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4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_第1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4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_第2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4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_第3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4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_第4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4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4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目标定位·明考向课程标准素养考向认识八国联军侵华等列强侵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1.了解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和内容,从“唯物史观”“历史解释”角度理解维新运动的影响2.知道义和团运动的原因和发展历程,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义和团运动的影响和不屈精神3.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知道《辛丑条约》的内容,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列强侵华的影响4.结合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主干梳理·理思路一、戊戌维新运动1.背景(1)时代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2)思想基础:维新思想的兴起。①康有为撰写的《_______________》《孔子改制考》,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础。②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____________》等文章,宣传维新变法。新学伪经考变法通议2.过程(1)序幕——“公车上书”①背景: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____________》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②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__________”,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马关条约公车上书(2)高潮——百日维新①时间:_______年6月11日到9月21日。②标志: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____________”诏书。③措施: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____________”。(3)结果: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_______________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1898明定国是百日维新京师大学堂3.历史意义:推动了中国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_________________。4.失败的原因(1)客观原因:____________仍很强大。(2)主观原因:维新派缺乏可靠的____________,没有严密的组织,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______身上。(3)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力量弱小。[特别提示]戊戌维新运动的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救亡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民族资本主义旧式官僚体制守旧势力社会基础皇帝二、义和团运动1.背景(1)根本原因:《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____________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2)直接原因:_________斗争的兴起。2.口号:“____________。”瓜分中国反洋教扶清灭洋3.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1)先后担任山东巡抚的毓贤、袁世凯等,对义和团采取__________的举措。(2)慈禧太后采用“______”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4.结果及其原因:1900年9月,在__________________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5.性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先抚后剿招抚中外反动势力6.评价(1)进步性: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____________倾向,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迫使列强改变了瓜分中国的侵略计划。(2)局限性:义和团运动存在明显的____________行为;由于没有____________的领导,也无法阻止中国滑向____________的深渊。反帝爱国盲目排外先进阶级半殖民地[拓展]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认识(1)进步意义:反映了当时民族矛盾(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明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者;得到一部分清政府官员的支持,也广泛动员了民众参加。(2)局限性:“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缺乏认识;“灭洋”又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反映了农民阶级本身的阶级局限性。三、八国联军侵华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侵华原因:借口镇压_________运动;维护在华殖民利益。2.概况(1)北方(2)南方: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_______________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义和团“东南互保”(3)列强罪行①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派兵攻城略地,烧杀抢掠,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②______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俄国3.结果: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民族危机加深。《辛丑条约》的内容主要危害惩办____________,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禁止______等地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等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向各国赔款白银_________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9.82亿两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首祸诸臣”华北4.5《辛丑条约》的内容主要危害将北京____________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使馆界”实际成为“国中之国”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_________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严重破坏了中国的______完整特点: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东交民巷山海关主权〔概念阐释〕“东南互保”: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担心波及其势力范围——长江流域,遂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后,南方更多督抚加入“东南互保”,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和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东南互保运动,保护了南方许多地区免于战乱的波及,亦使地方的政治与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中央的权威大为下降。1911年各省在武昌起义后相继宣告独立,这与地方势力崛起、中央权力式微关系密切。〔图解历史〕列强侵华的“五大趋向”考点探究·释难点主题从“唯物史观”“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维新运动的特点和影响[史料一]维新运动的代表首推康有为。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一个重要理论手法是仿洋改制,即提倡仿效外国变法,通过论述外国变法改制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的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指导。此外,康有为还运用了托古改制,这在当时的中国思想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同时也吸引了一批要求革新的知识分子,成为他宣传变法的得力助手和推进维新的骨干分子。康有为本想利用托古改制减少变法阻力,提高自己的威望,吸引广大士大夫。但却事与愿违,他的托古改制理论不仅不能为多数士大夫知识分子所接受,反而招致士大夫阶层群起而攻之。——摘编自江银曼《论戊戌维新的政治思想》[史料二]维新运动是一次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运动。胡适在20世纪30年代曾指出:“主张维新的人即当日主张现代化的人。”回顾历史,戊戌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但它给后人留下了无穷无尽的思考和启迪。——摘编自李丽梅、李阳生《戊戌变法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问题](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维新运动是一次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运动”这一观点。[提示](1)特点:仿洋改制;托古改制。影响:促进了思想解放,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吸引了一批知识分子,为维新变法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其托古改制理论不能为多数士大夫所接受,引起士大夫们的反对。(2)论述:维新运动促进近代人们思想解放;力倡文教改革,如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重视舆论宣传,创办大批报刊,宣传资产阶级思想主张;革新传统的陋习,倡导社会习俗的现代化。[拓展]1.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1)中西融合: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如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2)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蕴含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3)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实现。2.戊戌维新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1)政治上: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2)经济上:维新派在经济上提倡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3)思想上: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4)文化教育上:百日维新中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及设立新式学堂,为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5)社会生活上:维新派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也起了重要作用。(6)军事上:推动了军事近代化,有利于军事力量的增强。典例研析·立标杆1.(2022·全国甲卷·29)“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B[解析]

由材料“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可知,梁启超在宣传西方民权学说的同时,还印刷黄宗羲等早期启蒙思想家的著作进行宣传,说明维新派并未形成统一的思想与策略,故选B项;“百日维新前”维新派的维新主张是主要思潮,排除A项;“根本”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维新派并未发动民众,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排除D项。2.(2022·全国乙卷·29)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C[解析]

据材料“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可知,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认为康有为所著《孔子改制考》内容较为激进,容易激化矛盾,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一书,以平息争论,进而保证维新变法的实施,其举动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故选C项;据所学,陈宝箴的主张,只是为了平息维新派和保守派之间的争论,不会消除双方的矛盾,不可能推动新旧势力的合流,排除A项;“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维新变法期间,“中体西用”思想早已突破,排除B项;据材料“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可知,陈宝箴认同康有为的变法思想,也支持变法行为,只是不赞同民权平等说法,也没有否定变法理论基础的意图,且“彻底”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3.(2022·天津·5)1897年,因听闻科举欲求变新,浙江很多人纷纷购买主张维新的《时务报》,以备应试,但很少有人“真能潜研精讨以究中西治乱、强弱之故”;当年科举考试“犹然故辙”,购报者遂意兴索然。此现象说明当时的科举()A.侧重选拔时务人才

B.极大促进西学传播C.尚未发生实质变化

D.深刻推动制度革新[解析]

科举考试“犹然故辙”是指科举考试还是之前的内容,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这沉重打击了想要了解维新变法的群体,C项正确;此时的科举考试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因此不是侧重选拔时务人才,更不可能极大促进西学的传播和深刻推动制度革新,排除A、B、D三项。C4.(2021·山东高考·6)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D[解析]

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也就是说通过上谕变法缺乏足够的社会基础,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故选D项;由“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说明自上而下的方式并不是其缺陷,排除A项;题干中“不是从基础上开始”“一个倒置的金字塔”说明评价者认为这场变法不是从基础开始的,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而不是强调变法措施问题,排除B项;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是导致变法缺陷的原因之一,而不是变法的缺陷,况且材料中未涉及,排除C项。5.(2023·湖南·7)1902年,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这一罕见科考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辛丑条约》签订 B.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C.清末新政的推行 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