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热点强化冲关练(三)-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1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热点强化冲关练(三)-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2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热点强化冲关练(三)-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3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热点强化冲关练(三)-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4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热点强化冲关练(三)-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点强化冲关练(三)热点强化练,练就慧眼和规范,占领高考制胜点!(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12题,共48分)1.(2015·济南二模)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到“公举一大酋总摄之,非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墨利加州之以部落共和国代君长,其章程可垂奕世而无弊”。这表明()A.魏源认可美国的选举制度B.魏源认识到美国先进的根源C.魏源借以表达反专制思想D.历史上对魏源的评价偏低【解析】选A。材料大意为,公开选举一个领导人行政,不但不世袭,而且四年就换一届,美利坚以共和国代替君主,他们的制度流传下来而且没有弊端,说明魏源认可了美国的选举制度,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美国先进的内容,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魏源反专制的思想,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对魏源的评价,故D错误。2.“窃惟通商以来……土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所底止!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材料反映出洋务派发展民用工业明显的意图是()A.抵制外商,寓强于富 B.吸纳民间资本C.发展民企,辅助军事 D.发展资本主义【解析】选A。据材料“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可知洋务派发展民用工业就是为了抵御外商掠夺,寓强于富,故A正确;材料并未反映洋务派要吸纳民间资本,故B错;C内容在材料中并无体现;洋务派属于地主阶级,其开展洋务运动是为了挽救清朝统治,故D错。3.(2015·浙江高考·T18)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敝。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而胡氏一蹶不振。”在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A.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B.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C.金融业形势发生了变化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解析】选D。材料显示的是某学者对近代民族经济内外联系加深的分析,结合近代中国经济环境可以判断:A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材料中并未涉及买办商人,排除B;C没有材料依托,缺乏逻辑联系,排除;D符合外在市场需求不足引发国内经济恶性连锁反应的原因分析,正确。【拓展延伸】19世纪中后期,中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环境的比较中国西方国内环境政府封建政府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规模,征收重税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鼓励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关卡林立阻碍了国内市场的发展商品经济发达,国内市场统一技术依赖西方技术,国内人才不足教育发达,技术先进资金缺乏原始资本积累,资金匮乏拥有雄厚的资金,金融业发达国际环境缺乏国际市场的开发,海外利益无法得到政府的保护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国家极力维护本国的海外利益4.20世纪初某西方报纸报道:昨天,纽约唐人街华人燃放鞭炮举行庆祝活动。在以前,居住在唐人街的华人分为两派,一派支持“君主立宪”,另一派支持“民主”。昨天,他们步调一致。“他们”庆祝的应是()A.光绪帝下诏维新 B.义和团运动兴起C.中国同盟会建立 D.中华民国的成立【解析】选D。1898年光绪帝下诏维新,时间不符,故A错误;义和团运动与“君主立宪”和“民主”都不符,故B错误;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但不能促使立宪派与民主派步调一致,故C错误;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促使立宪派与民主派步调一致,故D正确。【拓展延伸】近代前期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特点(1)从内容上看,以向西方学习为主要途径,以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为主流,其实质是追求民主和科学。(2)从主题上看,救亡图存是主题。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文学上多有反映,中国的思想界更是显示出面对危局不断探索的特点,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3)从广度和深度上看,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近代前期的思想演进遵循这样的轨迹:器物层次(师夷长技和洋务运动)→制度层次(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思想文化层次(新文化运动)。(4)从过程上看,中西文化碰撞激烈,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如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走了一条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5.(2015·安庆三模)孙中山早期的革命同志冯自由写道:“……《民报》出世以前,世间尚无‘民生主义’之一名辞。孙总理与同志研究社会经济问题时,仍称社会主义,但曰吾所主张救济社会经济之宗旨及方法,实较目前欧美人所言之社会主义为广大云……”孙中山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是()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解析】选D。民族主义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故A错;民族主义是“民族革命”,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故B错;民权主义指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政治革命”,故C错;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是“社会革命”,符合“‘民生主义’之一名辞。孙总理与同志研究社会经济问题时,仍称社会主义,但曰吾所主张救济社会经济之宗旨及方法”,故D正确。6.(2015·怀化模拟)关注时代特征,是把握历史的核心。如果把19-20世纪中国社会发生的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或现象加以归纳概括,其最本质的特征是()A.在动荡中走出中世纪 B.在演变中走出中世纪C.在革命中实现近代化 D.在变革中实现近代化【解析】选D。鸦片战争后中国已经走出中世纪,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及走向社会主义,故A错误;19世纪以来的中国,不仅仅是走出中世纪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如何走向近代化的问题,故B错误;19-20世纪中国社会有革命也有和平建设,故C错误;近代以来的中国就是在被动艰难中从传统社会走向近代社会,实现近代化的过程,故D正确。7.中国近代“民主诉求的重心,已从国体、政体等具体政治建制层面,转向民主政治内在精神的探讨”。这种转向始于()A.“开眼看世界”的思潮 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解析】选D。“开眼看世界”的思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属于器物层面的诉求,与题意不符,故A错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分别提出了建立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属于政治诉求,但与“转向民主政治内在精神的探讨”不符,故B、C错误;新文化运动提出在思想上学习西方,符合“转向民主政治内在精神的探讨”,故D正确。8.(2015·台州一模)下图是近代某一军事行动形势图,与该图所示军事行动有关的是()A.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B.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C.八路军主动出击的一次大规模战役D.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决战【解析】选B。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与图中关键地点台儿庄所体现的信息不符,故A错误;台儿庄战役是全面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最大胜利,故B正确;百团大战是八路军主动出击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与图中关键地点台儿庄所体现的信息不符,故C错误;三大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与图中关键地点台儿庄所体现的信息不符,故D错误。【加固训练】(2015·龙岩质检)1937年10月30日,蒋介石在其日记中记述道:“今谢晋元死守(上海)闸北一隅,任务与目的已达,故令其为荣誉之撤退,不必再作无谓之牺牲矣A.“使全世界意识到中国‘之存在’”B.“拥护和平是我们的国策,所以不可求战”C.“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D.“和平既然绝望,只有抗战到底”【解析】选A。材料中淞沪会战虽然失利,但它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显示了中国反抗侵略的决心,“使全世界意识到中国‘之存在’”,达到既定的“任务与目的”,故A正确;B反映出蒋介石还未坚定抗战的决心,与题意不符,故B错误;C反映出蒋介石虽然决定抗战,但仍然还在犹豫,与题意不符,故C错误;D出现在1937年7月底,淞沪会战之前,蒋介石才坚定了抗战的决心,故D错误。9.史学家蒋廷黻认为:“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主要表现在()A.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B.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商品输出C.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D.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解析】选C。“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指的是洋务运动,主要学习西方技术,没有实现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故A错误;题干要求对近代化的推动,与抵制西方的商品输出无关,故B错误;洋务运动标志近代工业的起步,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经济近代化,故C正确;洋务运动并没有涉及西方民主自由思想,故D错误。【拓展延伸】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1)它使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复杂化。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2)使中国社会性质特殊化。中外反动势力逐步勾结起来,使中国社会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使中国革命斗争长期化。由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革命,中国民主革命经过百余年的艰苦奋斗才取得成功。(4)使中国社会的政治力量多元化。出现了不同的阶级(如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了不同的政治派别(如地主阶级中有顽固派和洋务派,资产阶级中有维新派、立宪派、革命派和民主派)、出现了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政党(如国民党、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等)。10.从19世纪中叶起,中国农村开始生产供出口的大宗商品,趋向于转入新的商业渠道。但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地区,传统的市场结构正欣欣向荣,直到1949年都很少有衰落的迹象。这说明中国近代()A.工业化的进程缓慢 B.小农经济欣欣向荣C.市场结构殖民地化 D.新的商业渠道兴盛【解析】选A。根据材料时间信息19世纪中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农产品大量出口,农产品日益商品化,但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因而可以说明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缓慢,故A正确;小农经济欣欣向荣不能反映材料前半部分信息,表述欠完整,故B错误;C、D不能反映材料后半部分信息,表述欠完整,故C、D错误。11.学者潘君祥说:“国家机器是一种政治上层建筑,始终影响和制约着经济基础。它充当了近代化的组织者的角色……”因此,在落后国家的近代化初期,国家政权日益成为近代化的主要推动力量。下列事件中,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20世纪初期,清政府通过各种措施保护和奖励工商业的发展B.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业家倡导“实业救国”,发展实业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建成福利国家D.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实行“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解析】选A。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投资的限制,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故A正确;实业家倡导“实业救国”,发展实业不属于政府行为,故B错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建成福利国家不符合“在落后国家的近代化初期”的信息,故C错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不是“落后国家”,故D错误。12.近代中国城市化比率统计表(单位:%)(摘自《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中国北部中国西北长江上游长江中游长江下游东南沿海两广地区云贵地区共计1843年4.24.94.14.57.45.87.04.05.11893年4.85.44.75.210.66.48.74.56.0对上表解读不正确的是()A.中国城市化整体上发展缓慢B.长江下游、两广地区城市化比率最高C.城市化主因是通商口岸商品经济发展D.手工工场的兴办吸纳了大量劳动力【解析】选D。注意题干要求是“不正确”。材料中城市化比率绝大多数低于10%,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材料中看出长江下游、两广地区城市化比率最高,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时间推断城市化主因是通商口岸商品经济发展,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手工工场一般规模较小,不能吸引大量劳动力,故D错误,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2题,共52分)13.(2015·烟台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康有为等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材料二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共和的观念是平等、自由、博爱”。“共和国是平等之国,人们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共和国是自由之国,自由是人民的天赋人权”。——摘编自《孙中山全集》材料三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力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成长。”(1)据材料一、二提供的历史信息,概括康有为和孙中山在追求民主道路上呈现的异同点。(12分)(2)概括材料三作者对待学习外国制度所持的观点,并用材料一、材料二的信息及实践结果论证作者观点的合理性。(14分)【解析】第(1)题,异同点包括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文字,从中找出相同信息和不同信息进行归纳。第(2)题第一问概括观点,抓住材料的中心思想,简要概括即可。第二问论证作者观点,题干要求用两个出处来论证,一是“材料一、材料二的信息”,二是“实践结果”。首先寻找“材料一、材料二的信息”来论证这一观点;其次从“实践结果”来论证这一观点,注意必须答出“实践”和“结果”两个部分。答案:(1)同:都从传统的儒家思想寻求可用的思想;都主张向西方学习。(4分)异:康有为把西学中的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披着儒教外衣宣扬维新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4分)孙中山效仿欧美民主,在中国建立共和国。(4分)(2)观点:学习外国制度,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2分)论证:康有为假借孔子的名义、孙中山混淆了民权和民本的本质区别,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4分)戊戌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辛亥革命实行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专制影响根深蒂固而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最终失败。(8分)14.(2015·益阳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下面是两种教科书对于中国近代史19世纪40—90年代的内容目录。甲种: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著)乙种: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备要(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绪论(第一、二章略)导论(一、二、三、四略)第一编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第一章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第三章鸦片战争第一节18至19世纪初的中国与世界第五章太平天国的兴起一、经世派的崛起与关注“时务”第六章第二次鸦片战争二、开眼看世界思想的涌动第二编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的形成一、洋务、戊戌与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第九章在农民大革命失败后二、晚清三次新政的比较研究第十章封建统治者的“办洋务”三、中国近代化与社会转型问题第十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群众运动的兴起第四节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第十二章帝国主义对中国边疆的侵略和半殖民地的外交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根据目录及其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乙两种教科书编写的各自主要特点,并予以分析说明。(26分)【解析】第一问特点,由所给材料可以明显地看出甲种教科书侧重于重大历史事件,尤其是侧重阶级斗争,乙种教科书侧重于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的转变,即近代化的角度,也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