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考研模拟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_第1页
西方哲学史考研模拟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_第2页
西方哲学史考研模拟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_第3页
西方哲学史考研模拟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_第4页
西方哲学史考研模拟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年西方哲学史考研复习188题[含答案]

一、简答题

i.皮尔士是怎样改造传统形而上学的?

⑴一方面他强调要把逻辑当做形而上学的基础,由逻辑结构引出存在结构。他把本体论的

基本范畴与他提出的逻辑范畴联系起来,由后者来说明前者;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形而上学

应以经验观察为基础。⑵他企图调和建立形而上学的这两种矛盾,当他肯定形而上学要建

立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时,他所指的是现象学和规范科学所进行的经验观察。在他看来,

现象学是这样一种考察经验的方法,它从经验中抽取其最一般的、绝对必然的特征,这是

一种达到普遍范畴的方法,这些范畴同样可能通逻辑程序而获得。因此二者只是重点不

同,结论则一致。⑶经验观察观点着重于形而上学的思维的“物质”方面,逻辑观点着重

于“形式”方面,它表明范畴学说得自逻辑反省。由于他不懂得由特殊经验得出一般结论

的辨证法,他实际上无法真正把二者统一起来。

2.为什么说新实在主义是从实证主义,而非唯物主义立场来反对唯心主义的?

⑴他们肯定“自我中心困境”的存在,从而肯定人在与事物的认识关系中不可能证明事物

是独立存在的。他们也和贝克莱一样,把人所认识的对象同人关于对象的观念混为一谈。

⑵新实在主义者虽然反对唯心主义关于认识对象存在于意识之中的命题,主张认识的对象

是独立的实在。但他们并没有把认识对象的本性看做是物质的,既反对一元论,又反对二

元论,认为物质和精神都不是最根本的存在,它们都是某种更根本的非心非物、亦心亦物

的“中性物”以不同的关系所构成的。

3.新实在主义作为一个反对唯心主义的派别,其不同于唯物主义之处有哪些?

⑴他们主张认识的对象是独立的实在,但他们并没有把认识对象的本性看做是物质的。他

们既反对一元论,又反对二元论,认为物质和精神都不是最根本的存在,它们都是某种更

根本的非心非物、亦心亦物的“中性物”以不同的关系所构成的。⑵肯定本质或共相的独

立存在,从而表现出具有客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4.美国新实在主义者是怎样看待认识论问题的?

新实在主义者强调要把认识论问题孤立起来,只须研究认识主体和被认识客体之间的认识

关系,而不必去管主体和客体的本性问题。他们要把认识论问题与存在论问题割裂开来,

把后者从认识论中排除出去。他们强调只须研究认识主体和被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而不

必去管主体与客体的本性问题,这正表明他们是要回避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这个传统的

根本问题。

5.怀特海的哲学中的主要矛盾表现在哪些方面?

他既肯定科学,也肯定宗教,认为宗教是人类经验之中不断表现出向上的一个因素;他为

以“拒斥形而上学”为基本宗旨的分析哲学运动提供了工具(数理逻辑),却又构建了一

个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他曾致力于数学和逻辑学的研究,却对数学的精确性持怀疑态

度,对烦琐的语义分析也持异议;他关注科学,将自己的形而上学体系奠基于科学之上,

却又笃信宗教,充满着宗教感情,力图使科学与宗教融合起来。

6.评述实用主义的真理观。

皮尔士:从主要倾向来说,他作为一个严肃的自然科学家经常企图对真理问题作出比较客

观的回答。他强调真理与实在一致,不以个别人或某些人的判断、思想为转移。他的确定

信念的方法也正是确定真理的方法;而他只主张以实在为依据的科学方法。当他像其他实

用主义者把效用、满足当做真理的标准时也往往企图用这种科学方法去加以限制。他在真

理观上未能超越唯心主义。他认为真理独立于个别人或某些人的思想,但并不独立于一般

思想。他对这种使人一致的东西的所是未作出客观回答。他有时把真理等同于人们对于对

象的信念,而信念是人的一种主观意识状态,并不一定有客观根据。

詹姆士:他的真理论其基本思想倾向与皮尔士也大体一致。但两人立论角度不同。皮尔士

注重以实际效果来确定概念的意义,詹姆士注重概念的实际效果对于具体的个人的作用。

詹姆士真理论的主观点是:……(四点)。他在阐述其真理论时,总是力图与理性派的真

理论对立起来。他在正确地强调真理的具体性时,却又由于将其绝对化而倒向了主观主

义、相对主义。

杜威:他认为如果它们对达到们预期的目标有用,能使他们成功便是真理,否则便是谬

误。基本倾向与詹姆士几乎一致。然而他把满足观念和行动的要求当做真理的标准,把满

足人的愿望和目的当做真理的标准,尽管他把对个人的满足改为对“大家”、“公众”的

满足,但也并无肯定科学的概念、观念是客观实在的反映的含义。他也像詹姆士一们由否

定真理的客观性而否定了真理的绝对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倒向了相对主义。

7.为什么说皮尔士对笛卡尔哲学传统的批判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整个哲学传统的批判?

笛卡尔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的主要意义在于它在理性旗帜下推动了西方哲学的认识转向。

他以普遍怀疑为手段对信仰的权威发动了挑战,并要求人们凭借自己生而固有的理性能

力、运用理性推理的方法建立无所不包的、确定的、绝对可靠的知识体系。笛卡尔以后的

许多西方哲学家的具体理论各有特点,但在要求建立确定和可靠的知识体系上大体上都走

的是笛卡尔所开辟的道路。皮尔士是较早察觉到笛卡尔哲学的这种意义的西方重要哲学家

之一。他由此把笛卡尔看做近代哲学之父,认为大部分近代哲学家都是以不同的方式效仿

笛卡尔。因此他对笛卡尔主义的批判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整个近代哲学传统的批判。

七章实用主义论述题

8.简述詹姆士的真理论。

⑴真理只能是观念和思想的属性,而不是事物的属性。⑵把真理论与“人本主义”统一起

来,认为真理是相对于人、相对于人的变化着的经验而存在的,真理是人按照自己的需要

创造出来的,以满足人的需要的程度作为尺度。⑶真理就是对确定人们的信念、注意有实

际效果的观念,对满足人的需要、愿望有用的观念,是能使人获得成功的观念。⑷在强调

事实性和具体性的口实下把真理当做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方便工具、权宜手段,是纯

粹相对的,没有任何普遍的和绝对的意义。

9.马堡学派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派的数的神秘主义有何异同?

相同点是:都把数当做一切事物的实在性的来源。不同点是:毕过哥拉斯派把数看做是本

体论的单,是“单子”性的存在,是不以个人的意识和思维为转移的,因此毕达哥拉斯派

的唯心主义的客观唯心主义。在柯亨等人的哲学中,数是纯粹思维的产物,不是作为实体

性的存在。它既不是“物”也不是关于物的抽象概念,而是纯粹思维借以建立某一体系的

成分、环节。每一数都是相对于整个体系以及体系中的其他成分、环节而获得其意义。

10.詹姆士在具体解释意识流时所提出的五种特征。

⑴思想总是个人的思想。既不属于这人、又不属于那人的纯粹思想是无法证明的。⑵思想

永远是变化的。人的思想、意识总是处于不断的流动变化之中,即使同一个人对于同一事

物在不同时刻也会有不同的感觉。⑶思想总是连续的。每一个人要活着,其意识、思想总

是处于没有间断、没有裂痕、没有分离的状态,永远是连续的。⑷思想必有不以思想为转

移的对象。它由不同的人以及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的思想具有同一对象而肯定思想之外有

作为对象的实在存在,并以此批判某些公开的唯心主义。⑸思想总是有选择性,总是与人

的利益和兴趣相关。

11.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是如何澄清哲学史上的“存在”问题的?

过去把“存在”当做谓词,产生了一系列哲学问题,如黑格尔式的“存在”一一虚无一一

变化的思辩。在摹状词理论中他研究了个体词的逻辑作用问题。他将个体词分两类;专名

和摹状词。摹状词描述某一特定事物某方面的特征,并且该对象是独一无二的。逻辑命题

的主项是专名的指称物,该指称物就是该专名的意义;摹状词不是专名,只是一个不完全

的符号,不代表题主项。它的逻辑作用与谓词相同,仅表示某种性质。因此,专名和摹状

词的逻辑地位根本不同,摹状词不能作命题主词,只能作谓词,只有专名才能作主词。一

旦专名作主词出现,其指称物的存在也就不言而喻地蕴涵于其中了。所以,在严密的逻辑

句法中,专名与“存在”不能联在一起,即“存在”不是谓词。在这里,我们看出了历史

上把存在作为谓词的根本错误,“存在”根本不表示一种性质或动作。由于“存在”不能

作谓词,罗素由此认为,科学史上所有关于“存在”所做的思辩统统是错误的,而且是严

格意义上的错误,这是把存在看做一种性质,视为谓词所产生的。

12.简述皮尔士的意义理论。

⑴他的意义理论与其符号学密切相关。⑵为了使意义或者说逻辑解释具有实际内容,必需

提出一种实际的意义标准,就是它们所引起的实际效果的总和,即皮尔士原则。⑶他非常

强调作为意义标准的可感觉效果应从行动和实验中去把握,感觉效果就是引起行动和实验

的效果。

13.皮尔士确定信念的四种方法。

⑴是固执的方法。人们在一切问题上都可以固执地坚持己见,把自己所相信的东西当做不

可变异和动摇的,并把这种信念当做个人行动的指南。⑵是权威的方法(强迫的方法)。

即接受国家、教会或其它强力和权威机构所规定的原则来确定信念。⑶是先验的方法(又

叫倾向性方法、理性方法)。这是社会上有教养人们所使用的方法。这些人既不接受固执

的方法的极端的任性,也不接受权威的方法的过度专横。他们企图证明自己的信念具有充

分的知识根据,合乎永恒理性的要求。⑷是科学的方法(探索、研究和推理的方法)。皮

尔士认为这是确定信念的最好方法。它既排斥主观偏见,又反对盲目崇拜权威,而只依据

不受个人意识影响的外部永恒因素,即客观事实。

14.简述皮尔士的实用主义与康德关于实用的思想的重要区别。

⑴①康德尽管提出了“实用的信念”等观点,他对经验、实验等的解释以及他的整个认识

理论也都局限于现象范围,否定了人的经验和知识是对外部世界的描绘;但康德在肯定先

验意识活动的能动作用时并没有否定自在之物的存在及其对经验的影响,也没有否定获得

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的可能性。②皮尔士不满康德的这种矛盾立场。他把一切知识

都归结为“实用的”信念,关于知识的问题被归结为确定信念以便使之成为行动的工具的

问题。⑵皮尔士也企图建立一个包括本体论、知识论和范畴论等内的完整的哲学体系,但

这不同于康德的体系。他排斥本体论,明确指出实用主义“本身不是关于形而上学的学

说,不试图确定事物的任何真理性。它只是一种发现现实的词和抽象概念的意义的方

法。”

15.简述布拉德雷对“绝对”的精神性的含义的解释与黑格尔的不同?

⑴在黑格尔那里,绝对精神是一种客观的宇宙精神,在布拉德雷那里,绝对指的是绝对经

验。从布拉德雷把绝对经验当做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整体说,他仍倾向于黑格尔式的客观唯

心主义;当他认为绝对经验只能存在于众多的个人的经验之中时,他的理论又有明显的主

观唯心主义色彩。⑵黑格尔关于绝对的唯心主义是一种泛理性主义,而布拉德雷的绝对唯

心主义具有明显的非理性主义色彩。在他所谓绝对经验中,不仅包含了通过感觉而得到的

经验,也包括了主观的情感意志以及神秘的本能体验,后者甚至被认为是更重要的,起决

定作用的东西。

16.简述新黑格尔主义哲学家是如何继承和改造黑格尔哲学的?

新黑格尔主义哲学家既继承了黑格尔主义的传统,又吸取了非理性主义等同时代其他西方

哲学流派的一些观点,表现在⑴①他们与同一时期的大多数其它派别一样对传统形而上学

采取了批判态度,但往往又不要求取消或超越传统形而上学所研究的关于世界的基础、本

质、本原等所谓本体论问题,甚至并不讳言自己的哲学是一种与黑格尔哲学相似的唯心主

义。②他们大都同黑格尔一样把精神性的“绝对”当做万物之源,却又超越了黑格尔对

“绝对”的泛理性主义解释,而把经验主义及现代非理性主义的某些思想成分融入其内,

把黑格尔的绝对观念、绝对理性改造成了某种具有非理性和经验特征的精神性存在。⑵其

次,他们大都接受了黑格尔辨证法的一些概念,对旧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特别是机械

论和独断论的片面性有所批判;但又接受了同时代一些西方哲学家强调生活和行动在哲学

中的决定意义的观点,以此重新解释黑格尔辨证法。⑶他们既继承了黑格尔哲学体系中保

守性最强的社会政治学说的基本精神,特别是黑格尔关于国家至上和民族至上的观点,但

又企图将其与个人自由和民主权利的强调的理论调和起来。

17.柏格森的“世界的本质是生命之流”。

柏格森认为,宇宙的本质不是物质,而是一种“生命之流”。即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

永动不息的生命冲动。它不间歇的冲动变化着,故又称“绵延”。他像一条永流不息的意

识长河,故又称为“意识流”。柏格森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假象,它的本质是永动不息的

生命之流。生命之流不断冲动、变化,由此产生宇宙间万物。

18.拉康与福科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说

(基本思路)他们都着重于无意识的结构的探索,但他们对人的个性的形成和人的认识形

式的形成都着重于社会因素,企图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这在他们研究的领域中是有一

定的进步意义的。但其理论本质上仍然是唯心的。

19.简述詹姆士的“彻底经验主义”对休谟类型的经验主义和理性派唯心义的超越及它的

局限性。

超越:他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抓住了休谟类型的经验主义和理性派唯心主义在解决事物之间

的联系上所存在的片面性,他反对休谟主义者用心理联想、理性派唯心主义者用绝对理性

原则来解释这些联系是可取的。

局限性:否定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任何经验或理性原则为转移的客观联系。他把心物

等事物之间的联系归结为经验内部的联系,并未能取消、更未能解决心物等之间的差异和对

立等关系的问题。由于经验往往局限于现象范围,而且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因而他的彻底

经验主义并未能越出现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窠臼。

20.海德格尔“此在”的含义。

“此在”(又译“亲在”、“纯存在”),是海德格尔给了人这个独特的存在者的一个专

用名称。海用它专指现象学本体论意义上的人的存在,即先于主客心物之分的、没有规定

性的原始状态下的人的存在。人们对Dasein既不可能有具体的、确定的感觉,又不可能有

一般、抽象的概念,而只能有关于人存在在此(Da)的原始和混沌的意识,即对人的存

在、显现的直接领悟。正是由于对自己的存在有这种领悟,才使作为此在的人的存在于其

它一切存在者区分开来。

21.阿尔图赛的“结构的马克思主义”;

法国哲学家阿尔图赛等人,主张把结构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主张用结构主义

的理论和方法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但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是对马

克思主义的歪曲,其许多观点是背离马克思主义的。

22.福科的结构主义的历史学(文化史)的基本思想;

福认为,人类社会的文化及其历史,不论其现象如何凌乱复杂,他们都受内在的深层结构

所制约。他称这种结构为“知识型”。他认为“知识型”结构决定着社会文化及其历史现

象。就象科学和技术一样,也都依赖于“人心”的抽象的范畴。由于结构不同,他们的文

化表现也就不同。

23.简述拉康的结构主义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拉康把来源于语言学的结构主义的观点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无意识”的研究

联系起来。他认为,“无意识”也是一种“言语”。它具有类似语言的结构。通过零碎的

言语,按其内在的结构组织起来,以体现其内在的精神结构。

24.伽达默尔:语言与理解的关系。

语言是理解必不可少的媒介,理解只有通过这个媒介,才能得以进行。这并不是说,语言

是一种纯粹客观的表达形式或手段,也不是一种工具或符号形式,而是我们遭际世界的方

式,所以,语言和理解有着一种根本的内在关系,所以,语言和理解有着一种根本的内在

关系。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讲:首先,语言规定了释义学的对象;其次,理解本身同语言有

一种基本的联系,理解和解释没有根本区别,解释只不过是理解的发展和实现,不同语言

就是不同的解释,不同的解释表达了不同的关系。

25.简述海德格尔“释义学经验”。

伽达默尔认为,“释义学经验”是最原始、最基本的经验,因为他同我们存在的历史性相

一致,体现了我们世界经验的最一般的特征。开放性和有限性构成了经验的一般结构,释

义学经验就反映这种结构,它体现了经验内在的历史性,因为经验的开放性和有限性的基

础就是它内在的历史性。

26.伽达默尔的“经验”。

伽达默尔的“经验”,与近代哲学中传统的“经验”理解已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一种开放

的、发展的经验。“经验”是必须不断地被获得的,它不是固定死板的东西,它是一个历

史的过程,“经验的真理始终包含一种朝向新经验的倾向。”

27.伽达默尔理解的历史性。

所谓理解的历史性,主要指是理解者所处的不同于理解对象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历史条件

和历史地位,这些因素必然要影响和制约他对文本的理解。古典释义学认为,历史性是应

予以克服的主观的偶然因素。但,伽达默尔认为,历史性正是人类存在的基本事实,无论

是理解者还是文本,都内在的嵌入了历史性之中。真正的理解不是去克服历史的局限,而

是去正确的评价和适应这一历史性。

28.新实在主义与柏拉图、中世纪的实在主义在表现形式上有哪些不同?

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利用了当时数学和数理逻辑的成就作为自己理论的根据。他们所说的独

立存在的本质、共相、形式等,首先就是指一些数学和逻辑的概念、范畴。而数学和逻辑

在他们看来是没有客观基础的,数学和逻辑的概念、范畴是先验的,因而是自明的,不依

赖于任何具体事物,并且本身就具有实在的意义。他们用数学和逻辑的概念来代替柏拉图

的“理念”,并企图以此标榜自己的理论为“科学的哲学”,但其本质仍然和理念论一样

是客观唯心主义的。

29.此在内在的先天结构。

此在的存在必是在世的存在,而在世必然要与其它存在者、他人打交道,即必然处于一定

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必然受到体现常人的统治的社会政治制度、社会舆论、法令法

规、文化传统、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等的约束。人们不能不生活于日常生活中,而日常

生活意味着此在的沉沦和异化。

30.简释罗素“摹状词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分析哲学的影响。

摹状词描述某一特定事物某方面的特征,并且该对象是独一无二的。逻辑命题的主项是专

名的指称物,该指称物就是该专名的意义;摹状词不是专名,只是一个不完全的符号,不

代表题主项。它的逻辑作用与谓词相同,仅表示某种性质。

摹状词理论显示了逻辑分析在哲学中的重要作用,它强调了自然语言结构与逻辑命题结构

的差异性,取消了肯定虚构事物的本体论,指出了专有名词是实体的灵魂,突出了罗素关

于逻辑是哲学的本质的基本论点。

31.蒯因整体主义的知识论(对人类知识整体主义的观点)

蒯因认为,我们所谓的知识或信念整体,是一个人工构造的,它只是沿着边缘同经验紧密

接触,或者,整个科学是一个立场,它的边界条件就是经验,他认为,科学知识是一个有

许多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的命题和原理所组成的经纬交错的整体性的大网络,这个网络的

四周与经验事实直接接壤。奎因强调科学理论的整体性的观点是正确的,它反映了现代科

学一体化或整体的新趋向。这是一种实用主义同整体主义相混合的知识论,它标志着逻辑

实证主义的衰落,并使人们重新重视各知识之间的联系及其整体性。

32.日常语言哲学学派与逻辑经验主义的分歧主要有哪些?

⑴逻辑经验主义者认为,意义模糊的自然语言是引起哲学混乱和导致形而上学的主要根

源,因而必须构造一种严密精确的理想语言;而日常语言哲学家则认为,日常语言本身是

完善的,概念混乱的根源是由于人们违背了日常语言的正确用法,为了消除概念混乱,只

需要恢复日常语言的正确用法,没有必要另外构造一种人工语言。⑵逻辑经验主义者对形

而上学基本上全盘否定,日常语言哲学家则比较缓和,承认形而上学的积极作用。⑶逻辑

经验主义者强调数理逻辑的重要性,他们主要采用逻辑分析的方法;而日常语言哲学家则

对古典学和语言学有更深的造诣,他们侧重对语词在具体使用场合的意义分析和对语词与

句子的分类研究。

33.维特根斯坦是怎样论证对私人语言的否定?

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心理活动,有各种各样的感觉,并对之有所了解。但我们却无法判

断自己的心理活动或感觉与他人的心理活动或感觉是否有相似或相同之处,因为我们永远

无法进入他人的心灵,我们只是根据他人的外在行为判断他人的话语,而无法判断这些话

所涉及的心理内容。⑵私人语言的产生是由于我们误用了表达感觉的动词,把使用第一人

称的句子与其他句子等量齐观,这就混淆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导致了以为存在可以表达私

人感觉的语言这种错误看法。⑶作为语言的必要条件,它们不仅能够交流和理解,而且应

当有概括某些情形的功能,但私人语言显然不具有这种功能,因为私人语言表达私人的感

觉,不能表达他人的感觉,我们从中无法得到对任何情形的概括,从而它不是一种真正的

语言。

34.简述逻辑实证主义如何拒斥形而上学?

⑴他们拒斥形而上学的主要工具是逻辑分折方法,具体来说,就是用数理逻辑手段严格区

分了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①他们将有意义的命题分为析命题和综合命题两类。分析命题

也就是逻辑命题,包括重言式和矛盾命题,它们的真假取决于它们的形式本身,与外在实

在无关;综合命题则是经验命题,它们对实在有所陈述,其真假也必须由经验加以检验。

②而形而上学命题的出现是错误地使用日常语言语法的结果:或者是句子中包含了一个被

误认为有意义但实际上并没有意义的词;或者是由有意义的词构成但却违反了逻辑句法的

句子。这样,逻辑实证主义者相信,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就可以从根本上清除一切形

而上学。

⑵他们认为,形而上学不具有认识意义,但却具有表达情感的作用。产生这种混淆的原

因,正是由于形而上学命题具有一般命题的外表形式,似乎对实在有所断定,提供了关于

实在和世界的知识。所以,只要严格区分了不同的命题形式,使一切命题都符合逻辑句

法,我们就会很容易地从一切命题中清除形而上学。

35.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之间存在着哪些“家族相似性”?

⑴两者都把哲学理解为一种活动;⑵两者对哲学问题的处理方式上相似,都把哲学问题的

出现看做是思想混乱和理智疾病的产物,因而,解决它们的方法不是根据问题的要求来回

答,而是通过分问题的方法而最终消解它们,由此表明它们的出现是不合理的或是违反了

语言正确用法的结果;⑶在关于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关于“可说的”与“不可说的”东西

的看法上、在对待形而上学的态度上,维特根斯坦的思想都存在着一定的连贯性。

36.如何理解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的最后一个命题:“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

保持沉默”?

根据维特根斯坦的看法,一切能够表达的东西都是能够用逻辑形式描述的东西,但逻辑也

是有限度的,不可能表达一切东西,逻辑形式本身就是无法用逻辑表达的。但无法表达并

不意味着完全无意义或虚假,而只是说它们超出了逻辑的范围,我们也许可以用“显于”

方法等其他的方式处理它们。这种“显示”是由不可说之物自身完成的,就是说,不可说

之物是通过显示自身而为我们认识的。

区分了可说与不可说的界限之后,他进一步指出,只要我们弄清了语言的逻辑结构,我们

就可以说出一切符合逻辑语法的东西,但这对哲学来说却并不重要,因为如果这样,我们

只需要研究逻辑就行了。但对不可说的东西就没有如此简单,因为它们是不可说的,而我

们的理智本性却总是一种想要说出它们冲动。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好办法就是老实地承认它

们不可说。传统形而上学的错误正是要试图说出这些不可说的东西,要避免这种错误,最

好的办法就是对它们保持沉默。

37.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探讨的是逻辑问题,但他的着眼点主要是什么?

他的着眼点不是逻辑本身,而是为他心目中的世界概念划定范围,用逻辑的脚手架构造关

于事实的命题图像。在他看来,“世界”概念并不仅仅包含现实世界,更重要的是包含一

切逻辑上的可能世界,即可以用逻辑命题表达的、符合命题逻辑形式的世界,而现实世界

只是所有这些可能世界中的一种而已。一旦有了这种对世界概念的清楚认识,我们就可以

用逻辑的标准衡量和判断日常语言中的命题,发现在日常语言表达中隐藏的思想的逻辑形

式,并由此确定语言表达的界限。

38.柯亨等马堡学派主要在哪些方面对康德哲学进行了改造?

柯亨等马堡学派对康德哲学的改造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从先验方法出发,重新解释“自在

之物”概念,并进而批判康德的先验感性论,把全部认识活动归结为纯粹思维的创造。①

柯亨等人并不排除“自在之物”概念,只是排除为外部客观实在的意义,发挥其他意义,

特别是发挥其不可知论倾向的意义。他们认为自在之物就是不可认识之物。它必然处于数

学和自然科学以及其它科学范围之外,因为人们不能用数学和自然科学及其他科学的方法

达到自在之物。人的认识以经验为限,一切被认为具有实在性的东西其实并未越出经验范

围;如果超出这一范围,那就成了非人的认识所及的,即不可知的东西。既然自在之物要

求具有经验以外的实在性,它就只能是不可知的东西。②发挥了康德关于灵魂、世界、上

帝等理性理念是不可知的“自在之物”的思想,因为人的理性在企图论证它们时必然陷入

矛盾,它们超出于人的知识能力范围以外。③经常把“自在之物”当做一种调节原则。它

联结经验材料,调整人的认识,但它本身并不提供认识;它只是一种观念,而非实在。把

“自在之物”当做一种调节原则也就是把它当做一个界限概念,它表明人为自己的认识设

定的一种目标、界限。④他们认为''自在之物”并不是引起感觉的原因,感觉不是认识的

起点,思维是不从感觉发展起来的,思维从其本身开始。全部认识都是纯粹思维本身的活

动。在认识中没有任何东西不是由思维所规定的,也没有任何东西不能为思维所规定。任

何经验的规定同时又是思维的规定。空间和时间并不是感性的先天形式,而是纯粹思维本

身所创造的范畴,它们的作用是用来表现纯粹思维活动的结果。换言之,纯粹思维的创造

通过作为它本身的产物的时空等范畴表现出来。

39.简述萨特的人学本体论思想。

萨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存在问题”。“存在”,既不是唯物主义所认为的物质世

界的客观存在,也不是传统唯心主义所认为的“绝对精神”的存在,而是“人的实在”,

即“自我”,“自我精神”或“主观性”。萨从纯粹的主观意识出发,他把存在划分为两

个不同的领域: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所谓自在存在就是外部的客观世界。自为存在就是

指人的主观意识,它是真实存在,他最大的特点就是非真实性,即是一种“虚无”。他不

受任何东西,包括其自身的束缚。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二者是相联系的,自在存在若脱离

自为存在就是一种无意义的存在,他只有依赖于人的意识才能得以说明,才能成为有意义

和真实的存在。因此,人的主观意识,自为存在是不依赖于任何东西的,它是一切及其自

身可能性的前提和根据。“除了一种人类的宇宙,即人类主观性的宇宙外,再也没有其它

宇宙。”这就是萨特用现象学方法建立起的“人学本体论”。

40.简述托马斯•阿奎那的实在论立场。

托马斯的形而上学以存在和本质关系的学说为枢纽,对实体的等级、构造与差别作了全面

论述。他把实体分为三类,上帝是最高实体。作为存在的原因和自由上帝是存在于存在者

的统一、存在与本质的统一。第二类是精神实体。精神实体的存在活动不同于他们的本

质,因为它们的存在活动不是固有的,而是获得的。他们获得存在活动接受能力被自身的

本质所制约、限定。精神实体从上帝那里获得存在活动,它的本质是固有的潜能,它限制

实体接受什么样的现实以及多少现实。精神实体之中存在与本质,或与潜在的区分意味

着,它们不可能完全地、充分地接受或分享纯粹存在。这一点把它们与上帝区别开来。第

三类是物质实体。它包含着存在与本质,以及形式与质料的双重区分。”在由质料和形式

组成的实体中,活动与潜在有双重组合,一是实体的组合,即质料和形式的组合;二是已

经成为复合物的实体与存在的组合。”“托马斯从存在与本质、形式与质料入手,把实体

看作由高到低的等级系统,上帝没有存在与本质区分,精神实体含有存在本质区分,物质

实体含有存在与本质、形式与质料双重区分。区分越多,对现实性的限制越大,完善性越

小。

41.

42.简述笛卡尔“我思故我在"与奥古斯丁“我怀疑故我在”命题的区别。

奥古斯丁断言,在一个我的怀疑的世界之中,至少有一件事情我是不能怀疑的一一那就是

我在怀疑。实际上,我越是怀疑,就越是确定存在。如果怀疑发生了,一个怀疑者必然存

在。奥古斯丁在这里从思维出发推出存在,开辟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道路,这个思想给后世

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以很大影响。

除了受奥古斯丁的影响,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更多地受到了蒙田的影响。尽管奥古

斯丁、笛卡尔从怀疑出发确定“我思存在”有其表面上的相似性,但二者的指向不同。

奥古斯丁通过“我怀疑我存在”指向论证上帝的存在,而笛卡尔恰恰相反,“我思故我

在”是在宗教的外衣下冲破经院哲学的笼罩,确立人的主体性存在,因此黑格尔才称笛卡

尔为近代哲学之父。

43.简述洛克的社会契约论思想。

洛克也用社会契约说来说明国家的起源和本质。他和霍布斯一样,认为在国家产生以前,

存在所谓“自然状态”。那时从平等、各人拥有私有财产,人人受自然法的控制,任何人

不得危害别人的自然权利,但是由于人性利己,这种和平状态无法保障,随时可能转化为

战争状态,因此人们共同约定,订立契约,并推选出公共裁判者,这样就产生了国家政

府。他和霍布斯不同,认为在订立契约时,人们并没有把全部的权力转化给君主,而还保

留了一些,如生命自由、平等、私有财产等。统治者如果不能保障人们的天赋权利,人们

有权推翻它。洛克认为,国家政权的最好形式是“三权分立”的议会制的君主立宪政体。

立法权最高,应归资产阶级和贵族共同掌握。他的分权思想,一方面反映了资产阶级与封

建贵族妥协的倾向,另一方面又体现了资产阶级限制君权,扩大议会权力的要求。洛克的

社会契约论说违反了国家是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的历史事实,完全掩盖了国家是阶级压迫

的工具的本质.洛克“三权分立”是为资产阶级政权辩护的,对广大人民来说,是不具有

实际致用的,但它又具有一定的反封建的意义。

44.简述斯宾诺莎的功利主义伦理观。

斯宾诺莎认为,人的本性是首先保存自己,而人的趋乐避苦的情欲、追求私利的幸福的欲

望,都是为了保存自己所做的努力。在他看来,这种保存自己的努力不但不是乱祸的根

源,反而是道德的基础。因此,斯宾诺莎反对把情欲、追求私利本身看作目的。人类保存

了自己,最有价值之事莫过于寻求所有的人都和谐一致,使人人都追求共同的利益或福

利,尽可能努力去保持自己的存在。凡是受理性指导的人,即善于用理性控制自己的情

欲,以理性为指导寻求自己利益的人,他们所追求的自由,也即是他们为别人而追求的东

西。所以,他们都是道德上公正、忠诚而高尚的人。在斯宾诺莎看来,道德不否定个人追

求自己的利益,如果把对于资财、荣誉和快乐的追求看成手段,而不是目的,并且加以适

当的节制,这不但没有什么妨碍,而且能够促进目的的实现。

45.简析斯宾诺莎对自由与必然关系的论证。

斯宾诺莎伦理学上的一个观点: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斯宾诺莎认为,情欲是人保存自己

的努力、本能、冲动、意愿等情绪,这些情绪随着人身体状态的变化而变化。正如自然界

中的其它事物一样,一切情绪”皆出自于自然的同一的必然性和力量。要杜绝人们的情欲

是根本不可能的”。他认为,一个完全为情欲所支配的人,必定是自然必然性的奴隶,行

为使没有自主权只能服从命运的宰割,因而不符合人的“自由的”、“主动的"本性。斯

宾诺莎肯定自由的存在,但否定唯心主义的自由意志。他认为真正的自由乃在于对必然性

的认识。只要认识了自然的必然性,人们就能控制自己的情欲,把它纳入理性的轨道,获

得自由,使人处于主动者的地位。因此,要取得自由与主动,就要求人的思想和行为严格

遵守理性的指导。斯宾诺莎倡导面向自然,正确认识自然,其目的就在于争取人的自由和

主动的资格,达到道德上的完善境界。

46.

47.简评安瑟尔谟的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安瑟尔谟对上帝的本体论证明康德后来称之为“本体论的证明”,即仅仅依赖于概念的分

析而不依赖于经验事实的证明。照安瑟尔默看来,人人都有上帝的观念,只要弄清这一观

念的意义,就能理解上帝必然存在的证明。这就是他所说的充足的证明的意思。证明被表

述为下面一个推理:因为:上帝是一个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又因为:被设想为无与

伦比的东西不仅存在于思想之中,而且也实际存在;所以:上帝实际上存在。前提中“被

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的意思是“不能设想有比它更伟大的东西”,它不仅仅是思想中

的观念,不等于实际存在着的无与伦比的东西。在此,安瑟尔谟企图向包括不相信上帝存

在的“愚人”在内的一切人证明上帝的存在。因此,他采用了他认为最普遍的观念作为证

明的前提:“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不能仅仅在心中存在,因为假使它仅仅在心中存

在,那么被设想为实际上也存在的东西更加伟大了。所以,如果说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

西仅仅在心中存在,那么,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与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是相同

的,但这根本不可能,因此,某一个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就是毫无疑问既存在心中,

又存在于现实中。”由此可见,只要一个人在思想中有一个“无与伦比的东西”的观念,

逻辑必然性就会使他同时承认这个东西的实际存在,并且,不管他把这个东西称作什么,

这个东西的实际意义只能是基督教信仰的上帝。

48.柏格森哲学与传统哲学的根本区别。

柏格森哲学与传统哲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要以时间取代空间作为形而上学的对象。他认

为,在哲学史上,各种哲学都把时间和空间置于同一层次,用研究空间的方法来研究时

间。形而上学模仿科学,用空间的语言来谈论时间,而这种语言又为常识的习惯所支配。

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由于采用和科学一样的理智的方法,导致在时间、运动和变化以外,

因而也在我们的感觉和意识以外去寻求事物的实在性。结果,它只是或多或少人为地安排

概念,每一个系统都是一个假设的构造。柏格森认为,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综合,它决不

能像实证科学那样把心灵生活和内在生命与空间中的物质对象等同对待。它应当有一个与

实证科学不同的对象,这个对象即是时间一一真正的绵延。

49.简述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目的论证明。

阿奎那对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中后两个被称为上帝存在的目的论证明,论证如下:(1)依

据事物完善性的等级。它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证明有一个最完善的东西的存在;第二步

证明这个最完善的东西是其他完善性的原因。因为事物不同程度的完善性是完善性序列的

不同环节。在完善性环节中,比较完善的事物是低一级事物的原因,最完善的事物是所有

或多或少完善的事物的终极原因,这终极原因就是上帝。(2)依据自然的目的性。托马斯

说,即使无理性的物也朝向一个目的活动,他们总是可以达到最佳后果的统一条路线活

动。它的活动目的性与齐一性证明它们的活动不是偶然的、随意的,而是有预谋的。预谋

需要智慧与知识。所以必定有一个目的之预谋这安排世界的秩序,他就是上帝。

50.

51.简述伊壁鸠鲁思想。

伊壁鸠鲁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第一,原子除了有大有小和形状的差别外,

还有质量的区别;第二,原子有质量是原子运动的原因,进一步肯定了原子自己运动的观

念;第三,伊壁鸠鲁提出了原子运动的偏离说,即客体的偶然性存在。“偏离说”为追求

个人的自由幸福找到了理论根据。在认识论上,伊壁鸠鲁坚持以原子论为基础的“形象

说”,更加强调感觉的作用。

伊壁鸠鲁是无神论,反对灵魂不死说,他相信灵魂是物质的东西,是由极精细的原子构成

的。他认为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人应该自由地寻求和享受人间的快乐和幸福生活。快乐本

身就是善,就是生活以追求的目的。伊壁鸠鲁主张的快乐并非专门追求物质和感官的享

受,而首先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愉快。伊壁鸠鲁还从个人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一种国家起源

说。他以为国家起源于人们在自愿基础上的“共同协定”,其目的在于相互保证不损害他

人,也不受他人损害,以达到个人幸福。

52.简评“人是政治的动物”这一命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政治的动物,因为人总是处在一定的家庭、部落国家之中。从时间

上讲,国家起源于家庭,因为先有建立在夫妻和主奴关系基础上的家庭,然后才由家庭结

合成村社,由村社结合成国家。但是,从性质上讲看,国家并非家庭和村社的机械的总

和,国家高于个人,家庭、村社的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犹如有机体的部分与整个有机体一

样,个人只有在国家之中,作为国家的一部分,才能实现他自己。因此,亚里士多德认

为,国家是本质,是根本,政治是最高的东西,政治权力是最优越的权力,社会生活是人

来生存的目的。一个人如果脱离社会与国家,那他就不成其为人,就或者是野兽,或者是

神。

53.简述毕达哥拉斯将“数”作为世界本原的意义。

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数学作为万物的本原。万物皆数,数是万物的原型,万物是数的摹本,

数的原则统治着宇宙中的一切现象。

毕达哥拉斯学派首次提出数的观念,在人类认识史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在他们看来,事物

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一定的比例,这里就孕育着规律的思想,为赫拉克利特的“逻格

斯”学说提供了思想基础。同时,在数论中也包含有某些自然辩证法的因素。毕达哥拉斯

学派从“一”中引出奇与偶、有限与无限的对立,提出了十组对立的范畴,这对于辩证法

的发展是有贡献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数看作是第一性的东西,把数加以绝对化、神圣

化,直接影响到后来的柏拉图的理念论,以至近代的唯理论和康德黑格尔的唯心论。

54.简述柏拉图“理想国”的观念。

在柏拉图设想的理想国中,统治者(包括武士)除了国家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个人的利

益。为了在统治阶层中排除个人利益,他按照了统治者共享财产和配偶的设想。柏拉图认

为男女的差别只表现为生育中的不同作用,除此之外,女人和男人具有同等的自然才能,

应该接受同等教育,担负国家职责,包括统治者的职务。男女统治者均由国家指定配偶,

配偶不固定,致使统治者无家庭。并且,配偶在指定的时间内生育,以便能生出天性优秀

的后代。婴儿出生之后即交给国家抚养,不属于父母。统治者也没有个人财富,只从生产

者那里取得满足朴素生活的必需品。

55.简述苏格拉底“知识就是美德”这一命题的意义。

苏格拉底认为,心灵的内在原则是德性。“德性”指过好生活或作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

艺中最高的技艺。在此意义上,他把德性等同于知识。这条原则的意义有三:

(1)知识的确定性。苏格拉底相信,只有通过定义表达的德性才是普遍的知识,反之,为

不能够上升为定义的个人意见,“德性就是知识”为知识规定了一个可靠的标准,这就是

善。

(2)真理的实践性。指真正知识有这样的动能;有了知识,便有了德性;没有知识,便没

有德性。知识是德性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3)道德的可教性。“德性就是知识”的一个推论是:德性是可以传授的,因为任何知识

都有可授性。获得关于德性的知识的学习过程只是认识自己灵魂之内的已有的德性。德性

可授性和自然性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统一。

56.简述德谟克利特的伦理观。

德谟克利特的伦理观与自然观向吻合。按照他的自然观,一切都遵循必然性而发生,遵照

必然性的生活才是愉快的。这种愉快,他称之为幸福,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幸福,下面是他

的一些建议:

照顾好自己的灵魂,因为灵魂是人的善恶秉性所在,追求灵魂才是神圣的目标。追求智

慧,因为哲学解除灵魂的烦恼,智慧使人善于思想,善于说活,善于行动。顺应自己的本

性,不要做超越自己的事情,只关心力所能及的事情。过节制的生活,不要追求过多的财

富,把精力放在幸福必须的事情上面。做正义和合法的事情,这样才能无所畏惧,无忧无

虑,不要内心的谴责。不过,知错而改悔的人能重新获得愉快,这等于挽救了自己的生

命。

57.简述德谟克利特关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论述。

原子论的宇宙是机械论的、决定论的,任何事情都有原因,而原因必然产生结果,基此,

德谟克利特把必然性与碰撞和运动等同起来,这样碰撞和运动便取代了传统上归之于必然

性的决定力量,而这种决定力量被认为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神圣之力。于是,没有什么是纯

粹的碰巧发生,不可能有偶然的事件。在偶然性上,德谟克利特把最初的一切宇宙漩涡的

形成归因于偶然性。宇宙形成论的原子运动也是随意的。偶然性不是任何事物的原因,对

特殊类型的事物和个别事件的解释是由如下原则支配的:不存在偶然的事件,但也无法给

出对根本的宇宙过程本身的解释。

58.简评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路德改革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于剥削了罗马教皇垄断圣经解释的特权。路德认为“因信

称义”主要是个人内在精神转变,获救的思想主要在于因信仰和启示获得的确定的获救

感。精神的转变带来的外在生活的改变,第一,它们由信仰带来的生活态度的转变而引

起;第二,它们是个人积极主动参与生活的结果。加尔文综合了德国和瑞士宗教改革理论

成果,严格地推导出“先定论”的结论。加尔文区分了“因信称义”的精神状态和“由义

至圣”的生活过程。获救感只能在信仰中产生,对上帝全能、神圣的信仰必须会引起对上

帝的慈爱,作为神圣爱化身的基督教人格的信仰,这也是对自身获救的确信。加尔文进一

步指出,“称义”不是一个通过内在修养和外在善功所能达到的目标,而是上帝将慈爱、

公正和恕罪转归在一个人身上而产生的结果。加尔文从路德关于上帝恩典决定人的拯救命

运的前提出发,得出更加彻底明确的先定结论,即然获救所需要的完全成义超出了人的能

力所及的限度,人只有依赖上帝才能获救。上帝不能无区别地宽恕全部人类的罪恶,他只

能拣选一部分获救的人而放弃另一部分人与罪恶之中。人类因此被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

能够积极、主动地实现上帝意愿,弃民只是消极地社会机体和历史命运的不自觉地承受

者。路德和加尔文新教改革的新教教义并没有超出基督教信仰,时而新教精神对哲学的影

响却超出了基督教的范围。它为近代哲学提供了新的理论背景和文化范围。首先,新教主

义自我确信为真理的内在标准和直接证据,在不同意见的论辩中确定真理的认知模式。第

二新教主义的先定论是对人命运的决定论的解释,它被推广到自然哲学领域,引起新教徒

对自然规律的机械决定论的推测,但这种决定论却包含着一个内在矛盾:自然界的因果决

定论归根到底诉诸对上帝自由意志的非决定论解释。这个矛盾导致了哲学中决定论与意志

自由论的争论。

59.简析康德的自律原则。

康德的自律原则是针对道德实践的基础而言的。康德认为,道德实践的基础是纯粹理性,

纯粹理性不受任何外在因素制约,因而是自由的。自由是道德活动的先决条件,唯有自主

自觉的行为才有道德价值。

纯粹理性以善良自身为目的,称为善良意志。善良意志是自由的,因为它以其自身为目

的,所服从的是运用自身的力量,为了自身的目的而制定规则,这种服从就是自律。

60.简述新康德主义主要学派的主要观点。

他们既反对把康德的自在之物融化于绝对精神之中,把康德哲学改造为客观唯心主义;更

反对对康德“自在之物”作出唯物主义解释,由此建立某种新的唯物主义。他们的根本立

场是进一步发挥康德对传统形而上的批判及康德的“哥白尼变更”所体现的对主体的创造

作用的强调。尽管新康德主义的各个支派在理论上互有差异,但他们几乎都否定康德以后

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而要求回到康德。这当然不是简单地复活康德而是要求继承和发展康

德对形而上学和理性独断的批判精神,为哲学的发展探索新的道路。他们大都力图按照他

们所处的时代的条件和需要为康德哲学加以改造。他们也同时接受了同一时期的其他哲学

的思想,把它们与康德的有关理论融合起来。

61.尼采:重新估价一切价值。

尼采认为,由理性主义支配的传统形而上学的主要错误就是限制和扼杀了个人独特的非理

性的生命和本能。在其影响下,人尽管被描绘为宇宙的建造者,周围世界的决定者,历史

进步的核心,实际上人却必须服从普遍的、纯粹的理性及作为这种理性的体现的世界,遵

循奴隶道德,陷入狭隘的实际主义,不敢去创造新的东西,从而不能看到自己真正的前景

和价值。越是那些被认为经过理性的严格训练饱学之士,就越是成为理性和知识的奴隶,

越易成为因循守旧、感情贫乏、思绪迟钝的人,从而就越是缺乏激情和创造性,变成一部

机器。这样他们就丧失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尼采看来,在理性主义支配下的传统形而

上学的几乎所有概念(如主体、对象、实体、意识、认识、真理等)都是虚构和谬误,不

能用来确定人的使命,估价人的事业。它们不仅不能达到、反而掩盖了人的生命和本能。

后者是人的深层存在,赋于了人生以意义和目的。因此,为了使人的能力不受束缚,为了

使人的生活和道德行为具有真正的价值,必须摧毁为理性派思想家所制定和神圣化的旧概

念,代之以突出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冲动,并把它当做人的意识和行为的出发点的新观念。

62.克尔凯郭尔的人生道路三阶段的主要内容。

第一阶段为审美阶段。其特点是人的生活为感觉、冲动和情感所支配,个人沉溺于感性的

享乐、甚至是粗野的肉欲,其中充满了各种混乱、腐败堕落、道德败坏、厚颜无耻的行

径,但有时也被诗人涂上浪漫色彩。第二阶段为伦理阶段,它的特点是人的生活为理性所

支配,倾听理性的呼声,克制自己暂时的情欲,将个人所欲与社会义务结合起来,遵守具

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准则和义务,赞美善、正直和仁爱等美德,趋善避恶、崇尚理想,甚至

愿意为了实现某种崇高的理想而作出自我牺牲。第三阶段是宗教阶段,这一阶段的生活为

信仰所支配。在此,人不仅不再追求审美阶段所追求的享乐,从而摆脱了世俗的、物质的

东西的束缚,也不再崇尚伦理阶段所崇尚的理性,从而摆脱了普遍道德原则和义务的制

约。人在此是作为他自己而存在,他所面对的只是上帝。

63.简述叔本华对传统哲学的超越。

①在西方哲学家中,他较早提出主客分立只具有认识论的意义,不应当把认识论的范畴本

体论化,把主客体割裂开来当做独立的存在;②他不是把实体(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实

体)概念当做哲学研究的出发点,而代之以活动概念。他不是把被当做自在之物的意志当

做某种精神实体,而是当做超越主客分立的某种活力和倾向。③对绝对理性主义进行了批

判。

64.叔本华在心物、主客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上的主要错误是什么?

首先,在论述表象世界时,他将这个问题归结为纯认识论问题而忽视了其本体论意义,由

强调心物分别作为主客体在认识论上不可分割忽视了二者的本体论前提及各自不同的特

性。其实,物本身的存在并不依赖心(精神),它们只有在作为客体时才与作为主体的心

相互依存;而心则是物的产物,不能独立存在。由是唯物主义可以成立,唯心主义则必为

虚妄。而叔本华却把二者相提并论。其次,也正是由于他没有看到主客、心物本身各有其

特性,而只看到二者的相对性,因而也必然把认识看做是纯粹相对的、主观的东西。其

实,认识作为主客分立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主体在不断地接近和改变对象时本

身也不断发生变更。而这些都被叔本华忽视了。在他那里实际上不可能有现实的主客分立

和现实的认识,而主客分立的主观性和相对性却被绝对化了,这必然导致主观唯心义和相

对主义。

65.斯宾塞是如何调和宗教与科学的?

他承认科学和宗教的对立是各种信念的对立中最古老、最广泛、最深刻、最重要的对立。

随着科学的进步,宗教越来越失去其地盘,特别是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事物的解释上,科

学越来越取代了宗教。宗教不得不把自己局限于对作为整体的宇宙的存在作出解释。即使

在这个领域内,宗教也面临着科学的挑战。斯宾塞认为,在新的形势下,传统的泛神论和

上帝创世说一类有神论都站不住脚了,但是通过把最高和最后的实在当做不可知的东西,

宗教和科学就可以得到调和。科学的终点(即不可知的东西)就是宗教的起点。只要肯定

了科学只能及于现象领域,而不能及于作为现象的原因的实在,那这个实在自然就可以成

为宗教的领域。只要肯定科学的基本概念不过是不可知的实在的符号,不能解释作为整体

的宇宙的秘密,那就为宗教活动留下了广阔的地盘。科学和宗教可以并行不悖。斯宾塞由

此把自己的学说称为“哲学一宗教学说”。

66.斯宾塞的普遍进化学说的局限性。

斯宾塞的普遍进化学说具有某些积极因素。但它并未真正摆脱旧形而上学的局限性,这主

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把物质和运动对立起来了,认为物质的进化与其运动方向相反,进化意味着运动的

消散,进化达到顶点、处于平衡状态意味着失去了运动。他显然没有看到作为事物运动变

化的根本动力在于事物的内在矛盾。他虽然也谈到事物的内在本性、本质,但又把它们与

运动割裂,他所谓进化实质上是指由外力推动的。也正因为如此,他总是援引伽里略和牛

顿的机械运动学说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和进化。

第二,把事物的发展变化归结为量的进化,而排斥了质的飞跃。在他那里,进化的过程是

由不确定到确定、从分散到凝聚的过程,这些是指量的渐变过程。在谈到社会的进化时,

他认为只能“通过完全不可观察的阶段”、即通过点滴改良来实现。他认为革命行动不仅

不会导致社会的进步,反而会造成无政府状态,导致社会的退化和解体。

第三,他对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节奏性、均衡性作了不少论证,有些论证不无合理之

处。但他把均衡性、节奏绝对化了。

总的说来,斯宾塞的普遍进化理论不同于旧的形而上学,但又与辩证法相对立。它后来既

为许多反对保守和反动势力、要求进步和改革的人们所援引,但往往又成了许多反对革命

变更、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人的理论工具。

67.简析卢梭的社会不平等理论。

这一观点体现在人本历史观中,卢梭把人类历史归结为三个发展阶段:平等一一不平等一

一平等。在自然状态下人是天然平等的,在社会状态下人又是不平等地体现了社会的不平

等性,在社会契约状态下体现了社会的平等。因为在自然状态下,有自由、平等,没有我

们社会状态下所描述的东西观念。把社会上人类的自由平等强加于自然状态下,因为平等

和自由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的体现,而在社会状态下社会的不平等有两个:生产和生

产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私有制和人类不平等的产生。人类不平等的三个阶段有私有制的产

生,体现在经济不平等的产生上;国家私有制的产生体现在政治上的不平等,政府权利的

腐败,专制的产生,如暴君专利。

68.简述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四种规定的论述。

费尔巴哈通过对人的本质的四种规定的论述,力图说明人是思维和存在同一的基础和主

体。

第一,费尔巴哈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因此,人能够认识自然。在他看来,人绝不是基

督教创世说或某种哲学构思的产物,而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作为自然界产物的人,仍然

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和自然界处于不可分离的联系中。

第二,费尔巴哈认为,人是一个以肉体为基础的,肉体和精神统一的实体。只有以这样统

一的实体为基础和主体,才能谈得上思维和存在的统一。

第三,费尔巴哈认为,人是以感性为基础的,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体。只有以这样的统一体

为基础和主体,理性才能找到通向客体的道路。

最后,费尔巴哈认为,人不是一个孤独的“自我”或“主体”,任何一个人只有作为人类

的一分子才能存在,只有依靠人类才能认识世界。

69.简析爱尔维修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论。

人是环境的产物,理性支配环境。爱尔维修从感觉和人的智力天然平等的原则出发,提出

了人是环境的产物的著名命题。他认为,人身上有两类感情,一类是自然直接赋予我们

的,如饥渴、冷热等;一类是由于建立社会而得到的,如妒忌、骄傲、贪婪、野心等。前

者是人的机体结构的本能需要,后者则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后天获得的。人们的才能和美

德、人们之间的才能和道德上的差异,决不是机体结构的结果,而是环境、教育的产物。

爱尔维修所说的“环境”主要不是指自然环境,而是指社会环境。他所理解的社会环境不

是指决定整个社会面貌的生产方式或经济基础,而是指政治法律制度、人们之间相互交

往、生活方式、学校和社会的教育以及所读的书籍等等。人们之间的性格、才能和道德上

的差异都是由于人们接受上述因素的影响的不同而造成的。爱尔维修认为,在上述因素

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由此可知,爱尔维修在人和环境的关系问题上的观点是自相矛盾的,他一方面断定,人是

环境的产物,环境决定了人的观念,另一方面他又认为,人的理性决定法律,观念决定环

境。

70.简述康德“人为自然立法”命题的意义。

“人为自然立法”是康德“哥白尼革命”的一个重要结论。我们一般把事物之间的普遍必

然联系称为法则,而康德说,这些普遍必然性不是事物固有的,而是知性范畴具有的。经

验知识一方面依赖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依赖知性范畴的整理,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

概念是盲的,这样就达到了“知性为自然立法”。康德以人的自我意识为核心的认识论,

弘扬了人本主义精神,达到了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71.简述康德的时空观。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感性论里面阐述了他的时空观。康德认为,时间和空间是

人心中存在的两种先天的感性直观形式。说他们是先天的意思是说,空间和时间不是从经

验中来的,不包含丝毫经验的成分,相反,倒是经验知识形成的前提,先天的存在于人类

的头脑当中。利用这种先天的条件,康德由此解释了数学知识何以可能。康德认为,时间

是内部感官一切现象的先天直观形式。几何学所研究的对象是这种外部感官的一切现象的

先天直观形式,算数所研究的是内部感官一切现象的先天直观形式。

从几何学与算数学的普遍必然性出发,康德的空间和时间又有了经验实在性特征。因为空

间时间可以作为外在的出现于我们面前的一切对象的规定,空间时间使感觉有了普遍性与

必然性,所以从经验角度说,他们是实在的,但没有绝对的实在性。

72.简述康德对理性能力的分析。

康德认为,人们从感觉经验开始,通过知性范畴综合形成知识,然而人类并不满足于此,

他们还要使知识成为体系,达到自在之物,这种认识能力就是理性。理性的先天形式是理

念,功能是推理。康德将直言推理、假言推理、宣言推理推向极端就是理性的三个理念:

灵魂、世界和上帝。理性的作用是调整知识,进一步完善成为统一。但这种统一只是“理

想的统一”而不是“现实的统一”,传统观念就是把前者误认为后者,因而陷入了“先验

幻象”。

73.简述康德对知性能力的分析。

康德认为,对于知识而言,仅有感性直观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知性参与构成知识。感性之

所司在直观,知性之所司在思维,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知性有两方面

功能:一是逻辑功能,一是认识功能。前者在知识的基础上规定着思维判断的形式,这是

形式逻辑范围,后者为我们提供新知识,是先验逻辑范围。因为形式逻辑是“先天的”,

因而为形式逻辑提供知识内容的先验逻辑也是先天的。形式逻辑与先验逻辑对应,每一个

判断形式背后都有某种先验要素作为它的基础,这种先验要素就是“范畴”。康德根据形

式逻辑的判断形式,依据量、质、关系、样式,列举了四类十二种范畴。这样就可以在知

性学说中把经验论和唯理论调和起来,一方面肯定不经过经验,知性只是一个空架子,不

构成知识;另一方面,肯定惟有理性认识才有必然性,这样就达到了“知性为自然立

法”。

74.简述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理论。

康德为了解决经验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而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理论。康德认为,知

识的基本单位是判断,一种是分析判断,一种是综合判断。分析判断的宾词蕴含在主词当

中,具有普遍必然性,但不能给我们提供新的知识,经验知识属于综合判断,宾词不包含

在主词中。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经验知识必有两个来源:感官提供的后天质料和头脑中固有

的先天认识形式。具有这种特征的判断称为先天综合判断。先天综合判断的命题可以分为

三类:数学命题、自然科学命题、形而上学命题。

75.简述谢林的历史观。

第一,谢林认为,自然界和人类历史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第二,谢林认为,矛盾是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动力。他说:“对立在每一刻都重

新产生,又在每一刻被消除。对立在每一时刻都这样一再产生又一再消除,必定是一切运

动的根据。

第三,谢林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不依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他认为人类历史乃

是一个有意识的自由创造的过程,但正如无意识的必然的自然界中存在着有意识和自由一

样,在有意识的自由的社会历史的创造活动中也存在着无意识必然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

不依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历史规律。

第四,谢林认为,贯穿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中的意志的自由性和规律的必然性根源于

“绝对同一性”,整个历史都是对这种绝对的启示和表露。

76.简述费希特知识学的三条基本原理。

费希特知识学简单说来,以三条原理为中心内容。

第一原理,“自我建立自我”。自我建立自我是基于自我反省的认识。在认识之前,假定

有一个绝对的自我,绝对自我通过主体的自我反省建立起来,于是设定自我。自我在设定

自我时,把自我作为认识对象,与认识事实不同,它是一种直觉,还没有规定,没有限

制。

第二原理,“自我建立非我”。自我在认识“自我”时,由于把自我作为一个对象看待,

必然产生一种对象意识,即与“自我”相对立的东西,这就是“非我”。但非我并不是唯

物主义所说的“自然界”,它是“自我”建立起来的,是自我能动的创造物。

第三原理,“自我与非我的统一”。自我与非我,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意识与存

在,精神与物质都统一于自我意识之中,相互限制,相互决定。这种自我与非我之间的统

一关系即自我与非我的统一。

这三个阶段是辩证发展的,自我在不断创造非我时不断丰富自己,自我的创造过程也是自

我的认识过程,自我不断丰富着对非我的认识,从而对自我的认识也丰富了。

77.简述赫拉克利特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阐述。

在赫拉克利特的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学说中,逻格斯是事物之间转化的根本原则,是对立面

之间对立统一的原则。对立面之间有以下关系:(1)、转化的关系:事物无时无刻不朝向

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只是我们感觉不到这种变化。“万物皆变,无物常驻。”(2)、和谐

的关系:对立的状态和相反性质的共存,产生出和谐。(3)、同一的方面:对立面是同一

事物的不同方面。(4)、相对的关系:对某事物某一方面的取舍有不同的标准,事物的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