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湖南省岳阳市高三四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届湖南省岳阳市高三四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届湖南省岳阳市高三四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届湖南省岳阳市高三四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届湖南省岳阳市高三四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名校试卷PAGEPAGE1高三历史名校试卷2023年湖南省岳阳市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下图是海南陵水桥山遗址出土的史前人类使用的磨制石纺轮。这可用来说明,海南()A.石器时代人们嗜好装饰品 B.新石器时代纺织业的发展C.先秦时期奴隶的辛勤劳作 D.旧石器时代农耕生活水平〖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海南陵水桥山遗址出土史前人类使用的磨制石纺轮,可以说明海南新石器时代纺织业的发展,B项正确;磨制石纺轮不属于装饰品,排除A项;材料内容未体现奴隶劳作,排除C项;磨制石纺轮可以说明新石器时代纺织业的发展,未体现旧石器时代农耕生活水平,排除D项。故选B项。2.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B.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C.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 D.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漕运线路的变化与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变化和经济重心南移有关,反映的是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故选C项;漕运线路的变化不仅与经济重心南迁有关,也与政治中心变迁有关,A项不全面,排除;国家疆域的扩大不是漕运线路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关中自然环境恶化是唐代以前影响漕运线路的原因,唐宋以后经济政治中心都迁移出关中,故排除D项。故选C。3.据史书记载,魏晋时期,晋朝将领魏浚在洛阳失陷后,屯于洛北石梁坞,归附者甚众;江州刺史郭默在永嘉之乱后,率遗众自任坞主,流民依附者甚众;平阳县侯李矩在刘渊进攻平阳时,被乡人推为坞主,东屯荥阳,远近多附之。这可以说明当时()A.庄园经济兴起恰逢其时 B.豪强势力趁乱拥兵自立C.北方战乱明显多于南方 D.流民增多危及社会稳定〖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魏晋时期,晋朝将领魏浚在洛阳失陷后,屯于洛北石梁坞,归附者甚众;江州刺史郭默在永嘉之乱后,率遗众自任坞主,流民依附者甚众;平阳县侯李矩在刘渊进攻平阳时,被乡人推为坞主,东屯荥阳,远近多附之”可知,魏晋时期,地方官员利用其便利条件,成为坞主,并吸收社会闲散力量,说明当时地方豪强趁乱拥兵自立,B项正确;庄园经济兴起恰逢其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北方战乱明显多于南方,在材料中没有明确体现,排除C项;流民增多危及社会稳定,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4.如图所示历史事件()A.打开了中日两国交往的历史 B.证明中华文化对日本的影响C.开通了我国的海上丝绸之路 D.说明中日两国贸易由来已久〖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图示信息是日本派遣遣唐使的路线,日本派遣遣唐使有利于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遣唐使长期在中国居住、学习,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证明了中华文化对日本的影响,B项正确;中日交往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东汉政府与倭奴国建立外交关系,这是反映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最早记录,排除A项;汉朝开通了我国的海上丝绸之路,排除C项;材料是遣唐使来华的路线,与中日两国的贸易往来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5.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新变化是三位一体的整体”。下列表述符合这一特征的是()A.稻麦复种制五大名窑长途贩运 B.龙首渠工商食官支钉C.苏湖熟天下足手工工场十三行 D.玉米甘薯机户出资庄票〖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玉米甘薯属于农业引进的品种;机户出资属于手工业的资本主义萌芽;庄票属于商业。D项正确;五大名窑宋代已经有,排除A项;工商食官是春秋时期,排除B项;苏湖熟天下足在宋代,排除C项。故选D项。6.下图为1800~1850年间中国白银、制钱购买力的折线变动图。其中,促成1835~1850年间两者的购买力呈现出不同趋势的主要原因是A.传统制钱丧失竞争力 B.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C.中外经济联系的加强 D.白银开始成为主要流通货币〖答案〗C〖解析〗从1800~1850年间中国白银、制钱购买力的折线变动图可得出,随着中外贸易联系的加强,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因此在19世纪前期白银的购买力下降,但随着英国贩卖鸦片,中国的白银又大量流出,又使白银减少,购买力有所上升,因此出现波动,C项正确;A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出处于出超地位,排除B项;D项是在明朝,排除D项。故选C项。7.下表为五四运动后创办具有代表性的进步刊物。据此可知,五四运动后()刊名主持刊行年月出版地点宗旨(倾向)《星期评论》戴季陶等1919.6.8上海研究和介绍社会主义《少年中国》王光祈1919.7.1北京社会主义《湘江评论》毛泽东1919.7.14长沙宣传新思想《建设》孙中山1919.8上海研究革命理论和建设新中国方案A.走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共识 B.革命刊物成为报刊业的主流C.上海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 D.出现探寻救国新道路的趋势〖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后进步刊物宣传社会主义,说明出现探寻救国新道路的趋势,D项正确;“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表中只是部分刊物,不能得出革命刊物成为报刊业的主流,排除B项;表中只提到上海、北京和长沙三个城市,不能得出上海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排除C项。故选D项。8.近代前期,东北虽然拥有丰富的铁矿、煤炭和油页岩资源,但仍以榨油、面粉等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该地区的钢铁、机械和军工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钢铁产业甚至占据了全中国钢铁业的90%。这一变化反映出()A.东北地区矿产资源遭到掠夺 B.经济危机导致传统产业萎缩C.国民政府工业战略发生转变 D.钢铁工业成为东北主导产业〖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前期(东北)。据材料可知,东北地区在20世纪30年代重工业迅速发展,这是日本占领东北地区,掠夺东北的矿产资源,把东北地区变为其战争基地的结果,A项正确;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与传统产业萎缩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国民政府在30年代中期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也曾大力发展重工业,这与选项信息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未显示出东北地区不同产业发展的对比数据,看不出钢铁工业是否为东北地区的主导产业,排除D项。故选A项。9.如图是新中国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新建工业分布示意图。新建工业分布出现明显的变化基于()A.实行战略调整以应对严峻国际形势 B.致力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C.工业的区域分布重心已经发生转移 D.调整工业布局以期推进西部大开发〖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比较材料左右图片信息可知50年代的新建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而60、70年代的新建工业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华中地区,结合所学,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为加强国防力量,国家实施“三线建设”,在西南、西北等地大力开展国防工业建设,是应对国际形势进行的重大战略调整,A项正确;“一五计划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只可反映左图,排除B项;“重心已经发生转移”不合史实,工业的区域分布重心仍在沿海,排除C项;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始于2000年,排除D项。故选A项。10.如图为我国2007~2015年农村常住人口与农业户籍人口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变化趋势图。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A.城乡差别日渐缩小 B.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C.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D.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答案〗B〖解析〗由图示材料可知,农村常住人口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增长速度较快,而农业农业户籍人口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增长较慢,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呈现增长趋势,体现了因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导致农村人口数量减少,从而形成人口用地面积增加的局面,B项正确;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的增加主要是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导致的,这会进一步加剧城乡差别,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内容,排除C项、D项。故选B项。11.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有助于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同时也反映了一定时期人类活动的情况,如图为某国商人商业活动示意图。由此可知该国()A.对外贸易完全控制在国家手中 B.商人活动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C.商人垄断了跨洲的陆海交通线 D.商业活动推动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阿拉伯帝国)。据材料“巴格达”“麦加”“长安”及陆上、海上两条主要交通线可知,这是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阿拉伯商人足迹东至中国,西达西班牙、热那亚,南到非洲内陆,活动遍及中华文明区、阿拉伯文明区、欧洲文明区、非洲文明区,B项正确;“国家手中”不合史实,阿拉伯民间商人积极从事对外贸易,排除A项;“垄断了”不合史实,当时该范围内文明区的商人都参与着对外贸易,排除C项;“世界市场”不合史实,世界市场开始于新航路开辟后,排除D项。故选B项。12.2017年“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一度引发观展热潮。请你为如表中三件文物选择一个展厅名序号文物名称文物简介1环球航行纪念章1589年,英国为了庆祝英国航海家德雷克完成环球航行纪念章。2尼日利亚的“马尼拉钱币”16世纪早期主要欧洲制作,50个马尼拉钱币可以买一个非洲奴隶。3复式显微镜1650—1700年,出现在荷兰,英国人胡克借助该发明发现了植物细胞结构。A.文明的碰撞和融合 B.地理大发现的时代C.血与火年代 D.现实与浪漫的碰撞〖答案〗A〖解析〗材料“1589年,英国为了庆祝英国航海家德雷克完成环球航行的纪念章”“1650—1700年,复式显微镜出现在荷兰,英国人胡克借助该发明发现了植物细胞结构”体现的是各地区之间的文明交流碰撞,A正确;材料不光是新航路开辟,B排除;C指的是早期的殖民扩张,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13.从16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将北美土著居民划分为“高贵的野蛮人”和“邪恶的野蛮人”,20世纪以来,伴随着对多元文化与环境保护的重视,印第安人形象又变身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印第安人”。这种现象()A.反映文化的剧烈冲突 B.充斥着对印第安人的歧视与污蔑C.基于长期的文化偏见 D.说明对印第安人的认识逐渐客观〖答案〗C〖解析〗从“高贵的野蛮人”和“邪恶的野蛮人”到“生态印第安人”可以看出,基于长期对印第安人的偏见,使其对印第安人的集训一直停留在原始的生态的状态,即认为他们一直没有进入到近代文明的状态,C项正确;材料与文化冲突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20世纪以来对印第安人的文化偏见,而并不是污蔑,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对印第安人的认识并不客观,排除D项。故选C项。14.下图是苏联1928~1940年高等院校各专业学生人数分布情况。由此可知,当时的苏联()A.计划经济体制在逐步确立 B.努力顺应科技革命的潮流C.高等教育服务于经济建设 D.已经建立完备教育体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8-1940(苏联)。据题干图片可知,在1928-1940年高等院校各专业学生人数分布中,工程专业的人数处于遥遥领先的状态,这反映了这一时期高等教育发展要满足工业化建设的需要,C项正确;仅从高等院校的学生人数分布来看,无法判断出当时的经济体制,排除A项;科技革命出现于二战后,与材料时间不一致,排除B项;当时苏联的教育体系主要为工业化服务,并不完备,排除D项。故选C项。15.东非肯尼亚从百年前开始种植茶叶,1963年独立后逐渐发展成为全球茶叶生产和出口大国。肯尼亚茶叶种植与生产的历程可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这表明()A.茶叶的引进带有殖民化的色彩B.民族独立后其茶叶生产发展受阻C.多极化促进茶叶生产质的飞跃D.茶叶生产大大提升了其国际地位〖答案〗A〖解析〗肯尼亚曾是英国的殖民地,在被殖民期间引进茶叶,所以茶叶的引进带有殖民化色彩,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不能判断茶叶生产受阻,排除B项;从90年代开始茶叶种植全面发展并蓬勃繁荣,但无法表明与多极化有关,排除C项;茶叶的生产和出口并不能大大提升国际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16.1985年9月22日,美、日、英、法、德五国在纽约的广场酒店签署“广场协议”,规定:针对国际收支不平衡,各国共同介入市场,诱导美元对日元、马克等货币贬值。此后,各国央行纷纷加强对外汇市场的介入。这一经济现象说明()A.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 B.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得到各国认可C.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对衰落 D.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已确立起来〖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5年的西方国家。根据材料“各国央行纷纷加强对外汇市场的介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对衰落,各国介入外汇市场,C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是在1971年,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各国加入对外汇市场的介入,没有涉及国家干预经济模式,排除B项;当前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还没有确立起来,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624年,唐太宗下诏成立太医署。629年,地方性医学教育机构开始在某些州郡建立。至此,传统"师徒相授"模式有所改变。太医署非常重视考试,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每月、季及年都有考试,以评核成绩,并规定学习九年仍不合格者,即令退学。而医师们的升迁制度也是基于他们的成功治愈率。公元713年,地方政府可自行委任教师到这些地方医学院教授。公元723年,地方政府已被授权可指派医师为本地民众服务。——摘编自李成文《中医发展史》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医进入中国,中医学的有识之士迫于生存压力,提出了中医“科学化”的口号。北洋政府开设新式学校,但把中医药排除在教育体系之外,中医界人士意识到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遂有业界名流向政府请愿,也有一些人开始着手筹建学校。到了20世纪20年代,上海中国医学院、浙江中医专门学校等纷纷成立。学校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方面,高度重视传统经典的教授,如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开设了金匮要略等17门中医课程,也教授学生西医知识。中医在推行学校教育的同时,仍继承了师徒相传的模式,部分名医公开教学之余,仍带徒授业。民国中医学校重视临床能力培养,各校都设有临床实践季度,部分学校甚至安排半天课堂教学半天随师临床时间的教学模式。——摘编自朱建平《百年中医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医学教育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中医学教育得到发展的原因。〖答案〗(1)意义:提高了从医者的专业素养;有利于保障民众的健康;推动了传统医学在全国范围的推广与发展等。(2)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医学得到传播,对中医造成冲击;近代教育体系有所发展;中医进行教学体系改革;中医界有识之士的努力等。〖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依据材料“太医署非常重视考试,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可知提高了从医者的专业素养;由材料“医师们的升迁制度也是基于他们的成功治愈率”可知有利于保障民众的健康;由材料“地方政府已被授权可指派医师为本地民众服务”可知推动了传统医学在全国范围的推广与发展等。【小问2详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民国时期的中国。依据材料“鸦片战争后,西医进入中国,中医学的有识之士迫于生存压力,提出了中医‘科学化’的口号”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医学得到传播,对中医造成冲击,中医界有识之士的努力;由材料“北洋政府开设新式学校……20世纪20年代,上海中国医学院、浙江中医专门学校等纷纷成立”可知近代教育体系有所发展;根据材料“民国中医学校重视临床能力培养,各校都设有临床实践季度,部分学校甚至安排半天课堂教学半天随师临床实践的教学模式”可知中医进行教学体系改革。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美国加利福尼亚银行和上海欧美商会的赞助下,德国人李希霍芬(1833-1905)于1868-1872年间对中国做了7次考察,他考察了当时中国18个省中的11个。应商会要求,李希霍芬重点关注矿藏、交通等。考察过程中,他向普鲁士和北德意志联盟提出一系列外交建议和报告。他对山西尤为关注,对山西进行的地质勘探和调查是千百年来对山西首次进行的详细地质调查,为人们了解山西的地质条件和矿产储量开辟了大门。他的“山西的煤炭储量有18900亿吨,足供世界人民使用上千年”的推测,使国人第一次对山西的煤炭储量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也使山西这一煤铁之乡为世人所知。李氏之后,欧美人士之来华调查者踵相接。李希霍芬主张以开采煤田的形式,使外国资本更容易进入中国。――摘编自张泽念《李希霍芬调查与晚清山西矿业》材料二李希霍芬考察中国回国后,出版了五卷本《中国:亲身旅行及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该书主要谈及中亚及中国山脉的构造及其对居民迁徙的影响,其在中国东北、华北及西北各省的地质地理考察成果和中国古生物化石等,初步建立了中国南、北方大致的地层系统。在第一卷中,他首次提出“丝绸之路”一名。该书早年传入我国,成为我国地质科学事业发轫期之重要参考书。1933年,李希霍芬诞辰百周年纪念,中国近代地质事业创始人、奠基人之一的翁文灏先生发文指出,“中国地质学之巩固基础,实由德人李希霍芬氏奠之。”――摘编自潘云唐《李希霍芬在中国地质科学上的卓越贡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希霍芬中国考察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希霍芬中国考察的影响。〖答案〗(1)背景:鸦片战争后列强开始大规模侵华;列强扩大侵华愿望日益迫切;西方掀起科学考察热;德国工业革命,资产阶级注目国外,需要资本输出;商业组织关注中国的矿产资源等。(2)影响:为德国的侵华提供便利;刺激了西方对中国的进一步考察;加速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步伐。引发国人对山西矿产资源的关注与开发,客观上加速了向近代矿业发展的进程;推动中国近代地质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丝绸之路”的提法得到学界公认;促进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德国人李希霍芬(1833-1905)于1868-1872年间对中国做了7次考察”,可知李希霍芬的考察发生在清末,结合所学,当时的背景是鸦片战争后列强开始大规模侵华;根据材料“应商会要求,李希霍芬重点关注矿藏、交通等。考察过程中,他向普鲁士和北德意志联盟提出一系列外交建议和报告。……李希霍芬主张以开采煤田的形式,使外国资本更容易进入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李希霍芬考察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了解中国的矿藏、交通等情况,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掠夺工矿利权提供信息参考,反映列强扩大侵华愿望日益迫切,具体到李希霍芬直接服务的德国,德国当时正在进行工业革命,资产阶级注目国外,需要资本输出,商会等商业组织关注中国的矿产资源;根据材料“李氏之后,欧美人士之来华调查者踵相接”,可得出西方掀起科学考察热。(2)影响:根据材料“他向普鲁士和北德意志联盟提出一系列外交建议和报告”,得出为德国的侵华提供便利;根据材料“李氏之后,欧美人士之来华调查者踵相接”,可得出刺激了西方对中国的进一步考察;根据材料“李希霍芬主张以开采煤田的形式,使外国资本更容易进入中国”,得出加速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步伐;根据材料“为人们了解山西的地质条件和矿产储量开辟了大门……使山西这一煤铁之乡为世人所知”,结合所学,可得出引发国人对山西矿产资源的关注与开发,客观上加速了向近代矿业发展的进程;根据材料“李希霍芬考察中国回国后,出版了五卷本《中国:亲身旅行及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成为我国地质科学事业发轫期之重要参考书”,可得出推动中国近代地质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根据材料“他首次提出‘丝绸之路’一名”,结合所学可得出,李希霍芬“丝绸之路”的提法得到学界公认;综合材料信息可知,李希霍芬考察加深了外国对中国的了解,推动了中国的矿产、地质研究,促进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19.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打破了西方国家关于现代化发展模式和人类文明形态的话语垄断,蕴含着独特的中国基因和鲜明的中国特色,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下图为学者归纳的中国现代化的3种阶段演进特征——据仰义方、武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演进逻辑、鲜明特征与实践路径》根据材料选择其中一种阶段性演进特征,结合中国近现代史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指明选择,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答案〗示例

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是从被动响应到主动谋强的现代化。阐释: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伴随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中国人民对改造旧中国的问题进行了探索与反思。从“器物变革”“制度变革”再到“思想文化变革”的艰辛摸索,都是在列强侵华不断加剧,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背景下的被动响应,但无一不以失败告终。新中国成立后,为摆脱贫穷落后面貌,党领导人民实行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致力于把“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经济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创造性阐发了中国式现代化。〖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近现代史(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根据所学知识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是从被动响应到主动谋强的现代化。其次,结合近代史上中国面对不断严重的民族危机而进行的不同层次的救亡图存运动史实进行阐述,分别说明鸦片战争以后、新中国成立后以及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现代化道路的状况即可。说明鸦片战争以后,得出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伴随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中国人民对改造旧中国的问题进行了探索与反思。从“器物变革”“制度变革”再到“思想文化变革”的艰辛摸索,都是在列强侵华不断加剧,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背景下的被动响应,但无一不以失败告终。还说明新中国成立以后,得出党领导人民实行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致力于把“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经济和制度基础。最后,说明改革开放以后,得出我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创造性阐发了中国式现代化。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表所示为某学者对经济全球化的阶段划分。阶段时间范围相关史实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形成阶段约1500~1916年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的开辟;“三角贸易”的兴起与繁荣;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火车、汽船相继发明问世;汽车、电报、电话、飞机等相继问世,并投入使用;1869年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并被英法控制,1914年巴拿马运河正式通航并被美国控制两个平行世界市场阶段1917~1991年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二战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世界形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也进行着一定程度的合作,两个平行市场内部合作加深,各种形式的一体化得到发展;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新一轮的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走向体系化和制度化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至今世界局势得到缓和,各国都制定了适合本国发展的政策;各种新技术、新制度把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全球利益共享和责任共担进一步深化;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美国提出“美国优先”的口号,在国际事务中推行单边主义-整理自陈江生《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及中国机遇》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从另一个角度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进行分期,并分阶段加以阐释。(要求:角度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逻辑清晰。)〖答案〗示例角度:经济全球化推动主体的变化。阶段1:由西欧国家政权主导的阶段,约1500~约1840年。阐释:新航路开辟得到了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早期殖民争夺也主要是各国之间的军事斗争而非商战;西欧各国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国家干预商品生产和进出口税率;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排挤荷兰的航运业。阶段2:由资本主义企业主导的阶段,约1840~1944年。阐释:工业革命完成后,广大资本主义企业急于开拓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相继推行“自由主义”政策,撤销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特权贸易公司;保留半殖民地政治实体,以“门户开放”为口号的新殖民主义兴起。阶段3:由国家及国际组织主导的阶段,1945年至今。阐释:二战后,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全球性组织以及欧共体(欧盟)、东南亚国家联盟、石油输出国组织等区域性或行业性组织纷纷成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政府加强了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新兴民族国家独立后普遍重视以国家政权保护民族经济(埃及、巴拿马分别收回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主权)。〖解析〗依据材料“某学者对经济全球化的阶段划分”,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涉及的时间范围和主体:约1500~约1840年,主要是西欧国家政权主导;约1840~1944年,主要是资本主义企业主导;1945年至今,主要是国家及国际组织主导。进而得出经济全球化推动主体的变化。阐释:阶段一主要从支持新航路开辟的国家、早期殖民扩张,政府政策等方面分析西欧国家政权主导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市场发展。阶段二主要从工业革命、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政策以及新殖民主义等角度分析,资本主义企业充当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推动全球化的发展。阶段三主要从战后区域性或行业性组织、战后资本主义的宏观调控以及新兴民族国家独立后重视民族经济等角度分析国家及国际组织主导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023年湖南省岳阳市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下图是海南陵水桥山遗址出土的史前人类使用的磨制石纺轮。这可用来说明,海南()A.石器时代人们嗜好装饰品 B.新石器时代纺织业的发展C.先秦时期奴隶的辛勤劳作 D.旧石器时代农耕生活水平〖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海南陵水桥山遗址出土史前人类使用的磨制石纺轮,可以说明海南新石器时代纺织业的发展,B项正确;磨制石纺轮不属于装饰品,排除A项;材料内容未体现奴隶劳作,排除C项;磨制石纺轮可以说明新石器时代纺织业的发展,未体现旧石器时代农耕生活水平,排除D项。故选B项。2.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B.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C.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 D.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漕运线路的变化与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变化和经济重心南移有关,反映的是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故选C项;漕运线路的变化不仅与经济重心南迁有关,也与政治中心变迁有关,A项不全面,排除;国家疆域的扩大不是漕运线路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关中自然环境恶化是唐代以前影响漕运线路的原因,唐宋以后经济政治中心都迁移出关中,故排除D项。故选C。3.据史书记载,魏晋时期,晋朝将领魏浚在洛阳失陷后,屯于洛北石梁坞,归附者甚众;江州刺史郭默在永嘉之乱后,率遗众自任坞主,流民依附者甚众;平阳县侯李矩在刘渊进攻平阳时,被乡人推为坞主,东屯荥阳,远近多附之。这可以说明当时()A.庄园经济兴起恰逢其时 B.豪强势力趁乱拥兵自立C.北方战乱明显多于南方 D.流民增多危及社会稳定〖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魏晋时期,晋朝将领魏浚在洛阳失陷后,屯于洛北石梁坞,归附者甚众;江州刺史郭默在永嘉之乱后,率遗众自任坞主,流民依附者甚众;平阳县侯李矩在刘渊进攻平阳时,被乡人推为坞主,东屯荥阳,远近多附之”可知,魏晋时期,地方官员利用其便利条件,成为坞主,并吸收社会闲散力量,说明当时地方豪强趁乱拥兵自立,B项正确;庄园经济兴起恰逢其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北方战乱明显多于南方,在材料中没有明确体现,排除C项;流民增多危及社会稳定,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4.如图所示历史事件()A.打开了中日两国交往的历史 B.证明中华文化对日本的影响C.开通了我国的海上丝绸之路 D.说明中日两国贸易由来已久〖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图示信息是日本派遣遣唐使的路线,日本派遣遣唐使有利于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遣唐使长期在中国居住、学习,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证明了中华文化对日本的影响,B项正确;中日交往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东汉政府与倭奴国建立外交关系,这是反映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最早记录,排除A项;汉朝开通了我国的海上丝绸之路,排除C项;材料是遣唐使来华的路线,与中日两国的贸易往来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5.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新变化是三位一体的整体”。下列表述符合这一特征的是()A.稻麦复种制五大名窑长途贩运 B.龙首渠工商食官支钉C.苏湖熟天下足手工工场十三行 D.玉米甘薯机户出资庄票〖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玉米甘薯属于农业引进的品种;机户出资属于手工业的资本主义萌芽;庄票属于商业。D项正确;五大名窑宋代已经有,排除A项;工商食官是春秋时期,排除B项;苏湖熟天下足在宋代,排除C项。故选D项。6.下图为1800~1850年间中国白银、制钱购买力的折线变动图。其中,促成1835~1850年间两者的购买力呈现出不同趋势的主要原因是A.传统制钱丧失竞争力 B.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C.中外经济联系的加强 D.白银开始成为主要流通货币〖答案〗C〖解析〗从1800~1850年间中国白银、制钱购买力的折线变动图可得出,随着中外贸易联系的加强,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因此在19世纪前期白银的购买力下降,但随着英国贩卖鸦片,中国的白银又大量流出,又使白银减少,购买力有所上升,因此出现波动,C项正确;A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出处于出超地位,排除B项;D项是在明朝,排除D项。故选C项。7.下表为五四运动后创办具有代表性的进步刊物。据此可知,五四运动后()刊名主持刊行年月出版地点宗旨(倾向)《星期评论》戴季陶等1919.6.8上海研究和介绍社会主义《少年中国》王光祈1919.7.1北京社会主义《湘江评论》毛泽东1919.7.14长沙宣传新思想《建设》孙中山1919.8上海研究革命理论和建设新中国方案A.走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共识 B.革命刊物成为报刊业的主流C.上海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 D.出现探寻救国新道路的趋势〖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后进步刊物宣传社会主义,说明出现探寻救国新道路的趋势,D项正确;“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表中只是部分刊物,不能得出革命刊物成为报刊业的主流,排除B项;表中只提到上海、北京和长沙三个城市,不能得出上海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排除C项。故选D项。8.近代前期,东北虽然拥有丰富的铁矿、煤炭和油页岩资源,但仍以榨油、面粉等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该地区的钢铁、机械和军工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钢铁产业甚至占据了全中国钢铁业的90%。这一变化反映出()A.东北地区矿产资源遭到掠夺 B.经济危机导致传统产业萎缩C.国民政府工业战略发生转变 D.钢铁工业成为东北主导产业〖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前期(东北)。据材料可知,东北地区在20世纪30年代重工业迅速发展,这是日本占领东北地区,掠夺东北的矿产资源,把东北地区变为其战争基地的结果,A项正确;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与传统产业萎缩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国民政府在30年代中期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也曾大力发展重工业,这与选项信息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未显示出东北地区不同产业发展的对比数据,看不出钢铁工业是否为东北地区的主导产业,排除D项。故选A项。9.如图是新中国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新建工业分布示意图。新建工业分布出现明显的变化基于()A.实行战略调整以应对严峻国际形势 B.致力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C.工业的区域分布重心已经发生转移 D.调整工业布局以期推进西部大开发〖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比较材料左右图片信息可知50年代的新建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而60、70年代的新建工业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华中地区,结合所学,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为加强国防力量,国家实施“三线建设”,在西南、西北等地大力开展国防工业建设,是应对国际形势进行的重大战略调整,A项正确;“一五计划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只可反映左图,排除B项;“重心已经发生转移”不合史实,工业的区域分布重心仍在沿海,排除C项;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始于2000年,排除D项。故选A项。10.如图为我国2007~2015年农村常住人口与农业户籍人口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变化趋势图。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A.城乡差别日渐缩小 B.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C.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D.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答案〗B〖解析〗由图示材料可知,农村常住人口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增长速度较快,而农业农业户籍人口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增长较慢,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呈现增长趋势,体现了因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导致农村人口数量减少,从而形成人口用地面积增加的局面,B项正确;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的增加主要是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导致的,这会进一步加剧城乡差别,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内容,排除C项、D项。故选B项。11.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有助于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同时也反映了一定时期人类活动的情况,如图为某国商人商业活动示意图。由此可知该国()A.对外贸易完全控制在国家手中 B.商人活动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C.商人垄断了跨洲的陆海交通线 D.商业活动推动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阿拉伯帝国)。据材料“巴格达”“麦加”“长安”及陆上、海上两条主要交通线可知,这是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阿拉伯商人足迹东至中国,西达西班牙、热那亚,南到非洲内陆,活动遍及中华文明区、阿拉伯文明区、欧洲文明区、非洲文明区,B项正确;“国家手中”不合史实,阿拉伯民间商人积极从事对外贸易,排除A项;“垄断了”不合史实,当时该范围内文明区的商人都参与着对外贸易,排除C项;“世界市场”不合史实,世界市场开始于新航路开辟后,排除D项。故选B项。12.2017年“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一度引发观展热潮。请你为如表中三件文物选择一个展厅名序号文物名称文物简介1环球航行纪念章1589年,英国为了庆祝英国航海家德雷克完成环球航行纪念章。2尼日利亚的“马尼拉钱币”16世纪早期主要欧洲制作,50个马尼拉钱币可以买一个非洲奴隶。3复式显微镜1650—1700年,出现在荷兰,英国人胡克借助该发明发现了植物细胞结构。A.文明的碰撞和融合 B.地理大发现的时代C.血与火年代 D.现实与浪漫的碰撞〖答案〗A〖解析〗材料“1589年,英国为了庆祝英国航海家德雷克完成环球航行的纪念章”“1650—1700年,复式显微镜出现在荷兰,英国人胡克借助该发明发现了植物细胞结构”体现的是各地区之间的文明交流碰撞,A正确;材料不光是新航路开辟,B排除;C指的是早期的殖民扩张,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13.从16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将北美土著居民划分为“高贵的野蛮人”和“邪恶的野蛮人”,20世纪以来,伴随着对多元文化与环境保护的重视,印第安人形象又变身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印第安人”。这种现象()A.反映文化的剧烈冲突 B.充斥着对印第安人的歧视与污蔑C.基于长期的文化偏见 D.说明对印第安人的认识逐渐客观〖答案〗C〖解析〗从“高贵的野蛮人”和“邪恶的野蛮人”到“生态印第安人”可以看出,基于长期对印第安人的偏见,使其对印第安人的集训一直停留在原始的生态的状态,即认为他们一直没有进入到近代文明的状态,C项正确;材料与文化冲突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20世纪以来对印第安人的文化偏见,而并不是污蔑,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对印第安人的认识并不客观,排除D项。故选C项。14.下图是苏联1928~1940年高等院校各专业学生人数分布情况。由此可知,当时的苏联()A.计划经济体制在逐步确立 B.努力顺应科技革命的潮流C.高等教育服务于经济建设 D.已经建立完备教育体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8-1940(苏联)。据题干图片可知,在1928-1940年高等院校各专业学生人数分布中,工程专业的人数处于遥遥领先的状态,这反映了这一时期高等教育发展要满足工业化建设的需要,C项正确;仅从高等院校的学生人数分布来看,无法判断出当时的经济体制,排除A项;科技革命出现于二战后,与材料时间不一致,排除B项;当时苏联的教育体系主要为工业化服务,并不完备,排除D项。故选C项。15.东非肯尼亚从百年前开始种植茶叶,1963年独立后逐渐发展成为全球茶叶生产和出口大国。肯尼亚茶叶种植与生产的历程可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这表明()A.茶叶的引进带有殖民化的色彩B.民族独立后其茶叶生产发展受阻C.多极化促进茶叶生产质的飞跃D.茶叶生产大大提升了其国际地位〖答案〗A〖解析〗肯尼亚曾是英国的殖民地,在被殖民期间引进茶叶,所以茶叶的引进带有殖民化色彩,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不能判断茶叶生产受阻,排除B项;从90年代开始茶叶种植全面发展并蓬勃繁荣,但无法表明与多极化有关,排除C项;茶叶的生产和出口并不能大大提升国际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16.1985年9月22日,美、日、英、法、德五国在纽约的广场酒店签署“广场协议”,规定:针对国际收支不平衡,各国共同介入市场,诱导美元对日元、马克等货币贬值。此后,各国央行纷纷加强对外汇市场的介入。这一经济现象说明()A.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 B.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得到各国认可C.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对衰落 D.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已确立起来〖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5年的西方国家。根据材料“各国央行纷纷加强对外汇市场的介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对衰落,各国介入外汇市场,C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是在1971年,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各国加入对外汇市场的介入,没有涉及国家干预经济模式,排除B项;当前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还没有确立起来,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624年,唐太宗下诏成立太医署。629年,地方性医学教育机构开始在某些州郡建立。至此,传统"师徒相授"模式有所改变。太医署非常重视考试,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每月、季及年都有考试,以评核成绩,并规定学习九年仍不合格者,即令退学。而医师们的升迁制度也是基于他们的成功治愈率。公元713年,地方政府可自行委任教师到这些地方医学院教授。公元723年,地方政府已被授权可指派医师为本地民众服务。——摘编自李成文《中医发展史》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医进入中国,中医学的有识之士迫于生存压力,提出了中医“科学化”的口号。北洋政府开设新式学校,但把中医药排除在教育体系之外,中医界人士意识到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遂有业界名流向政府请愿,也有一些人开始着手筹建学校。到了20世纪20年代,上海中国医学院、浙江中医专门学校等纷纷成立。学校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方面,高度重视传统经典的教授,如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开设了金匮要略等17门中医课程,也教授学生西医知识。中医在推行学校教育的同时,仍继承了师徒相传的模式,部分名医公开教学之余,仍带徒授业。民国中医学校重视临床能力培养,各校都设有临床实践季度,部分学校甚至安排半天课堂教学半天随师临床时间的教学模式。——摘编自朱建平《百年中医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医学教育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中医学教育得到发展的原因。〖答案〗(1)意义:提高了从医者的专业素养;有利于保障民众的健康;推动了传统医学在全国范围的推广与发展等。(2)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医学得到传播,对中医造成冲击;近代教育体系有所发展;中医进行教学体系改革;中医界有识之士的努力等。〖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依据材料“太医署非常重视考试,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可知提高了从医者的专业素养;由材料“医师们的升迁制度也是基于他们的成功治愈率”可知有利于保障民众的健康;由材料“地方政府已被授权可指派医师为本地民众服务”可知推动了传统医学在全国范围的推广与发展等。【小问2详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民国时期的中国。依据材料“鸦片战争后,西医进入中国,中医学的有识之士迫于生存压力,提出了中医‘科学化’的口号”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医学得到传播,对中医造成冲击,中医界有识之士的努力;由材料“北洋政府开设新式学校……20世纪20年代,上海中国医学院、浙江中医专门学校等纷纷成立”可知近代教育体系有所发展;根据材料“民国中医学校重视临床能力培养,各校都设有临床实践季度,部分学校甚至安排半天课堂教学半天随师临床实践的教学模式”可知中医进行教学体系改革。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美国加利福尼亚银行和上海欧美商会的赞助下,德国人李希霍芬(1833-1905)于1868-1872年间对中国做了7次考察,他考察了当时中国18个省中的11个。应商会要求,李希霍芬重点关注矿藏、交通等。考察过程中,他向普鲁士和北德意志联盟提出一系列外交建议和报告。他对山西尤为关注,对山西进行的地质勘探和调查是千百年来对山西首次进行的详细地质调查,为人们了解山西的地质条件和矿产储量开辟了大门。他的“山西的煤炭储量有18900亿吨,足供世界人民使用上千年”的推测,使国人第一次对山西的煤炭储量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也使山西这一煤铁之乡为世人所知。李氏之后,欧美人士之来华调查者踵相接。李希霍芬主张以开采煤田的形式,使外国资本更容易进入中国。――摘编自张泽念《李希霍芬调查与晚清山西矿业》材料二李希霍芬考察中国回国后,出版了五卷本《中国:亲身旅行及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该书主要谈及中亚及中国山脉的构造及其对居民迁徙的影响,其在中国东北、华北及西北各省的地质地理考察成果和中国古生物化石等,初步建立了中国南、北方大致的地层系统。在第一卷中,他首次提出“丝绸之路”一名。该书早年传入我国,成为我国地质科学事业发轫期之重要参考书。1933年,李希霍芬诞辰百周年纪念,中国近代地质事业创始人、奠基人之一的翁文灏先生发文指出,“中国地质学之巩固基础,实由德人李希霍芬氏奠之。”――摘编自潘云唐《李希霍芬在中国地质科学上的卓越贡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希霍芬中国考察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希霍芬中国考察的影响。〖答案〗(1)背景:鸦片战争后列强开始大规模侵华;列强扩大侵华愿望日益迫切;西方掀起科学考察热;德国工业革命,资产阶级注目国外,需要资本输出;商业组织关注中国的矿产资源等。(2)影响:为德国的侵华提供便利;刺激了西方对中国的进一步考察;加速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步伐。引发国人对山西矿产资源的关注与开发,客观上加速了向近代矿业发展的进程;推动中国近代地质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丝绸之路”的提法得到学界公认;促进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德国人李希霍芬(1833-1905)于1868-1872年间对中国做了7次考察”,可知李希霍芬的考察发生在清末,结合所学,当时的背景是鸦片战争后列强开始大规模侵华;根据材料“应商会要求,李希霍芬重点关注矿藏、交通等。考察过程中,他向普鲁士和北德意志联盟提出一系列外交建议和报告。……李希霍芬主张以开采煤田的形式,使外国资本更容易进入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李希霍芬考察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了解中国的矿藏、交通等情况,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掠夺工矿利权提供信息参考,反映列强扩大侵华愿望日益迫切,具体到李希霍芬直接服务的德国,德国当时正在进行工业革命,资产阶级注目国外,需要资本输出,商会等商业组织关注中国的矿产资源;根据材料“李氏之后,欧美人士之来华调查者踵相接”,可得出西方掀起科学考察热。(2)影响:根据材料“他向普鲁士和北德意志联盟提出一系列外交建议和报告”,得出为德国的侵华提供便利;根据材料“李氏之后,欧美人士之来华调查者踵相接”,可得出刺激了西方对中国的进一步考察;根据材料“李希霍芬主张以开采煤田的形式,使外国资本更容易进入中国”,得出加速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步伐;根据材料“为人们了解山西的地质条件和矿产储量开辟了大门……使山西这一煤铁之乡为世人所知”,结合所学,可得出引发国人对山西矿产资源的关注与开发,客观上加速了向近代矿业发展的进程;根据材料“李希霍芬考察中国回国后,出版了五卷本《中国:亲身旅行及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成为我国地质科学事业发轫期之重要参考书”,可得出推动中国近代地质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根据材料“他首次提出‘丝绸之路’一名”,结合所学可得出,李希霍芬“丝绸之路”的提法得到学界公认;综合材料信息可知,李希霍芬考察加深了外国对中国的了解,推动了中国的矿产、地质研究,促进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19.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打破了西方国家关于现代化发展模式和人类文明形态的话语垄断,蕴含着独特的中国基因和鲜明的中国特色,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下图为学者归纳的中国现代化的3种阶段演进特征——据仰义方、武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演进逻辑、鲜明特征与实践路径》根据材料选择其中一种阶段性演进特征,结合中国近现代史进行简要阐释。(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