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T 214-2017 红树林植被恢复技术指南_第1页
HYT 214-2017 红树林植被恢复技术指南_第2页
HYT 214-2017 红树林植被恢复技术指南_第3页
HYT 214-2017 红树林植被恢复技术指南_第4页
HYT 214-2017 红树林植被恢复技术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红树林植被恢复技术指南TechnicalguidelineformangrovevegetationreHY/T214—2017 I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4总则 5工作流程 26本底调查 27宜林地选址 38方案制定 39方案实施 10管护和验收 附录A(规范性附录)红树林植被恢复的工作流程 7I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生态环境保护司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分技术委员会(SAC/TC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1红树林植被恢复技术指南本标准规定了红树林植被恢复的术语和定义、总则、工作流程、工作内容以及各项工作内容的技术要求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沿海地区潮间带红树林植被的人工恢复,不适用于通过红树林自然更新进行的植被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2763.8—2007海洋调查规范第8部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GB17378.4—2007海洋监测规范第4部分:海水分析GB17501海洋工程地形测量规范HY/T081—2005红树林生态监测技术规程LY/T1938—2011红树林建设技术规程DB44/T284—2005红树林造林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将红树林繁殖体/幼苗引入可维持其生长的林地或滩涂,或者通过改善原有红树林湿地生境条件,使红树林可以形成稳定的植被群落和生态系统并提供与原生红树林相似的生态功能。用于繁殖的红树林植物材料。无高等植被分布的砂质和泥质潮间带区域。通过改变生境条件影响红树林植被或直接破坏红树林植被的人为活动。4总则开展红树林植被恢复应遵循下述原则:2a)宜林地适树原则:恢复地的生境条件应满足红树林植物生长的需要,并根据恢复地的生境特征选择合适的树种;b)经济性原则:优先选取宜林地和适生树种进行植被恢复,减少生境改造等造成的工程投入;c)多样性原则:在保证树种的成活率和正常生长的情况下注重多个树种的混交种植,提高树种多样性,并适当保留种植区域周围的原生草灌和伴生植物;d)乡土树种原则:在树种选择时以乡土树种为主;在以红树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中开展植被恢复时应严格选用乡土树种,禁止采用外来树种;e)公众参与原则:在红树林植被恢复中注重提升社区受益,加强公众意识,鼓励恢复地周边区域公众的积极配合和参与,增强周边社区以外社会力量的公众参与。4.2.1红树林植被恢复方式包括退化红树林植被的恢复和在非林地光滩上的人工植被构建两种类型。4.2.2根据退化程度,退化红树林植被的恢复方式包括有效管理下的红树林自然修复和在原地的人工植被修复两种类型。4.2.3红树林内有足够繁殖体,在去除外界压力或干扰后红树林植被可通过自然更新进行恢复,不需要开展人工种植。如植被不能自然恢复,可在恢复生境条件后在原地通过人工种植进行植被恢复。如植被完全丧失且生境条件不可恢复,可采用异地植被重建的方式进行恢复。5工作流程红树林植被恢复的工作流程见图A.1。红树林植被恢复的工作内容包括本底调查、宜林地选址、方案制定、方案实施、管护和验收。6本底调查6.1本底调查的区域为开展红树林植被恢复的区域及其周边地区。6.2本底调查通过资料收集和现场调查的方式进行,内容包括但不限于:a)社会经济现状调查:1)区域海洋功能区划等相关规划;2)现有滩涂和红树林权属;3)现有滩涂和红树林的人为开发活动。b)红树林植被调查:1)红树林树种及分布;2)红树林面积;3)红树林盖度及密度。c)红树林繁殖体情况调查:1)繁殖方式;2)繁殖体成熟期;3)繁殖体数量;4)繁殖体健康情况;5)繁殖体定植情况。d)生境调查:1)气候因子(温度、降水和极端天气);32)滩涂高程;3)底质类型;4)水动力条件;5)平均海平面;6)潮汐特征;7)水体盐度。e)威胁因素调查:1)人为干扰;2)海漂垃圾;3)外来生物入侵;4)污损生物;5)病虫害。6.3退化红树林植被的恢复,应增加对退化前植被和生境特征的调查,或在周边区域选取具有相似生境条件的红树林作为参照地进行调查。根据本底调查结果分析红树林退化原因,根据退化程度判断植被的可恢复性并确定恢复方式(见4.2.2)。6.4红树林植被的调查参见HY/T081—2005;底质类型(根据沉积物粒度判断)的调查应符合GB12763.8—2007中6.3的规定;水体盐度的调查应符合GB17378.4—2007中第29章的规定;滩涂高程的测量应符合GB17501的规定;气候因子、平均海平面和潮汐特征可通过资料收集获取。7宜林地选址7.1宜林地选址应遵循以下条件:a)恢复地选址应与区域发展规划以及邻近社区的民众海洋开发活动相吻和,并获得当地政府、社区公众的支持;b)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7.5℃的地区不宜种植红树林,但可在引种驯化成功后开展红树林种植;d)红树林的宜林滩涂高程宜介于平均海平面(或稍上)与回归潮平均高高潮位之间,相当于正规半日潮型的大潮平均高潮位;e)恢复地以淤泥质滩涂为宜;f)恢复地海水盐度以2~30为宜;g)主航道周边的区域不宜开展植被恢复。7.2除根据宜林地选址条件进行判断外,也可将是否与周边区域现有红树林分布地具有相似生境条件作为宜林地选址或判断恢复地是否适宜种植的依据。7.3选择宜林地后,还应进一步确定红树林的种植区域。8.1生境改造和恢复地清理方案8.1.1退化红树林进行植被恢复前,应消除引起植被退化的干扰因素。8.1.2退化红树林的人工恢复和已确定恢复地的植被构建,如生境不能满足宜林条件,应进行生境8.1.3生境改造方案包括水动力条件改善、滩涂高程改造和底质类型改造等,可对一种或者多种生境4条件进行改造,具体应根据种植树种的宜林条件和恢复地的生境条件制定。8.2红树林种植方案8.2.1树种选择8.2.1.1应根据恢复地的气候条件、底质类型、滩涂高程、盐度和水动力条件等确定种植的红树林树种及搭配方式,以气候条件和滩涂高程为主要选种依据。8.2.1.2参见LY/T1938—2011中附录A确定所属气候带可种植的红树林树种,也可根据恢复地所在地区或周边地区分布的红树林树种确定。8.2.1.3根据种植区域的滩涂高程进一步选择可种植的树种,也可根据具有相似高程的毗邻区域的红树林分布情况确定。不同滩涂高程下树种的选择参见LY/T1938—2011中附录C和DB44/T284—2005中6.2.3。8.2.1.4根据种植面积、种植区域和不同树种的潮间带分布特征,合理分配种植区块、确定关键坐标点、设计树种的搭配种植方式(包括单一树种种植和混交种植)。8.2.1.5在保证红树林保存率和生长速率的前提下,根据宜林地条件尽可能丰富红树林树种多样性。如种植外来树种,应进行引种风险评估并开展跟踪监测,确保引种的生态安全性。8.2.2种植方法选择8.2.2.1应结合红树林植物的繁殖体类型、项目需求和工程成本等因素确定红树林种植方法,包括种植方式和种植密度。8.2.2.2种植方式包括直接插植胚轴、播种胚轴(或种子)、种植容器苗或移植大苗等,宜采取直接插植胚轴和种植容器苗两种方式。具体采取哪种方式应视下列情况而定:a)移植大苗的方法不适用于种植面积较大的植被恢复;b)繁殖体为胚轴且胚轴个体较大的树种,优先采用直接插植胚轴的方式进行种植;如不能在胚轴成熟期完成种植,可用幼苗种植,以当年生的幼苗为宜;c)胚轴短小、繁殖体为种子或者隐胎生胚轴时,优先采用容器苗种植方式,以1年生苗为宜;如采用播种胚轴(或种子)种植,应采取辅助措施和装置防止繁殖体被潮水冲失;d)繁殖体个体微小的树种宜采用容器苗种植,不宜直接在现场播种种植;e)如条件允许,可建设苗圃进行育苗,育苗技术参见LY/T1938—2011中附录B和DB44/T284—2005中第5章。8.2.2.3种植密度可根据种植树种的形态特征和生长特性设定,具体参见LY/T1938—2011中附录D,生境条件较差时可适当提高种植密度。根据种植密度确定繁殖体/幼苗的数量。8.2.2.4生境条件较差时可采取辅助措施和装置提高胚轴/幼苗的定植能力。8.2.3种植时间确定8.2.3.1红树林的种植时间应根据种植方式、繁殖体成熟期和气候条件等确定,并注意以下事项:a)采用繁殖体进行种植,应在繁殖体成熟前完成恢复地的前期准备工作,并在繁殖体成熟期间开展种植,在繁殖体成熟期结束前完成种植;b)采用幼苗进行种植,以春季至秋季种植为宜;c)纬度较高的地区,宜在夏季前完成种植;d)若涉及多个树种和不同种植方式混合种植,宜同时开展种植工作。8.2.3.2不同树种的种植时间参见LY/T1938—2011中附录C。59方案实施9.1生境改造和恢复地准备9.1.1生境改造应在红树林种植前完成,并留有不少于1个月的时间让底质沉实稳固和充分暴露。9.1.2不涉及生境改造的人工恢复,宜在种植前清理恢复地中可威胁红树林植物的生物、海漂垃圾或其他废弃物、平整场地,并设立警示标牌。9.2红树林种植9.2.1繁殖体采集及幼苗运输9.2.1.1应优先于恢复地邻近的区域采集红树林植物的繁殖体和幼苗。9.2.1.2跨区域调运繁殖体/幼苗,应进行繁殖体/幼苗检疫与消毒。9.2.1.3宜在繁殖体成熟期采集繁殖体,并选择发育良好且健康的胚轴/果实。9.2.1.4胚轴在搬运中应防止损伤顶芽;幼苗在搬运中应防止损伤枝叶和根系,防止营养杯(袋)脱落。9.2.2繁殖体储存及处理9.2.2.1宜挑选个体健壮的胚轴和种子,剔除胚芽损坏的、畸形扭曲的和虫蛀的个体。对挑选出的胚轴和种子进行消毒灭菌和杀虫处理。9.2.2.2采摘后的胚轴宜尽快种植,如无法及时种植,应将胚轴短期储存在荫蔽通风处,并保持湿润条件。9.2.2.3采用播种方式种植,可对种子进行预处理提高发芽率。处理方法包括去壳和浸泡等。9.2.3繁殖体/幼苗种植9.2.3.1胚轴种植将胚轴垂直插入底质,深度以胚轴长度的1/2~2/3为宜。9.2.3.2容器苗种植根据幼苗营养杯(袋)大小和根系情况挖穴,穴的大小以放入根部土团时不损伤根系为宜。种植时应去除营养杯(袋)。9.2.3.3种子/隐胎生胚轴种植将种子/胚轴播撒在底质表层,必要时覆土,同时采用适当的固定方式保护种子。适当修剪枝叶后带根部土球进行种植。如移植苗较高大和风浪较大,宜支架树苗。10管护和验收10.1种植林地管护10.1.1红树林种植后,应对种植林地进行有效管护。10.1.2管护时间根据红树林植物的形态设定:速生树种为主的种植林地,管护时间可设定为1年~2年;6一般树种的种植林地,管护时间可设定为2年~4年。10.1.3管护措施包括:a)封滩育林,禁止在红树林区进行与保育无关的作业,可采取专人巡视看护和在林地周围布设防护网等措施加强保护;b)应定期清理红树林区的海漂垃圾和杂草,防治病虫害、海洋污损生物和外来入侵生物等有害生物,同时保护红树林区的海洋生物;c)在红树林种植后宜开展短期内管护工作,定期观测胚轴的萌芽和幼苗的成活情况,当幼苗的成活率小于75%时宜开展补种,幼苗成活率的测量参见LY/T1938—2011中9.3。短期管护可在幼苗定植后6个月结束,宜跨越种植后的第一个冬季。10.2验收10.2.1应根据生境改造方案和红树林种植方案,制定各阶段(宜具体到月份)工程的验收标准。10.2.2在红树林植被恢复方案实施过程中,宜在各个主要作业环节(如生境改造、苗木准备和现场种植等)进行阶段性验收,保证实施方案的有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