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湖北省十堰市高三4月调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届湖北省十堰市高三4月调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届湖北省十堰市高三4月调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届湖北省十堰市高三4月调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届湖北省十堰市高三4月调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名校试卷PAGEPAGE7高三历史名校试卷湖北省十堰市2023届高三4月调研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孟子曰:“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他认为君王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特别是为政要使百姓有恒产。孟子在此强调的是()A.君子要提升道德修养 B.善政是为政者的责任C.君子须重视百姓力量 D.发展生产是治国之本〖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孟子讲仁义礼智,起点是仁,恻隐之心,用到政治上就是“不忍人之心”。孟子特别强调为政要使百姓有恒产。恒产是稳定的生活,基本的物质保障。孟子的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性善论不只是单纯的人性论,还是为政者的政治责任,要高度重视民生问题,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统治者要关注民生,善政,没有涉及到对君子道德方面的要求,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关注民生问题,并不是重视百姓的力量,排除C项;材料信息是有关对统治者的要求,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西汉初,刘邦“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置以为三老。县乡三老并不是县廷属吏,没有禄秩,只是享受免服徭役的优待,与县令、丞、尉共同教化百姓。汉初三老的设置旨在()A.扩大统治基础 B.实现地方自治 C.推动儒学普及 D.加强基层治理〖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材料可知,西汉初在地方选择德高望重的老者作为“三老”,配合地方官教化基层百姓,可见汉初三老的设置旨在加强基层治理,D项正确;“扩大统治基础”主要指的是吸纳更多的社会阶层力量支持、认同政权,设置三老主要目的是加强国家治理,排除A项;汉代实行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地方自治”的说法不恰当,排除B项;三老的主要职责是教化百姓而非传播儒学,排除C项。故选D项。3.北宋时,棉花在两广以及福建南部普遍种植起来,之后向北推广到江西、两浙等南方各省份。南宋时,在淮南、江南东路、两浙路,小麦成为冬季的重要种植作物,稻麦轮种的耕作制度逐渐确立。这说明两宋时期()A.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B.南稻北麦格局开始被打破C.经济重心逐渐完成南移 D.棉花是南方主要经济作物〖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两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两宋时期,棉花的种植由南向北扩展,小麦的种植由北向南扩展,表明两宋时期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A项正确;我国的粮食作物北方主要以小麦为主,南方主要以水稻为主,形成“南稻北麦”的格局,两宋时期,虽然棉花的种植由南向北扩展,小麦的种植由北向南扩展,但受自然环境影响,“南稻北麦”的格局没有根本上改变,排除B项;材料所述主要涉及农作物种植,看不出经济重心移动情况,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棉花以外的其他经济作物种植情况,不能得出棉花是南方主要经济作物,排除D项。故选A项。4.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设立六科给事中一职,六部的官员是六科给事中的主要监督对象。按照朱元璋的要求,任给事中之职者,必须是“忠谏之士”,并要求其对孔孟之道及程朱理学有较深的造诣,“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不爱富贵而惜名节”。朱元璋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完善官员选任制度 B.肃清官场腐败风气C.巩固儒学正统地位 D.强化君主专制统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朱元璋设立六科给事中,并将程朱理学作为行为标准,加强对官员的管理与监督,目的是强化君主专制统治,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监察制度,与选官制度无关,排除A项;肃清官场风气的目的还是加强统治,排除B项;朱元璋将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作为六科给事中的标准,目的是巩固统治,而不是巩固儒学正统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5.汉阳铁厂拟建之初,湖广总督张之洞将创办经费最初定为246万余两,到建成时,实际支出500万两左右。在不明铁矿性质的情况下,张之洞购人属酸法炼钢的英国贝色麻炉,所炼钢料不符合铁路钢轨的要求,钢铁生产陷入困境,汉阳铁厂后于1896年走上官督商办的道路。这说明()A.汉阳铁厂初期面临资金问题 B.西方列强阻碍汉阳铁厂的发展C.汉阳铁厂的创办具有探索性 D.汉阳铁厂创新了企业融资手段〖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阳铁厂创办经费严重超标,所炼钢料不符合使用要求,最后在经营方面也由原来的官办转为官督商办,说明其不论在资金方面还是技术方面都缺乏经验,反映出其创办历程具有一定的探索性,C项正确;汉阳铁厂初期不仅面临资金问题,也面临技术和经营问题等等,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汉阳铁厂的创办具有探索性,未体现西方列强阻碍汉阳铁厂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说明汉阳铁厂的创办具有探索性,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6.《良友》(如图所示)是民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杂志。据统计,在《良友》172期刊物里,登上封面的女性就有161位,其身份有演员、名媛、运动员、艺术家以及新时代群体一一女学生。由此可见,当时()A.报刊主要文化媒介 B.女性思想获得一定解放C.社会文化趋于多元化 D.中西合璧观念深入人心〖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民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杂志封面刊登了161位各类身份的女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思想获得解放,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当时女性思想获得一定解放,未体现报刊是主要文化媒介,排除A项;《良友》刊登女性封面,不能说明社会文化趋于多元化,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女性思想获得一定解放,未涉及西方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7.中共二大发布的宣言指出,中国大量的贫苦农民能和工人“握手革命”,可以保证中国革命的成功。党为保障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联合战线里设定的奋斗目标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由此可知,当时###()A.客观分析了民主革命的实际问题 B.认识到国共合作的必要性C.探索出了中国农村革命的新道路 D.开始独立领导国民大革命〖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共二大认为工农联合革命是中国革命成功的保证,并指出了中国革命的目标,这是对当时中国民主革命的客观分析,A项正确;中共二大没有提及与国民党合作的事宜,排除B项;中国农村革命新道路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出现于秋收起义后,排除C项;当时国民大革命还未开始,且###没有独立领导国民大革命,排除D项。故选A项。8.“一五”计划中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项目在全国地域分布上以分散为主,在具体项目上又集中建设,在东北布置了56项(大多为改扩建项目),其他重点项目(主要是新建项目)布置在京广铁路沿线及其以西地区。这种布局意在()A.保证重工业优先发展 B.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C.更好地接受苏联援助 D.方便集结抗美援朝物资〖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类题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在东北布置了56项(大多为改扩建项目),其他重点项目(主要是新建项目)布置在京广铁路沿线及其以西地区”及所学可知,“一五”计划期间,重点工程项目除了在东北地区建设外,还建设于京广铁路沿线及其以西地区,这种工业布局体现了我国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意图,B项正确;“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东北地区工业基地的建设有助于更好地接受苏联援助,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抗美援朝战争发生于1950年至1953年,与“一五”计划(1953年至1957年)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9.如表所示是第一至第五个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我国()次序时间主要内容第一个1982年正式承认包产到户的合法性第二个1983年放活农村工商业第三个1984年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第四个1985年取消统购统销第五个1986年增加农业投入,调整工农城乡关系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推进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发展C.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在农村 D.改革开放政策出现多次反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时间信息可知是改革开放时期(在中国)。据材料“正式承认包产到户的合法性……发展农村商品生产……增加农业投入,调整工农城乡关系”,可以看出五个中央“一号文件”,都涉及的是农村问题,结合时间1982—1986年,可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持续推进,A项正确;1992年,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排除B项;仅从表格可以看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无法得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排除C项;我国的改革开放是逐步推进,不断深化,并不是多次反复,排除D项。故选A项。10.15世纪,意大利学者法尔莱特说:“人们不应该为国家的巨额开支而颇有责词,要知道没有一个国家会由于这些方面的耗费而赤贫,也没有一个人因此而死去……最终无论花费多少财力,它仍会为国家和城市带来荣耀。”这一思想()A.旨在反抗罗马教皇经济压榨 B.促成西方人文主义精神萌发C.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的诉求 D.符合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需求〖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时间信息可知是早期商品经济发展时期(意大利)。据材料“最终无论花费多少财力,它仍会为国家和城市带来荣耀”,可以看出该学者主张国家进行开支,会为国家和城市带来荣耀,会带动经济的发展,体现早期资产阶级的诉求,C项正确;反抗罗马教皇经济压榨的是宗教改革,排除A项;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萌发是在古希腊时期,排除B项;描绘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是启蒙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11.1701年,英国颁布的《王位继承法》规定:“本国王位与尊号归属于非英格兰王国的人的时候,如果未经国会同意,本国国民不负防御不属于英国的领土而从事战争的义务。”这一规定()A.导致英国国王失去行政权 B.突显了议会主权的特点C.使英国免于卷人国际冲突 D.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01年(英国)。根据材料“本国王位与尊号归属于非英格兰王国的人的时候,如果未经国会同意,本国国民不负防御不属于英国的领土而从事战争的义务”可知,《王位继承法》实际上把最高权力的合法性来源从国王转移到了议会,一方面再次明确了“议会至上”的原则,另一方面明确英国国王必须服务于本国国家利益,B项正确;责任制内阁的出现,英国国王失去行政权,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排除A项;这一规定突显了议会主权的特点,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制,排除D项。故选B项。12.1866年春,伦敦和爱丁堡的制衣工人举行大罢工,资本家从德国、丹麦招募工人破坏罢工。马克思和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呼吁德国工人拒绝前往,并劝说已到英国的外国工人回国,最终罢工取得胜利。这反映了()A.资产阶级试图缓和阶级矛盾 B.马克思主义助推欧洲民族民主运动C.工人运动需要加强国际联合 D.经济斗争是欧洲工人的主要斗争方式〖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6年春(欧洲)。根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后,工人罢工已不能仅仅在一地进行,因为资本家分化瓦解,削弱了工人罢工的效果,说明工人运动需要加强国际联合,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工人运动需要加强国际联合,A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工人运动,未体现欧洲民族民主运动,排除B项;材料强调工人运动需要加强国际联合,未体现经济斗争是欧洲工人的主要斗争方式,排除D项。故选C项。13.一战结束后,对于裁减和限制德国军备问题,法国要求彻底摧毁德国军备,英国则仅要求摧毁德国海军,美国却几乎不想削减德国的军事实力。英、法、美三国的这一分歧()A.体现了其对战后秩序的不同诉求 B.源于它们对世界霸权争夺的需要C.导致它们因分赃不均而矛盾加剧 D.反映了西方大国均势外交的理念〖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结束后(英国、法国、美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一战之后,关于对德国的制裁问题,法国想要彻底摧毁德国军备,进而实现其欧陆霸权,英国仅要求摧毁德国海军,试图维持欧陆均势,减少对英国的威胁,美国几乎不想削弱德国的军事实力,希望通过德国制衡英国和法国,进而有利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体现了三国对战后秩序的不同诉求,A项正确;法国并没有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排除B项;凡尔赛和约暂时缓和了英国、法国和美国的矛盾,排除C项;法国的诉求没有体现大国均势外交的理念,排除D项。故选A项。14.1927~1928年,苏联同西方国家签订了不同类型的技术转让协定。苏联“一五”时期的第聂伯河水电站、哈尔科夫拖拉机制造厂、下诺夫哥罗德汽车厂、顿巴斯煤矿等工程,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从西方引进的新技术。这说明()A.西方对苏联的外交孤立被打破 B.经济危机成为苏联发展的机遇C.技术交流促进了苏联经济发展 D.计划经济体制具有显著优越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苏联通过引进并吸纳西方技术建设了一批重要的重工业企业,这说明技术的交流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苏联实施新经济政策期间,已通过租让制等做法与西方国家建立了联系,排除A项;此时西方国家还处于经济发展繁荣期,尚未发生经济危机,排除B项;苏联“一五”计划开始于1928年,当时计划经济体制还在构建阶段,其优越性尚未凸显,排除D项。故选C项。15.近日,美国OpenAI公司研发的深度人工智能AppChatGPT引发热议,有人称其为生产力工具,也有人因其能够代写论文而对此感到恐慌。根据美国美林银行预测,2025年以前,人工智能的“每年产生的创造性破坏的影响”可能会达到14万~33万亿美元。由此可见()A.人工智能将取代人在生产活动中的创造力B.科技革命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带来新挑战C.人工智能创造生产力的同时又破坏生产力D.人类尚未做好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准备〖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美国)。根据材料信息,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热议,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解放了生产力,另一方面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说明科技革命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带来新挑战,B项正确;“取代”表述不当,材料无法体现出来,排除A项;材料信息是人工智能可能会产生“创造性破坏的影响”,并不是针对生产力的破坏,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到人类应对人工智能发展所采取的措施,无法得出是否做好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准备,排除D项。故选B项。16.据统计,世界上超过四分之三的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0多个国家和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多个国际组织支持全球发展倡议;8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对全球安全倡议表示赞赏支持。这反映出()A.世界区域经济集团化呈现加快趋势 B.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C.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完善 D.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发国际共鸣〖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100多个国家和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多个国际组织支持全球发展倡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理念、中国倡议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潮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兼顾了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有利于维护各国的国家利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适应了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指明了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前进方向,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入全球治理共商、共建、共享的“行动队”携手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所以材料反映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发国际共鸣,D项正确;因“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快”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发国际共鸣”不一致,排除A项;“各国共识”用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断定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否已逐步完善,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7.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材料一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一穷二白”,当时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针对城镇居民的,城镇居民享受到了从劳动保险、公费医疗到社会福利等较为全面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事务主要是由集体(单位)包办的,社会保障费用由国家和集体共同分担,居民个人则无需缴纳任何费用。而农村居民主要依靠集体组织内部的互助共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本组织成员的住房、教育、医疗及“五保户”的救助等。国家——集体(单位)是当时社会保障的体制特征。材料二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逐步推进。我国现在的社会保障制度呈现的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集体分担的多元化多层次国家——社会——集体(单位)的体制特征。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打破了单位之间的壁垒,动摇了原有社会保障建立的组织基础。新型社会保障体系通过政府主导基本保障制度以满足人们基础生活的需要,多种社会主体为人们提供相关的保障制度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生活需要,集体(单位)通过带薪休假、医疗体检、考核奖励等各种福利措施及企业年金制度等制度安排,来满足集体成员的特定需要。——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寒、孙堂厚《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与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社会保障体制的转变并分析其意义。〖答案〗(1)背景:新中国成立,人民实现当家做主;新生的人民政权急需巩固;党和国家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城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业化建设;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2)转变:由国家一集体单一体制到国家一社会一集体多元体制。意义: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的稳定;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减轻了企业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答出三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据材料“国家一集体(单位)是当时社会保障的体制特征”及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保障制度的背景可以从政权性质、国家工作重心、计划经济体制角度进行说明。【小问2详析】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一小问转变,据材料一“国家——集体(单位)是当时社会保障的体制特征”和材料二“社会保障制度呈现的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集体分担的多元化多层次国家——社会——集体(单位)的体制特征”可知,由国家——集体单——体制到国家——社会——集体多元体制。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二“多种社会主体为人们提供相关的保障制度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生活需要”可知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据材料二“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可知,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据材料二“我国现在的社会保障制度呈现的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集体分担的多元化多层次”可知减轻了企业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保障体制的发展,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18.【近代西方法律】材料一中世纪以来的法国法律受到了罗马法的深刻影响,自然法的理念十分流行。启蒙运动时期,一些思想家按照资产阶级的要求对自然法理念进行了重新阐释,并提出了一系列立法原则。大革命开始后,在这些立法原则的指导下,法国先后制订了一些民事法律。但由于时局动荡,统一的法典始终无法编订。拿破仑掌权后,亲自主持民法的立法工作,多次出席相关会议并裁决争议。1804年《法国民法典》颁布实施。此后,《法国民法典》虽经多次修订,但其原则、框架和风格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并被德国、丹麦等国家所吸收。——摘编自叶秋华、洪荞《论(法国民法典)的历史演进:纪念(法国民法典)编纂二百周年》材料二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第488条:“满21岁为成年,除结婚章规定的例外,有能力为一切民事生活上的行为。”……第544条:“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第545条“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第1101条:“契约为一种合意,依此合意,一人或数人对于其他一人或者数人负担给付、作为或不作为的债务。”……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1804年《法国民法典》(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民法典》颁布的历史条件。(2)根据材料二,归纳《法国民法典》体现的原则,并综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法国民法典》的历史作用。〖答案〗(1)历史条件:罗马法的影响;启蒙思想家提供理论基础;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法国大革命的推动;拿破仑的主持推动。(答出两点即可)(2)原则:自由平等;私有产财神圣不可侵犯;契约自由与契约神圣。(答出两点即可)作用:有利于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启蒙思想的落实;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为欧洲大陆国家的立法树立了典范。(答出两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1804年(法国)。历史条件:根据材料中的“中世纪以来的法国法律受到了罗马法的深刻影响,自然法的理念十分流行。”可得出罗马法的影响;根据材料中的“启蒙运动时期,一些思想家按照资产阶级的要求对自然法理念进行了重新阐释,并提出了一系列立法原则。”可得出启蒙思想家提供理论基础;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中的“大革命开始后,在这些立法原则的指导下,法国先后制订了一些民事法律。”可得出法国大革命的推动;根据材料中的“拿破仑掌权后,亲自主持民法的立法工作,多次出席相关会议并裁决争议。”可得出拿破仑的主持推动。

【小问2详析】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04年(法国)。原则:根据材料中的“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可得出自由平等;根据材料中的“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可得出私有产财神圣不可侵犯;根据材料中的“契约为一种合意,依此合意,一人或数人对于其他一人或者数人负担给付、作为或不作为的债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可得出契约自由与契约神圣。

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经济、思想、政治、对其他国家的影响等方面考虑,可得出有利于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启蒙思想的落实;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为欧洲大陆国家的立法树立了典范。19.【近代中国城市化】材料一近代中国部分城市分类情况城市类型代表性城市综合性多功能中心城市上海、天津、广州、武汉、重庆(均为不平等条约规定的通商港口,且有租界)新型工矿业城市唐山、焦作、萍乡、抚顺(日本有采矿权)鞍山(日本有采矿权)本溪(日本有采矿权)新型交通枢纽城市郑州、徐州、石家庄双重功能的传统政治中心城市北京、南京、西安材料二1840年,中国城市化率约为6.7%,到1936年增至11.2%。其中上海、天津、广州等沿海、沿江城市人口不断增加,西安、兰州等西部城市出现人口减少现象。由于各种天灾人祸,农村不断衰败人口遂流往城市。但城市经济中商业和服务业占比较大,工业比重很小,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城市化往往表现为人口的机械性增加。城市无业、失业现象普遍,住房紧张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大量城市居民属于“侯鸟性农民工”,仅在农闲时期在城市谋生。战争灾荒时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结束时人口又大量流出。——摘编自马先标《百余年近代中国城市化历史回顾与探讨》(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因素,并指出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影响。〖答案〗(1)特点:发展进程缓慢;地区发展不平衡;具有半殖民地化色彩;城市人口增减具有被动性;城市经济结构不平衡;城市人口不稳定。(2)因素:列强的入侵;城乡经济的发展状况;社会安定情况;地理环境;近代交通的发展。影响:推动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近代化;增加了失业、犯罪、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由材料二“1840年,中国城市化率约为6.7%,到1936年增至11.2%。”可得出发展进程缓慢;由材料二“其中上海、天津、广州等沿海、沿江城市人口不断增加,西安、兰州等西部城市出现人口减少现象”可得出地区发展不平衡;由材料一“上海、天津、广州、武汉、重庆(均为不平等条约规定的通商港口,且有租界)”可得出具有半殖民地化色彩;由材料二“但城市经济中商业和服务业占比较大,工业比重很小,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城市化往往表现为人口的机械性增加”可得出城市经济结构不平衡;由材料二“大量城市居民属于‘侯鸟性农民工’,仅在农闲时期在城市谋生。战争灾荒时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结束时人口又大量流出。”可得出城市人口增减具有被动性;城市人口不稳定。【小问2详析】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问因素,由材料一“上海、天津、广州、武汉、重庆(均为不平等条约规定的通商港口,且有租界)”及所学可得出列强的入侵;由材料二“其中上海、天津、广州等沿海、沿江城市人口不断增加,西安、兰州等西部城市出现人口减少现象。”及所学可得出城乡经济的发展状况;社会安定情况;地理环境;近代交通的发展。第二问影响,由材料二“城市无业、失业现象普遍,住房紧张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可得出增加了失业、犯罪、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结合所学可得出推动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近代化。20.【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在中国古代是极其重要的事项,祭祀典礼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的祭祀有祭天地、祭圣贤、祭先祖等。下表所示为有关中国祭祀活动的图片及介绍。图片介绍北京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中国古代有“冬至日,祭天于地上之園丘”的制度,被后来中国历朝历代帝王所奉行,祭天成为统治者的专有权力孔庙又称文庙,是纪念中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传统的中国城市都有文庙,其中南京夫子庙、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黄帝被称为中华人文初祖,清明节祭祀黄帝包含着华夏儿女报本返始、慎终追远和民族认同的深刻意涵宗祠是供奉与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产生于周代,在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倡导下逐渐普及化。明清社会宗族及宗祠在凝集社会力量、维持社会秩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围绕“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提取表中一幅或多幅图片信息,自拟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论题:孔庙祭孔蕴含着中国人推崇文治、重视教育的文化内涵。论述: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推崇仁政,主张德治,重视礼范。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培养了大量人才,被誉为“万世先师”。汉代尊崇儒术,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汉武帝设太学,置五经博士,推行儒学教育。隋唐以后历朝历代实行的科举制也将儒学作为科举取士的主要内容,使儒学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孔子成为传统读书人心目中的圣贤和权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中国古代的帝王也时常主持祭孔典礼,以彰显其对文治的推崇和对文化教育的重视。总之,孔庙和祭孔典礼在中国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孔子是中华文化的象征,祭孔、尊孔蕴含着中国人对文治的向往和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围绕“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提取表中图片信息,拟定论题。根据材料“孔庙又称文庙,是纪念中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传统的中国城市都有文庙,其中南京夫子庙、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可拟定论题:孔庙祭孔蕴含着中国人推崇文治、重视教育的文化内涵。其次,从孔子创立儒学、汉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隋唐以后儒学地位的巩固和发展等方面予以论述。最后,总结升华,可知孔庙和祭孔典礼在中国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孔子是中华文化的象征,祭孔、尊孔蕴含着中国人对文治的向往和对文化教育的重视。湖北省十堰市2023届高三4月调研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孟子曰:“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他认为君王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特别是为政要使百姓有恒产。孟子在此强调的是()A.君子要提升道德修养 B.善政是为政者的责任C.君子须重视百姓力量 D.发展生产是治国之本〖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孟子讲仁义礼智,起点是仁,恻隐之心,用到政治上就是“不忍人之心”。孟子特别强调为政要使百姓有恒产。恒产是稳定的生活,基本的物质保障。孟子的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性善论不只是单纯的人性论,还是为政者的政治责任,要高度重视民生问题,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统治者要关注民生,善政,没有涉及到对君子道德方面的要求,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关注民生问题,并不是重视百姓的力量,排除C项;材料信息是有关对统治者的要求,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西汉初,刘邦“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置以为三老。县乡三老并不是县廷属吏,没有禄秩,只是享受免服徭役的优待,与县令、丞、尉共同教化百姓。汉初三老的设置旨在()A.扩大统治基础 B.实现地方自治 C.推动儒学普及 D.加强基层治理〖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材料可知,西汉初在地方选择德高望重的老者作为“三老”,配合地方官教化基层百姓,可见汉初三老的设置旨在加强基层治理,D项正确;“扩大统治基础”主要指的是吸纳更多的社会阶层力量支持、认同政权,设置三老主要目的是加强国家治理,排除A项;汉代实行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地方自治”的说法不恰当,排除B项;三老的主要职责是教化百姓而非传播儒学,排除C项。故选D项。3.北宋时,棉花在两广以及福建南部普遍种植起来,之后向北推广到江西、两浙等南方各省份。南宋时,在淮南、江南东路、两浙路,小麦成为冬季的重要种植作物,稻麦轮种的耕作制度逐渐确立。这说明两宋时期()A.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B.南稻北麦格局开始被打破C.经济重心逐渐完成南移 D.棉花是南方主要经济作物〖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两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两宋时期,棉花的种植由南向北扩展,小麦的种植由北向南扩展,表明两宋时期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A项正确;我国的粮食作物北方主要以小麦为主,南方主要以水稻为主,形成“南稻北麦”的格局,两宋时期,虽然棉花的种植由南向北扩展,小麦的种植由北向南扩展,但受自然环境影响,“南稻北麦”的格局没有根本上改变,排除B项;材料所述主要涉及农作物种植,看不出经济重心移动情况,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棉花以外的其他经济作物种植情况,不能得出棉花是南方主要经济作物,排除D项。故选A项。4.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设立六科给事中一职,六部的官员是六科给事中的主要监督对象。按照朱元璋的要求,任给事中之职者,必须是“忠谏之士”,并要求其对孔孟之道及程朱理学有较深的造诣,“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不爱富贵而惜名节”。朱元璋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完善官员选任制度 B.肃清官场腐败风气C.巩固儒学正统地位 D.强化君主专制统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朱元璋设立六科给事中,并将程朱理学作为行为标准,加强对官员的管理与监督,目的是强化君主专制统治,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监察制度,与选官制度无关,排除A项;肃清官场风气的目的还是加强统治,排除B项;朱元璋将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作为六科给事中的标准,目的是巩固统治,而不是巩固儒学正统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5.汉阳铁厂拟建之初,湖广总督张之洞将创办经费最初定为246万余两,到建成时,实际支出500万两左右。在不明铁矿性质的情况下,张之洞购人属酸法炼钢的英国贝色麻炉,所炼钢料不符合铁路钢轨的要求,钢铁生产陷入困境,汉阳铁厂后于1896年走上官督商办的道路。这说明()A.汉阳铁厂初期面临资金问题 B.西方列强阻碍汉阳铁厂的发展C.汉阳铁厂的创办具有探索性 D.汉阳铁厂创新了企业融资手段〖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阳铁厂创办经费严重超标,所炼钢料不符合使用要求,最后在经营方面也由原来的官办转为官督商办,说明其不论在资金方面还是技术方面都缺乏经验,反映出其创办历程具有一定的探索性,C项正确;汉阳铁厂初期不仅面临资金问题,也面临技术和经营问题等等,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汉阳铁厂的创办具有探索性,未体现西方列强阻碍汉阳铁厂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说明汉阳铁厂的创办具有探索性,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6.《良友》(如图所示)是民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杂志。据统计,在《良友》172期刊物里,登上封面的女性就有161位,其身份有演员、名媛、运动员、艺术家以及新时代群体一一女学生。由此可见,当时()A.报刊主要文化媒介 B.女性思想获得一定解放C.社会文化趋于多元化 D.中西合璧观念深入人心〖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民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杂志封面刊登了161位各类身份的女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思想获得解放,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当时女性思想获得一定解放,未体现报刊是主要文化媒介,排除A项;《良友》刊登女性封面,不能说明社会文化趋于多元化,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女性思想获得一定解放,未涉及西方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7.中共二大发布的宣言指出,中国大量的贫苦农民能和工人“握手革命”,可以保证中国革命的成功。党为保障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联合战线里设定的奋斗目标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由此可知,当时###()A.客观分析了民主革命的实际问题 B.认识到国共合作的必要性C.探索出了中国农村革命的新道路 D.开始独立领导国民大革命〖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共二大认为工农联合革命是中国革命成功的保证,并指出了中国革命的目标,这是对当时中国民主革命的客观分析,A项正确;中共二大没有提及与国民党合作的事宜,排除B项;中国农村革命新道路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出现于秋收起义后,排除C项;当时国民大革命还未开始,且###没有独立领导国民大革命,排除D项。故选A项。8.“一五”计划中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项目在全国地域分布上以分散为主,在具体项目上又集中建设,在东北布置了56项(大多为改扩建项目),其他重点项目(主要是新建项目)布置在京广铁路沿线及其以西地区。这种布局意在()A.保证重工业优先发展 B.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C.更好地接受苏联援助 D.方便集结抗美援朝物资〖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类题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在东北布置了56项(大多为改扩建项目),其他重点项目(主要是新建项目)布置在京广铁路沿线及其以西地区”及所学可知,“一五”计划期间,重点工程项目除了在东北地区建设外,还建设于京广铁路沿线及其以西地区,这种工业布局体现了我国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意图,B项正确;“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东北地区工业基地的建设有助于更好地接受苏联援助,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抗美援朝战争发生于1950年至1953年,与“一五”计划(1953年至1957年)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9.如表所示是第一至第五个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我国()次序时间主要内容第一个1982年正式承认包产到户的合法性第二个1983年放活农村工商业第三个1984年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第四个1985年取消统购统销第五个1986年增加农业投入,调整工农城乡关系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推进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发展C.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在农村 D.改革开放政策出现多次反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时间信息可知是改革开放时期(在中国)。据材料“正式承认包产到户的合法性……发展农村商品生产……增加农业投入,调整工农城乡关系”,可以看出五个中央“一号文件”,都涉及的是农村问题,结合时间1982—1986年,可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持续推进,A项正确;1992年,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排除B项;仅从表格可以看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无法得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排除C项;我国的改革开放是逐步推进,不断深化,并不是多次反复,排除D项。故选A项。10.15世纪,意大利学者法尔莱特说:“人们不应该为国家的巨额开支而颇有责词,要知道没有一个国家会由于这些方面的耗费而赤贫,也没有一个人因此而死去……最终无论花费多少财力,它仍会为国家和城市带来荣耀。”这一思想()A.旨在反抗罗马教皇经济压榨 B.促成西方人文主义精神萌发C.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的诉求 D.符合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需求〖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时间信息可知是早期商品经济发展时期(意大利)。据材料“最终无论花费多少财力,它仍会为国家和城市带来荣耀”,可以看出该学者主张国家进行开支,会为国家和城市带来荣耀,会带动经济的发展,体现早期资产阶级的诉求,C项正确;反抗罗马教皇经济压榨的是宗教改革,排除A项;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萌发是在古希腊时期,排除B项;描绘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是启蒙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11.1701年,英国颁布的《王位继承法》规定:“本国王位与尊号归属于非英格兰王国的人的时候,如果未经国会同意,本国国民不负防御不属于英国的领土而从事战争的义务。”这一规定()A.导致英国国王失去行政权 B.突显了议会主权的特点C.使英国免于卷人国际冲突 D.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01年(英国)。根据材料“本国王位与尊号归属于非英格兰王国的人的时候,如果未经国会同意,本国国民不负防御不属于英国的领土而从事战争的义务”可知,《王位继承法》实际上把最高权力的合法性来源从国王转移到了议会,一方面再次明确了“议会至上”的原则,另一方面明确英国国王必须服务于本国国家利益,B项正确;责任制内阁的出现,英国国王失去行政权,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排除A项;这一规定突显了议会主权的特点,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制,排除D项。故选B项。12.1866年春,伦敦和爱丁堡的制衣工人举行大罢工,资本家从德国、丹麦招募工人破坏罢工。马克思和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呼吁德国工人拒绝前往,并劝说已到英国的外国工人回国,最终罢工取得胜利。这反映了()A.资产阶级试图缓和阶级矛盾 B.马克思主义助推欧洲民族民主运动C.工人运动需要加强国际联合 D.经济斗争是欧洲工人的主要斗争方式〖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6年春(欧洲)。根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后,工人罢工已不能仅仅在一地进行,因为资本家分化瓦解,削弱了工人罢工的效果,说明工人运动需要加强国际联合,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工人运动需要加强国际联合,A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工人运动,未体现欧洲民族民主运动,排除B项;材料强调工人运动需要加强国际联合,未体现经济斗争是欧洲工人的主要斗争方式,排除D项。故选C项。13.一战结束后,对于裁减和限制德国军备问题,法国要求彻底摧毁德国军备,英国则仅要求摧毁德国海军,美国却几乎不想削减德国的军事实力。英、法、美三国的这一分歧()A.体现了其对战后秩序的不同诉求 B.源于它们对世界霸权争夺的需要C.导致它们因分赃不均而矛盾加剧 D.反映了西方大国均势外交的理念〖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结束后(英国、法国、美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一战之后,关于对德国的制裁问题,法国想要彻底摧毁德国军备,进而实现其欧陆霸权,英国仅要求摧毁德国海军,试图维持欧陆均势,减少对英国的威胁,美国几乎不想削弱德国的军事实力,希望通过德国制衡英国和法国,进而有利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体现了三国对战后秩序的不同诉求,A项正确;法国并没有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排除B项;凡尔赛和约暂时缓和了英国、法国和美国的矛盾,排除C项;法国的诉求没有体现大国均势外交的理念,排除D项。故选A项。14.1927~1928年,苏联同西方国家签订了不同类型的技术转让协定。苏联“一五”时期的第聂伯河水电站、哈尔科夫拖拉机制造厂、下诺夫哥罗德汽车厂、顿巴斯煤矿等工程,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从西方引进的新技术。这说明()A.西方对苏联的外交孤立被打破 B.经济危机成为苏联发展的机遇C.技术交流促进了苏联经济发展 D.计划经济体制具有显著优越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苏联通过引进并吸纳西方技术建设了一批重要的重工业企业,这说明技术的交流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苏联实施新经济政策期间,已通过租让制等做法与西方国家建立了联系,排除A项;此时西方国家还处于经济发展繁荣期,尚未发生经济危机,排除B项;苏联“一五”计划开始于1928年,当时计划经济体制还在构建阶段,其优越性尚未凸显,排除D项。故选C项。15.近日,美国OpenAI公司研发的深度人工智能AppChatGPT引发热议,有人称其为生产力工具,也有人因其能够代写论文而对此感到恐慌。根据美国美林银行预测,2025年以前,人工智能的“每年产生的创造性破坏的影响”可能会达到14万~33万亿美元。由此可见()A.人工智能将取代人在生产活动中的创造力B.科技革命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带来新挑战C.人工智能创造生产力的同时又破坏生产力D.人类尚未做好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准备〖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美国)。根据材料信息,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热议,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解放了生产力,另一方面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说明科技革命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带来新挑战,B项正确;“取代”表述不当,材料无法体现出来,排除A项;材料信息是人工智能可能会产生“创造性破坏的影响”,并不是针对生产力的破坏,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到人类应对人工智能发展所采取的措施,无法得出是否做好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准备,排除D项。故选B项。16.据统计,世界上超过四分之三的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0多个国家和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多个国际组织支持全球发展倡议;8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对全球安全倡议表示赞赏支持。这反映出()A.世界区域经济集团化呈现加快趋势 B.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C.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完善 D.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发国际共鸣〖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100多个国家和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多个国际组织支持全球发展倡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理念、中国倡议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潮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兼顾了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有利于维护各国的国家利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适应了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指明了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前进方向,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入全球治理共商、共建、共享的“行动队”携手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所以材料反映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发国际共鸣,D项正确;因“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快”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发国际共鸣”不一致,排除A项;“各国共识”用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断定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否已逐步完善,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7.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材料一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一穷二白”,当时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针对城镇居民的,城镇居民享受到了从劳动保险、公费医疗到社会福利等较为全面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事务主要是由集体(单位)包办的,社会保障费用由国家和集体共同分担,居民个人则无需缴纳任何费用。而农村居民主要依靠集体组织内部的互助共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本组织成员的住房、教育、医疗及“五保户”的救助等。国家——集体(单位)是当时社会保障的体制特征。材料二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逐步推进。我国现在的社会保障制度呈现的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集体分担的多元化多层次国家——社会——集体(单位)的体制特征。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打破了单位之间的壁垒,动摇了原有社会保障建立的组织基础。新型社会保障体系通过政府主导基本保障制度以满足人们基础生活的需要,多种社会主体为人们提供相关的保障制度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生活需要,集体(单位)通过带薪休假、医疗体检、考核奖励等各种福利措施及企业年金制度等制度安排,来满足集体成员的特定需要。——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寒、孙堂厚《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与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社会保障体制的转变并分析其意义。〖答案〗(1)背景:新中国成立,人民实现当家做主;新生的人民政权急需巩固;党和国家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城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业化建设;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2)转变:由国家一集体单一体制到国家一社会一集体多元体制。意义: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的稳定;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减轻了企业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答出三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据材料“国家一集体(单位)是当时社会保障的体制特征”及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保障制度的背景可以从政权性质、国家工作重心、计划经济体制角度进行说明。【小问2详析】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一小问转变,据材料一“国家——集体(单位)是当时社会保障的体制特征”和材料二“社会保障制度呈现的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集体分担的多元化多层次国家——社会——集体(单位)的体制特征”可知,由国家——集体单——体制到国家——社会——集体多元体制。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二“多种社会主体为人们提供相关的保障制度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生活需要”可知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据材料二“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可知,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据材料二“我国现在的社会保障制度呈现的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集体分担的多元化多层次”可知减轻了企业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保障体制的发展,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18.【近代西方法律】材料一中世纪以来的法国法律受到了罗马法的深刻影响,自然法的理念十分流行。启蒙运动时期,一些思想家按照资产阶级的要求对自然法理念进行了重新阐释,并提出了一系列立法原则。大革命开始后,在这些立法原则的指导下,法国先后制订了一些民事法律。但由于时局动荡,统一的法典始终无法编订。拿破仑掌权后,亲自主持民法的立法工作,多次出席相关会议并裁决争议。1804年《法国民法典》颁布实施。此后,《法国民法典》虽经多次修订,但其原则、框架和风格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并被德国、丹麦等国家所吸收。——摘编自叶秋华、洪荞《论(法国民法典)的历史演进:纪念(法国民法典)编纂二百周年》材料二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第488条:“满21岁为成年,除结婚章规定的例外,有能力为一切民事生活上的行为。”……第544条:“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第545条“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第1101条:“契约为一种合意,依此合意,一人或数人对于其他一人或者数人负担给付、作为或不作为的债务。”……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1804年《法国民法典》(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民法典》颁布的历史条件。(2)根据材料二,归纳《法国民法典》体现的原则,并综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法国民法典》的历史作用。〖答案〗(1)历史条件:罗马法的影响;启蒙思想家提供理论基础;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法国大革命的推动;拿破仑的主持推动。(答出两点即可)(2)原则:自由平等;私有产财神圣不可侵犯;契约自由与契约神圣。(答出两点即可)作用:有利于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启蒙思想的落实;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为欧洲大陆国家的立法树立了典范。(答出两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1804年(法国)。历史条件:根据材料中的“中世纪以来的法国法律受到了罗马法的深刻影响,自然法的理念十分流行。”可得出罗马法的影响;根据材料中的“启蒙运动时期,一些思想家按照资产阶级的要求对自然法理念进行了重新阐释,并提出了一系列立法原则。”可得出启蒙思想家提供理论基础;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中的“大革命开始后,在这些立法原则的指导下,法国先后制订了一些民事法律。”可得出法国大革命的推动;根据材料中的“拿破仑掌权后,亲自主持民法的立法工作,多次出席相关会议并裁决争议。”可得出拿破仑的主持推动。

【小问2详析】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04年(法国)。原则:根据材料中的“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可得出自由平等;根据材料中的“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可得出私有产财神圣不可侵犯;根据材料中的“契约为一种合意,依此合意,一人或数人对于其他一人或者数人负担给付、作为或不作为的债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可得出契约自由与契约神圣。

作用:结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