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黄颡鱼繁殖与养殖_第1页
严黄颡鱼繁殖与养殖_第2页
严黄颡鱼繁殖与养殖_第3页
严黄颡鱼繁殖与养殖_第4页
严黄颡鱼繁殖与养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瓦氏黄颡鱼的人工繁养殖技术

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系

杨严鸥鲇形目(鲇科、鮠科、鲿科)鱼类是当前世界淡水养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美国主要饲养斑点叉尾鮰;欧洲主要饲养革胡子鲇、多河六须鲇、斑点叉尾鮰;非洲主要饲养革胡子鲇;我国斑点叉尾鮰、南方大口鲇、革胡子鲇、胡子鲇、长吻鮠、江黄颡、黄颡鱼、大鳍鳠等作为特种水产品正大量饲养,发展势头很快。主要原因:

1、一般个体较大,无肌间剌,容易加工成半成品。

2、肉质细嫩,肉味鲜美,腥味少。

3、价格适中,多为中高档鱼类,符合人们“小康型”、“舒适型”生活水平的需要,消费市场宽广。

4、饵料容易解决,经驯化均可摄食配合饲料。

5、鱼种容易获得,人工繁殖已基本解决。

6、对环境要求比其它特种水产低。一、生物学习性

1、分布与形态特征

属鲶形目,鮠科(也记为鲿科),黄颡鱼属,有黄颡鱼、江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岔尾黄颡鱼、光泽黄颡鱼等4

种;

目前用于人工养殖的主要是黄颡鱼和江黄颡鱼。

黄颡鱼除西部高原外,全国各水域均有分布;瓦氏黄颡主要分布于长江和珠江水系,主要生活在江的干、支流中,在通江湖泊也有分布。在池塘中也多处于水底层,喜欢集群摄食;黄颡鱼体形短胖,尾柄较粗短,体侧深黄色带褐斑块;瓦氏黄颡鱼则身体较长,尾柄较细长,体侧呈浅灰黄色,无褐斑块;黄颡鱼胸鳍刺长于背刺,瓦氏黄颡胸鳍刺短于背刺.背鳍刺和胸鳍刺均有毒腺,被刺后立即发生强烈灼痛,患处剧痛半小时至1小时始止。2.瓦氏黄颡鱼生活习性在湖泊静水或江河缓流中营底栖生活,喜生活在具腐败物和淤泥的浅滩处;白天潜伏于水体底层,夜间觅食;冬季多聚在支流深水处。pH值范围6.0~9.0,最适7.0~8.4。耐低氧能力低于四大家鱼,溶氧在3mg/L以上生长正常,低于2mg/L时出现浮头,低于1.5mg/L时会窒息死亡。3.食性杂食偏肉食性鱼类,自然界中孵化出膜3—

5天,以自身的卵黄为营养,幼鱼主要食浮游动物和水生昆虫的幼虫,成鱼主要食小鱼和无脊椎动物。也摄食一定量的低、高等植物碎片和种子,还摄食流入江河的剩饭残菜叶。人工养殖时,可驯化摄食各种配合饲料。

4.生长1)是鮠科黄颡鱼属中最大的鱼类,可达1850克;2)在自然条件下,一龄可长至20~50克,二龄可长至50~150克。人工试养时一龄可达150~300克。例如:在与青虾混养池中,当年鱼可长至100克以上;2龄个体可达200~750克。在工厂化温室中,当年可生长至250克。

5、繁殖

1)2龄少部份性成熟,3龄全部性成熟。自然繁殖群体雌雄性比1:1.2。

2)怀卵量为1248~12417粒,平均为3883粒。属一年一次产卵类型,4~6月为繁殖期,在河床的卵石滩下挖巢产卵,卵粘结成团,借流水冲动孵化。水温24℃~28.5℃时,约需42小时出鱼苗。二、人工繁殖技术1、亲鱼收集与选择

1)亲鱼可从人繁鱼苗养育而成,也可从自然江河中收集;目前主要是在冬春捕捞季节从长江中收集。

2)雄大雌小,若专门挑选大个体,绝大部分将是雄性。一般要求雄性个体350克以上,雌性个体150克。

3)雌雄主要区别:雄性个体硕长,腹部细瘦,肛门之后有生殖突,长约0.6~0.8cm;雌性个体较短小,腹部膨大柔软,肛门有一圆形生殖孔。

4)亲鱼要求健壮活跃,体表光滑无伤。对游动异常、体表有明显钩伤和擦伤的鱼要剔除;运输方式:橡胶帆布袋充氧运输,活鱼车、活鱼船运输、冬季干运。密度不可过大,因鱼体之间会因硬刺互相扎伤,影响成活率;运输水体可加适量的盐或其它抗菌药物消毒。下池前,亲鱼最好用食盐和小苏打合剂浸洗片刻再下池,以防水霉感染。

2、亲鱼培育土池,面积1~3亩,水深1.5~2米;水质清新无污染;每亩放养量约l00~150公斤;为控制水质肥度,池中可少量搭配花、白鲢;一般不混养鲤、鲫,以免与亲鱼争食。3.饲料投喂用新鲜小杂鱼或干鱼投喂。杂鱼剁成细块,干鱼要先浸泡剁碎煮熟。使用配合饲料时,粗蛋白含量36-38%为宜,鱼粉不低于15%以上。淀粉含量不宜过多,初纤维8-12%左右,适量加VE。

池中最好设饵料台。投饲要“四定”。日常管理要时常注意观察鱼情,调节水质,防病治病。临产前一个月,要经常加注新水,剌激亲鱼性腺发育成熟。上年冬季和当年早春收集的亲鱼,到5月份性腺能发育成熟。4、人工繁殖与孵化

(1)人工催产:人工繁殖季节在安徽为5月中、下旬。挑选性腺发育良好、成熟度一致的亲鱼进行催产。成熟度良好的雌亲鱼腹部膨大松软,卵巢轮廓明显,生殖孔红肿扩张,挖卵器很易伸入,掏出的卵粒大小均匀,饱满分散。雄亲鱼个体大,腹部不膨大,体色变深呈褐黄色,因精巢结构特殊,呈分枝状,不易挤出精液,但生殖突变长变硬,未端泄殖孔发红。自行产卵受精,雌雄比例为1:1.2;人工采卵授精,雌雄比例为4-7:1;混合注射雌鱼每公斤体重:鲤体(PG)1~3mg+地欧酮(DOM)1~3mg+促排卵素2号(LRH-A)5~15µg;雄鱼剂量为雌鱼的0.7倍。分两针,针距10~12小时。水温24℃~27℃,效应时间l5~22小时。自行产卵方法:产卵池底部先铺设棕片做鱼巢,并加流水剌激亲鱼发情产卵受精。受精卵粘附于鱼巢上。产卵基本完毕后,先将鱼巢移入孵化池,防止亲鱼互相吃卵,再将亲鱼捞出,放入清水暂养池;人工采卵授精:效应时间后,将雄鱼剖腹,取精巢剪碎加精子稀释液,同时将雌鱼卵挤入容器,再将精卵混合。受精卵倒在网片上,孵化。

(2)鱼卵孵化用具:孵化环道、水泥池、60目网箱、孵化槽、大塑料盒等。孵化形式:流水或静水充氧。孵化水质溶氧量应在6mg/L以上。出膜前夕,鱼卵胚胎对孔雀石绿十分敏感,严禁再用该药,以免造成胚胎大量夭亡或畸变。孵化期间,鱼卵要遮阴防晒,有效控温。最适孵化水温23℃~28℃,低于20℃或高于30℃,不利胚胎发育;

孵化水温(℃)孵出时间(小时)

孵化率(%)

18—21

90—98

78

22—25

60—70

83

25—28

48—56

88

28—30

44--54

75

三、苗种培育技术1、鱼苗培育刚孵出的仔鱼全长约3~4mm,腹部卵黄囊较大,不会自主游动,大部分沉于水底,少部分粘附在网片上。此时鱼苗嫩弱,不宜清理搬动,需在孵化水体中暂养一昼夜后,再转入育苗池和育苗网箱中培育。初孵鱼苗用虹吸法从吸出,量筒过数,放入育苗池或育苗箱中,l~2万尾/m2。

育苗池为水泥结构,约几平方米,微流水或静水;

育苗网箱用40目的聚乙烯网布制成,一般宽、深0.8~lm,长2~4m,架在水质洁净的微流水或静水环境中;

水体溶氧要高。

3~4日,卵黄快吸收完毕,开口摄食;4~8日,开口饵料为蛋黄浆,一日6次;8~12日,投喂轮虫、小枝角类和桡足类的无节幼体等小型浮游动物。12日后,投喂中型和大型的桡足类和枝角类。约20日,投喂水蚯蚓或者磨碎的鱼浆。经过20-25天,鱼苗可长到3cm左右,转入鱼种池培育。注意:活饵应消毒(高锰酸钾、聚维酮碘溶液浸泡)每日喂食3~4次,但不可过饱;最好保持微流水,配气泵增氧。2、鱼种培育

3cm的鱼苗培育至4~8cm的鱼种。一、流水水泥池或网箱集约化培育;二、土池常规培育。(1)集约化培育培育池面积较大,其余设施要求与上述鱼苗培育基本相同:水泥池5~20m2,网箱5~10m2一口,网目稀至10~20目;也可仍用育苗水泥池和网箱培育鱼种。完全依靠人工投饲,放养密度大,管理要特别精细。

3cm规格:流水水泥池1500~2500尾,每立方水体放养l~1.5cm鱼苗3000~4000尾,至直至养成5cm。网箱:放养密度为1000-1500尾,直至养成5cm。

饲料:1)水蚯蚓;2)人工配合饲料;3)绞碎的鱼浆;参考配方:进口鱼粉36%,去皮豆粕20%,血粉8%,面粉30%,豆油2.5%,粘和剂1.5%,复合维生素1%,无机盐1%,氯化胆碱0.2%;注意驯饵;配合饲料有条件可制成微颗粒饲料,或者直接用水拌成团饼状投喂。使用饵料台或膨化饲料较好;一天投喂2~3次,一次1-2小时;可利用补偿生长方式投喂。保持池水溶氧在5mg/l以上。每1~2天虹吸排污一次。网箱要定时清箱,清除粪便;在晴天日光下,育种池和网箱上要有适当遮盖,以满足瓦氏黄颡鱼避光栖息的习性。适时分池分箱,调整合适的鱼种密度;

(2)土池常规培育育种土池面积不宜过大,以1~2亩为宜,池深1.5~1.8m,水深1~1.5m,池底少淤泥硬土质。水源清澈,排灌方便。放养前10天,育种池要彻底清池消毒,然后灌水施肥,培肥水质。注水过程中要严防敌害生物和鲤、鲫、野杂鱼进入池内,否则会严重影响鱼种的生长和成活率。

待育种池中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等浮游动物大量繁殖时,即可放养瓦氏黄颡鱼夏花鱼苗。最小规格为1~1.5cm,最大为3cm,以2cm入池最合适。每亩放养量为1~1.5万尾。下池后开始两、三天鱼苗以池中天然饵料为食,可以不喂食。但两、三天后应开始投喂人工饲料。饲料:配合饲料(配方见前);鱼浆;鱼浆和豆饼粉、面粉之类的植物饲料拌合物;每口池中搭2~3个饵料台。鱼浆饲料可以全池泼洒,但团块状饲料和颗粒饲料应投在饵料台上。四、成鱼养殖殖技术(一)池塘主养1.池塘条件主养池塘面积大小不限,但以10亩以内,3~5亩为宜,便于喂养管理和捕捞。池水深1.5~2m,池底淤泥不宜过厚,以泥沙底质为佳。排灌水方便,水质无污染。鱼种放养前半月,池塘应用生石灰和茶饼彻底清池消毒,杀灭敌害。然后每亩施用200~300公斤有机肥,培肥水质。有条件的池塘应配备增氧机。2.鱼种放养一般2cm夏花每亩放养4000~5000尾,3~4cm鱼种每亩放养3000~3500尾,5~6cm鱼种每亩放养2500~3000尾,8~10cm以上大规格鱼种每亩放养2000~2500尾。另外每亩再套养6~10cm鲢鳙鱼种200尾。3.饲料与喂养管理

1)人工配合饲料:

2)用小鱼虾和冰鲜鱼作饲料,早期应将其搅成肉浆投喂,后期剁成细碎块投喂;混合饲料中鱼浆占60%以上,植物性成份占40%以下;

3)在小米虾出产丰富的滨湖地区,可直接捞取小米虾投喂瓦氏黄颡鱼,饲养效果很好。投喂方式:

1)每口成鱼池中应设2~4个饲料台;

2)根据气候水温确定投饵率。早春或晚秋水温低,投饵率大约占鱼体重1.5%~2.0%,其余投饵率大约是3%~6%;生长旺季一般每天投喂两次,即上午8点半左右,下午6点钟。每次1-2小时

3)利用新的研究成果投喂:例如补偿生长,以及控制摄食率。

管理:巡塘观察,水质管理工作。每隔十天半月,加新水一次,高温时节加水间隔还可缩短。遇到天气闷热和突变时,池塘应提前开增氧机增氧,定期对池塘和饵料台用生石灰或二氧化氯消毒,预防鱼病。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当年的瓦氏黄颡鱼苗种养至年底平均可长至15cm左右.体重40~100克,养至第二年底可长至150~300克,亩产300公斤以上,产值9000~12000元,纯收入6000~8000元。

可单养,达到1500-2000斤/亩;可全程使用配合饲料(沉性或浮性),达到天然体色,饵料系数1.2-1.5.密度不可过大,否则成活率降低,或个体偏小。(二)网箱养殖具有集群摄食,主动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的特性,适合网箱养殖。1.架设水域架设网箱的水域应开阔,有一定风浪和缓流水,水深3m以上.透明度lm左右,pH值6.8~8.0,全年至少有4个月时间水温在22℃以上。如大中型水库深水湖泊、缓流河道都可以架设网箱。2.网箱规格一级鱼种网箱:用25目的聚乙烯网布制成,长2m,宽、深各1米,敞口;二级鱼种网箱:用8目双绞的聚乙烯网布制成,3m见方,深1.5m.敞口;三级成鱼网箱:网目l~2cm,长、宽、高为4m×4m×2m或5m×5m×3m,双层聚乙烯结节封闭式网箱。一般一级鱼种网箱在池塘中架设,二级鱼种网箱和三级成鱼网箱架设在湖、库、河道敞水区域。二级鱼种网箱可套放在成鱼网箱中。3.鱼种放养

一级鱼种网箱放养1.5~2cm夏花,每平方米放养2000~3000尾,养至4cm左右,转放到二级鱼种网箱中,每平方米放养1000~1500尾。养至6~8cm,转放到成鱼网箱中,每平方米放养300~400尾,直至养成100克以上的成鱼。4.喂养管理在一级鱼种网箱中,主要投喂红虫、水蚯蚓,也可以投喂绞碎的鱼浆,还可以投喂团块状鳗料。注意喂鳗料和幼甲鱼料要特别注意洗箱,防止淀粉糊住网布;在二级鱼种网箱和成鱼网箱中,投喂鱼浆,细鱼块,配合饲料,鱼浆与饼粉类的植物饲料拌合成的混合饲料,以及小米虾等。五、鱼病防治常见病

l.水霉病症状及危害:该病主要发生在冬季收集的亲鱼中受伤的个体上和孵化期间的鱼卵上,由水霉菌引起。受感染的鱼体和鱼卵上滋生有一层棉絮状的白毛。可使亲鱼受伤部位肌肉腐烂,病鱼瘦弱而死。孵化中当坏卵长有水霉时,可迅速蔓延感染到好卵上,严重影响孵化出苗率。防治方法

①在拉网锻炼、运输中要细心操作。出苗时,暂养网箱时间不要过长,并尽可能降低暂养箱的放养密度。运输用水中可以适量添加土霉素,鱼种入池或入网箱前要用低浓度高锰酸钾或30%食盐水溶液浸洗消毒。②亲鱼下池前用万分之四的食盐和万分之四的小苏打合剂浸洗10分钟再下池。全池泼洒亚甲基蓝,使池水达到2mg/L浓度,2天后再泼洒1次。受精卵在孵化前要进行严格消毒,水温最好控制在26~28℃,孵化过程中还要对受精卵进行再次消毒。2、出血性水肿病

由细菌感染引起。病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色浓液,肝脏土黄色,脾脏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该病在苗种或成鱼养殖期间危害最大,尤其在苗种培育过程中较为流行,死亡率高达80%。高温季节,该病易暴发且来势猛,蔓延快。养殖过程中,保持良好的环境条件,溶解氧含量保持在5mg/L以上;适当降低鱼苗的放养密度;疾病发生后,每天进行水体消毒1次,连续3天。投喂药饵。防治方法3.肠炎病

症状及危害:该病由点状产气单孢杆菌引起。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挤压腹部有黄色粘液流出。解剖可见病鱼食道和肠道充血发炎。鱼种和成鱼都可能发生,可造成严重死亡。防治方法

①池塘要彻底清淤消毒,鱼种下池前用2%~3%的食盐溶液浸泡片刻再下池。②不投喂霉变、腐败的饲料,活性动物饵料消毒再投喂,定期在配合饲料中用鱼用痢特灵拌饵投喂,每l00kg鱼用药4g连续5天作预防。③全池用lppm的漂白粉泼洒。饲料中每千克饲料加痢特灵0.3~0.4克拌饵投喂4天为一个疗程,连喂3个疗程;或每100千克饲料中加土霉素粉40~100克.连续喂5~7天。

4.小瓜虫病

症状及危害:该病由多子小瓜虫感染引起。在病鱼的体表和鳃上,肉眼可见许多白色小点状胞囊,刮取病鱼胞囊粘液,镜检可见大量小瓜虫缓缓运动。该病可造成鱼种大量死亡。防治方法

①对苗种培育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