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1第16单元法律与教化第44讲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课件_第1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1第16单元法律与教化第44讲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课件_第2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1第16单元法律与教化第44讲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课件_第3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1第16单元法律与教化第44讲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课件_第4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1第16单元法律与教化第44讲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六单元法律与教化时空坐标线索1:中国古代最早成文法出现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朝,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以礼法结合为特征的中华法系。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重视法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线索2:近代西方法律制度起源于罗马法。中古时期在罗马法基础上,形成日耳曼法和英国普通法。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日益完善,形成以英美为中心的“英美法系”和以法国为中心的“大陆法系”。同时,基督教宗教伦理与教化在欧美社会占有重要地位,也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主干线索第44讲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目标定位·明考向课程标准素养考向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3.了解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1.从“历史解释”的角度,了解先秦时期德治思想和法治思想的内容和意义2.通过了解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儒家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礼法结合的史实3.从“历史解释”的角度,理解宋以后理学以乡约的形式直接面向底层百姓宣讲的意义4.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新中国的法治进程,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5.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主干梳理·理思路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背景(1)西周统治者建立了礼制,提出“____________”思想。(2)东周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3)诸侯国君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敬天保民〔概念阐释〕周初“敬天保民”思想“敬天保民”的思想是周初期统治的基本政治和治国方针,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敬天保民”实质是人文主义思想,对儒家民本思想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提示]子产“铸刑书”子产“铸刑书”限制贵族特权,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平民的利益。刑书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改革色彩,为法家的“以法治国”提供了经验,也为历代王朝法制建设的发展奠基,成为秦汉以后封建法制的滥觞。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2.内容(1)儒家的德治思想①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②孔子提出,统治者要“____________”,不要过度消耗民力。③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2)法家的法治思想①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______。②商鞅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____________阶级的权益。③韩非提倡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要赏罚分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为政以德法治新兴地主3.评价(1)儒家主张通过____________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战国时期。(2)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它最终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____________的封建国家的建立。道德礼义中央集权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秦汉(1)律:历朝______多以“律”命名。①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②汉沿袭秦律,制成_______________。(2)令: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法典《九章律》2.魏晋时期(1)特点:律令_________。(2)概况: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儒家化〔概念阐释〕法律儒家化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法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3.唐朝(1)编纂《唐律疏议》①时间:唐高宗命人修订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②特点:这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__________确立的标志。(2)提倡礼治:732年,颁行《大唐开元礼》,是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3)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中华法系[拓展]中华法系的特点法律以君主的意志为转移;法律以礼教为指导原则和理论基础;法律以刑为主;重刑轻民;司法从属于行政。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法律(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编纂了《宋刑统》,著有《天圣令》。(2)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3)明朝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开创____________的体例。(4)清朝制定了《大清律例》。律例合编[特别提示]“律”与“例”的关系例是律的补充,同律一样,也是审理案件、定罪量刑的依据。不同在于,律的纂修比较慎重,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而例可因时制宜,随时增删和修改,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法律形式,而且例的数量大大多于律条。在司法实践中,例的法律效用往往大于律,例成为统治者实行司法专横、鱼肉百姓的工具。2.教化(1)背景①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②______后期,程朱理学逐步确立统治地位。③朱熹的《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南宋(2)内容①宋朝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②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③清朝乡约宣讲内容变成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3)特点:乡约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拓展]1.全面认识乡约制度(1)概念乡约是宋代地主阶级士大夫阶层在社会变迁面前提出的挽救社会危机的基本建制,它是通过士大夫自觉地义务地在乡村建立起来的开展思想教化的制度。(2)乡约的特点①由人民公约,而不是官府命令。②成文法则。中国农村的成训习俗以往大都是世代相续,口头相传。③以乡为单位而不是以县为单位,从小处着手,易收功效。④自愿加入,民主选举。⑤以聚会的形式,使乡人相亲,淳厚风俗。(3)作用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②有利于发展生产。③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2.中国古代社会教化的途径、方法(1)强调示范,树立榜样。(2)设官教民。(3)依靠族规乡约以化民成俗。(4)依靠各类道德教育读本推行社会教化。(5)注重学风与世风的密切关系。四、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1.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20世纪50年代)(1)成就①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②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等。(2)作用: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建立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2.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时期(1)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强调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____________、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1982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执法必严3.中国法治建设的完善时期(1)中共______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1999年和2004年,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3)到____________年底,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十五2010(4)中共十八大以来①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______权威。②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③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④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⑤2018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⑥2020年5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宪法[拓展]编纂民法典的重大意义(1)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2)编纂民法典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3)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4)编纂民法典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背景:新中国百废待兴,物质匮乏。(2)表现①道德风尚:健康向上。②政治氛围: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③行动准则: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④人际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改革开放后(1)背景: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表现①20世纪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②20世纪90年代: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系列创建活动。③1994年,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基础工程加以推进。④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提出①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②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③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意义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考点探究·释难点主题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中国古代法律[史料一]中国历代有卷帙浩繁、分支众多的法律,法有“六典”,刑有“八议”,都是对特权与等级的保护。……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的约束作用微乎其微。——摘编自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问题1]结合史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历朝法律的基本特点。[提示]特点:法律繁多,但仅仅是维护封建皇权及各种特权的工具;法律的界限模糊;法自君出,皇权凌驾于法律之上。[史料二]早在周初,周公旦鉴于商朝失德亡国,提出了“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明德慎罚等主张,强调“明德”“敬德”“成德”作为施政的理论基础和以德化民的具体措施。经过两汉儒家对于刑德的论证,为德主刑辅法制原则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至唐代,《唐律疏议》开篇即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并将这种本用关系提升到与自然现象“昏晓阳秋”一样永恒而不变。明太祖在《大明律》成时,特别宣誓臣民“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摘编自张晋藩《中华民族的法律传统与史鉴价值》[问题2]根据史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的法律传统,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法律传统的积极作用。[提示]法律传统:重视以德化民,强调德主刑辅。积极作用:德主刑辅给法律涂上了德的色彩,减少了推行法律的阻力;德礼入律,道德条文化、法律化增加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可行性,也促进了法律的稳定;古代中国以德化民、德主刑辅的法律传统有利于调控封建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拓展]1.以儒家思想构建的“礼”“法”结合的法律体系形成的原因及评价(1)原因①政治:官僚制度的等级结构是礼法融合的基础。②经济: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根基,构建了以家庭为单位的体系,亲亲尊尊为核心的礼适合社会的需要。③思想: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根深蒂固,重视血缘亲情;儒家思想自汉代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德主刑辅,礼刑互济,对巩固封建统治,维护社会秩序等具有重要意义。(2)影响①由汉代创设的礼法结合综治模式逐渐成为封建社会治国的主流模式,维护了皇权和封建等级,巩固了封建秩序,促进了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②重刑主义色彩逐步消退,立法上宽严适中,公允平缓,体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气息。③以礼入法使审理案件、定罪量刑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主观化。儒家经义内容与精神作为定罪量刑的标准,使道德和法律的界限模糊化,结果具有相当的主观性及随意性,不利于人们法治意识的形成。④儒法结合重在礼法合一,纳礼入律,深刻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2.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1)刑法为主,诸法合一:中国封建时代颁行的法典,基本上都是刑法典,但它包含了有关民法、诉讼法以及行政法等各个方面的法律内容,形成了民刑不分、诸法合体的结构,且始终以刑法为主,并以统一的刑法手段调整各种法律关系。(2)德主刑辅,以礼入刑:多种思想的发展对我国古代法律的影响非常深刻,而其中最重要的沉淀物便是“德主刑辅、以礼入刑”的理论和实践。(3)法有等级,法外特权:封建帝王首先享受法外特权,其次是统治集团的成员,在不危害皇权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享受法外特权。(4)以法治吏,维护统治:封建专制制度下,中国古代社会所说的人治其实就是官治。为了发挥官治的作用,那就需要治官,控制官吏的权力,防止权力滥用。典例研析·立标杆1.(2024·深圳)《周礼》记载,如果因为偷盗犯罪,要被惩罚当奴隶。但其又规定:“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所谓“未龀者”是指7岁以下男孩和8岁以下女孩。由此推知,西周时期(

)A.援礼入法原则已经确立

B.奴隶制度遭到破坏C.法律思想蕴含人性光辉

D.司法体制较为完善C[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如果犯偷盗罪的对象是70岁以上的老人和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可以在刑罚方面实行宽大处理,不用被罚当奴隶,这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优待,蕴含人性光辉,C项正确;周朝时“援礼入法”原则并未确立,排除A项;从题干中信息不能看出奴隶制度是否遭到破坏,排除B项;西周时期的司法体制并未完善,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2.(2022·海南·5)《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

)A.推诚辅君,效功百姓B.灭私徇公,坚守直道C.守道与德,思退刑罚D.威制天下,以案刑狱A[解析]

根据材料“开国承家,有法有制”“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可知,这些治理方式都是礼法规范和乡约教化来顺从君王统治,同时通过乡约教化将儒家伦理道德与百姓日常生活及法律相结合,达到教化百姓、以维护统治的目的,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灭私徇公”,主要强调的是“礼、法、乡约教化”的相辅相成,排除B项;材料主旨强调国家治理方式是“礼、法、教化”,而不是废除“刑罚”,排除C项;材料主旨强调国家治理方式是“礼、法、教化”,而不是“法治威严”,排除D项。3.下表所示为部分民间礼俗与唐律规定的对照情况。从中可以看出()A民间礼俗唐律规定“子不复仇非子也”“父为人所杀而私和”者,有罪“闻丧即须哭泣”“闻父母若夫之丧,匿不举哀”者,有罪“事亲有隐无犯”“侮骂殴打状告父母祖父母”者,有罪身为子孙应服从父母、祖父母之指挥“子孙违犯教令”者,有罪身为子孙对其父母、祖父母应当“以其饮食忠养之”“供养有缺”者,有罪A.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B.唐朝基层教化被法律化C.唐律遵循轻罪重罚原则D.民间礼俗开始成文法化[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唐律吸收了民间礼俗的相关内容,这体现了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A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基层教化被法律化,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轻罪重罚原则,排除C项;民间礼俗“开始”成文法化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4.(2022·北京高考·3)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

)A.注重推行社会教化

B.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C.鼓励文学艺术创作

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A[解析]

由材料可知,北宋中期地方官员注重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根据材料“夫宣上恩德”“有大功于名教”,这说明当时地方官员修建亭台馆榭的目的是通过这些公共建筑来推行社会教化,A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对经济的控制”无关,排除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