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心理学史全套教学课件_第1页
西方心理学史全套教学课件_第2页
西方心理学史全套教学课件_第3页
西方心理学史全套教学课件_第4页
西方心理学史全套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方心理学史全套可编辑PPT课件引言不能博古无以通今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我们对过去和现在了解得越少,我们对未来的判断就越不准确”。美国著名哲学家桑塔亚那:“那些不懂历史的人注定要重蹈历史的覆辙。”心理学三种知识:横行、纵向和工具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专业规范》规定核心课程9+3中国300多所高校心理学系、学院和学部几乎都开心理学史课;美国700所高校心理学系80%开心理学史课。第一,“文革后”中国心理学工作者,为了吸取心理学总被批判甚至被取消的命运,决定要搞好教材建设,当时首批编写了《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西方近代心理学史》。第二,从1977年开始的大规模“评冯”工作,1980年7月在德国莱比锡举行第22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中国心理学会派出代表团出席了会议,在会上报告《冯特与中国心理学》,并提出中国心理学会加入国际心联(IUPS)的申请,会议全票通过接纳中国心理学会加入国际心联,成为第44个国家会员。这标志着中国心理学走向世界。绪论西方心理学史的基本问题1西方心理学的哲学起源24X西方心理学的科学起源3科学心理学的建立4一、西方心理学史的研究对象历史学科:研究心理学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历史学科

“一种心理学的理论若没有历史趋势的成分,似乎不配称为理论。”(波林)理论学科:以使用理论思维为主要研究导向

理论思维是处在比经验思维更高水平上的思维活动;是以科学的原理、概念为基础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也是洞察事物实质,揭示事物本质或过程的内在规律的抽象思维,即根据事物固有的内在规律进行创造性的思考。

心理学史的地域

古西腊罗马、西欧和美国心理学的产生与形成、发展与演变的历史心理学史的时限

心理学虽有一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短期的历史。心理学史的分支领域

中外,国别,思想与流派、通史与断代史、专题、分支、比较、人物传记、编纂学、史学史、史论、原著三大故乡两大时期两次革命五大流派两大思潮三大故乡古希腊是心理学起源的遥远故乡德国是心理学诞生的故乡美国是心理学发展的故乡前科学心理学时期(哲学心理学时期):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9世纪中叶两大时期科学心理学时期:1879年实验心理学建立以后前科学心理学时期灵魂的奴仆神学的婢女哲学的附庸科学心理学时期两大阵营或两条路线两次革命三大势力五大流派两大思潮自然科学心理学(科学主义心理学):以自然科学为价值定向的心理学研究取向,它坚持心理学的自然科学观和客观实验范式的科学主义(实证主义)研究取向,力图建构以自然科学为模板的心理学理论模式。【主流】两大阵营(两条路线)人文科学心理学:以人文科学为价值定向的心理学研究取向,它坚持心理学的人文科学观和主观经验范式的人文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研究取向,力图建构以人文科学为模板的心理学理论模式。【非主流】自然科学心理学内容心理学构造心理学机能心理学古典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新的新行为主义皮亚杰学派认知心理学人文科学心理学意动心理学古典精神分析学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格式塔心理学现象学心理学存在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第二次革命第二次认知革命第一次革命行为主义革命认知革命第二代认知科学认知主义:计算-符号联结主义:联结-动态具身认知生成认知嵌入认知延展认知第二大势力第三大势力第一大势力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现象学心理学存在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内容心理学机能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思潮人本主义思潮二、

西方心理学史的研究方法史论结合法纵横比较法具体抽象两步法四步说明法(一)史论结合法所谓“史”,是指史料(即历史史料)、史实(即历史事实);所谓“论”是指理论、论断,即观点、论点。在历史研究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史与论的关系问题。“以论带史”,甚至是“以论代史”;“论从史出”甚至是“先史后论”;史论结合。(二)纵横比较法西方心理学史的研究不仅要发掘心理学人物及其思想的原本面目,更要阐发它所蕴含的意义。这就要求通过“前瞻后看”、“左顾右盼”两种方法来揭示心理学流派和心理学家的心理学思想。“前瞻后看”是纵向比较法,即把每位心理学家、每个心理学流派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前后比较。“左顾右盼”是横向比较法,即把每位心理学家、每个心理学流派与其同时代的其他心理学家或心理学流派进行左右比较。历史研究的完整过程包括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两步方法。第一步是从史料、史实中得出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这是一种抽象、概括的方法。第二步是将从史料、史实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再放回到具体的历史现象中去,进一步对史料、史实加以分析和说明,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去说明历史。例如,我们从西方心理学的诸多流派中得出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条路线的认识,这是第一步;下一步则带着这个认识,进一步分析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代表人物的思想内容和特征,对纷繁复杂的心理学历史现象给予历史的唯物的辩证的阐释。(三)具体抽象两步法第一,在说明心理学流派或心理学家思想产生的原因时,一般需要从其社会背景(政治、经济条件)、文化背景、哲学背景、科学背景和心理学背景去加以说明。第二,既要说明整个西方心理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也要说明每个心理学流派或每位心理学家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第三,我们需要说明每个心理学流派或每位心理学家形成的主要理论和研究,如心理学的科学观、对象论、方法学和主要具体理论等。第四,我们还要对每个心理学流派或每位心理学家的理论体系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评价其贡献、局限和影响。(四)四步说明法三、

西方心理学史的研究意义(一)有助于掌握西方心理学的历史规律(二)有助于培养理论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三)有助于学习心理学大师的创新精神和人格魅力(四)有助于促进我国心理学的建设国学大师陈寅恪治史心得:从史实中得出史识美国心理学史学家波林指出:心理学家只有知道了心理学史,才算是功行完满。存在心理学家罗洛·梅指出:只有研究历史,我们才能知道文化与社会力量怎样铸成人们的态度,这些态度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心理学。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西方心理学史作为研究心理学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记录了人们对心理学的对象、性质、任务和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心理学对象的极端复杂性,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流派、学说之多,是许多其他学科难以相比的。通过分析西方心理学史上的各种各样的理论观点,评价心理学家及其思想的贡献与局限,能够提高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鉴别能力和理论思维能力。西方心理学史的知识可以减少我们对某一种理论观点或方法论的盲目崇拜,使我们具有健康的怀疑和批判精神。你会遇到一些极具魅力的人物,正是他们塑造了你在其他课程所学习的心理学。我们总是认为这些历史人物令我们这些凡人望尘莫及,而心理学史力图展现的则是这些人物都是实实在在的人,常常也要与那些影响我们这些凡人的问题作斗争。在随后的篇章里,你将会遇到一些人物,他们经过努力取得了某些非凡的成就,但他们也要应对你所关注的某些问题。詹姆斯的一生是探索不止、奋斗不息的一生。从18岁到他68岁去世,詹姆斯一直在与自己的心理问题作斗争,不止一次几乎到了自杀的边缘。然而即便在最黑暗的日子里,他也从未失去对周围世界的持久兴趣,凭着坚强的意志,他在48岁时出版了他的成名作《心理学原理》,65岁出版了《实用主义》,67岁出版了《多元的宇宙》。虽然他神经方面的疾病使他忧郁而敏感,但詹姆斯给人的印象总是浑身充满活力、思维敏捷、谈吐诙谐。风度翩翩的外表,不拘礼节、激情四射的讲课风格,还有在心理学和哲学上那清晰的、充满生气的著作都成功地激励着所有看他、听他或读他的人。

你是否对学校心生厌倦,而愿意到“真实”世界去闯荡一番?可参阅勒内·笛卡尔(RenéDescartes)。你是否已不愿墨守成规,而希望自己能通权达变并挑战权威?可学习约翰·B·华生或B.F.斯金纳。你是否正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而又担心冒巨大的风险?可参考对E.B.铁钦纳(E.B.Titchener)或沃尔夫冈·苛勒(WolfgangKöhler)的讨论。你是否沉迷于研究,喜欢收集、分析数据?可参阅赫尔曼·艾宾浩斯(HermannEbbinghaus)或伊凡·巴甫洛夫(IvanPavlov)。你是否特别乐于助人?可参阅多罗西娅·迪克斯(DorotheaDix)或卡尔·罗杰斯(CarlRogers)。你是否特别渴望有所成就,却又冲不破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樊篱?可参见弗朗西斯·萨姆纳(FrancisSumner)或玛丽·卡尔金斯(MaryCalkins)。你是否起初后进,学习成绩不佳,很想知道自己能否大器晚成?可学习对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Darwin)或唐纳德·赫布(DonaldHebb)生平的论述。你是否担心身体羸弱或身有残疾会成为实现目标的障碍?可参阅刘易斯·推孟(LewisTerman)或克拉克·赫尔(ClarkHull)。学习西方心理学史是为了鉴古知今、继往开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促进我国心理学的建设和发展。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1897-1988)先生指出:“一切历史的研究都应该是为了要‘鉴古知今’,‘继往开来’。现代人要把历史继续推向前进,就必须‘鉴古’、‘继往’。‘鉴古’是为了‘知今’,‘继往’是为了‘开来’。……学习心理学史如若结果不能对心理学上怎样‘鉴古知今’或‘继往开来’有所懂得,那也就会等于白学。”我国著名心理学史学家高觉敷教授指出:“心理学虽仅在百余年前挤入自然科学之列,但几千年前的哲学家都已对人的心理现象和活动提出了种种看法和学说。所以我们不但要懂得心理学的今天,还要懂得心理学的昨天;懂得了心理学的昨天,才可以更深刻地懂得心理学的今天。”杨鑫辉教授也指出:“懂得了心理学的昨天和今天,才可以正确地预见和迈向心理学的明天。我们研究心理学史决不是钻心理学的故纸堆,而是站在今天研究过去,展现未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四、西方心理学史的史学史(一)西方的心理学史研究

在心理学诞生的年代,心理学家就表现出对心理学史的兴趣。例如,冯特、布伦塔诺和詹姆斯等科学心理学的创立者们,就经常在其著作中提到一些哲学家、生理学家、物理学家对心理学早年历史的贡献。西方的心理学史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研究,西方对心理学史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忽视的,只有少数心理学家凭个人的兴趣研究心理学史,但也出版了一些经典的心理学史著作和教科书,心理学史还没有成为专门的学科。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研究,心理学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创立了心理学史专业组织,创办了心理学史专门杂志,形成了一支专业的心理学史研究和教学队伍,出版了大量的心理学史研究成果。

1.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研究

1912年,兰德(B.Rand)出版了《经典心理学家》,选辑了从古希腊至冯特的心理学著作;霍尔(G.S.Hall)出版了《现代心理学的建立者》,介绍了六位杰出的德国心理学家的思想和理论;布雷特(G.S.Brett)出版了3卷本《心理学史》的第1卷(后两卷1921年出版),介绍了早期特别是哲学和基督教背景中的心理学思想;费希尔(D.Fisher)翻译了德国心理学家德塞尔(M.Dessoir)《心理学史概观》一书。1929年,波林出版了《实验心理学史》,这是一部标准的经典教科书。1929年,墨菲(G.Murphy)出版了《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1931年,武德沃斯(R.S.Woodworth,又译吴伟士)出版了《现代心理学派别》。2.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研究

60年代是心理学史的年代,这是西方心理学史建立的10年。1960年,心理学史家R.I.华生发表了《心理学史:一个忽略的领域》一文,呼吁心理学家要从事心理学史研究。1965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了第26分会,即心理学史协会。这是心理学史的专业组织。同年,在美国的阿克伦大学建立了美国心理学史档案馆。同年英国创办了《行为科学史杂志》,主要刊登心理学史方面论文。1967年,华生在新罕布什尔大学开始招收心理学史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培养心理学史研究的专门人才。1968年,成立了国际Cheiron行为和社会科学史协会,这也是专门研究心理学史的学术组织。(Cheiron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半人半马的聪明怪物的名称,据说Cheiron精通人文和科学知识)

21世纪伊始,心理学史依然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一项对美国700所学院和大学的心理学系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80﹪以上的学校都在本科生课程中包含了心理学史课程。这些课程通常开设在三、四年级,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而且,在咨询和临床心理学中,公认的研究生教学计划都包括心理学史的教学,心理学史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课程。大多数心理学系都明确规定在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阶段开设心理学史课程。由于心理学史研究的不断发展,美国心理学会在1998年批准创办了《心理学史》杂志,成为发表心理学史研究成果的又一个重要阵地。

(二)中国的西方心理学史研究

在我国,文革结束后,最早恢复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就是心理学史。1978年,高觉敷先生在南京师范大学开始培养心理学史的硕士研究生,1986年开始培养心理学史的博士研究生。1982年,原国家高教部批准南京师范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心理学史研究室(后扩展为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史研究中心),高觉敷先生担任研究室主任。1979年中国心理学会成立心理学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后来更名为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1981年分别创刊的《外国心理学》(现更名为《应用心理学》)和《心理学探新》杂志,主要刊登外国心理学研究、心理学史与理论心理学方面的文章。心理学史教学也日益受到重视,多年来全国大多数高等学校的本科心理学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和教育学专业都开设心理学史课程。我国西方心理学史的学科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移译西方心理学史的著作,二是编写西方心理学史著作。1.移译西方心理学史著作20世纪30年代商务印书馆便出版了三本心理学史译著,1931年陈德荣翻译皮尔斯伯里的《心理学史》;1934年谢循初翻译吴伟士的《西方现代心理学派别》;1935年高觉敷翻译波林的《实验心理学史》。其中《西方现代心理学派别》1948年修订版译本于1962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实验心理学史》1950年修订版译本于1981年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20世纪80年代以来,还有林方、王景和翻译墨菲、柯瓦奇的《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商务,1980);杨立能等人翻译舒尔茨的《现代心理学史》(人教社,1981);刘恩久等人翻译黎黑的《心理学史》,由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出版,本书的1997年版译本由浙江教育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进入21世纪以来,郭本禹主持翻译了6本西方心理学史著作。2.编写西方心理学史的著作

高觉敷主编《西方近代心理学史》(1982)、《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1987)。唐钺《西方心理学史大纲》(1981),杨清《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派别》(1980),李汉松《西方心理学史》(1988),高觉敷主编《西方心理学史论》(1995)、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1998)。杨鑫辉总主编《心理学通史》(2000,其中杨韶刚主编第三卷、郭本禹主编第四卷、龚浩然主编第五卷属于外国心理学史部分。叶浩生、郭本禹编写《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1998),叶浩生教授编写或主编《西方心理学理论与流派》(广东高教出版社,2004)、《心理学史》(高教出版社,2005)、《心理学通史》(北师大出版社,2006)等。郭本禹主编《当代心理学新进展》(2003)、《西方心理学史》(2007)、《外国心理学经人物及其理论》、(2009)《现代西方心理学史》(2013)五、西方心理学史的参考资料郭本禹主编,《西方心理学史》(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实验心理学史》,波林著,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1981。《心理学史导论》,赫根汉著,郭本禹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现代心理学史》,詹姆斯·古德温著,郭本禹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心理学史:观念与背景》,韦恩·瓦伊尼,布雷特·金著,郭本禹等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詹姆斯·F.布伦南著,郭本禹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心理学史》,戴维·霍瑟萨尔,郭本禹著,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外国心理学流派大系”,郭本禹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2010。“心理学大师传记丛书”,郭本禹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六、西方心理学史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10%)

出勤率,课堂回答问题、讨论积极性期中考查(30%)撰写一篇心理学史方面的论文期末考试(60%)

闭卷考试第二讲西方心理学的哲学起源一、古希腊罗马时期心理学思想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5世纪二、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心理学思想5-14世纪进入欧洲封建社会,史称中世纪黑暗时期14-16世纪末,欧洲封建制度逐渐解体,进入文艺复兴时期。三、近代西方心理学思想1640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一、古希腊罗马时期心理学思想

1.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前399)苏格拉底是一位伟大的观察家和怀疑论者。他到处寻求知识,追问:什么是真理、正义、勇气?真理不可能由某个绝对权威决定,而是隐藏于每个人的心灵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揭示出这种被蒙蔽的真理;教师就像助产士,不是向学生的心灵灌输真理,而是帮助真理呈现(产婆术)。他认为灵魂和肉体不同的东西。灵魂是真实的,对于那些在灵魂看来是最宝贵东西的认识也是真实的,即超越一切具体、个别的一般概念,如真、善、美等。这被他的学生柏拉图演变为理念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的思想。70岁时,他被指控破坏国家宗教信仰和腐化青年,被判死刑,服下毒芹,引鸠而亡。2.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苏格拉底的学生和继承者,创办雅典学院,前后延续916年,公元前384-前322)理念论和唯理论(或理性主义)理念或形式是最高的实在,惟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它们。人性的两个世界经由身体所处的现实世界----真实灵魂中存有的理性世界----不真实灵魂论3.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柏拉图的学生,被马克思称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欧洲历史上对心理现象作过全面系统描述的第一人,《论灵魂》是西方心理学史上第一部心理学的专门著作。心身关系:灵魂与身体合一,彼此相辅相成灵魂论灵魂的等级和灵魂的功能滋长的灵魂感性的灵魂理性的灵魂植物人动物灵魂的等级动求认识灵魂的功能感觉思维记忆想象欲望情感动作意志非理性理性知识来源灵魂的功能:认识功能和动求功能、非理性功能和理性功能。

他认为,感觉、记忆、想象都是整体性灵魂的非理性功能,它们的总管区域在心脏,是被动的,与肉体同生死;而思维则是整体性灵魂的理性功能,它无一定的器官,是主动的,肉体死亡后,它归于纯粹的形式。后者为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所利用。四因说:考察米开朗琪罗的《大卫》的不同起因。1.考察这尊雕像,发现它是用一块巨大的、洁白无瑕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的。这就是对质料因的描述。2.这尊雕像不仅仅是一块大理石,还具有本质或形式。这就是形式因。3.这尊雕像是如何具有这种形式的呢?是通过一位雕刻家用锤子和凿子敲打,这就所谓的动力因。4.这尊雕像是雕塑家开朗琪罗的作品,是米开朗琪罗创造力和卓越才能的产物。这就是所谓的目的因。联想说:记忆与回忆不同。记忆是被动的再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回忆是主动的,要求有思维起作用,只有人类才有。相似、接近和相反的事物有助于回忆。这是近代联想主义者所称的相似律、接近律和对比律的雏形。亚里斯多德错觉:将中指与食指交叉重叠,然后将一小园球放在两指尖,就会觉得接触到的是两个物体。二、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心理学思想(一)中世纪5-14世纪的西欧中世纪是个特别“黑暗的时代”。基督教教会成为当时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它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把上帝当做绝对的权威。文学、艺术、哲学等都按照基督教的《圣经》教义,谁都不可违背,否则,宗教法庭就要对他制裁,甚至处以死刑。《圣经》里说,“人类的祖先是亚当和夏娃。由于他们违背了上帝的禁令,偷吃了乐园的禁果,因而犯了大罪,从此罪恶就降临到了世界。”在教会的管制下,中世纪的文学艺术死气沉沉,万马齐喑,科学技术也没有什么进展。黑死病在欧洲的蔓延,也加剧了人们心中的恐慌,使得人们开始怀疑宗教神学的绝对权威。1.圣·奥古斯丁(St.Augustine,354-430)代表作《忏悔录》,学说统治1300年。“上帝创世说”:上帝是根据柏拉图的理念造物的。“原始罪恶说”:人天生就是有罪的。灵魂和身体同是上帝创造又各自独立,灵魂是非物质的,分布于全身,支配身体,管理人的一切行为。知识来源:一是由感官获得的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一是来自灵魂对内心经验的反省。(这是后来内省法的起源)记忆、理智和意志是灵魂的主要官能,意志其核心作用,三者在经验上形成统一体。这是后来官能心理学思想的起源。2.圣·托马斯·阿奎那(St.ThomasAquinas,1225-1274)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11-14世纪产生于教会学院的一种哲学思潮),代表作《神学大全》“二重真理说”:神学真理来自上帝的启示,是信仰的真理;哲学真理从辩证中得来,是理性的真理。身心观:灵魂是有机体的内在生命原则,有机体会死亡,而灵魂则不灭。心理功能:各种心理活动都是灵魂的官能,各种认识能力如记忆、想象和思维等都离不开非物质的灵魂,却不依赖肉体器官。(二)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指14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在意大利南部商业发达的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艺术,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主义精神。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

1.达·芬奇(1452-1519)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运动中最杰出的人物。是多方面的天才,既是著名的画家,又是卓越的学者,对多门学科都有重要的贡献。知识的来源:全部知识都是从感觉开始的。影响远近知觉的五种因素:线条透视(物体越远,视角越小)、节目透视(物体越远,细节越模糊)、空气透视(山越远越蓝是由于空气和烟雾的影响)、移动透视(注视近物而摇头则该物与头同向移动,注视远物而摇头则该物与头反向移动)和双眼视差(左右眼对同一物所见不完全相同)

2.特勒肖(1508-1588)达·芬奇之后意大利最卓越的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两种灵魂观:一种是物质的,是精细的精气,精气集中在脑内,由脑通过神经分布全身,以统制身体动作;另一种灵魂是非物质的、不死,是上帝所赋予的。论心理:一切心理作用的基础是感觉,感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被动的,是物质过程;另一方面是主动的,是心理过程。联想是由于与观念相当的精气在运动之前彼此相连过。感觉的强烈、感觉的多次发生以及感觉的历时长久是后来易于回忆的条件。三、近代西方心理学思想1640年暴发的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欧洲从古代社会进入近代社会,从封建制度进入资本主义制度。近代哲学从古希腊探讨世界本原是什么转向如何认识世界问题,即讨论知识经验是怎样产生的认识论问题。近代心理学由“灵魂的奴仆”、“神学的婢女”变成“哲学的附庸”,不再是对灵魂和上帝的探讨,而是围绕如何认识世界对心理学问题展开系统的理论阐述。由于近代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围绕着知识经验如何产生的问题,反映在近代欧洲心理学思想上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在英国和法国表现为经验论心理学思想,在荷兰和德国表现为唯理论心理学思想。经验论心理学思想经验论心理学思想主张,一切心理现象均是经验如感觉和观念的集合或联结。提出被动的心灵观,强调主体后天的经验性、心理活动的元素性和被动性,将人的心理视作静态的联想过程。从英国的培根开始。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科学:批判经院哲学,科学必须追求自然界事物的原因和规律,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以感官经验为依旧。知识来源:主张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感觉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源泉。经验归纳法:以实验和观察材料为基础,经过分析、比较、选择和排斥,最后得出正确结论。唯理论心理学唯理论心理学思想主张,人的心理是一种主动活动的、富于理性的固有观念,即一切心理作用都归结为不同程度的理性。提出主动的心灵观,强调主体先天的主动性、心理活动的整体性和动力性,将人的心理视作发展的过程。从法国的笛卡儿开始。笛卡儿(R.Descartes,1596-1650)反对经院哲学:要“普遍怀疑”,“我思故我在”知识来源:知识来源于理性,理性的演绎法是唯一正确的方法,知识和能力是先天具有的,天赋观念论反射思想:动物和人是一部机器。神经是一种空管,内有细线,一端连着感官,另一端连着脑内某些孔道的开口。外物刺激感官时,拉动细线,从而拉开孔道口的活塞,让脑室内的动物精气沿着神经管流到肌肉。于是肌肉膨胀而发生动作。身心交感论:心灵与身体互相影响,心灵仿佛是身体运动的指挥者(一)经验论心理学1.英国联想论心理学思想霍布斯(T.Hobbes,1588-1679)知识和观念来源于感觉经验。联想是由于两种感觉的运动在时间上相继发生。两类联想:一种是无指导、无计划、非恒久的(自由联想),一种是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联想)洛克(J.Locke,1632-1704)白板说:人的心灵好比一块白板,人的一切观念来自经验,根本没有什么天赋原则第一个提出“联想”概念:观念的联合联想分类:自然的联合与习惯的联合贝克莱(G.Berkeley,1685-1753)存在就是被感知,同意洛克关于人的一切知识都是来源于经验的看法,但否定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认为现实世界是我们的感觉的总和。用联想来解释人们关于现实世界事物的知识,认为这种知识在本质上是简单观念(心理元素)的构造或复合,由人的联想把它们结合到一起。用联想来解释知识和深度知觉,人在只有两个维度的视网膜上如何知觉到深处的第三维度的问题。人知觉到深处的第三维度是由于经验的结果,即视觉印象与触觉和运动觉联合起来的结果。也即人走向物体或伸手拿物体的连续感觉与眼肌感觉形成联想,产生了深度知觉。这是第一次用感觉的联合解释纯粹的心理过程。休谟(D.Hume,1711-1776)不知论:赞同贝克莱的观点,认为我们惟一能直接经验到的是自己的主观经验,但他反对贝克莱认为我们的知觉准确地反映着物质世界的观点。对休谟而言,我们不可能知道物质世界的任何东西,因为我们所经验到的一切都是思想和思考的习惯。接近律:同时经历的事件在回忆时也一起出现。相似律:对一个事件的回忆往往能引起对相似事件的回忆。因果律:不断出现在一个事件之前的情境是产生那一事件的原因。哈特莱(D.Hartley,1705-1757)联想:就是两个事物同时或相继影响着神经系统,它们在脑内所产生的微振由于多次重复就联结起来,后来,其中之一再次发生,微振便从它的相应部位扩散到另一个部位,同时我们便有了关于另一个事物的观念。联想解释心理:解释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推理、情感、随意动作与不随意动作以及人格等一切心理现象。联想律:接近律联想类型:同时联想和相继联想培因(A.Bain,1818-1903)《心灵》杂志(1876):世界上最早的心理学杂志。心身平行论:心身互相平行而不互为因果,按照能量守恒的原则自行运动着。联想律:接近律;相似律联想类型:复合联想和构造联想2.法国感觉论心理学思想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都是感觉论心理学思想家,他们主要受到笛卡儿关于身体是机器的思想和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影响,强调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感觉论心理学思想具有典型的唯物主义和机械主义倾向。和英国的经验论者一样,法国的感觉论者也认为一切观念源自经验,并且否认了笛卡儿所提出的自主心灵的存在。他们还重视心理与脑的关系,认为心理是脑的属性,脑是思想的器官,这对科学心理学的产生起了积极的作用。拉•美特利(J.deLaMettrie,1709-1751)机械唯物主义:人与非人的动物都能被理解为机器。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一切知识都来自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思想,反对在感觉问题上的怀疑论和不可知论,指出感觉是完全可靠的。孔狄亚克(É.B.deCondillac,1715-1780)知识是由感觉引起的观念形成的,一切心理过程都是由感觉转化来的,都是变相的感觉。他认为感觉越新近,越容易回忆;感觉越生动,也越容易回忆。感觉过程总是伴随愉快和不愉快霍尔巴哈(P.H.D.Holbach,1723-1789)法国启蒙思想家和百科全书学派的的代表人物,也是感觉论心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脑是心理的器官,是神经系统的中心,心理只是脑的物质运动的结果。感觉是在我们活人身上看到的第一种机能,也是派生出其他一切机能的机能。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唯理论心理学思想最先产生于法国,后来主要流行于荷兰和德国。德国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在17-18世纪还是一个封建割据的君主专制国家。这就决定了出世过迟的德国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既要求变革,又害怕革命,最后向封建统治者屈服。他们不敢采取实际的革命行动,只好专注于抽象原则的探索。正如恩格斯指出,“在法国发生政治革命的同时,德国发生了哲学革命”,“用抽象的思维活动伴随了现代各国的发展”。所以德国是近代唯理论哲学的大本营。反映在心理学上就表现为唯理论心理学思想这一理论形态。(二)唯理论心理学斯宾诺莎(B.Spinoza,1632-1677)荷兰伟大的唯物主义唯理论者和无神论者世界上只有惟一的实在即上帝,其实就是无限和永恒的自然界人只认识者无限属性中的心和物,心是这个实体的思维属性,物就是它的广延性。心与物都属于同一实体。这就身心一元论或称心身两相论莱布尼茨(G.W.vonLeibniz,1646-1716)德国近代哲学的始祖、数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反对洛克的一切观念源自感觉经验;提出心灵天生具有一种产生观念的潜能,通过感觉经验可以实现其潜能。宇宙是由看不见的实体构成的,这些实体叫做单子。所有的单子都是自我包含的,而且不与其他单子发生相互作用,这就是单子论。所有的单子都含有能量并且拥有意识。单子之间的和谐是上帝创造的,因此它们不能被改变。心灵的单子与身体的单子之间完美地协调着,这就是他的前定和谐说。对一个微小或一小部分的单子的体验产生微觉,微觉的产生是在意识水平之下。如果足够多的单子聚集在一起,那么,它们结合起来的影响力将超过阈限,那么它们就能被有意识地知觉或体验到。康德(I.Kant,1724-1804)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先验论:一些思维范畴是天赋的,它们修正着感觉知识。正是感觉知识和天赋思维范畴相结合才使我们产生了意识经验。人的认识能力的形式:感性、悟性和理性,其中理性是建立最高原则的认识能力。理性有三种:纯粹理性、实践理性和判断力理性,它们分别对应着心理的三分法:认识、意志和情感。统觉是人的一种先天的综合统一的认识能力,是整个人类认识范围内的最高原理。心理学:对心灵的内省分析。赫尔巴特(J.F.Herbart,1776-1841)《建立在经验、形而上学(指哲学)和数学之上的科学心理学》,第一次明确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心理学是经验的科学,而不是实验的科学;心理学不能离开哲学(即形而上学),它仍属于哲学的科学;要用数学的方法对心理进行计算。首次将数学运用于心理现象的人之一。反对经验论者把观念比作牛顿的微粒,把观念比作莱布尼茨的单子,认为观念具有能量并且本身拥有意识理性。他认为观念在竭力寻求有意识的表达。我们在任何时间所意识到的一组类似的观念,形成了统觉团(apperceptivemass);其他所有观念则是无意识的。如果一个观念与统觉团中的观念相似,就有可能跨过阈限,从无意识进入有意识;否则,它就遭到摈弃。第三讲西方心理学的科学起源一、古代医学中的心理学思想二、天文学与心理学三、生理学与心理学四、物理学与心理学——心理物理学一、古代医学中的心理学思想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约公元前460-前377)所有的疾病(心理的和身体的)都是由一些自然因素引起的。认为万物由四元素形成:土、气、火和水身体的四元素与四体液相联系土=黑胆汁、气=黄胆汁火=多血质、水=粘液质体液平衡,个体健康;体液失衡,导致疾病加伦(Galen,约公元130—200)扩展了希波克拉底的观点体液气质特征粘液粘液质缓慢,冷静血液多血质活泼黄胆汁胆汁质易怒,暴躁黑胆汁抑郁质忧郁二、天文学与心理学“眼耳法”:马斯基林辞退助手金内布鲁克(0.8s,1796)“人差方程式”:A-B=1.223s,贝塞尔(1823)反应时研究(唐德斯,1862)减除法选择反应时、辨别反应时、简单反应时三、生理学与心理学(一)关于脑机能的研究(二)关于神经生理学的研究(三)关于感觉生理学的研究(一)关于脑机能的研究1.颅相学加尔《论医学哲学》(1791)把个性和智力分为27种能力对应于脑的特定区域施普茨海姆1832年访问波士顿引起轰动库姆出版《人的构造》(《圣经》、英国文学家约翰·班杨《天路历程》),帮助欧美建立卢相学协会超过45个,担任密歇根大学教授福勒兄弟《卢相学自我指导》(1859),影响19世纪文学如简·爱莱弗里1905年发明了电动化卢相学测量方法,测量头颅的隆起。柯洛克4岁时被卢相学家预测,后来把美当劳发扬光大2.弗卢龙的大脑统一机能说弗卢龙是法国著名生理学家,驳斥了加尔的卢相说,把神经系统分为大脑两半球、小脑、四叠体、延髓、脊髓和神经六个单元。使用局部切除法和刺激法的实验测定脑的各部分的机能,发现延髓控制生命机能,小脑控制协调动作,中脑的各部分控制视听反射,大脑控制高级心理过程,而且感觉、知觉和意志都在大脑器官中占有相同的位置。尽管中枢神经系统可依照其性质和机能分为几个主要不同部分,但仍然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机能是统一的。他用大脑机能统一说反对传统的大脑机能定位说。弗卢龙的大脑机能统一说对脑科学的研究有很大的影响,他所使用的切除法为后来的动物实验心理学提供了有效方法。3.布罗卡言语运动中枢的发现布罗卡是法国著名的外科医生,首创临床法。这个方法是他对一个多年不能清楚地说话的人死后做尸体解剖时创立的。他在解剖时,发现此人的大脑皮层第三额回处出现损伤,把大脑的这一部分称为言语运动中枢,后亦称“布罗卡区”。临床法作为一种死后解剖,为发现损伤区提供了机会,这个损伤区被认为是病人生前存在的某种行为条件引起的。布罗卡的发现对弗卢龙的大脑机能统一说是有力的挑战,又进一步激起了对大脑机能定位的研究。同时,由于切除法不能用于人类,所以临床法成为对切除法的很重要的补充。4.运动和感觉中枢的发现法国医生弗里奇给伤兵包扎头部创伤时发现,偶然碰到大脑皮层的某一部位时,对侧肢体会产生运动。同一时期,希齐格用电流直接刺激兔子的皮层的某一部位发现引起眼动。后来他们合作采用电刺激法对狗的大脑皮层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终于发现了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前回。随着运动中枢的发现,又有人去寻找感觉中枢。总之,从19世纪中叶开始的关于大脑机能究竟是定位还是统一的争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巩固了脑是心理的器官的信念;大脑研究中所使用的切除法、临床法和电刺激法等方法为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工具;推动了感觉生理心理学的发展。(二)关于神经生理学的研究1.贝尔-马戎第定律的发现2.反射动作的研究3.赫尔姆霍茨对神经冲动传导速率的测定4.约翰内斯•缪勒的神经特殊能学说1.贝尔-马戎第定律的发现在英国生理学家和解剖学家贝尔之前,生理学家还以为凡属神经都具有传导感觉刺激和运动冲动的机能。贝尔于1807年发现脊髓神经的后根只传导感觉刺激,前根只传导运动冲动,证明了传导感觉刺激和运动冲动是由不同的神经纤维分担,这就是著名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的差异定律。1819年,法国著名的生理学家马戎第也独立地发现了这个定律,所以这个定律也称“贝尔-马戎第定律”。贝尔和马戎第的发现为神经的单向传导和反射弧概念的理解奠定了科学基础。2.反射动作的研究早在加伦的时代就已有现代所谓瞳孔反射的描述,17世纪笛卡儿提出反射的思想,但直到1736年阿斯特律克(J.Astruc)才首次提出“反射”(reflex)这个词,他把反射分为感觉神经、中枢神经低级部位和运动三个部分,指出随意动作和反射动作的区别。到了19世纪,约翰内斯·缪勒把反射概念引入生理学体系,认为反射动作也通过大脑,只是在大脑里不起什么作用。关于反射动作的深入研究对探讨心理活动所赖以发生的生理机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3.赫尔姆霍茨对神经冲动传导速率的测定19世纪上半叶生理学家还认为神经冲动的传导速率跟光速差不多,不能测量。德国赫尔姆霍茨大胆冲破这个禁区,于1850年第一次用自己发明的筋肉测量计,以电刺激蛙的神经,然后测量筋肉伸缩和神经长度的关系,发现蛙的神经传导速度每秒不到50米。后来他对人的神经传导速率进行了测量,发现人的神经传导速度为50-100米每秒(实际是123米每秒)。他并未考虑他对神经冲动传导速率的测定对心理学的影响。但这后来被用于心理活动和反应时间的测量研究。1862年唐德斯综合了天文学家和赫尔姆霍茨的工作,提出了测量复杂反应时间的方法,被以后的实验心理学家所广泛采用。赫氏研究的重要意义是使心理学家认识到心理过程是可以进行实验和测量的,过去无法形容的“灵魂”居然可以时间化,从而打破了心理不能实验和测量的神话。4.约翰内斯•缪勒的神经特殊能学说缪勒是实验生理学之父,认为每种感觉神经都有它自己的特殊性质或能,感觉所反映的不是外物的性质,而是关于感觉神经自身的性质或状态的知识。如,对声音的感觉只是关于听神经性质或状态的知识;对光色的感觉只是关于视神经的性质或状态的知识。依据是:同一刺激作用于不同的感官引起不同的感觉,不同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官引起同一的感觉。神经特殊能说用“能”的概念代替动物精气、原动力、生命力或神经力等神秘概念,从整个神经的探讨进入到个别神经纤维的研究。第一次提出了主观映像依赖于反映结构的问题,肯定了感官结构对形成一定感觉的作用,促使了生理心理学家对感官神经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如他的色觉说和听觉说、海林的色觉说等都由此说所引起,对后来实验心理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代感官心理生理学有关不同的神经组织和细胞“专门化”现象的发现也进一步证实和丰富了这个学说。(三)关于感觉生理学的研究1.几种主要感觉的研究视觉、听觉、皮肤觉、嗅觉、味觉2.几种主要的感觉学说视觉:赫尔姆霍茨的三色说、海林的四色说听觉:赫尔姆霍茨的共鸣说

3.小结生理学的发展表明,各种研究技术和发现都是支持心理学采用科学方法来研究心理现象的。哲学为关于心理的实质研究铺平了道路,而生理学正开始用实验方法来研究作为心理现象基础的生理机制,然后就是把实验方法应用于心理学。四、物理学与心理学——心理物理学(一)韦伯定律差别阈限:观察彼此对象间的差异之时,我们所觉察到的不是绝对的差别,乃是相对的差别,这是在几种感官内都曾经得到证实的观察。K=△I/II:原来的刺激量△I:刚能引起较强感觉的刺激增加量K:常数心理学史上第一个数量法则(二)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韦伯-费希纳定律德国莱比锡大学一位年轻有为的物理学家,但由于身患疾病,长期卧床思考,兴趣转向了宗教和灵学。他认为心与物是同一不可分的,心是主要的,物只是心的外观。他感到要使他的泛灵论哲学观点有科学的根据,必须求得心与物关系的法则,要达到这个目的,则需要对它们作精确的数学测量。受到韦伯定律的启发,他想到可以用测量刺激量的变化来确定感觉量的大小。最终发现了刺激量按几何级数增加而感觉量则按算术级数增加。他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推导,把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概括为S=klogR,他的工作是实验心理学的直接前驱。心理物理法:1860年《心理物理学纲要》,最小可觉差法、恒定刺激法、均差法冯特:1874年,出版《生理心理学原理》(下卷),标志着自然科学心理学的开始。第四讲

科学心理学的建立布伦塔诺:1874年,出版《经验观点的心理学》,标志着人文科学心理学的开始。第二章内容心理学内容心理学概述1冯特内容心理学的主要理论24其他的内容心理学3内容心理学的简要评价4第一讲内容心理学概述一、内容心理学产生的背景二、内容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一、内容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哲学准备:从古希腊到19世纪中叶的两千多年漫长岁月中,哲学为实验心理学的产生已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它确定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为心理学提供了思想、观点以及方法论。科学准备:19世纪的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理学的研究成果及其方法更直接地为心理学提供了材料、理论和实验技术,生理学积极运用实验方法来研究作为心理现象之基础的生理机制,然后就自然而然地发展为运用实验方法于心理现象本身的研究。这样,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实验心理学也就呼之欲出了。德国的社会背景:德国的资本主义直到19世纪60年代以后才开始了较快的发展。出世过迟的德国资产阶级虽然由于先天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而安于唯心主义的思辨,但为了进一步发展工商业以便与欧洲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竞争,又迫切要求发展科学和技术。德国资产阶级的这种立场和要求使得哲学心理学再不能满足于用思辨的内省法和简单的观察法,时代已向心理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会。为什么只是德国才抓住了这样的机会呢?舒尔茨对此作了饶有兴趣的分析。他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德国人的气质比英国人和法国人更爱好细心的和精确的分类和描述工作。英国人和法国人喜欢用演绎和数学的方法研究科学,而德国人则重视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认真的、彻底的和谨慎的搜集,他们爱好分类或归类的方法。”德国人很早就把生物学作为科学的一个学科来对待,而英法两国则由于生物学缺乏演绎的基础,很迟才把生物学纳入他们的科学领域。英法与德国对于“科学”理解上有差异。英法两国民族的科学观把自己限制在能用定量方法研究的物理学与化学方面,对于无法进行定量研究的学科如生物学等则拒之于科学的大门之外。而德国人则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来理解和发展科学,他们研究一切可能的领域,像语音学、语言学、历史、考古学、美学、逻辑学甚至文学批评等等,都成为他们研究的科学对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对生物科学的研究。德国学者创造性地将先进的科学方法应用于研究生命过程,使本国的生物科学研究后来居上,如他们对感觉生理学的研究,在19世纪中叶就达到了当时世界科学的最高水平。因此,当其他国家的人还在怀疑是否能用科学手段来研究像人的心理这样复杂的现象时,德国人就已经打破偏见,带头尝试,开始用科学的工具探索和测量心理世界了。从这里,我们能回答实验心理学为什么是在德国创立的这个问题。德国的许多学者都对实验生理学和心理物理学作出贡献了重要的贡献,进而对实验心理学的创立也作出了直接的贡献。但是,我们为什么把实验心理学的创立主要归功于冯特,而不是赫尔姆霍茨、韦伯或费希纳等人呢?下面我们将作具体的分析。

赫尔姆霍茨关于视觉、听觉和神经冲动速度的研究及测定,打破了心理不能测量的神话,第一次证明了可用实验和测量的方法来研究心理过程,从而使心理学从思辨到实验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韦伯对心理学的贡献在于:一是对阈限概念作了第一次系统的、实验的说明,这个概念从一开始到现在都被广泛地用在心理学中;二是关于最小可觉差的研究,第一次导致了在心理学中用数量法则来说明问题。费希纳在韦伯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心理物理学,这是一门关于身心之间或外界刺激和心理现象之间的函数关系或依存关系的严密科学。尽管他的心理物理法为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具体方法,但出发点是用它们为其唯心主义泛灵论作论证。应该说,这三位学者都对实验心理学的创立作出了直接的贡献,但他们都无意去创立一门新科学。而冯特却不同了,他在继承前人研究成就的基础上,宣称要创立一门新科学——生理心理学,即实验心理学。正如波林指出:“当中心思想已全部产生,某一个提倡者便掌握它们,组织它们,补充那些在他看来是基本的东西,宣传和鼓吹它们,坚持它们,总而言之,就是建立一个学派。”冯特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879),创办了世界上第一种刊登心理学实验报告的学术刊物(1881),培养了大批心理学人才,建立了一支国际心理学队伍,最终使心理学脱离哲学母体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因此,实验心理学创立的荣誉应该归于冯特而不是别人。其他人最多只能作为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而不是一个真正的创立者。同样,冯特是实验心理学的创立者,但他不是唯一的创始者,因为实验心理学是在许多人长期创造性的努力中出现的。二、内容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一)冯特(WilhelmWundt,1832-1920)孤独且不快乐的童年:没有什么朋友,也没有游戏的习惯。孩提时惟一的玩伴是一个比他略大的几乎不会说话的弱智男孩,他每天都在门外等着冯特,虽然他性情温厚,但由于先天上的缺陷,冯特总是要忙于照顾他,似乎从来都没有机会去尽情的玩。当地每年一次的鸡蛋游戏,他也是失败而归。小冯特在其他男孩那里失去了他所有的鸡蛋,弄的两手空空,因为那些孩子并不是严格的遵守规则。爱玩的天性长期得不到满足,这导致了冯特上课时会习惯性地走神,经常神情恍惚;学习成绩一直很差,根本看不出这个好似有些问题的小孩与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会有什么联系。无味的学校经历6岁时,冯特进入文法学校,但由于与其他孩子的隔离和内心的孤独,小冯特不能很好地专心于上课的内容,只沉迷于自己的幻想世界。冯特8岁的时侯,担任牧师的父亲得了严重的中风,家庭的艰难对小冯特的早期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父亲将他托付给他的助手F.缪勒。13岁时,冯特进入布鲁沙尔的文科中学学习。1845年入布鲁沙尔的文科中学学习。人生的转折:职业选择1851年,经过了中学六年成绩平平的学习,冯特进入杜平根大学学习,一年后转入海德堡大学继续学医学。但年轻的冯特对医学并无多大兴趣,他最初进入医学院只是出于将来谋生的考虑,他的志向在生理学,他渴望成为一名生理学家。所以,冯特于1855年毕业留校教了一年生理学之后,次年便前往柏林大学跟当时最负盛名的生理学家约翰内斯·缪勒研究生理学。同年又回到海德堡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857年到1864年,冯特一直担任海德堡大学生理学讲师。1858年起,他担任当时著名的生理学家赫尔姆霍茨的助手,协助他训练学生做肌肉收缩及神经冲动传导的测验。1864年冯特升任副教授并开设“自然科学的心理学”讲座,1867年改为“生理心理学”讲座。在此期间,他开始产生以实验生理学的方法研究心理学问题的想法,试图把传统的哲学心理学改造成为独立的实验科学。由于冯特在海德堡大学未能接任赫尔姆霍茨的生理学讲座而获升教授,1874年他便应邀前往苏黎世大学任哲学教授,讲授心理学。此时,冯特的学术兴趣已经完全由生理学转向心理学。1875年又转任莱比锡大学的哲学教授,继续从事心理学的教学、研究和著述。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心理学的正式独立。莱比锡的学术生涯1879: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881:创办《哲学研究》杂志,专门用于发表心理学的实验报告。1889:被任命为莱比锡大学校长,并曾担任过巴登邦议会下院议员和工会领导人。冯特著作涉及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医学、哲学、逻辑学、伦理学、语言学、民俗学、人类学、宗教、神话、艺术、法律、社会、文化、历史等诸多领域。据冯特的女儿统计,一生著作有500余种,共计53,735页。从1853年到1920年即冯特刚20岁到他去世这68年中,以24,836天为计,他平均每天要写2.2页文章;而且是昼夜不停地写,每两分钟写1个字。如果一个人以每天阅读60页的速度,大约要花30个月的时间才能读完冯特的著作。正如舒尔茨感叹道:几乎没有人能在这样短的时期内以这样高的水平完成这么浩繁的工作。主要著作1862,出版《对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该书是冯特从事心理学研究的处女作,他在导言里宣告了需要建立一门新的学科:实验心理学。

1863,出版《人类和动物心理学的讲演录》1865至1874年是冯特创作非常多的时期。《生理心理学原理》的第一卷于1873年出版,第二卷出版于1874年。《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在出版后的37年中先后修订6次,1911年最后一版修订成3大卷,长达2,353页。该书是冯特实验心理学思想成熟的标志。冯特出版的《生理心理学原理》(1873-1874)一书,试图勾画出一个新的科学领域,因而被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誉为“心理学的独立宣言书”。1896,《心理学大纲》;1911,《心理学导论》1900-1920,《民族心理学》(10卷);1920,《经验与认识》。讲课风格很受欢迎,铁钦纳曾描述过他的上课风格:冯特准时到达课堂(严守时间是他的基本特点),全身穿着黑衣服,长领带到皮靴均为黑色。带着一小扎讲义。他以一种笨拙的脚步啪哒、啪哒地从旁边的走廊走上讲台,从声音听来好像他的鞋底是用木头做的。讲台上有一张长桌,借以做各种演示。他做一些手势-----食指在前额一扬,重心放置一下粉笔----然后面向听众,把两肘支在讲台上。开始时他的声音低弱,然后变得铿铿而坚强。说话时手、臂上下运动,挥舞指点,动作轻柔,似乎以某种神秘的方式来说明问题。他头和身躯是刻板的,只有手来回舞动。他几乎不看他那不多的讲义。只要下课铃一响,他便停止讲课,略弯一下腰,又像进来时那样啪哒、啪哒地走出去。莱比锡主教学楼冯特在指导学生实验冯特的墓碑(位于莱比锡南部)(二)艾宾浩斯和缪勒1.艾宾浩斯(HermannEbbinghaus,1850-1909)17岁起在波恩大学攻读历史学和语言学。1867-1870年期间曾转入哈雷大学与柏林大学,后对研究哲学发生兴趣。1873年在波恩大学获博士学位。1875-1878年他游历英法两国,在法国巴黎的旧书店,他购得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并在该书启发下开始用实验方法研究记忆。1880年艾宾浩斯任柏林大学讲师。1886年升任柏林大学副教授。1890年他与柯尼希共同创办了《心理学和感觉生理学杂志》,该杂志是冯特的《哲学研究》杂志以外的德国心理学家的主要论坛。他还担任过德国实验心理学协会的领导人。1894年艾宾浩斯转赴布雷斯劳大学任教授,1905年任哈雷大学教授。在上述大学他都分别建立或完善了心理学实验室。1909年艾宾浩斯在应邀参加美国克拉克大学20周年校庆的时候,突然患肺炎逝世,终年59岁。1885年,出版《记忆》,副标题为“实验心理学研究”,在标题上方还有拉丁文引语如下:“我们要将一门极古旧的学科改造成一门极崭新的科学。”由此名声大振。1897年,出版他的大学教科书《心理学概论》第1卷的上册,该书文笔优美,可与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相媲美,该书出版后风行一时,他不久就忙于修订而无暇继续写第2卷,第1卷的下册也到1902年才完成,第2卷则一直没有出版。1908年,出版《心理学纲要》,“心理学虽有一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短期的历史。”1894年,狄尔泰发表《关于一种描述和分析的心理学的观念》一文,提倡描述的文化心理学运动,反对分析的实验心理学。两年后,艾宾浩斯针锋相对地发表《关于解释和描述的心理学》一文与狄尔泰进行论战。这是心理学史上一场著名的论战。2.缪勒(GeorgEliasMuller,1850-1934)早年曾在莱比锡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哲学与历史。普法战争期间曾服兵役参战。1872年又入哥廷根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1876年任哥廷根大学讲师,直到1921年因病退休。他在哥廷根大学任教40年,从1881-1921年他在哥廷根大学创建了一个设备完善的心理学实验室,仅次于冯特在莱比锡大学的心理学实验室,并且吸引了从欧洲和美国来的许多学生,取得了多方面的研究成果,还培养了不少有成就的学生。缪勒没有像冯特那样提出一个心理学体系,他的著作都是关于心理学的专题。其中主要有《心理物理学基础》(1878)、《心理物理学方法的观点和事实》(1903)、《记忆与想象活动的分析》(3卷,1911-1917)、《复合说与格式塔学说》(1923)、《心理学纲要》(1924)和《论色觉:心理物理学研究》(2卷,1930)。第二讲

冯特内容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一、心理学的科学观二、心理学的对象论三、心理学的方法学四、心身平行论五、心理学的任务论六、情绪论一、心理学的科学观冯特之前的西方心理学是思辨的或形而上学的,费希纳把数学方法与实验方法相结合,创立了心理物理学,却又保留了形而上学。冯特继承了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但抛弃了他的形而上学,使心理学成为独立发展的实验科学。冯特认为,心理学应该是一门自然科学。他早在海德堡大学时期就把自己开设的心理学讲座命名为“自然科学的心理学”。心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与生理学的关系最为密切。他后来将其心理学讲座更名为“生理心理学”讲座,把第一部系统心理学著作也称为《生理心理学原理》。该书想“勾画出一个新的科学领域”——就是他的实验心理学。冯特指出:“生理心理学”这个名称暗示两个问题:(1)方法问题,即利用实验;(2)心物学的补充问题,含有对于心理生活的身体基础的知识。就心理学本身而言,第一个问题比较重要,他特别重视实验方法在心理学中的应用。他指出:“实验的根本性质,在于我们能够随意地把一件事情的条件改变,并且假如要得到精密的结果,必须能把这些条件加以可在数量上测定的改变。”在自然科学的范围内,观察、比较各种对象,分析各种现象,都少不了实验法。尤其是意识过程比物质现象具有更不稳定的特点,是稍纵即逝的事件,不断在流动、变化。所以,要研究意识过程,实验方法是基本的工具;只有利用这个方法,才能做到科学的内省。当然,冯特也指出,尽管心理学与生理学有密切的联系,心理学直接应用了生理学的实验方法,但是心理学与生理学还是有区别的,心理学不是生理学的一个分支,不能把心理现象还原为生理现象。心理现象有其自身的特性,我们不能从生理生活中发现对心理现象的解释。

冯特还把他的实验心理学看成一种纯科学,他不主张进行应用研究。虽然冯特间或提到儿童心理学、动物心理学等应用学科,但冯特从没有对这些学科给予足够的重视。他所要研究的是正常人的一般心理,即现在的普通心理学。尽管他并不反对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付诸实际应用,例如,他赞成把语词联想技术应用于精神病诊断,但冯特认为那不是心理学家的工作。作为一名真正的心理学家,他只应该研究意识经验的自身,而不考虑意识经验的功用和意义。把心理学视为纯科学自然限制了冯特的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使冯特只是局限于感知、联想、反应时等课题的研究。这种研究思路使心理学从一独立便脱离了社会生活,从而大大削弱了它的生命力。二、心理学的对象论冯特认为,科学心理学应该是一门经验科学。心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一样,都是以经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只是它们的出发点各不相同。他指出:“在自然科学和心理学内,我们所研究的经验现象只是以不同的观点来考察同一经验的现象。在自然科学内我们把经验看成是客观现象的相互联系,由于抽去了知觉着的主体,它也就被看成了间接的经验;而在心理学内,我们则把经验看作直接的和非派生的。”换句话说,他认为一切科学都研究经验,不同之处在于心理学研究直接经验,而其他科学研究间接经验。例如,对于“光”这一经验来说,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对光的感觉,而物理学研究的是光的粒子、波动和波长等。有两种处理经验的方向:“一种是自然科学的方向,把经验的各种对象,从它们被设想的独立于主体之外的特性方面来加以考虑。另一种是心理学的方向,把经验的整个内容从它与主体的关系,以及由主体直接所赋予它的特性方面来加以研究。因此,自然科学的观点,就它必须从每一种实际经验所包含的主观因素中进行抽象的作用,才有实现的可能这一点来说,可以称之为间接经验的观点;而心理学的观点,由于它有意地排除这种抽象的作用和一切由此所产生的后果,则称之为直接经验的观点。”因此,心理学正是采取直接经验的观点,对经验本身进行直接如实的研究和描述,可以定为直接经验的科学。冯特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统一起来,认为二者都是研究经验。这是对旧的哲学心理学把灵魂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种否定,也是他把心理学从旧哲学思辨中摆脱出来、加入科学行列的理论前提,从而推动了心理学的独立。但是,冯特认为一切科学都以经验为研究对象,把物理学研究的经验对象和心理学研究的经验本身混为一谈,抹杀了心物之间的界限,则又走向了主观唯心主义。二、心理学的对象论冯特认为,科学心理学应该是一门经验科学。心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一样,都是以经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只是它们的出发点各不相同。他指出:“在自然科学和心理学内,我们所研究的经验现象只是以不同的观点来考察同一经验的现象。在自然科学内我们把经验看成是客观现象的相互联系,由于抽去了知觉着的主体,它也就被看成了间接的经验;而在心理学内,我们则把经验看作直接的和非派生的。”换句话说,他认为一切科学都研究经验,不同之处在于心理学研究直接经验,而其他科学研究间接经验。例如,对于“光”这一经验来说,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对光的感觉,而物理学研究的是光的粒子、波动和波长等。有两种处理经验的方向:“一种是自然科学的方向,把经验的各种对象,从它们被设想的独立于主体之外的特性方面来加以考虑。另一种是心理学的方向,把经验的整个内容从它与主体的关系,以及由主体直接所赋予它的特性方面来加以研究。因此,自然科学的观点,就它必须从每一种实际经验所包含的主观因素中进行抽象的作用,才有实现的可能这一点来说,可以称之为间接经验的观点;而心理学的观点,由于它有意地排除这种抽象的作用和一切由此所产生的后果,则称之为直接经验的观点。”因此,心理学正是采取直接经验的观点,对经验本身进行直接如实的研究和描述,可以定为直接经验的科学。冯特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统一起来,认为二者都是研究经验。这是对旧的哲学心理学把灵魂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种否定,也是他把心理学从旧哲学思辨中摆脱出来、加入科学行列的理论前提,从而推动了心理学的独立。但是,冯特认为一切科学都以经验为研究对象,把物理学研究的经验对象和心理学研究的经验本身混为一谈,抹杀了心物之间的界限,则又走向了主观唯心主义。三、心理学的方法学既然心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都是研究经验的科学,那么心理学就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把心理学和自然科学在方法上也统一起来,以使心理学真正成为自然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冯特认为心理学必须借鉴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因为传统哲学心理学所使用的内省法是不充分的,经常使人误入歧途。但是冯特又认为心理学不能完全抛弃内省法,因为个人的直接经验只能为自己所察觉,只有通过个人对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自我观察才能接近直接经验。因此,冯特主张把实验法和内省法结合起来即实验内省法,以实验条件控制内省,即在实验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自我的心理过程,以消除主观内省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冯特为实验内省法制定了几条规则第一,要让被试了解自我观察开始的时间,以便使被试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第二,观察自我的过程开始以后,被试必须集中注意于内部的心理活动,避免各种无关刺激的影响;第三,必须控制实验条件,使自我观察的过程能重复进行以便于验证;第四,经常变换刺激条件,如增加或减少刺激,或调整刺激的强度,以便被试能把刺激和自己的心理过程分离开来。冯特清醒地意识到实验内省法的不足,因为在自我观察的过程中,观察者观察的是自己的经验,观察者与观察物是混淆在一起的。为了做到观察者与观察物的分离,就必须利用各种客观实验技术记录被试的反应,而不仅仅依赖被试对自我观察所作的报告。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冯特搜集了示波器、速示器、测时仪等工具,这些工具构成了冯特进行实验研究的基础。维尔特记忆设备冯特的节拍器

由此可以看出,尽管冯特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内省法在心理学中的地位,但冯特更注重实验。他的历史功绩之一就是把生理学和心理物理学的一套实验方法引进心理学,把传统的经验性内省改造为实验性内省,即在实验条件下进行内省,特别是注重利用各类仪器和工具等客观实验技术,使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获得明显的进展,也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但是冯特把实验内省限制在只能用于简单的心理现象,如感知觉、联想和反应时间,而反对把实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