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统考一轮总复习单元质检十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含解析_第1页
高考历史统考一轮总复习单元质检十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含解析_第2页
高考历史统考一轮总复习单元质检十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含解析_第3页
高考历史统考一轮总复习单元质检十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含解析_第4页
高考历史统考一轮总复习单元质检十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质检十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安徽六安质检)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他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还是盟友的苏联大肆攻击,呼吁西方国家共同对付苏联。丘吉尔的真实意图是()D.献媚美国,缔结英美同盟2.(2020湖北宜昌一模)1947年5月,杜鲁门主义正式实施,美国先后向希腊、土耳其提供了7亿多美元的军事援助。1948年4月,马歇尔计划开始执行,美国共向西欧国家提供了总额为132亿美元的援助。这两次行动反映出美国()3.苏联《外交史》中写道,“苏联曾不止一次地建议美国撤除设在他国领土上的外国军事基地,但这些建议都遭到拒绝”,所以苏联在1962年使“美国人知道自己的国土和人民遭受威胁是什么味道”。据此可知,当时()4.(2020湖北十堰调研)雷蒙德·加特霍夫指出:“缓和是进行冷战的一种更加老练的、不那么好战的做法……战略均势和相互威慑是20世纪70年代的美苏缓和的基础。这是承认现状,如果一方首先发起进攻,那么另一方仍然有能力摧毁对方。”这说明冷战()5.(2020河南洛阳二模)1963年1月,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与法国总统戴高乐在巴黎爱丽舍宫签署了《爱丽舍条约》,条约规定:两国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政府高官要加强密切磋商,两国在外交政策及防务领域等涉及双方共同利益的问题上,要通过磋商尽可能达成统一的立场、形成共同方案。该条约的签订()6.(2020湖北宜昌二模)1960年,日本首相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对中国共产党政策上未必要采取与美国相同的态度……外交不仅仅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政策,首先重要的是提高自由国家对日本的信任感。”这主要说明()7.(2020福建龙岩一模)1961年,不结盟运动贝尔格莱德会议召开时,正值柏林危机达到高潮,全体与会国家元首都给美苏两国领导人写了内容相同的个人信件,对于战争威胁发出警告,并呼吁和平的解决方案。这反映了当时()8.(2020广东肇庆一模)下图反映了不同年份联合国成员国分布比例情况,据图中信息可以认定()9.(2020清华大学高三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对于未来国际格局的演变趋势,学术界存在着“多极论”“两超多强论”“三极论”等不同观点。这反映了当今世界()10.对于德国统一,戈尔巴乔夫在《回忆录》中强调自己主动给德国的北约身份放行,美国总统布什与其国家安全顾问的联合回忆录《重组的世界》中认为是美国的主动倡议迫使戈尔巴乔夫接受了德国的北约身份;德国总理科尔的回忆录《我要的是德国统一》对该问题避而不谈。这反映出()11.(2020甘肃二模)欧盟外交事务高级代表索拉纳曾强调,欧洲利益高于跨大西洋利益,欧美“不再是反对某种东西的伙伴,而是支持某种东西的伙伴”,欧盟不应是美国的追随者。这一认识形成的客观原因是()12.(2020湖北荆门调研)新兴经济体是21世纪初在世界政治经济中出现的一个新词,是一个开放的概念,指的是一批保持着持续增长势头同时具有发展潜力的发展中国家。它的崛起()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20河南开封第二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欧出现的欧洲一体化运动蓬勃发展。鉴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多在欧洲以及极端民族主义和战争复仇主义的危险依然存在,美国政府以“杜鲁门主义”的发表为标志,主动插手欧洲的战后重建,支持欧洲一体化。美国希望西欧国家能按照美国模式——联邦制进行欧洲一体化,建立“欧洲合众国”,实现自立、自助和共同发展,成为美国全球安全战略的支撑点,减轻其负担。1962年7月,肯尼迪说:“我们认为一个强大的联合的欧洲是我们的朋友和伙伴,而不是竞争者。援助欧洲一体化是我们多年外交政策的基点。”——摘编自张福财《关于战后美国对欧洲一体化政策问题的几点思考》材料二经互会是1949年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成立的欧洲社会主义国际经济组织,存在和活动的时间有40余年。该组织以计划经济为基础,内部分工明确,其贸易活动以苏联为中心呈放射状向东欧扩散,但贸易条件由苏联人为地规定价格,而非依据市场条件。成员国的对外贸易总额的60%是在内部进行的,重要原料也多是在组织内实现自给,如煤炭需求的99.2%,石油的69%,铁矿砂的76.7%,黑色冶金产品的66.3%,生活日用品的61%。1967年成立的欧共体,在法德领导下各成员国相对平等,内部人员、资金、技术、商品都可自由流动,积极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间的经贸往来。据统计,欧共体产生世界工业产品17%,经互会已达到33%,但欧共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达36%,经互会则不足10%。尽管如此,该组织的成立对于对抗马歇尔计划、防止东欧的离心倾向,以及解决东欧国家的能源和市场问题具有重要影响。——摘编自李兴《论经互会的问题与苏东关系》(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支持欧洲一体化的缘由。(10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欧共体相比,经互会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经互会。(15分)14.(2020广西桂林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戴高乐执政期间法国的主要外交活动时间外交活动1959年3月宣布:地中海舰队不再受北约指挥1963年6月宣布:大西洋舰队在战时不再归北约指挥1964年1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65年拒绝参加北约军事演习1966年3月宣布退出北约1966年6—7月总统戴高乐访问苏联——摘编自赵茗《戴高乐外交思想与实践的民族主义传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现代史知识,对表格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单元质检十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C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的国际地位大幅度下降,为了维护其世界大国地位,它不得不拉拢美国对其进行扶持,以重建欧洲新秩序,其手段就是联合美国来对抗苏联,故选C项;抵制苏联的共产主义威胁仅是英国的一个借口而已,而并不是其真实目的,排除A项;英国对欧洲的态度一直是实行“大陆均势”政策,欧洲分裂对英国更有利,排除B项;“献媚美国,缔结英美同盟”是英国试图维护其世界大国地位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排除D项。2.A美国的这两次行动意在拉拢、控制西欧国家,巩固资本主义阵营,以对抗苏联,遏制共产主义的影响,故选A项;战后欧洲一体化进程开始于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排除B项;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美国的做法是巩固该体系而非打破,排除C项;这是美国与苏联冷战的表现,战争并不是其扩张手段,排除D项。3.A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爆发,苏联对美国实行核威胁,从材料“美国人知道自己的国土和人民遭受威胁是什么味道”可知,美苏核武器对立导致世界局势的空前紧张,故选A项;1962年处于美苏冷战时期,排除B项;古巴导弹危机的结果是苏联率先撤走了核武器,说明苏联军事力量仍落后于美国,排除C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已经涉及很多国家,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不能体现出美苏冷战开始转向全球化,排除D项。4.B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维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局面,故选B项;世界多极化趋势有利于遏制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美苏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均有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排除A项;冷战威胁世界和平,亚洲甚至出现局部“热战”,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冷战为第三世界的崛起提供机遇,排除D项。5.A法国与联邦德国的全方位合作,为西欧一体化奠定了基础,故选A项;“法德开始走向和解”的标志是欧洲煤钢联营的确立,排除B项;“1963年1月,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与法国总统戴高乐在巴黎爱丽舍宫签署了《爱丽舍条约》”只能说明法国与联邦德国之间的合作,不能说明所有欧洲国家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排除C项;“1963年1月,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与法国总统戴高乐在巴黎爱丽舍宫签署了《爱丽舍条约》”是团结的表现,而不是分裂,排除D项。6.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长期追随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态度,据材料“对中国共产党政策上未必要采取与美国相同的态度”可知,日本在试图调整外交政策,故选C项;中日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的标志是1972年中日建交,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仅提及日美在对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不同态度,并不能代表两国的外交政策分歧严重,排除B项;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目标是在20世纪80年代,排除D项。7.B不结盟运动对美苏两国领导人提出警告,可见其是独立于两种势力之外的政治力量,说明新的力量格局呼之欲出,故选B项;1961年正值两极格局形成的高潮时期,排除A项;“1961年,不结盟运动贝尔格莱德会议召开时,正值柏林危机达到高潮”,反映了世界被战争的阴影笼罩,排除C项;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8.D图中体现了不同年份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其中非洲国家变化最为明显,与此相对应的是其他大洲相对比例减少,可见第三世界国家大量独立,成为一股重要的国际力量,故选D项;第三世界国家是重要的力量但并非领导力量,排除A项;从图片中仅能看出联合国成员比例的变化,与是否和平稳定无关,排除B项;图片无法体现安理会成员构成的变化,排除C项。9.A据材料“对于未来国际格局的演变趋势,学术界存在着‘多极论’‘两超多强论’‘三极论’等不同观点”,可知两极格局瓦解后,新的世界政治格局还未出现,故选A项。10.A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戈尔巴乔夫、布什和科尔对德国统一的问题有不同的认识,这体现出单一视角难以还原历史真相,故A项正确;历史叙述与各自的立场等关系重大,材料并未体现出时代发展的影响,故B项错误;德国统一是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不是由美苏两国主宰,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视角的过分单一,不是说个人记述缺乏研究价值,故D项错误。11.D根据材料“欧洲利益高于跨大西洋利益”“欧盟不应是美国的追随者”可知欧盟意图使欧洲脱离美国掌控,欧盟成立于1993年,此时苏联已经解体,对西欧的威胁消失,因而欧洲不需要依赖美国维持自身安全,故选D项;欧洲一体化的加深是形成这一认识的主观原因,排除A项;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家,排除B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与欧洲对美国的态度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12.B根据材料“一批保持着持续增长势头同时具有发展潜力的发展中国家”可知,新兴经济体代表不同类型国家的共同发展状态,故选B项;“一批保持着持续增长势头同时具有发展潜力的发展中国家”只是说明其发展情况,不能说明其是否有挑战美国的可能性,排除A项;“保持着持续增长势头同时具有发展潜力”与全球治理没有直接关联,排除C项;新兴经济体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而不是逆转,排除D项。13.参考答案:(1)缘由:传播美国价值观;防止德国重新崛起,打击极端民族主义;企图谋求世界霸权;推动西欧国家的恢复与发展,帮助美国分担责任;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2)不同之处:经互会以苏联为核心,成员国地位具有不平等性;经互会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经互会的经贸活动主要局限于成员国内部,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闭体系。评价:积极性,加强了苏联与东欧国家的关系,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马歇尔计划对欧洲局势产生的影响;推动了东欧国家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助于提高东欧落后国家的工业化水平;促进了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发展,有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消极性,作为冷战的产物,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美苏对抗程度;内部运营的不平等和封闭性,不利于该组织的正常发展。14.参考答案:示例看法:当时,法国的外交独立性倾向明显。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在国际舞台上以美国马首是瞻。然而从表格中法国的外交活动看,法国舰队不受北约指挥、法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正式建交等,都表现出法国不满美国对欧洲、对法国事务的控制与干涉,在外交上逐步奉行独立自主政策。从时代背景看,当时,美苏双方均重视对欧洲的争夺与控制,从而加剧了欧洲的紧张局势。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国内经济的恢复,其政治上的独立倾向也日益明显。法国积极推行独立外交政策,表现出其恢复政治大国地位的意图和以国家利益为前提的政策特点;法国的外交行为冲击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两极格局,也从侧面反映出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解析:表格内容主要展现了在戴高乐执政时期,法国的主要外交活动。通过其主要活动可以得出如下两个信息:其一,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法国与北约关系逐渐松弛并且退出了该组织;其二,法国作为一个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左右,与世界上两个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密切。通过以上两个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主要现象:在20世纪60年代,法国试图脱离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