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_第1页
D.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_第2页
D.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_第3页
D.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_第4页
D.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总论第四章中药的性能教学课件药学系方药教研室1.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内容。掌握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2.掌握四气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对临床应用的指导意义。3.掌握五味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气与味的综合效应。4.掌握升降浮沉的概念,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目的要求:5.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必须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与归经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掌握药性特点。6.掌握古今毒性的认识有异,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了解引起中毒的常见原因及解救原则。目的要求:最早记载四气、五味、有毒无毒等性能理论的专著是?《神农本草经》性:指药物所具有的某些性质和特征。能:是具有某种特殊性质的药物应用于人体所产生的功能,或称为功效,亦称作用。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主要是功效)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主要内容: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西瓜生姜温肺止咳凉性清热解暑温性性能的含义及内容性能:用以描述药物作用的特性,以服药后的人体为观察对象,以药物作用为依据。性状:用以客观描述药材的各种天然物理特征,以药物本身为观察对象。内容有形状、颜色、气臭、滋味以及质地等。中药的性能与性状的不同

辛,微温。归肺、脾、胃经。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第一节中药的四性★★★一、四气的含义阴阳温热寒凉大热>热>温>微温大寒>寒>微寒、凉本质程度1、有没有药物既是热性,又是寒性?2、有没有药物既不偏热,又不偏寒?3、寒热温凉是怎么来的?患者:面红、目赤、发热、口渴、咽痛、舌红、脉数。辩证:热证。选药:石膏、知母等药性:寒性。患者:四肢逆冷、神疲欲寐、恶寒蜷卧、下利清谷、脉微细。辩证:寒证。选药:附子、干姜等。药性:热性。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况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其药性为寒凉;

如黄芩、板蓝根对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表明这两味药药性为寒性。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其药性为温热。

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四肢厥冷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味药药性为热性。二、四气的确定依据及作用1、四气的确定依据另有一类药物,药性为平。既不偏寒,又不偏热,即药物对人体的寒热无影响作用,此类药具有适应面广,无论寒热虚实均可选用。1、有没有药物既是热性,又是寒性?2、有没有药物既不偏热,又不偏寒?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于热证、阳证。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用于寒证、阴证。2、四气的作用★★★(1)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一般原则)。(2)寒热并用治疗寒热错杂之证。(3)真寒假热,热药治本,反佐以寒药;真热假寒,寒药治本,反佐以热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内经》)。以《神农本草经》所言:“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强调药性的寒热与病性的寒热相反。

使用原则三、四气的临床意义★★★1、药性寒热与药物功效是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药性寒热只反应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基本趋向,并不说明药物的具体作用,因此掌握药性寒热不能脱离其具体功效。对于药性寒热,不仅要从共性方面进行理解,还必须结合每一药物的具体作用,方能掌握药物性寒性热的特点。2、药性寒热是从特定角度概括药物作用性质。药性寒热只反映药物作用性质的一个侧面,而非所有方面;因此必须结合其他内容,方能全面认识与掌握药物的性能与作用。

四、药性寒热与药物功效的关系四气歌

四气寒热与温凉,寒凉属阴温热阳,

温热补火助阳气,温里散寒功效彰,

寒凉清热并泻火,解毒助阴又抑阳,

寒者热之热者寒,治疗大法此为纲。指辛、甘(淡)、酸(涩)、苦、咸五种药味。五是依据五行理论得出,实际不止五种。(1)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涩、苦、咸属阴。第二节五味★★★一、五味的含义二、五味的确定依据确定依据:药物的作用和药物的滋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化湿、开窍等作用。辛丁香花椒葱白陈皮薄荷川芎能散、能行★★★三、五味的作用具有补虚、和中或调和药味、缓急止痛或缓和药性、解毒。甘枸杞桑椹甘草蜂蜜饴糖大枣白芍能补、能和、能缓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酸五味子乌梅山楂金樱子能收、能涩马齿苋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涩牡蛎莲子禹余粮能收敛固涩,似酸味乌贼骨能泄:通便泻下、降泄肺气或胃气、清泄火热;能燥:苦温燥寒湿、苦寒燥湿热;能坚:坚阴,泻热存阴。苦黄连苍术栀子大黄杏仁代赭石知母黄柏能泄、能燥、能坚芒硝具有软坚散结、泻下功效。咸石决明牡蛎珍珠母昆布能软、能下淡具有渗湿利水作用。茯苓猪苓滑石泽泻能渗、能利辛:能行(行气、行血)、能散(发散),化湿、开窍甘:能补(补益),能和(和中、调和药性),

能缓(缓急止痛)。酸:能收(收敛),能涩(固涩),生津、酸甘化阴涩:收敛固涩苦:能泄(通泄、降泄、清泄)

能燥(燥湿,苦温燥湿,苦寒燥湿)咸:能软(软坚散结),能下(泻下)淡:能渗(渗湿),能利(利水)药物都有性(气),也有味,性和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能。性味合参★★★1、性味相同:(1)作用相近似:同一类药物大多如此。

苦寒的药物多具有清热泻火或清热解毒或清热燥湿作用。

辛温的药物多具有发散风寒或发散风湿或温通行气的作用。

甘温的药物多具有补气助阳的作用。(2)作用不一定完全一样,有的尚有主次之分,但有偏重于味和气的不同。大青叶:苦寒偏于清热解毒,凉血消斑,龙胆草:苦寒偏于清热燥湿,泻肝胆实火;黄芪:甘温,偏于甘以补气,锁阳:甘温,偏于温以助阳。2、性味不同:作用不同。(1)味同性异:甘补益凉性的百合

凉解热

清肺热养阴温性的鹿茸

温助阳气

补肾助阳(2)性同味异:

辛味的石膏

辛发散

清热泻火

甘味的沙参

甘养阴

养阴清热

苦味的黄连

苦燥湿

清热燥湿

酸味的五倍子

酸收敛

收敛降火

咸味的芒硝

咸泻下

泻下清热

寒清热(3)性味均异:作用完全不同。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党参:甘温,补中益气。(4)一气数味:作用范围大。

辛—行气活血当归—温—散寒

甘—补血养血—补血活血、行气散寒、温经止痛、润肠通便。五味歌五味辛甘苦咸酸,治疗作用不同焉,辛行气血主发散,甘和补中急能缓,苦燥降泄能坚阴,咸能润下且软坚,酸能固涩又收敛,淡渗利水要记全。辛:能行(行气、行血)、能散(发散),化湿、开窍甘:能补(补益),能和(和中、调和药性),

能缓(缓急止痛)。酸:能收(收敛),能涩(固涩),生津、酸甘化阴涩:收敛固涩苦:能泄(通泄、降泄、清泄)

能燥(燥湿,苦温燥湿,苦寒燥湿)咸:能软(软坚散结),能下(泻下)淡:能渗(渗湿),能利(利水)升降浮沉是用以表示中药对人体作用趋向的一种性能。含义阴阳属性第三节升降浮沉降:下降

沉:收敛闭藏、泄利升:上升

浮:外行发散向上向外向下向内阳阴★★★升降浮沉与疾病的病势趋向相对而言。确定依据外感表邪脱肛呕吐肝阳上亢薄荷黄芪牡蛎生姜向内向外--升浮向外向内--沉降向下向上--升浮向上向下--沉降病势趋向疾病治法药物药物趋向解表升提中气止呕平肝潜阳有没有药物没有明显的趋向性?有没有药物既有升浮性又有沉降性?作用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上行向外,升浮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作用。----下行向内,沉降部分药物作用趋向不明显。部分药物具有二向性。★★★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关系药性升浮--辛甘之味和温热之性药性沉降--酸苦咸涩之味和寒凉之性质轻及向上生长如花、叶、皮、枝、等质轻--升浮(诸花皆升,唯旋覆独降)质重及向下生长如种子、果实、矿物、贝壳--沉降(诸子皆降,唯蔓荆独升)牛蒡子、苍耳子升降浮沉与性味的关系★★★◆1、炮制:辅料的添加,酒炒(炙)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多数情况)。影响因素酒炙川芎、黄连、大黄姜制草果、竹茹、枇杷叶等荆芥生品,荆芥炭★★★◆2、配伍:药物的性质,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用量大、药味多的药性为主。麻黄

+大量石膏

大黄

+川芎

、防风

、白芷

、荆芥

柴胡

+枳壳

1、纠正机体的升降出入失调,使之恢复正常。药物的作用趋势与病变趋势相反,如胃气上逆呕吐,应降胃气而止呕;2、因势利导,祛邪外出,以避免外邪进一步损伤正气。药物的作用趋势与病变趋势相同,如服毒或误食毒物,当涌吐以排毒物。

临床意义升降浮沉的用药原则:顺着病位,逆着病势。逆上如肝阳上亢之头痛

沉降的牡蛎、石决明陷下如久泻、脱肛

升提的人参、黄芪、升麻、柴胡在上、在表如外感风寒

升浮的麻黄、桂枝在下、在里如里实便秘

沉降的大黄、芒硝逆着病势顺着病位归属治疗主症归经的含义归经是中药功效的定位概念,用以表示中药功效对人体脏腑、经络等部位的选择性。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咳嗽肺杏仁、桔梗第四节归经★★★1、脏腑辨证理论:古人经过反复实践,认识到脏腑病变可以通过症状表现出来,反之,针对症状的治疗又可以推知药物的归经。归经的确定(理论来源)主神志昏迷、失眠、健忘等心麝香冰片酸枣仁琥珀人参2、经络辨证理论:经络和脏腑有联系,又自成系统,故治经络病变的药物与治脏腑病变的药物不尽相同。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沿鼻上行,并入齿中,到额前。白芷:祛风止痛,长于治疗前额疼痛和牙龈肿痛等。归胃经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主治疗外感风寒湿邪所致的头痛身痛,肢体酸楚之证。归膀胱经。泽泻:利水渗湿。主治水肿,小便不利,痰饮,泄泻。归膀胱经。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增强临床用药的准确性临床意义黄连黄芩黄柏龙胆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心、胃经肺经肾经肝胆经太阳经头痛,宜用羌活、藁本厥阴经头痛,宜用悬吴茱萸、藁本阳明经头痛,宜用白芷少阳经头痛,宜用柴胡、黄芩、川芎一味药可以归数经,说明药物作用范围较广。清热泻火药:石膏归肺、胃二经。

石膏既能清肺热,也能清胃热。补气药:党参归脾、肺经。

党参既能补脾气,也能补肺气。归经与性味相结合同归肺经治疗咳嗽的药物:清肺(性寒味苦,黄芩)温肺(性热味辛,干姜)泄肺(性寒味甘,桑白皮)补肺(性微寒,味甘微苦,麦冬)综合各方面,才能全面,准确认识药物,合理使用药物。毒性是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严重不良影响及损害性,是用以反映药物安全性的一种性能。第五节毒性★★★脏腑组织损伤引起功能障碍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死亡中毒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特殊毒性毒药:能够引起机体毒性反应的药物。药量大,时间短药量小,时间长致癌,致突变,致畸等中毒:由药物毒性引起的机体损害。中药的毒性就是各种药物的偏性。凡药都具有偏性(普遍性),“是药三分毒”。广义的毒性狭义的毒性毒性是专指药物对人体的伤害性。毒药特指容易引起毒性反应的药物。1、剂量大小影响因素砒霜(砒石)人参用量小,毒药也安全;用量大,无毒的药也不安全。合理使用水艾叶2、药材品种木通:白木通、川木通、关木通紫萁贯众和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