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五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_第1页
部编五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_第2页
部编五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_第3页
部编五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_第4页
部编五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年级语文(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二单元

备课过程批注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古典名著”这一主题,安排了《草

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

《红楼春趣》4篇课文。课文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草船借箭》记叙了诸葛亮与

周瑜之的放事,周瑜于妒忌请葛亮,要诸葛亮在十

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

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筋”,最终挫败了周瑜的

暗算;《景阳网》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家酒店内开

力、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网,赤手空拳打死猛

虎的故事;《狭王出世》讲述了花果山上一块石学育

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要时,因政于第一个

跳进水帘洞,被群族为猴王的放事;《红楼春趣》讲

述了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里放风等的故事。

单元教学目标

依据对《新课标》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

的实际水平,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会认50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26

个字,正确读写2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郎读课文。按照起因、经过、

结果的顺序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通过人物对话,

感受人物形象。

3.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根据上下文

猜测词向的意思。

4.学会用自己的话详细讲述故事,并加上适当

的语气、表情和动作。

5.学会评价古典名著中的人物,感受古典名著

中的人物形象。

6.口语交际,分小组开展一次课本剧表演活动,

小组排练好之后在班上表演。

7.选择读过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写一篇读后

感,把自己的感想表达清楚。

8.语文园地:系统性归纳梳理,总结提炼初步

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学会根据上下文猜测语

向的意思;学会根据人物外貌描写猜测人名;积累

记背古诗《鸟鸣涧》。

9.学会用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读四大名著。

教学重难点

教师应从整体上把握本组的教学内容和编排特

点,把理解内容和体会感情、读书与表达、语言积

累与语言运用、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及时

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

的方法,抓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人物

形象。

学情分析

教学时,引导学生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

法。这是本单元的语文素养之一。中国古典名著是

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名著对于增益

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提升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

重的作用。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最大的特点是故事情

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学生对这两个方

面也较感兴趣,教学中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实际,

指导学生重点感受这两个方面,在阅读和感受中激

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本单元配合“古典名著之旅”这一专题,在课

后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

等多项教学内容。通过选文、改编、排练、表演课

本剧使学生进一步感悟鲜明的历史人物的形象;”交

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快乐读书

吧”都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帮助

学生学习阅读名著的方法。目的是引领学生自觉走

进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

指导学生学习写读后感。这是本单元的又一语

文素养。教学中可以首先借用范文让学生了解读后

感这种文体;引导学生选择书或文章中让自己感受

最深的一两个内容,写出自己真实、具体的感受。

建议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课文或自己读过的其他名

著进行选材和命题。

课时安排

《草船借箭》................2课时

《景阳冈》..................2课时

《猴王出世》.................1课时

《红楼春趣》.................1课时

口语交际:怎样表演课本剧....1课时

习作:写读后感.............2课时

语文园地....................2课时

教学过程:

5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会认“瑜、忌、督”等9个生字,会写“妒、

忌、曹”等11个字,正确读写“妒忌、委托”等12

个词语。

2.默读课文,学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3.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体会诸葛亮的神机

妙算。

4.感受语言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中国著名古

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感受人物形象,特别是诸葛亮、周瑜的形象。

2.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本课的生字可以通过随文识字的方式进行学

习,提醒学生注意:“擂”读16i,不能读成IGi;

“丞”读cheng,不能读成cengo指导写字时,

注意“忌”的上面是“己”不是“已”。本课要求

学生正确读写的词语较多,可以将这些词语大体上

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在已不常用的词语,如“军令

状、水寨”;另一类是如今仍常用的词语,如“妒

忌、军事、委托”等。要注意分类指导,对不常用

的词语,只要求学生知晓大意,能够读写即可。对

常用的词语,要求学生理解意思,正确读写,并能

积累运用。

2.课文朗读

可以抓住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

理描写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品味,展开想象,感悟人

物形象。如开头诸葛亮与周瑜的对话,反映了两人

的性格特点,被称为神来之笔。可以让学生分角色

朗读对话,进入情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加深

理解。边读边想,每次对话时人物心里可能会想些

什么;边议边读,读后评价。评价后再读,边演边

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感受诸葛亮上知天文、下

知地理,还能识人心的英雄形象。把自己当成诸葛

亮,通过朗读,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3.语言运用

学会表达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本篇课文的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开篇对人物语言的

描写渲染了紧张的气氛,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

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

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

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瑜、忌、督”等9个生字,会写“妒、

忌、曹”等11个字,正确读写“妒忌、委托”等12

个词语。

2.默读课文,学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谈话导入。

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古

典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之一,你知道

是哪四本书吗?书中的主人公分别是谁?(指名学

生说)

课件出示

《三国演义》主人公:曹操刘备孙权诸

葛亮周瑜

《水浒传》主人公:宋江林冲鲁智深武

松李逵

《西游记》主人公:唐僧孙悟空猪八戒

沙僧

《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

王熙凤

2.你对《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诸葛亮、周瑜

三人有什么了解?谁来简单地说一说?

3.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之书,草船

借箭这个故事是谋略里的谋略;也有人说《三国演

义》是一部智慧之书,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是智慧

里的智慧。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谋略与智慧的故事,

我相信同学们一定非常感兴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

学习草船借箭的故事。板书并齐读课文题目。(板

书:草船借箭)

4.读了课文题目,你有哪些疑问或想法呢?

预设:(1)谁用草船向谁借箭?(2)为什么

要借箭?(3)怎样借箭?

5.老师心中也有个疑问:草船借箭是在什么背

景下发生的?(课件出示背景介绍)

二、阅读课文,理清层次

1.明确阅读要求。(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2.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1)请同学们带着心中的疑问,按阅读要求自

由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

周瑜妒忌都督幔子水寨擂鼓呐喊

弓弩手丞相

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正音,再全班齐读。

(3)指导学生正确书写“忌”和“擂”字。(学

生观察一老师范写一学生练写)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班交流汇报,提出并解决问题:

①谁用草船向谁借箭?(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

借箭)

②为什么要借箭?(周瑜借军情紧急,令诸葛

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

③怎样借箭?(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巧施妙计

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2)本文是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来写的。默读

课文,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

的主要内容。

预设:①周瑜借军情紧急,要诸葛亮在十天内

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巧施妙计用草

船向曹操“借箭”成功,如期交箭。

②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

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

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

4.三读课文,理清思路。

按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指名学生说)

三、细读课文,解读对话

1.大家都知道借箭起因是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

忌。周瑜最终要诸葛亮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可他

却暗中阻挠诸葛亮造箭,周瑜是怎么做的呢?请你

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指名学生读)

课件出示

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

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

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

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

我。”

(1)周瑜阻挠诸葛亮造箭,是为了什么呢?(定

诸葛亮的罪)

(2)定诸葛亮的什么罪?(诸葛亮立下了军令

状,古代立下军令状如果完成不了,就是死罪)

(3)按照当时的造箭技术,三天时间最多只能

造一万支箭,即使周瑜不阻挠,诸葛亮三天也绝对

造不好十万支箭。这说明了什么?(周瑜心胸狭窄,

想除掉诸葛亮)

2.这些话是周瑜私下对部下鲁肃说的,可是周

瑜在诸葛亮面前说的要造箭的原因是什么?请默读

第2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周瑜对诸葛亮说的话。(指

名学生读)

课件出示

•“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

兵器最好?”

•“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

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

不要推却。”

•“十天造得好吗?”

•“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1)周瑜对诸葛亮说的造箭的原因是什么?

(马上要跟曹军交战,但军中缺箭,军情紧急)

(2)造箭真的是因为要跟曹军交战吗?(不是,

是周瑜想给诸葛亮安一个罪名)

(3)齐读周瑜说的话,思考:你觉得周瑜是一

个怎样的人?(阴险、狡诈、公报私仇)

3.可是诸葛亮却答应了造箭,而且还提出三天

造好十万支箭,甚至立下了军令状,造不好甘受惩

罚。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请默读第2自然段,用

波浪线画出诸葛亮说的话。(先指名学生读,再课

件出示诸葛亮说的话)

(1)诸葛亮为什么把十天的造箭时间改成了三

天?(因为十天不可能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根本

没想过造箭,他想的是草船借箭)

(2)三天造好十万支箭这么难的事情,诸葛亮

为什么主动要求去做?(因为诸葛亮早已想好计策,

胸有成竹)

(3)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周瑜为阴谋要得逞而高兴)诸葛亮知道周瑜在陷

害他吗?(知道)他明知是陷阱,为什么还要踏入

陷阱?(因为当时刘备和孙权联合抗曹,诸葛亮为

了顾全大局)

(4)齐读诸葛亮说的话,你觉得诸葛亮是一个

怎样的人?(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

主动入套。可见诸葛亮是一个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心胸开阔的人)

4.教师小结:故事一开始,周瑜和诸葛亮之间

就展开了一场智斗,一个设下陷阱,步步紧逼;一

个胸有成竹,从容应对。同桌之间一个当周瑜,一

个当诸葛亮来分角色读读他们的对话吧!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体会诸葛亮的神机

妙算。

2.感受语言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中国著名古

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兴趣。

教学过程

-、深入研读,感受形象

1.自学课文,圈画词句。

上节课我们通过品读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对

这两个人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一一周瑜嫉贤妒能,

诸葛亮顾全大局。故事的结果是周瑜大吃一惊,长

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请同

学们仔细研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

妙算的词句画出来,并在旁边做上批注。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课文第6自然段中

的句子。

3.全班交流汇报学习情况。

预设:(1)课文第6自然段中“第一天,不见

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

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

肃请到船里”,我联系上下文知道诸葛亮算准了第

三天四更时候会起大雾,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

(2)课文第6自然段中“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

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我联系上下文

知道把船连接起来是为了增加船的受箭面积。

教师相机小结:联系上下文来阅读古典名著是

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同学们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学习这篇课文。诸葛亮能预测天气,说明他知天文。

(板书:知天文)

4.老师有一个问题没弄懂,谁能帮老师解开疑

惑吗?

课件出示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

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

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诸葛亮为什么先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

东,然后又下令把船头朝东,船尾朝西呢?(为了

使船身受到更多的箭)

(2)如果只用船的一面受箭,会有什么后果?

(船无法在水面上保持平衡,很有可能翻沉)

教师小结:双面受箭是为了让船保持平衡,方

便快速撤退。

5.学生继续汇报交流。

预设:课文第7自然段”这时候大雾漫天,江

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我联系上下文体会到

诸葛亮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准三天后必有大雾。他

知天文,所以能预测得这样准确,真是神机妙算。

(1)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借

箭?(因为江上大雾漫天,敌人根本看不清虚实,

加上曹操这个人疑心重,他怕有埋伏,不会轻易出

兵,这是“借”箭的绝好机会)

(2)这时候诸葛亮和鲁肃坐在船上,都看到了

这场大雾。假如你是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你会怎

么想呢?(鲁肃想:前两天天气还好好的,今天怎

么会起这样大的雾?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

(3)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怎么想呢?(诸

葛亮想:果然不出我所料,周瑜啊周瑜,你费尽心

机想谋害我,我便将计就计,胜你一筹)

6.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呢?(指名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

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请同学们把“笑”字圈起来,联系上下文,说

一说:诸葛亮在笑谁?

预设:(1)诸葛亮在笑曹操,因为雾太大,曹

操不敢出来迎敌,他嘲笑曹操生性多疑,反而害了

自己。

(2)诸葛亮在笑鲁肃,因为鲁肃还不知道怎么

回事,他笑鲁肃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一种友

善的笑。

(3)诸葛亮在笑周瑜,因为周瑜本想陷害诸葛

亮,而诸葛亮将计就计,轻易就把十万支箭“借”

回来了,周瑜根本想不到“草船借箭”这一招,这

是一种得意的笑。

(4)诸葛亮在笑自己,因为他算对了天,算对

了人,没有让周瑜的诡计得逞。这是一种自信的笑,

胜利的笑。

7.教师小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他说曹操

不敢派兵出来,曹操果然就不敢派兵出来;他说三

天后取箭,果然第三天就取回了十万支箭。(板书:

神机妙算)

二、品读课文,分析人物

1.学完课文后,你对诸葛亮、周瑜、曹操和鲁

肃有没有进一步的了解?小组内交流讨论。

2.全班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1)诸葛亮顾全大局、心胸开阔、神机

妙算。(2)周瑜嫉贤妒能、心胸狭窄。(3)曹操

生性多疑。(4)鲁肃忠厚老实。

3.读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找出课文对应的

段落,感受语言的特点。

(1)这段话选自《三国演义》原著,它与课文

中哪些自然段相对应?(第8、9自然段)

(2)这段话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半文言半白

话)

4.今天我们认识了《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周瑜、曹操和鲁肃,你还想了解哪些关于他们的故

事?(赤壁之战、舌战群儒、空城计、六出祁山等)

【设计意图】分析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

的性格特点,全面感受人物形象。把原著与课文进

行对比阅读,激发起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三、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国古典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一一草船借箭。请大家回想

一下我们用了哪些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联系上

下文阅读法、做批注阅读法、圈重点词句阅读法、

借助相关资料阅读法)

2.作者是怎样将文中人物的性格刻画得既鲜明

又形象的呢?

预设:(1)作者通过对诸葛亮的语言、动作、

神态的描写来刻画出他的性格特点。

(2)作者抓住了四个人物不同的特点,如他们

的语言、动作等,从而体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各异。

3.由此可见,在写作中我们应该怎样刻画人

物?(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特点,体现

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是我们写作中不能缺少的)

4.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诸葛亮给了要加害他的

周瑜不小的教训,此后的教训还多着呢。《三国演

义》中有著名的情节“诸葛亮三气周瑜”。同学们

想知道诸葛亮是怎么气周瑜的吗?又把周瑜气到什

么程度呢?请同学们课后自读《三国演义》,找到

相关章节,一睹为快吧!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6景阳冈

教学目标

1.会认“倚、箸、碟”等17个生字,读准多音

字“绰、呵、泊”,会写“冈、饥、碟”等15个字,

正确读写“半夜三更、寻思”等5个词语。

2.默读课文,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

的写作顺序及写作重点。

3.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及作者

是如何塑造武松这一英雄形象的。能加上适当的语

气、表情和动作详细地讲述武松打虎的故事。

4.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阅

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L默读课文,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

的写作顺序及写作重点。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及作者

是如何塑造武松这一英雄形象的。

教学难点

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详细地讲述武松

打虎的故事。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教学时重点指导学生容易读错的字,如“踉”

读liang,不读liango要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

“泊”。写字教学中,重点指导学生书写“兼”和

“截”,提醒学生“勿”字的两撇上没有点,其他

的字学生自学。课文虽在原著基础上进行了改编,

但仍延续了原作的语言风格,有不少文言色彩的词

句。把这些词句读正确,尽可能读流利,如“但凡”

“掀他不着”“你如何不肯卖酒与我吃”等。对于

其意思,不要求学生逐词理解,有些词语的意思,

通过多读能够意会即可。

2.阅读理解

以读为主,在读中感受武松这一人物形象。采

取多种形式的读,来学习武松打虎这一部分。先自

读,画出描写老虎和武松行为的关键词语。再边读

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然后小组内互相读,读读评评,

评评读读。最后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后

交流感受或体会。

3.表达运用

本文作者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特

别是动词的运用,很有特色,对表现武松打虎时惊

心动魄的场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文章大大增

色。训练学生讲述武松打虎这个片段,指导学生加

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

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倚、箸、碟”等17个生字,读准多音

字“绰、呵、泊”,会写“冈、饥、碟”等15个字,

正确读写“半夜三更、寻思”等5个词语。

2.默读课文,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

的写作顺序及写作重点。

教学过程

板块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片段及主题歌,

师生随曲同唱。

下面请同学们猜一猜,这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

主题歌?(《水浒传》)

2.你们对《水浒传》这本书有哪些了解呢?(学

生自由交流)

3.看得出同学们对《水浒传》中的人物很感兴

趣。《水浒传》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这部

小说塑造了一百零八位个性鲜明的英雄好汉形象。

今天,我们锁定这一百零八位好汉中的一位打虎英

雄一一武松,下面我们将通过《景阳冈》来认识他。

4.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板书:景

阳冈)

5.题目已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那么故事

的主人公是谁呢?(武松)

6.看过《水浒传》的同学讲一讲,武松为什么

来景阳冈?(武松许久不见哥哥,急着赶路回清河

县寻找哥哥武大郎,途中路过景阳冈)武松在景阳

冈打死老虎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武松成为打虎

英雄,被阳谷知县看中,做了步兵都头)

板块二初读故事,指导方法

1.默读课文,给这个故事换一个题目。(指名

学生说)

2.这是一篇古代白话文,有些词句不太好懂,

如“筛酒、梢棒”等。为了扫除字词障碍,你是怎

样做的?

预设:

生1:查工具书。

生2:联系上下文猜的。

3.联系上下文猜词语的意思是阅读古典名著的

好方法,同学们可以运用这个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

课件出示

筛酒吊睛白额大虫梢棒印信

(1)指名学生读这四个词语,老师相机正音,

齐读。

(2)谁来猜一猜它们的意思?(“筛酒”指倒

酒;“吊睛白额大虫”指老虎;“梢棒”是防身用

的木棒;“印信”是指印章)

4.课文中还有一些其他难懂的句子,大家也来

猜一猜它的意思吧。

课件出示

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于巳、

午、未三个时辰,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

(1)指名学生读句子,猜一猜“但有”和“请

勿自误”的意思。(“但有”指只要有;“请勿自

误”指请不要使自己受伤害)

(2)看到这样的告示,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

大虫?(十分凶猛、可怕)

(3)这个告示加上官府的印信,就是榜文。官

府都出榜文来警示了,说明情况怎样?(十分严重、

危险)

5.景阳冈上的老虎如此凶猛可怕,文中的店家

是如何形容它的呢?

课件出示

如今前面景阳冈上,有只吊睛白额大虫,晚了

出来伤人,坏了三二十条大汉性命。

(1)指名学生读句子,并说说这句话告诉了我

们什么。(这是只猛虎)

(2)老虎现在可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能随

便打的吗?(现在不能打老虎,但在北宋时期不仅

能打这只老虎,打死它还是为民除害的行为)

(3)教师小结:这只老虎伤了这么多人性命,

简直就是恶贯满盈!所以武松打虎大快人心。

板块三再读故事,理清结构

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课件出示词语)

指名读,师相机正音,再全班齐读。

2.指导学生正确书写“肋”和“截”。(学生

观察一老师范写一学生练写)

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故事是按什么顺序

写的?(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根据出示的课件,

将内容补充完整。

(1)同桌互相交流应该怎么填。

(2)全班交流汇报。(课件出示故事的发展顺

序)4.请同学们拿出笔,按喝酒、上冈、打

虎、下冈把全文划分成四个部分。(先指名学生说,

再课件出示课文层次划分)

5.这四个部分中,你认为哪一部分最精彩?(打

虎)

6.打虎这个部分是故事的重点,喝酒和上冈是

为写武松勇打猛虎做铺垫的。请按照喝酒、上冈、

打虎、下冈的顺序,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主要内

容。(课文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

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后

下了景阳冈的故事)

7.教师小结:把故事的每个部分的内容连接起

来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以后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及作者

是如何塑造武松这一英雄形象的。学会全面地看待

人物形象。能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详细地

讲述武松打虎的故事。

2.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阅

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过程

-、品读课文,感受形象

L我们阅读古典名著的时候,应该如何感受故

事中的人物形象呢?(学生自由交流)

2.我们可以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

理、外貌等描写来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大家都

认为武松打虎这部分最精彩,那让我们走进武松打

虎的场面吧。读这一部分,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什

么?(武松的动作)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7自然段,一边读一

边画出描写武松动作的句子。

(1)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武松给你留下了什

么印象?(学生自由讨论)

(2)全班交流汇报。

(3)教师小结:同学们先读句子,再谈感受,

有理有据,这是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好方法。我们

可以运用这个方法学习课文。

4.这只老虎一跳出来,武松就开打了吗?武松

是怎么做的?请大家到文中去找一找。(从青石上

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武

松在躲老虎,作者为什么没用“躲”,而用了“闪”?

(武松遭到突然袭击,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闪”

既是本能的反应,又是防御的手段,体现出武松的

机警敏捷)

5.引导学生体会武松初遇老虎的反应。(课件

出示相关语句)

(1)指名学生读这4句话。初见老虎,武松一

闪再闪,你怎么看?(指名学生说)

预设:不了解敌人,上来就硬拼是不对的,那

是莽夫的行为。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武松在

一闪再闪之时了解了老虎的性情,真是机智、聪明。

(2)齐读这4句话,感受武松的机智、聪明。

6.此时此刻,武松摸清了老虎的底细,还要不

要再闪下去?(不要)继续闪下去会怎样?(狭路

相逢勇者胜,此时,不是老虎死就是武松亡。所以

此刻武松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打虎)

7.武松是怎么打虎的?(指名学生读文中写武

松打虎的句子)

课件出示

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梢棒,尽

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

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

花皮揪住,一按按将下来。

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

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

(1)这些句子都是写武松打虎的,找一找,“打”

这个字出现了几次?(一次)

(2)描写武松打虎的动作的词语还有哪些?用

红笔圈出来。(指名读圈出的词语)

课件出示

轮劈揪按踢提

(3)武松在打虎时只用了一种打法吗?(不是,

他是又轮,又劈,又揪,又按,又踢,又打)

(4)这么多的打法,武松是在乱打一气吗?(不

是)你从文中哪个词语看出来的?(就势)

(5)“就势”是什么意思?(见机行事,不同

情况下,采用不同的打法)

8.武松打虎这部分写得真精彩啊!齐读课文第5

自然段,想象当时武松打虎的激烈场面。

9.试着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来读武松

打虎的部分。(指名学生读)

10.就是因为这一次打虎,武松成了家喻户晓的

打虎英雄。(板书:英雄)

1L武松是英雄,他有勇有谋、力大无穷、机智

灵活。请小声读下面的两个句子,体会人物的心理。

课件出示

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

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慌了,正打

在枯树上,把那条梢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

里。

从这两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武松心里很

害怕、紧张)

12.即使是无所畏惧、机智勇敢的英雄,也有害

怕紧张的时候。试着用自己的话详细地讲述武松打

虎的部分,可以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先

在小组内练习一下,比一比,看谁讲得最好。

13.每个小组选一名讲得最好的代表上台讲述

故事。

二、整体阅读,感悟平凡

1.同学们把武松打虎这个部分讲述得惟妙惟

肖,请快速浏览喝酒、上冈这两个部分,说说你看

到的武松是怎么样的。还是用刚才的方法,先读句

子,再谈印象。

预设:生1:我从“武松敲着桌子叫道:'主人

家,怎的不来筛酒?'”这句话感受到武松的豪爽。

2.这位同学说武松豪爽是在表扬他。“武松敲

着桌子叫道”说明他怎样?(粗鲁,没礼貌)继续

交流。

生2:“(武松)便问主人家道:'你如何不肯

卖酒与我吃?'"我觉得这句话可以体现出武松的

冲动、鲁莽。

生3:店家对武松说“三碗不过冈”,让武松少

喝酒,可武松却叫道:”休要胡说。没地不还你钱,

再筛三碗来我吃。”这句话让我看出武松很倔强。

3.读一读武松的这句话。

课件出示:休要胡说。没地不还你钱,再筛三

碗来我吃。

指名学生读出武松的倔强。除了倔强,你还读

出了什么?(爱逞能)

4.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表现出武松爱逞能?(指

名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这早晚正是未末申初时分,我见你

走都不问人,枉送了自家性命。不如就我此间歇了,

等明日慢慢凑的三二十人,一齐好过冈子。

武松听了,笑道:“我是清河县人氏,这条景

阳冈上少也走过了一二十遭,几时见说有大虫!你

休说这话来吓我!便有大虫,我也不怕。”

分角色读这两句话,说说你的体会。(武松太

逞能了,店家劝他晚上不要独自过冈,他不听,执

意上去)

5.逞能又倔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任性。我

们继续交流。

生4:“武松道:’便真个有虎,老爷也不怕。

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半夜三更要谋我财,害我性

命,却把大虫吓唬我?'”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他还

很多疑,店家这样劝是为他好,他却怀疑人家谋财

害命。

生5:“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欲

待发步再回酒店里来,寻思道:'我回去时,须吃

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这句话表现出

他很爱面子。

6.从这些语言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武松倔

强、爱逞能、多疑、爱面子的性格特点。默读这三

个句子,这写的是武松打虎之前的表现。

课件出示

武松笑道:“原来恁地。我却吃了三碗,如何

不醉?”

武松听了,笑道:“我是清河县人氏,这条景

阳冈上少也走过了一二十遭,几时见说有大虫!你

休说这话来吓我!便有大虫,我也不怕。”

存想了一回,说道:“怕甚么!且只顾上去,

看怎地!”

指名读这3句话。武松说话时老在笑,他在笑

什么?可以看出他怎样的特点?(笑别人胆小,说

明武松浑身是胆、勇敢无畏)

7.武松打虎之前笑了好几次,打虎之后还笑得

出来吗?

课件出示

就在石头边寻了毡笠儿,转过乱树林边,一步

步挨下冈子来。

(1)全班齐读最后一句话。我们抓住了一个

“笑”字体会武松打虎前的状态,哪个字最能体现

他打虎后的状态?(挨)

(2)从这个“挨”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武

松在同猛虎搏斗后,手脚酥软、筋疲力尽)

8.从武松打虎这个部分我们看出他是英雄,从

武松的豪放、倔强、多疑、爱面子可以看出他其实

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平凡)(板书:凡人)

9.课文最精彩的部分是武松打虎,可作者为什

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他喝酒、上冈的部分呢?(详

细写这两个部分不仅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为写

他勇打猛虎做了很好的铺垫,而且表现了武松豪放、

倔强的性格,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全面更真实的武

松)

三、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大家静下心想一想,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惊心

动魄的打虎场面,是因为武松打虎打得好,还是作

者写得巧、写得妙呢?单一个“打”,就有了不同

的动作,不同的方式,看来生动的描写是非常重要

的。为了刻画出武松的人物形象,作者运用了哪些

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

2.武松因为优点而亲切可敬,因为缺点而真实

可爱。在《水浒传》里,作者花了较多的篇幅和文

字在描写武松上。(课件出示描写武松的章回目录)

师生合作读,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3.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是这样评

价武松的。

课件出示:武松天人者,固具有鲁达之阔,林

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

真,吴用之捷,花荣之雅,卢俊义之大,石秀之警

者也。

自由读这段话,你读懂了什么?(武松真是很

厉害的人,他兼具了梁山其他好汉的许多优点)

4.金圣叹评价武松的同时,也让我们对其他英

雄人物有所了解,比如鲁智深的豁达明理、林冲的

凶狠、杨志的正气、柴进的善良、阮小七的敏捷、

李逵的直爽豪迈、吴用的才智、花荣的风度、卢俊

义的大方轩昂与石秀的机警谨慎。(课件出示教材

第26页“资料袋”)

(1)向学生介绍宋江、林冲、吴用、张顺、武

松五个人。(宋江是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将的首领;

林冲排名第六,武艺高强;吴用是梁山军师,排名

第三,满腹经纶,通晓文韬武略,足智多谋,常以

诸葛亮自比;张顺有一身好水功,能在水中游移如

白条闪现;武松在梁山一百单八将中排行第十四位,

人称“行者武松”。)

(2)学生自由读记他们的绰号。(及时雨宋江,

豹子头林冲,智多星吴用,浪里白条张顺,行者武

松)

(3)全班一起背诵五位好汉的绰号。

(4)读过《水浒传》的同学上台讲一讲这五位

好汉的故事。(学生上台讲故事)

5.水浒一百零八将,个个性格鲜明,丰满而真

实。走进这本书,你才能全面地认识这些英雄人物,

才能品悟到小说语言的精妙,才能感受到经典的魅

力。请同学们课后读读《水浒传》,与英雄好汉们

交朋友吧!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7*猴王出世

教学目标

1.会认“芝、遂、迸”等15个生字,读准1个

多音字“呵”。

2.用学到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读懂课文,了

解故事情节。

3.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特点。

教学重点:运用学到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读懂课

文。

教学难点: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特点。

教学策略

1.识字教学

课文中有一些难认的字,其中有许多字在本课

尚未列入“会认”的范围,能借助拼音会读这些字

即可。课文中还有些词语,能知其大意即可。实在

不懂的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朗读教学

以读为主,用自读、略读、默读、浏览等多种

学习方法,品读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体会石

猴勇敢顽皮的性格特点。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

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

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抓住文前的“阅读提示”,

自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不理解的句子,可以略作

讲解,但不要逐字逐句地解释。

3.语言运用

在读懂课文写了什么的同时,还要体会作者是

怎么写的。在课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发现语言的规

律,学习表达的方法。让学生抓住优美的语言文字,

品味经典名著的魅力。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

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和小说《西游记》。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西游记》动画片主题曲《猴哥》。这

首歌唱的是谁?(孙悟空)他是四大名著中《西游

记》的主人公之一。

2.这本书你们看过吗?(出示长篇小说《西游

记》)大家对《西游记》里的故事应该都不陌生,

里面塑造了许许多多不同的人物形象。那么在《西

游记》中,你最喜欢谁?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

一说你喜欢这个人物的理由吗?

3.很多同学都喜欢神通广大、能力非凡的孙悟

空,那他最初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

习一篇课文《猴王出世》。板书课文题目。生齐读

课文题目。(板书:猴王出世)

二、检查预习,关注提示

1.你是怎么预习这篇白话文的?

课件出示:A圈画生字词,读熟课文。B结合注

释读通课文。C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来学习。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课件出示词语)

3.本文提出了哪些阅读要求?

课件出示:默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语句,可以

猜猜大致意思,然后继续往下读。读后用自己的话

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三、初读课文,了解出世

1.学生默读课文,找找阅读提示里那两个问题

的答案。

2.学生交流:石猴是从哪儿来的?结合课文说

一说。(是从仙石里蹦出来的)

3.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用自己的话概括一

下。(它为大家找到了水源和安身之处,简单地说

它是凭自己的本事成为猴王的)

4.根据这两个问题,可以把课文分为两个部分。

(板书:出世、成王)读到这里,石猴给你留下的

印象又是怎样的呢?(神奇、活泼、勇敢、无畏、

自信……)

5.小结过渡:仙石迸裂,化出一个顽皮可爱的

石猴,往水帘洞一跳,跳出一个猴王,从这里开始,

美猴王的形象,走进每一个人的心里。(板书:仙

石迸裂顽皮可爱)那么,作者吴承恩又是用怎样的

语言把这个猴子的形象写得深入人心的呢?让我们

一起走进石猴的生活,去发现,去感受吧。

四、品味语言,感悟形象

1.学习“猴王出世”这个部分,品味文章语言

的精练。

(1)指名读第1自然段,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想想为什么喜欢。

(2)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①指名读,你仿佛看到了石猴在干什么?

②读这段话,体会语言的韵律和节奏,读出石

猴的快乐和自由。

(3)提问:这句话有哪些特点?

预设: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观察发现。

课件出示

关注语言形式一一对联、排比、精练。

关注语言内容——饮食、交友、起居。

关注语言节奏一一三个字(动词+名词),短

促有力。

(4)细细品读,把握这句话中的语言规律,读

出活力。

(5)在朗读中,你感受到这是一只怎样的石

猴?在句子旁边写上批注,全班交流。

(6)教师小结:作者写的是一只欢快顽皮的石

猴,所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或者

说,从这样的语言里我们读到了一只活泼可爱、顽

皮的石猴。像这样内容与语言高度统一的句子,就

是经典句子。课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经典的句子呢?

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

2.研读“石猴成王”这个部分,感受语言的魅

力。

(1)快速浏览“石猴成王”这一部分的内容,

请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旁边写上批注。

(2)组织交流,引导品味、感悟语言。

课件出示: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

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

朗朗的一架桥梁。

①石猴是怎样跳进水帘洞的?学生边读边模仿

石猴的动作,体会石猴进洞时动作的轻巧。

②朗读这句话,体会石猴的勇敢。文中还有一

处体现了石猴的勇敢,请找出来。

课件出示: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

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3)众猴连呼了三声,只有石猴回应并要求进

去,对比之下更体现出他的勇敢。众猴看到石猴进

洞后都有哪些表现?

课件出示: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

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

会,也都进去了。

①读句子,圈出动词。结合表演理解“伸头缩

颈、抓耳挠腮”。

②指导朗读,体会其他猴子的胆小。

(4)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现在大家应该知

道为什么石猴能称王了吧!(板书:跳水寻源敢作

敢为)

五、拓展阅读,激发兴趣

1.课文记叙的是孙悟空的出世,选自古典神话

小说《西游记》的第一回,你还知道《西游记》中

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吗?(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

女儿国……)

2.《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的

语言非常优美。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自己心中

都有了一个猴王形象,它不只是一只猴子,更像一

个自信、勇敢的人。喜欢这样的猴王不需要理由,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电视剧和动画片能让我们快速

了解《西游记》里的故事,但相比之下,原著更加

精妙,请同学们一定要好好读读这本书。

3.同学们读过《西游记》后,我们要召开一个

故事会,每人准备好一个故事,看谁讲的故事最精

彩。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8*红楼春趣

教学目标

1.认识“恰、屉、嫣”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

字“喇”。

2.用学到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读懂课文,了

解故事情节。

3.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运用学到的阅读名著的方法读懂课文。

教学难点: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这篇课文中要求会认的字有些生僻。可运用随

文识字的方法学习“嫣、钗”这两个字,其他的字

学生可以自学。

2.阅读理解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示,让学生自

读自悟。以读为主,以读代讲。长文短教,抓住中

心人物,找出描写宝玉和黛玉的句子,抓住语言、

动作和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3.表达运用

这是一篇古代白话文,作者抓住了人物的语言、

动作和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们可

以学习这种写作方法并用于自己的习作之中。训练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先小组交流讨论,再全班汇

报交流,说一说哪个人物给你的印象最深。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

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和小说《红楼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播放电视剧《红楼梦》的片尾曲《枉凝

眉》,师生随曲同唱。同学们来猜一猜这首歌是哪

部电视剧的主题歌。(《红楼梦》)

2.你们对《红楼梦》这本书有哪些了解?(学

生自由交流后,课件出示《红楼梦》简介)

3.《红楼梦》这部伟大的古典小说是清代曹雪

芹历经十年所创,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4.看得出同学们对《红楼梦》中的人物挺感兴

趣。《红楼梦》中的许多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

如宝玉初见林黛玉、黛玉葬花、刘姥姥进大观园等。

今天我们就通过《红楼春趣》这个故事走进《红楼

梦》,了解故事中的人物。

5.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板书:红

楼春趣)

6.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春日里,宝玉、黛玉等人

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这个题目是后人所加,

谁能猜猜题目的意思?(学生自由猜测)

二、初读故事,指导方法

1.默读课文,给这个故事换一个题目。

预设:

生1:放风筝。

生2:大观园里放风筝。

生3:宝玉、黛玉放风筝。

2.这是一篇古代白话文小说,有些词句不好懂,

如“放晦气”等。读课文的第一步是要扫除字词障

碍,你会怎么做呢?

预设:

生1:结合书上的注释或查工具书。

生2:联系上下文猜词语的意思。

3.联系上下文猜词语的意思是阅读古典名著的

好方法,同学们可以运用这个方法学习这篇课文。

(课件出示词语)

(1)指名学生读这几个词语,老师相机正音,

齐读。

(2)谁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猜猜它们是什么

意思?(学生自由猜测)

4.课文中还有难懂的句子,大家也来猜一猜它

的意思。

课件出示;Y头们搬高墩,捆剪子股儿,一面拨

起鳖(yue)子来。

(1)指名学生读句子。这句话描写了什么?(描

写了Y头们准备放风筝的动作)

(2)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

了Y头们准备放风筝时的忙乱场景,但忙乱中又透

出一股欢快劲儿)

(3)教师小结:阅读古典名著可不能单看句子

的表面意思,要联系前因后果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句

子的深层含义。也就是说只读一句话、一段话或一

个故事,那么对其中的故事或人物只能一知半解;

只有通读全书,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才能真正读懂

故事的内容,才能全面地了解人物的形象。

三、再读故事,理清人物

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课件出示词语)

指名读,师相机正音,再全班齐读。

2.这个故事中的人物很多,快速浏览课文,把

故事中出现的人物都用红笔圈出来。(指名学生说)

课件出示:宝玉、黛玉、紫鹃、探春、宝钗、

宝琴

3.这么多人放风筝,谁才是中心人物呢?(宝

玉和黛玉)为什么说他们俩是中心人物?(因为描

写宝玉和黛玉的文字最多)

4.为了读懂这个故事,我们还要弄清这些人物

之间的关系。请读过《红楼梦》的同学给我们介绍

一下吧!(先指名学生说,再课件出示人物简介)

5.教师小结:弄清了人物之间的关系,知道了中

心人物,就能大致读懂课文了。

四、品读课文,感悟形象

L我们阅读古典名著的时候,如何感受故事中

的人物形象呢?(学生畅所欲言)

2.我们读一个人物,通常要关注他的语言、动

作、神态、心理、外貌等。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能

大致读懂就可以了。(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课件出示:默读课文,读后思考:哪个人物给

你的印象深?重点说说宝玉给你留下的印象。并在

书上做批注。

四人小组交流讨论:文中留给我的印象最深,

我认为他(她)是一个的人。我是从文中第自然段

中的感受到的。

全班交流汇报。

(1)学生自读课文,一边思考问题,一边做批

注。

(2)小组交流讨论问题。

(3)全班交流汇报。

预设:

示例1:文中宝玉留给我的印象最深,我认为他

是一个天真、顽皮、率直的人。我是从文中第4自

然段“宝玉说Y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

房高,便落下来了。急的宝玉头上出汗,众人又笑。

宝玉恨的掷在地下,指着风筝道:'若不是个美人,

我一顿脚跺个稀烂'”中感受到的。

老师相机引导:请同学们圈出这段话中的动词,

从这些动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宝玉率直纯真的性格

特点。请你用红笔画出宝玉说的话,从这句话中你

体会到什么?(宝玉喜欢美人,关爱女性)

示例2:文中黛玉留给我的印象最深,我认为她

是一个生活细致的人。我是从文中第5自然段“一

时风紧,众Y鬟都用绢子垫着手放。黛玉见风力紧

了,过去将矍子一松,只听见“豁喇喇”一阵响,

登时线尽,风筝随风去了”中感受到的。

老师相机引导:风筝线很细很有韧劲,黛玉见

风力紧了,过去将鳖子一松这个动作足以说明她善

于观察,心思细腻。

3.想要全面地感受人物形象,就要对人物的语

言、动作、神态、心理进行分析。

课件出示:宝玉等听了,也都出来看时,宝玉笑

道:“我认得这风筝,这是大老爷那院里嫣红姑娘

放的。拿下来给他送过去罢。”

宝玉又兴头起来,也打发个小Y头子家去,说:

“把昨日赖大娘送的那个大鱼取来。”

宝玉道:“我还没放一遭儿呢。”

宝玉道:“再把大螃蟹拿来罢。”

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

心中欢喜,便叫:“放起来!”

众人都笑他,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着风筝

说道:“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

指名学生读句子。这是文中描写宝玉的句子,

从对他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

什么?(我体会到宝玉天真顽皮、率直纯真、关爱

女性的性格特点)

4.文中还有一个中心人物---林黛玉。

课件出示:黛玉笑道:“可是呢,把咱们的拿出

来,咱们也放放晦气。”

黛玉笑道:“那是顶线不好,拿去叫人换好了,

就好放了。再取一个来放罢。”

指名学生读句子。这是文中描写黛玉的句子,

从她的几次“笑”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我体会

到黛玉聪慧、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

5.阅读提示中说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宝玉、黛玉

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表现了

什么呢?(表现了他们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6.关于风筝的文章很多,我们来读一读课后“阅

读链接”里的文章《风筝》。

(1)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从这篇文章中,你体会到什么?

7.《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它的

语言质朴自然、富有哲理,非常值得一读。《红楼

梦》原著比电视剧更加精彩,请同学们一定要好好

读读这本书。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怎么表演课本剧

教学目标

1.了解排演课本剧的步骤,能够根据需要适当

改编故事内容,设计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台词、

动作和表情。

2.在编排课本剧的过程中开展小组讨论,引导

组内每个人发表意见,尊重大家共同的决定。

3.通过排演课本剧,进一步亲近名著,感受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排演课本剧的步骤,能够根据需要适

当改编故事内容,设计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台词、

动作和表情。

教学难点

开展小组讨论,学会轮流主持,引导组内每个

人发表意见,尊重大家的共同决定。

教学策略

1.小组分工合作,从学过的课文中选择最感兴

趣的故事并创编剧本。

2.课本剧的编排过程远重于演出成果,教学时

注重其中的口语训练过程。引导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

力。创设真实的口语交际情境,力求学生的交际能

力在课堂上获得实实在在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活动中得到扎扎实实的发展,学生的人文情怀在

学习中获得真真切切的培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主题

1.谈话导入。

漫长悠远的岁月,大千世界的风景,性格迥异

的人物,都可以浓缩在小小的舞台上。同学们,你

们看过课本剧吗?谁来说说自己看过的课本剧?

(《晏子使楚》《咕咚》)

2.这节课,我们也来排演课本剧。板书口语交

际主题,齐读口语交际主题。(板书:我们都来演一

演)

【设计意图】与学生聊天,话题开放,贴近学

生生活,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轻松地打开话匣子,有

话可说。同时开门见山,直奔教学主题,能够迅速

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

的学习期待。

二、看剧读文,明确步骤

1.学生观看《晏子使楚》课本剧视频,交流哪

个角色演得好。(小组内自由交流)

2.小组讨论交流如何排演出这样的课本剧,要

做好哪些准备。(小组内自由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演课本剧前的准备。(表演课

本剧前,需要选文、改编、排练)

课件出示

第一步选文:从学过的课文中选择最感兴趣的

故事。

第二步改编:1.根据需要对故事内容进行适当

的修改。

2.设计人物的台词、动作、表情,要尽量符合

人物的身份、性格等。

第三步排练:1.分好角色,各角色说记台词,

商量该怎么演。

2.进行排练,可以制作或选用一些简单的道具,

还可以配上音乐。

全班齐读演课本剧前的准备步骤,老师相机板

书。(板书:选文、改编、排练)

4.教师小结:只要同学们按这三个步骤认真准

备,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在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

重现那些精彩的瞬间和难忘的对话。

三、分组讨论,落实步骤

1.让我们分小组,开展一次课本剧表演活动。

准备课本剧有3个步骤,我们每个步骤选一个主持

人,每组确定3位主持人,分步骤主持本组讨论。

第一步,确定故事内容。(课件出示选文讨论要求)

课件出示:主持人先引导每位同学发表自己的

意见,说清楚选择的故事及原因,还有最喜欢的精

彩片段。然后展开讨论,最终形成一致意见。

既要人人发表意见,又要尊重大家的共同决定。

由1号主持人主持讨论,小组成员讨论交流,

教师相机指导。

2.各小组交流汇报。(1号主持人汇报选文决定)

3.故事选好了,现在进行第二步改编。(课件

出示《晏子使楚》课本剧剧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