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2022-2023学年高一3月联考语文试题2_第1页
山东省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2022-2023学年高一3月联考语文试题2_第2页
山东省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2022-2023学年高一3月联考语文试题2_第3页
山东省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2022-2023学年高一3月联考语文试题2_第4页
山东省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2022-2023学年高一3月联考语文试题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3月联考试题高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礼乐本是内外相应,但就另一观点说,也可以说是相反相成,其义有三:第一,乐是情感的流露,意志的表现,用处在发扬宣泄,使人尽量地任由生气洋溢;礼是行为仪表的纪律,制度文章的条理,用处在调整节制,使人于发扬生气之中不至泛滥横流。乐使人活跃,礼使人敛肃;乐使人任其自然,礼使人控制自然;乐是浪漫的精神,礼是古典的精神;乐是《易》所谓“阳”,“元亨”,“乾天下之至健”,“其动也辟”,礼是《易》所谓“阴”,“利贞”,“坤天下之至顺”,“其静也翕”。《乐记》以“春作夏长”喻乐,以“秋敛冬藏”喻礼,又说“礼主其减,乐主其盈”,都是这个道理。其次,乐是在冲突中求和谐,礼是混乱中求秩序;论功用,乐易起同情共鸣,礼易显出等差分际,乐使异者趋于同,礼使同者现其异;乐者综合,礼者分析,乐之用在“化”,礼之用在“别”。在宗教大典中,作乐时,无论尊卑长幼,听到乐声,心里都起同样反应,一哀都哀,一乐都乐,大家都感觉到属于一个和气周流的人群;行礼时,则尊卑长幼,各就其位,升降揖让,各守其序,奠祭荐彻,各依其成规,丝毫错乱不得,错乱因为失礼,这时候每人都觉得置身于一个条理井然纪律森然的团体里,而自己站在一个特殊的岗位,做自己所应做的特殊的事。但这是一个浅例,小而家庭,大而国家社会,礼乐在功用上都有这个分别,《乐记》论这个分别最详尽、最精深的话是:“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第三,乐的精神是和、乐、仁、爱,是自然,或是修养成自然;礼的精神是序、节、文、制,是人为,是修养所下的功夫。乐本乎情,而礼则求情当于理。原始社会即有乐,礼(包含制度典章)则为文化既具的征兆。就个人说,有礼才能有修养;就社会说,有礼才能有文化。《乐记》中“乐著大始而礼居成物”一句话的意义,就是如此(应与《易·系词》“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二语参看)。荀子也说吉凶忧愉之情人所固有,而“文礼隆盛”则为‘伪’(荀子所谓“伪”即人为)。总观以上所述,礼乐相反相成,不能相离。“乐胜则流,礼胜则离”,“达于乐而不达于礼,谓之素,达于礼而不达于乐,谓之偏”。礼经一再警戒人只顾一端的危险。一个理想的人,或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必须具备乐的精神和礼的精神,才算完美。(选自朱光潜《乐的精神与礼的精神——儒家思想系统的基础》)材料二:儒家元典的重要关键词“礼”“乐”与“中”“和”及“礼乐”与“中和”,都指向礼乐相成的内在理路,彰显“礼乐”何以必须“相成”,何以能够“相成”乃至只有相成才能和合、中和的逻辑性。首先,礼乐文化的精髓是和同与定分。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原因就在于礼与乐的和同与定分功能。礼乐一统,则道德养成,民心向善;礼乐区隔,则难以达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以“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汉书·礼乐志》)礼乐相互统一,促使民心向上、向善,求美、求真,正在于“礼”之强制规定性的等级、秩序的“分”的功用。所以,一方面我们必须节用;另一方面,我们需要以礼的强制规定性通过“分”来“定”人们之“用”。其次,当礼之“分”达不到完美的统一时,儒家又强调乐之“和”的补充功能。即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政和为先,乐和为次。乐和也就是身和、心和。我们何以疏瀹五藏,澡雪精神?儒家特别强调以礼乐化之,“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皆化。”(《礼记·乐记》)只有通过内外双修即利用外在的道德性强制力和内在的情感性认同感共同用以节制人们无尽的贪欲,调节人们无范的行为,才能使人(的主观欲求)和社会(的客观现实)达成某种程度的和谐统一。最后,礼乐相须为用,相辅相成,重在贵和。礼乐关乎人情,礼以节情,相须为用;礼乐相辅相成,乐以发和;礼不离乐,乐不避礼;礼乐相须相应,相辅相成,才臻于和合。孔子的“贵和”思想体现在中庸之道与克己复礼。前者言中和之旨,中正之心;中者不偏,庸者恒定。其社会效果是于己心安,于人友善,于社会有益。后者言礼崩乐坏之时,修身克己,恢复周礼,“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偷》)其目的是克己复礼为仁。(选自刘金波《礼乐相成与中和之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乐是浪漫的精神,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能使人活跃,任其自然,也能使人完全地任生机洋溢。B.礼是古典的精神,是行为仪表的纪律,它使人敛肃,控制自然,让人们在发扬生机而不过分。C.孔子曾经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观点,这引发了礼与乐的和同与定分功能。D.儒家重视礼乐,认为通过内外双修节制贪欲,调节行为,就能使人和社会达到和谐统一的程度。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行升旗仪式时,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在场的每个人无论男女老幼都要行注目礼,这是国歌使人们趋同。B.原始社会,人们的舞蹈只是模仿劳动动作和各种鸟兽动作,这些舞蹈虽简单朴素,但未必是文化的象征。C.礼乐精神是一个理想的人或者理想的社会必须同时具备的,两者缺一不可,只注重礼或乐都是危险行为。D.中庸之道和克己复礼是外在行为表象,两者内在的思想根源是礼乐相辅相成,体现了孔子“贵和”思想。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电视剧《芈月传》中芈月领跳《少司命祭舞》B.诸侯祭祀时奏乐与演礼相伴而行C.古代豪门贵族吃饭讲究钟鸣鼎食D.成人礼上中学生在鼓乐声中向师长行礼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论证特点。5.祭孔活动绵延千年,流传至今。礼乐文化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电影剧本《长津湖》(有删减)【浙江湖州,渔火点点,橹声咿呀,一片宁静祥和。水乡船上,伍千里抱伍百里骨灰上】千里:(下跪磕头)爹,妈,我没有把老大照顾好。伍妈:(祭奠)老大,吃吧。(夹菜给千里)老二,你也吃。(抹泪)伍爸:你在队伍,给人家弄啥?(答;当连长)管多少人?千里:150多号人。伍爸:那是大官啊!千里:嗯,大官,大官!(端一碗酒敬酒)我听下河滩的陈跛子说,政府给咱分了两亩三分地?四七年,我们打蒙阴,我在那儿看见一房子,硬山搁顶,两进院,那檐子底下,能住五窝燕子。咱家世世代代,在这水上漂着,等把那房子盖起来,看这十里八乡咋看咱家!(说完数钱,给母亲)妈,这是我津贴,咱明年二月二开工,立冬就能完活。等我再回来,给老三好好说个媳妇。伍妈:(哽咽)你还要走啊?还要打仗?千里:(安慰)妈,不打仗了,没仗打了!(晚上,伍千里躺在船上。)万里:(戳戳伍千里)拿枪给我看看,看看!千里:(把枪卸了弹夹递给万里)别拿枪指人(抢回来)!叫你别拿枪指人。(岸上有骑兵高喊:第九兵团司令部命令!全体都有。连长伍千里,有紧急军令,停止探家,天亮归队!伍千里大声回答“是!”转身)万里:哥——哥——千里:(看到父母无言的脸)……立春就回来。父母:好。千里:回来给你们盖房子。(转向万里笑笑,回头走了)万里:(跟上)我要跟你打仗去。千里:(转头看看他)大哥说,我们俩把该打的仗都打了,不让你打。(捏万里的脸)包子,等我回来。回头见。【伍万里偷偷入伍,入七连。去往朝鲜火车上。】千里:(对雷睢生)那个新兵归炮排,待会儿登记入册。雷睢生:(收刀)不要,我这儿不缺人。千里:(耳语)他叫伍万里。……您教教他。雷睢生:这仗就要打起来了,我怎么教啊?千里:您怎么教我的就怎么教他,(低声)教他怎么活下去,哥。(看万里)你跟着雷班长。万里:(车厢里,对老兵)看什么看啊?余从戎:(吐出瓜子皮,喷笑)大闺女啊?还怕看?雷睢生:为啥要当兵啊?万里:为了让我哥瞧得起我。雷睢生:(嗤之以鼻)这是什么话?让你的敌人瞧得起你,那才叫硬气!万里:(思考一下)——什么时候发我的枪啊?雷睢生:想要枪啊?战场上自己缴去。(问大家)是不是?(众人齐答:是)(余从戎捏着万里的领口推搡,挑衅地笑,看到万里生气,“哟”的一声转身就跑,万里追打他)……雷睢生:他不识逗,差不多就行了。余从戎:来呀,瓜娃子,我给你介绍一下,我叫余从戎,第七穿插连一排长。(抽个空扑到万里身上)服不服?雷睢生:(万里甩掉他,去抢地上的枪,雷一脚踩着)不行!不许抄家伙!自己丢的人,自己挣回来,啊?余从戎:再介绍一下这位,炮排排长。雷睢生:(抱着手)我姓雷。余从戎:你大哥你二哥,都是他带出来的兵。(扶起伍万里)记住了,在七连,他就是雷爸,就是雷爹。(捏万里脸蛋,众人齐呼:叫雷爹)(车厢一侧,伍千里和最后一刻从上海赶回部队的梅生聊天)千里:又要打仗了,你怎么想?梅生:你呢?战场的二次恐惧。千里:书上说的,像当新兵的时候害怕,那感觉,一模一样。(战友拉住伍万里,打不过,就别打了。)万里:放开我。我干死他。千里:(进入乱成一团的车厢)我走错车厢了吗?雷睢生:是我让余从戎试试他的性子。万里:(委屈地)哥,他们欺负我!千里:欺负你?你打回去啊!万里;(不服气)他们人多!千里:(大声地)七连每一次遇到的敌人,都比我们多好几倍。你也去和敌人说,你们人多!(走过去,正正伍万里的帽子)现在举行伍万里的入连仪式,(长声喊)敬礼!礼毕!现在报数!……雷睢生:敌人的后方,就是我军的前沿。七连用自己的大伤亡,换来了我军的小伤亡。伤亡不值得夸耀,挺住就是一切。千里:懂了吗?你现在是第七穿插连第677名战士。你会说,哪有那么多人啊,这个车厢不就是100来人吗?我们是把七连一直以来牺牲的、退伍的战士,全加在一起。梅生:为了记住他们,我再说一遍……千里:(打断)不用再说!该记得住的时候一定记得住!伍万里,你害怕老兵们不接受你,我给你说,到了战场上,一个蛋被从外面破开,注定被吃掉。你要是能从里面自己啄开,(顿一顿)没准是只鹰!(环顾四方)我宣布,伍万里同志,无组织无纪律,原定授枪仪式,取消,解散!万里:(恨恨地)老子不干了!你从头就不想让我当兵!行,老子走!(拉开车厢门,车厢门打开,长城逶迤,山河壮丽,众人仰望)千里:(深情地)就罚你站在这,站到天亮。(伍万里似有所动,不再提退伍之事,笔直站立,直到深夜)雷睢生:(递枪给万里)拿着吧,记住啊,枪口永远不要对着自己人。你睡我上铺,走!万里:(接过枪,乐)连长让我站到天亮,还没到时间呢。雷睢生:你们哥俩,没一个是让人省心的!(本剧本根据电影《长津湖》情节整理而成)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剧本中有很精彩的矛盾冲突,如火车上伍万里和老兵们产生了冲突,戏谑打闹间也体现出战士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B.剧本中伍千里离家时,父母表现得木讷迟钝,是因为失去大儿子让他们备受打击,面对儿子伍千里归队也麻木认命了。C.雷睢生拒绝伍千里“我这儿不缺人”,千里耳语“他叫伍万里”,潜台词是“他是我和百里的弟弟,拜托了”,语含请求。D.电影开篇展示了湖州宁静祥和的水乡美景,与下文“长城逶迤,山河壮丽”相呼应,暗合守卫家乡、保卫祖国的主题。7.关于文中老兵们惹逗伍万里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雷睢生的台词意蕴丰富,舞台说明补充了不少的戏剧动作,塑造出一位爽直硬气、善于带兵、经验丰富的老兵形象。B.方言“瓜娃子”暗示余从戎来自四川,伍千里来自浙江湖州,梅生来自上海,说明抗美援朝这场战争汇聚了全民之力。C.伍千里与梅生谈论“战场的二次恐惧”,呈现出真实的人性,营造出战争即将到来的紧张氛围,穿插在此处显得突兀。D.伍万里追随哥哥们的步伐参军,是“为了让我哥瞧得起我”,可见他还充满孩子气,还不能真正理解当兵打仗的意义。8.文中多次提到“枪”,分别体现了人物不同的心理,请结合文本画线部分加以分析。9.陈凯歌(《长津湖》导演)说:“(电影开篇)回到家乡与为国出征,连接起来就是家国。”请结合文本分析“家国情怀”体现在哪些方面。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晋师在敖、鄗之间。郑皇戌使如晋师,曰:“郑之从楚,社稷之故也,未有贰心。楚师骤胜而骄其师老矣而不设备子击之郑师为承楚师必败。”彘子曰:“败楚服郑,于此在矣,必许之。”栾武子曰:“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做之于胜之不可保、纣之百克而卒无后,训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箴之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不可谓骄。先大夫子犯有言曰:‘师直为壮,曲为老。’我则不德,而徽怨于楚,我曲楚直,不可谓老。其君之戎,分为二广,广有一卒,卒偏之两。右广初驾,数及日中;左则受之,以至于昏。内官序当其夜,以待不虞,不可谓无备。子良,郑之良也。师叔,楚之崇也。师叔入盟,子良在楚,楚、郑亲矣。来劝我战,我克则来,不克逐往,以我卜也!郑不可从。”赵括、赵同曰:“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克敌、得属,又何俟?必从彘子。”彘子曰:“原、屏①,咎之徒也。”赵庄子曰:“栾伯善哉!实其言,必长晋国。”(节选自《左传·宣公十二年》)【注释】①原、屏:原,赵同;屏,赵括。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楚师骤胜/而骄其师/老矣/而不设备/子击之郑师/为承楚师必败B.楚师骤胜/而骄其师/老矣/而不设备/子击之/郑师为承/楚师必败C.楚师骤胜而骄/其师老矣/而不设备/子击之郑师/为承楚师必败D.楚师骤胜而骄/其师老矣/而不设备/子击之/郑师承/楚师必败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稷,“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常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B.“师直为壮,曲为老”中的“老”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第一个“老”的含义不同。C.“以至于昏”中“以至”古今含义相同,常用于表示范围、数量、程度、时间等延伸和发展。D.“唯敌是求”中的“唯”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唯君图之”含义相同,都是“希望”的意思。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栾武子知己知彼,审时度势,着眼全局,阻止晋国攻楚,他的主张得到了知季的赞同。B.楚国自从攻克庸国以来,励精图治,时常告诫百姓要居安思危,保持警戒、畏惧之心。C.栾武子善于引用史实展开论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有力驳斥了彘子的观点。D.《左传》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如有勇无谋的赵括、智勇双全的烛之武等。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栾伯善哉!实其言,必长晋国。(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14.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栾武子反对攻打楚国的原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邹判官往陈留张继齐宋伤心地,频年此用兵。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国使乘轺①去,诸侯拥节迎。深仁荷君子,薄赋恤黎旷。火燎原犹热,波摇海未平。应将否泰理,一问鲁诸生。【注】①轺(yáo):古代轻便的小马车。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四句,通过叙事交代背景,揭示了长年战争造成停织废耕、民生凋敝现实。B.“仁”“荷”“恤”等词语,赞颂了唐王朝实行仁爱举措,招揽人才,体恤百姓。C.九、十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原犹热”“海未平”写战争正酣、四海未平,生动形象。D.本诗语言整体上“不雕而自饰”,与诗人的名篇《枫桥夜泊》含蓄蕴藉的风格不同。16.本诗蕴含着诗人哪些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设想自己治理的国家面临内忧外患境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沦陷区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现状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家乡的白桦林美丽非凡,沿山峰绵延起伏,直到远方。一条小河清澈见底,泛着微蓝的波光,多情地绕过白桦林。春天的白桦林,嫩嫩的黄绿,一片郁郁葱葱,散发诱人的芬芳①,让人____①______。春天的阳光下,白桦林曼妙地舞着春之歌圆舞曲。夏天的白桦林____②______,枝叶舒展,如同波浪起伏。蔚蓝色的天空衬托出它的高洁,五彩缤纷的野花妆点着脚下的原野。高挑的枝条笑迎白云送春风,潺潺流过的河水滋润着无边的绿色。秋天的白桦林将阳光揉进了自己的枝叶,叶片由绿变黄,金光灿灿的,淡红的枝梢____③______,在秋风里摇曳生姿,妖娆可爱,落叶沙沙地在喝着一支无言的歌②,霜重色愈浓。冬天,它们傲雪凌霜,巍然屹立,就像_____④_____的军人。高高的白桦林,有我的青春在流淌,③高高的白桦林,有我的青春在闪光。不仅故乡的白桦林留下了我青少年时的很多趣事,而且还有那些美好回忆难以忘怀④。我爱家乡,更爱家乡白桦林。18.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写成语。19.对于文中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①处画线句子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角度进行景物描写。B.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