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高一语文下学期(必修下册)_第1页
第1.1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高一语文下学期(必修下册)_第2页
第1.1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高一语文下学期(必修下册)_第3页
第1.1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高一语文下学期(必修下册)_第4页
第1.1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高一语文下学期(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语

我们应该都学过《论语》中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军队可以被夺取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向。由此可见,志向的确立和坚守十分重要,一个人不能没有志向。你们确立自己的志向了吗?

有一天,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学生坐在一起,听他们谈论自己的志向。让我们也去听一听,看看他们的志向是什么?壹自主学习(一)了解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

末期鲁国人,

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称为“

”。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主张是

,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

他出身在没落地贵族世家,曾短期在鲁国做官,又周游许多诸侯国,想推行自己地政治主张,但未被采纳,后来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工作和整理古典文献。相传他地弟子有三千多人。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提倡礼乐和仁义。礼乐是孔子提出来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规范,仁义是他提倡的立身处世的道德标准。

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

》《乐》《易》《

》)。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春秋

儒家

圣人

礼治

春秋(二)了解孔子教育思想

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等许多教学理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儒家经过不断的完善最终成为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深远。孔子一生都在追求“礼”,实施“礼”。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刑法不中则民无法措手足”。

教育对象:

教学特点:①因材施教,教学相长。②学思结合,知行统一③启发诱导,循序渐进④不耻下问,温故知新。⑤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三)了解《论语》

《论语》是一部

的散文集,“论”,

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语言的

。它是孔子的门人和

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论语》共

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

”。《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语录体

编纂

编纂

再传弟子20四书(四)写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互相征战,礼乐制度崩塌,诸侯逐渐崛起,周王室日益衰落,一些大的诸侯国通过战争获得更多的土地和百姓,于是出现了旷日持久、错综复杂的“

”局面。孔子希望人民和平,国家稳定,所以周游列国,游说君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

》中。诸侯争霸

史记·孔子世家(五)题目解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侍坐”意即“

”。“侍”是倍侍长者,长者是

在文中被省略了,没有写出来,是学生陪老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年龄不同,性格也各有差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与孔子的年龄分别是51、39、31、18、60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坐。是孔子引导他的学生畅谈人生理想的一个片段。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

题译: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从孔子坐着。

拓展: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称名表示亲昵或自谦;称字表示尊敬。在尊长旁边陪坐

孔子

孔子(六)重点字词读音

论语lún饥馑jĭn曾皙xī哂shĕn舞雩yú铿尔kēng小相xiàng沂yí冠者guàn喟kuì俟sì撰zhuàn莫春mù毋wú冉răn(七)文言知识1.通假字(1)鼓瑟希,铿尔:希,通“稀”,稀疏。(2)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暮春,阴历三月。(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语气词。2.古今异义(1)如会同,端章甫。古: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今: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2)加之以师旅。古:泛指侵略的军队今:军队编制单位之一。3.活用现象(1)端章甫: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2)风乎舞雩:风,名作动,吹风。(3)三子者出,曾晳后:后,名作动,落后。(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5)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形作名4.句式状语后置

:(1)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我的年龄比你们长一些。)(2)摄乎大国之间。(在大国之间夹处。)(3)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用军队施加给他,用饥荒接续。)(直译)(4)异乎三子者之撰。(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5)浴乎沂,风乎舞雩。(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6)为国以礼。(用礼治理国家。)宾语前置:(1)毋吾以也。

(没有人用我了。)

(2)不吾知也。(

别人不了解我。)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什么呢?)5.重点实词(1)居则曰:居,闲居,平时在家。(2)比及三年:比及,到。(3)且知方也:方,道,是非准则。(4)舍瑟而作:舍,放下;作,起。(5)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何伤,何妨。(6)咏而归:咏,唱歌。(7)吾与点也:与,赞成。(8)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让,谦让。6.一词多义方:(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圆(2)且知方也:道,是非准则尔:(1)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们(2)子路率尔而对曰: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状态(……的样子)如:(1)如或知尔(假如)(2)如五六十(或者)(3)如其礼乐(至于)为:(1)由也为之(管理,治理)

(2)愿为小相焉(做)以:(1)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介词)

(2)毋吾以也(任用,动词)

(3)则何以哉(做、为,动词)

(4)加之以师旅(用、那,介词)

(5)以俟君子(而,连词)(八)理解性默写1.《论话·先进》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一句写子路是个急性人,“

”两字很准确地表现了子路直率而又粗疏鲁莽的性格。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的政治设想中要治理什么样的国家:“

”。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2.子路率尔而对曰率尔3.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一句传神的表现出孔子含蓄委婉的表态,既以微笑表示对子路的政治抱负的认可,又含而不露地批评了“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求的政治设想中要治理什么样的国家“

”。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求认为自己治理国家的效果是“

”。4.夫子哂之其言不让5.方六七十,如五六十6.可使足民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认为自己能治理小国,使百姓富足,但他又用“

”表明自己还不能以礼乐教化百姓。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写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了名之后才发表自己见解的。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老师的询问,赤谦逊的说愿意多多学习的句子是“

”。7.如其礼乐,以俟君子8.赤,尔何如?9.非曰能之,愿学焉1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赤在回答中表明自己政治志向的句子是“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点)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在宗庙祭祀、诸侯会盟这方面,他的志向是“

。”1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点名曾皙述志的句子是:“

?”10.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11.端章甫,愿为小相焉12.点,尔何如?13.《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生动地描绘出了曾皙从容、洒脱的情态,同时“

”又表现了他回答老师问题时的恭敬态度。1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引导曾暂不要有所顾虑,可以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因为每个人只是说说各种的志向的句子是:“

。”1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

”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13.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14.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已矣15.莫春者,春服既成16.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中,曾晳所描绘的盛世图景是:“

”。1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问志,曾皙用“

”两句描绘了暮春时节人们在沂水边快乐游玩的情景,表达了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1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对曾晳表达的观点的态度是“

”。16.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17.浴乎沂,风乎舞雩18.吾与点也1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

?”这几句描写其他弟子都离开了,唯有曾皙留下,因为他想知道老师对每个学生所阐述的志向的看法。2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质疑并引出孔子下面的评论的句子是:“

?”2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评冉有志向的句子是:“

?”19.夫三子者之言何如?20.“夫子何哂由也?”21.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2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冉有:冉有“

”的回答,孔子当时没有评点,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

”,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2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评公西华志向的句子是:“

,”24.文中,孔子为打消弟子在谈论个人志向时的疑虑,说“

。”2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23.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24.“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5.“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26.可使足民,“以俟君子”。27.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28.孔子听了子路的志向后笑了笑,这是因为他认为“

”。29.曾晳在谈自己的志向时,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暮春时节,“

”,成人和童子十几人在沂水中洗洗澡,在舞雩台吹吹风,然后“

”。30.《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28.“为国以礼,其言不让”。29.“春服既成”“咏而归”。30.“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31.《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

”一句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

”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更为谦虚,从呼应冉有的“

”两句话可以看出。32.《侍坐》中,冉有认为在“

”的条件下,他可以用三年时间达到富民的目的。33.《侍坐》中,与《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后,并怡然自乐”一句所描绘的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31.“子路率尔而对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非曰能之,愿学焉”3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33.“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34.《侍坐》中,孔子回答曾暂的问话时,连用三个语气词来强调弟子们都只是在谈他们的志向的句子是:“

!”35.《侍坐》中,曾皙描绘了“暮春咏归图”,它的具体内容是:“

。”36.《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子路表示,对于一个夹在大国之间又“

”的“千乘之国”,自己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变勇敢并懂规矩。34.“亦各言其志也已矣!”35.“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36.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3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

”这样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弟子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3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两句,反映出孔子对弟子平时的思想动态和抱怨了如指掌。39.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千乘之国即使“

”,他也有信心在三年之内治理好。37.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38居则曰不吾知也39.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4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以“

”两句谦言自己对于“礼乐治国”心有余而力不足。4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所述本质上和子路的“礼乐治国”没有差别,但他更加委婉,对待宗庙祭祀之事,他表明“

”。42.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通过“

_________________,

”三句话,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40.如其礼乐以俟君子41.端章甫愿为小相焉42.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43.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答话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这一景象既符合儒家礼义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心态,深深地感动了孔子,因而孔子“

”。44.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着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是“

”。45.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曾皙的询问中可以明确孔子对其他三位学生回答的评价,其中“

”表明孔子认为公西华通晓礼乐,可以大用。43.(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44.为国以礼其言不让45.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4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问句来引导弟子表达治国思想和措施的句子:

4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写冉有在孔子点了名之后才发表自己见解的。4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47.求,尔何如?(九)挖空练习子曰:“以(因为)吾一日长乎尔(状语后置,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毋吾以(通“已”停止)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如果)或(有人)知尔,则何以(怎么样)哉?”子路率尔而对(回答)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攻打)之以(用)师旅,因(紧接着、接续)之以(有)饥馑;由也为(治理)之,比及(等到)三年,可使(让)有勇,且(并且)知(知道)方也。”夫子哂(嘲笑)之。“求!尔(你)何如(怎么样)?”对曰:“方六七十,如(或者)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至于)其礼乐,以俟(等待)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于此、在这方面)。宗庙之事,如(像)会同,端(穿着礼服)章甫(一种礼帽,戴着礼帽),愿为(担任)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放下)瑟而作(起身、站起来),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讲述、才能)。”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通“暮”,晚春)春者,春服既(已经)成,冠者(成年人)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于:在)沂,风(吹风)乎(于:在)舞雩,咏而归。”夫子喟(叹息)然叹曰:“吾与(赞同)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状语后置:用礼教来治理国家),其言不让(谦让),是故(因此)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通“欤”,疑问语气词)?”“安(怎么)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谁)能为之大?”贰合作学习1.请大家谈谈自己如何理解这四位弟子的“志向”,并思考其中有何联系。子路讲的是“不挨打”也就是如今的“强兵”;冉有讲的是“不挨饿”,也就是如今的“富国”;公西华讲的是“知礼节”,也就是如今的“文明”;曾皙描绘了一幅欢愉的春日畅游图,也就是“幸福”;层层递进,最终达到“人民幸福”的终极目标。2.《论语》虽然只是寥寥数语,但其中的人物却是非常生动的?本文中的几个人物分别是怎样的形象?作者是如何进行描绘的?子路:有抱负、自信坦诚,却鲁莽、轻率、不谦逊;冉有:谦虚敦厚、谨慎有分寸。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过于谦虚。曾皙:洒脱高雅

、从容淡定。3.孔子是不是赞成曾皙,否定了其他三人?孔子对子路等三人言“志”都予以肯定,这也是由于十分了解他们的才能。

他和别人谈过三人特长:“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兵役等军政工作)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县长或总管)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外交辞令)

也”。(《论语•公冶长》)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评论,和这里三人所谈自己的抱负完全符合,可见孔子对毎个学生的才能都是了如指掌的。4.孔子为何“哂”由?首先,孔子认为子路的态度不够谦逊,因为孔子强调“为国以礼”,而“礼”和“让”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次,孔子政治理想是仁政,以道德理性统一思想,达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而子路着眼的是,邦国的军事暴力,千乘的战车,对抗外敌,其次是,把老百姓训练得"知勇",好勇斗狠。显然子路与孔子的理想政治有很大的差异。5.孔子为什么“与点”?有人认为,曾皙的话描绘了

一幅“太平盛世图”。民德归厚,天下归仁,这才是曾皙的社会理想,只不过他是用暗示的方式表达出来罢了。这与孔子仁政、礼乐治国思想完全契合,加之曾皙把话说得雍容委婉,所以才会得到孔子的赞赏。有人认为,这是由于曾皙的主张有不求仕进之意,这与孔子当时的处境心境相契。一般认为,这段对话发生在孔子从卫返鲁之后的四年里(前484—前481).此时孔子已年近七十刚刚结束周游列国,除了短暂服务于卫、陈二国,没能得到任何统治者的垂青,冋到鲁国,主政

者也只是想用他的学生而不想用他。他的救世之心始终得不到实现,还有人将两种观点综合起来,认为曾皙的话既切中夫子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又暗合他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和感伤。6.文中描绘出孔子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叁教考融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儒家重视教化,认为人只有通过教化才能懂礼,成为合群的社会人。而在教化方式中,音乐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孔子认为,对人的教化,要有三个步骤:“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首先要从学诗开始,()。中国古代乐教的核心目的在于________,使社会归于和谐。荀子说:“乐者,圣人之所乐也。”如前所论,音乐是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的、感动人的情感的,它对人的影响是________的。而音乐的教化则不然,它________是一种美感教育,通过感官的浸染与熏陶,循序渐进地改变人的情感,影响人的性灵。它的影响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其效果巨大,一旦形成就不好逆转。它从改变一个人开始,进而改变世风,甚至改变更多人,使风俗的盛衰也得到改良。因为这个原因,古人又有观乐的传统,即通过听乐来________一个社会和一个时代的盛衰。《左传》记载的季札观乐就是显例,而《礼记·乐记》也因此有了“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判断。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然后学礼立身,再成就人的品性,最后完成于音乐B.然后再学礼立身,最后完成于音乐,成就人的品性C.然后应该成就人的品性,接着学礼立身,最后完成于音乐D.然后再学礼立身,完成音乐的学习,人的品性也就形成了B根据前面引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提示,可排除A、C两项。比较B、D两项,D项最后一句转换了主语,与前面的内容衔接不够紧密,故选B项。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移风易俗

潜移默化

实际上

考察B.移风易俗

耳濡目染

基本上

考查C.改弦易调

潜移默化

基本上

考察D.改弦易调

耳濡目染

实际上

考查A移风易俗:改变旧的风俗习惯。改弦易调:比喻改变制度,变更方针或做法。由后文的画横线句可知,应用“移风易俗”。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潜移默化”中的“潜”与“默”暗示这种影响是看不到的,无形的;“耳濡目染”则是可见可闻的。故应用“潜移默化”。实际上:其实(多含转折意)。基本上:①主要地。②大体上。前文“而音乐的教化则不然”含转折意,故应用“实际上”。考察:①实地观察调查。②细致深刻地观察。考查: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行为、活动)。语段中的意思是通过听乐来深入地观察一个社会和一个时代的盛衰,故应用“考察”。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它从改变一个人开始,进而改变世风,甚至改变更多人,影响到风俗的盛衰。B.它从改变一个人开始,进而改变更多人,甚至改变世风,改良风俗的盛衰。C.它从改变一个人开始,进而改变更多人,甚至改变世风,影响到风俗的盛衰。D.它从改变一个人开始,进而改变更多人,甚至改变世风,使风俗的盛衰也得到改良。C①②③画线句共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应将“改变更多人”与“改变世风”互换位置;二是“盛衰”与“改良”搭配不当。A项没有改正第一处语病,B项没有改正第二处语病,D项没有改正第二处语病。只有C项完全修改正确。(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论语》通篇看起来都在讲修齐治平的义理,但并不会让人觉得艰深晦涩。相反,它能让人常读常新,随时翻开总会发现一些细节的微妙之处,究其原因,在于其文本的一种文学性特质。文学性与情绪情感、表达手法、场景氛围、气韵节奏紧密相关。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

儒家以人伦教化为己任,圣贤是全民之师,绝不把自己与众生隔绝。从文辞的表达特征来讲,《论语》传递出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如开篇《学而》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交友、日常交往,讲的都是来自百姓日用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体验,是起居行事、待人接物,同时又是安身立命、政通人和,读来亲和惬意,循循善诱,明白通畅,从容不迫,令人顿生如沐春风之感。正所谓“圣人语人不语神,语常不语怪”。

虽说如此,《论语》在遣词用句上却从不粗陋,通篇可见精巧的句子结构,精辟而富有哲理的对句、排句。如《雍也》篇中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述而》篇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威”,《泰伯》篇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也与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教观高度统一,极具韵律和美感。

文学的核心是人。作为言行录,《论语》中对于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态和表情的描写虽然简约,却十分生动可感。

《阳货》篇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子游的一段对话——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子游做了武城的邑宰,实施庠序教化,学习礼乐的人很多,小城中弦歌不辍。孔子到了武城,听到弹琴和歌唱的声音,有感于当时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联想到许多大国的民众都没有这般对礼乐的喜好,而在武城这个小地方却有如此成功的化民成俗,其实是有些喜出望外的,因此“莞尔一笑”,用了一种玩笑的口吻,说“割鸡焉用牛刀”。这表现了夫子少见的诙谐轻松、和蔼有趣的一面。子游回答:“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君子学习了道,知了礼乐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习了道,知了礼乐就容易引导和管理。’”听到这段话,孔子马上正色道:“学生们,言低(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不过是同他开玩笑罢了。”这一段文字很有戏剧性,孔子从轻松诙谐到深沉肃穆,前后的转变,氛围感很强,反映出孔子的真实亲切,也体现了他对于“治国安邦”之事的在意和敬畏。

以上内容,不是围绕“义理”而展开的,而是在具休的事件中呈现孔子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因此会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事实上,后世对孔子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境界的认知,也正是来源于《论语》中许多段落呈现出的“氛围感”和戏剧感。

《论语》的文学性,还体现在大量比喻手法的运用,其中有明喻、暗喻、借喻、反喻、引喻、对喻等。这些修辞的运用,让论理和记叙为主的《论语》文本增色不少,大大提高了表达的形象性、趣味性,也引发了读者的想象。

如《子罕》篇中出现了两句以自然景物作比的句子,一句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另一句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两句都称得上是千古名句,所蕴涵的精神内涵都十分丰富深刻,前者是对于时间和生命流逝的哲思咏叹,后者则是对于外境磨砺下的人的风骨彰显和对生命韧性、君子人格的歌颂。儒家的修身目标和原则,本质上紧紧关联如何在生命里创造一种永恒的意义和价值,超越作为人的一种有限性,达成一种卓然和不朽。不管是对于时间流逝的紧迫感,还是对于乱世危局的摧折和考验,孔子的感慨和譬喻都具有极深的意味。

《论语》中另一个广为人知的有趣比喻,是《述而》中的“浮云”意象。“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夫子的根本追求在于“道”,因此孔颜之乐完全是精神世界的坦荡和快慰,对于物质的需要极其简单。相比之下,那些借由不义手段所获的财富地位,对夫子来说就像是浮云一样。之所以用“浮云”作比,是因为浮云虚无缥缈的特性,它看起来很美很高,但却聚散不定,是靠不住的东西。富与贵对世人充满了吸引力,是因为世人大都目光短浅,被欲望羁绊而不得自主。而以孔子的大智慧,自然心明眼亮,不受虚荣的惑乱,能够超然物外。

总体而言,《论语》的文学性特征,是儒家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对两千年来中国人的国民性格具有塑造之功,也对后世文人墨客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影响。每一位认真阅读《论语》的读者,在掩卷之时,脑海中总会呈现出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形象,也常能体会到一种难以言传的氛围感。这些情形,恰恰是因为《论语》真正体现了以“文”化人的力量。(车凤《〈论语〉中的以“文”化人》,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教观,在《论语》中通过遣词用句的精巧与富有韵律和美感的语言形式得到了很好的表现。B.《阳货》篇中孔子与子游的对话,反映出孔子的真实亲切、价值判断、情感倾向,都与其中呈现出的氛围感和观剧感有关。C.《子罕》篇中两句以自然景物作比的句子,形象表达了孔子对于生命流逝的感慨和对君子人格的歌颂。D.《述而》中的“浮云”意象,表现了孔子不受虚荣惑乱,能够超然物外的形象特点,体现了孔子的大智慧。A【解析】“通过遣词造句的精巧和富有韵律和美感的语言形式得到了很好的表现”错,文中是说那些“精巧的句子结构,精辟而富有哲理的对句、排句”与孔子“不学诗,兀以言”的诗教观高度统一,“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教观,不仅包含外在的语言形式,还应该包括《诗》的文化内涵,只说“通过遣词造句的精巧和富有韵律和美感的语言形式得到了很好的表现”是片面的。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通篇似乎都在讲修齐治平的道理,但读起来并没有太大的难度,主要因为其文本具有文学性特质。B.《论语》虽然是一句一句的言行录,但其遣词用句从不粗鄙,读来脑海中总会呈现出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形象。C.儒家以人伦教化为己任,绝不把自己与众生隔绝,《论语》中所讲内容大都来自百姓日用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体验。D.《论语》所蕴含的儒家文化心理结构,对中国人的国民性格和后世文人墨客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影响。C【解析】“《论语》所讲内容大都来自百姓日用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体验”错,原文是说开篇《学而》的内容讲的都是来自百姓日用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体验,不能代表《论语》所讲内容。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A.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B.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C.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D.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D【解析】前三项没有孔子的神态和表情描写。4.请结合文本简述《论语》如何体现以“文”化人的力量。①文辞传达出平时温暖的生活气息,读来亲切惬意,有如沐春风之感。②遣词造句精巧精辟,富有哲理,极具韵律感和美感。③人物描写简约而生动,呈现出一种氛围感和戏剧感,会给读者留、深刻印象。④比喻的使用提高了形象性趣味性,引发读者想象。⑤在具体事件中呈现孔子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5.文章举例繁多,但读起来清晰明了,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原因。①总分总的行文结构。②论点统领事例。③事例阐述详细生动。④语言通俗平实。(三)阅读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孔子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大公任往吊之,曰:“子几死乎?”曰:“然。”“子恶死乎?”曰:“然。”任曰:“予尝言不死之道。东海有鸟焉,其名曰意怠。其为鸟也,翂翂翐翐,而似无能;引援而飞,迫胁而栖;进不敢为前,退不敢为后;食不敢先尝,必取其绪。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子其意者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孰能去功与名而还与众人!道流而不明居,德行而不名处;纯纯常常,乃比于狂;削迹捐势,不为功名。是故无责于人,人亦无责焉。至人不闻,子何喜哉!”孔子曰:“善哉!”辞其交游,去其弟子,逃于大泽,衣裘褐,食杼栗,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鸟兽不恶,而况人乎!

(《庄子·山木》)材料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