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_第1页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_第2页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_第3页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_第4页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1、观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

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初步学会按“潮来前、

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2.课件。(图文并茂、声乐结合)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奔“潮”,整体感知

L释题知“观潮”。

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

江大潮。“观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2.人文理“观潮”。

a.导^^。

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今天,

就让我们随着作者

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

b.读文。

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

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第二自

然段的第二句)

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

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

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

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

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二、品味“奇”,感觉奇观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读

一读,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a.点拨:句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

雷滚动。”

句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

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感悟形象: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眼看潮水来了,

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奇:

声音、形状)

b.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二

♦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品评“奇二

潮水的长。你懂“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潮头的高。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的水墙”这样的场面。

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

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

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点拨“移”字的精妙)

♦欣赏课件:同学们都谈得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

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

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

品读回味: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

词造句之功夫,我想大家会读得更好的,是吗?

♦对话追问: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启

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

♦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配乐朗读:“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平

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的还在后头!请往下读。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二

a.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b.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c.“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4.品读“潮来前”的“奇

a.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当然,

平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

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

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

b.引读: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三、深悟“奇”,回归整体

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

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

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

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第二课时

一、读文,理清层次

1.回忆;上节课我们品味了那“天下奇观”所带给我们壮观的景象、

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课文

三、四两个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在写什么?一、二、五自

然段又各写了什么?

分小组读段落。

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

序分段)

二、积累,课外拓展

1.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共有5处,相机点拔比喻句的样式。如:好像、犹如、形成)

2.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再

次回放全文的课件,图文并茂)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4.练习课堂作业。

5.课外拓展:(任选一题)

a.上网搜索、电子阅览、图书馆查找:我国其他“天下奇观”的景

点的资料和图片,相互交流。

b.合作研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可以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汇报

交流。

c.在时而奔腾咆哮、时而温婉低语的音乐声中,指导学生:

♦仿写描写景物具体的一个片断。

♦抒写自己的情感的一段话。

2.走月亮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中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

2、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培

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背诵第4自然段。

情感目标: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

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调动学生

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

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

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细节的能

力。

教学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

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

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

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生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妈妈一起散过步吗?你们去过什么

样的地方?当你和妈妈在一起时,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

再来感受一下吧。(板书课题:2、走月亮)

二、学习生字词

1、教师朗读课文,配以多媒体课件(文章伴随着钢琴曲

出示)。

2、学生自读课文。(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语言

障碍;再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最后点名

分段阅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3、分段检查(开火车分段朗读课文)。

4、交流不明白的词语。

此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云南、洱海、白族,使学生对

美丽的云南风景有初步的印象。

5、认读生词。(自读,指读,开火车读)

6、让学生说说自己记住生字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读课文,谁能说说“走月亮”是什么意思?

2、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这节课,让我们再次随着作者一起和阿妈手牵着漫

步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月亮”吧。

二、品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体会着月色下的美好意境自读课文,然后

找出最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并试一试谈谈自

己的感受。

(一)、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1、学生可能谈到秋天月夜的美好。

第二自然段:秋天“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

照亮了……照亮了……也照亮了……”

月光洒满人间,月光下的各种景物清晰而又静谧,这迷

人的月夜使“我”和阿妈感受到月夜景色的美好。

(让学生根据文本展开想象,月光还照亮了哪些地

方。)

第四自然段:“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

流着月光”。“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

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月光下的溪水清澈美丽,“我”和阿妈欣赏到清澈美丽

的溪水,闻到了溪水中山草和野花的香味,看到倒映在

溪水里的月亮,看到了鹅卵石间的无数个可爱的小水塘

和倒映在小水塘里的数不清的月亮。秋风轻拂,无数个

小水塘中的无数个小月亮随着微波轻轻摇荡。

(请学生描述自己通过文本所想象到的美景,并通过朗

读宣泄看到这般美丽的景色时的心情。)

第六、七自然段:我们走过了那么多的地方,耳闻秋虫

唱歌和夜鸟拍打翅膀的声音,嗅到了野花的香气和果园

里成熟了的果子的香气,目睹了沿途的美景和空中美丽

的月亮及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就像到了仙境一样。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①秋虫夜鸟此刻在做什么?

②你能想象一下果园里的景色吗?

③作者都嗅到了野花的香气,那她会看到怎样的景色

呢?

④引导学生想象第六自然段的两处省略号所蕴涵的

内容。)

2、当作者看到这么美丽迷人的景色时,内心会有什么感

受呢?

除了月夜下迷人的景色使小作者感到愉快、高兴,还有

没有其他原因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找一找。

第三自然段:在明亮、柔和的月光下,阿妈喜欢领着“我”

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漫步,我们手牵着手欣赏月下美丽

的景色,该有多么幸福哇!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漫步时的幸福心

情,理解作者的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读。)

第四自然段:阿妈领着“我”欣赏月下美丽清澈的小溪,

使“我”想起白天阿妈带着“我”到溪边嬉戏玩耍时好

玩儿的情景,更感到幸福甜蜜。

(教师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玩时的体验,来感受

作者此时幸福甜蜜的心情,并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宣泄出

来。)

第八自然段:在迷人的月下,阿妈拉着“我”的手,“我”

感到阿妈的手越来越温暖了。我们贴得很近,“我”都

闻得到阿妈身上那熟悉的气息,这让“我”深深地体会

到了母亲和孩子之间那种浓浓的亲情。

(引导学生回想和自己的妈妈在一起时的情景,感受妈

妈身上的温暖气息,并个性化的朗读。)

第八自然段:“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

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月儿牵着

闪烁的小星星走哇走,不就是在和阿妈与“我”比赛吗?

不,阿妈就是那美丽的月亮,“我”就是那闪烁的小星

星,我们已经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

(引导学生想象此时的景色,并个性化的朗读。)

3、可能学生在一个自然段中已经体会到了景色的美,也

体会到了情美,教师可随机进行指导。

三、调动学生的生活实际,谈感受

1、你有没有和妈妈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

在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班交流。

2、你有没有和家人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

在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随机点拨: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细

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会发现我们被浓浓的亲情

包围着,是那样的温暖,那样的幸福、快乐。

四、整体回顾

1、《走月亮》这篇文章用优美的文字,把我们带入了一个

诗情画意般的美景,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伴随着音乐,再读全文,用心

和阿妈一起走月亮!

2、让我们尝试着背诵第四自然段。

五、小练笔

说到亲情,我们眼前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小路上,妈

妈伸展双臂迎接蹒跚学步的幼儿;风雨中,爸爸手持雨

伞呵护着放学归来的孩子;月夜下,奶奶教小孙孙数天

上的星星……

在浓浓的亲情中,我们一步步长大成人。

这伴随生命每一刻的亲情,你感受到了吗?同学们想一

想,说一说,然后写在小本本上。

六、板书设计:

2、走月亮

月盘明亮月光柔和

走过:溪岸桥果园

(“我”和阿妈)看到:山树草花星星

闪烁美好景色浓浓亲情

听到:秋虫唱鸟拍翅

膀……

想到:洗衣裳做小船看水

3*现代诗二首

秋晚的江上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3.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教学重点: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难点:

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画,描绘一下看到的画面。

2、归纳: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3、这样一幅美景之下,会有怎样的文字呢?我们今天就一块儿来

学习一下这首短诗《秋晚的江上》。

二、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诵读

第一遍,读准字音

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3、提出问题

①如果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

明确:归鸟、夕阳、芦苇

②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明确: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

三、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刘大白(1880〜1932),原名金庆楼,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

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五四运动”前就开始写白话诗,是新

诗的倡导者之一。他的诗以描写民众疾苦之作影响最大,感情浓烈,

语言明快有力,通俗易懂,并以触及重大的社会问题和具有鲜明的乡

土色彩,而在“五四”时期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四、分析诗歌

1.问题:鸟儿要干什么?是什么样的状态?

明确:鸟儿归巢,倦了。

2.问题:“驮”字突出了什么?

明确: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进一步渲染绮丽的想象。

3.问题:“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

处?

明确:夸张;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4.问题:“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明确:拟人,“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

一丝生气。

5.问题:体会诗文的意蕴,找出情景相容的词

句。

明确:倦鸟、驮着、翻翅、掉落、妆成。

6.问题:从景色中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无比欣悦。

五、深入探究

1.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怎样的社会?

明确: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无自由、幸福可言。

2.在这样的情境下,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明确:流连景物、忘情山水、诗人瞬间高兴之感流露出来了。

3.齐读诗歌,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并试着把感情加入朗读中去。

六、小结

在这首小诗中出现的“倦鸟”、“斜阳”、“头白的芦苇”等等,均

系生机疲弱之象,而收句于“红颜”,又给人生机勃发之感。这“红

颜”,尽管只不过是“一瞬”,但因“头白”与“红颜”的强烈对比,

这“一瞬",又是辉映天地的、波澜壮阔的、激动人心的,是增加了

世界之美丽的。但可惜的是,对于芦苇而言,这“一瞬”,不过是得

益于“阳光”之“妆”啊,更不过是得益于把斜阳抖落在江上的“归

鸟”啊!故而在这“红颜”中,似乎又让人隐约感到了芦苇的几分羞

赧。在这仿佛自然天成,并不经意的收句中,竟也隐含着这样的人生

启迪,这无疑又进一步拓展丰富了这首小诗的意蕴空间。

七、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这首短诗。

八、板书设计:

秋晚的江上

倦鸟

斜阳

头白的芦苇

花牛歌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生字”罗、眠、霸、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

读诗歌。

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3、体会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花牛的图片)同学们认识图片上的动物吗?对,就是花牛,

有一位诗人写了一首关于花牛的诗,它就是(生齐读课题:花牛歌),

这位诗人是(生:徐志摩)

二、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一1931年11月19日),浙江海宁碳

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拧,字樵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三、初读诗歌,感悟诗中情感。

1.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和节奏。

2.欣赏配乐朗读,感受名家对诗歌感情的演绎。

思考:诗中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讨论后明确: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风光的热爱。

四、品读诗歌,深入感受诗歌的纯真美。

1.接龙读诗歌。

2.这首诗写了什么?

花牛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

3.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花牛呢?

花牛、草地、剪秋罗、白云、太阳、青峰

4.诗人描写了花牛在草地上的不同动作,分别是哪些?结果是什

么?

讨论后明确:坐---压扁了剪秋罗

眠---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走一一尾巴甩得滴溜溜

做梦一一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5.全诗一共四小节,每节都描写了一个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这四个画面。

①指名学生描述每个小节的画面。

②是根据学生的反馈加以指导。

6.学生再读全诗,品析诗歌的语言。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清新的语言、和谐的韵律、丰富的想象和

优美的意境。

全诗四节,每节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起首,诗人用简单明

朗、轻快活泼、一咏三叹的诗句形式,将草毡丛中的花牛行动景象巧

妙生动地展现,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在配乐声中齐读全诗。

六、课后语文活动,深化对诗歌的理解,训练思维能力。

1.搜集徐志摩相关的诗歌并朗读。

2.仿照《花牛歌》的句式,尝试写一首小诗。

七、板书设计:

花牛歌

坐压扁了剪秋罗

花牛在草地里眠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走尾巴甩得滴溜溜

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4*繁星

教学目标:

1.能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词语,积累描写繁星的词句。

2.能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了解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

的情景,理解其看繁星的感受,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学习拟人、排

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4.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自然,培养其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看繁星的感受,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学习拟人、排比

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

光芒。同学们,你爱看天上的繁星吗?每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

彩的星星时,你的心情如何?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文坛巨匠一

一巴金对繁星的观察和感受。

(媒体出示巴金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

都市人。代表作有《新生》《爱情的三部曲》《春天里的秋天》《激

流三部曲》,他的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

影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分小节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体验作者情感

1、默读课文,完成表格。(媒体出示)

时间地点看到的感受的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媒体出示)

在________,___________,我看着___________,感觉到

O

(时间)(地点)

在,我看着,感觉到

O

(时间)(地点)

在,我看着,感觉到

(时间)(地点)

3、为什么三次看星空情况和感受会不同?

明确:之所以不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

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了。

4、看着满天的繁星,“我”获得了怎样的乐趣?根据句式练习说话。

(媒体出示)看着满天的繁星,我。

5、文章之所以让我们一读再读,是因为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你

能找出来并读一读,品一品吗?

(大部分精彩语句在第3节,再读第三节,回味、感悟、交流。)

(媒体出示关键句)

拟人句一一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

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排比句一一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指导朗读。

四、小结课文,复习词语

1、请你写出几个描写星空的词语。(媒体出示)

例:星群密布

()()()

2、复习词语:(媒体出示)

纳凉星群密布静寂半明半昧摇摇欲坠梦幻

五、拓展延伸

1、将自己看繁星的经历写成一篇小散文。

2、画一幅星空图,并写上几句话。

六、板书设计

4、繁星

从前1家乡

三年前南京热爱大

自然,向往美好生活

如今海上

口语交际

——我们与环境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2.能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能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准备:

课件、环境污染的图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情境导入: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大自然中的美,

但老师前天却发现这么美的地方有几处不和谐的地方,我们一起来看

看好吗?(多媒体出示有关破坏环境的图片)

2.生谈看到图片后的感受。

二、想一想

1.我们身边还存在哪些环境问题?

2.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三、议一议

1.先在小组内交流。

2.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提醒: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

四、做一做

选出十项保护环境简单易行的做法,印成“保护环境小建议十

条”,张贴在学校、社区等地方的布告栏里。

习作一推荐一个好地方

第一课时作文指导

教学目标:

1、能清楚地介绍自己喜欢的一个地方。

2、能够抓住这个地方的特点来描写。

3、把重点的部分写具体。

4、能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

教学重点:

抓住地方的特点进行介绍。

教学准备:

自己喜欢的地方的景物的图片或游玩的照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情趣

师:同学们请欣赏一组图片。(课件播放:雄伟壮观的长城;世

人瞩目的天安门广场;广阔无边的大海;闻名遐迩的黄山……)再看

一组照片(课件播放:这是我登上北京香山顶峰的留下的精彩一刻;

这是我游北京的颐和园留下的回忆。这是2008年去北京我最喜欢的

两个地方。)同学们在假期是否也出去旅游了呢?是否也有自己喜欢

的地方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去过的地方,并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地

方在哪里,并能说出为什么?)

二、读题思考,弄清要求

(一)过渡:同学们愿意把你喜欢的地方介绍给大家吗?(想)那么,

你打算怎样介绍这个地方呢?

1、你准备推荐哪个地方?

2、这个地方在哪里?

3、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二)看书13页举的例子,总结方法。

1、描写地方的环境(景色)。

2、描写地方的历史。

3、描写地方的生活。

4、描写地方的食物。

5、描写地方的人们。

三、口头交流,为写铺垫

过渡:知道怎样把喜欢的地方介绍给大家了吧?下面就请同学们

思考一下,你怎样把你喜欢的地方有条理的,抓住重点,抓住特点地

介绍给大家。

1、先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2、在班级交流,互相评议。

四、布局谋篇,读写结合

1、写作文前先有个思路,应该怎么写呢?

2、你的这篇文章打算怎么写?在作文草稿本上列一个提纲。

3、交流提纲。

五、静心习作,评议草稿

1、起草作文,教师巡视。

2、分享草稿,

3、誉写习作。

第二课时作文讲评

教学目标:

结合讲评,认真修改习作。

教学方法:

小组交流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展示活动前,师生共同设计布置展示区域,陈列展示物品。

教学过程:

一、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1、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用多媒体展示优秀习作,小作者

朗读自己的文章。

2、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议:

a.内容充实具体。

b.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c.运用了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语句通顺。

d.正确使用标点,不写错别字。

二、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前后四人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议。

三、修改誉写,张贴展览、发表

1、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

2、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展览。

3、鼓励学生投稿。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品味本组课文的语言,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2.引导学生描述画面。

3.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4.熟读并背诵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品味本组课文的语言,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2.熟读并背诵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描述画面。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围绕教材中提示的不同角度,小组内交流本组课文的语言美。

2.全班交流、展示。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二、语句段运用

O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和同学交流。

人声鼎沸锣鼓喧天震耳欲聋响彻云霄

低声细语窃窃私语鸦雀无声悄无声息

1.读一读,正确读准每个词语的字音。

2.自主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不知道的词语查字典。

3.小组交流讨论看到词语想象的画面。

O选一个事物,用上一两个加点的词语描述它,再写下来。

风烟花霎町顿町忽您

雷雨小狗过了一会儿一会儿功夫

1.读加点的词语,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2.选择一个事物,用上一两个加点的词语描述它,并写下来。

3.小组内交流,将自己写的内容读给小组其它成员听。

4.小组再派代表选取一篇佳作,在全班内交流。

三、书写提示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1.默读书写提示,注意书写要求。

2.根据书写提示,自己动手写一写。

四、日积月累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结合生字注音,自读古诗。

2.全班齐读。

3.指名读。

4.说说诗句大意,想象画面。

5.自读尝试背诵。

6.在小组里检查背诵;进行背诵竞赛。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准确把握五粒豆的语言,内心活动。

2、分角色朗读,体会童话魅力。

3、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之前都读过哪些童话大师的童话故事呢?说起童

话,我们不得不想到被誉为“现代童话之父”的安徒生,今天我们就

来学习他的一篇童话故事《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二、初读文章,认识字词

1、交流精彩导读:了解安徒生写这篇童话时的一个小故事。

2、自由读文,读通句子。

3、检查初读情况。

三、再读文章,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思考: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中都发生了什么事?

2、读后小组交流:你了解了些什么?有什么感受?

3、全班交流:

(1)你体会到了什么?

(2)提出疑难问题。

四、角色体验,品读感悟

1、创设情境,练习对话。

(1)这个童话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他们说了一些什么呢?默读课文,

将对话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

(2)自主练习朗读各位童话人物的“台词”,体会他们的内心活动。

(3)小组分角色朗读。

2、合作表演,集体交流

(1)师演病孩子的妈妈,师生合作朗读对话。

(2)推选小演员,带上头饰,合作“配音”朗读表演。

五、放飞想象,延伸拓展

1、假如你是豆荚里的一粒小豆,你会说些什么?你会怎么做?

2、小豆荚们这么可爱,你一定有很多话对小豆们说,先说一说。

3、把你说的写下来。

六、课后作业

1.五粒豌豆的命运各不相同,如果是你的话,你愿意做哪一粒豌豆,

为什么?

2.回家把故事讲给家人听,与他们一起分享。

6、蝙蝠和雷达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蝙”“蝠”等13个生字,会写“达”“蚊”等14个

生字。

2.了解飞机夜间能够安全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引

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事物,并从中也得到启示,激发学生从小

爱科学的兴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1.弄清人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才能够让飞机也在夜里

安全飞行的。

2.练习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弄清蝙蝠夜间飞行和飞机夜航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分两步出现)

1.介绍蝙蝠(播放有关蝙蝠的多媒体资料)

2.简介雷达(播放有关雷达的多媒体资料)

3.引导学生思考课题:蝙蝠是一种夜间飞行的哺乳动物,雷达却

是一种现代化的推测装置,它们是不是同一类事物呢?(不是)课题用

一个“和”字把蝙蝠和雷达两种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块儿了,为什么

会联系在一块呢?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让我们通过今天

的学习来弄清楚这个问题。

二、检查自学生字词情况。

1.多媒体播放生字词,检查学生读音情况,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有困难的可查字典。

2.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1)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本课指眼光尖锐。

(2)反复:①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②颠过来倒过去。③重复

的情况。

找出课文中带有“反复”的句子读一读。多媒体出示句子“科学

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在这里,

“反复”就是第①种解释。

(3)证明:①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

②证明书和证明信。

同样从文中找出带有“证明”的句子。多媒体出示句子“三次不

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

起来探路的。”应选①。

3.自由读课文。要求流畅、读准字音。

4.理解了生字词,现在让我们玩一个小小的游戏。

(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然后用毛巾蒙住他的眼睛。)

现在,请这位同学走回自己的座位,(学生走)同学们,为

什么他会撞到桌椅呢?(生答)是的,同学们都很聪明,是因为这位

同学被蒙住了眼睛。既然眼睛那么重要,那么现在请大家想想,如果

我们没有了眼睛,走路的时候怎么才可以避开障碍物呢?好,现在让

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一《蝙蝠与雷达》。

三、讲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1、2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1.“第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自然段描述一架飞机在夜航。)

2.“夜航”,同学们刚刚提到了这个词语,那为什么飞机能在黑夜

中安全飞行?

书本中有这样的话吗?它是怎么解释的?现在请大家认真阅

读,然后找出答案。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

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3.在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是重点词语呢?

(“启示”,多媒体播放)

4.那么第1、2自然段写了什么呢?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

(飞机夜航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二)那么同学们现在觉得课文接下来的会怎么写呢?谁来回答老师

这个问题呢?

(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

启示的?)

1.下面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科学家探索蝙蝠夜间飞

行的奥秘?然后4人一小组进行讨论。

(课文第四至第6自然段写了这个内容)

2.下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3自然段。其他同学带着问题思考:

这一自然段写的什么内容?

(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引起了科学家的思考。)

3.从哪儿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画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

解。

(夜间飞行能捕捉极小的飞虫,从来不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

根极细的电线,也能灵巧地避开。)

请同学们朗读有关句子,想象蝙蝠夜行的高超本领。

4.这些引起了科学家怎样的思考?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想想蝙蝠的眼睛是不是非常敏锐,在漆

黑的夜里能看清楚所有的东西?

5.看书上是怎么说的?请大家齐声朗读,读出疑问的语气。

6.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做了三次实验,每次实验的目的

是什么?用了什么方法?结果怎样?

(让同学们4人一小组一起讨论学习第四、五两个自然段。事先每

组发一张表,讨论后集体填表。)

第一次实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眼睛。

方法: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

许多铃铛。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结果:铃铛一个也没响。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眼睛无关。

第二次实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耳朵。

方法: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屋里飞。

结果:蝙蝠就像没头苍绳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

响个不停。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耳朵有关。

第三次实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嘴。

方法: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里飞。

结果:同实验二。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嘴有关。

7.汇报填表情况。

试验顺

试验方式试验结果试验结论

把蝙蝠眼睛蒙上,让它蝙蝠夜间

铃铛一个也没响,绳子一根K

第一次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铃行,靠的不

也没碰着。

铛的屋子里t是眼睛,而

蝙蝠到处舌L撞,铃铛响个不是嘴和耳朵

第二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停。配合起来探

第三次把蝙蝠的嘴巴封住。蝙蝠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路的。

8.科学家在这三次不同的实验中证明了什么?

(齐读: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

起来探路的。)

9.“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来探路的。”

(多媒体播放)这个结论与书上的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更科学?同学

们联系两次实验去思考一下。

(丢掉“配合”不科学,因为第二次和第三次两次实验,分别塞

住耳朵,封住嘴,也就是说单独将嘴或耳朵露在外面,但蝙蝠都失去

了暗中探路的本领,这说明探路时靠的是这两样器官同时发挥作用,

所以课文上用上“配合”是科学的。)

(三)指导朗读第4、5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蝙蝠夜行探路靠的是嘴耳配合,

那么蝙蝠到底口耳是怎样配合的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

二、讲读课文。

1.指名读第6自然段,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口耳配

合起来夜行探路的。

(先同桌互相讨论,再举手回答问题。)

学生说时,老师要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2.下面哪位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捕捉小飞虫

的?或蝙蝠是怎样避开极细的电线的?

3.那么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科学家揭示出蝙蝠夜行的秘密是

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的?

请同学们细细地体会“反复研究”一词。“反复研究”就是:

一遍又一遍地研究。

4.你们能想象出科学家是怎样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研究的吗?

5.教师小结:任何一项科学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都是科学家

们反复研究,经过无数次失败,无数次地总结经验教训。无数次地再

实验才得来的,只有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人才能够摘下

科学王冠上的一颗颗闪闪发光的宝珠。

6.老师读第6自然段第一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

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全体同学齐读后三句:它一边飞,一边从

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作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

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

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7.科学家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夜行探路的秘密。科学家从这个

秘密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4人一组讨论,试着画出示意图。指三或四个组的代表在黑板

上板演并加以说明。)

8.看第6自然段,蝙蝠是怎么探路的?与飞机比较,然后画出示

意图。

9.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说说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

到的启示。为什么?

(雷达探路的道理是从蝙蝠夜行探路的道理得来的,所以说飞机

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三、指导分段,练习归纳段落大意。

1.指导分段:

仔细看每个自然段,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说的是一个具体的意

思?(小组讨论)全文可分为三大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

第二段:第3至第6自然段;

第三段:第7、8自然段。

2.指导归纳第二段段意。

把课文分成三段,在下面的内容中选择第二段的段意,用“

表示。

(1)科学家做了三次实验。

(2)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

(3)科学家做了三次实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

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选择(3),因为(3)准确、全面、正确。)

3.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学习了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许多科学技术都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创造出来的。)

4.你知道人们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还发明创造过什么?

5.激发兴趣。

同学们,希望你们从更多的生物中,得到更多的启示,有更多

的发明创造,希望你们像一只只雄鹰展翅飞翔在科学的蓝天上,未来

的科学家就在我们中间。

四.作业布置。

阅读有关动、植物秘密的书籍,仿照《蝙蝠和雷达》的写法,谢谢自

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出来的小发明。

五.板书设计、

蝙蝠障碍物•

天线发出无线电波~

---------

雷达^__一一一障碍物〃

荧光屏回来“

7、呼风唤雨的世纪

教学目标:

1.认识“唤”“技”等12个生字,会写“唤”“纪”等13个生

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4.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

趣。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

课件、搜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打开冰箱取饮料的

时候,当你拨通电话与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

候……你能感觉到什么?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简单介绍作者路甬祥及本文的写作意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生词,读通课文。

2.默读全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是围绕

那一段写的?用””划出来。

三、抓住重点,深悟课文。

1.直入中心,引导质疑。(出示: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

纪。)这句话自成一段,简要地点明了课文的中心。

学生齐读语句,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句话质疑。

2.细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设问句。理解“发明”和“发

现”、“一百年”和“上百万年”的区别。

3.指导学生自学第三、四自然段。

自学提示(出示课件):

动笔画画:划出描写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的生活状态和

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语句。

用心想想:课文用了什么方法向我们介绍了20世纪人类科

学技术成就的?用这样的方法写有什么好处?

小组交流:把你的学习收获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分享。

学生自学,教师参与小组学习,巡视指导。

教师提出汇报要求,学生汇报自学收获。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

理解农耕社会。

理解重点句子: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

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结合第四段内容,进一步理解“发明”和“发现二(课件出

示相关图片)

体会对比的说明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

变化和好处。

学生举出其它的科技成就。(课件出示展示科技成就的图

片。)

指导朗读。

总结写法和说明方法运用的好处。

4.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齐读。思考:你认为20世纪是一个怎样的世纪呢?

(课件出示)20世纪是一个的世纪。

同桌交流,补充空白。

(2)学生畅想21世纪的科技发展,畅谈心中的奇思妙想。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超市。

1.把你的奇思妙想动笔画下来,讲给爸爸妈妈或长辈听,听

取他们意见和建议。然后运用今天学到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练笔《我

的奇思妙想》。

2.做一份名为《科技天地》的剪贴报或手抄报,全班展评。

六、板书设计:

7、呼风唤雨的世纪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人类

/\

科技一发现和发明

8.*蝴蝶的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3.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优美,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2.激发学生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去探索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引导点拨法、合作探究法、朗读理解法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幻灯片出示蝴蝶图片、最后定格下雨的图片。

过渡:花丛中、阳光下,小动物们在自由自在地翩翩起舞。突然,

天空中电闪雷鸣下起了大雨,蝴蝶的家在哪里?这节课,就让我们跟

随作者一起去探寻蝴蝶的家。

二、课文初读: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学习生字、理解生词。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层次。

三、自学:课前预习。

四、讨论:小组交流预习情况,要求:

1.先在组内,组长组织检查预习情况,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认读,识

记方法,词语理解。

2.小组交流不懂的词语,共同解决。

3.小组确定发言方式,准备进行小组展示。

五、答疑

1.小组展示读课文,相机纠正字音。

2.教师出示课件,检查学生的词语理解和识字情况,对难写生字进行

相机指导。(1)认读词语:躲避震撼喧嚷轻盈玷污。

(2)交流对词语的理解。震撼喧嚷轻盈玷污。

(3)出示单个的要求会认的生字,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

识字和巩固汉字,交流自己的记忆方法。

(4)抽查学生对单个字的认读情况,边读边组词。(自由读、指名读、

开火车读)(5)指导书写生字你在识记这些词语的过程

中,你觉得哪些词语比较难记?识记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识

字,重视对学生自主识字的引导和交流,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3.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读完了,文章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

么?

五、自测

六、自结: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一)回顾课文内容: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继续学习《蝴蝶

的家》这一课。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抓住文中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

3.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优美,积累背诵。

二、自学

(一)出示自学提示:(一分钟)

1.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为蝴蝶担心着急的呢?划出

有关的词句,在空白处写写你的感受。再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2.学生自学:学生根据自学提示,独立思考,自己作答案。不懂的地

方,留待下一步解决。(五分钟)

三、讨论

学生前后左右每四人为一组共同讨论和研究在自学中没有解决的问

题,寻求答案。

四、答疑、预设:

(一)第一自然段恶劣自然环境的中作者为蝴蝶担心。“我常想,下

大雨的时候,青鸟、麻雀、这些鸟都要躲避起来,蝴蝶怎么办呢?”

1.抓词语:“常想”一一他总这样想,一直为蝴蝶担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