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睡眠养生_第1页
中医睡眠养生_第2页
中医睡眠养生_第3页
中医睡眠养生_第4页
中医睡眠养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睡眠养生

目的:睡眠养生历史悠久,但阐述角度不同且多为零散片语,故今立

足中医理论,整理睡眠养生相关论述,并结合现代研究,总结归纳构

成中医睡眠养生理论体系,以丰富和促进中医养生理论发展,指导不

同人群进行健康保健的实践。

方法:本研究所采用经典原文研读与理论研究、逻辑整理与系统归

纳的方法,从《黄帝内经》原文解读入手,结合历代医家的养生理论

与方法,以及现代研究成果,进行理论研究。

结果: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归纳整理,从睡眠养生理论基础、构成要素、

调摄方法等三个方面,初步形成了中医睡眠养生理论体系。研究表明: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睡眠养生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营卫,

五脏,经络;构成要素可概括为睡眠时间、姿势、方位、环境;睡眠

调摄可有情志、饮食、按摩等多种方法。

结论:睡眠与养生密切相关,与中医理论相应和,本研究已初步构成

中医睡眠养生理论体系,可更好的指导人们的养生实践,从而延缓衰

老,延年益寿。因睡眠养生内容极其丰富,故有待于今后更深入地研

究与充实、完善。

引言

人们在选择如何睡眠时有一定的生物学规律,大多数人都会根据

自身喜好选择自认为舒服的方式方法,但是如同选择食物一样,不能

因为喜欢吃某物就一味的吃或者在某些情况下不适合吃还硬吃,应该

在科学指导下,合理膳食,平衡营养,那么良好的睡眠习惯也不是自

然形成的,需要有科学的指导,经过很长时间的实践才能形成。

所谓中医睡眠养生,即立足中医理论,采用科学合理的睡眠方法

和措施,消除身体疲劳,促使身体组织生长发育和自我修复,让觉醒

时精力充沛,以期防病健体,延年益寿。

宇宙万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

动和静主要是反映宇宙万物的变动性和恒常性,在古代哲学中也用以

说明事物运动变化过程的客观必然性和偶然性。睡眠就体现了动中有

静、静中有动的动静结合的整体和谐思想。睡眠,古人称为“眠食”。

清•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吾人养生亦以时,扰之以半,静之以

半,扰则行起坐立,而静则睡也。如其劳我以经营,而不逸我以寝处,

则岌岌乎殆哉!其年也,不堪指屈矣。若是则养生之诀,当以善睡居

先。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壮筋。如其不信,

试以无疾之人,与有疾之人合而验之。人本无疾而劳之以夜,使累夕

不得安眠,则眼眶渐落而精气日颓,虽未即病,而病之情形出矣。

睡眠虽是一种生理本能,但并非人人都能睡得好。养生学家通常认为,

良好的睡眠离不开合理的方法,这方面古人们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

但其内容零碎而分散。因此,鉴于睡眠对养生的重要作用,本文将从

历代与睡眠养生的相关论述,结合现代研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梳

理提炼,总结归纳中医睡眠养生理论,丰富和促进中医养生学的发展。

正文

现代中国睡眠医学起步晚,是医学领域中一门年轻的交叉性、横

断性边缘学科。但睡眠养生的理论总结与实践早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文

化中就已经存在,中医学与中华文化之关系源远流长,自产生之始就

受到诸子百家思想的影响,《黄帝内经》中有阴阳家对中医学影响的

烙印,更有黄老思想的体现。西汉后,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的仁、

义、礼、智、信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中医的思想。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岐伯曰: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

则变作矣。帝曰:有期乎?岐伯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即表明一切

事物的动和静又都是相对的。一动一静,动静相兼,才能达到运动平衡

之统一。《黄帝内经》在此基础上提出养生也要动静结合,在强调神气

清静的同时,还主张通过运动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外练

形体,内练精神,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刚柔相济,亦动亦静,缺一不可,

以达身心和谐统一。⑴睡眠,即是静养的一种重要方式。如何有效睡

眠以促进健康长寿,也就成为古往今来众多养生家和医家的主要研究

内容。

睡眠作为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一,故重视睡眠养生的研究,既可促

进睡眠养生理论体系的构成,也可补充和丰富中医养生学理论并推进

中医养生学实践的发展。

1睡眠养生概述

睡眠是宇宙的创造、大自然的恩赐,是高等脊椎动物周期性出现的一

种自发的和可逆的静息状态,表现为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降低和

意识的暂时中断。中医谓之“寐”,根据中医阴阳的规律:阳入于阴则

寐,阳出于阴则寤。

中医养生,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

变化规律,通过各种方法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颐养生命、增强体质、

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

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贵在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

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

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中医学把人

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

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

中医养生方法丰富多样,比如: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

情志、睡眠等。其中的睡眠养生不仅能调节人体各种机能活动,还可

使人的精、气、神三宝得以储存和补充,使气血在内洒于五脏六腑,

在外流通于四肢百骸、七孔九窍,满足人体生命活动之需,并促进人

体健康。现代研究认为睡眠具有促进人体内的物质代谢、能量储存与

节约、组织生长与修复、疲劳消除与免疫能力提高等多种功能,这与

中医上述的认识是不谋而合的。

睡眠如食如水,是每个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睡眠是生命的财富,

良好的睡眠能消除全身疲劳,使消化、呼吸功能等得到休整,促使身

体各部组织生长发育和自我修复,从而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抵抗力。

现代医学认为睡眠能促进“生长素”的释放,这种激素不仅有利于青少

年的生长发育,还有利于成年人的新陈代谢,⑵睡眠的本质是高级神

经活动抑制的过程,属保护性抑制。在睡眠状态下,全身各种功能基

本降低,如肌肉松弛,心率变慢,血压降低,呼吸频率减慢,机体代

谢降低,细胞得以休整可以消除疲劳逐渐恢复体力,所以“睡眠是天然

的补药”是有科学依据的。⑶而且人在卧位睡眠时,脑部的血流量较站

立时增加,这样既可满足脑细胞对血氧的需求,又能促进脑内代谢产

物的排泄,所以睡眠能协调大脑皮质的功能,有利于增强记忆力,提高

智力,使人思维敏捷,反应灵活。

2中医睡眠养生的理论基础

基础在建筑学里是指建筑底部与地基接触的承重构件,它的作用

是把建筑上部的荷载传给地基。因此地基必须坚固、稳定而可靠。同

理,必须掌握睡眠养生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好的指导睡眠养生的实践,

理论和实践要结合,理论做基础,实践才能升华。

2.1自然阴阳论

神分为自然之神和人体之神。人之寐寤是在自然之神和人体之神

的共同调节下,产生的一种与天地相应的生理现象,所以人类应该自

觉地顺从自然规律。自然界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且具有千变万化,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点,而且人的生命活动深受自然界的影响,《黄

帝内经》就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夫

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日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及《灵枢•岁露》有:“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等论述充分说

明了人是天地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也表明人类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

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黄帝内经》在众多的

养生法则中独重四时,主张顺应自然。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出发,把

顺应自然放在诸法之首,认为顺时摄养是养生防病的首要措施和先决

条件。⑷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口之说。《素

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生长收藏,终

而复始”。又《灵枢•玉版》有:“人者,天地之镇也”。

《周易•系辞上》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

莫大乎四时”。《庄子•养生主》强调养生要“依乎天理”。《老子•二

十五章》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道,道法自然。”秦•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尽数》曰:“天生阴

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明•胡文

焕所著《类修要诀•养生要诀》:“春夏宜早起,秋冬任晏眠,晏忌日

出后,早忌鸡鸣前。”刘逢军教授⑸认为谁离天地越近,谁就能更多地

获得天地阴阳的滋养,符合自然才能属于自然,否则必被自然淘汰。

古人道法自然的认识是对睡眠养生遵从自然、法于自然的肯定。

阴阳有宇宙自然的阴阳和人体内的阴阳,两者相互感应、相互影

响。它提示人们的日常生活要按照宇宙自然阴阳规律来做,就是要掌

握自然界变化的规律,适应自然气候和外界环境的变化,和谐天人关

系,把握生命本质。⑷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

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口《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中有:,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灵枢•胀论》中有:

“阴阳相随,乃得天和”。《素问•生气通天论》第三篇说:“夫自古通

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缺一不可。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孤阳不生,独阴不长”,“阴

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何颖m认为阴阳二者之间,阳

气惟重,起主导作用。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阳气者,若天

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凡阴阳之要,阳

密乃固即言人体阳气的作用如同天体中太阳的作用一样,普照大地,

泽及万物。人们不但要顺应四时阳气运动变化规律,而且每日都要顺

应阳气的生、长、收、藏规律,“藏德不止”,才能“身无奇病,万物不

失,生气不竭”。若喜怒不节,调摄不慎,则阳气运行失序,会导致许

多严重疾病。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

辟积于夏,使人煎厥”,“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荒于上,使人

薄厥。”说明人体在烦劳、大怒时,会引起阳气的功能失常,出现阳气

过亢、逆乱,从而引起疾病。⑹《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有真人

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阳阳,调于

四时……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有贤人者,法则天

地,象似日月……”黑春潮等m认为阴阳是自然界的规律,中医有关睡

眠的理论必然统摄于中医的阴阳学说。古代养生家能在不同程度上认

识和掌握自然界的多种规律,顺应自然界的变化,善于掌握人体与自

然环境的统一性,并积极主动地利用自然界变化规律趋利避害,从而

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昼夜交替是自然界最为重要的节律之一,而人的睡眠-觉醒周期具

有与昼夜交替相一致的节律。《黄帝内经》对这个规律作了深入研究,

认识到人的睡眠活动是天人相应的表现,是人适应自然界昼夜阴阳变

化的结果。《灵枢•卫气行》云:“阳主昼,阴主夜。”自然界的阴阳

变化导致了昼夜的变化,即《灵枢•邪客》所云:“天有昼夜,人有卧

起……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而昼夜的变化又影响到人体的阴阳变

化,于是产生了睡眠-觉醒现象与自然界变化相适应的现象。《灵枢・口

问》曰:“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具有节律性,人体阴阳消长与之相应,也有

明显的节律性。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昼与夜的交替

出现,昼属阳、夜属阴;与之相应的人体阴阳之气也随昼夜而发生消

长变化,于是就有了寤和寐的交替变化,,寤□即觉醒、属阳、为阳气

所主,,寐□即睡眠、属阴、为阴气所主。正如《灵枢〃口问》所说:

,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口《素问〃金

匮真言论》说:,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

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

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口天地阴阳的盛衰消长,而使一

天有昼夜晨昏的节律变化,人与自然相应,故人体的阳气亦随之有消

长出入的节律运动。平旦,人体阳气随自然的阳气的生发而生发由里

出外;中午,人体阳气最旺盛;黄昏,阳气随着夜晚的来临渐消;入

夜则阳气潜藏于内,渐渐睡意产生。由此看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的生活节律是很必要的。寤寐的日节律能使人有作有息,有劳有逸,

有张有弛,是生命活动顺应天之阴阳变化最重要、最明显的节律。

《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

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口。《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故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口。在《遵生八笺〃

四时调摄笺》中开门见山地强调四时养生的重要性,,时之义大矣,天

下之事,未有外时以成者也,故圣人与四时合其序,……口⑻因此,在

养生过程中,要顺应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随四时的生、长、收、藏

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所述:,春三月……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口;,夏三月……夜卧早起,

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口;,秋三

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

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口;,冬三月……无扰于阳,早卧晚起,必

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

使气亟夺口。

在《诸病源候论》⑼中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相应的观点《五

脏六腑病诸候〃肝病候》后附《养生方》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

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春志生,生而勿杀,

与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也。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于肝,夏变

为寒,则奉长者少。《心病候》后附《养生方》云:,夏三月,此谓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英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英华成秀,使

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疟。

《肺病候》后附《养生方》言:,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

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形,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

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也,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泄。

□《肾病候》后附《养生方》言:,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拆,无扰

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犹

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之应也,养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萎

厥。口

以上是古人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人体的阴阳日节律是客观存

在的,现代科学研究也提供了客观依据。以人体内激素分泌来说,即表

现出阴阳的日节律变化。如人体甲状腺素、胰高血糖素、降钙素、促

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肾素、醛固酮、儿茶酚胺、促性腺激

素、肇丸酮及女性雌三醇等均白天分泌增加,夜间分泌降低,而促甲

状腺素、甲状旁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孕酮、催产素、

抗利尿激素等则夜间分泌增加,白天分泌下降。现代睡眠学认为,人的

脑部存在着两个系统,一个促进睡眠,一个促进醒觉,称为睡眠与醒觉

系统。要使睡眠得以发生,力量相对较强的醒觉系统充分发挥作用,以

致进入睡眠。醒觉系统过强,或睡眠系统力量不足,则不能发生睡眠。

醒觉系统活动增强,睡眠系统作用减弱,人就醒觉了。口。]现代睡眠与醒

觉系统的理论,与中医阴阳睡眠学说如出一辙,醒觉系统为阳,睡眠

系统为阴,阴阳相互矛盾,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共同来完

成睡眠和醒觉的生理活动。这充分说明了,产生于数千年前的中医阴阳

睡眠理论,虽然只是古人的实践总结但有其相当科学的内涵。

根据阴阳理论,调整人体阴阳气血可作为中医治疗失眠的基本原

则之一。肖长国等g认为阴阳失调是失眠的基本病机,采用阴阳分证

治法,收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用药时间与阴阳运行规律相结合人体

阴阳盛衰在昼夜之间存在转换规律,这对于阴阳分治理论给药时间的

选择十分重要。张根明f⑵认为子、午、卯、酉这4个时辰是昼夜阴阳

变化的关键时刻,昼夜阴阳消长以,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口,子、午是

阴阳转折点,而卯、酉则是阴阳平衡点。选择卯酉时用药顺应了阴阳

交替转化之势,而且调和人体阴阳营卫。卯为黎明(5〜7时),是开

始阳长之时,给予助阳出阴的寤方可以顺应人体阳生之势,使患者在

白天的时候阳气充沛精神奕奕;酉为日落(17〜19时),是开始阴长

之时,给予纳阳入阴的寐方可以顺应人体阴长之势,使患者入夜后能

有睡意并且能安然入睡。如此择时顺势给药有助于充分体现中医的天

人相应观和阴阳理论。由此来看,这样的科学给药比习惯的一天三次

等给药方法更有助于药效的发挥,这对临床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

有研究睡眠的学者说,出现睡眠问题,跟过去长久的睡眠不规律有关,

跟长久以来人体的阴阳消长与自然界的阴阳消长不一致有关。[⑶因此,

要想睡得着,睡得好,必须长时间地、持之以恒地遵守自己的睡眠规

律,让睡眠做到,天人合一口。

人类睡眠觉醒的昼夜节律及人类体内存在时间节律是数百万年进

化过程中形成的,是与自然时间节律基本同步的人体生物钟。《黄帝

内经》所论阴阳,即包括对外在自然环境整体宇宙阴阳时间节律的认

识,也包括对人体内存在的阴阳自然节律的认识。所谓天地之阴阳与

人身之阴阳相应,也就人体阴阳时间节律必须遵从自然总体时间节律

的变化。《黄帝内经》阴阳学说关于四时阴阳、昼夜阴阳等自然阴阳

时钟节律的时间医学理论论述,阐释了中医睡眠养生理论的自然阴阳

时间养生观,是睡眠养生的自然阴阳原则。

2.2营卫运行论

《灵枢〃营卫生会》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

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

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口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对脾胃的护卫,

因为营气、卫气都属于人体的营养物质,来源于脾胃运化所产生的水

谷精微,其中精华部分化生的为营气,并进入脉中运行全身。《素问〃

痹论》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

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口可见,营气由水谷之精

所化生,进入脉中,循脉运行全身,内入脏腑,外达肢节,终而复始,

营周不休。水谷精微中彪悍滑利部分化生为卫气。《素问〃痹论》曰: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彪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

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口因此,卫气由水谷之精中彪悍滑

利部分所化生,运行于脉外,外而皮肤肌膝,内而胸腹脏腑,布散全

身。

寤寐与自然阴阳变化息息相关,但主要赖于卫气与营气循行相会,

营气卫气阴阳相贯,营周不休,循环无端,共同为寤寐之枢机。营卫

运行是睡眠的生理基础阴阳交替转换决定了人体的寤与寐,而寤寐的

变化则以营卫运行为其物质基础,其中卫气的循行最为关键。《灵枢〃

营卫生会》说:,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

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口,起口指起床,,止口即入睡。由此可见,

当卫气行于阴,则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形静而入寐;行于阳,则阴气

尽而阳气盛,故形动而寤起。所以《灵枢〃天年》说,营卫之行,不失

其常,故昼精而夜瞑。口

卫气运行睡眠说,主张卫气运行规律周期变化引起睡眠和醒觉的

生理现象,与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主张睡眠是大脑休息的静止被动

状态的睡眠学说有着本质区别,而与现代睡眠学说融会贯通。只是近

二十年来,人们才认识到睡眠是一种复杂的主动的过程,并非大脑完

全休息,而只是改变了活动方式。睡眠时,人体系统诸如:神经系统、

循环系统、内分泌、肌肉和各种神经反射活动均有明显的改变,特别

是在非眼球快速运动睡眠时期,全身肌肉相对松弛、内脏副交感神经

活动占优势、心律和呼吸频率减慢、血压有所降低、胃肠蠕动相对增

加、基础代谢率相对降低、大脑总的血流量也相对减少,而眼球快速

运动睡眠时面部和肌肉有很多次发作性小抽动、手足偶尔徐动、内脏

活动高度不稳定、胃酸分泌增加、阴茎勃起、脑血流量比醒觉时明显

增加、脑的耗氧量也有明显的增加。[10]

孟庆云[⑷认为营卫循行的睡眠学说有其科学性,首先认识到了睡

眠一觉醒规律与大自然的昼夜交替规律的统一性。《素问〃五十营》

指出,人体之营卫一昼一夜循行五十周,至夜营卫都会于阴,营卫相会

时人就入睡,称为,合阴口。五十营为日周期,是人体生命节律之一。

失眠发生机制的多元性,在卫气行于五脏六腑之时,不论哪一个环节,

只要卫气,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日不瞑矣。口这是《灵枢〃大惑论》

的进一步论述,还明确指出:,夫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

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口卫气运行的阴阳出入日节律,常常受到如

年龄、体质等诸因素的影响,因此寤寐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灵

枢•营卫生会》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

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

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诸病源候论〃虚劳不得眠候》:,夫邪气之客于人也。或令人目

不得眠,何也?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遂。故宗气

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荣气者,泌其津液,注于脉

也,化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焊气之

膘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其入

于阴,常以足少阴分肉之间,行于五脏六腑。今邪气客于脏腑,则卫气独

营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满,不得入

于阴,阴气虚,故目不得眼。口这是从营卫学说的角度阐述虚劳病所伴

随失眠的产生机理。虚损性疾病由于长期的营卫失调在恢复期也常出

现失眠症状,【旧故巢元方又列出《大病后不得眠候》认为:,大病之后,

脏腑尚虚,荣卫未和,故生于冷热。阴气虚,卫气独行于阳,不入于阴,

故不得眠。若心烦不得眠者,心热也。若但虚烦而不得眠者,胆冷也。

□这说明大病之后的失眠主要是由于心热和胆冷。所以,在生病过程

中要注意对心,胆的保护以及病愈后对心、胆的调护。

《黄帝内经》关于人体营卫二气昼夜运行、卫气昼夜阴阳运行的

理论阐释,体现了顺应自然阴阳时间节律的睡眠养生自然观,肯定了

营卫运行节律是最重要的睡眠时间节律。《黄帝内经》关于营卫运行

的理论,涉及人体内十二脏腑十二经络的气血运行的时间节律,是后

世中医子午流注学说产生应用的理论基础,是中医时间医学和养生学

都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2.3五脏神主论

人体之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

的主宰和总体现;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活动等。

《灵枢〃本神》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口神随先天之

精,孕育于父母,分而为五,即神、魂、魄、意、志,分藏于五脏,

主宰于心。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

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心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心为

君主之官口,都是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

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神主睡眠说认为,睡眠、醒觉由神的活动来主宰。神在人体具有

重要的地位,神充则身强壮,神衰则身虚弱。神机旺盛,则精神充沛,

面色红润光泽,两目炯炯有神,动作灵活,思维敏捷。神的活动,具

有一定的规律性,随自然界阴阳消长而变化。白天属阳,阳主动,故

神营运于外,人痞而活动;夜晚属阴,阴主静,故神归其舍,内藏于五

脏,人寐卧而休息。[向张景岳说:,盖寐本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

神不安则不寐。口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又指人的精神、意

识、思维活动。五脏生神,《灵枢〃本神》:,肝藏血,血舍魂……脾

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

精舍志……口精藏于五脏之中而为五脏之精,五脏之精所化之气为五

脏之气,五脏藏精化气而生神,推动和调控五脏的功能。由此可见,

神的活动是由五脏共同参与完成的,神、魂、魄、意、志分藏于五脏

之中;同时神的活动是五脏整体功能的反映,其安宁离不开五脏系统功

能的正常与协调,而神在整个睡眠活动中起到主导作用。

人体的脏腑、形体、官窍,虽然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他们都

必须在心的主宰和调节下,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整体生命活动。《灵

枢〃邪客篇》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口心主

神明,统摄协调五脏,主持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灵枢〃本神》:,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

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口心是可接受外界

客观事物并做出反应,进行心理、意识和思维活动的脏器,人体复杂

的精神、思维活动实际上是在,心神口的主导下,五脏协作共同完成的,

人的意、志、思、虑等精神活动都以心的,任物口为肇端。正是由于心

所藏之神有如此重要的作用,若心不藏神则神失安宁,营卫运行失常,

推动无力,影响到脾之化源、肺之输布、肝之疏泄、肾之升降,则人

体正常之寤寐无从谈起。据此,认为心所藏之,神口在睡眠中起到主宰

和调节作用。

寤与寐以形体的动静为主要特征,而形体动静是受心神指使的,

所以人体的寐寤以心神为其主宰。神静则寐,神动则寤;心安志舒则

易寐,情志过极则难寐。中医理论认为心主血,血舍神;血属阴、气

为阳。阴血不足,则神失所养,致心神不安则引起不寐,[⑵正如《景

岳全书〃不寐》所指出的:,寐本乎阴、神其主也。口《血证论》说:

,寐者,神返舍,息归根之谓也。口又说:,肝藏魂,人籍则魂游于目,

寐则魂返于肝。口神安静守舍则能寐,若神不能安其舍,游荡飞扬,

则会出现不寐、多梦、梦游、梦语等多种睡眠障碍病症,可见心神在

睡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代睡眠学认为,人的睡眠中枢在大脑。中医五脏神主睡眠说,

则认为睡眠和醒觉由神的活动来主宰,神统摄于心,关乎五脏,也就

是说睡眠和人体全身的功能活动状态有关。五脏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概

念,被确立为生命活动中枢,所以五脏与寤寐的关系是全方位的,五

脏精气神各层次均关系到寤寐,特别是与心、脾、肝、肾四脏关系尤

为密切。[⑵由于营卫是正常睡眠的物质基础,故阴血不足、营卫失调

被认为是失眠的主要病理机制,而营卫运行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因

此脏腑功能调顺是正常睡眠的重要基础。血之来源由水谷精微所化生,

上奉于心,则心得所养;受藏于肝,则肝体柔和;统摄于脾,则生化

不息;调节有度,化而为精,内藏于肾,肾精上承于心,心气下交于

肾,则睡眠安宁。

五脏藏精是人体一切生理活动的基础,也是睡眠活动的根本之一。

先天之精化为人身,人身又生化后天之精。五脏所藏之精,体现在五

脏上实际为其形质,而皮肉筋脉骨以及精气血津液,无不是精之所存

及其盛衰的体现。五脏主气化,认为营卫源于胃所受纳的水谷之气,

其生成和运行与心之主血脉、脾之化源、肺之输布、肝之疏泄、肾之

升降密切相关。据此,只有脏腑功能正常,营卫的生成才不致乏源,

运行才能有序,人才能实现正常的睡眠。因此,五脏之精充盛,气化

正常,睡眠具备深厚根基,精盛体壮才能寤起神情充沛,寐息深沉酣

畅。

现代医学对脑神经组织内的睡眠中枢机制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

传统中医理论将睡眠神经调节的主要功能归于五脏,有心主神和五神

脏的系统论述。中医养生有养神为上,养形为下的传统观念,如《黄

帝内经》恬淡虚无的养生理论。中医养神、宁神、安神、清心、养心

等等治法方药的应用,多涉及睡眠相关疾病治疗。而太极、胎息、导

引、按摩等等睡眠养生实践方法的产生、应用及发展,受《黄帝内经》

相关论述的理论影响,包括经络理论,同样受治神为上思想的影响。

中医的神包含了对人体自身神经系统反应能力的认识,故在治疗某些

睡眠障碍疾病时,可采用调神的方法,即通过意念控制心神内守,从

而,神安则寐口。

2.4经络循行论

经络是中医的灵魂,它内连脏腑,外连四肢。经络的存在,人是

一个有机整体;没有经络,人就是器官组织的简单组合。《黄帝内经》

上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主,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

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经络在中医睡眠相关理论中占有独

特的地位,人体睡眠与经络运行息息相关,特别是与跷脉[⑹的关系最

为密切。

阴阳跷脉是涉及人体阴阳二气的重要奇经,又通于脑及目,阴阳

跷脉气之盛衰与寐寤有直接关系。《难经〃二十八难》曰:“阳跷脉者,

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

行,至咽喉,贯冲脉。”阴阳跷脉皆起于跟中而连于目,与手足太阳、

足阳明相会。且阴跷脉始于少阴,上循阴股,入阴而与厥阴相连,交

贯冲脉;而阳跷脉又与手阳明、手少阳、任脉相会。阴阳跷脉调节全身

经络气血,阳跷脉交通左右两侧阳经的脉气,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脉

交通左右两侧阴经的脉气,主一身左右之阴,所以阴阳跷脉有协调一

身左右阴阳经气的功能。阴阳跷脉主交通一身阴阳之气,其脉气推动

营卫二气运行,阳入于阴则寐,阴出于阳则寤。由于阴阳跷脉皆交会

于目内眦,故认为跷脉有濡养眼目和司眼睑开合的作用。《灵枢〃脉

度》日:“跷脉者,少阴之别,”,入就,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跷而上

行,气井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灵枢〃寒热病》中亦日:

“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入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于阴,

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寤目,阴气盛则瞑目。”

阴跷脉和阳跷脉属奇经八脉,交会于目内眦,卫气在此出入,以

控制眼睑的开合,可以调节人体的清醒和睡眠。阳跷脉为足太阳膀胱

经之别,阴跷脉为足少阴肾经之别,平旦阳跷脉气盛,当卫气从足太阳

膀胱经开始行于诸阳经时,阳跷脉渐盛,阳气出于睛明穴则寤,故目开

而不能睡;夕酉之时阴跷脉气盛,当卫气从足少阴肾经开始行于诸阴经

时,阴跷脉气盛,阳气于足少阴肾经之涌泉穴行于阴分,阳开阴合,故

目合而熟睡。故曰:“阳气盛则寤目,阴气盛则瞑目。”若阴阳跷脉脉气

不畅,推动无力,则营卫不和,卫气运行失常,阳不入阴则不寐,反

之阴不出于阳则不寤。《灵枢〃大惑论》:“病而不得卧者,”,卫气不得

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人于阴

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灵枢〃寒热病》有,阳气盛则嗔目,阴气

盛则瞑目口的论述,指出卫气主要通过阴阳跷脉而散布于全身,卫气

行于阳则阳跷脉盛,主目张而不欲睡;行于阴则阴跷脉盛,主目闭而

欲睡。《灵枢〃大惑论》中还指出:,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

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

也……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

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口说明跷脉可司眼睑开合而主睡眠。

根据经络理论,针灸或按摩跷脉相关穴位可以治疗失眠。张红林等g

用照海穴治疗中老年嗜睡症、交信穴治疗目内眦跳伴失眠症,均取得

显著疗效。从临床实践中提出的,阴阳分治口理论即,以调整阴阳为纲、

以腑腑辨证为目、脏腑经络并重口的治疗思路,强调病机与证候并重、

内治与外治结合、择时顺势给药,初步形成,纵口,横口立体的失眠综

合辨治法,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用其中把跷脉理论引

入内科治疗中,由于阴阳跷脉均起于跟中口小在口服中药的同时,可

采用足浴疗法给药,使中药直接作用于足部,可顺应经脉循行规律,

调节阴阳跷脉的功能。如此内治与外治结合,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中药

药效,调节人体阴阳气血而促进睡眠。由于经络学说的指导,从而丰

富了科学的给药途径,提高了治疗效果。

3中医睡眠养生的要素

事物都得由许多因素构成,睡眠时间,睡眠方位,睡眠姿势,睡

眠环境是构成中医睡眠的主要因素。

3.1睡眠时间

《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

立伤骨,久行伤筋口可以看出凡事必须适度,张弛有控,这样才能真

正掌握养生的精髓。

许良口9]认为不同年龄段对睡眠时间的要求不同,一般青壮年一夜

睡7至9小时,幼儿在此基础上增加1至3小时,老年人减少1至3小时。

睡眠质量以上床半小时内即能入睡,整夜不醒或醒一次,不是间断多

醒或早醒;不梦少梦,睡眠深沉,不是似睡非睡,或易受环境干扰、

惊醒为佳。最佳睡眠时间应是晚上10点至清晨6点,老年人稍提前为9

点至清晨5点,儿童为晚8点至清晨6点。这样的睡眠时间符合自然界阴

阳消长规律,有利于养生。

现代研究发现人类大脑组织中存在睡眠调节中枢。时间节律是睡

眠中枢调节的重要形式与生理机制,在人体内部有一个控制睡眠的生

物钟,它位于人的下丘脑部位,决定着不同年龄人群睡眠时间的长短。

比如,刚出生的婴儿每天需要16到20个小时的睡眠,3岁左右的孩子每

天需要10到12小时的睡眠,而成年人则每天需要6到8小时的睡眠时间。

睡眠障碍的产生就是因为生物钟受到破坏,当睡眠生物钟正常运行时,

人的睡眠就处于正常状态,一旦生物钟受到破坏,就会发生睡眠紊乱

的现象。[20]

在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所谓的,百灵

鸟式,就像鸟儿一样早睡早起,早晨和上午精神集中,记忆力和创造

力较强,随着夜晚的来临,效率就降低了;另一种是,猫头鹰式,晚睡

晚起,起床后做事效率较低,而后慢慢活泼起来,尤其是到夜里,就转

入高度兴奋状态,精力充沛,思想集中,工作效率极高。有专家在此

基础上又提出了另外一种,如魏辛夷如认为根据每个人的生物钟不同,

还有一种一蜂鸟型,这一类型的人既不熬到深夜,也不五点起床,一

般在晚上11点之前睡觉,在早晨7点左右起床,但也可以再某些原因下

早起或者熬夜。

生物钟学说研究表明,作息习惯和时间是因人而异的,以醒后精力

充沛和心情愉快为准。人的生理时钟不一样,因此最简单的方法就是

在轻松、完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用一周时间测试自己需要多久

的睡眠才会自然醒,这个时间就是你所需要的生理睡眠时间。

刘占文教授说对于已经形成良好睡眠规律的人来说,偶尔熬夜不会对

身体产生影响。但是没有规律性的加班,休息得不到保证,就会很快

出现,亚健康口状况,造成睡眠质量下降、情绪不稳。熬夜之后也不能

盲目补觉,因为睡眠时间超过所需的量,使神经中枢长期处于抑制状

态,会导致各器官功能的减退或产生肥胖,从而诱发各种疾病以及并

发症。人应该自主性地调节自己的睡眠时间。林羽侬】也认为刻意补睡,

越补越累。睡多了之后,人处于浅睡眠状态,睡眠质量就低,醒后也

不解乏。而且,补觉只限于短时间睡眠缺乏,如果持续数十天睡眠不

够,会使身体处于疲惫状态,对身体造成的伤害是补不回来的,人应保

持睡眠的稳定性。研究表明,每晚平均睡眠7小时及以上者,比无规

律的睡觉者寿命长。太长的睡眠使神经中枢长期处于抑制状态,从而

诱发各种并发症。正如古人所言:,凡睡至适可而止,则神宁气足,大为

有益。多睡则身体软弱,志气昏坠。口

在日间有个小憩的时间,对容颜、健康及心理都有着莫大的益处,

上佳的养生之道。睡眠专家李淑玲等[24]研究发现,人体睡眠除夜晚外,

白天也需要睡眠,而且有3个睡眠高峰,分别在9点、13点、17点,尤其以

13点的高峰较明显,换句话说,人除了夜间睡眠夕卜,在白天有一个以4小

时为间隔的睡眠节律。但因为白天是人们工作学习的实践,睡眠的节

律往往被繁忙的工作和紧张情绪所掩盖,或被酒茶之类具有神经兴奋

的饮料所消除。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白天有困乏之感时,

一旦外界刺激减少,睡眠节律就会显露出来,很自然的就想睡觉。然而,

午睡时间不易过长,以1小时为宜,因为人的睡眠分浅睡眠和深睡眠两

个阶段,呈周期性循环,一般人在入睡80~100分钟后,便由浅睡眠进

入深睡眠阶段,体内代谢过程逐渐减少,若在此时醒,就会感到全身不

舒,情绪异常和甚至更加困倦,这是由于被抑制了的大脑皮层,关闭

的毛细血管都还未被解放,这是由于大脑出现暂时的供血不足,造成植

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需要注意的是,午睡需睡才睡,千万莫强迫自己

午睡,特别65岁以上和血压过低及超体重的人。

传统的午睡,都是在午饭后休息会进行,但是这个方法却遭到质

疑,因为不少人这种睡法过后感到头昏脑胀、四肢乏力、周身不适,

给接下来的工作、学习带来不良影响。朝刚㈤认为人体的血液有一种

较为固定的指标,当人进食后,血流量就会向消化系统倾斜,所以供

给大脑、肢体的血液相对减少。如此,大脑和四肢得不到足够的氧气

和营养素供养,代谢产物也无法及时排除,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不适。

久之,则会诱发多种疾病。新的午休方法是中午下班或放学后,先少

许吃点东西,随即午休半小时,再起床吃午饭。不过,这对于一些上班

族可能不太现实,赋闲在家者不妨一试。研究还表明,饭前半小时的休

息,相当于饭后休息两小时,所以饭前短时间睡眠更能有效地消除疲

劳,不会出现传统午睡带来的影响,但饭前午睡时间同样不能过长。

现今还盛传着,子午觉口。清代著名养生学家、文学家曹庭栋著的《老

老恒言〃昼卧》日:,每日时至午,阳气渐消,少息以养阳。时至子,

阳气渐长,熟睡所以养阴口。《灵枢〃大惑论》也说:,阳气尽则卧,

阴气尽则寤口。明〃谢肇湘撰的《五杂俎》卷十三〃事部一里说:,

读书不可过子时,盖人当是时,诸血归心,一不得睡,则血耗而生病

矣。口晋〃葛洪在《抱朴子〃极言》也说:,寝息失时,伤也。口从中

医理论出发,睡眠其实就是一种人体阴阳交替的现象,子时和午时都

是阴阳交替之时,也是人体经气,合阴口与,合阳口的时候,睡好子午

觉,就有利于人体养阴和养阳。,子午觉口调阴阳的作用对于男女各有

好处。睡眠对女人来说,其作用不亚于任何养生养颜佳品,中医提倡

以静养阴,21点~23点入睡,此时开始养阴,而夜间的睡眠是女性身

体得以补养阴血的最好机会,女性以血为本,睡眠足气血充盈,体现

于面部就是容光焕发。的祖国医学认为,,肝藏血口,即肝脏具有贮藏

血液、调节血量的功能,并且认为人体血液循环配合时辰运行,在子

时(即23点~2点)走上头部,丑时到肝脏。如果在这个时间段,能够

获得充分的休息,气血畅通,脸色自然会很好。反之肝脏无法休息,

肝气郁结,肝主疏泄,疏泄不同则血流不畅,皮肤得不到滋养,脸色

自然容易变得干涩、粗糙、晦暗。男性虽不像女性般依赖睡眠养颜,

但男性的睡眠其实也有讲究。睡眠本是阴阳交替的产物,所以十分有

利调和阴阳、休养生息,可以养肾,这对男人而言非常重要。工作繁

忙的男性可以好好利用,子午觉口,13点~15点的时间段中,睡半个

小时到一个小时刚好可以养阳,这个时段入睡效果最好。若没有午睡

的习惯,则可以在白天闭目养神,但是要做到八个字:,放松,入静,

顺其自然。口⑸放松能使全身经络畅通和气血流畅;入静,就是什么

都不想,这样脑内能产生大量荷尔蒙,提高免疫力,但实在做不到,

就顺其自然的想一些事但要是好事,让自己愉快的事。

此外,医学界还提倡打盹和赖床,对于晚上由于某些特殊原因不

能按时入睡,而白天又需要继续工作的人,如果不补充睡眠,那么起

床后一直伴随的疲劳可能就得不到解除,精力就不如往日。所以,打

盹是对夜间睡眠不足的补充,也是人体快速,充电口的好办法。如果实

在困,最好的办法是干脆闭上双眼打个盹,哪怕只有15〜20分钟,醒

来也会十分有精神。赖床就是晨醒不起,平静地在床上再躺5〜10分钟。

赖床有助于生物钟的运转。人体生物钟的运转与光线有密切的关系,

人们睁眼活动时与闭眼睡觉时是有区别的。生物钟被光线所调节,所

以几分钟的赖床是理想的交替过程,而且赖床可减少突发病的发生。

人们在睡眠时,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各项生理机能维持着,低速运

转口,人体代谢降低,心跳减慢,血压下降,部分血液郁结于四肢。

早晨一觉醒来,呼吸、心跳、血压、肌张力等,在大脑由抑制转向兴

奋的刹那间迅速恢复,常速运转口,引起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上

升。同所以醒后立即下床,对本已负担过重的心脏来说,无疑是雪上

加霜,最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甚至造成意外死亡。中医来讲,因为,

卧血归于肝口,赖床的时间可以让相对集中的气血有时间分布开来运

行于全身,为接下来的的活动做充分的准备。

80年代日本大阪医学院的研究者,在实验中发现前列腺素E2具有

睡眠作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沃特曼和他的助手们,发现了松果体

分泌的褪黑素有致眠作用,支持了脑内产生催眠物质学说。他们还发

现儿童夜间血液中褪黑素含量是300,成人只有100,而老年人最高不

过是40,以此解释儿童睡眠多于老年。口4】在清•曹庭栋撰写的《老老

恒言〃安寝》中说,少寐乃老年大患口,应该,养阳遣日口,老年人气

血衰弱,运动久则气道涩,故寝以节之。每日时至午,阳气渐消,少

息所以养阳;时至子,阳气渐长,熟睡所以养阴也。老年人午后坐久

微倦,可以到卧室里安然舒适地睡一会儿。或醒或寐,任其自然,欲

起即起,勿须留恋。既起,以温热水洗面,则眼睛倍觉清爽。此时,

注意要,加薄绵衣暖其背口,如此则肢体俱觉轻健。另外,亦可坐而

假寐,则醒时弥觉神清气爽,较之就枕而卧,更为受益。若坐而不能

寐者,但使缄其口,闭其目,收摄其心神,休息片亥I,足当昼眠,亦

堪遣日[25],这就是之前说的,闭目养神口。

另外,蔚晓慧网等还提到冬月昼卧,当以薄被覆体,此时微阳潜

长,必须温暖以养之。否则,及起,定觉,神色偃蹇,遍体加冷口,

阳微弗胜阴凝故也。长夏昼卧,醒后即进热饮,以助阳气,如得微汗

亦妙。因夏为阳极之候,昼宜动,而卧反为静,此则宣达阳气以顺天

时也。

除了时间的掌握,睡眠质量也是应该重视的,只有深睡眠才是高质量

的睡眠。向深睡眠期大脑皮层细胞处于休息状态,起到了保养皮层细胞

的作用,对稳定情绪、平衡心态、精力的恢复极为重要。此时人体各种

生命活动降低到最低程度,如血压下降、心跳减慢、脑部血流量减少,

呼吸慢而平稳、体温下等等。机体的代谢维持在一个最低的基础水平,

消耗能量减少。深睡眠期使促进生长发育的激素分泌和释放达到高峰,

可以使儿童长高,益智。高质量的睡眠能使人保持充沛精力,心情舒畅,

具有更敏捷的思维,准确的决策和判断,高效率的办事,带给人们充

实和幸福感。

以上诸多说法,各有千秋,但是不可盲目从之,但凡适合自己的

才是最科学的,吸取适合自己的精华,丢弃其糟粕,构成一套自身的

睡眠系统。

3.2睡眠方位

古籍《礼记〃玉藻》指出:,寝恒东首,顺生气之方而卧也口,即

一年四季均宜面向东方睡。《千金要方〃道林养性》说:,凡人卧春夏

向东,秋冬向西。口,头勿北卧。口明代铁蜂居士撰写的气功养生著作

《保生心鉴》说:,春夏首宜东;秋冬首宜西口。孔子门人所撰的《孔

子家语》曰:,生者南向,死者北首口。北宋〃张君房攥写的道家典籍

《云笈七签》日:,冬卧宜向北口,谓乘旺气矣。这些都是按照最初的

风俗习惯而沿用下来的,所以各不相同。

根据阴阳五行学说,北方属水,为阴中之阴位,头朝北睡,阴寒

之气会损伤元神之府,故有,头勿北卧口之说。

根据是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头朝西等于借助地球自转的力量让血

液更容易向头部聚集,头部氧供充足,自然体力恢复得快,所以提倡头

西脚东。但有印度学者提出最好头东脚西,根据是头朝东睡与地球自

转方向一致,因而能更有效的放松休息,与此相应的是我国古籍《礼

记〃玉藻》中也有关于,寝恒东首,谓顺生气而卧也口的记载,认为头

为诸阳之会,巅顶为气血升发所向,东方为震位主春,能生发万物之

气,所以头朝东睡能使人升清降浊,得到很好的休息。

中国养生学家中有人主张头西北脚东南睡。他们认为睡眠过程中

应,立脉口,立气口,所谓的,立口,即让人体内的气脉与大自然的气脉

相一致,相和谐,人的气脉才能顺畅,睡得才香。我国山川河流大都是从

西北向东北走向,因此,睡眠方向应与此相协调。有的养生学者认为不

应365天头只朝一个方向睡,主张春天头朝东睡,夏天头朝南睡,秋天

头朝西睡,冬天头朝北睡,以应四时旺气,协调气血阴阳。a《千金

要方〃道林养性》说:,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口《保生心鉴》

说:,春夏首宜东;秋冬首宜西口。因为春夏属阳,头宜向东睡;秋冬属

阴,头宜向西睡,以合《黄帝内经》中关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口的

法则。

曹庭栋认为卧以南首为当,这也是现今比较为养生家认可的观点。

地球本身是一个有南北两极之分的大磁场,而人体自身又会产生大量

的生物电,所以我们的身体必定会受到地磁的影响。因为地球磁场由北

极到南极,人白天站立时与地球接触面小,人体的生物电(心脏的生物

电)受磁场干扰小。而平卧时采取头南足北,人体细胞电流方向即与地

球磁场呈平行状态,使人体细胞有序化,产生相应磁化效应,气血运

行畅通,代谢降低,能量消耗也可减少,心脏磁场不会受到地球磁场

影响,有利于保护心脏健康。进入老年期,心脏功能逐渐减弱,这时

降低心脏负担就显得更为重要了。⑶]科学研究也证明,地球本身具有

地磁场存在,地磁场的方向是南北向分南极和北极,磁场具有吸引

铁、钻、镇的性质,人体内都含有这三种元素,尤其是血液中红细胞的

血红蛋白含有大量的铁,选择南北朝向入睡,可顺应地磁力线,使磁力

线平稳地穿过人体,最大限度地减少地球磁场对人体的干扰,使睡眠更

加香甜。⑸张国玺教授初也说过:J头朝北,脚朝南,睡眠香甜口,还

说过:,关于睡觉朝向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但最常见的理论是睡觉过程

中人体应当头朝北,脚冲南,和地球磁力线方一致向口。所以只要是

南北朝向,不用注重头在南还是在北。

但是,从近年来国外和国内医学界对睡眠方位的调查来看,人体卧

位朝向如果与南北磁极相顺,即头朝北或头朝南时,健康均会受到一

定的影响。医学界在针对脑血栓病的调查中发现,睡眠方位为头北脚南

方向而睡的老人,其发病率要高于其它方位。此言绝非危言耸听,翁维

健g曾在临床工作中对此项课题也做过调查,所得结论为:青少年对

此或无反应者居多,而中老年特别是老年人对此问题却表现较为敏感,

将近有60%的老人觉得南北向方位睡卧有失眠或睡眠后多梦、睡后倦累,

少数还会感觉在睡眠中出现心慌气短等症状。但奇怪的是,当将床位调

整为东西向或接近东西向时,上述症状便会有所好转。那么据此调查看

来以中老年为界,以下者推荐采取南北朝向的睡眠朝向,以上者可以

根据自身舒适度调整方位。

但是在当今社会,房屋的设计不能完全统一,在实际生活中的睡

眠方位理论的实际运用存在一定局限性,所以我们不能拘泥于睡眠的

方位,但是尽量追求科学的睡眠方位,选择一个合适的位谿放床,自

信地认为这是最佳的方位然后安然入睡,这份,自信口也许比所谓科学

的方位更能促进入睡和提高睡眠质量,这就有赖于人们自己从实践中

得出结论。

3.3睡眠姿势

《黄帝内经》中说:,人卧血归于肝。口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化工

厂口,肩负着解毒和许多生化代谢的重任。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睡眠时

进入肝脏的血流量是站立时的7倍。流经肝脏血流量的增加,有利于增

强肝细胞的功能,提高解毒能力,并加快营养物质的代谢,从而维持机

体内环境的稳定。刈所以提倡睡觉要躺着,其他姿势睡觉都不能达到

睡眠养生的作用。有些人疲倦时习惯在沙发上或趴在桌边上睡午觉,

一般醒来时就会感到头昏、耳鸣、腿软、视物模糊及精神恍惚,需要

一段时间才能逐渐恢复,其实这是由,脑缺血口引起的,而且这种睡姿

也让内脏得不到好的休息,有时打嗝、感觉肚子里憋气,就是影响到

了消化系统的运转。当人们熟睡后,心率就变慢,而且血管扩张,流

经各个脏器的血流速度相对减慢,若不躺着睡觉,流入大脑的血液就

会更少,特别是午饭后,因为要进行消化,身体会自动将较多的血液

进入胃肠系统,加之睡姿不当更加重了脑组织血液供应不足。㈤

《道藏〃混元经》曰:,仰面伸足睡,恐失精,故宜侧曲。口《道藏》中

《修真十书〃卫生歌》云:,卧不厌蹶觉贵舒□此即,睡不厌屈,觉不

厌伸。口醒时须手足伸舒,睡则不嫌屈缩。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养

性〃道林养性》说:,屈膝侧卧,益人气力,胜正偃卧。口侧卧既可左

侧亦可右侧,陈拉在《希夷睡诀》中有论述:,左侧卧则屈左足,屈左

臂,以手上承头,伸右足,以右手至各右股间;右侧卧反是。口雨佛门

称此式是,吉祥卧口。孔子在《论语》中也说:,寝不尸口,气功家还

有,侧龙卧虎仰瘫尸口之说。因为如果仰睡挺直,身体与两腿都只能固

定在伸直位将,一则难以变动,二则屈肌群被紧拉着,肌肉就不可能

完全放松,这样就达不到充分休息的目的。另夕卜,仰睡时两手会不自觉

地放到胸部上面,易压迫心、肺影响其功能,还易出现噩梦或梦魇。

此外,由于脸孔朝上,根据人体的生理构造可知当熟睡时舌根容易下

坠或口水流入气管而造成打呼或呛咳,甚至窒息。而俯卧时,胸腹部

受压更甚,口鼻也易被枕头捂住,为了避免捂住,势必长时间把头转

向一边,这样又会引起颈肌扭伤,还容易造成,落枕口。卧不安,易多

反侧,使血液循环流畅;卧即安,醒时亦应当多转动,使络脉流通。否

则,容易使人半身麻木,或腰、肋、四肢关节酸痛。

而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比如孕妇,对于正常胎位的孕妇,更不可

经常仰卧位,否则会出现,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口,因为胀大的子宫常

常右旋并压迫下腔静脉,使回心血量减少,大脑的血液和氧供应也会

随之减少,从而可出现一些相应的症候,比如胸闷、头晕、虚汗、呼吸

困难、恶心呕吐、血压下降等。[36]

如今流行较广且较适宜的是侧卧功和仰卧功。侧卧功:向左侧卧,

则半屈左臂,将左手放枕上,伸左腿,蜷右腿。向右侧卧,则半屈右

臂,将右手放枕上,伸右腿,蜷左腿,此谓,鹿眠口。仰卧功:仰卧床

上,张臂伸足,安详舒展,无思无虑,精神内守,全身放松,因形似

一条龙,古人谓之,龙眠□。⑵其中又提倡右卧位,这主要是由人的生

理结构推衍而来。左侧卧时,心尖部易受压,耳朵贴在枕头上可听到

心音搏动,影响入睡,久而久之,还可导致神经衰弱和心血管疾病。

⑵1人的心脏位于胸腔左侧,胃肠道的开口都在右侧,肝脏也位于右侧。

右侧卧可以减轻心脏的压力,心脏的压力小了,就有利于血液搏出,

增加胃、肝等脏器的供血流量,同时,右侧卧位时胃内容物较易流入

十二指肠和小肠,因而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人体的新陈代谢。胃

刚纳食,脾未及化若倦而欲卧,须强耐之,易滞气故也。很多时候,饭后

想睡觉是由于困倦或者吃的过饱引起的而且人们进食后,淀粉转化为

糖分进入血液中,血糖的升高则抑制了大脑中保持清醒和警觉的神经

元。另外,进食后身体大部分血液都流向胃肠消化系统,大脑的供血

量相应减少则出现困倦的情况。但有时候强耐不住,可采取右卧的睡

姿,《老老恒言〃安寝》也指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