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名校试卷PAGEPAGE1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一、选择题:本题共30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在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印度、中国、玛雅等文明中,都有洪水灭世的传说,只是原因和过程不尽相同。这说明A.人类早期征服自然的能力有限 B.人类文明具有包容性C人类文明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 D.人类文明具有地域性〖答案〗A〖解析〗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印度、中国、玛雅等文明中,都有洪水灭世的传说,这样的历史传说所表达的是人们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也说明人类早期征服自然的能力有限,故选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人类文明的包容性,排除B;新航路开辟以前,在古代世界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印度、中国、玛雅等文明相互交流有限,特别是玛雅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没有相互交流,排除C;材料强调不同地区的文明都有相同的传说,并非强调人类文明的地域性差异,排除D。2.下图是古代不同地区的文字。这反映了()埃及象形文字中国商代甲骨文玛雅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印度印章文字A.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B.地区文明水平的差异性C.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D.人类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推断题。时空是古代史(世界)。据图示“埃及象形文字……中国商代甲骨文……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等信息可知,不同文明孕育出不同的文明,说明人类文明起源的多元性,D项正确;仅从文字的出现,无法证明不断进步,排除A项;仅从材料,可以看出差异,但是无法得出文明水平,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文化之间的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3.希腊半岛环海、多山、多岛屿,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适宜航海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而印度北部是山地,可以有效阻挡来自草原的游牧骑兵直接攻击,自成一体,发展稳定,较少受到中东大沙漠的影响。这反映了A.农耕文明优于游牧文明 B.古代文明各自独立发展C.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 D.历史传统影响古代社会〖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希腊的地理环境,使希腊在经济上适宜发展航海业和海外贸易,印度因北部山地地形而阻挡草原骑兵的冲击,较少受到中东大沙漠的影响,因而形成发展稳定,自成一体的特点,这反映出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影响其文明发展的特点,故选C项;文明无优劣之分,材料也未比较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古代文明并未完全独立发展,而是受到其他文明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与历史传统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4.下面这件瓷器发现于今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的一座陵墓中,它原产于15世纪左右的中国。这体现了()A.中国古代发达的手工技艺 B.文明交流的源远流长C.不同地区之间的文明交流 D.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原产于15世纪左右的中国”的瓷器在今“非洲的坦桑尼亚”被发现,这体现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明交流,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瓷器的制作工艺,不体现中国古代手工技艺是否发达,排除A项;B项有一定道理,但是材料没有对比和参考标准,不能得出15世纪中国瓷器出现在非洲是属于较早、还是较晚的交流,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不体现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D项范围太大,排除D项。故选C项。5.下面是某同学在课堂上学习“古代世界帝国”时总结的笔记。据此可知,该“帝国”是公元前6世纪,兴起于伊朗高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公元前4世纪晚期,被马其顿灭亡。继承西亚的君主专制,宣扬君权神授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建立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A.赫梯帝国 B.波斯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 D.罗马帝国〖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公元前6世纪,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迅速征服了包括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它继承了西亚地区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国王是整个政权的核心和最高主宰,他的权力被认为来自神授。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总督和军事长官相互监督和制约。帝国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波斯人担任最重要的职务,以统治社会发展水平和风俗都非常不同的广大地区。B项正确;赫梯帝国是公元前19世纪,排除A项;亚历山大帝国兴起于希腊,罗马帝国兴起于意大利,排除CD项。故选B项。6.今天欧洲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都是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但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又都是由西亚地区的“腓尼基字母”演化而来,字母文字能广泛流行的主要原因是A.各地区文明存在着交流与联系 B.腓尼基地处埃及和西亚交汇点C.便于西亚地区君主专制统治 D.字母文字书写简便,方便记录〖答案〗A〖解析〗材料主旨是说今天欧洲文字几乎都来自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这两种字母又都是由西亚地区的“腓尼基字母”演化而来,西亚的文字之所以会传播到欧洲就是因为不同地区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交流与联系,A项正确;腓尼基处于埃及和西亚的交汇点,商业发达、人员密集,为方便书写产生了“腓尼基字母”,但它不是字母文字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西亚地区有君主专制制度的传统与文字流行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字母文字书写方便,便于记录是其广泛流行的原因之一,但其主要原因还是各地区各文明之间的交流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7.中古时期的西欧,“在这样一个政体里,政府的实质是分裂的。王座只保留一个空洞的宗主地位,只是一个名义上的权力,而国王被缩成为一个阴影而已。”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政治因素是A.国王对地方控制力弱 B.维护农奴制度的需要C.基督教会势力的强大 D.封君封臣制度的存在〖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古时期的西欧实行封君封臣制度,在这一制度下,王权软弱,没有实权,而封建主在各自的封地内独立行使权力,使得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符合材料信息,D项正确;国王对地方控制力弱也是封君封臣制度的存在导致的,排除A项;材料与农奴制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基督教会势力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8.中世纪时,欧洲城市颁发特许状授予城市居民各种特权;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意处置。特许状的颁布A.有助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B.表明城市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C.说明城市实现了政治独立 D.体现了市民享有充分的个人自由〖答案〗A〖解析〗根据“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意处置”可知,特许状的颁布有利于保护人身自由和财产安全,有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选A;材料无法体现城市的经济形态是自给自足,也无法体现政治状况是政治独立,排除BC;D项错在“充分的个人自由”,排除。9.下面两幅国徽图案反映出()A.两个国家的宗教信仰几乎是完全相同B.俄罗斯的发展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C.两国之间存在着直接的继承与被继承关系D.俄罗斯比拜占庭帝国更加重视骑兵的建设〖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材料中图片显示两国的国徽有很多相似之处,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后起的俄罗斯在发展过程中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C项正确;仅凭相似的国徽不能断定两国的宗教信仰完全相同,A项过于绝对,排除A项;两国之间不存在直接的继承和被继承关系,排除B项;俄罗斯国徽中有骑兵形象,但不能说明俄罗斯比拜占庭帝国更加重视骑兵建设,排除D项。故选B项。10.阿拉伯帝国历代哈里发重视摄取先进文化,组织翻译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被整合为新的阿拉伯文化。这一现象A.扩大了伊斯兰教的影响 B.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交融C.巩固了阿拉伯帝国统治 D.促进西方古典文化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被整合为新的阿拉伯文化”可知,阿拉伯帝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宗教的信息,排除A;材料中文化的交融对巩固阿拉伯帝国统治有积极影响,但仅从文化方面说“巩固了”统治,夸大其词,排除C;印度文化属于东方文化,且材料突出的是文化融合,排除D。11.在古代非洲,东非建立了一系列城市国家,西非先后崛起了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几个大帝国,南非则出现了以建筑"石头城"闻名的津巴布韦文明。这表明古代非洲()A.各区域文明间相互隔绝 B.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C.政治分裂影响文明整合 D.文明发展具有多样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代非洲不同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明,这说明了文明发展具有多样性,D项正确;材料无法证明非洲各地区没有交流,排除A项;没有文明之间的对比,不能说明古代非洲的落后,排除B项;材料没有关于政治分裂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12.下图为《印第安人农耕图》,据此判断图中印第安人可能在种植A.小麦或者大麦 B.粟或者水稻C.玉米、薯类或豆类 D.橄榄或葡萄〖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洲地区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璀璨的文明,他们最早就培育出了玉米、马铃薯、绿豆、可可豆等农作物,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图中的印第安人可能在种植玉米、薯类或豆类,C项正确;小麦原产于西亚地区,排除A项;粟发源于中国黄河流域,排除B项;葡萄原产于西亚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13.“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该材料可用于研究A.全球航路开辟的动因 B.商业革命带来的影响C.工业革命开展的背景 D.世界市场确立的途径〖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是商品经济发展、传统商路被阻断、传播天主教、《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及造船航海技术进步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材料“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是对新航路开辟背景的描述,A项正确;商业革命是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影响,非背景,排除B项;工业革命的背景需要从政治前提、资金、市场、原料、技术等方面去分析,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世界市场确立的主要途径是殖民扩张,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4.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可划分为中心区、边缘区和半边缘区(如图)。这反映了A.价格革命导致西北欧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B.新航路的开辟导致美洲沦为贸易边缘区C.英国、荷兰、法国逐渐成为贸易半边缘区D.不同贸易区域划分是国际分工差异的体现〖答案〗D〖解析〗不同贸易区域划分是国际分工差异的体现,D项正确;商业革命导致西北欧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排除A项;殖民扩张导致美洲沦为贸易边缘地区,排除B项;英国、荷兰、法国属于西北欧,是中心区,排除C项。故选D项。15.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中写道:“美洲印第安人的大规模死亡,并不是因为欧洲人用枪炮屠杀了他们,而是欧洲人带去的病菌几乎灭绝了他们。”这说明()A.文明的链接具有双重性 B.美国人对疾病传播负有责任C.印第安人社会习俗落后 D.新航路拓展了人类的生存范围〖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促进了欧洲与美洲之间的文明交流,但欧洲人把疫病传染到美洲印第安人,造成印第安人的大量灭绝。说明文明的链接具有双重性,A项正确;西班牙人对疾病传播负有责任,当时没有美国还没有建立,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印第安人的社会习俗,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拓展了生存空间,而是批判欧洲人的罪恶,排除D项。故选A项。16.约在1600年,经好望角航线运往欧洲的胡椒是100万-200万磅,丁香、蓝靛、药品、肉豆蔻等区约35万至65万镑,而经过商队运进地中海的胡椒有300万-400万磅,丁香等共有70万-100万镑,另外还有生丝50万磅。这些数学说明()A.新航路开辟作用有限 B.地中海航线依然十分重要C.航路中心转移不明显 D.西葡两国争夺贸易主导权〖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地中海区域贸易数额仍较大,这说明地中海航线依然十分重要,B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重要影响,不是作用有限,排除A项;新航路的开辟促使航路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排除C项;材料未波及西葡两国争夺贸易主导权,排除D项。故选B项。17.为研究一个历史问题,某位同学搜集到意大利“美术三杰”的代表作。这位同学研究的历史主题是A.近现代美术发展史 B.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C.宗教绘画中的历史 D.艺术作品中的人文主义〖答案〗D〖解析〗依据三幅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米开朗琪罗的《大卫》以及拉斐尔的《椅上的圣母》均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D项正确;材料中三幅美术作品强调人文主义,现代美术强调反传统,排除A项;B项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兴起的根本原因,三幅作品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三幅美术作品强调人文主义,不是强调“宗教绘画中的历史”,排除C项。故选D项。18.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们深感自己对社会、对他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对自身的力量也充满自信。下列各项对上述“责任”和“力量"表述正确的是A.复兴古罗马的法律资本主义发达B.法国成为欧洲霸主法国人民支持C.构建未来美好社会人的理性精神D.抢夺海外的殖民地法国军力强大〖答案〗C〖解析〗据材料“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们深感自己对社会、对他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对自身的力量也充满自信”并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不仅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而且对未来的理想社会的蓝图进行了勾画政治民主,权利平等,个人自由,故C项正确;复兴罗马的文化是文艺复兴的内容,排除A项;启蒙运动时期的法国未成为欧洲霸主,拿破仑在位时期法国一度成为霸主,排除B项;启蒙运动是思想方面,与军力强大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9.1215年,英国贵族因不满“失地王”约翰的统治,强迫他签下《大宪章》:第一,英国臣民的财产权和人身安全必须得到保障;第二,臣民跟君主之间是契约关系,如果国王违约,臣民有权反抗国王……。此后英国的政治传统是()A.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B.议会至上,国王无权C.有限王权,王在法下 D.君主是实,立宪为虚〖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强迫他签下《大宪章》:第一,英国臣民的财产权和人身安全必须得到保障;第二,臣民跟君主之间是契约关系,如果国王违约,臣民有权反抗国王”可知,国王不能够再肆意妄为,也要遵守法律,这表明英国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原则,C项正确;“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强调王权的神圣性,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建立议会至上,国王无权的体制是在光荣革命后,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英国国王权力受到法律的约束,不代表君主是实,立宪为虚,并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20.王希教授说:“美国宪法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政治设计,一开始不是,现在也不是,宪法诞生后,它是通过群体谈判妥协而化解危机爆发,参与立宪的利益是多元的,立宪的过程必然是一个协商和妥协的过程,由此产生的宪法也必然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该学者意在强调美国宪法A.存在着日益严重的体制弊端 B.践行了启蒙运动的核心内容C.适应了维护稳定的现实需要 D.创建了西方的民主共和政体〖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美国……宪法诞生后,它是通过群体谈判妥协而化解危机爆发……立宪的过程必然是一个协商和妥协的过程”,并结合所学可知,1787年宪法调和了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冲突,适应了维护稳定的现实需要,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美国宪法自身的特色,并非体制弊端,排除A项;启蒙运动的核心内容是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自由平等等思想,这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创建了西方的民主共和政体”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21.1780年,一位英国工匠说;"我去公共场所并不是为了喝酒,而是为了新闻,我没有其他途径得到它,我负担不起5便士。在那里我可以听到别人读报纸,并谈论伦敦发生的事情,那是我唯一能获得新闻的地方。"这反映了当时A.普通民众追求奢侈生活 B.贫富分化逐步加剧C.社会变革影响个人观念 D.社会相对自由开放〖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18世纪英国出现了普通民众读报议政的新现象,这主要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创设了宽松的社会背景有关,故选C;A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普通民众读报议政的意识,B想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社会相对自由开放是社会民主政治建立的结果,D项不是最佳选项,排除。22.英国原棉消耗量从1800年的5200万镑,增加到1840年的45590万镑;生铁产量1720年为25000吨,1840年增至139640吨;煤产量1770年为260万吨,1836年增至3000万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A.工业部门大量涌现B.基本完成工业革命C.工业生产迅猛增长D.发展成为世界工厂〖答案〗C〖解析〗从题干中得到“原棉消耗量”、“生铁产量”、“煤产量”都极大地增加,表明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这是由于大机器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C选项符合题意。仅从原料消耗来看是不能得出工业部门大量涌现的结论的,A选项排除。基本完成工业革命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工业革命的发展对原料需求的加大,B选项排除。材料无法得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结论,D选项排除。23.《***宣言》指出,“***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但“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材料充分体现了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 B.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C.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 D.社会主义革命的依据〖答案〗A〖解析〗材料在明确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的同时又肯定了资产阶级对历史的贡献,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选项A正确;选项B、C片面解读材料,排除;材料并未提出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根本矛盾,因此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革命的依据,因此选项D排除。24.1848年后,在马克思、恩格斯革命理论影响下,欧洲爆发了多次工人阶级的武装革命运动,迫使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不得不给予工人阶级更多的民主权利。由此可知,当时的工人革命运动A.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进程 B.采用暴力方式夺取了国家政权C.改善了工人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 D.推动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答案〗A〖解析〗材料“欧洲爆发了多次工人阶级的武装革命运动,迫使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体现的是当时欧洲工人革命运动对资产阶级民主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A项正确;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无产阶级并未夺取国家政权,排除;材料与改善工人的经济生活条件无关,排除C项;法国大革命爆发于178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5.某学者认为:“(巴黎)公社纯粹是工人阶级的政府,它的统治完全是无产阶级德谟克拉西的统治。在公社统治之下,我们不见有剥削工人的资本主义生产制,工人的生活和待遇绝没有资产阶级政府势力下时那般黑暗。”他强调巴黎公社A.宣传马克思主义 B.具有国际主义精神C.是无产阶级政权 D.加强工农阶级联盟〖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公社纯粹是工人阶级的政府,它的统治完全是无产阶级德谟克拉西的统治”,可以看出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没有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马克思主义,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国际主义,排除B项;巴黎公社并未发动广大的农民,排除D项。故选C项。26.美国学者本特利认为,19、20世纪出现了一个非常流行的现象,许多帝国日益重视“教化工程”。就是说,越来越多的帝国声称,帝国最终会把一部分“异域”臣民转化为像帝国中心区的人那样思考、生活和接受管理。据此可知,“教化工程”()A.服务于资本原始积累的实际需要 B.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文明C.缘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旨在维护殖民地人民的利益〖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19、20世纪”“许多帝国”“异域”,可知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资本主义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把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加强剥削和奴役,“帝国最终会把一部分“异域”臣民转化为像帝国中心区的人那样思考、生活和接受管理”可以看出在征服地区传播资本主义的生产理念,也在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文明,B项正确;资本原始积累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前,时间不符,排除A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最终引起了世界战争,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资本主义国家的上述做法是为了更好的维护本国在殖民地的利益,而不是维护殖民地人民的利益,排除D项。故选B项。27.国外世界史著作《欧洲史》中在同一主题下呈现了四幅插图(如下图),这四幅插图共同的主题是()A.世界经济的形成 B.罪恶的三角贸易C.贸易中心的转移 D.物种的洲际交换〖答案〗A〖解析〗图一到图四所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之后,西方国家对外的殖民扩张与掠夺,这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A项正确;BCD项都只是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之一,不能全面概括四则材料的主题,排除BCD项。故选A项。28.20世纪初,亚洲开始改变沉睡状态,“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被宰割、被奴役的因素转变为积极的革命因素”。这根源于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 B.亚洲人民反帝斗争走向联合C.亚洲民族民主革命运动高涨 D.世界殖民体系的衰退和瓦解〖答案〗A〖解析〗20世纪初,亚洲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发展,因此这一时期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族解放运动兴起,A项正确;20世纪初亚洲人民的反帝斗争并未走向联合,排除B项;C项是结果而非原因,排除C项;这一时期直接殖民体系最终确立,排除D项。故选A项。29.1914年—1918年,英国女汽车驾驶员从1700人增加到28900人;1914年,伍尔维奇兵工厂仅雇佣了125名女工,到1917年上升至28000人。这反映了()A.战争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结构 B.工人运动增加女性就业机会C.政治地位的提高激发女性就业动力 D.重工业的发展促使劳动力需求增加〖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从1914年到1918年,英国女性汽车驾驶员和女工人数剧增,结合所学知识此时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造成男性劳动力伤亡,这就造成了劳动力的短缺,因此大量女性成为新的劳动力,A项正确;一战期间女性就业机会增多是因为战争造成劳动力短缺,与工人运动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英国女性政治地位提高是在一战之后,主要原因是一战期间女性广泛参与战争,获得更多就业机会,提高了社会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排除C项;重工业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发展,并不是1914年—1918年英国女性驾驶员和女工增加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30.1929年起,苏联建立拖拉机站。拖拉机站拥有农业机械(如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拖拉机作业时间从1928年到1936年急剧上升了差不多100倍。苏联此举主要目的是A.加快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C.改善农业生产落后面貌 D.适应工业化建设需要〖答案〗D〖解析〗“拖拉机作业时间从1928年到1936年急剧上升了差不多100倍”说明此时苏联的农业生产得到大规模的发展,农业的大发展是为了配合工业化的需要,D项正确;1929年已经不再实行新经济政策,排除A项;此时的苏联主要是发展工业化,并非要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更不是为了改善农业的落后面貌,排除B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共3题,55分。其中第31题18分,第32题17分,第33题20分)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某同学在学习历史时搜集到以下材料:亚历山大大帝和伊苏斯之战亚述骑兵领域传播途径农耕技术西亚的农耕技术,向东传到中亚(伊朗高原);向西传入欧洲(希腊,并进一步传到西欧和北欧);向南传入北非(埃及、利比亚等)。冶铁技术冶铁技术最初起源于西亚,从那里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人类从此进入铁器时代。神话故事西亚的神话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雕刻艺术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特别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字母文字——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材料二11世纪,エ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的兴起推动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新型学校出现,这些学校直接与城市世俗生活紧密结合。新型的学校有两类:一类是城市或行会的拉丁语学校,另一类是城市或私立的写作和算学学校。这两种学校共同推动了欧洲教育的发展,使人们对科学、医学、法学、哲学和神学进行了广泛的学习。到12世纪,在一些教育普及程度高的城市中兴起了大学,这些大学具有政治或经济上的独立性和司法权。由于中世纪大学在城市中是个自成体系的小社会,因此在大学内部依靠一些自治性的团体进行运转,教师和学生分别组成行会来维护自身利益。虽然宗教思想在中世纪教育中依然占主导地位,但是大学却为新时代文化的出现和知识的飞速增长奠定了基础。——王挺之《欧洲中世纪的教育》(1)依据材料一,选择一种古代文明扩展的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述。(2)假如你是一位命题者,请依据材料二选择一个角度设计问题,并写出问题的〖答案〗要点。〖答案〗(1)方式一:武力扩张。武力扩张是古代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之一。这种方式给被入侵地区人民带来灾难,对当地文明造成一定的破坏;但这种方式促进了统一大帝国的形成,促进了农耕文明的扩张,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方式二:和平交流。和平交流是古代文明扩展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的具体表现有经贸往来、思想文化交流、科技交流、遣使往来等。该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2)角度一:问题:中世纪欧洲教育发展的原因。〖答案〗工商业的繁荣;城市的兴起;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角度二:问题:中世纪欧洲教育发展的特点。〖答案〗与城市世俗生活相联系;具有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性和司法权;组成行会来维护自身的利益;宗教思想在中世纪教育中依然占主导地位。角度三:问题:中世纪欧洲教育发展产生的影响。〖答案〗传承文化;提高人们知识素养;为新时代文化的出现和知识的飞速增长奠定了基础。〖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评析类材料分析题。方式一:根据材料中的亚历山大东征可得出武力扩张。根据所学,可从战争对人类社会的破坏性、以及客观上促进区域间交流、民族的交融、文明的进步所起到的作用进行概括。方式二:也可都把和平交流的方式。结合所学,可得出和平交流是古代文明扩展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的具体表现有经贸往来、思想文化交流、科技交流、遣使往来等。该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小问2详析】本题是列举类的材料分析题。角度一:问题:根据“工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的兴起推动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新型学校出现,这些学校直接与城市世俗生活紧密结合。”得出中世纪欧洲教育发展的原因。〖答案〗结合所学可从工商业的繁荣;城市的兴起;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等方面概括。角度二:问题:根据“到12世纪,在一些教育普及程度高的城市中兴起了大学,这些大学具有政治或经济上的独立性和司法权。”得出中世纪欧洲教育发展的特点。〖答案〗结合所学,可从与城市世俗生活相联系;具有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性和司法权;组成行会来维护自身的利益;宗教思想在中世纪教育中依然占主导地位等方面概括。角度三:问题:根据“虽然宗教思想在中世纪教育中依然占主导地位,但是大学却为新时代文化的出现和知识的飞速增长奠定了基础。”可得出中世纪欧洲教育发展产生的影响。〖答案〗结合所学,可从传承文化;提高人们知识素养;为新时代文化的出现和知识的飞速增长奠定了基础等角度概括。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是欧洲颇受欢迎的小说之一。第1卷于1719年4月出版,到8月即重印了4次。到19世纪末,第1卷的不同版本已出版了近700版,小说梗概如下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提取材料信息,从《鲁宾逊漂流记》的内容、史料类型、作者立场三个角度说明其史料价值与局限。〖答案〗价值从内容看,鲁宾逊“渴望航海冒险”是大航海时代的产物;“去非洲贩卖黑奴”、“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个人财产”“领地”,反映了贩卖黑奴、发展种植园经济、开拓殖民地等殖民扩张活动;“自己阅读《圣经》”反映了宗教改革的主张。从史料类型看,《鲁宾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与书中内容基本处于同一时期,可作为英国近代早期历史研究的直接史料。因此,《鲁宾逊漂流记》是对研究英国近代早期资本主义发展有一定价值。局限该书是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作者是英国本国人,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有美化英国殖民扩张的色彩。〖解析〗根据“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是欧洲颇受欢迎的小说之一。第1卷于1719年4月出版”可知《鲁宾逊漂流记》创作于欧洲新航路开辟之后,所以从内容看,鲁宾逊“渴望航海冒险”是大航海时代的产物;“去非洲贩卖黑奴”、“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个人财产”“领地”,反映了贩卖黑奴、发展种植园经济、开拓殖民地等殖民扩张活动;“自己阅读《圣经》”反映了宗教改革的主张。从史料类型上看,《鲁宾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与书中内容基本处于同一时期,因此可作为英国近代早期历史研究的直接史料。但《鲁宾逊漂流记》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作者是英国本国人,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有美化英国殖民扩张的色彩。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个世界市场:联合、竞争及毫无保障”材料二从1763至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的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据有显著地位。1763年时,欧洲仅在非洲和亚洲有一些沿海据点,还远远不是世界的主人。然而,到1914时,欧洲诸强国已并吞整个非洲,并有效地建立了对亚洲的控制。欧洲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关于欧洲扩张的推动力的观点进行说明。〖答案〗(1)原因: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和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能力,资本主义需要更广阔世界市场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原材料;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资本主义对外殖民扩张与掠夺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推动力。(2)斯塔夫认为欧洲扩张的主要推动力是三大革命,即科学革命、工业革命、政治革命。科学革命是指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包括天文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如牛顿力学、达尔文进化论等。这动摇了神学统治的理论基础,为欧洲对外扩张提供了理论依据;工业革命是指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欧洲对外扩张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便利条件;政治革命是指英、法、德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统一战争、颁布法律文件等方式确立了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制度。这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广泛建立,推动了对外扩张。总之,三大革命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快速发展,从而推动了欧洲对外扩张,确立对世界的霸权。〖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史(世界)。从工业革命的推动分析,得出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和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能力,资本主义需要更广阔世界市场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原材料;从交通运输的发展分析,得出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从殖民扩张和掠夺分析,得出资本主义对外殖民扩张与掠夺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从根本原因分析,得出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推动力。【小问2详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史(欧洲)。据材料“欧洲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得出斯塔夫认为欧洲扩张的主要推动力是三大革命,即科学革命、工业革命、政治革命。首先,从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及影响分析,得出科学革命是指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包括天文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如牛顿力学、达尔文进化论等。这动摇了神学统治的理论基础,为欧洲对外扩张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从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得出工业革命是指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欧洲对外扩张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便利条件;最后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角度分析,得出政治革命是指英、法、德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统一战争、颁布法律文件等方式确立了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制度。这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广泛建立,推动了对外扩张。最后总结,得出三大革命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快速发展,从而推动了欧洲对外扩张,确立对世界的霸权。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一、选择题:本题共30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在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印度、中国、玛雅等文明中,都有洪水灭世的传说,只是原因和过程不尽相同。这说明A.人类早期征服自然的能力有限 B.人类文明具有包容性C人类文明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 D.人类文明具有地域性〖答案〗A〖解析〗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印度、中国、玛雅等文明中,都有洪水灭世的传说,这样的历史传说所表达的是人们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也说明人类早期征服自然的能力有限,故选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人类文明的包容性,排除B;新航路开辟以前,在古代世界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印度、中国、玛雅等文明相互交流有限,特别是玛雅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没有相互交流,排除C;材料强调不同地区的文明都有相同的传说,并非强调人类文明的地域性差异,排除D。2.下图是古代不同地区的文字。这反映了()埃及象形文字中国商代甲骨文玛雅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印度印章文字A.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B.地区文明水平的差异性C.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D.人类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推断题。时空是古代史(世界)。据图示“埃及象形文字……中国商代甲骨文……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等信息可知,不同文明孕育出不同的文明,说明人类文明起源的多元性,D项正确;仅从文字的出现,无法证明不断进步,排除A项;仅从材料,可以看出差异,但是无法得出文明水平,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文化之间的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3.希腊半岛环海、多山、多岛屿,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适宜航海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而印度北部是山地,可以有效阻挡来自草原的游牧骑兵直接攻击,自成一体,发展稳定,较少受到中东大沙漠的影响。这反映了A.农耕文明优于游牧文明 B.古代文明各自独立发展C.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 D.历史传统影响古代社会〖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希腊的地理环境,使希腊在经济上适宜发展航海业和海外贸易,印度因北部山地地形而阻挡草原骑兵的冲击,较少受到中东大沙漠的影响,因而形成发展稳定,自成一体的特点,这反映出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影响其文明发展的特点,故选C项;文明无优劣之分,材料也未比较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古代文明并未完全独立发展,而是受到其他文明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与历史传统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4.下面这件瓷器发现于今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的一座陵墓中,它原产于15世纪左右的中国。这体现了()A.中国古代发达的手工技艺 B.文明交流的源远流长C.不同地区之间的文明交流 D.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原产于15世纪左右的中国”的瓷器在今“非洲的坦桑尼亚”被发现,这体现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明交流,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瓷器的制作工艺,不体现中国古代手工技艺是否发达,排除A项;B项有一定道理,但是材料没有对比和参考标准,不能得出15世纪中国瓷器出现在非洲是属于较早、还是较晚的交流,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不体现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D项范围太大,排除D项。故选C项。5.下面是某同学在课堂上学习“古代世界帝国”时总结的笔记。据此可知,该“帝国”是公元前6世纪,兴起于伊朗高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公元前4世纪晚期,被马其顿灭亡。继承西亚的君主专制,宣扬君权神授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建立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A.赫梯帝国 B.波斯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 D.罗马帝国〖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公元前6世纪,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迅速征服了包括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它继承了西亚地区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国王是整个政权的核心和最高主宰,他的权力被认为来自神授。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总督和军事长官相互监督和制约。帝国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波斯人担任最重要的职务,以统治社会发展水平和风俗都非常不同的广大地区。B项正确;赫梯帝国是公元前19世纪,排除A项;亚历山大帝国兴起于希腊,罗马帝国兴起于意大利,排除CD项。故选B项。6.今天欧洲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都是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但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又都是由西亚地区的“腓尼基字母”演化而来,字母文字能广泛流行的主要原因是A.各地区文明存在着交流与联系 B.腓尼基地处埃及和西亚交汇点C.便于西亚地区君主专制统治 D.字母文字书写简便,方便记录〖答案〗A〖解析〗材料主旨是说今天欧洲文字几乎都来自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这两种字母又都是由西亚地区的“腓尼基字母”演化而来,西亚的文字之所以会传播到欧洲就是因为不同地区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交流与联系,A项正确;腓尼基处于埃及和西亚的交汇点,商业发达、人员密集,为方便书写产生了“腓尼基字母”,但它不是字母文字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西亚地区有君主专制制度的传统与文字流行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字母文字书写方便,便于记录是其广泛流行的原因之一,但其主要原因还是各地区各文明之间的交流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7.中古时期的西欧,“在这样一个政体里,政府的实质是分裂的。王座只保留一个空洞的宗主地位,只是一个名义上的权力,而国王被缩成为一个阴影而已。”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政治因素是A.国王对地方控制力弱 B.维护农奴制度的需要C.基督教会势力的强大 D.封君封臣制度的存在〖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古时期的西欧实行封君封臣制度,在这一制度下,王权软弱,没有实权,而封建主在各自的封地内独立行使权力,使得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符合材料信息,D项正确;国王对地方控制力弱也是封君封臣制度的存在导致的,排除A项;材料与农奴制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基督教会势力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8.中世纪时,欧洲城市颁发特许状授予城市居民各种特权;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意处置。特许状的颁布A.有助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B.表明城市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C.说明城市实现了政治独立 D.体现了市民享有充分的个人自由〖答案〗A〖解析〗根据“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意处置”可知,特许状的颁布有利于保护人身自由和财产安全,有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选A;材料无法体现城市的经济形态是自给自足,也无法体现政治状况是政治独立,排除BC;D项错在“充分的个人自由”,排除。9.下面两幅国徽图案反映出()A.两个国家的宗教信仰几乎是完全相同B.俄罗斯的发展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C.两国之间存在着直接的继承与被继承关系D.俄罗斯比拜占庭帝国更加重视骑兵的建设〖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材料中图片显示两国的国徽有很多相似之处,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后起的俄罗斯在发展过程中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C项正确;仅凭相似的国徽不能断定两国的宗教信仰完全相同,A项过于绝对,排除A项;两国之间不存在直接的继承和被继承关系,排除B项;俄罗斯国徽中有骑兵形象,但不能说明俄罗斯比拜占庭帝国更加重视骑兵建设,排除D项。故选B项。10.阿拉伯帝国历代哈里发重视摄取先进文化,组织翻译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被整合为新的阿拉伯文化。这一现象A.扩大了伊斯兰教的影响 B.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交融C.巩固了阿拉伯帝国统治 D.促进西方古典文化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被整合为新的阿拉伯文化”可知,阿拉伯帝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宗教的信息,排除A;材料中文化的交融对巩固阿拉伯帝国统治有积极影响,但仅从文化方面说“巩固了”统治,夸大其词,排除C;印度文化属于东方文化,且材料突出的是文化融合,排除D。11.在古代非洲,东非建立了一系列城市国家,西非先后崛起了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几个大帝国,南非则出现了以建筑"石头城"闻名的津巴布韦文明。这表明古代非洲()A.各区域文明间相互隔绝 B.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C.政治分裂影响文明整合 D.文明发展具有多样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代非洲不同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明,这说明了文明发展具有多样性,D项正确;材料无法证明非洲各地区没有交流,排除A项;没有文明之间的对比,不能说明古代非洲的落后,排除B项;材料没有关于政治分裂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12.下图为《印第安人农耕图》,据此判断图中印第安人可能在种植A.小麦或者大麦 B.粟或者水稻C.玉米、薯类或豆类 D.橄榄或葡萄〖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洲地区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璀璨的文明,他们最早就培育出了玉米、马铃薯、绿豆、可可豆等农作物,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图中的印第安人可能在种植玉米、薯类或豆类,C项正确;小麦原产于西亚地区,排除A项;粟发源于中国黄河流域,排除B项;葡萄原产于西亚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13.“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该材料可用于研究A.全球航路开辟的动因 B.商业革命带来的影响C.工业革命开展的背景 D.世界市场确立的途径〖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是商品经济发展、传统商路被阻断、传播天主教、《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及造船航海技术进步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材料“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是对新航路开辟背景的描述,A项正确;商业革命是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影响,非背景,排除B项;工业革命的背景需要从政治前提、资金、市场、原料、技术等方面去分析,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世界市场确立的主要途径是殖民扩张,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4.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可划分为中心区、边缘区和半边缘区(如图)。这反映了A.价格革命导致西北欧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B.新航路的开辟导致美洲沦为贸易边缘区C.英国、荷兰、法国逐渐成为贸易半边缘区D.不同贸易区域划分是国际分工差异的体现〖答案〗D〖解析〗不同贸易区域划分是国际分工差异的体现,D项正确;商业革命导致西北欧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排除A项;殖民扩张导致美洲沦为贸易边缘地区,排除B项;英国、荷兰、法国属于西北欧,是中心区,排除C项。故选D项。15.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中写道:“美洲印第安人的大规模死亡,并不是因为欧洲人用枪炮屠杀了他们,而是欧洲人带去的病菌几乎灭绝了他们。”这说明()A.文明的链接具有双重性 B.美国人对疾病传播负有责任C.印第安人社会习俗落后 D.新航路拓展了人类的生存范围〖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促进了欧洲与美洲之间的文明交流,但欧洲人把疫病传染到美洲印第安人,造成印第安人的大量灭绝。说明文明的链接具有双重性,A项正确;西班牙人对疾病传播负有责任,当时没有美国还没有建立,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印第安人的社会习俗,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拓展了生存空间,而是批判欧洲人的罪恶,排除D项。故选A项。16.约在1600年,经好望角航线运往欧洲的胡椒是100万-200万磅,丁香、蓝靛、药品、肉豆蔻等区约35万至65万镑,而经过商队运进地中海的胡椒有300万-400万磅,丁香等共有70万-100万镑,另外还有生丝50万磅。这些数学说明()A.新航路开辟作用有限 B.地中海航线依然十分重要C.航路中心转移不明显 D.西葡两国争夺贸易主导权〖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地中海区域贸易数额仍较大,这说明地中海航线依然十分重要,B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重要影响,不是作用有限,排除A项;新航路的开辟促使航路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排除C项;材料未波及西葡两国争夺贸易主导权,排除D项。故选B项。17.为研究一个历史问题,某位同学搜集到意大利“美术三杰”的代表作。这位同学研究的历史主题是A.近现代美术发展史 B.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C.宗教绘画中的历史 D.艺术作品中的人文主义〖答案〗D〖解析〗依据三幅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米开朗琪罗的《大卫》以及拉斐尔的《椅上的圣母》均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D项正确;材料中三幅美术作品强调人文主义,现代美术强调反传统,排除A项;B项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兴起的根本原因,三幅作品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三幅美术作品强调人文主义,不是强调“宗教绘画中的历史”,排除C项。故选D项。18.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们深感自己对社会、对他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对自身的力量也充满自信。下列各项对上述“责任”和“力量"表述正确的是A.复兴古罗马的法律资本主义发达B.法国成为欧洲霸主法国人民支持C.构建未来美好社会人的理性精神D.抢夺海外的殖民地法国军力强大〖答案〗C〖解析〗据材料“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们深感自己对社会、对他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对自身的力量也充满自信”并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不仅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而且对未来的理想社会的蓝图进行了勾画政治民主,权利平等,个人自由,故C项正确;复兴罗马的文化是文艺复兴的内容,排除A项;启蒙运动时期的法国未成为欧洲霸主,拿破仑在位时期法国一度成为霸主,排除B项;启蒙运动是思想方面,与军力强大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9.1215年,英国贵族因不满“失地王”约翰的统治,强迫他签下《大宪章》:第一,英国臣民的财产权和人身安全必须得到保障;第二,臣民跟君主之间是契约关系,如果国王违约,臣民有权反抗国王……。此后英国的政治传统是()A.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B.议会至上,国王无权C.有限王权,王在法下 D.君主是实,立宪为虚〖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强迫他签下《大宪章》:第一,英国臣民的财产权和人身安全必须得到保障;第二,臣民跟君主之间是契约关系,如果国王违约,臣民有权反抗国王”可知,国王不能够再肆意妄为,也要遵守法律,这表明英国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原则,C项正确;“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强调王权的神圣性,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建立议会至上,国王无权的体制是在光荣革命后,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英国国王权力受到法律的约束,不代表君主是实,立宪为虚,并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20.王希教授说:“美国宪法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政治设计,一开始不是,现在也不是,宪法诞生后,它是通过群体谈判妥协而化解危机爆发,参与立宪的利益是多元的,立宪的过程必然是一个协商和妥协的过程,由此产生的宪法也必然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该学者意在强调美国宪法A.存在着日益严重的体制弊端 B.践行了启蒙运动的核心内容C.适应了维护稳定的现实需要 D.创建了西方的民主共和政体〖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美国……宪法诞生后,它是通过群体谈判妥协而化解危机爆发……立宪的过程必然是一个协商和妥协的过程”,并结合所学可知,1787年宪法调和了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冲突,适应了维护稳定的现实需要,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美国宪法自身的特色,并非体制弊端,排除A项;启蒙运动的核心内容是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自由平等等思想,这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创建了西方的民主共和政体”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21.1780年,一位英国工匠说;"我去公共场所并不是为了喝酒,而是为了新闻,我没有其他途径得到它,我负担不起5便士。在那里我可以听到别人读报纸,并谈论伦敦发生的事情,那是我唯一能获得新闻的地方。"这反映了当时A.普通民众追求奢侈生活 B.贫富分化逐步加剧C.社会变革影响个人观念 D.社会相对自由开放〖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18世纪英国出现了普通民众读报议政的新现象,这主要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创设了宽松的社会背景有关,故选C;A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普通民众读报议政的意识,B想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社会相对自由开放是社会民主政治建立的结果,D项不是最佳选项,排除。22.英国原棉消耗量从1800年的5200万镑,增加到1840年的45590万镑;生铁产量1720年为25000吨,1840年增至139640吨;煤产量1770年为260万吨,1836年增至3000万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A.工业部门大量涌现B.基本完成工业革命C.工业生产迅猛增长D.发展成为世界工厂〖答案〗C〖解析〗从题干中得到“原棉消耗量”、“生铁产量”、“煤产量”都极大地增加,表明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这是由于大机器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C选项符合题意。仅从原料消耗来看是不能得出工业部门大量涌现的结论的,A选项排除。基本完成工业革命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工业革命的发展对原料需求的加大,B选项排除。材料无法得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结论,D选项排除。23.《***宣言》指出,“***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但“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材料充分体现了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 B.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C.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 D.社会主义革命的依据〖答案〗A〖解析〗材料在明确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的同时又肯定了资产阶级对历史的贡献,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选项A正确;选项B、C片面解读材料,排除;材料并未提出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根本矛盾,因此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革命的依据,因此选项D排除。24.1848年后,在马克思、恩格斯革命理论影响下,欧洲爆发了多次工人阶级的武装革命运动,迫使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不得不给予工人阶级更多的民主权利。由此可知,当时的工人革命运动A.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进程 B.采用暴力方式夺取了国家政权C.改善了工人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 D.推动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答案〗A〖解析〗材料“欧洲爆发了多次工人阶级的武装革命运动,迫使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体现的是当时欧洲工人革命运动对资产阶级民主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A项正确;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无产阶级并未夺取国家政权,排除;材料与改善工人的经济生活条件无关,排除C项;法国大革命爆发于178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5.某学者认为:“(巴黎)公社纯粹是工人阶级的政府,它的统治完全是无产阶级德谟克拉西的统治。在公社统治之下,我们不见有剥削工人的资本主义生产制,工人的生活和待遇绝没有资产阶级政府势力下时那般黑暗。”他强调巴黎公社A.宣传马克思主义 B.具有国际主义精神C.是无产阶级政权 D.加强工农阶级联盟〖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公社纯粹是工人阶级的政府,它的统治完全是无产阶级德谟克拉西的统治”,可以看出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没有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马克思主义,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国际主义,排除B项;巴黎公社并未发动广大的农民,排除D项。故选C项。26.美国学者本特利认为,19、20世纪出现了一个非常流行的现象,许多帝国日益重视“教化工程”。就是说,越来越多的帝国声称,帝国最终会把一部分“异域”臣民转化为像帝国中心区的人那样思考、生活和接受管理。据此可知,“教化工程”()A.服务于资本原始积累的实际需要 B.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文明C.缘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旨在维护殖民地人民的利益〖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19、20世纪”“许多帝国”“异域”,可知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资本主义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把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加强剥削和奴役,“帝国最终会把一部分“异域”臣民转化为像帝国中心区的人那样思考、生活和接受管理”可以看出在征服地区传播资本主义的生产理念,也在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文明,B项正确;资本原始积累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前,时间不符,排除A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最终引起了世界战争,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资本主义国家的上述做法是为了更好的维护本国在殖民地的利益,而不是维护殖民地人民的利益,排除D项。故选B项。27.国外世界史著作《欧洲史》中在同一主题下呈现了四幅插图(如下图),这四幅插图共同的主题是()A.世界经济的形成 B.罪恶的三角贸易C.贸易中心的转移 D.物种的洲际交换〖答案〗A〖解析〗图一到图四所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之后,西方国家对外的殖民扩张与掠夺,这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A项正确;BCD项都只是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之一,不能全面概括四则材料的主题,排除BCD项。故选A项。28.20世纪初,亚洲开始改变沉睡状态,“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被宰割、被奴役的因素转变为积极的革命因素”。这根源于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 B.亚洲人民反帝斗争走向联合C.亚洲民族民主革命运动高涨 D.世界殖民体系的衰退和瓦解〖答案〗A〖解析〗20世纪初,亚洲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发展,因此这一时期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族解放运动兴起,A项正确;20世纪初亚洲人民的反帝斗争并未走向联合,排除B项;C项是结果而非原因,排除C项;这一时期直接殖民体系最终确立,排除D项。故选A项。29.1914年—1918年,英国女汽车驾驶员从1700人增加到28900人;1914年,伍尔维奇兵工厂仅雇佣了125名女工,到1917年上升至28000人。这反映了()A.战争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结构 B.工人运动增加女性就业机会C.政治地位的提高激发女性就业动力 D.重工业的发展促使劳动力需求增加〖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从1914年到1918年,英国女性汽车驾驶员和女工人数剧增,结合所学知识此时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造成男性劳动力伤亡,这就造成了劳动力的短缺,因此大量女性成为新的劳动力,A项正确;一战期间女性就业机会增多是因为战争造成劳动力短缺,与工人运动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英国女性政治地位提高是在一战之后,主要原因是一战期间女性广泛参与战争,获得更多就业机会,提高了社会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排除C项;重工业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发展,并不是1914年—1918年英国女性驾驶员和女工增加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30.1929年起,苏联建立拖拉机站。拖拉机站拥有农业机械(如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拖拉机作业时间从1928年到1936年急剧上升了差不多100倍。苏联此举主要目的是A.加快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C.改善农业生产落后面貌 D.适应工业化建设需要〖答案〗D〖解析〗“拖拉机作业时间从1928年到1936年急剧上升了差不多100倍”说明此时苏联的农业生产得到大规模的发展,农业的大发展是为了配合工业化的需要,D项正确;1929年已经不再实行新经济政策,排除A项;此时的苏联主要是发展工业化,并非要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更不是为了改善农业的落后面貌,排除B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共3题,55分。其中第31题18分,第32题17分,第33题20分)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某同学在学习历史时搜集到以下材料:亚历山大大帝和伊苏斯之战亚述骑兵领域传播途径农耕技术西亚的农耕技术,向东传到中亚(伊朗高原);向西传入欧洲(希腊,并进一步传到西欧和北欧);向南传入北非(埃及、利比亚等)。冶铁技术冶铁技术最初起源于西亚,从那里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人类从此进入铁器时代。神话故事西亚的神话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雕刻艺术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特别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字母文字——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材料二11世纪,エ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的兴起推动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新型学校出现,这些学校直接与城市世俗生活紧密结合。新型的学校有两类:一类是城市或行会的拉丁语学校,另一类是城市或私立的写作和算学学校。这两种学校共同推动了欧洲教育的发展,使人们对科学、医学、法学、哲学和神学进行了广泛的学习。到12世纪,在一些教育普及程度高的城市中兴起了大学,这些大学具有政治或经济上的独立性和司法权。由于中世纪大学在城市中是个自成体系的小社会,因此在大学内部依靠一些自治性的团体进行运转,教师和学生分别组成行会来维护自身利益。虽然宗教思想在中世纪教育中依然占主导地位,但是大学却为新时代文化的出现和知识的飞速增长奠定了基础。——王挺之《欧洲中世纪的教育》(1)依据材料一,选择一种古代文明扩展的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述。(2)假如你是一位命题者,请依据材料二选择一个角度设计问题,并写出问题的〖答案〗要点。〖答案〗(1)方式一:武力扩张。武力扩张是古代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之一。这种方式给被入侵地区人民带来灾难,对当地文明造成一定的破坏;但这种方式促进了统一大帝国的形成,促进了农耕文明的扩张,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方式二:和平交流。和平交流是古代文明扩展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的具体表现有经贸往来、思想文化交流、科技交流、遣使往来等。该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2)角度一:问题:中世纪欧洲教育发展的原因。〖答案〗工商业的繁荣;城市的兴起;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角度二:问题:中世纪欧洲教育发展的特点。〖答案〗与城市世俗生活相联系;具有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性和司法权;组成行会来维护自身的利益;宗教思想在中世纪教育中依然占主导地位。角度三:问题:中世纪欧洲教育发展产生的影响。〖答案〗传承文化;提高人们知识素养;为新时代文化的出现和知识的飞速增长奠定了基础。〖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评析类材料分析题。方式一:根据材料中的亚历山大东征可得出武力扩张。根据所学,可从战争对人类社会的破坏性、以及客观上促进区域间交流、民族的交融、文明的进步所起到的作用进行概括。方式二:也可都把和平交流的方式。结合所学,可得出和平交流是古代文明扩展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的具体表现有经贸往来、思想文化交流、科技交流、遣使往来等。该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促进了东西方文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