,甚至称“吾天主乃古经书所称上帝也”。传教士的上述行为旨在A.借儒家思想开展宗教改革 B.减少在华传教阻力C.力求实现天主教的中国化 D.深入学习儒家思想〖答案〗B〖解析〗根据“他们还引用《诗经》《中庸》等儒家经典解释天主教义,甚至称“吾天主乃古经书所称上帝也”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教士活动仅仅是利用儒家思想来减少在华传教阻力,而非深入学习,故B项正确,D项错误;中国没有宗教改革,A项错误;C项“天主教中国化”与史实不符。8.鸦片战争前后,以今文经学的公羊三世说为理论基础的历史进化思想发展起来。龚自珍在《五经大义终始论》等文章中提出“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晚清的知识分子A.认识到变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B.已经超越“中体西用”的思想束缚C.受到西方社会政治思想的影响 D.开始质疑和批判儒家传统思想体系〖答案〗A〖解析〗根据“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可知晚清知识分子认为从古至今,制度没有不更改的,风气没有不变迁的,说明认识到变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故选A;鸦片战争前后还没有形成“中体西用”思想,排除B;晚清知识分子是以传统儒家学说为理论基础,而非受西方社会政治思想的影响,更没有质疑和批判儒家传统思想体系,排除CD。9.张之洞称“《中庸》曰‘来百工,则财用足’。夫以足财归之于工,此古圣人之富国之要策,重工之微旨也”;梁启超称“《周礼》有保富之义……国有富人,彼必出其资本与制造等事,以求大利”。两人主张的共同之处是()A.托古改制 B.兴办工业 C.富国利民 D.工商皆本〖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夫以足财归之于工,此古圣人之富国之要策,重工之微旨也”,“有保富之义……国有富人,彼必出其资本与制造等事,以求大利”等信息可知,材料中均体现对工业的重视,因此两人共同的主张是兴办工业,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发展工业,未涉及托古改制,排除A项;材料涉及富国,未涉及利民,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张之洞并无“商”,且并未涉及“本”,排除D项。故选B项。10.面对辛丑之后的瓜分危机和席卷而来的“西化”浪潮,章太炎、刘师培等人成立“国学保存会”,出版《国粹学报》,搜罗古籍,编刊《国粹丛编》《国粹丛书》,形成了一股较有影响的学术文化思潮。该时期,学者的主要目的是()A.排斥和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 B.依托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自信C.借助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 D.保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面对辛丑之后的瓜分危机和席卷而来的‘西化’浪潮,章太炎、刘师培等人成立‘国学保存会’”可知,这一时期的学者希望通过保存国粹来应对瓜分危机和“西化”浪潮,其目的是依托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自信,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文化方面的内容,与西方的经济侵略无关,排除A项;维新变法运动在1898年已经失败,排除C项;保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材料中的现象,不是学者的主要目的,主要目的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考虑,排除D项。故选B项。11.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上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意义,但又指出“我们惟有一面认定我们的主义,用它作材料作工具,以为实际的运动;-.面宣传我们的主义,使社会上多数人都能用它作材料作工具,以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这一思想()A.倡导实用主义的方法和理论 B.平息了思想界“问题与主义”之争C.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 D.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答案〗D〖解析〗材料主旨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要与实际相结合,这包含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D项正确;实用主义是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排除A项;B项“平息”的判断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1919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还没有成为“主流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12.1866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续定招工章程条约》,第一次全面提出了华工的权利及招工各国应负的责任,包含了工期、工时、工食、工资、往返路费、满期安置、患病医治、招募行为等。材料反映出清政府A.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B.注重维护天朝尊严C.产生近代维权意识 D.大力提倡华工出国〖答案〗C〖解析〗从题干中“第一次全面提出了华工的权利及招工各国应负的责任,包含了工期、工时、工食、工资、往返路费、满期安置、患病医治、招募行为等”可知清政府注重维护华工的各种权益,这是近代维权意识的具体体现,故C项正确;1866年处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国际地位因战败而明显下降,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天朝上国的尊严,故B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维护华工权益,而不是提倡华工出国,故D项错误。13.20世纪初,《青浦县乡土志》记载:"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又昔之所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启,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矣。"下列对此分析准确的是A.崇洋媚外风气成为普遍现象 B.政府急需加强公共管理引导C.西方文化对传统观念的冲击 D.女子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答案〗C〖解析〗20世纪初,受高佣价吸引,上海妇女纷纷租界就业,租界开辟后,上海人从事工商业,追求奢侈,“礼教鲜存矣”等反映出西方文化对传统观念的冲击,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崇洋媚外风气成为“普遍现象”,A项错误;政府急需加强“公共管理引导”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女子“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D项错误。14.敦煌莫高窟作为艺术的宝库,不同时代的艺术风尚在这里汇集成斑斓景观。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A.佛教思想的中国化 B.艺术内容的时代性C.市民生活的世俗化 D.中外艺术的交融性〖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说明”,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受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影响,魏晋南北朝、隋唐、宋代不同时代的壁画风格和宣传的价值导向不同,这种变化说明了艺术内容的时代性,B项正确;佛教中国化表现为佛画像由异域特征变为中原特征,佛教思想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等等,而材料不体现壁画风格由异域特征到中原特征的转变、佛教思想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等,只体现了不同时代壁画风格的变化,所以材料主旨是壁画风格的时代性,而不是地域性,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从魏晋时期到宋代石窟壁画风格的变化,市民生活世俗化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壁画风格的时代性,不是中外艺术的交融性,排除D项。故选B项。15.2020年1月底,中国国家图书馆宣布,全国乃至全球读者都可登录中国国家图书馆官网,免费享受其丰富的资源和服务。为顺应数字阅读发展趋势,国家图书馆推出音频、视频等多种数字资源,以大量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助力大众在线学习各类文化知识。这反映出A.科技的发展助推文化的传承与传播B.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图书馆事业发展C.国家保护优秀文化遗产的力度加大D.大众参与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高涨〖答案〗A〖解析〗材料中“推出音频、视频等多种数字资源”“助力大众在线学习各类文化知识”等信息说明,中国国家图书馆利用科学技术传播文化,实现资源共享,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不是国家重视图书馆事业,排除B项;材料与优秀文化遗产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热情,排除D项。故选A项。16.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儒学创新的契机》一书中指出:东亚的发展“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东亚各国)都和传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在东亚发展过程中)儒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段材料表明的正确含义A.西方发展模式必须以儒家思想为基础B.儒家学说难以与经济全球化趋势融合C.东亚发展吸取了西方文明和儒家文化D.儒家学说对于东亚文明不起什么作用〖答案〗C〖解析〗根据“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东亚各国)都和传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在东亚发展过程中)儒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可知东亚在发展过程中既吸取了西方文明,同时也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故选C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儒家学说是可以融入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排除B项;D项说法明显有误,排除。故选C。17.古代亚述王朝的几个重要国王都十分热衷于大规模的宫廷建筑,其中尤其以萨尔贡二世在杜尔—沙鲁金城内修建的皇宫最为辉煌,“人首飞牛”是该王宫大门两侧的守护神兽的雕像(见下图)。其是人头、狮身、公牛蹄的组合,生有飞翼。这一雕像的寓意是()A.专制王权神圣威严 B.农耕文明的吉祥象征C.民族振兴的尚武精神 D.渔猎生活的真实写照〖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人首飞牛”是守护神兽,其守护的是王宫,是一种王权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古代亚述王朝是否从事农耕,故B项错误;材料与“民族振兴的尚武精神”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渔猎生活,故D项错误。18.法学家是古罗马专为司法解释而生的群体,他们关注社会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并如果、那么等词汇组织逻辑语言,以此认定司法中控辨双方应承担的责任,使罗马法更具法律的思维和内涵。这说明罗马法()A.强调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重视法律的可操作性C.旨在保护弱势群体利益 D.终审权被法学家掌握〖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他们关注社会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并如果、那么等词汇组织逻辑语言,以此认定司法中控辨双方应承担的责任”,可见,罗马法注重现实生活的效用,法律具有可操作性,B项正确;强调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A项;罗马法旨在保护上层统治者的利益而非底层群众利益,排除C项;终审权被法学家掌握,与史实相悖,且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19.“希腊化时代”是近代史学创造的一个概念,指从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到罗马征服东地中海地区之间希腊世界的历史(有时也从亚历山大东侵算起),这是一个希腊文化不断向东方传播即东方在希腊人统治下不断希腊化的过程。今天看来,这个理解不免简单化,是因为()A.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但不是东方文明源头B.东方希腊化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东方罗马化的过程C.野蛮的征服者总要被所征服地区先进文明所征服D.希腊文化向东传播过程也是希腊文化东方化过程〖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被称为“希腊化时代”。在“希腊化时代”,被征服地区与希腊文化碰撞交流,这是一个希腊文化不断向东方传播即东方在希腊人统治下不断希腊化的过程,也是希腊文化东方化过程,所以,单纯地认为“希腊化时代只是希腊文化不断向东方传播即东方在希腊人统治下不断希腊化的过程”的看法不免简单化,因为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交流碰撞是相互的,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希腊化时代”这一概念的理解,与希腊文明是否是东西方文明的源头无关,排除A项;东方希腊化指的是东方文化受希腊文化影响较深,而不是受罗马文化影响较深,排除B项;“野蛮的征服者总要被所征服地区先进文明所征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0.西哥特人攻占罗马城后,首领阿图尔夫最初强烈要求消除罗马这一名字,希望用哥特的替代罗马的。但因为桀警不驯的哥特人从不遵守法律,没有法律的国家将国不成国。最终他希望通过哥特的力量来恢复、增强罗马之荣光。这一变化说明()A.罗马帝国的法律体系完善 B.日耳曼文明落后于罗马文明C.人口迁徙带来了文化认同 D.罗马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哥特人首领阿图尔夫最初并未意识到农耕世界或者罗马文明的力量,希望用哥特风俗取代罗马制度,但后来发现罗马的制度、法律以及文化有利于他巩固对哥特人的统治,因此他转而选择接受罗马的文化,这是落后的征服者被先进的被征服者征服的典型例证,说明人口迁徙带来了文化认同,C项正确;《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罗马帝国的法律体系完善,排除A项;B项是材料现象,排除B项;材料的重点不是强调罗马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而是强调人口迁徙带来了文化认同,排除D项。故选C项。21.基督教认为,人的灵魂不死,人人都有来世,并为现世的恶人与善人建构了不同的彼岸世界——地狱与天堂。基督教一方面承认人有原罪,另一方面指出任何人都不是因为原罪而是因为自己作恶而坠入地狱的。这说明基督教()A.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B.形成了因信称义的观点C.具有劝善抑恶的社会功能 D.严重束缚人们个性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基督教教义中的原罪说,对于地狱和天堂的划分以及人们坠入地狱原因的分析,具有劝善抑恶的社会教化功能,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基督教在维护统治方面的作用问题,排除A项;“因信称义”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内容,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基督教严重束缚人们个性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22.公元600年以后,佛教在印度失去了它的地盘,而婆罗门教则准备好了自己的种种礼仪。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富于哲理性的经典《奥义书》中,提出了他们自己的通往解脱——通往自由和解放的道路。这反映了A.婆罗门教为教徒指出了解脱的方法 B.佛教已经不被印度的民众接受C.婆罗门教具有较强的创新适应能力 D.婆罗门教满足了各阶层的需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佛教在印度失去了它的地盘,而婆罗门教则准备好了自己的种种礼仪”“提出了他们自己的通往解脱——通往自由和解放的道路”等信息可知,佛教相对衰落,而婆罗门教适应社会的发展对其教义进行更改,即为适应了当时社会,婆罗门教进行创新,说明婆罗门教具有较强的创新适应能力,C项正确;根据材料“提出了他们自己的通往解脱——通往自由和解放的道路”可知,婆罗门教提出了自己通往解脱的道路,不代表已经为教徒指出了解脱的方法,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佛教相对衰落和婆罗门教通过创新更好地适应社会的现象,不代表佛教已经不被印度的民众接受,并且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婆罗门教通过创新适应了当时社会,但没有强调婆罗门教满足了各阶层的需要,并且表述过于绝对,D项错误。23.横跨欧亚大陆的道路在中断了约一千年之后变得安全了,欧洲人于是又能由此进入亚洲和远东了。此时有大批被称为“色目人”的移民自西向东,进入中国中原地区。这些现象出现的客观原因是()A.拿破仑战争 B.亚历山大东征C.蒙古的西征 D.新航路的开辟〖答案〗C〖解析〗“色目人”是元朝时中国人对自西东迁入中原地区的“各色名目的人”的统称,其大规模迁徙缘于蒙古的西征,C项正确;拿破仑战争时间在19世纪初,与此无关,排除A项;亚历山大东征早于元朝,排除B项;新航路的开辟未引发进入中国中原地区的大规模移民潮,排除D项。故选C项。24.《拉丁美洲史稿》书中提到:“由于印第安人和古代世界文明的中心相距太远,无法联系…因而,比亚洲、欧洲大陆较发达的区域来说,他们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要较为落后一步。”这一论述A.旨在强调欧亚文明的先进性 B.揭示了西方侵略美洲的必然性C.说明地理环境决定文明兴衰 D.反映了文化交流互鉴的必要性〖答案〗D〖解析〗材料“比亚洲、欧洲大陆较发达的区域来说,他们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要较为落后一步”体现的是古代世界文明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说明文化交流互鉴有很大的必要性,D正确;A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属于表象,排除;材料与西方侵略美洲无关,B排除;C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排除。故选D。25.有学者认为:“在西方文明发展史上,公元8—10世纪的巴格达翻译运动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它保存和发展了古希腊的哲学和科学,又将其再度传回欧洲。”据此可知巴格达翻译运动()A.推动了阿拉伯文化在欧洲的传播 B.为文艺复兴在欧洲兴起创造条件C.体现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交流碰撞 D.造就了拜占庭帝国文化繁荣局面〖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跨越了时间和空间。从古希腊到阿拉伯地区,从古代到近代,巴格达翻译运动在人类文化的保留与传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近代文艺复兴创造了条件,B项正确;巴格达翻译运动保存和发展了古希腊的哲学和科学,而不是阿拉伯文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巴格达翻译运动为文艺复兴在欧洲兴起创造条件,而不是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交流碰撞,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巴格达翻译运动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26.读表,以下说法合理的是()15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统计表(单位:百万)1400年1500年1600年1700年1750年欧洲456989115140亚洲224254292402508非洲7482909090美洲304115910A.工业革命导致欧洲人口稳步增长 B.近代化运动推动亚洲人口迅速增长C.奴隶贸易导致美洲丧失大量劳动人口 D.新航路开辟影响世界各地区人口变化〖答案〗D〖解析〗分析】材料“15世纪以来”,显然相关的大事是新航路的开辟,结合所学,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促进世界人口的迁移,故选D;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时间不符,排除A;亚洲近代化状况并不符合史实,排除B;奴隶贸易导致非洲而非美洲丧失大量劳动人口,排除C。27.17世纪,在荷兰政府的支持下,一些大商人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19世纪末,美国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大企业采取各种方式,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组织。这些经济组织的建立A.都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B.都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产物C.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D.都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必然结果〖答案〗C〖解析〗荷兰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是服务于殖民扩张的组织,而垄断组织是列强瓜分世界狂潮的产物,都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发展,故C符合题意;荷兰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有利于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而19世纪末的垄断组织有利于资本的积累,故A不符合题意;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以政府为后盾,是重商主义经济政策的产物,故B不符合题意;垄断组织并非国家干预经济的必然结果,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28.1886年,杜库雷在《文明简史》中宣称:“在我们这个时代,欧洲人正在使非洲和亚洲得到再生。始于东方的文明又回到了东方,完成了一个奇妙的循环。光来自东方,但正是西方把它带回给东方,使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灿烂。”这一观点意在()A.强调西方对东方文明促进作用 B.阐释世界各地区联系的加强C.掩盖欧洲殖民扩张的掠夺本质 D.说明东西方文明的多元一体〖答案〗C〖解析〗题干所给材料“欧洲人正在使非洲和亚洲得到再生。始于东方的文明又回到了东方,完成了一个奇妙的循环。光来自东方,但正是西方把它带回给东方,使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灿烂”体现出杜库雷认为西方殖民扩张是传播文明的重要方式,联系所学知识,这混淆了殖民扩张的掠夺本质,C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强调西方对东方文明促进作用”是表面现象,而非本质问题,排除A项;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杜库雷试图掩盖殖民扩张的掠夺本质,“阐释世界各地区联系的加强”、“说明东西方文明的多元一体”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D项。故选C项。29.1680—1830年塞内加尔主要出口“商品”占出口总额的百分比项目年份1680173017801830黄金5.07.80.23.0树胶8.19.412.071.6奴隶55.364.386.51.9据如表可知,1680—1830年塞内加尔A.处于三角贸易的主导地位 B.民族独立运动得到发展C.经济发展依附于欧洲市场 D.矿产资源开发始终迟滞〖答案〗C〖解析〗1680年是欧洲原始资本积累时期,所以此时塞内加尔出口的“商品”主要是“黄金”和“奴隶”,1830年是欧洲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塞内加尔出口的主要“商品”转变为树胶,这说明塞内加尔的经济发展是依附于欧洲市场的,故选C;塞内加尔出口“奴隶”,在三角贸易中并不能处于主导地位,排除A;表格内容并不能说明塞内加尔民族独立运动得到发展,排除B;表格内容不涉及矿产资源的开放,“始终停滞”的说法无法体现,排除D。故选C。30.17世纪后半期,英国的书籍、报纸、杂志、戏剧、音乐、绘画等各种文化品消费不断增加。到18世纪,文化艺术不再是宫廷的文化消费,而是成为分散在咖啡馆、画室等文化活动场所的大众化消费品。这一变化A.标志英国开始进入近代社会 B.源于英国工业革命的进行C.为英国社会转型创造了条件 D.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下移〖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17-18世纪英国文化消费逐渐大众化,这是英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等阶级购买力增强的结果。英国文化消费繁荣有利于英国国内市场的扩大,是英国走向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与工业革命一道为社会转型提供条件,C项正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世界近代史开端,排除A项;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题干只提及18世纪,时间不明确,排除B项;文化消费大众化与人文主义下移关联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31.伏尔泰根据元杂剧改编的《中国孤儿》将中国描绘成一个宗教宽容、君主贤明的理想国度,而孟德斯鸠则在言语间从方方面面抨击中国的各种弊端。他们研究中国的共同目的是A.促进对中国文化的全面了解 B.为各自的思想寻找依据和佐证C.为建立民主共和制营造舆论 D.探寻推翻法国君主统治的对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伏尔泰和孟德斯鸠对中国的描述截然相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者都是启蒙思想家,都主张改变当时的社会政治,解放人们的思想,建立一个理性王国,所以他们有其各自的主张,而二者对中国不同的描述正是为了为各自的思想寻找依据和佐证,B项正确;材料体现二者并没有对中国文化的全面了解,A项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二者都不主张民主共和制,排除C项;二者对中国不同的描述正是为了为各自的思想寻找依据和佐证,不是探寻推翻法国君主统治的对策,排除D项。故选B项。32.“为了更像英国,他们脱离英国。脱离英国的理由是英国在美国践踏了自己的宪政原则——人民未经同意不纳税,按照这一原则,西敏寺的几只秃头碰在一起,就将他们商定的税额强加于千里之外的美国,而美国人民的起义正是对它的回应。”该学者认为北美独立战争的原因是A.学习宗主国的制度 B.启蒙思想家的宣传C.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D.对自由民主的追求〖答案〗D〖解析〗根据“脱离英国的理由是英国在美国践踏了自己的宪政原则——人民未经同意不纳税,按照这一原则”可得出北美独立战争的爆发是北美人民争取自由民主与独立的结果,故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学习英国的制度,排除A;从材料中看不出是受启蒙思想的影响,排除B;C项是北美独立战争的原因之一,但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C。33.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激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这说明拿破仑对外战争A.受到各国的强烈支持和拥护 B.始终遭到各地人民反对C.推翻了各国的君主专制统治 D.促进了民众政治上觉醒〖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可知A项错误;由题干“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激情”可知B项错误;C项在题干中未体现,故排除;题干的信息主要表明拿破仑对外战争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故D项正确。考点: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法国大革命·拿破仑的对外战争34.列宁曾这样评价“十二月党人”:这些革命者的圈子是狭小的,他们同人民的距离非常远,但是,他们的事业没有落空。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参加打败拿破仑的卫国战争,受到启蒙思想影响B.希望废除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学习西欧改造俄国C.仅限于资产阶级阶层,脱离人民,导致起义失败D.传播民主自由的革命主张,推动俄国政治变革〖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二月党人”虽然失败了,但是其传播了民主自由的革命主张,推动了俄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和政治变革,所以在列宁看来,他们的事业没有落空,D项符合题意;“十二月党人”的经历和思想状况,不是对列宁观点的准确理解和全面分析,A项不符合题意;十二月党人的主张不能说明其“事业没有落空”,B项不符合题意;“限于资产阶级阶层,脱离人民”是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的教训,只是对材料部分信息解读,与列宁观点的主旨不符,C项错误。35.《世界通史》中写道:以美国为中心的当代资本主义体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基础上,资本的流动和世界市场的拓展不再局限于原来的领土范畴,而是更多地表现出超地域的全球网络特征,在这种条件下,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已不需要以有形的殖民地为前提。据此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是()A.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联盟树立民族自决的原则B.现代工业的新发展超越了殖民主义旧形式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衰落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阵营对峙格局有利于民族独立〖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和现代工业文明的新发展更多地表现出全球化趋势,对世界市场的需要已经超越了殖民主义的旧形式,这是导致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之一,B项正确;民族自决原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已经明确提出,且材料并未提及,排除A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衰落和两大阵营的对峙尽管也是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D两项。故选B项。36.自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不到两个月时间里,乌克兰约四分之一的人口被迫离开家园,其中包括近500万名乌克兰离境的难民。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指出,“冷战30年以来,南联盟、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等遭遇的人道主义灾难追根溯源,不难发现,搅乱地区局势,煽动对立对抗,酿成人间悲剧的罪魁祸首与乌克兰问题的始作俑者高度同源。”关于难民问题以下认识最准确的是()A.停止战争是解决难民问题的根源 B.联合国难民署没有发挥积极作用C.大大推动跨区域人员的自由流动 D.应努力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搅乱地区局势,煽动对立对抗,酿成人间悲剧的罪魁祸首与乌克兰问题的始作俑者高度同源”可知,一些大国为了实现其霸权主义目标,不惜搅乱地区局势,煽动对立对抗,酿成人间悲剧,因此世界各国应携手建立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来应对难民问题,D项正确;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都是造成难民问题的原因,因此停止战争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难民问题,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联合国成立联合国难民署,专门协调处理难民问题,1951年、1966年联合国又相继颁布了《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并规定从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因此联合国难民署在难民的人道主义救助上做了很大的努力,发挥了积极作用,排除B项;难民流动并不会推动跨区域人员的自由流动,排除C项。故选D项。37.“移民是我们的历史,世界各个民族与各种文化是我们的共同财产……我们有幸继承了中国文明、马来伊斯兰教文明、印度文明和西方文明……我们因而可以汲取这些文明的丰富文化资源的力量,获得了极大的好处”。材料表明,新加坡文化的显著特点是A.东西合璧,多元并存 B.兼收并蓄,儒教为主C.现代为主,传统为辅 D.和谐稳定,文化繁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我们有幸继承了中国文明、马来伊斯兰教文明、印度文明和西方文明”可知,新加坡将不同地区的文明兼收并蓄,体现了新加坡文化东西合璧,多元并存的特点,A项正确;儒教为主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现代和传统文化的地位,排除C项;D项脱离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38.全球票房榜首的《复仇者联盟》系列电影是好莱坞制造英雄形象的梦工厂,钢铁侠、美国队长等经典英雄形象随着电影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好莱坞也因此大赚;与此同时,漫威电影的风靡也被许多国家视为文化侵略。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好莱坞电影致力于弘扬美式价值观B.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电影行业发展C.全球文化传播中的价值观冲突问题D.文化侵略成为新时代大国交锋方式〖答案〗C〖解析〗美国好莱坞制造的英雄形象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但是也被视为美国的文化侵略,这说明在经济全球化推动文化跨区域传播的同时,也引发了文化价值观的冲突,C正确;A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B脱离材料主旨,排除;好莱坞的英雄形象是否是文化侵略尚未确认,排除D。39.著名作家写道:“全球化跟国际化这样子排山倒海而来的时候,它对我们最大的挑战可能是,你到底找不找得到那一个铁轨跟铁轨衔接的地方。也就是西方跟东方,现代跟传统,旧的跟新的,衔接的那个点。然后找到那个点之后,大概就可以在席卷而来的那个全球化的大浪里头,找到自己真正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了。”这里,其主张()A.全球化要实现西方化 B.全球化前提是区域化C.全球化要立足民族化 D.全球化浪潮不可逆转〖答案〗C〖解析〗其认为在全球化浪潮中,只有找到西方跟东方,现代跟传统,旧的跟新的,衔接的那个点才能够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跟,这意味着其主张全球化过程中不能抹杀民族性,反而应当立足民族化,C正确;题干主旨是全球化中要强调民族性而非西方化,排除A;B与题无关,排除;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40.“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是对代表着人类文明普世价值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管理的一整套机制和行为。……当今,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治理需要越来越多的国际治理其它领域资源的参与;世界文化遗产本身也越来越多参与到国际治理的其他领域,如气候问题、环境保护、旅游开发等。”该学者意在强调A.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形势不容乐观B.世界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C.各国负有保护本国文化遗产的责任D.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应有全球化思维〖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所保护的遗产具有普世性,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运用全球其他领域的资源,故这体现出世界文化遗产从理念到操作都具有全球性,故D正确;需要国际合作不等于保护形势不容乐观,故排除A;材料主要谈论的是保护,而不是其价值,故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全球性,而不是民族性,故排除C。故选D。第II卷(非选择题40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三小题,其中第41题14分,第42题14分,第43题12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16世纪开始,大批白人陆续移往北美大陆。从英格兰来到北美大陆东海岸定居的称为新英格兰人,同时还有来自荷兰和斯堪的纳维亚的西北欧人,他们及其后裔一直是美国文化的中坚力量,掌握政治和经济的大权。还有大批黑人奴隶从非洲被贩运来北美,充当南部种植园的劳动力。到独立战争时,黑人人数约为当时移民总数五分之一。19世纪中期,加利福尼亚州兴起的淘金热,招来了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大批移民,其中有不少的华侨,他们为美国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摘编自丁则民《外来移民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材料二二战后,美国的移民政策重心开始发生变化,对建国初期的土地资源、劳动力数量和金融资本等逐渐失去兴趣,而对科技、人才等“软件”更加重视。1946年关国硕布《富布赖特法案》,规定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外国学者和学生到美国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习活动。随后,美国又颁布《战争难民法》、《难民救济法》、《难民亲属法》等法案来吸引外来难民。美国的难民政策虽有较大的开放性,但更多的是为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国家需要而制定的,并不是对所有难民开放,而是设置了诸多限制条件,吸引外来高素质人才就是其重要方向之一。1952年美国国会顽布战后第一个移民法—《麦卡伦沃尔特法案》,规定在提高移民门槛的同时将一半左右的移民名额用于高技能人才。——摘编自郭哲《美国的人才吸引战略及其启示》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16-19世纪中期美国移民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外来移民对美国社会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移民政策重心的变化及其变化的背景。〖答案〗(1)特点:时间跨度大;移民来源具有多元性;自愿移民与强制移民相结合;欧洲移民在美国社会中占主导地位。(任两点)影响:形成了新的族群;传统的印第安文化遭到破坏,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多元并存的美国新文化;带去了庞大的劳动力和技术,加速了美国西部的开发和工业化进程;但是美国始终存在种族矛盾和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任三点)(2)变化:更加重视科技等技术性人才;服务于外交政策和国家需要;利用法律手段提高移民门槛。(任两点)背景: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美国政府对科技和人才的重视程度提升;美苏两国逐渐走向对抗;服务于美国全球扩张政策;传统的移民政策不适应战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答出任三点)〖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19世纪的美国。特点:据材料一“从16世纪开始”“19世纪中期”可以得出时间跨度大;据材料一“大批白人他们及其后裔一直是美国文化的中坚力量”可以得出欧洲移民在美国社会中占主导地位;据材料一“白人”“黑人奴隶”“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大批移民”可以得出移民来源具有多元性;结合所学白人移民主要是自愿来美洲的,非洲黑人是被迫到美洲的,可以得出自愿移民与强制移民相结合。影响:需要一分为二辩证分析。积极影响: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就人口构成本身而言,移民美洲这一历史行为使美洲形成了新的族群;欧洲人来到美洲,进行殖民掠夺,种族灭绝等,使传统的印第安文化遭到破坏,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多元并存的美国新文化;非洲黑奴、亚洲华工、欧洲白人等移民的迁入带去了庞大的劳动力和技术,加速了美国西部的开发和工业化进程;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局限性是美国始终存在种族矛盾和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小问2详析】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的美国。变化:据材料二“对科技、人才等‘软件’更加重视”可以得出更加重视科技等技术性人才;据材料二“更多的是为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国家需要而制定的”可以得出;服务于外交政策和国家需要;据材料二“《麦卡伦沃尔特法案》,规定在提高移民门槛的同时将一半左右的移民名额用于高技能人才”等可以得出利用法律手段提高移民门槛。背景:据材料二“对科技、人才等‘软件’更加重视”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美国政府对科技和人才的重视程度提升;当时美苏两国逐渐走向对抗,各方面竞赛逐渐展开;服务于美国全球扩张政策;据材料二“并不是对所有难民开放”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传统的移民政策不适应战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42.明末清初与清末民初的两次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01年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获准进入北京······尽管没有得到皇帝批准传教的正式文件,但却得到了事实上的默认。据统计,“在200年时间里,来华传教的耶稣会士共有456人······出版了成百上千部中文著作”,“其输之科学,有天文、历算、地舆、炮铳、水利及格物致知之学。”——杨志文《耶稣会与西学东渐》材料二罗马教皇禁止中国天主教徒遵守中国政令习俗,比如“祖先崇拜”、“儒学崇拜”等。康熙帝对此批示:“今见来臣告示,竟是和尚道士,异端小教相同。……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1700年,康熙帝宣布禁教,驱逐传教士。乾嘉禁教之后,清政府闭关锁国已成定局。“西学东渐”的星星之火终究未能形成燎原之势。——骆利红:《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评述》材料三(清末民初)由于上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各路人才在这里汇聚,不仅有众多兼通近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教士,而且还有一批中国的优秀知识分子。······从西译著作中,由自然界引申到人类社会,使当时处于惆怅的中国多了一份思考和选择。如严复先后翻译了《天演论》、《国富论》、《论自由》、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等,使梁启超、康有为等力主改革和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激动不已,似乎从中悟出了中国的某种道路。鲁迅知有新书《天演论》出版,便花了500文钱买了一本,读后顿觉眼界大开。鲁迅想以科学救国和他从事文学的唤醒民族的思想底蕴是完全一致的。——陈敬全、朱新轩《上海在西学东渐中的地位和作用》(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并指出此时“*西学东渐'的星星之火终究未能形成燎原之势”的原因。(2)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末民初“西学东渐”较之材料一、二中“西学东渐”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新变化对中国的影响。〖答案〗(1)特点:持续时间长;带有宗教色彩西学传播以西人为主;以实用科学为主;受政治影响大;干涉中国内部事务。原因: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基督教具有极端排他性(放弃对中华文化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中华尊夷卑观念。(2)新变化:中国人主动传播西学;传播西学由物质层面深入到制度、思想层面。影响:传播了西方先进思想;影响了政治变革;影响了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在200年时间里,来华传教的耶稣会士共有456人”可知,持续时间长以及带有宗教色彩西学传播以西人为主;根据材料“其输之科学,有天文、历算、地舆、炮铳、水利及格物致知之学”可知,以实用科学为主;根据材料“罗马教皇禁止中国天主教徒遵守中国政令习俗”“今见来臣告示,竟是和尚道士,异端小教相同。·····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可知,受政治影响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教士干涉中国内部事务。原因:根据材料“乾嘉禁教之后,清政府闭关锁国已成定局”可知,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根据材料“罗马教皇禁止中国天主教徒遵守中国政令习俗”可知,基督教具有极端排他性(放弃对中华文化认同);根据材料“今见来臣告示,竟是和尚道士,异端小教相同。·····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可知,中国传统文化中华尊夷卑观念。(2)新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人主动传播西学;根据材料“如严复先后翻译了《天演论》、《国富论》、《论自由》、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等”“鲁迅知有新书《天演论》出版,便花了500文钱买了一本,读后顿觉眼界大开。鲁迅想以科学救国和他从事文学的唤醒民族的思想底蕴是完全一致的”可知,传播西学由物质层面深入到制度、思想层面。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量译著的出现,传播了西方先进思想;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影响了政治变革;西方思想的传播影响了新文化运动;整体上看,西学传播促进了中国近代化。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9年11月***发表署名文章指出:“伟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似的,伟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知的,伟大的古老文明更是相亲的。2000多年前,古代中国、古代希腊的文明之光就在亚欧大陆两端交相辉映”。材料多元文化之间的接触、碰撞、相互学习和相互吸收形成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不断地为各地的文明增添活力。纵观世界历史,以文明多样性为基础的文明交流互鉴始终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主流。不同文化并不是孤立地、互不联系地各自发展,而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学习、相互碰撞中携手前行。从这样的人文视角出发,可以看到人类发展史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借鉴、互通有无、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摘编自《文明多样性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自信》结合中外古代史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中关于中外文明的观点。(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供参考)观点: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而且是相互交融(影响)中发展的。分析:世界各国由于受自然地理、气候等条件的影响,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多样的)文明成果如东方的古代中华文明、西方的古希腊、罗马文明等;各文明中心在吸取其他国家的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如中国古代儒家吸收佛教教义等而使儒学得到发展。各国文明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对周边区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显示了较强的制度和文化优越性。如中华文明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希腊文明对地中海地区特别是罗马文明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繁荣发展的各国早期文明,已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象征。因此,应该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努力发掘本国古代文明的智慧为本国与世界的和平、发展服务。〖解析〗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由材料“伟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似的,伟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知的,伟大的古老文明更是相亲的”,可以得出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而且是相互交融中发展的。论证环节,可以从文明的种类,如大河文明、海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东西方文明等角度分析,可以从文明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和影响,中国的四大发明影响世界,印度佛教文明影响中国等角度进行分析论证。河南省南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面对人民不满及周兴起的危险形势,曾有大臣提醒纣,纣说:“我生不有命在天?”后商被周取代,周特别强调“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但在其统治者内部却明确表示,保民就是敬天,敬天要做到保民。据此可知,周人()A.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B.从人事角度思考天命C.构建了新型政治体制 D.旨在宣扬传统天命观〖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但在其统治者内部却明确表示,保民就是敬天,敬天要做到保民。”可知,体现了周朝敬天保民的思想,说明周人重视从保民的角度思考王朝的命运,B项正确;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不符合史实,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排除A项;材料与周人构建新型政治体制无关,排除C项;“旨在宣扬传统天命观”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研究发现,距今大约5000年,人类普遍遭遇洪灾,中外应对策略有所不同。如果我们从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故事中提炼关键词,那么大禹治水可以被概括为治、堵、败、疏、成,而诺亚方舟则可以概括为逃、淘汰、选择、拯救。据此推断最准确的是)A.中国自古崇尚科学精神 B.西方自古缺乏进取精神C.中国文化讲究和谐相处 D.西方文化崇尚理性法治〖答案〗C〖解析〗大禹治水强调“治、堵、败、疏、成”,意味着当时中国人注重主动应对,在方式上选择“疏”,这是和自然和谐相处一种选择,C项正确;科学精神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进取精神在诺亚方舟故事中也同样存在,排除B项;理性法治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3.如表所示为南北朝史书中关于政权的正统性问题的不同论述。这说明南北朝时期()南朝《南齐书》中曾用“魏虏”“索头”称呼北魏政权及其统治者北朝《魏书》则记载“魏所受汉传国玺”《魏书》中的《岛夷列传》更是将南朝的宋、齐、梁三朝称为“岛夷”A.民族冲突中蕴含着文化认同 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了冲击C.传统的夷夏观发生根本改变 D.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被阻断〖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魏虏”、“索头”、“魏所受汉传国玺”、“岛夷”等信息,可以看出无论是南朝还是北朝都以中原正统自居,蕴含着一定的文化认同观念,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儒学,排除B项;“根本改变”,表述绝对,排除C项;“交流阻断”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4.“药王”孙思邈在谈及行医准则时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自古明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这反映出孙思邈的行医准则()A.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 B.彰显了民本主义的色彩C.蕴含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D.体现出阴阳辨证的哲学〖答案〗A〖解析〗材料中“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体现了道家的思想,材料中“恻隐之心”体现了儒家的思想,材料中“大慈”“普救含灵之苦”“至于爱命,人畜一也”体现了佛教众生平等、戒杀生的思想,这些反映出孙思邈的行医准则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A项正确;民本主义属于儒家思想范畴,B项没有完整概括出孙思邈行医准则中受佛道影响的方面,排除B项;天人合一思想属于儒家和道家思想的范畴,C项没有完整概括出孙思邈行医准则中受佛家影响的方面,排除C项;阴阳辩证的哲学确实运用于中医治病,但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5.南宋学者叶适指出:“读书不知接统绪,虽多无益也;为文不能关教事,虽工无益也;笃行而不合于大义,虽高无益也;立志不存于忧世,虽仁无益也”。叶适思想相似于A.朱熹“格物致知” B.陆九渊“知行合一”C.董仲舒“天人合一” D.顾炎武“经世致用"〖答案〗D〖解析〗据题意可知,叶适认为不论是读书、为文、笃行还是立志,都要立足现实,有利于现实,这与顾炎武提出的经世致用思想相似,故选D;叶适的思想是不论什么都要立足和有益于现实,与朱熹、陆九渊和董仲舒的思想不符,排除ABC。6.明朝大力发展茶马贸易,在河州设置茶马司,其贸易“控西夷数万里,跨昆仑,通天竺,西南距川,人于南海”,形成了一个无形的茶叶疆域。明代学者解缙认为茶有着“夷夏之交,义利之辨,寅宾尚忠信而笃敬,河州固唐虞三代之邦也”的作用。据此可知,茶马贸易A.扩大了明王朝的疆域范围 B.巩固了传统“宗藩”秩序C.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D.促成了“西学东渐”局面〖答案〗C〖解析〗本题主旨是明代通过茶马贸易扩大了明朝文化影响力,形成了一条无形的文化疆域,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故C项正确;题干只是说茶马贸易形成了一条无形的文化疆界,并不是扩大了明朝的疆域范围,故A项错误;B、D项内容与题干主旨不符,故B、D项错误。7.来华传教的耶稣会教士主动适应中华习俗,取汉姓,号西泰,着汉服,自称“海外酃儒”。他们还引用《诗经》《中庸》等儒家经典解释天主教义,甚至称“吾天主乃古经书所称上帝也”。传教士的上述行为旨在A.借儒家思想开展宗教改革 B.减少在华传教阻力C.力求实现天主教的中国化 D.深入学习儒家思想〖答案〗B〖解析〗根据“他们还引用《诗经》《中庸》等儒家经典解释天主教义,甚至称“吾天主乃古经书所称上帝也”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教士活动仅仅是利用儒家思想来减少在华传教阻力,而非深入学习,故B项正确,D项错误;中国没有宗教改革,A项错误;C项“天主教中国化”与史实不符。8.鸦片战争前后,以今文经学的公羊三世说为理论基础的历史进化思想发展起来。龚自珍在《五经大义终始论》等文章中提出“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晚清的知识分子A.认识到变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B.已经超越“中体西用”的思想束缚C.受到西方社会政治思想的影响 D.开始质疑和批判儒家传统思想体系〖答案〗A〖解析〗根据“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可知晚清知识分子认为从古至今,制度没有不更改的,风气没有不变迁的,说明认识到变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故选A;鸦片战争前后还没有形成“中体西用”思想,排除B;晚清知识分子是以传统儒家学说为理论基础,而非受西方社会政治思想的影响,更没有质疑和批判儒家传统思想体系,排除CD。9.张之洞称“《中庸》曰‘来百工,则财用足’。夫以足财归之于工,此古圣人之富国之要策,重工之微旨也”;梁启超称“《周礼》有保富之义……国有富人,彼必出其资本与制造等事,以求大利”。两人主张的共同之处是()A.托古改制 B.兴办工业 C.富国利民 D.工商皆本〖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夫以足财归之于工,此古圣人之富国之要策,重工之微旨也”,“有保富之义……国有富人,彼必出其资本与制造等事,以求大利”等信息可知,材料中均体现对工业的重视,因此两人共同的主张是兴办工业,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发展工业,未涉及托古改制,排除A项;材料涉及富国,未涉及利民,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张之洞并无“商”,且并未涉及“本”,排除D项。故选B项。10.面对辛丑之后的瓜分危机和席卷而来的“西化”浪潮,章太炎、刘师培等人成立“国学保存会”,出版《国粹学报》,搜罗古籍,编刊《国粹丛编》《国粹丛书》,形成了一股较有影响的学术文化思潮。该时期,学者的主要目的是()A.排斥和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 B.依托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自信C.借助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 D.保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面对辛丑之后的瓜分危机和席卷而来的‘西化’浪潮,章太炎、刘师培等人成立‘国学保存会’”可知,这一时期的学者希望通过保存国粹来应对瓜分危机和“西化”浪潮,其目的是依托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自信,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文化方面的内容,与西方的经济侵略无关,排除A项;维新变法运动在1898年已经失败,排除C项;保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材料中的现象,不是学者的主要目的,主要目的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考虑,排除D项。故选B项。11.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上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意义,但又指出“我们惟有一面认定我们的主义,用它作材料作工具,以为实际的运动;-.面宣传我们的主义,使社会上多数人都能用它作材料作工具,以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这一思想()A.倡导实用主义的方法和理论 B.平息了思想界“问题与主义”之争C.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 D.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答案〗D〖解析〗材料主旨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要与实际相结合,这包含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D项正确;实用主义是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排除A项;B项“平息”的判断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1919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还没有成为“主流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12.1866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续定招工章程条约》,第一次全面提出了华工的权利及招工各国应负的责任,包含了工期、工时、工食、工资、往返路费、满期安置、患病医治、招募行为等。材料反映出清政府A.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B.注重维护天朝尊严C.产生近代维权意识 D.大力提倡华工出国〖答案〗C〖解析〗从题干中“第一次全面提出了华工的权利及招工各国应负的责任,包含了工期、工时、工食、工资、往返路费、满期安置、患病医治、招募行为等”可知清政府注重维护华工的各种权益,这是近代维权意识的具体体现,故C项正确;1866年处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国际地位因战败而明显下降,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天朝上国的尊严,故B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维护华工权益,而不是提倡华工出国,故D项错误。13.20世纪初,《青浦县乡土志》记载:"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又昔之所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启,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矣。"下列对此分析准确的是A.崇洋媚外风气成为普遍现象 B.政府急需加强公共管理引导C.西方文化对传统观念的冲击 D.女子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答案〗C〖解析〗20世纪初,受高佣价吸引,上海妇女纷纷租界就业,租界开辟后,上海人从事工商业,追求奢侈,“礼教鲜存矣”等反映出西方文化对传统观念的冲击,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崇洋媚外风气成为“普遍现象”,A项错误;政府急需加强“公共管理引导”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女子“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D项错误。14.敦煌莫高窟作为艺术的宝库,不同时代的艺术风尚在这里汇集成斑斓景观。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A.佛教思想的中国化 B.艺术内容的时代性C.市民生活的世俗化 D.中外艺术的交融性〖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说明”,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受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影响,魏晋南北朝、隋唐、宋代不同时代的壁画风格和宣传的价值导向不同,这种变化说明了艺术内容的时代性,B项正确;佛教中国化表现为佛画像由异域特征变为中原特征,佛教思想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等等,而材料不体现壁画风格由异域特征到中原特征的转变、佛教思想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等,只体现了不同时代壁画风格的变化,所以材料主旨是壁画风格的时代性,而不是地域性,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从魏晋时期到宋代石窟壁画风格的变化,市民生活世俗化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壁画风格的时代性,不是中外艺术的交融性,排除D项。故选B项。15.2020年1月底,中国国家图书馆宣布,全国乃至全球读者都可登录中国国家图书馆官网,免费享受其丰富的资源和服务。为顺应数字阅读发展趋势,国家图书馆推出音频、视频等多种数字资源,以大量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助力大众在线学习各类文化知识。这反映出A.科技的发展助推文化的传承与传播B.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图书馆事业发展C.国家保护优秀文化遗产的力度加大D.大众参与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高涨〖答案〗A〖解析〗材料中“推出音频、视频等多种数字资源”“助力大众在线学习各类文化知识”等信息说明,中国国家图书馆利用科学技术传播文化,实现资源共享,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不是国家重视图书馆事业,排除B项;材料与优秀文化遗产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热情,排除D项。故选A项。16.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儒学创新的契机》一书中指出:东亚的发展“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东亚各国)都和传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在东亚发展过程中)儒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段材料表明的正确含义A.西方发展模式必须以儒家思想为基础B.儒家学说难以与经济全球化趋势融合C.东亚发展吸取了西方文明和儒家文化D.儒家学说对于东亚文明不起什么作用〖答案〗C〖解析〗根据“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东亚各国)都和传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在东亚发展过程中)儒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可知东亚在发展过程中既吸取了西方文明,同时也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故选C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儒家学说是可以融入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排除B项;D项说法明显有误,排除。故选C。17.古代亚述王朝的几个重要国王都十分热衷于大规模的宫廷建筑,其中尤其以萨尔贡二世在杜尔—沙鲁金城内修建的皇宫最为辉煌,“人首飞牛”是该王宫大门两侧的守护神兽的雕像(见下图)。其是人头、狮身、公牛蹄的组合,生有飞翼。这一雕像的寓意是()A.专制王权神圣威严 B.农耕文明的吉祥象征C.民族振兴的尚武精神 D.渔猎生活的真实写照〖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人首飞牛”是守护神兽,其守护的是王宫,是一种王权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古代亚述王朝是否从事农耕,故B项错误;材料与“民族振兴的尚武精神”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渔猎生活,故D项错误。18.法学家是古罗马专为司法解释而生的群体,他们关注社会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并如果、那么等词汇组织逻辑语言,以此认定司法中控辨双方应承担的责任,使罗马法更具法律的思维和内涵。这说明罗马法()A.强调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重视法律的可操作性C.旨在保护弱势群体利益 D.终审权被法学家掌握〖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他们关注社会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并如果、那么等词汇组织逻辑语言,以此认定司法中控辨双方应承担的责任”,可见,罗马法注重现实生活的效用,法律具有可操作性,B项正确;强调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A项;罗马法旨在保护上层统治者的利益而非底层群众利益,排除C项;终审权被法学家掌握,与史实相悖,且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19.“希腊化时代”是近代史学创造的一个概念,指从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到罗马征服东地中海地区之间希腊世界的历史(有时也从亚历山大东侵算起),这是一个希腊文化不断向东方传播即东方在希腊人统治下不断希腊化的过程。今天看来,这个理解不免简单化,是因为()A.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但不是东方文明源头B.东方希腊化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东方罗马化的过程C.野蛮的征服者总要被所征服地区先进文明所征服D.希腊文化向东传播过程也是希腊文化东方化过程〖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被称为“希腊化时代”。在“希腊化时代”,被征服地区与希腊文化碰撞交流,这是一个希腊文化不断向东方传播即东方在希腊人统治下不断希腊化的过程,也是希腊文化东方化过程,所以,单纯地认为“希腊化时代只是希腊文化不断向东方传播即东方在希腊人统治下不断希腊化的过程”的看法不免简单化,因为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交流碰撞是相互的,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希腊化时代”这一概念的理解,与希腊文明是否是东西方文明的源头无关,排除A项;东方希腊化指的是东方文化受希腊文化影响较深,而不是受罗马文化影响较深,排除B项;“野蛮的征服者总要被所征服地区先进文明所征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0.西哥特人攻占罗马城后,首领阿图尔夫最初强烈要求消除罗马这一名字,希望用哥特的替代罗马的。但因为桀警不驯的哥特人从不遵守法律,没有法律的国家将国不成国。最终他希望通过哥特的力量来恢复、增强罗马之荣光。这一变化说明()A.罗马帝国的法律体系完善 B.日耳曼文明落后于罗马文明C.人口迁徙带来了文化认同 D.罗马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哥特人首领阿图尔夫最初并未意识到农耕世界或者罗马文明的力量,希望用哥特风俗取代罗马制度,但后来发现罗马的制度、法律以及文化有利于他巩固对哥特人的统治,因此他转而选择接受罗马的文化,这是落后的征服者被先进的被征服者征服的典型例证,说明人口迁徙带来了文化认同,C项正确;《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罗马帝国的法律体系完善,排除A项;B项是材料现象,排除B项;材料的重点不是强调罗马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而是强调人口迁徙带来了文化认同,排除D项。故选C项。21.基督教认为,人的灵魂不死,人人都有来世,并为现世的恶人与善人建构了不同的彼岸世界——地狱与天堂。基督教一方面承认人有原罪,另一方面指出任何人都不是因为原罪而是因为自己作恶而坠入地狱的。这说明基督教()A.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B.形成了因信称义的观点C.具有劝善抑恶的社会功能 D.严重束缚人们个性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基督教教义中的原罪说,对于地狱和天堂的划分以及人们坠入地狱原因的分析,具有劝善抑恶的社会教化功能,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基督教在维护统治方面的作用问题,排除A项;“因信称义”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内容,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基督教严重束缚人们个性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22.公元600年以后,佛教在印度失去了它的地盘,而婆罗门教则准备好了自己的种种礼仪。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富于哲理性的经典《奥义书》中,提出了他们自己的通往解脱——通往自由和解放的道路。这反映了A.婆罗门教为教徒指出了解脱的方法 B.佛教已经不被印度的民众接受C.婆罗门教具有较强的创新适应能力 D.婆罗门教满足了各阶层的需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佛教在印度失去了它的地盘,而婆罗门教则准备好了自己的种种礼仪”“提出了他们自己的通往解脱——通往自由和解放的道路”等信息可知,佛教相对衰落,而婆罗门教适应社会的发展对其教义进行更改,即为适应了当时社会,婆罗门教进行创新,说明婆罗门教具有较强的创新适应能力,C项正确;根据材料“提出了他们自己的通往解脱——通往自由和解放的道路”可知,婆罗门教提出了自己通往解脱的道路,不代表已经为教徒指出了解脱的方法,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佛教相对衰落和婆罗门教通过创新更好地适应社会的现象,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