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婚恋相亲模式的变迁_第1页
中国婚恋相亲模式的变迁_第2页
中国婚恋相亲模式的变迁_第3页
中国婚恋相亲模式的变迁_第4页
中国婚恋相亲模式的变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婚恋模式的变迁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平稳发展时,婚恋观也相对静止,而当社会发生变动时,婚恋观作为反映个体价值观念的一个敏感指标,也会随之剧变。改革开放30年来,处于剧烈转型中的中国,人们的婚恋观也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震荡。传统婚恋离不开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整个婚姻的前前后后都在别人的指挥下进行,除了上花轿、拜天地、入洞房之外。因为这些事情必须由自己完成,别人也无法替代。即使无法替代,也要按照礼法来,于是两个新人的婚姻在一大群人的忙活中完成了。所以传统的婚恋模式导致男女之间无所谓“恋”只有“婚”。这是中国的封建社会一直延续的现象,乃至现在的一些农村依然有这些“包办婚姻”的情况发生。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包办婚姻被废除,这之后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兴起了大批年轻男女勇敢自由择偶的热潮。相亲也随之大行其道。但是传统的相亲方式存在的弊端还是比较引人关注的:1.男女彼此不是真的了解,只是看中之后走向婚姻。2.嫁人就是为了嫁给富足的生活3.花言巧语只是个遮盖的布,里面的内容让人可怕4.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女人本应安份5.拿自己的女儿换自己儿子的一段婚姻。(买卖婚姻)。上世纪80年代:朴素的婚恋观刚刚摆脱政治化婚姻阴影的青年,不再为出身而苦恼,但“党员”的政治身份仍是光环。那个年代,物质条件还不很丰富,收入并不是最重要的,“作风正派”和“心地善良”是最朴素的价值观。在征婚广告中,学历和职业更多地被提及,不只是男性,女性也很在意,因为学历和职业代表着一定的社会地位。职业方面,作家、编辑、科技工作者、干部等较受到异性的青睐。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刚刚开始萌芽,新婚夫妇追求的,从70年代流行的四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录音机开始逐渐被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三大件所替代。在福利分房时期,“有住房”也是婚姻市场上的有利因素。80年代是文艺青年的黄金年代,无论男性女性,“爱好文学”都是个加分因素。除此之外,无论是征婚者的自我介绍,还是对应征者的要求,自身的兴趣爱好都受到相当程度的冷遇,但“事业心”和“上进心”却屡屡被提及。当时人们注重婚姻状况与婚姻经历,表明人们把配偶是否为初婚看得相当重要,这与传统文化强调“从一而终”,以及一般价值取向强调“白头偕老”不无关系。80年代,人们对婚姻的基本要求以稳定、长久为主,因此善良、可靠、正派的择偶条件占据主流,但婚姻观的变革即将到来,特别是1980年第二部《婚姻法》出台,首次明确了夫妻“感情破裂”可以离婚。它即将打破一向稳定的婚姻局面和中国人“从一而终”的传统婚姻观念。上世纪90年代:物质冲击上世纪90年代,贫富的鸿沟逐渐形成,经济条件在中国择偶观念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和80年代希望对方“有事业心”“有上进心”等模糊的潜能要求相比,90年代的征婚广告中,女性更希望对方具备“企业管理者”“有经济实力”“海归人员”等能带来直接物质好处的现实条件。90年代的青年在择偶时,注重对方家庭经济因素的比重在不断上升。“郎才女貌”的婚配模式仍然占据社会主流:经济优越的男性更直言不讳,要求女方年轻貌美。随着“政治第一”和“以阶级斗争为纲”时代的结束,金钱、物质重新被认可为婚姻不可缺少的基础,为异性的美貌、气质所吸引也不再被指责为“生物型”的择偶观。因此,90年代选择配偶的经济取向的强化,是对特殊年代的禁欲主义以及过于“革命化”“阶级化”的恋爱观的历史纠正,或称之为“人性的复归”,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青年的择偶取向也将更看重个性气质或忽略物质因素。随着经济条件在婚姻中日渐重要的同时,爱情、兴趣、品格等因素也在升值,女性择偶在注重物质的同时,也部分回归了人的本身。2000年之后:情感复归现代通信技术的发达,让人与人的交流更简便,空间距离变得更短,但并没有让婚姻这件事变得更容易,以至于诞生了“剩男”“剩女”这一具有歧视意味的戏称。动物原始的求爱能力似乎在退化,单身的男女青年要更多地借助外界手段,网络征婚、电视征婚节目来寻求另一半,甚至催生出了一大产业——婚恋网站。新世纪以后,特别在2005年之后,传统的征婚广告已不再流行,取而代之的是网络征婚,世纪佳缘、百合网、珍爱网等婚恋网站赚得盆满钵满。这个时代的婚姻可以说没有标准,旧的标准被打破,新的尚未建立。纵然有“宁在宝马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流行,也有不少年轻人愿意选择“裸婚”。进入新世纪之后,物质主义的膨胀,使越来越多的人感到身心疲惫,个人的情感需要不断增强,从而更加渴望情感的复归,因此在择偶时对感情和生活情趣的要求,随着时代的演进越来越大,感情因素得到复归。2000年之前,社会学界的普遍观点认为,西方青年在选择另一半时,更重视兴趣相投和生活情趣等情感因素。而这一点在中国传统的择偶中被忽视,进入2000年以后,中国青年的征婚广告中,也经常提及幽默、开朗、热爱运动、定期旅游等因素。生存环境越接近现代化,人们越看重浪漫爱情。虽然感情因素得以复归,并不意味着对经济要求的降低,房子作为婚姻家庭的物质承载,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至于婚姻法中有关房产归属的新司法解释一出,就引起了全民公议。在房价日益剧增的压力下,传统的男高女低的婚配模式受到挑战,经济条件好的女性在婚姻市场上变得抢手,《2010-2011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粉皮书》的调查显示,有超过9成受访者能接受“有房女”。与“有房女”对应的是“围裙男”——兼顾工作又非常顾家的男性,同样一份调查显示,“围裙男”更受女性欢迎。此外,粉皮书的调查结果显示,人们也甚至开始包容并逐渐接受一些期望通过婚姻改变生活质量的婚恋观,“拜金女”的现象已被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所理解。一项针对2200人的抽样调查显示,人们的择偶态度趋向理性化,尤其在社会分化加剧、各种风险加大的今天,但没有证据表明现在的年轻人不再憧憬浪漫爱情,或许只是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职业不稳定、房价飞涨、结婚成本攀升对人们的巨大压力及其应对策略。80后90后婚恋模式出现新趋势女大男小婚姻明显增多当代青年婚恋模式出现新趋势高速的经济增长和急剧的社会变迁,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社会生活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人们的态度与观念也随之改变。这导致代际现象日益突出。以“80后”和“90后”为代表的青年群体成为社会新事物和新潮流的代言者,也自然成为社会学家观察社会变迁和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重要研究对象。当代中国青年的两个主要社会性特征:突出的代际差异和较强的阶层分化近10年来的青年研究反映出了当代中国青年的两个主要社会性特征:突出的代际差异和较强的阶层分化。一方面,大量研究显现出了青年一代与中年、老年群体代际间的明显差异。事实上,即便在青年群体当中,“80后”与“90后”也有差异,甚至“80后”内部也有“85前”和“85后”的差异。另一方面,青年群体本身的社会分化较为突出。青年农民工和大学生及大学毕业生是青年群体中两个最大的子群体,其教育经历、就业及生活状况和未来发展机遇大为不同。“80后”是打上代际与阶层双重烙印的一代,代际共性未能打破社会不平等的再生产模式,跨阶层的代际文化无法突破社会生活领域中的阶层分割。城乡不平等和家庭背景的阶层差异影响了青年一代的受教育机会,教育分层现象十分突出。教育的分化最终导致青年人的就业和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在现代社会的市场竞争中,学历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是决定个人未来社会经济地位的重要因素。然而,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却使来自农村家庭和弱势群体的孩子在教育机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从而强化了阶层地位再生产。大量有关青年职业和社会流动的实证研究证明,社会经济地位的再生产导致了青年群体的社会分化。互联网使青年社会化不确定性大大增加近20年来,互联网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并深入到青年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得互联网对青年的影响成为青年研究的又一重点。当代青年被称为“互联网的一代”,他们是网络参与最活跃的人群,青年研究学者从多方面研究了网络社会的兴起对青年人的生活、观念、行为和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一些研究指出,互联网上形成了青年的网络社区,这些虚拟社区具有媒体化、娱乐化和社交化的功能,其特征主要表现为成员的低龄化、文化的多元化和功能的实用化。青年通过网络社区的互动交流情感和思想,形成独特的文化。另一些研究注意到,网络时代的青年认同出现了困境:青年的虚拟认同与现实认同之间存在张力;青年的社会认同存在不确定性;青年的社会认同面临的阻力增大;青年的社会认同面临场域的转换。也有研究发现,互联网已全面渗透到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网络消费、网络交往、网络闲暇娱乐、网络政治参与成为青年生活方式的新时尚和新主流。新型的生活方式给青年带来全新的生活体验,同时也对青年社会化产生了极大影响。互联网的出现及迅猛发展、社会信息获取和处理手段的变革使青年社会化过程和结果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当代青年婚恋模式出现新趋势,传统的“男大女小”的婚配模式有所改变,“试婚”、财产公证等现象增多社会经济急速变迁导致的代际之间的观念与行为差异在婚恋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这也成为青年研究的热点问题,尤其是一些新的婚恋现象,更是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一些学者注意到,“父母逼婚”和“剩女现象”导致了青年人的“婚恋焦虑”。这是一种“中国式的婚姻焦虑”,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代际之间关于婚姻问题的一种冲突。与“婚恋焦虑”相伴的是单身青年在适婚青年中的比例日益上升,大龄青年的“不婚”情况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这种现象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更为突出,“剩女”和“剩男”数量都很庞大。“婚恋焦虑”现象出现的背后,存在着人口结构、经济条件、社会观念、交际方式、家庭压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许多研究都发现,当代青年人的婚恋模式出现了与传统观念不同的新趋势。基于1990年、2000年、2010年三期中国妇女地位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中国夫妇婚龄差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的“男大女小”的婚配模式有所改变,“男大女小”的婚姻明显减少;而“女大男小”的婚姻明显增多,其原因可能与我国出生性别比持续偏高和婚姻观念的转变等因素有关。青年人“闪婚、闪离”现象增多,“试婚”成为单身青年追求理想婚姻的一股“潜流”。经济条件在青年择偶因素中的重要性上升,财产公证成为青年防范婚恋风险的无奈选择。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各式新兴的社交以及婚恋模式也登上了舞台。“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仍然是中国人的婚恋准则,这催生了网络婚恋的蓬勃发展。援引中国全国妇联的数据称,中国有1.8亿单身人士,其中预计半数有过在网上征婚的经历。中国社科院的数据显示,中国当今男女比例为119.45比100,到2020年,这个趋势将愈演愈烈,将意味着婚龄人群中男性比女性多2400万人。闪婚网认为,这些数字意味着巨大的商机。据估算,婚恋网站去年吸引了三百万的付费用户,共计支出1.5亿美元。但是婚恋网站高速发展的同时婚恋网站的盈利模式尚待检验、同质化竞争激烈和缺乏行业监管是困扰婚恋网站未来规模化发展最核心的问题。在这时,闪婚网适时的提出打造中国第一幸福婚恋网站的概念。针对目前国内婚恋网站以向会员收费为主的问题,提出了“不结婚,不收费”的口号。目前中国在线婚恋市场虽然机会巨大,但面临进入门槛低、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闪婚网认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个婚恋网站只有更明确地定位,找到突破点才能长久的发展下去。而且随着各大社交网站拓展其业务板块,婚恋网站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冲击,不仅社交网站对这块市场感兴趣,微博也跃跃欲试,一旦它们进军将给婚恋市场带来不小的冲击。恋爱的三种模式,一切就变得清晰可见。这三种模式指的是:A、唯美型。唯美型的恋爱模式,又称为厄洛斯型。持有这种恋爱模式的人,感情细腻深刻,充满了热情与幻想,把情爱看得很重要,不是看着文艺作品长大的,就是长大创造文艺作品的,你若被他们爱上是幸福的,可如果你不是这种人,你就是不幸的。因为他们的“爱商”太高,你无法满足他的需索,也跟不上他的节奏。B、游戏型。又称为鲁塔斯型。持有这种恋爱模式的人,也能做到像唯美型一样浪漫,但却只把爱情当做生活的调味剂,在暧昧与征服的过程里获得快乐。与他相处,你会觉得人生如此生动,但若要进一步触碰灵魂,你会发现他要么没有灵魂,要么把你隔绝在灵魂之外。C、友谊型。又称斯特罗鸠型。持有这种恋爱模式的人,追求踏实稳定的陪伴,恋爱对他们来说,是实现生活目标的伙伴合作关系,他们会温和体贴,与伴侣互相尊重与理解。在唯美型与游戏型看来,他们或许既无情又无趣,然而在他看来,唯美型和游戏型的人,才是既无能又无聊。其实这个恋爱模式,说白了就是爱情观。不是出生带来死去带走的血和肉。它也可以转变。成熟了现实了的唯美型,也可以转变成友谊型。遇到了真爱的游戏型,也可以转变成唯美型,被伤透了的友谊型,也可以转变成游戏型。所以身为唯美型的痴男怨女,要么,就给自己洗脑,忘了那些天真执迷,从了身边的友谊型。要么,就潜心修炼魅力,把那该死的游戏型,变成为你痴狂的唯美型,当然,这个一般道行浅的做不到。要么就像心如格格一样宁缺毋滥的等下去,直到那个人出现,这需要你有超越世俗的勇气和底气,需要你先养活自己,并实现自己。男性开启恋爱模式的四大特征很多女性在聊恋爱话题时都透露过自己恋爱的契机是在脆弱是被照顾了。女性如果在脆弱时被温柔以待,便很容易对照顾自己的人产生好感,芳心暗许。这是女人的天性,也就是说女性精神脆弱的时候也是最容易陷入恋爱的时候,那么男性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陷入恋爱呢?日本Howcollect网站刊文介绍了男性开启恋爱模式的四大特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想展现帅气自己的时候男性会在“工作得心应手”的时候开启恋爱模式。男性会因为工作上的成就,提高自我认同感,在面对女性的时候也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想让你看看这样的我”的样子。此外,女性也比较倾向于选择工作时手脚麻利,不仅收入稳定又前途无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