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解析版)_第1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解析版)_第2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解析版)_第3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解析版)_第4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课明朝的灭亡一、选择题(历史解释)1.直接被农民起义推翻的王朝是()A.西汉 B.唐朝 C.明朝 D.清朝【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朝末年爆发农民起义,最终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C项正确;西汉是被王莽篡权,走向灭亡,排除A项;907年,朱温废除唐哀帝,建立后梁,唐朝灭亡,排除B项;清朝是被辛亥革命推翻的,排除D项。故选C项。(历史解释)2.1644年,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这场农民起义是(

)A.大泽乡起义 B.黄巾起义 C.黄巢起义 D.李自成起义【答案】D【解析】根据“1644年,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44年,百万大军在李自成的统一指挥下,对北京城发起猛烈进攻,不到两天就攻进城内,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D项正确;大泽乡起义打击了秦朝的统治,排除A项;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排除B项;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历史解释)3.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关于古代农民起义的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陈胜、吴广起义后建立“张楚”政权B.184年,张角等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C.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D.政治腐败和财政危机是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重要原因【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政治腐败和财政危机是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重要原因”,是对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重要原因的解释,属于历史解释,D项正确;历史史实,是指已经发生过的客观事实,它包括了历史上各种人物和各种事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因此,“陈胜、吴广起义后建立‘张楚’政权”、“184年,张角等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均是对相关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BC项。故选D项。(史料实证)4.有一首歌谣这样唱道:“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李自成),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该“闯王”领导的军队(

)A.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B.与明军在山海关交战失利C.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D.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中“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李自成),闯王来时不纳粮。”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末年,发生李自成起义,他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C项正确;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的是辛亥革命,排除A项;李自成与清军在山海关交战失利,排除B项;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与史实不符,李自成的起义没有完成全国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历史解释)5.图中的他英勇善战,成为起义队伍的领袖,人称“李闯王”,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这位“闯王”建立政权的地点和国号分别是(

)A.西安、大顺 B.北京、大顺 C.西安、大清 D.北京、大清【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李闯王”和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末年爆发了李自成起义,李自成被人称为“李闯王”,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A项正确;李自成起义在西安建立政权,排除B项;皇太极建立大清,排除C项;李自成起义在西安建立政权,皇太极建立了大清,排除D项。故选A项。(唯物史观)6.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队伍很快发展到100多万人。他提出了哪一口号,赢得了人民的拥护(

)A.“均田免赋” B.“替天行道”C.“高筑墙、缓称王” D.“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明末政治腐败严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队伍很快发展到100多万人,他提出了“均田免赋”口号,得到人民的拥护,A项正确;《水浒传》里,梁山有一面杏黄大旗,上书“替天行道”,排除B项;“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出自明太祖征求学士朱升对他平定天下战略方针的意见,排除C项;“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出自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排除D项。故选A项。(唯物史观)7.建构历史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关于下面示意图中”?”的主题表达最恰当的是(

)A.吴三桂降清 B.皇太极继续进攻明朝 C.李自成起义 D.崇祯帝自缢【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末年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爆发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口号,1644年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1644年4月攻占北京,明朝灭亡,C项正确;吴三桂降清不符合材料中“均田免赋”等信息,排除A项;皇太极建立清朝不符合材料中“均田免赋”等信息,排除B项;崇祯帝自缢宣告明朝灭亡,排除D项。故选C项。(史料实证)8.“万历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三年,共增赋五百二十万:崇祯三年,又加赋一百六十万两,共六百八十万,谓之辽饷。后来又加练饷、剿饷,先后共加赋一千六百七十万……明朝这个天下,自然是无从收拾了。”由上述材料得出李自成起义的原因是(

)A.明朝末年政治腐败 B.明朝社会动荡 C.明朝赋税繁重 D.明朝劳役繁重【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万历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三年,共增赋五百二十万;崇祯三年,又加赋一百六十万两,共六百八十万,谓之辽饷。后来又加练饷、剿饷,先后共加赋一千六百七十万”可知,明朝末年朝廷赋税不断增加,且还有辽饷、练饷、剿饷,说明明朝赋税繁重,C项正确;明朝末年政治腐败主要体现在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机构瘫痪,政事乏力。皇室内部又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结党营私,争权夺利,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明朝社会动荡表现在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皇室、贵族等疯狂兼并土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项;题干信息反映的是赋税繁重,并非徭役繁重,排除D项。故选C项。(历史解释)9.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他的建立者是()A.李自成 B.努尔哈赤 C.皇太极 D.顺治帝【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7世纪初,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国,史称后金。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1636年改国号为清,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C项正确,排除B项;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排除A项;顺治帝是中国清王朝入关后的第一代皇帝。排除D项。故选C项。(史料实证)10.在起义的过程中,起义军领袖提出“均田免赋”“平买平卖”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当时还流行“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民谣。其部队逐渐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材料中的“起义”()A.保障了东南沿海人民安全 B.沉重打击荷兰殖民者C.给唐朝统治者以致命打击 D.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答案】D【解析】由材料“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起义是李自成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接着,李自成挥师北上,直抵北京。1644年4月,起义军进攻北京,明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D项正确;保障了东南沿海人民安全,与李自成起义无关,排除A项;郑成功收复台湾,沉重打击荷兰殖民者,排除B项;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者以致命打击,排除C项。故选D项。(时空观念)11.在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中,爆发过数百次农民战争。这种农民战争是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将下列反映农民起义图片的序号与相关历史人物前的字母符号连接,正确的一组是(

)A.①﹣c②﹣a③﹣b B.①﹣c②﹣b③﹣aC.①﹣b②﹣c③﹣a D.①﹣a②﹣b③﹣c【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陈胜、吴广领导了秦末农民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东汉末年,张角领导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即黄巾起义,打击了东汉政权;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了明末农民起义,推翻了明朝的统治。B项对应连接符合题意,B项正确;ACD项连接不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唯物史观)12.明末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阶级矛盾尖锐。这叙述的是明末李自成起义的(

)A.背景 B.过程 C.意义 D.局限【答案】A【解析】由材料“明末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阶级矛盾尖锐”可知,这显然描述的是李自成起义的背景,正是由于明末政治腐败和阶级矛盾尖锐引发了明末农民起义,A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李自成起义的过程、意义和局限,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史料实证)13.“明朝日趋衰败,官府多次增加赋税和各种杂税,土地兼并恶性发展,大量农民破产逃亡。”这里论述的是(

)A.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B.明朝灭亡的结果C.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D.清朝建立的原因【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末期,天灾人祸不断发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导致明末农民起义爆发,题干论述的是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C项正确;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宋朝,排除A项;题干论述的是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不是明朝灭亡的结果,也不是清朝建立的原因,排除BD项。故选C项。(史料实证)14.皇室成员、各级官吏及地主豪绅疯狂地兼并土地和加重赋役,当时仅江南苏淞地区,十分之九的农民都是没有土地的佃农,租赋之重使佃农“至有今日完租,而明日乞贷者”。这说明明朝灭亡的原因是()A.阶级矛盾尖锐 B.君主统治暴虐 C.刑罚异常严苛 D.自然灾害严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皇室成员、各级官吏及地主豪绅疯狂地兼并土地和加重赋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中叶以后,皇室成员、各级官吏及地主豪绅们奢侈成风,疯狂地兼并土地和加重赋役,绝大部分农民都是没有土地的佃农,而且租赋之重使农民几乎无法生活下去,造成大量流民的出现,明朝的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最终导致明末农民起义,明朝农民起义而灭亡,A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明朝的土地兼并和赋役沉重导致阶级矛盾尖锐,没有体现君主统治暴虐、也没有涉及刑罚严苛和自然灾害,排除BCD项。故选A项。(家国情怀)15.清朝初年,统治者修建了“历代帝王庙”,每年定期对包括伏羲、周武王、汉高祖、唐太宗、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明太祖等历代21位帝王进行祭祀,对散落在清朝版图中的40处历代帝王陵寝也定期祭祀。这表明清朝(

)A.力图汇入中华文明正统谱系 B.实现了各民族间的平等C.确立了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 D.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伏羲、周武王、汉高祖、唐太宗、明太祖”可知,这是说,从早期华夏族到汉族,产生过很多民族政权,但通常以占据中原的华夏族或汉族政权为正统,清朝是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政权,它祭祀这些政权的帝王,体现出对正统政权的认同,这说明,清朝力图汇入中华文明正统谱系,A项正确;祭祀前朝帝王,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不能体现实现了各民族间的平等,与清朝确立了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无关,也与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史料实证)16.《陕西通志》卷八六记载了1628年(崇祯帝年间)陕北人民的生活情况:“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殆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可用于探究(

)A.吴三桂引清军入关的原因 B.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C.明末土地兼并严重的原因 D.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可知,体现了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灾难深重的广大农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纷纷发动起义,反抗朝廷的统治,因此题干信息可以佐证明末农民起义发生的原因,B项正确;吴三桂引清军入关的原因与百姓无关,排除A项;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排除C项;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李自成起义,排除D项。故选B项。(时空观念)17.电视剧《太祖秘史》展现了一代君王努尔哈赤史诗般波澜壮阔的一生。在这部剧中,大家可以看到努尔哈赤建立的宏图伟业是(

)①统一女真各部②建立后金政权③改女真族名为满洲④建立大清政权,统一全国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这促进了女真族的发展,A项正确;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建立大清政权,排除③④,排除包括③或④的BCD项。故选A项。二、综合题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武宗将政事交给宦官刘瑾处理,自己在宫中纵情享乐,还四处游玩……明熹宗爱好木工,成年累月像木匠一样制作木器,朝政全都交给宦官魏忠贤。于是,魏忠贤权倾朝野,人称“九千岁”。(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现象造成的后果。材料二:(明朝末年)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村无吠犬,尚敲催追之门;树有啼鹊,尽洒鞭扑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常闻鬼哭。——《豫变纪略》(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末年出现“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这一现象的原因。材料三:李自成起义军屡遭挫折,几起几落,后来他提出“均田免赋”,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把对土地的要求作为一个口号明确提出。举着“均田免赋”的大旗,起义军所到之处,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队伍迅速壮大,次年正月,攻克中原重镇洛阳,部队人数也达百万之众,并在很短的时间里横扫中原和西北的广大地区,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占领西安。(3)据材料三,概括“均田免赋”口号的作用。(4)据上述材料和问题,请概括一个主题。【答案】(1)现象: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后果: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更是结党营私,争权夺利。(2)明末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流离失所;自然灾害严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3)激发百姓热情,扩大起义队伍。(4)明朝灭亡的原因。【解析】(1)现象:据材料“明武宗将政事交给宦官刘瑾处理,自己在宫中纵情享乐,还四处游玩……明熹宗爱好木工,成年累月像木匠一样制作木器,朝政全都交给宦官魏忠贤”并结合所学可知,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后果:据所学可从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更是结党营私,争权夺利等角度回答。(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明末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流离失所;自然灾害严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等角度回答。(3)据材料“举着‘均田免赋’的大旗,起义军所到之处,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队伍迅速壮大”可知,“均田免赋”口号激发百姓热情,扩大起义队伍。(4)据材料一可知,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从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更是结党营私,争权夺利等。而材料二反映的是明末土地兼并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材料三反映的明末农民起义。三则材料的共同主题是:明朝灭亡的原因。19.阅读史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蜀昔有沃野之说……近为王府有者什七,军屯什二,民间仅什一而已。——《明神宗实录》材料二: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殆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陕西通志》材料三:开仓而赈饥民,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豫变纪略》(1)史料一反映了明朝后期的什么社会问题?(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史料二反映了当时的农民处在什么样的状况下。(3)史料三反映李自成大赈饥民。请向李自成起义军在起义中提出什么口号?这个口号有什么重要意义?(4)通过以上探究,你有何认识?【答案】(1)问题: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2)状况:陕西北部地区连年大旱,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农民吃光了蓬草、树皮,甚至以石块充饥。(3)口号:“均田免赋”。意义: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和减轻封建剥削的愿望,起义军赢得广大农民的拥护,从而迅速发展壮大。(4)统治者要关注民生,以人为本等。(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王府有者什七……民间仅什一而已”可知,四川的土地百分之七十都被王府兼并了,民间属于人民的田地不到十分之一,这说明明朝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了土地。(2)根据材料二中的“采山间蓬草而食……剥树皮而食……掘山中石块而食”可知,当时陕西大旱,民不聊生,人民没有粮食吃,只能吃山间的蓬草,剥树皮,甚至挖掘山中的石块充饥。(3)根据所学可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从材料三中的“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结合所学可知,“均田免赋”的口号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和减轻封建剥削的愿望,使得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人民纷纷主动参加起义军,使得起义军迅速发展壮大。(4)本小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从材料一、二可知,明朝统治者不重视民生,从材料三可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重视人民,结合所学可知,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推翻明朝不正是顺应民心的必然结局吗,这告诉我们,统治者要关注民生,以人为本。2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开始在黄河流域扩张发展势力。……陆续攻灭了当时与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上“乾元”的意思,定国号为元。……8年后灭南宋统一全国。……设置澎湖巡检司。——《中国通史》材料二终永乐一朝,朱棣五次北征,三次打败蒙古军队。……永乐死难,设哈密卫,加强对西部边陲的统治。……永乐五年,修筑驿路,设置驿站,加强西藏与内地的联系。永乐十三年,增设贵州省,进一步加强在西南地区的统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