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5G终端测试规范》_第1页
《电力5G终端测试规范》_第2页
《电力5G终端测试规范》_第3页
《电力5G终端测试规范》_第4页
《电力5G终端测试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点击此处添加ICS号

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

DL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XXXX

电力5G终端测试规范

Testspecificationof5Gterminalofpowerindustry

(征求意见稿)

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

国家能源局发布

DL/T—XXXX

DL/T—XXXX

电力5G终端测试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6GHz以下频段电力5G终端的功能、性能、安全、电力业务适配性、电气性能及电磁兼

容方面测试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支持增强移动宽带场景(eMBB)的6GHz以下频段的电力5G终端设备的测试,面向独立

组网模式。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5148-2008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GB/T34122-2017220kV~750kV电网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配置技术规范

GB/T37155.2-2019区域保护控制系统技术导则第二部分:信息接口及通信

GB/T14598.3电气继电器第5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绝缘配合要求和试验

GB/T17626.2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干扰度试验

GB/T17626.3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干扰度试验

GB/T17626.4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GB/T17626.5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GB/T17626.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GB/T17626.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17626.10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17626.12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振荡波抗扰度试验

GB4208-2017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YD/T1484.1无线终端空间射频辐射功率和接收机性能测量方法第1部分:通用要求

DL/T814-2013配电自动化系统技术规范

DL/T1910-2018配电网分布式馈线自动化技术规范

DL/T698.1-2009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第一部分:总则

3GPPTS38.521-1新空口;用户设备一致性规范;无线传输和接收;第一部分:范围一独立组网

[NR;UserEquipment(UE)conformancespecification;Radiotransmissionandreception;Part1:Range1

Standalone]

3GPPTS38.521-4新空口;用户设备一致性规范;无线传输和接收;第四部分:性能要求[NR;User

Equipment(UE)conformancespecification;Radiotransmissionandreception;Part4: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3GPPTS38.523-15G系统;用户设备一致性规范;第一部分:协议[5GS;UserEquipment(UE)

conformancespecification;Part1:Protocol]

DL/T—XXXX

3GPPTS38.533新空口;用户设备一致性规范;无线资源管理[NR;UserEquipment(UE)

conformancespecification;RadioResourceManagement(RRM)]

3术语和定义

3.1

电力5G终端5Gterminalofpowerindustry

指应用于电力业务的数据传输和通信场景,通过外部线缆或内部接口与业务终端进行连接和通信的

无线通信接入设备,支持5G无线蜂窝移动网络接入。

3.2

电力5G通信模块5Gcommunicationmoduleofpowerindustry

指集成于电力业务终端设备内部,通过内部接口与业务终端进行连接和通信的无线通信接入设备,

支持5G无线蜂窝移动网络接入,北向通信应至少兼容4G,可兼容更多的无线制式。

3.3

5G网络切片5Gnetworkslice

一个提供特定网络功能和网络特征的逻辑网络。

3.4

安全接入网关securityaccessgateway

一种采用SSAL、SSLVPN等技术实现对5G移动终端的身份认证、网络访问控制和传输通道加密,保

障电力物联网终端接入安全的防护设备。

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M:确认模式(AcknowledgementMode)

AMF: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AccessandMobilityManagementFunction)

AWGN:加性高斯白噪声(AdditiveWhiteGaussianNoise)

BLER:误块率(BlockErrorRatio)

BPSK:二相相移键控(BinaryPhaseShiftKeying)

CPE:客户终端设备(CustomerPremiseEquipment)

CRC:循环冗余校验(CyclicRedundancyCheck)

CSI: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StateInformation)

DCCH:专用控制信道(DedicatedControlChannel)

DL:下行(Downlink)

DMZ:隔离区(DemilitarizedZone)

DNN:数据网络名(DataNetworkName)

DRX:不连续接收(DiscontinuousReception)

EID:嵌入式通用集成电路卡识别码(EmbeddeduniversalIntegratecircuitcardIdentity)

FTP:文件传输协议(FileTransferProtocol)

HARQ: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AutomaticRepeat-reQuest)

DL/T—XXXX

ICCID:集成电路卡识别码(IntegrateCircuitCardIdentity)

IP:互联网协议(InternetProtocol)

IMEI: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InternationalMobileEquipmentIdentity)

MAC:媒体接入控制(MediaAccessControl)

MCS:调制编码方式(ModulationandCodingScheme)

MIMO:多入多出(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

PCI:物理小区标识(PhysicalCellIdentifier)

PDCCH: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DownlinkControlChannel)

PDCP: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DataConvergenceProtocol)

PDSCH: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DownlinkSharedChannel)

PDU:分组数据单元(PacketDataUnit)

PDN:公用数据网(PublicDataNetwork)

PRACH: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hysicalRandomAccessChannel)

PUSCH: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UplinkSharedChannel)

QoS:服务质量(QualityofService)

RB:无线承载(RadioBearer)

RLC:无线链路控制(RadioLinkControl)

RRC:无线资源控制(RadioResourceControl)

RS:参考信号(ReferenceSignal)

RSRP:RS接收功率(RSReceivedPower)

SA:独立组网(Standalone)

SIB:系统信息块(SystemInformationBlock)

SIM:用户身份模块(SubscriberIdentityModule)

SINR:信干噪比(SignaltoInterferenceplusNoiseRatio)

SMF:会话管理功能(SessionManagementFunction,)

SRS:信道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ReferenceSignal)

SS-RSRP:同步信号-RSRP(SynchronizationSignal-RSRP)

SS-SINR:同步信号-SINR(SynchronizationSignal-SINR)

TDD:时分双工(TimeDivisionDuplex)

UE: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

UL:上行(Uplink)

UM:非确认模式(Un-acknowledgementMode)

UPF:用户面功能(UserPlaneFunction)

URSP:用户终端路由选择策略(UERouteSelectionPolicy)

5测试要求

5.1被测设备

5G终端包括外置式终端、嵌入式终端、移动终端。被测设备要求如下:

a)终端具体分类:

1)外置式终端为可支持数据传输的独立5G终端,按照应用场景,分为室内型和室外型;

2)嵌入式终端为可嵌入至电力业务终端具备5G通信功能的通信模块、通信板卡、通信模组;

3)移动终端为可支持语音、视频等多媒体业务传输的终端,即多媒体终端。

DL/T—XXXX

b)送检的被测设备应提供被测设备硬件描述手册、参考命令手册和主要性能指标参数;

c)送检的被测设备应提供被测设备正常运行和测试所需的全部部件、模块、软件及相关线缆;

d)性能测试在被测设备缺省条件下进行,不应进行额外的参数调整。

5.2测试条件

测试前,应满足以下测试条件:

a)测试仪器应具有国家授权机构颁发的合格且有效的检定证书,精度和功能符合相应测试项目要

求,测试环境条件如下:

1)环境温度:+15oC~+35oC;

2)相对湿度:20%~75%;

3)大气压力:86kPa~106kPa。

b)被测设备安装完毕,硬件软件全部工作正常,数据正确配置并正常运行。

c)配合测试的5G网络环境(基站、核心网)或网络模拟器需经过具有国家授权机构颁发的合格

且有效的检定证书,性能和功能符合5G终端测试要求。

d)配合测试的电力业务系统具有国家授权机构颁发的合格且有效的检定证书,性能和功能符合

5G终端测试要求。

e)信道场景:根据3GPP的相关标准结合电力行业的终端特征,将固定终端信道的模型定义为商

业/住宅环境固定终端模型、工业场景环境固定终端模型;将移动终端信道的模型定义为商业/

住宅环境移动终端模型和工业场景环境移动终端模型。

f)终端性能测试说明:性能测试时根据信道质量的不同分为四类测试点,“极好点”,“好点”,

“中点”和“差点”;测试点的判定依据为SS-SINR和SS-RSRP。

1)极好点:SS-RSRP=-75dBm±3dBm、SS-SINR=30dB±1dB;

2)好点:SS-RSRP=-85dBm±3dBm、SS-SINR=20dB±1dB;

3)中点:SS-RSRP=-95dBm±3dBm、SS-SINR=10dB±1dB;

4)差点:SS-RSRP=-105dBm±3dBm、SS-SINR=0dB±1dB。

5.3测试拓扑

电力5G终端测试环境包括测试PC、综测仪或真实5G网络、射频一致性测试系统、无线资源管理一致

性测试系统、协议一致性测试系统、混响室或电波暗室、基站模拟器、信道模拟器、卫星信号模拟器、

继电保护测试仪等,测试拓扑参见图1至14。

图1基本功能测试拓扑图

图2射频一致性测试拓扑图

DL/T—XXXX

图3无线资源管理一致性测试拓扑图

图4协议一致性测试拓扑图

图5空间射频辐射功率和接收机性能测试拓扑图

图6终端性能测试拓扑图

图7单点定位精度测试拓扑图

图8捕获灵敏度测试拓扑图

图9终端安全测试拓扑图

DL/T—XXXX

图10配电自动化、电能信息采集、电力负荷管理业务测试拓扑图

图11配网差动保护、配网区域保护业务测试拓扑图

图12高低温测试拓扑图

图13正弦振动测试拓扑图

图14自由跌落测试拓扑图

DL/T—XXXX

6功能测试

6.1专用DNN配置功能

专用DNN配置测试:

a)测试目的:验证5G终端/模组专用DNN配置功能。

b)测试拓扑:如图1所示。

c)测试步骤如下:

1)5G终端/模组配置运营商默认DNN;

2)5G终端/模组接入网络,携带配置的DNN信息在网络中成功注册;

3)记录5G终端获取的IP地址;

4)通过5G终端/模组ping默认DNN对应的服务器;

5)修改DNN配置为专用DNN;

6)重复步骤2~4。

d)预期结果如下:

1)默认DNN、专用DNN配置生效;

2)5G终端正常获取默认DNN、专用DNN对应的IP地址;

3)5G终端分别与默认DNN、专用DNN对应的服务器通信正常。

6.2端口映射

端口映射功能测试:

a)测试目的:防火墙是否可以正常操作及正常显示。

b)测试拓扑:如图1所示。

c)测试步骤如下:

1)将多台设备通过交换机接入5G终端;

2)分别在规则中添加对应设备的MAC地址/IP地址/通信端口。

d)预期结果:端口转发功能有效,不同端口的数据按端口转发策略转发至不同PC。

6.3DMZ功能

DMZ功能测试:

a)测试目的:5G终端具备DMZ功能。

b)测试拓扑:如图1所示。

c)测试步骤如下:

1)PC机以太网卡与5G终端的LAN1相连,且PC机的IP地址与相连5G终端的网口IP地址

属于同一网段;

2)5G终端启用DMZ功能,并设置DMZIP地址,IP地址为与5G终端相连的PC的以太网IP

地址;

3)查看5G终端分配到空口IP地址;

4)从上层测试PC进行Ping操作,Ping目标IP地址为5G终端空口IP地址;

5)在下挂PC中通过抓包软件检查pingrequest是否被正确转发至下挂PC;

6)从上层PC查看Ping命令正常收到回复。

d)预期结果:DMZ功能有效。

6.42层隧道功能

DL/T—XXXX

5G终端2层隧道功能测试:

a)测试目的:5G终端具备2层隧道功能。

b)测试拓扑:如图1所示。

c)测试步骤如下:

1)5G终端启动正常,设置本地地址;

2)网线连接PC,PC设置地址;

3)5G终端侧添加新隧道配置,并配置隧道参数。

d)预期结果:2层隧道功能正常;

6.53层隧道功能

5G终端3层隧道功能测试:

a)测试目的:5G终端具备3层隧道功能。

b)测试拓扑:如图1所示。

c)测试步骤如下:

1)5G终端启动正常,设置本地地址;

2)网线连接PC,PC设置地址;

3)5G终端侧添加新隧道配置,并配置隧道参数。

d)预期结果:3层隧道功能正常。

6.6SA网络下IPv4v6PDU会话激活并通过双栈IP地址访问业务

IPv4v6业务功能测试:

a)测试目的:验证SA网络下电力5G终端能激活IPv4v6双栈PDU会话,并通过双栈IP地址访

问业务。

b)测试拓扑:如图1所示。

c)测试步骤如下:

1)设置被测5G终端DNN类型为IPv4v6双栈;

2)设置被测5G终端为SA网络,并发起5G终端附着过程;

3)测试PC输入IPv4网址访问业务服务器(Web或FTP);

4)测试PC输入IPv6网址访问业务服务器(Web或FTP)。

d)预期结果:

1)从测试日志中检查被测5G终端双栈PDU会话激活过程正确;

2)检查被测5G终端设置,确认5G终端已获取IPv4和IPv6地址;

3)被测5G终端可通过IPv4和IPv6地址访问业务服务器内容。

6.7SA网络下IPv6PDU会话激活并通过IPv6地址访问业务

IPv6业务功能测试:

a)测试目的:验证SA网络下电力5G终端能激活IPv6单栈PDU会话,并通过IPv6地址访问业

务。

b)测试拓扑:如图1所示。

c)测试步骤如下:

1)设置被测5G终端DNN类型为IPv6单栈;

2)设置被测5G终端为SA网络,并发起5G终端附着过程;

3)测试PC输入IPv6网址访问业务服务器(Web或FTP)。

DL/T—XXXX

d)预期结果:

1)从测试日志中检查被测5G终端双栈PDU会话激活过程正确;

2)检查被测5G终端设置,确认5G终端已获取IPv6地址;

3)被测5G终端可通过IPv6地址访问业务服务器内容。

6.8防火墙IP地址过滤

防火墙IP地址过滤功能测试:

a)测试目的:验证电力5G终端防火墙支持IP地址过滤。

b)测试拓扑:如图1所示。

c)测试步骤如下:

1)按网络测试环境配置要求完成测试环境准备,完成网络配置和用户签约配置;

2)5G终端外网口和内网口分别连接多台测试测试PC,并配置不同的IP地址。

3)终端开机,触发正常注册;

4)在终端中分别配置内网口、外网口IP地址过滤规则;

5)使用外网口测试PC逐一PCping内网口测试PC;

6)使用内网口测试PC逐一PCping内网口测试PC;

7)测试PC上使用抓包工具抓包;

8)清除步骤4中规则,重复步骤5-7。

d)预期结果:

1)内网口IP地址过滤功能有效;

2)外网口IP地址过滤功能有效。

6.9防火墙MAC地址过滤

防火墙MAC地址过滤功能测试:

a)测试目的:验证电力5G终端防火墙支持MAC地址过滤。

b)测试拓扑:如图1所示。

c)测试步骤如下:

1)按网络测试环境配置要求完成测试环境准备,完成网络配置和用户签约配置;

2)5G终端外网口和内网口分别连接多台测试测试PC,并配置不同的IP地址。

3)终端开机,触发正常注册;

4)在终端中分别配置内网口、外网口MAC地址过滤规则;

5)使用外网口测试PC逐一PCping内网口测试PC;

6)使用内网口测试PC逐一PCping内网口测试PC;

7)测试PC上使用抓包工具抓包;

8)清除步骤4中规则,重复步骤5-7。

d)预期结果:

1)内网口MAC地址过滤功能有效;

2)外网口MAC地址过滤功能有效。

6.10多网络切片并发功能

多网络切片并发功能功能测试:

a)测试目的:验证5G终端和网络支持5G终端同时接入多个网络切片。

b)测试拓扑:如图1所示。

DL/T—XXXX

c)测试步骤如下:

1)测试环境配置了URSP,且下发的URSP规则中的包括至少两种不同的业务分别对应两个

切片;

2)5G终端开机,触发正常注册;

3)5G终端发起业务1,触发第一个PDU会话建立流程;

4)5G终端发起业务2,触发第二个PDU会话建立流程;

5)检查5G终端日志、核心网日志,核对流程。

d)预期结果:

1)5G终端发起业务1,触发PDU会话建立流程,根据URSP匹配后,5G终端携带的PDU

激活请求中携带的相关参数符合预期;

2)5G终端发起业务2,触发PDU会话建立流程,根据URSP匹配后,5G终端携带的PDU

激活请求中携带的相关参数符合预期;

3)检查跟踪工具,核对PDU激活流程中响应的信元为URSP下发的策略;第二路PDU会

话建立后不影响原有业务的使用。

6.11日志功能

日志功能测试:

a)测试目的:系统日志是否能正常显示设备工作日志。

b)测试拓扑:如图1所示。

c)测试步骤如下:

1)设备正常启动,通过页面进行如下操作;

2)修改5G终端配置并生效;

3)触发5G终端掉线、断网等异常状态告警;

4)设备断电并重新启动;

5)以上操作均记录在日志中,可通过页面查询日志,需要限定查询时间和日志类型进行查询;

6)记录5G终端最大日志储存条目数或保存日期。

d)预期结果:日志能记录设备运行信息,外部页面能查询日志信息;记录5G终端最大日志储存

条目数或保存日期。

6.12远程状态监控

远程状态监控功能测试:

a)测试目的:验证被测5G终端是否支持远程状态监控功能。

b)测试拓扑:如图1所示。

c)测试步骤如下:

1)正常启动5G终端;

2)通过远程访问,在设备网管查询5G终端的性能指标,包括但不限于5G终端在线时长、

在线率、WAN口接收业务数据量、WAN口发送业务数据量、RSRP、RSSI、SINR、RSRQ

等性能指标。

d)预期结果:被测5G终端支持远程状态监控功能。

6.13远程版本升级

远程版本升级功能测试:

a)测试目的:验证被测5G终端是否支持远程版本升级功能。

DL/T—XXXX

b)测试拓扑:如图1所示。

c)测试步骤如下:

1)正常启动5G终端;

2)通过远程访问,在设备网管发起对5G终端版本、模组版本的远程升级操作;

3)对5G终端设备远程重启;

4)升级成功后,查询5G终端和模组版本号为升级后版本号;

5)在升级过程中,对5G终端进行断电操作;

6)升级失败时,5G终端和模组自动回退至上一版本并正常工作,且重启后恢复升级状态。

d)预期结果:被测5G终端支持远程版本升级功能。

6.14终端机卡绑定

终端机卡绑定测试:

a)测试目的:验证5G终端机卡绑定功能。

b)测试拓扑:如图1所示。

c)测试步骤:

1)正常启动5G终端,完成机卡绑定操作;

2)重启5G终端,检查系统记录中与SIM卡绑定IMEI是否一致且可以正常使用;

3)进行机卡分离,检查系统是否提示SIM卡被执行管理停机或机卡分离提示并无法上网;

4)完成机卡解绑操作后,SIM卡更换至不同5G终端,检查系统是否显示SIM卡正常且现场

5G终端可正常上网。

d)预期结果:被测5G终端支持机卡绑定功能。

6.15终端切片绑定(可选)

终端切片绑定测试:

a)测试目的:验证5G终端切片绑定功能。

b)测试拓扑:如图1所示。

c)测试步骤:

1)正常启动5G终端,完成切片标识绑定配置;

2)使用不同切片的SIM卡在5G网络中发起注册;

3)查看信令流程,查看5G终端注册流程;

4)被测5G终端可以在绑定的切片下完成注册;

5)被测5G终端无法在未绑定的切片下完成注册。

d)预期结果:被测5G终端切片绑定功能有效。

6.16终端网络模式锁定功能

终端网络模式锁定功能测试:

a)测试目的:验证5G终端网络模式锁定功能。

b)测试拓扑:如图1所示。

c)测试步骤:

1)正常启动5G终端,通过命令或网页配置将5G终端锁定在“5GSAonly”模式下;

2)SA断网后,检查5G终端是否断网且没有回落4G、3G、2G。

d)预期结果:被测5G终端支持网络模式锁定功能。

6.17终端地理位置绑定(可选)

DL/T—XXXX

终端地理位置绑定测试:

a)测试目的:验证5G终端地理位置绑定功能。

b)测试拓扑:如图1所示。

c)测试步骤:

1)正常启动5G终端,完成5G终端地理位置绑定;

2)改变5G终端所处地理位置,检查系统是否产生告警且无法上网。

d)预期结果:被测5G终端支持5G终端地理位置绑定功能。

6.18嵌入式SIM测试

6.18.1Profile下载

Profile下载测试方法:

a)测试目的:验证5G终端/模组嵌入式SIMProfile下载功能。

b)测试拓扑:如图1所示。

c)测试步骤如下:

1)电力5G终端/模组管控平台工作正常,并完成IMEI和EID绑定;

2)电力5G终端/模组管控平台工作正常,完成测试嵌入式SIM芯片的EID套餐订购;

3)嵌入式SIM终端上电,测试信号良好;

4)通过终端或管控平台触发码号下载。

d)预期结果:

1)步骤2之后,终端可以自动进行码号下载;

2)下载成功后,通过查询终端Profile信息,新增ICCID为新下载码号。

6.18.2Profile查询

Profile查询测试方法:

a)测试目的:验证5G终端/模组嵌入式SIMProfile查询功能。

b)测试拓扑:如图1所示。

c)测试步骤如下:

1)电力5G终端/模组管控平台工作正常,已完成Profile下载;

2)嵌入式SIM终端上电,测试信号良好;

3)通过软件对下载的profile进行查询。

d)预期结果:能够查询到嵌入式SIM芯片中所有的profile包括ICCID、IMSI、卡类型,以及是

否被激活等信息。

6.18.3Profile激活

Profile激活测试方法:

a)测试目的:验证5G终端/模组嵌入式SIMProfile激活功能。

b)测试拓扑:如图1所示。

c)测试步骤如下:

1)电力5G终端/模组管控平台工作正常,已完成Profile下载;

2)嵌入式SIM终端上电,测试信号良好;

3)通过软件对指定的ICCID进行激活。

d)预期结果:能够查询到嵌入式SIM芯片中指定的ICCID被激活。

DL/T—XXXX

6.18.4Profile去激活

Profile去激活测试方法:

a)测试目的:验证5G终端/模组嵌入式SIMProfile去激活功能。

b)测试拓扑:如图1所示。

c)测试步骤如下:

1)电力5G终端/模组管控平台工作正常,已完成Profile下载,指定ICCID已被激活;

2)嵌入式SIM终端上电,测试信号良好;

3)通过软件对指定的ICCID进行去激活。

d)预期结果:能够查询到嵌入式SIM芯片中指定的ICCID被去激活。

6.18.5Profile删除

Profile删除测试方法:

a)测试目的:验证5G终端/模组嵌入式SIMProfile去激活功能。

b)测试拓扑:如图1所示。

c)测试步骤如下:

1)电力5G终端/模组管控平台工作正常,已完成Profile下载,准备删除的ICCID已被去激

活;

2)嵌入式SIM终端上电,测试信号良好;

3)通过软件对指定的ICCID进行删除。

d)预期结果:能够查询到嵌入式SIM芯片中所有的profile信息,指定ICCID已经被删除。

7性能测试

7.1射频一致性测试

5G终端射频一致性测试拓扑见图2,测试项目及要求见附录A。

7.2无线资源管理一致性测试

5G终端无线资源管理一致性测试拓扑见图3,测试项目及要求见附录B。

7.3协议一致性测试

5G终端协议一致性测试拓扑见图4,测试项目及要求见附录C。

7.4空间射频辐射功率和接收机性能

7.4.1总全向辐射功率

总全向辐射功率测试:

a)测试目的:测试5G终端及天线的总全向辐射功率。

b)测试拓扑:如图5所示。

c)测试步骤:

1)OTA测试系统按自由空间场景配置;

2)基站模拟器参见3GPPTS38.521-1,6.2.1章节中配置;

3)基站模拟器参见3GPPTS38.521-1,6.2.1章节定义向5G终端发送功控指令;

DL/T—XXXX

4)电波暗室或混响室内转台、搅拌器、测量天线进行旋转;

5)使用频谱仪或综测仪记录采集不少于100个(混响室)或264个(电波暗室)功率测量结

果;

6)参见YD/T1484.1附录H中规定,计算所有测试点的功率测量结果获得总全向辐射功率。

d)预期结果:记录5G终端及天线的总全向辐射功率。

7.4.2总全向辐射灵敏度

总全向辐射灵敏度测试:

a)测试目的:测试5G终端及天线的总全向辐射灵敏度。

b)测试拓扑:如图5所示。

c)测试步骤:

1)OTA测试系统按自由空间场景配置;

2)基站模拟器参见3GPPTS38.521-1,7.3章节中配置;

3)上行功控采用闭环模式,使5G终端以最大功率发射;

4)若5G终端支持多根天线的接收分集,5G终端多根接收天线保持同时开启;

5)基站模拟器启动BLER测量,单次测量不少于20000个传输块;

6)逐步降低基站输出功率,当输出功率接近3GPPTS38.521-17.3章节中规定的参考灵敏

度电平时,以不大于0.5dB步长降低基站输出功率;

7)直到吞吐量下降至最大吞吐量的95%;

8)记录此时5G终端的接收灵敏度;

9)参见YD/T1484.1附录H中规定,计算所有测试点的灵敏度测量值获得总全向辐射灵敏度。

d)预期结果:记录5G终端及天线的总全向辐射灵敏度。

7.5终端网络性能测试

7.5.1速率

下行速率

下行速率测试:

a)测试目的:测试不同信道条件下5G终端下行速率是否满足电力业务需求。

b)测试拓扑:如图6所示。

c)测试步骤:

1)按照拓扑所示,使用射频线缆连接网络模拟器或真实5G网络设备、信道模拟器,5G终端;

2)配置信道模拟器加载信道模型,模拟信道衰落、干扰以及典型电力应用场景;

3)配置网络模拟器或真实核心网设置单切片,无带宽限速等QoS策略限制;

4)配置网络模拟器或真实基站的频点、时隙配比、发射功率等参数见附录D;

5)通过设置信道模拟器衰减值和AWGN值,选择极好、好、中、差点进行测试;

6)使用仪表或测试软件发送包大小为1400Byte的下行饱和UDP数据流保持5min,并记录下

行速率;

7)使用仪表或测试软件发送包大小为64Byte的下行饱和UDP数据流保持5min;并记录下行

速率。

d)预期结果:记录5G终端在极好、好、中、差点的下行速率。

上行速率

DL/T—XXXX

上行速率测试:

a)测试目的:测试不同信道条件下5G终端上行速率是否满足电力业务需求。

b)测试拓扑:如图6所示。

c)测试步骤:

1)按照拓扑所示,使用射频线缆连接网络模拟器或真实5G网络设备、信道模拟器,5G终端;

2)配置信道模拟器加载信道模型,模拟信道衰落、干扰以及典型电力应用场景;

3)配置网络模拟器或真实核心网设置单切片,无带宽限速等QoS策略限制;

4)配置网络模拟器或真实基站的频点、时隙配比、发射功率等参数见附录D;

5)通过设置信道模拟器衰减值和AWGN值,选择极好、好、中、差点进行测试;

6)使用仪表或测试软件发送包大小为1400Byte的上行饱和UDP数据流保持5min,并记录上

行速率;

7)使用仪表或测试软件发送包大小为64Byte的上行饱和UDP数据流保持5min;并记录上行

速率。

d)预期结果:记录5G终端在极好、好、中、差点的上行速率。

上、下行并发速率

上、下行并发速率测试:

a)测试目的:测试不同信道条件下5G终端上、下行并发速率是否满足电力业务需求。

b)测试拓扑:如图6所示。

c)测试步骤:

1)按照拓扑所示,使用射频线缆连接网络模拟器或真实5G网络设备、信道模拟器,5G终端;

2)配置信道模拟器加载信道模型,模拟信道衰落、干扰以及典型电力应用场景;

3)配置网络模拟器或真实核心网设置单切片,无带宽限速等QoS策略限制;

4)配置网络模拟器或真实基站的频点、时隙配比、发射功率等参数见附录D;

5)通过设置信道模拟器衰减值和AWGN值,选择极好、好、中、差点进行测试;

6)使用仪表或测试软件发送包大小为1400Byte的上、下行饱和UDP数据流保持5min,并记

录上、下行并发速率;

7)使用仪表或测试软件发送包大小为64Byte的上、下行饱和UDP数据流保持5min;并记录

上、下行并发速率。

d)预期结果:记录5G终端在极好、好、中、差点的上、下行并发速率。

7.5.2时延

低速率业务下行单向时延

低速率业务下行单向时延测试:

a)测试目的:测试不同信道条件下5G终端下行单向时延是否满足电力业务需求。

b)测试拓扑:如图6所示。

c)测试步骤:

1)按照拓扑所示,使用射频线缆连接网络模拟器或真实5G网络设备、信道模拟器,5G终端;

2)配置信道模拟器加载信道模型,模拟信道衰落、干扰以及典型电力应用场景;

3)配置网络模拟器或真实核心网设置单切片,无带宽限速等QoS策略限制;

4)配置网络模拟器或真实基站的频点、时隙配比、发射功率等参数见附录D;

5)通过设置信道模拟器衰减值和AWGN值,选择极好、好、中、差点进行测试;

6)使用仪表或测试软件发送包大小为1400Byte的下行UDP数据流,发包速率为500kbps,

DL/T—XXXX

保持5min,记录下行单向时延及时延抖动;

7)使用仪表或测试软件发送包大小为64Byte的下行UDP数据流,发包速率为500kbps,保

持5min;记录下行单向时延及时延抖动。

d)预期结果:记录5G终端在极好、好、中、差点的下行单向时延及时延抖动。

中速率业务下行单向时延

中速率业务下行单向时延测试:

a)测试目的:测试不同信道条件下5G终端下行单向时延是否满足电力业务需求。

b)测试拓扑:如图6所示。

c)测试步骤:

1)按照拓扑所示,使用射频线缆连接网络模拟器或真实5G网络设备、信道模拟器,5G终端;

2)配置信道模拟器加载信道模型,模拟信道衰落、干扰以及典型电力应用场景;

3)配置网络模拟器或真实核心网设置单切片,无带宽限速等QoS策略限制;

4)配置网络模拟器或真实基站的频点、时隙配比、发射功率等参数见附录D;

5)通过设置信道模拟器衰减值和AWGN值,选择极好、好、中、差点进行测试;

6)使用仪表或测试软件发送包大小为1400Byte的下行UDP数据流,发包速率为4Mbps,保

持5min,并记录下行单向时延及时延抖动;

7)使用仪表或测试软件发送包大小为64Byte的下行UDP数据流,发包速率为4Mbps,保持

5min;并记录下行单向时延及时延抖动。

d)预期结果:记录5G终端在极好、好、中、差点的下行单向时延及时延抖动。

高速率业务下行单向时延

高速率业务下行单向时延测试:

a)测试目的:测试不同信道条件下5G终端下行单向时延是否满足电力业务需求。

b)测试拓扑:如图6所示。

c)测试步骤:

1)按照拓扑所示,使用射频线缆连接网络模拟器或真实5G网络设备、信道模拟器,5G终端;

2)配置信道模拟器加载信道模型,模拟信道衰落、干扰以及典型电力应用场景;

3)配置网络模拟器或真实核心网设置单切片,无带宽限速等QoS策略限制;

4)配置网络模拟器或真实基站的频点、时隙配比、发射功率等参数见附录D;

5)通过设置信道模拟器衰减值和AWGN值,选择极好、好、中、差点进行测试;

6)使用仪表或测试软件发送包大小为1400Byte的下行UDP数据流,发包速率为20Mbps,保

持5min,记录下行单向时延及时延抖动;

7)使用仪表或测试软件发送包大小为64Byte的下行UDP数据流,发包速率为20Mbps,保持

5min;记录下行单向时延及时延抖动。

d)预期结果:记录5G终端在极好、好、中、差点的下行单向时延及时延抖动。

低速率业务上行单向时延

低速率业务上行单向时延测试:

a)测试目的:测试不同信道条件下5G终端上行单向时延是否满足电力业务需求。

b)测试拓扑:如图6所示。

c)测试步骤:

1)按照拓扑所示,使用射频线缆连接网络模拟器或真实5G网络设备、信道模拟器,5G终端;

DL/T—XXXX

2)配置信道模拟器加载信道模型,模拟信道衰落、干扰以及典型电力应用场景;

3)配置网络模拟器或真实核心网设置单切片,无带宽限速等QoS策略限制;

4)配置网络模拟器或真实基站的频点、时隙配比、发射功率等参数见附录D;

5)通过设置信道模拟器衰减值和AWGN值,选择极好、好、中、差点进行测试;

6)使用仪表或测试软件发送包大小为1400Byte的上行UDP数据流,发包速率为500kbps,

保持5min,记录上行单向时延及时延抖动;

7)使用仪表或测试软件发送包大小为64Byte的上行UDP数据流,发包速率为500kbps,保

持5min;记录上行单向时延及时延抖动。

d)预期结果:记录5G终端在极好、好、中、差点的上行单向时延及时延抖动。

中速率业务上行单向时延

中速率业务上行单向时延测试:

a)测试目的:测试不同信道条件下5G终端上行单向时延是否满足电力业务需求

b)测试拓扑:如图6所示;

c)测试步骤:

1)按照拓扑所示,使用射频线缆连接网络模拟器或真实5G网络设备、信道模拟器,5G终端;

2)配置信道模拟器加载信道模型,模拟信道衰落、干扰以及典型电力应用场景;

3)配置网络模拟器或真实核心网设置单切片,无带宽限速等QoS策略限制;

4)配置网络模拟器或真实基站的频点、时隙配比、发射功率等参数见附录D;

5)通过设置信道模拟器衰减值和AWGN值,选择极好、好、中、差点进行测试;

6)使用仪表或测试软件发送包大小为1400Byte的上行UDP数据流,发包速率为4Mbps,保

持5min,记录上行单向时延及时延抖动;

7)使用仪表或测试软件发送包大小为64Byte的上行UDP数据流,发包速率为4Mbps,保持

5min;记录上行单向时延及时延抖动。

d)预期结果:记录5G终端在极好、好、中、差点的上行单向时延及时延抖动。

高速率业务上行单向时延

高速率业务上行单向时延测试:

a)测试目的:测试不同信道条件下5G终端上行单向时延是否满足电力业务需求。

b)测试拓扑:如图6所示。

c)测试步骤:

1)按照拓扑所示,使用射频线缆连接网络模拟器或真实5G网络设备、信道模拟器,5G终端;

2)配置信道模拟器加载信道模型,模拟信道衰落、干扰以及典型电力应用场景;

3)配置网络模拟器或真实核心网设置单切片,无带宽限速等QoS策略限制;

4)配置网络模拟器或真实基站的频点、时隙配比、发射功率等参数见附录D;

5)通过设置信道模拟器衰减值和AWGN值,选择极好、好、中、差点进行测试;

6)使用仪表或测试软件发送包大小为1400Byte的上行UDP数据流,发包速率为20Mbps,保

持5min,记录上行单向时延及时延抖动;

7)使用仪表或测试软件发送包大小为64Byte的上行UDP数据流,发包速率为20Mbps,保持

5min;记录上行单向时延及时延抖动。

d)预期结果:记录5G终端在极好、好、中点的上行单向时延及时延抖动。

控制面时延测试

DL/T—XXXX

控制面时延测试测试:

a)测试目的:验证5G终端的控制面时延。

b)测试拓扑:如图6所示。

c)测试步骤:

1)设置NR小区的工作频段、帧结构、带宽、载波间隔、信号强度等;

2)按网络测试环境配置要求完成测试网络准备,完成网络配置和用户签约配置;

3)5G终端开机,5G终端进入IDLE态;

4)触发5G终端从IDLE态进入CONNECTED态,记录被测5G终端从RRCSetupRequest到

RRCReconfigurationComplete的时间,使5G终端重新进入IDLE态;

5)重复步骤4)10次,记录每次的控制面时延;

6)检查跟踪工具,核对流程。

d)预期结果:

1)控制面时延结果统计:最大时延、最小时延、平均时延;

2)控制面时延符合预期。

7.5.3丢包率

低速率业务下行丢包率

低速率业务下行丢包率测试:

a)测试目的:测试不同信道条件下5G终端下行丢包率是否满足电力业务需求。

b)测试拓扑:如图6所示。

c)测试步骤:

1)按照拓扑所示,使用射频线缆连接网络模拟器或真实5G网络设备、信道模拟器,5G终端;

2)配置信道模拟器加载信道模型,模拟信道衰落、干扰以及典型电力应用场景;

3)配置网络模拟器或真实核心网设置单切片,无带宽限速等QoS策略限制;

4)配置网络模拟器或真实基站的频点、时隙配比、发射功率等参数见附录D;

5)通过设置信道模拟器衰减值和AWGN值,选择极好、好、中、差点进行测试;

6)使用仪表或测试软件发送包大小为1400Byte的下行UDP数据流,发包速率为500kbps,

保持10min,记录下行丢包率;

7)使用仪表或测试软件发送包大小为64Byte的下行UDP数据流,发包速率为500kbps,保

持5min;记录下行丢包率。

d)预期结果:记录5G终端在极好、好、中、差点的下行丢包率。

中速率业务下行丢包率

中速率业务下行丢包率测试:

a)测试目的:测试不同信道条件下5G终端下行丢包率是否满足电力业务需求。

b)测试拓扑:如图6所示。

c)测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