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课时1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学案高一地理人教版_第1页
2.2课时1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学案高一地理人教版_第2页
2.2课时1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学案高一地理人教版_第3页
2.2课时1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学案高一地理人教版_第4页
2.2课时1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学案高一地理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学习目标】1.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过程分析,从时空综合的角度认识大气运动的规律,从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近地面风和高空风的受力情况。(综合思维)2.在理解热力环流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尝试设计小实验验证生活中的热力环流。(地理实践力)3.联系大气的组成、热力环流和风等不同层次的大气运动,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通过温室效应、城市热岛等地理现象认识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人地协调观)第1课时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自主预习】一、大气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①。

2.受热过程(1)太阳短波辐射在穿过大气的过程中,小部分被大气②或反射,大部分到达③,并被地面吸收和④。

(2)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又以⑤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⑥,使大气增温,这种辐射热量交换是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

(3)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能够射到地面,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较多。所以,⑦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4)意义:影响着大气的⑧、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吸收⑨辐射的能力很强,在增温同时也向外辐射长波辐射,大部分向地表辐射,这部分辐射被称为⑩,其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三、大气热力环流热力环流的形成:地面不均—空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的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答案】①太阳辐射②吸收③地球表面④反射⑤长波辐射⑥近地面大气⑦地面长波辐射⑧热状况⑨长波⑩大气逆辐射冷热气压【合作探究】情境导入左图为寒潮来临前,人们用熏烟的方式来保护果树,为什么熏烟能减轻果树的冻害?右图为草原犬鼠的洞穴示意图,为何草原犬鼠洞穴的两个出口一高一低?进入今天的课堂,我们可以揭开这两个谜底。主题1:大气的热力作用主题探究情境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任务1说出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含义。【答案】A为太阳辐射,B为大气吸收太阳辐射,C为大气反射太阳辐射,D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E为地面反射太阳辐射,F为地面辐射,G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H为地面辐射,I为大气逆辐射,J为大气辐射。任务2从数量上比较A与D的大小,并说明原因。【答案】A大于D。D为A经过大气层的削弱作用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任务32022年1月15日,位于南太平洋的岛国汤加境内的海底火山(20.57°S,175.38°W)发生猛烈喷发,此次火山横向蔓延范围广,产生的灰烬多,火山喷发时白昼宛如黑夜,试分析其原因。【答案】火山喷发产生水汽和较大颗粒的尘埃、固体杂质会反射太阳辐射。素养培育地膜之绩——培育地理实践力情境农用地膜的使用是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的一项重要改变。通过配合农作物的其他栽培方式方法,可以显著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条件,促使作物的快速生长,是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的一种实用性栽培技术。但是由于其颜色的不同,表现出来的具体性能不同。无色透明地膜广泛用于春季增温和蓄水保墒;黑色地膜能有效防止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和抑制杂草的生长;蓝色地膜的主要特点是在弱光照射条件下,透光率高于普通膜,在强光照射条件下,透光率低于普通膜,保温性能良好;银灰色地膜能增加地面反射光,有利于果实着色。地处不同区域,它们发挥的作用也不相同。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西北干旱农业区,地膜具有较好的保水、保墒、增温、增肥等作用,使相应农作物单产量提高30%左右;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也覆盖地膜。任务1北方地区的温室大棚生产中,最适合选择哪一种颜色的地膜?为什么?【答案】蓝色地膜。可以增强保温效果。任务2说明华北地区在春播时利用地膜覆盖提高地温的原理。【答案】减少地面辐射,减少地面热量损失,起到保温效果。任务3山东胶东果农夏季会选择哪一种颜色的地膜覆盖在苹果树下?起到什么作用?【答案】银灰色。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光合效率,同时利于苹果增色,提高品质。知识小结1.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地球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太阳辐射。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地面辐射。“高处不胜寒”现象的原因:海拔越高处,距离地面越远,获得的地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因此近地面大气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2)大气的受热过程受热过程具体说明地理意义环节Ⅰ:“太阳暖大地”绝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地面增温→太阳是地面的根本热源环节Ⅱ:“大地暖大气”地面被加热,并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除少数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大气增温→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环节Ⅲ:“大气还大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递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返还地面热量返还地面→实现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3)大气的两大作用①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红外线。反射作用:没有选择性,与云层厚度有关。散射作用:波长越短的可见光越容易被散射。②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增温产生大气辐射(长波辐射),其中射向地面的那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其将部分热量还给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知识拓展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随纬度、时间而变化(1)随纬度变化(图Ⅰ)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得越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纬度越高,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得越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少。(2)随时间变化(图Ⅱ)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得越少,辐射作用越强;反之,被大气削弱得越多,辐射作用越弱。特别提醒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部分,白天和晚上是始终存在的,并且白天辐射更强。2.大气受热过程在实践中的应用现象原因晴朗天空呈蔚蓝色晴天时,太阳光中的蓝、紫色光易被散射阴沉天空呈灰白色阴天时,云层厚,大部分太阳光被反射日出前、日落后天空明亮大气的散射作用改变了太阳光的方向白天多云时气温比白天晴天时低多云时,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时气温比夜晚晴天时高夜晚多云时,大气逆辐射强,地面散失热量少晚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晴朗夜晚,大气逆辐射弱,热量散失多,地面气温低,易出现霜冻、大雾等现象青藏高原光照强但气温低高原上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小,但保温作用也弱利用烟雾防霜冻烟雾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对点训练雾霾天气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飘浮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空气浑浊现象。下图中①是大气吸收,②是地面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太阳辐射。读图,回答1~2题。1.当雾霾笼罩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B.大气垂直对流运动更加旺盛C.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D.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2.温室效应增强的实质是()。A.①增强B.②增强C.③增强D.④增强【答案】1.B2.C【解析】第1题,雾霾笼罩时,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地面增温较慢,大气垂直对流运动不明显;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第2题,温室效应增强的实质是大气逆辐射(③)增强,并非太阳辐射(④)、地面辐射(②)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吸收(①)增强,是大气温度升高的直接原因,与题意不符。主题2:热力环流主题探究情境1实验用材:环流探测装置、测温探头、食用色素(红、蓝)、烧杯。实验步骤:①分别向环流探测装置的1、2号柱内加入红色、蓝色色素适量;②再分别向1、2号柱内加入等量温水,水位接近柱口;③将环流探测装置分别放入两个装有不同温度的水的烧杯中;④用测温探头测水温,数据是甲号杯10℃、乙号杯30℃。实验现象:1、2号柱杯内水颜色都成混合色。任务1实验后,红、蓝水开始流动,请在下图中(A、B、C、D间)用实线箭头画出该实验模仿的大气运动状况。【答案】任务2将图中A、B、C、D四地气压由高到低排列。【答案】B、D、A、C。任务3请填写以下框图说明其过程。【答案】①冷热不均②垂直运动③水平运动情境2“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下图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穿堂风示意图。任务1与“穿堂风”的形成有关的地理原理是什么?【答案】热力环流。任务2比较“穿堂风”形成过程中流入区和流出区的气温、气压差异。【答案】流出区:气温低、气压高。流入区:气温高、气压低。任务3民居房前石子地面、房后种植林木,可以明显增强夏季穿堂风。请加以解释。【答案】石子地面增温较快,林木增温较慢,(房前石子地面、房后林木)增强了房前房后的温差,增强了热力环流。素养培育热岛效应——培育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情境图甲为北京近地面多年平均气温(单位:℃)分布图,图乙为北京城市热岛环流模式示意图。任务1观察图甲,说出北京市近地面多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答案】特点:气温从市区向四周的郊区降低。原因:与乡村相比,市区人口、工业集中,生产、生活排放的废热较多;城市下垫面性质改变(林地、草地、湿地改造成建设用地);城市规划不合理影响热量扩散。任务2根据城市热岛环流的大气运动特点,你认为北京市规划的以净化空气为主要目的的造林重点应选在图乙中①②③三地中的(填序号)地,理由是

【答案】①来自城市的下沉气流,经过林地的吸烟除尘作用,空气可以得到净化任务3北京市要把大气污染严重的某大型企业从市区迁到②地。根据图示城市热岛环流的特点,分析其对北京的城乡环境带来的影响。【答案】避免工厂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北京城区,减轻了城区的大气污染,但会污染乡村的大气环境。知识小结1.热力环流的形成(1)一个过程(2)两个方向垂直方向与冷热差异有关,热上升,冷下沉水平方向与气压差异有关,从高压流向低压(3)三个关系①温差关系:(如上图中甲、乙两地所示)②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③等压面的凹凸关系受热:低空下凹、高空上凸。变冷:低空上凸、高空下凹。2.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及其影响热力环流是一种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山谷、山坡冷热不均,人类活动都有可能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具体分析如图表所示。形式形成过程图示影响海陆风滨海地区白天因陆地升温快,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海洋上气温低,产生下沉气流,形成高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图a);晚上与白天热力作用相反,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图b)海陆风使得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山谷风山谷地区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大气温度高,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图c);夜间山坡比同高度的大气温度低,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图d)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城市风城市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工具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引起空气在城区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区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区,叫城市风一般将绿化带布置于气流下沉处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气流下沉距离之外对点训练某中学生在我国西北某地野外考察时,感受到林地和沙地间存在热力环流。读图,回答1~2题。1.该同学由沙地走向林地过程中感受到风()。A.从东北方向吹来B.从东南方向吹来C.从西南方向吹来D.从西北方向吹来2.该同学依据观察结论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正确的是()。ABCD【答案】1.B2.C【解析】第1题,白天沙地升温快,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气压低;林地白天升温慢,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气压相对较高,因此水平气压梯度力由林地指向沙地,结合图中方向标注,即由东指向西。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位于北半球,水平气流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形成东南风,因此该同学由沙地走向林地过程中感觉到风从东南方向吹来。第2题,沙地的比热容小于林地,因此白天沙地温度高于林地,气流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压,林地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近地面风应从林地吹向沙地;同理,夜晚林地气温相对较高,气压低,沙地气温低,气压高,近地面风从沙地吹向林地;城市主要因废热排放较多,气温高于周围郊区,城区气流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压,郊区近地面为高压,近地面风从郊区吹向城市,故C图符合题意。【随堂检测】思维构建【答案】①大地暖大气②冷热不均即时训练几十年前,法国艺术家伊夫·克莱因在米兰画展上展出了八幅涂满近似群青色颜料的画板,“克莱因蓝”正式亮相于世人眼前。2022年5月,成都地区频现“克莱因蓝”好天气(下图)。读图,回答1~2题。1.“克莱因蓝”天气出现时,()。A.大气反射增强B.大气吸收增强C.地面辐射减弱D.大气逆辐射减弱2.有助于增加成都市“克莱因蓝”天气次数的有效举措是()。A.保护臭氧层B.调整能源消费结构C.加强热岛效应D.扩大地面硬化面积【答案】1.D2.B【解析】第1题,“克莱因蓝”天气出现时说明天空呈蓝色,是晴天,因此当“克莱因蓝”天气出现的时候,天空云层较薄,大气反射减弱,大气吸收减弱。“克莱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