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福建省三明市高三三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届福建省三明市高三三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届福建省三明市高三三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届福建省三明市高三三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届福建省三明市高三三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名校试卷PAGEPAGE1高三历史名校试卷保密★启用前福建省三明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本试卷共6页,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荀子·强国》主张以秦国强盛的国力为基础建立理想的统一国家,通过讲诚信,使他国能够服从秦的命令,入朝秦国。这一主张()A.符合春秋战国的政治需求 B.表明了统一成为历史潮流C.肯定儒学对秦统一的作用 D.倡导人们对秦文化的认同〖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荀子主张秦国凭借强盛的国力、通过讲诚信,使他国能够服从秦的命令,最终入朝秦国,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统一成为历史的潮流,B项正确;春秋时期的政治需求是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政治需求是兼并统一,与本题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题干说明的荀子的主张,在秦的统一中法家学说起到决定作用,排除C项;本题是荀子对于秦统一的主张,并没有说明倡导人们认同秦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2.下面两幅图为江苏徐州发现的汉代遗址图。根据图片信息判断,该遗址可以考证()A.冶铁技术发展进步 B.水排广泛推广使用C.军队后勤饮食保障 D.青铜器的铸造技术〖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中“炉壁夯筑层”“炉门”可知,该汉代遗址为高炉冶铁相关信息,可以考证冶铁技术发展进步,A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冶铁炉相关遗址信息,而水排属于鼓风工具,排除B项;军队后勤饮食保障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青铜铸造主要使用范铸法,而材料强调的是汉代时冶铁的高炉,排除D项。故选A项。3.公元263年,魏灭蜀。司马昭命有司撰访吴地图,为灭吴做准备。针对汉代地图不设比例尺、方位不准的缺点,司空裴秀使用比例尺绘制《禹贡地域图》。据此可知()A.印刷技术落后制约了科技进步 B.科学技术服务于社会生产C.科技发展与国家需求相辅相成 D.国家统一促进科技的创新〖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时期。根据“司马昭命有司撰访吴地图,为灭吴做准备。针对汉代地图不设比例尺、方位不准的缺点,司空裴秀使用比例尺绘制《禹贡地域图》。”可得出绘制更详细的地图是为了满足国家对外征战的需要,而国家的需要也促进了地图的绘制,体现出科技发展与国家需求相辅相成,C项正确;当时还没有印刷术,不存在这项技术落后的说法,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服务于国家对外战争的需要,而不是社会生产,排除B项;当时是三国时期,国家并不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4.有学者认为,就疆域的广度而言,宋代所完成的,与前代相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而其对内统治所达到的纵深层面、控制力度,却是前朝所难比拟的。作者意在说明宋代()A.武人擅权问题的解决 B.统治疆域广度的收缩C.君主专制主义的强化 D.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宋朝时期。根据材料“对内统治所达到的纵深层面、控制力度”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内统治,注重防范一些弊端的出现,自宋朝之后,中国历史再也没有出现严重的分裂格局的局面,这说明国家的治理能力得到提升,D项正确;材料强调宋朝的国家治理能力提升,并未涉及武人擅权问题,排除A项;统治疆域广度的收缩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材料强调宋朝对内统治的能力,排除B项;材料强调宋朝对内统治的纵深层面和控制力度加强,即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并未强调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C项。故选D项。5.下表为《部分省方志中关于辣椒最早记载情况表》,此表可用于()省份最早年份所查方志浙江1671《山阴县志》辽宁1682《盖平县志》湖南1684《邵阳府志》河北1697《深州志》A.合理推断辣椒在中国传播的路径 B.准确把握辣椒传入中国的时间点C.分析亚洲与美洲间的物种大交换 D.研究物种传入对饮食结构的影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7世纪(中国)。根据《部分省方志中关于辣椒最早记载情况表》可知,四省中,浙江方志中关于辣椒的记载最早,其次是辽宁,两省都属于沿海省份,湖南、河北关于辣椒的记载较晚,两省都属于内陆省份,故可推断,辣椒应当由浙江等沿海地区传入内陆,A项正确;根据《部分省方志中关于辣椒最早记载情况表》可知,中国方志中关于辣椒的最早记载大都在17世纪后半期,据此推断辣椒传入中国的时间应该在17世纪,但不能准确断定具体年份,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辣椒产于美洲,且仅参考辣椒的相关资料不能全面了解亚洲与美洲间的物种交换情况,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饮食中使用辣椒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6.“格致”原指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近代《清会典》载“凡格致之学有七”,“一曰力学,二曰水学,三曰声学,四曰气学,五曰火学(即热学),六曰光学,七曰电学。”这一变化()A.推动了中国传统儒学近代化 B.标志物理学在中国的诞生C.是“西学东渐”的必由之路 D.为引进西方科技创造条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题干信息可知,“格致”原指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近代成为对力学、光学、电学等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统称,反映了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科技的了解加深,将西方科技与传统的儒学联系起来,有利于国人对西方科技的接纳,这些为引进西方科技创造条件,D项正确;代指近代西方科技的“格致”与传统儒家的“格致”有根本不同,体现传统儒学与近代西方科技的碰撞,而非儒学的近代化,排除A项;近代科学诞生于西方而非中国,中国的近代物理学是从欧洲传入的,排除B项;“西学东渐”的路径是多样的,并非只有一种,排除C项。故选D项。7.湖北新军士兵陈孝芬回忆,“我是1905年在黄陂应募入伍。那一次募兵结果,96人中就有12个廪生(生员),24个秀才。陆军所属步、马、炮等部队,都有不少的读书人入伍。”据此可推知()A.科举教育提升了士人的家国情怀 B.军制改革维护了晚清的封建统治C.读书人入伍助推湖北新军革命化 D.军事近代化改变了晚清国家地位〖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5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湖北新军有不少读书人,军队里读书氛围较浓厚,容易形成各种读书研究团体,方便革命团体的建立,促进革命思想的宣传,所以,读书人入伍助推湖北新军革命化,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读书人参军寻求出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很多读书人入伍,不是军制改革,排除B项;据材料“陆军所属步、马、炮等部队”可知军事近代化,但结合所学知识,1905年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没有改变晚清国家地位,而且,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清朝统治受到冲击,排除D项。故选C项。8.对于“苏维埃”,不同地区的农民有着不同的理解。广东的农民因为当地著名*###*人苏兆征,而把“苏维埃”当成苏兆征的弟弟;湘赣边区的农民因为当地方言“埃”是“我”的意思,而管“苏维埃”叫“埃政府”。这表明()A.农村革命道路成为党内普遍共识 B.中国革命迫切需要结合中国国情C.农民文化水平制约革命运动开展 D.农村革命急需共产国际正确指导〖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类题目,时空是土地革命时期的根据地。根据材料“广东的农民因为当地著名*###*人苏兆征,而把‘苏维埃’当成苏兆征的弟弟;湘赣边区的农民因为当地方言‘埃’是‘我’的意思,而管‘苏维埃’叫‘埃政府’。”及所学可知,土地革命时期不同的根据地对“苏维埃”政权性质缺乏准确的认识。结合所学可知,苏维埃是指俄国无产阶级于1905年革命时期创造的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组织形式,它起源于1905年俄国革命,是一种工人和农民的民主形式,其代表可以随时选举并随时更换,暗含着巴黎公社式的政权形式。十月革命以后,苏维埃成为俄国新型的政权的标志,城市和乡村的最基本生产单位都有苏维埃,苏维埃在*###*的领导下,不仅可以立法,还可以直接派生行政机构。由此可见,当时的中国革命亟需革命理论与中国国情的结合,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农村革命道路成为党内普遍共识的信息,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农民文化水平与革命运动开展的关系,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共产国际与中国农村革命的关系,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9.1956年12月,毛泽东指出,“上海出现地下工厂,因为社会有需要,就发展起来。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还可以考虑,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这一指示()A.超越了当时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 B.推动了之后国家开展的工业建设C.促进了国民经济体制的优化调整 D.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上海出现地下工厂,因为社会有需要,就发展起来。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还可以考虑,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可得出这一指示强调符合社会需要的工厂可以雇工经营,也可以增加数量与规模,体现出当时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探索,D项正确;这种指示符合当时国家发展的需要,符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排除A项;工业化建设已经于1953年开始,排除B项;国民经济结构主要涉及的是农业、重工业、轻工业的比例,这与材料中的内容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10.进入21世纪,有学者指出,中国农村的发展道路不在于消灭小农户、小农业和小农村的“三小农”,不在于模仿美国型的大农户、大农业和大农村,而在于“三小农”的进一步发展。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国农业经济需要()A.在继承发展中开拓中国式道路 B.广泛借鉴他国的农业发展模式C.借助农业科技实现生产力飞跃 D.着眼农业市场化实现城乡融合〖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类题目,时空是21世纪的中国。根据材料“中国农村的发展道路不在于消灭小农户……不在于模仿美国型的大农户……而在于‘三小农’的进一步发展”可知,该学者指出中国农业发展的道路具有独特性,不需要一味地模仿美国的农业发展模式,关键在于进一步推动“三小农”的发展,说明中国农业发展的道路需要在继承中开拓中国式道路,A项正确;“广泛借鉴他国的农业发展模式”与题干主旨相悖,材料未涉及借鉴他国农业发展模式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强调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农业市场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的信息,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1.考古学家在阿富汗发现一座公元前4世纪末希腊人城市遗址。城中不仅有希腊风格的神庙、广场、宫殿与体育馆,而且保存希腊文的戏剧与哲学方面的手稿。据此可知()A.文明碰撞融合了区域间的不同文化 B.海外贸易推进欧亚文明的交流C.亚历山大远征促进希腊文化的扩散 D.希腊注重公民素养的全面培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4世纪末(希腊)。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公元前4世纪末,希腊人在阿富汗建立城市,修建希腊风格的城市设施,发展希腊戏剧与哲学,据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远征军有大量的希腊人,他们随着征战在各处定居,传播了希腊文明,而且,亚历山大统治期间推广希腊文化,所以,亚历山大远征促进希腊文化的扩散,C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希腊文明的扩散,而不是不同文明间的融合,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希腊文化扩散到阿富汗是因为亚历山大远征,不是海外贸易,排除B项;材料不是关于希腊内部公民的培养问题,是希腊文化扩散到亚洲,排除D项。故选C项。12.1521年,在德意志罗马帝国大会上,皇帝的代表宜读罗马教皇颁布的“关于开除马丁·路德教籍”的敕令,并且要求帝国议会宣布把马丁·路德置于法律保护之外。但议会并没有照办,而是召唤路德出席议会,听取他的申诉。这表明()A.教皇丧失了对德意志的控制 B.帝国议会成为德意志国家权力中心C.德意志统一后世俗皇权加强 D.路德改革提升了德意志的民族意识〖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21年(德意志)。根据材料“但议会并没有照办,而是召唤路德出席议会,听取他的申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教会颁布的“关于开除马丁·路德教籍”的敕令,议会并未按期敕令执行,这是因为马丁·路德主张加强世俗政权,以德意志民众和世俗政府之力来纠正这一弊病,这一行动有助于推动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形成,D项正确;1521年处于宗教改革刚刚开始,教皇并未丧失对德意志的控制,排除A项;1521年皇帝是德意志国家权力中心,排除B项;因“德意志统一后世俗皇权加强”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路德改革提升了德意志的民族意识”不一致,排除C项。故选D项。

13.1918年春,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提出,“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总和=社会主义。”这一论断()A.充分借鉴了西方民主政治 B.符合苏俄巩固政权需要C.凸显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D.指导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8年(苏俄)。根据材料"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国民教育等=总和=社会主义"可知,该公式是列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深刻回答,公式中的“苏维埃政权”代表先进的政治文明,“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和“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代表先进的物质文明,“美国的国民教育”代表先进的精神文明,列宁要表达的是社会主义是在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权领导下由各类先进文明所构成的有机社会系统,具有优越性,C项正确;西方民主政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苏维埃是社会主义政权,排除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符合苏俄巩固政权的需要,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主要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内部积累资金,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4.1936年底,丘吉尔说道“在这四个世纪中,我们总是走较艰难的道路,参加不那么强大的一方,同它们联合起来,打败和挫败大陆上的军事霸主,不管他是谁,不管他所统治的是哪一个国家。这是英国对外政策的不自觉的优秀传统。”这一“不自觉的优秀传统”()A.源于始终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B.反映了英国的生存和发展需求C.旨在捍卫欧洲大陆的自由与和平 D.促进了欧洲国家的和解与联合〖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反映了”,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1936年底”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前”。据题干“在这四个世纪中,……打败和挫败大陆上的军事霸主,不管他是谁,不管他所统治的是哪一个国家。这是英国对外政策的不自觉的优秀传统”,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英国“世界霸主地位”逐渐丧失,但为了维持自身欧洲霸主地位,其仍然奉行传统外交政策“大陆均势”,以“打败和挫败大陆上的军事霸主”,反映了英国的生存和发展需求,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1936年英国的霸主地位逐渐丧失,因此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题干中英国的“传统外交政策”是“大陆均势”,其目的是维护英国欧洲霸主地位,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欧洲的联合是二战后,且不是英国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15.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法国总统戴高乐拒绝美国提供核保护的建议,坚持法国拥有独立的“核打击力量”,要求在对核武器的运用问题上有决定权,并逐步与北约保持距离,最终在1966年宣布退出北约。这些举措()A.旨在保持法国的战略自主 B.标志着两极格局出现松动C.意味着法美存在尖锐矛盾 D.实现了法国独立防务梦想〖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和目的题。据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冷战时期(法国)。据材料“要求在对核武器的运用问题上有决定权,并逐步与北约保持距离,最终在1966年宣布退出北约”,可以看出法国在冷战时期,对核武器的运用问题上保持自身的决定权,体现其推行独立自主的政策,以此来保持法国的战略自主,A项正确;法国此举意味着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分化,不能说明两极格局的松动,排除B项;法国的独立自主,不能说明法美之间存在尖锐矛盾,排除C项;“实现了”,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16.1962年坦桑尼亚独立。下表为该国《1967年前后中学期末试卷的不同之处》。据此可推知,坦桑尼亚()1967年前1967年后1.许多欧洲国家是非常成功的殖民势力。你对此如何解释?2.人们普遍认为古希腊文明为现代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解释为什么这样?(1962年)3.简短描述如下各项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性:雅典、游牧民族、新石器时代、神圣罗马帝国、伽利略。(1962年)1.我们可以从古代非洲帝国学到什么?2.讨论1957年加纳独立对其他非洲国家的影响。(1967年)3.“津巴布韦”是非洲人的成就,评价该说法。(1969年)A.同步实现了政治与文化教育独立 B.教育本土化增进学生的国家认同C.文化落后根源于欧洲的殖民统治 D.教育改革强调非洲共同体的建设〖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7年前后(坦桑尼亚)。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知,1967年以前侧重考察欧洲文明,1967年后侧重考察非洲文明,说明其意图是在增强对区域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国民的民族文化认同,即教育本土化增进学生的国家认同,B项正确;增进非洲民族自信心并不等同于实现了政治与文化教育独立,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坦桑尼亚文化的落后,也无法得出其文化落后的根源是欧洲的殖民统治,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对非洲自身民族文化的重视自信,并未提及增进与其他非洲国家的团结,无法得出教育改革强调非洲共同体的建设,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在中国陕甘宁边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后的所见、所闻、所感。2020年4月,教育部将该书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初中段)。下表为该书的目录节选。章目录主要内容第三章在保安对毛泽东的初步印象;###“反帝反封”的基本政策;红军大学、红军剧社等。第五章长征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等长征历程。第七章到前线去的路上普通农民对红军的拥护;苏区工业的繁荣以及苏区人民的乐观精神。第十二章回到白色区域(国统区)“西安事变”以及对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影响;分析了中国革命运动的复杂社会背景、面临挑战及终将取得胜利的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教育部的这一举措。〖答案〗《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向世界介绍和传播###和中国革命历程的纪实作品,它真实报道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革命的历程,揭示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然规律,展示###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红星照耀中国》列入《指导目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感受###人的理想信念与胸襟气度;有助于传承优良革命传统,激励学生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为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解析〗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战时期(中国)。据材料“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等长征历程……普通农民对红军的拥护;苏区工业的繁荣以及苏区人民的乐观精神”,得出《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向世界介绍和传播###和中国革命历程的纪实作品,它真实报道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革命的历程,揭示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然规律,展示###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据材料“教育部将该书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初中段)”,得出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感受###人的理想信念与胸襟气度;从激励学生角度分析,得出有助于传承优良革命传统,激励学生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为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18.“方言”在《辞海》解释为“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各有其特点,是语言分化的结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客家方言是客家地区文化的载体。客家方言与上古中原汉语在词语的发音方面有一定继承关系。唐末宋初时期,中原南下至江西的移民族群带来的北方话吸收了百越民族语言的某些成分,形成了古赣语。宋末元初的大迁徙中,客家人进入闽西、粤东,与当地民族融合,形成了闽西客家话和梅县客家话。清代开始,以广东籍客家士子为核心的知识精英纷纷著书立说,力图系统建构客家自身文化。随着客家精英论著不断面世,客家群体心目中的文化核心逐渐形成。清末民初,中国传统文化民族主义与舶来的西方近代民族观念交织在一起,成为各种社会文化的思源。客家方言的称谓此时传入粤东北客家人聚居的核心地带,并被客家知识分子接受与传播,逐渐被客家民众认同与接受。——摘编自宋鸿立等《客家移民路径选择与客家语言文化的形成》材料二进入19世纪,中国出现了以“方言”指称西方语言的用法。19世纪末,中国人开始使用表示中国之地方语言的“方言”一词。因“歌谣多由方言构成”,1918年初,在时任校长蔡元培等人的倡导下,北京大学面向全国发起征集歌谣的号召,钱玄同等负责“考订方言”。1924年,董作宾将“方言”界定为“一国内各地方不同的语言”,意味着方言概念在中国基本定型。——摘编自林翔《论“方言”概念在近代中国之演变》材料三闽、粤、客方言是中国南方的三大方言,近数百年来随着离乡的华人而播迁境外,成为海内外华人社区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是极为宝贵的语言资源和文化资源。这些方言作为大类方言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尽管没有整体消亡之虞,但是边界方言的濒危境况以及包括厦门、广州、梅州这类权威方言城市在内的方言核心区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方言衰变迹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摘编自庄初升《论闽、粤、客方言的保护传承问题》(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客家方言形成与传播的特点。(2)据材料二概括“方言”概念在近代中国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反映的时代风貌。(3)综合上述材料,面对方言衰变迹象,谈谈你对传承和保护方言的看法。〖答案〗(1)特点:融合性:中原汉语与南方方言融合,西方民族观与中国传统民族主义融合。持久性:从唐末宋初至近代。传承性:继承中原古汉语。区域性:有闽西与粤东等不同区域间的客家话。自上而下:从精英士人到客家民众。基础性:客家方言成为客家文化的基础。(-答出5点即可)(2)变化:由表示西方语言演变为表示中国地方语言。风貌:西方传教士来华,西方文化输入;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深重;民族意识觉醒,民族观念增强;军阀混战,人民渴望统一(以语言统一推动国家统一);新文化运动爆发,“文学革命”兴起。(-答出4点即可)(3)看法:凝聚广泛的社会共识,加强科学的语言规划;加大各类媒体和各级学校的宣传、教育力度;为方言的保护传承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建立方言母语传承体系,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方言保护合力;纳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进行统筹管理和专门保护。(答出2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客家方言在中国古代的演变和发展。根据材料可知客家方言在发展过程中吸收和融合了中原汉语与南方各地的方言,同时根据材料“中国传统文化民族主义与舶来的西方近代民族观念交织在一起,成为各种社会文化的思源”可以看出融合了西方近代民族观念和中国传统民族主义,所以带有融合性;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客家方言的形成于传播从唐末宋初至清末民初,带有持久性;根据材料“清代开始,以广东籍客家士子为核心的知识精英纷纷著书立说,力图系统建构客家自身文化。随着客家精英论著不断面世,客家群体心目中的文化核心逐渐形成”可以看出客家方言的形成是自上而下,即从客家士子为核心的知识精英到普通民众;根据材料“客家方言是客家地区文化的载体”,可以看出客家方言成为客家文化的基础。【小问2详析】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以来客家方言的演变。根据材料“中国出现了以“方言”指称西方语言的用法。19世纪末,中国人开始使用表示中国之地方语言的“方言”一词”概括变化为:由表示西方语言演变为表示中国地方语言反映时代风貌可以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归纳,西方侵略,民族危机加重;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从材料“1918年初,在时任校长蔡元培等人的倡导下,北京大学面向全国发起征集歌谣的号召,钱玄同等负责“考订方言””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爆发,文学革命兴起;结合所学可知,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方言的形成反映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观念的增强。【小问3详析】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它的传承和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同时学校作为文化的传播主体,要大力进行宣传教育力度;作为政府层面,要大力倡导语言的保护,同时要通过法律手段加强保护,出台专门的政策,建立专门的机构,加强对方言的传承和保护。19.某学校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以下艺术作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从两幅(或两幅以上)作品中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逻辑清晰。)〖答案〗〖答案〗示例主题:艺术作品反映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论证:艺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能够反映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米洛斯的维纳斯》创作于古希腊时期,受到民主政治、商品经济以及智者运动等人文思想影响,维纳斯形象端庄秀丽,肌肤丰腴,面容平静,体态优美,神性与人性统一,体现西方人文精神的兴起和发展。《宝座上的圣母子》创作于中世纪,基督教一统欧洲,垄断意识形态,艺术作品强调神性,表情僵硬、呆板,反映了中世纪西方人文精神受到压抑。《蒙娜丽莎》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方向。作品色彩绚烂、高贵典雅、体现人物内心世界,反映了西方人文精神的复兴。受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影响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自由引导人民》反映了城市普通民众反对专制争取民主,谋求自身解放的人文精神。(每幅作品的论证,答出2幅即可)综上所述,以上艺术作品反映了西方人文精神的兴起—泯灭—复兴—发展的历程。其它论题:艺术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变化反映了女性地位的变迁。其他合理观点亦可,但作品选择和论证不少于两个。〖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古代至近代欧洲。首先,根据材料展示的四幅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它们都与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有关,进而可以确定主题为:艺术作品反映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其次,对四幅图片反映的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进行论述,如《米洛斯的维纳斯》创作于古希腊时期,维纳斯形象端庄秀丽,肌肤丰腴,面容平静,体态优美,神性与人性统一,体现西方人文精神的兴起和发展。《宝座上的圣母子》创作于中世纪,基督教一统欧洲,垄断意识形态,艺术作品强调神性,表情僵硬、呆板,反映了中世纪西方人文精神受到压抑。《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代表作,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复兴。《自由引导人民》反映了城市普通民众反对专制争取民主,谋求自身解放的人文精神。最后,综上所述,艺术作品反映了人文主义精神兴起发展的历程。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马铃薯是世界四大主粮之一。1551年西班牙人将原产美洲的马铃薯带入欧洲。“马铃薯”最早出现在中国何处,学术界存在争议。观点一:“东南沿海说”史料1福建《松溪县志》记载“康熙十八年县府曾刊布文告晓谕民众种植马铃薯……菜依树生,掘取之,形有大小,略如铃子,色黑而圆味甘苦。”史料21903年,美国人威廉在《荷据时期的台湾》一书中提到“1650年到过台湾的荷兰船长斯特儒斯曾在其日记中记载在台湾见过马铃薯。”——摘编自何炳棣《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三)》观点二:“北京说”史料3明万历年间,《土豆》诗:“榛实(果实)软不及,蒸根(植物根茎)旨定雌。吴沙花落子(花生),蜀国叶蹲鸱(大芋)。配茗人尤未……。”史料4明崇祯年间,《酌中志》记载道:“斯时所尚珍味……素蔬……辽东之松子,蓟北之黄花金针,都中(北京)之山药、土豆,南都(南京)之苔菜……不可胜计也。”——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两个观点所引史料进行辨析,找出观点所引史料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修改措施。〖答案〗不足之处:史料1、4描述不清,存在争疑;史料2为转引史料真实性有待考证;史料3为文学作品,具有主观性。修改措施:弃用不实史料;引用原始史料;甄别、查找、补充佐证史料。

〖解析〗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康熙十八年县府曾刊布文告晓谕民众种植马铃薯……菜依树生,掘取之,形有大小,略如铃子,色黑而圆味甘苦。”“1650年到过台湾荷兰船长斯特儒斯曾在其日记中记载在台湾见过马铃薯。”可知对土豆的描述与产自美洲的马铃薯不相符,不能确定就是马铃薯,故史料一属于不实史料。修改措施:弃用不实史料。根据材料“1903年,美国人威廉在《荷据时期的台湾》一书中提到”可知史料二的不足之处是转引日记史料,日记史料具有主观性,其真实性有待考证。补救措施:结合所学可知,可查找原始史料,用旁证法,以日本的马铃薯传入史为旁证,或以日记其他内容为旁证。根据材料“明万历年间,《土豆》诗:‘榛实(果实)软不及,蒸根(植物根茎)旨定雌。吴沙花落子(花生),蜀国叶蹲鸱(大芋)。配茗人尤未……。’”可知史料三的不足之处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具有主观性、虚构成分过多,在史料实证中慎用。修改措施:文学作品时用于史料实证必须进行甄别。根据材料“斯时所尚珍味……素蔬……辽东之松子,蓟北之黄花金针,都中(北京)之山药、土豆,南都(南京)之苔菜……不可胜计也。”可知史料四中对土豆描述不详,是否为马铃薯存在争疑,孤证不立。修改措施:补充其他佐证材料。保密★启用前福建省三明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本试卷共6页,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荀子·强国》主张以秦国强盛的国力为基础建立理想的统一国家,通过讲诚信,使他国能够服从秦的命令,入朝秦国。这一主张()A.符合春秋战国的政治需求 B.表明了统一成为历史潮流C.肯定儒学对秦统一的作用 D.倡导人们对秦文化的认同〖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荀子主张秦国凭借强盛的国力、通过讲诚信,使他国能够服从秦的命令,最终入朝秦国,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统一成为历史的潮流,B项正确;春秋时期的政治需求是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政治需求是兼并统一,与本题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题干说明的荀子的主张,在秦的统一中法家学说起到决定作用,排除C项;本题是荀子对于秦统一的主张,并没有说明倡导人们认同秦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2.下面两幅图为江苏徐州发现的汉代遗址图。根据图片信息判断,该遗址可以考证()A.冶铁技术发展进步 B.水排广泛推广使用C.军队后勤饮食保障 D.青铜器的铸造技术〖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中“炉壁夯筑层”“炉门”可知,该汉代遗址为高炉冶铁相关信息,可以考证冶铁技术发展进步,A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冶铁炉相关遗址信息,而水排属于鼓风工具,排除B项;军队后勤饮食保障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青铜铸造主要使用范铸法,而材料强调的是汉代时冶铁的高炉,排除D项。故选A项。3.公元263年,魏灭蜀。司马昭命有司撰访吴地图,为灭吴做准备。针对汉代地图不设比例尺、方位不准的缺点,司空裴秀使用比例尺绘制《禹贡地域图》。据此可知()A.印刷技术落后制约了科技进步 B.科学技术服务于社会生产C.科技发展与国家需求相辅相成 D.国家统一促进科技的创新〖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时期。根据“司马昭命有司撰访吴地图,为灭吴做准备。针对汉代地图不设比例尺、方位不准的缺点,司空裴秀使用比例尺绘制《禹贡地域图》。”可得出绘制更详细的地图是为了满足国家对外征战的需要,而国家的需要也促进了地图的绘制,体现出科技发展与国家需求相辅相成,C项正确;当时还没有印刷术,不存在这项技术落后的说法,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服务于国家对外战争的需要,而不是社会生产,排除B项;当时是三国时期,国家并不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4.有学者认为,就疆域的广度而言,宋代所完成的,与前代相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而其对内统治所达到的纵深层面、控制力度,却是前朝所难比拟的。作者意在说明宋代()A.武人擅权问题的解决 B.统治疆域广度的收缩C.君主专制主义的强化 D.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宋朝时期。根据材料“对内统治所达到的纵深层面、控制力度”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内统治,注重防范一些弊端的出现,自宋朝之后,中国历史再也没有出现严重的分裂格局的局面,这说明国家的治理能力得到提升,D项正确;材料强调宋朝的国家治理能力提升,并未涉及武人擅权问题,排除A项;统治疆域广度的收缩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材料强调宋朝对内统治的能力,排除B项;材料强调宋朝对内统治的纵深层面和控制力度加强,即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并未强调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C项。故选D项。5.下表为《部分省方志中关于辣椒最早记载情况表》,此表可用于()省份最早年份所查方志浙江1671《山阴县志》辽宁1682《盖平县志》湖南1684《邵阳府志》河北1697《深州志》A.合理推断辣椒在中国传播的路径 B.准确把握辣椒传入中国的时间点C.分析亚洲与美洲间的物种大交换 D.研究物种传入对饮食结构的影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7世纪(中国)。根据《部分省方志中关于辣椒最早记载情况表》可知,四省中,浙江方志中关于辣椒的记载最早,其次是辽宁,两省都属于沿海省份,湖南、河北关于辣椒的记载较晚,两省都属于内陆省份,故可推断,辣椒应当由浙江等沿海地区传入内陆,A项正确;根据《部分省方志中关于辣椒最早记载情况表》可知,中国方志中关于辣椒的最早记载大都在17世纪后半期,据此推断辣椒传入中国的时间应该在17世纪,但不能准确断定具体年份,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辣椒产于美洲,且仅参考辣椒的相关资料不能全面了解亚洲与美洲间的物种交换情况,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饮食中使用辣椒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6.“格致”原指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近代《清会典》载“凡格致之学有七”,“一曰力学,二曰水学,三曰声学,四曰气学,五曰火学(即热学),六曰光学,七曰电学。”这一变化()A.推动了中国传统儒学近代化 B.标志物理学在中国的诞生C.是“西学东渐”的必由之路 D.为引进西方科技创造条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题干信息可知,“格致”原指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近代成为对力学、光学、电学等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统称,反映了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科技的了解加深,将西方科技与传统的儒学联系起来,有利于国人对西方科技的接纳,这些为引进西方科技创造条件,D项正确;代指近代西方科技的“格致”与传统儒家的“格致”有根本不同,体现传统儒学与近代西方科技的碰撞,而非儒学的近代化,排除A项;近代科学诞生于西方而非中国,中国的近代物理学是从欧洲传入的,排除B项;“西学东渐”的路径是多样的,并非只有一种,排除C项。故选D项。7.湖北新军士兵陈孝芬回忆,“我是1905年在黄陂应募入伍。那一次募兵结果,96人中就有12个廪生(生员),24个秀才。陆军所属步、马、炮等部队,都有不少的读书人入伍。”据此可推知()A.科举教育提升了士人的家国情怀 B.军制改革维护了晚清的封建统治C.读书人入伍助推湖北新军革命化 D.军事近代化改变了晚清国家地位〖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5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湖北新军有不少读书人,军队里读书氛围较浓厚,容易形成各种读书研究团体,方便革命团体的建立,促进革命思想的宣传,所以,读书人入伍助推湖北新军革命化,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读书人参军寻求出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很多读书人入伍,不是军制改革,排除B项;据材料“陆军所属步、马、炮等部队”可知军事近代化,但结合所学知识,1905年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没有改变晚清国家地位,而且,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清朝统治受到冲击,排除D项。故选C项。8.对于“苏维埃”,不同地区的农民有着不同的理解。广东的农民因为当地著名*###*人苏兆征,而把“苏维埃”当成苏兆征的弟弟;湘赣边区的农民因为当地方言“埃”是“我”的意思,而管“苏维埃”叫“埃政府”。这表明()A.农村革命道路成为党内普遍共识 B.中国革命迫切需要结合中国国情C.农民文化水平制约革命运动开展 D.农村革命急需共产国际正确指导〖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类题目,时空是土地革命时期的根据地。根据材料“广东的农民因为当地著名*###*人苏兆征,而把‘苏维埃’当成苏兆征的弟弟;湘赣边区的农民因为当地方言‘埃’是‘我’的意思,而管‘苏维埃’叫‘埃政府’。”及所学可知,土地革命时期不同的根据地对“苏维埃”政权性质缺乏准确的认识。结合所学可知,苏维埃是指俄国无产阶级于1905年革命时期创造的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组织形式,它起源于1905年俄国革命,是一种工人和农民的民主形式,其代表可以随时选举并随时更换,暗含着巴黎公社式的政权形式。十月革命以后,苏维埃成为俄国新型的政权的标志,城市和乡村的最基本生产单位都有苏维埃,苏维埃在*###*的领导下,不仅可以立法,还可以直接派生行政机构。由此可见,当时的中国革命亟需革命理论与中国国情的结合,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农村革命道路成为党内普遍共识的信息,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农民文化水平与革命运动开展的关系,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共产国际与中国农村革命的关系,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9.1956年12月,毛泽东指出,“上海出现地下工厂,因为社会有需要,就发展起来。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还可以考虑,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这一指示()A.超越了当时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 B.推动了之后国家开展的工业建设C.促进了国民经济体制的优化调整 D.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上海出现地下工厂,因为社会有需要,就发展起来。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还可以考虑,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可得出这一指示强调符合社会需要的工厂可以雇工经营,也可以增加数量与规模,体现出当时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探索,D项正确;这种指示符合当时国家发展的需要,符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排除A项;工业化建设已经于1953年开始,排除B项;国民经济结构主要涉及的是农业、重工业、轻工业的比例,这与材料中的内容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10.进入21世纪,有学者指出,中国农村的发展道路不在于消灭小农户、小农业和小农村的“三小农”,不在于模仿美国型的大农户、大农业和大农村,而在于“三小农”的进一步发展。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国农业经济需要()A.在继承发展中开拓中国式道路 B.广泛借鉴他国的农业发展模式C.借助农业科技实现生产力飞跃 D.着眼农业市场化实现城乡融合〖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类题目,时空是21世纪的中国。根据材料“中国农村的发展道路不在于消灭小农户……不在于模仿美国型的大农户……而在于‘三小农’的进一步发展”可知,该学者指出中国农业发展的道路具有独特性,不需要一味地模仿美国的农业发展模式,关键在于进一步推动“三小农”的发展,说明中国农业发展的道路需要在继承中开拓中国式道路,A项正确;“广泛借鉴他国的农业发展模式”与题干主旨相悖,材料未涉及借鉴他国农业发展模式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强调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农业市场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的信息,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1.考古学家在阿富汗发现一座公元前4世纪末希腊人城市遗址。城中不仅有希腊风格的神庙、广场、宫殿与体育馆,而且保存希腊文的戏剧与哲学方面的手稿。据此可知()A.文明碰撞融合了区域间的不同文化 B.海外贸易推进欧亚文明的交流C.亚历山大远征促进希腊文化的扩散 D.希腊注重公民素养的全面培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4世纪末(希腊)。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公元前4世纪末,希腊人在阿富汗建立城市,修建希腊风格的城市设施,发展希腊戏剧与哲学,据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远征军有大量的希腊人,他们随着征战在各处定居,传播了希腊文明,而且,亚历山大统治期间推广希腊文化,所以,亚历山大远征促进希腊文化的扩散,C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希腊文明的扩散,而不是不同文明间的融合,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希腊文化扩散到阿富汗是因为亚历山大远征,不是海外贸易,排除B项;材料不是关于希腊内部公民的培养问题,是希腊文化扩散到亚洲,排除D项。故选C项。12.1521年,在德意志罗马帝国大会上,皇帝的代表宜读罗马教皇颁布的“关于开除马丁·路德教籍”的敕令,并且要求帝国议会宣布把马丁·路德置于法律保护之外。但议会并没有照办,而是召唤路德出席议会,听取他的申诉。这表明()A.教皇丧失了对德意志的控制 B.帝国议会成为德意志国家权力中心C.德意志统一后世俗皇权加强 D.路德改革提升了德意志的民族意识〖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21年(德意志)。根据材料“但议会并没有照办,而是召唤路德出席议会,听取他的申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教会颁布的“关于开除马丁·路德教籍”的敕令,议会并未按期敕令执行,这是因为马丁·路德主张加强世俗政权,以德意志民众和世俗政府之力来纠正这一弊病,这一行动有助于推动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形成,D项正确;1521年处于宗教改革刚刚开始,教皇并未丧失对德意志的控制,排除A项;1521年皇帝是德意志国家权力中心,排除B项;因“德意志统一后世俗皇权加强”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路德改革提升了德意志的民族意识”不一致,排除C项。故选D项。

13.1918年春,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提出,“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总和=社会主义。”这一论断()A.充分借鉴了西方民主政治 B.符合苏俄巩固政权需要C.凸显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D.指导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8年(苏俄)。根据材料"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国民教育等=总和=社会主义"可知,该公式是列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深刻回答,公式中的“苏维埃政权”代表先进的政治文明,“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和“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代表先进的物质文明,“美国的国民教育”代表先进的精神文明,列宁要表达的是社会主义是在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权领导下由各类先进文明所构成的有机社会系统,具有优越性,C项正确;西方民主政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苏维埃是社会主义政权,排除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符合苏俄巩固政权的需要,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主要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内部积累资金,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4.1936年底,丘吉尔说道“在这四个世纪中,我们总是走较艰难的道路,参加不那么强大的一方,同它们联合起来,打败和挫败大陆上的军事霸主,不管他是谁,不管他所统治的是哪一个国家。这是英国对外政策的不自觉的优秀传统。”这一“不自觉的优秀传统”()A.源于始终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B.反映了英国的生存和发展需求C.旨在捍卫欧洲大陆的自由与和平 D.促进了欧洲国家的和解与联合〖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反映了”,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1936年底”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前”。据题干“在这四个世纪中,……打败和挫败大陆上的军事霸主,不管他是谁,不管他所统治的是哪一个国家。这是英国对外政策的不自觉的优秀传统”,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英国“世界霸主地位”逐渐丧失,但为了维持自身欧洲霸主地位,其仍然奉行传统外交政策“大陆均势”,以“打败和挫败大陆上的军事霸主”,反映了英国的生存和发展需求,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1936年英国的霸主地位逐渐丧失,因此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题干中英国的“传统外交政策”是“大陆均势”,其目的是维护英国欧洲霸主地位,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欧洲的联合是二战后,且不是英国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15.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法国总统戴高乐拒绝美国提供核保护的建议,坚持法国拥有独立的“核打击力量”,要求在对核武器的运用问题上有决定权,并逐步与北约保持距离,最终在1966年宣布退出北约。这些举措()A.旨在保持法国的战略自主 B.标志着两极格局出现松动C.意味着法美存在尖锐矛盾 D.实现了法国独立防务梦想〖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和目的题。据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冷战时期(法国)。据材料“要求在对核武器的运用问题上有决定权,并逐步与北约保持距离,最终在1966年宣布退出北约”,可以看出法国在冷战时期,对核武器的运用问题上保持自身的决定权,体现其推行独立自主的政策,以此来保持法国的战略自主,A项正确;法国此举意味着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分化,不能说明两极格局的松动,排除B项;法国的独立自主,不能说明法美之间存在尖锐矛盾,排除C项;“实现了”,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16.1962年坦桑尼亚独立。下表为该国《1967年前后中学期末试卷的不同之处》。据此可推知,坦桑尼亚()1967年前1967年后1.许多欧洲国家是非常成功的殖民势力。你对此如何解释?2.人们普遍认为古希腊文明为现代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解释为什么这样?(1962年)3.简短描述如下各项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性:雅典、游牧民族、新石器时代、神圣罗马帝国、伽利略。(1962年)1.我们可以从古代非洲帝国学到什么?2.讨论1957年加纳独立对其他非洲国家的影响。(1967年)3.“津巴布韦”是非洲人的成就,评价该说法。(1969年)A.同步实现了政治与文化教育独立 B.教育本土化增进学生的国家认同C.文化落后根源于欧洲的殖民统治 D.教育改革强调非洲共同体的建设〖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7年前后(坦桑尼亚)。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知,1967年以前侧重考察欧洲文明,1967年后侧重考察非洲文明,说明其意图是在增强对区域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国民的民族文化认同,即教育本土化增进学生的国家认同,B项正确;增进非洲民族自信心并不等同于实现了政治与文化教育独立,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坦桑尼亚文化的落后,也无法得出其文化落后的根源是欧洲的殖民统治,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对非洲自身民族文化的重视自信,并未提及增进与其他非洲国家的团结,无法得出教育改革强调非洲共同体的建设,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在中国陕甘宁边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后的所见、所闻、所感。2020年4月,教育部将该书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初中段)。下表为该书的目录节选。章目录主要内容第三章在保安对毛泽东的初步印象;###“反帝反封”的基本政策;红军大学、红军剧社等。第五章长征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等长征历程。第七章到前线去的路上普通农民对红军的拥护;苏区工业的繁荣以及苏区人民的乐观精神。第十二章回到白色区域(国统区)“西安事变”以及对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影响;分析了中国革命运动的复杂社会背景、面临挑战及终将取得胜利的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教育部的这一举措。〖答案〗《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向世界介绍和传播###和中国革命历程的纪实作品,它真实报道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革命的历程,揭示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然规律,展示###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红星照耀中国》列入《指导目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感受###人的理想信念与胸襟气度;有助于传承优良革命传统,激励学生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为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解析〗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战时期(中国)。据材料“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等长征历程……普通农民对红军的拥护;苏区工业的繁荣以及苏区人民的乐观精神”,得出《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向世界介绍和传播###和中国革命历程的纪实作品,它真实报道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革命的历程,揭示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然规律,展示###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据材料“教育部将该书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初中段)”,得出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感受###人的理想信念与胸襟气度;从激励学生角度分析,得出有助于传承优良革命传统,激励学生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为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18.“方言”在《辞海》解释为“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各有其特点,是语言分化的结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客家方言是客家地区文化的载体。客家方言与上古中原汉语在词语的发音方面有一定继承关系。唐末宋初时期,中原南下至江西的移民族群带来的北方话吸收了百越民族语言的某些成分,形成了古赣语。宋末元初的大迁徙中,客家人进入闽西、粤东,与当地民族融合,形成了闽西客家话和梅县客家话。清代开始,以广东籍客家士子为核心的知识精英纷纷著书立说,力图系统建构客家自身文化。随着客家精英论著不断面世,客家群体心目中的文化核心逐渐形成。清末民初,中国传统文化民族主义与舶来的西方近代民族观念交织在一起,成为各种社会文化的思源。客家方言的称谓此时传入粤东北客家人聚居的核心地带,并被客家知识分子接受与传播,逐渐被客家民众认同与接受。——摘编自宋鸿立等《客家移民路径选择与客家语言文化的形成》材料二进入19世纪,中国出现了以“方言”指称西方语言的用法。19世纪末,中国人开始使用表示中国之地方语言的“方言”一词。因“歌谣多由方言构成”,1918年初,在时任校长蔡元培等人的倡导下,北京大学面向全国发起征集歌谣的号召,钱玄同等负责“考订方言”。1924年,董作宾将“方言”界定为“一国内各地方不同的语言”,意味着方言概念在中国基本定型。——摘编自林翔《论“方言”概念在近代中国之演变》材料三闽、粤、客方言是中国南方的三大方言,近数百年来随着离乡的华人而播迁境外,成为海内外华人社区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是极为宝贵的语言资源和文化资源。这些方言作为大类方言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尽管没有整体消亡之虞,但是边界方言的濒危境况以及包括厦门、广州、梅州这类权威方言城市在内的方言核心区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方言衰变迹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摘编自庄初升《论闽、粤、客方言的保护传承问题》(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客家方言形成与传播的特点。(2)据材料二概括“方言”概念在近代中国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反映的时代风貌。(3)综合上述材料,面对方言衰变迹象,谈谈你对传承和保护方言的看法。〖答案〗(1)特点:融合性:中原汉语与南方方言融合,西方民族观与中国传统民族主义融合。持久性:从唐末宋初至近代。传承性:继承中原古汉语。区域性:有闽西与粤东等不同区域间的客家话。自上而下:从精英士人到客家民众。基础性:客家方言成为客家文化的基础。(-答出5点即可)(2)变化:由表示西方语言演变为表示中国地方语言。风貌:西方传教士来华,西方文化输入;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深重;民族意识觉醒,民族观念增强;军阀混战,人民渴望统一(以语言统一推动国家统一);新文化运动爆发,“文学革命”兴起。(-答出4点即可)(3)看法:凝聚广泛的社会共识,加强科学的语言规划;加大各类媒体和各级学校的宣传、教育力度;为方言的保护传承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建立方言母语传承体系,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方言保护合力;纳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进行统筹管理和专门保护。(答出2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客家方言在中国古代的演变和发展。根据材料可知客家方言在发展过程中吸收和融合了中原汉语与南方各地的方言,同时根据材料“中国传统文化民族主义与舶来的西方近代民族观念交织在一起,成为各种社会文化的思源”可以看出融合了西方近代民族观念和中国传统民族主义,所以带有融合性;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客家方言的形成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