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全册课时同步练习_第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全册课时同步练习_第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全册课时同步练习_第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全册课时同步练习_第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全册课时同步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册课时同步练习

1、长恨歌

一、基础知识

I.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始是新承恩泽时承:承受

夕殿萤飞思恒避悄然:寂静的,无声

B.到此踌躇不能去去:前往

尽日君王看不是不足:不厌,不够

C.上学碧落下黄泉穷:穷尽,走到尽头

天生丽质难自茅自弃:自我埋没

D.含情凝睇谢君王谢:道歉

遂教方土股尊I觅殷勤:尽心尽力

【答案】C(A.悄然:忧愁的样子。B.去:离开。D.谢:感谢)

2.下列各项,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B.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C.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D.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答案】D(D项使用了顶真手法,其他三项使用了对仗手法)

3.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新乐府运动由白居易、元稹倡导,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虽

仍为乐府,已不拘于声律,故称新乐府。

B.白居易在江州时,曾整理、编集自己的诗歌作品,分成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

大类。最精华的部分,是他的感伤诗,这些诗篇广泛反映了中唐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

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如《观刈麦》《卖炭翁》等。

C.《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分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故事叙述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

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

环往复的特点。

D.《长恨歌》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

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像是一幕喜剧,

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

【答案】B(“最精华的部分……《观刈麦》《卖炭翁》等”应为讽喻诗)

二、文本阅读

阅读课文“黄埃散漫风萧索……魂魄不曾来入梦”部分内容,完成后面的题。

4.试分析“黄埃散漫风萧索……圣主朝朝暮暮情”这几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作用。

【答案】这几句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

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

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

5.选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之情的?

【答案】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

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之情。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读长恨辞

[宋]李觐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马嵬

[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6.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发的感慨,两诗的感慨是否一致?为什么?

【答案】两首诗都持批评态度,但批评的对象不一致。李诗主要讽刺唐玄宗爱美人不爱

江山,只顾个人的享乐而不顾将士的生死;袁诗批评的对象是《长恨歌》,认为此诗只歌颂

两个人的爱情悲剧而没看到百姓流离失所的悲剧。

7.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是否一致?请简要分析。

【答案】是一致的,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李诗将将士的死与杨贵妃的死作对比,将“倍

沾襟”与“不动心”作对比;袁诗将两个人的生离死别与百姓的生离死别进行对比。

四、语言表达

8.徜徉在诗歌长廊中,品味风骚韵味,感受魏晋风骨,领略大唐气象……请以古代诗歌

为内容,仿照例句续写两个句子,与例句构成排比。

例句:白居易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感悟了迁谪的无奈。

【答案】苏轼在赤鼻矶头的浪涛前,慷慨高歌,用豪放解读了如梦的人生李清照在凄

楚孤苦的守望中,把盏啜饮,用闲愁涂满了生命的黄昏

2、湘夫人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子降兮北港渚:洲

B.蛟何为兮水斯裔:边

C.夕冰兮西瀛济:成功

D.将腾驾兮僧逝偕:同

【答案】C(济:渡水)

2.下列对诗句的翻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葺之兮荷盖”——上面用荷叶覆盖遮掩。

B."灵之来兮如云”——神灵的到来就像云朵满天。

C."时不可兮骤得”——欢乐的时光难以马上得到。

D."聊逍遥兮容与”——暂且一起逍遥快乐。

【答案】D(应为“我姑且悠闲自得地徘徊游逛”)

3.下列对《湘夫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湘水男神向女神表达思慕向往之情的诗作,描述了彼此相爱、思而不见的悲欢

离合。

B.诗中多处以“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一类的反常现象作比兴,强调爱而不

见,事与愿违的相思之苦。

C.诗中用佳树香草所筑起的美丽的居室,象征了两人感情的纯洁美好,这是屈原惯用

的艺术手法。

D.《湘夫人》以方言为主,主要为五七言,兼有六言,每个分句皆用“兮”字,句式

变化灵活。这种“骚体”诗,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是一次创新。

【答案】D(主要是六言,兼以五七言)

二、文本阅读

阅读《湘夫人》全文,完成后面的题。

4.第一段的景物描写,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这里诗人用朴素自然的语言,以清秋的景色构成一个美妙而略带轻愁的意境,

有力地渲染了湘君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的心理。

5.第三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这样写有什么

作用?

【答案】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有力地烘托和反映了充溢于

湘君内心的欢乐和幸福,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执着、深挚的爱情,与现实中不得与湘夫人相

见形成鲜明的对比。

6.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

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试查找有关资料,

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你的理由。

【答案】同意。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有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他苦苦追求,尽

管饱受打击,还是坚持不懈,九死而未悔。他的忧愤深广,富于悲剧精神。这一切,都体现

在《湘夫人》中。这首诗写湘君为追求理想和爱情,是多么执着,多么痴情,一再遭到挫折

却绝不退缩。但在失望多于希望的情况下,又透露出不可抑制的惆怅、焦虑之情。这一切,

正折射出屈原的身世悲剧。

三、课外阅读

阅读屈原的《橘颂》,完成后面的题。

橘颂

屈原

后皇日嘉树,橘彳来②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

可喜兮。曾枝郑产棘,圆果挂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缢®宜修,

垮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迂,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

而不流兮。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

以为像兮。

【注】①后皇:即后土、皇天,指地和天。②珠:同“来”。③判(y&n):锋利。④纷

缁:即“氤羸”,此处指橘子的香气四溢。⑤淑离:美丽。离,通“丽”。

7.这首诗从哪些方面写了“橘”的外在美?这些外在美又表现了“橘”怎样的精神品

质?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①诗歌从叶、花、枝、棘、果等方面写了“橘”的外在美。②“独立不迁”“廓

其无求”“横而不流”''闭心自慎”“淑离不淫”“梗其有理”表现了“橘”淡泊宁静、疏

远浊世、超然自立、豁达正直的精神品质。

8.请从诗歌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本文主旨。

【答案】本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技巧。作者巧妙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它幼年时,

就已抱定了“独立不迁”的坚定志向;它长成以后,更是“横而不流”“淑离不淫”,表现

出梗然坚挺的高风亮节;纵然面临百花“并谢”的岁暮,它也依然郁郁葱葱,绝不肯向凛寒

屈服。诗中的“愿岁并谢,与长友兮”一句,突然揽入诗人自己,并愿与橘树长相为友,面

对严峻的岁月,这便顿使傲霜斗雪的橘树形象,与遭谗被逐、不改操守的屈原自己叠印在了

一起。橘的崇高精神全部流转、汇聚,成了身处逆境、不改操守的伟大志士精神之象征。

四、语言表达

9.请以屈原为对象,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一段话。要求修辞手法相同,句式一致。

示例:鲁迅是寂寞的,在浓黑的悲凉中,在麻木的愚弱的民众中独自彷徨呐喊;但他却

在寂寞中找到了民族真正的痛根,为昏睡的国人开出了一剂疗救精神的良方。

【答案】示例一:屈原是孤独的,在窒息的腐朽中,在黑暗的浑浊的庙堂中挣扎拼搏;

但他却在孤独中看清了故土真正的悲哀,为迷茫的志士点燃了i束照亮希望的火把。

示例二:屈原是寂寞的,在权贵的排挤下,在世人的不解中独自苦苦寻觅;但他却在寂

寞中坚守着高洁忠贞的灵魂,为世人皆醉的社会点亮了一盏上下求索的明灯。

3、拟行路难(其四)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对《拟行路难(其四)》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人生亦有命”句诗人想用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

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B.“酌酒以自宽……”句写诗人借酒自我宽慰,以歌声来排遣悲愤,终于使自己忘却

了苦闷和悲伤。

C.“心非木石岂无感”是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面对社会的黑暗,人间的不平,

岂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

D.“吞声跳躅不敢言”含蓄地说明了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

的灵魂。

【答案】B(“最终使自己忘却了苦闷和悲伤”说法有误)

2.下列各项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鲍照,字明远,唐代著名诗人。鲍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常表现慷

慨不平的思想情感。

B.《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

一时。

C.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

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D.起首两句诗人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

“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答案】A(鲍照为南朝诗人)

二、文本阅读

阅读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完成后面的题。

3.“泻水”四句作者言不当愁,接着写借酒浇愁。结合全诗和作者身世经历,采用“知

人论世”的方法谈谈这是什么样的愁。

【答案】“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着写借酒浇愁,但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几杯酒能驱

散的?“吞声哪躅不敢言”,是说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

蕴含着无穷的含义,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激愤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是有着重要的社

会政治内容的大事。

4.第七、八句在整首诗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表现了什么思想内容?

【答案】第七句是对前几句的总结,诗人驱不散的愁苦,实际上是对世事的感慨,用反

问句式,使全诗的感情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诗人心中的

无奈,表现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

拟行路难(其六)

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踝蹬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5.前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前四句集中写自己仕宦生涯中备受摧抑的悲愤心情。

6.结尾两句对表达诗的主旨有什么作用?

【答案】结尾两句由宁静的家庭生活的叙写,一跃而为牢骚愁怨的迸发。这两句诗表面

上引证古圣贤的贫贱以自嘲自解,实质上是将个人的失意扩大、深化到整个历史的层面一

怀才不遇并非个别现象,而是自古皆然,连大圣大贤也在所难免,这足以证明了现实生活本

身的不合理。于是诗篇的主旨便由抒写个人失意情怀,提升到了揭发、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

的高度。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②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①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大和六年(832)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此时诗人已

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亲密的诗友元稹也已经谢世。②瓶:烤火用的烘瓶。

7.下列对诗歌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未见风雨,就已

觉寒意袭人,这就给整首诗先抹上了深秋的基调。

B.颔联的“卧迟”体现了老年人的特性,瞌睡少,宁可闲坐养神而不喜早睡,免得夜

间睡不着,颈联老翁三秋之夜就要烤火正说明他怕冷、体衰。

C.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一个“寒”字交代了老翁

“未起”的原因,主要是为了体现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性。

D.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仕途、境遇,但景与人关联照应,尤其“霜叶满阶红”一句表

现了大自然的冷酷,从树木想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令诗人深有感触。

【答案】C(“主要是为了体现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性”错,应是主要为了表达作者对

冷酷现实的失望,反映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和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

8.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老翁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①安闲清静的老翁形象。颔联“卧迟”写老翁年老瞌睡少,不喜早睡;窗外秋

南淅沥,屋内“老翁”却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适的情怀。②年老体衰

的老翁形象。颈联写燃料经夜化为灰烬,夜已过去,老翁却“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睡,

体现老翁的体衰闲散。③孤寂淡泊的老翁形象。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

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的闲散无事、孤寂淡泊。

四、语言表达

9.下图是一则公益平面广告,根据要求答题。

入品=食品

良品

(1)请简要赏析这则公益广告的创意。

(2)请根据本则广告的立意和所反映的现实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

【答案】(1)用了拆字组合(把“食”拆成“人”“良”二字)的方法,点出了食品安全第

一要提高商家的“人品”,即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第二在于食材要用质量过关的“良品”。

(大意对即可)

(2)严格执法和监督,保证食品各个环节的安全;规范和提高食品标准及市场准入制度。

4、蜀相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对加点词的意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映阶碧草目春色三飒频烦天下计

天生丽质难自弃.君臣相顾尽沾衣

A.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也相同

B.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不同

C.两个“自”不同,两个“顾”相同

D.两个“自”不同,两个“顾”也不同

【答案】B(两个“自”都是“自己”的意思;第一个“顾”是“拜访、探望”的意思,

第二个“顾”是“看”的意思)

2.下列对《蜀相》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前一句是自问,后一句是自答。这两句直接承题“蜀相”,起得很得势,用的

是记叙兼描写的表达方式。

B.颈联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写出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

也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C.尾联是叙事兼抒情,情真意切,很有感人的力量,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

景仰之情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D.这是一首记游兼咏史的佳作,但思想较消极,表现出--种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而欲

出世隐居的悲观情调。

【答案】D(“思想较消极”“欲出世隐居”有误)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长恨歌》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练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

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

B.作为《湘君》的姊妹篇,《湘夫人》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

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

C.元嘉三大诗人之首的鲍照生于乱世,身份地位极其卑微,但他才高八斗志可凌云,

功名之心尤其强烈,森严的门第观念与其远大的理想抱负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D.杜甫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

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他因而被称为一代“诗

史”。

【答案】D(暗换主语,将“他”删去)

二、文本阅读

阅读《蜀相》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4.请谈谈你对诗中“映阶碧草”“隔叶黄鹏”两个意象的理解。

【答案】“映阶碧草”强调“春色”之怡目,“隔叶黄鹏”渲染“好音”之悦耳。然诗

人用一个“自”、一个“空”,却传达了另一种特殊的感受:盎然的春色固然美好诱人,然

而丞相祠堂却是如此凄凉寂寞,令人不免产生哀伤惆怅的感觉。

5.颈联写诸葛亮的业绩,尾联写诸葛亮的遗恨,这两联写出了作者怀吊诸葛亮时产生

了怎样的感触和情绪?

【答案】一方面是仰慕诸葛亮非凡的才干和功业,有自叹不如的感慨。另一方面则想到

英雄尚且有事业未竟,何况自己呢?寄托遥深,余味不绝。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悲秋®

[唐]杜甫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

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斑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②。

【注】①此诗作于宝应元年(762)。当时蜀地发生多处叛乱,杜甫滞留梓州(今四川三台)。

②两京:长安和洛阳,诗中代指朝廷。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写秋景,点明时令,富有夸张意味,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群盗尚纵横”叙写社会现实,“尚”字表达出作者对动乱的厌烦。

C.第三句承接第二句来写,家书迟迟不能到达,使作者心中悲情加重。

D.尾联用反诘的语气结句,写作者愁绪无法排解,打算以死报效朝廷。

【答案】D(诗歌尾联写诗人本来打算离蜀投奔三峡,可遇到叛乱,滞留在梓州,以反

诘语气感叹如何才能回到京城呢!选项中“作者愁绪无法排解,打算以死报效朝廷”理解错

误)

7.本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悲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凉风万里,表达了作者对秋景的悲伤之情。②叛乱未平,表达出作者对国家

安危的担忧之情。③远待家书,表达出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④秋来为客,高鸟飞过,隐

含着自己漂泊的感伤之情。⑤老逐众人,表达出作者年老体衰的喟叹之情。⑥难见两京,表

达出作者难以报国的沉痛之情。

四、语言表达

8.请按例句句式,续写一组句子,要求运用相同的修辞格。

阅览群书的韵味是什么呢?应该是一首无韵的诗:有“空山新雨后”的明亮清爽,有

“长河落日圆”的空旷寂寥,也有“捐躯赴国难”的慷慨激昂。应该是:

【答案】一曲无谱的歌有“绕梁三日,意犹未绝”的余韵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

清脆也有“千载琵琶作胡语”的哀怨凄婉

5、书愤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中原北望气如山气:气概,气势

B.塞上长城空自净许:答应

C.出师一表真名世名:闻名

D.千载谁事伯仲间堪:能够

【答案】B(许:称许,称赞)

2.下列对《书愤》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如山”比喻贴切,表现了诗人年轻时渴望收复失地的豪气。

B.颔联的意象组合未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显得大气磅礴。

C.尾联运用比喻手法表明心志,含有老骥伏板i、壮心不已之意。

D.此诗为七律名篇,以“愤”为抒情意脉,沉郁顿挫,深沉蕴藉。

【答案】C(手法应是用典)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诗词大会》紧紧抓住了中国受众的诗词文化情结,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

之美给予了精准的电视阐释,成功地实现了收视冠军。

B.针对我国秋冬季节重污染天气频频出现的问题,陈吉宁表示,高污染排放量不是一

个表面数字,所以既要我们打好攻坚战,又要打好持久战。

C.为缓解长春市血液库存的紧张状况,血站非常希望长春市直、区直单位,还有企事

业单位、民间团体等积极参与无偿献血活动中来。

D.据中国科学院消息,已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

姚期智两位教授日前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答案】D(A.成分残缺,在“冠军”后加上“的目标”。B.语序不当,“既要”放在“我

们”的后面。C.句式杂糅,“参与无偿献血活动中来”杂糅)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羹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4.简析这首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答案】这首诗的对比手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诗人自身的对比,昔日的豪气壮

举和今日的年迈衰颓的对比,感慨岁月无情,壮志难酬;二是诸葛亮的矢志北伐、积极进取

和当今权臣苟且误国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的悲愤和无奈。

5.这首诗有景的描写和主旨的揭示,哪几联写景,哪几联揭示主旨?

【答案】这首诗是分前后两层意思写的,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写诸葛武侯祠的景物,

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流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的才德,从历史追忆中

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诸葛亮的景仰和同情,对国家命运的期盼与憧憬。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

秋思

[宋]陆游

半年闭户废登临,直自春残病至今。

帐外昏灯伴孤梦,檐前寒雨滴愁心。

中原形胜关河在,列圣①忧勤德泽深。

遥想遗民垂泣处,大梁②城阙又秋砧③。

【注】①列圣:指历代帝王。②大梁:北宋都城开封的古称。③秋砧:秋日捣衣声。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叙事,诗人说自己秋日里不去登高望远,而在这半年中一直闭门养病,引起人们

阅读的兴趣。

B.首联两句作者采用倒装的写法,次句点明自己“半年闭户废登临”的原因:从晚春至

今都抱病在身。

C.颔联描绘了一幅画面感强的秋夜难眠图,用“昏灯伴”“寒雨滴”衬托了诗人的孤老

之状和愁苦之深。

D.颈联写中原山河壮美,地势险要,希望南宋朝廷像历代明君那样忧劳国事,守住中原,

恩泽天下。

【答案】D(“守住中原,恩泽天下”分析错误,南宋朝廷已偏居江南,中原已被金国

占领,颈联中所写是希望南宋收复中原大好河山)

7.这首诗的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想象中原被外敌侵占,遗民处于悲苦流离之中;秋日时节,北宋的故都大梁城

外的捣衣声,让人思念流离失所的亲人。表达了诗人的故国之思(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希望南

宋朝廷能够恢复中原的愿望。

四、语言表达

8.根据文意,仿照画线句子的句式补充语句。

阅读古典诗词,你可以——品味诗人们的思想感情,继而有所思,有所悟。读陆游,辛

弃疾,你明白了什么是爱国情怀:读杜甫,白居易,你懂得了什么是忧民情结:

»读着,品着,渐渐地,你已经和诗人融为一体了,不知不

觉中提高了自己的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

【答案】读王维,孟浩然,你懂得了什么叫寄情山水

9.下面是某班级“探访留守儿童”活动的构思框架,请将这个构思用一段话说明。要

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意连贯,不超过80字。

【答案】本次探访留守儿童活动,全班分为6个小组•准备阶段组长负责组织协调,要

求全员参与,筹集所需物品。实施阶段与留守儿童交流沟通,向他们赠送玩具,并为他们表

演节目。

6、春江花月夜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季月华流照君逐:逐渐

B.月照花林皆似震霰:雪珠

C.青枫浦上不胜愁胜:承受

D.应照考△妆镜台离人:此处指思妇

【答案】A(逐:追随)

2.下列对《春江花月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共三十六句,共换八韵。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

叹,前呼后应,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

B.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追问。这种

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

C.“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

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

D.全诗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交融之物,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

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一高悬一西斜一落下的过程。

【答案】A(四句一换韵,共九韵)

二、文本阅读

阅读《春江花月夜》的选段,完成后面的题。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花能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震;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3.这段诗歌共描述了哪几种景物?

【答案】共描述了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

4.“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年年望相似”四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体现了诗人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思索,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

宇宙永恒,明月常在,人的生命何其短暂;而整个人类却又是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明月

共存于天地之间的!感情哀而不伤,充盈着热烈、达观之气。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后面的题。

乌栖曲®

李白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②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奈乐何!

【注】①乌栖曲:乐府《清商曲辞・西曲歌》旧题。②银箭金壶:指刻漏,为古代计时

工具。

5.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中的“未”和“欲”两字,紧相呼应,微

妙而传神地表现出吴王那种惋惜、遗憾的心理。

B.“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两句从正面描写吴王、西施寻欢作乐的情景,

写出他们看着一轮秋月,坠入江波,而此时天色已近黎明。

C.“东方渐高奈乐何”的结尾意味深长。这一句,既像是恨长夜之短的吴王所发出的

欢乐难继、好梦不长的叹喟,又像是诗人对沉溺不醒的吴王敲响的警钟。诗就在问中陡然收

煞,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省。

D.这首诗在构思上有显著的特点,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写出吴宫淫逸生活中自日至

暮,又自暮达旦的过程,在形式上也作了大胆的创新。

【答案】B(“正面描写”错,应该是侧面描写)

6.整首诗采用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①对比(反衬):诗人将吴宫昏林暮鸦的幽暗气氛与“吴王宫里醉西施”的纵情

享乐情景形成鲜明对照,又用吴宫歌舞宴乐过程的狂欢极乐与西边的山峰己经吞没半轮红日,

暮色就要降临形成对照。②借古讽今(用典):引用吴国因为吴王荒淫纵欲而亡国来讽谏当时

的唐玄宗。③直抒胸臆:“东方渐高奈乐何!”直接对沉溺不醒的吴王敲响了警钟,警诫唐

玄宗不要重蹈其悲剧。

四、语言表达

7.将下面的长句改写成3个语意连贯的短句。(可删改个别字词)

唐代诗人张若虚笔下那姣好和媚人的被中国人寄托了无尽的美好想象和幸福向往的在

人们心目中是圣洁、美好、吉祥的象征的明月常常在皓月当空、清辉泻地的夜晚激起异乡游

子炽烈的乡思。

【答案】唐代诗人张若虚笔下的明月是多么姣好和媚人!她常常在皓月当空、清辉泻地

的夜晚,激起异乡游子炽烈的乡思。人们把她看作圣洁、美好、吉祥的象征,对她寄托了无

尽的美好想象和幸福向往之情。

8.把下面一句话加以扩展,强调一首好诗给你带来的好处。

一首好诗,往往总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刺激和调动你的想象。

【答案】(一首好诗,往往总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刺激和调动你的想象。)给你一朵浪花,

叫你去想象大海的浩渺;给你一钩弯月,叫你去想象夜空的深邃;给你一颗露珠,叫你去想

象黎明的清新。

7、夜归鹿门歌

,,,,,V,......................................

际课时作业细化知识,夯实基地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水浒传》英译《在河边发生的故事》,《红楼梦》俄译《红色阁楼里的梦》,原著的

韵味全失,使中国读者觉得简直不可攀吩。

②小剧场正上演昆曲《游园惊梦》,云台上那青衣眼神流转,碎步生莲,才一开腔便”

A-楼上楼下的看客皆轰然叫好。

③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展现了形形色色的官场众生相,有人勾心斗角只求升官发

财,有人犬儒到底只求逑善若外

④在那强4号召的岁月里,许多人致力于中国的金融改革,并为证券市场的建立付出了

不少心血,为沪深两市立下汗马功劳。

⑤面对盘根错节的贪腐案件,调查组办案人员保持坚定信念,纵使拔出萝卜带出泥,也

绝不孥后号芾,看了佛面看僧面。

A.①④B.②③

C.③⑤D.④⑤

【答案】C(①不可理喻:指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不合

语境。②先声夺人:先张大声势以压倒对方,多用于比喻。望文生义。③独善其身:意思是

做不上官,就搞好自身的修养。现在也指只顾自己,缺乏集体精神。④流金银石:能使金石

熔化,形容天气极热。使用对象有误。⑤投鼠忌器:比喻想打击坏人而又有所顾忌)

2.下列对《夜归鹿门歌》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两句写渡头的喧闹,是为了反衬鹿门山中的幽静和诗人内心的孤独。

B.“人向江村”,“余归鹿门”,这样的比照暗含着诗人隐逸的志趣。

C.“岩扉松径”与前句“栖隐处”相照应,是表现隐逸生活典型的意象场景。

D.诗歌最后一句中的“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答案】A(只有第二句写渡头的喧闹)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3.简析“鹿门月照开烟树”一句中“开”字的妙处。

【答案】''开"字将月光照射下,烟雾笼罩的山林由朦胧而赫然清晰的动态过程凸显出

来,用词生动,意境全出,暗示了诗人脱离尘世喧嚣,归隐鹿门幽境,心境也因之豁然开朗,

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4.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本诗的语言风格。

【答案】这首诗的语言朴素平淡,但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每一句都没有着力锤

炼的痕迹,但每一句都不显得单薄。开头两句只写世俗生活的场面,却使读者联想起诗人潇

洒超脱的情怀;第三、四句只用世人回村与诗人进山的对比,就显出诗人隐逸的志趣;第五、

六句只写山路上所见所感,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同化;第七、八句只写隐居处的境况,就

呈现出一幅高士隐居图。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眼前景物与诗人隐

逸情趣融成一片。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早寒江上有怀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襄水曲”表明作者家住襄水之滨,“楚云端”则表现出对家乡的仰望。句意平淡却

情感含蓄而浓烈。

B.“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作者所在之地距离家乡遥远,还表明此时与家乡两地隔绝,不

能归去,用词贴切。

C.“孤帆天际看”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客船上,朝着家乡的方向极目远眺,内心充满

难以诉说的悲凉。

D.“迷津欲有问”运用典故,表现出作者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又想求官做事、

一展宏图的矛盾心理。

【答案】C(“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客船上”错,此处应是作者想象家人们也在思念自

己,因而遥望着天际的孤帆,期盼着自己的归去)

6.本诗首联广受后世称道,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首联选取了''落叶”“鸿雁”“长江”的典型意象,点明季节,描绘了一幅凄

凉寒冷的深秋景象。一个“寒”字,既点明了题目中的“早寒”,又渲染了秋天的寒意,还

烘托了作者内心的失意悲凉。首联采用起兴(或借景抒情)的手法,奠定全诗悲凉迷茫的感情

基调,为后文的思乡与或出世或归隐而难以抉择的矛盾心情做铺垫,结构上也与诗歌的最后

一句相呼应。

四、语言表达

7.在不同语体和语言环境中,同一内容表达方式往往不同。请将“欢迎对方按时参加”

的意思按下面的限制条件表述,每句不超过10个字。

(1)在商业广告中:

(2)在给兄弟单位的请柬中:

(3)在给下级的通知中:

(4)在给专家的邀请函中:

(5)办家宴长辈给晚辈口头通知:

【答案】(1)欢迎您届时惠顾。

(2)敬请届时光临指导。

(3)务必准时出席。

(4)期待您拨冗莅临。

(5)到时候一定要来啊。

8、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烟涛微茫停难求信:实在

懑水荡漾清猿啼深:清澈

B.失何米之烟霞向来:原来

须行即骑访名山须:等待

C.洞天石扉,旬券中开匐然:形容声音很大

我欲用之梦吴越因:于是

D.忧惊起而长嗟恍:恍然,猛然

迷花倚石忽已眠暝:天黑,夜晚

【答案】C(因:依据)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云霞明灭雪可睹②一食尊尽粟一石

B.①我欲国之梦吴越②蒙故业,口遗策

C.①耳放白鹿青崖间②河汉清目浅,相去复儿许

D.①霓为衣兮风为马②慎勿为妇死

【答案】A(A.均为副词,有时。B.介词,依据/动词,沿袭、接续。C.副词、暂且,姑

且/连词,并且。D.动词,当作/介词,因为)

3.下列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段作者以“瀛洲”来衬托天姥山,以实衬虚突出了天姥山胜景,暗蕴着诗

人对天姥山的向往。

B.诗的第二段“一夜飞度镜湖月”“半壁见海日”“迷花倚石忽己暝”等句交代了梦

游的时间,是从月夜一直到拂晓,又从白天一直到夜幕降临。

C.作者在第二段中对“洞天”仙境的壮丽景色描绘,是全诗梦游中的高潮,表现了作

者追求自由乐土的理想。

D.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点明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

仙境的向往,是出于对权贵的抗争,它道出了封建社会中许多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

【答案】A(不是“以实衬虚”,而是“以虚衬实”)

二、文本阅读

阅读课文《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第二段内容,完成后面的题。

4.李白这首诗是为“别东鲁诸公”而作的,为什么要采用“梦游”这种形式?

【答案】用“梦游”的形式,更便于超脱现实,发挥他想象和夸张的才华,随意挥洒,

吐尽胸中块垒。

5.“飞”“送”两个词有何妙处?

【答案】“飞”“送”两词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梦游路上

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6.这段梦境描写与全诗最后两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关系?

【答案】梦境的描写为诗末的抒情服务,梦境和污浊的现实形成对比,抒情则展示了诗

人政治理想难以实现、个性受到压抑的愤懑。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古风(其十九)

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气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久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乳缨。

【注】①太清:太空。②卫叔卿:传说中的仙人。③豺狼:指安禄山及其部下。

7.这首诗的前十句描写了怎样的太虚幻境?

【答案】描写了超尘脱俗、神奇缥缈的太虚幻境。

8.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相比,两首诗的主旨的最大不同是什么?

【答案】《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了诗人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该诗则表现了诗人出世

和入世的思想矛盾和忧国忧民的思想。

四、语言表达

9.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情思。请从“康

桥"“边城"''雨巷”“蜀道”四个词语中选择一个作为开头,仿照例句写两句话。要求:

体现景点或意象的特征;句式一致;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例句:赤壁,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

情吗?

【答案】示例一:康桥,你的温婉艳丽,你的灵动娇美,你的脉脉含情,不正好唤醒了

我沉唾的柔情吗?

边城,你的绿水青山,你的天籁绝唱,你的淳朴自然,不正好勾起了我朦胧的感情吗?

示例二:雨巷,你的悠长寂寥,你的哀怨彷徨,你的冷漠凄清,不正好点燃了我追慕的

火焰吗?

蜀道,你的天梯石栈,你的畏途峨岩,你的峥崂崔嵬,不正好激发出我凌云的壮志吗?

10.下图是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行的“第26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吉祥物小白驹,

请分析构图要素以及寓意。

【答案】骏马既代表着朴素、雅致和圣洁,也表达出电影的创作艺术天马行空。胶卷和

蒙古族图案元素,代表电影文化与蒙古族文化的和谐交融,彰显呼和浩特丰厚的历史文化和

城市人文精神。胜利的手势“2”,手中的电影胶卷“6”,寓意第26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马

到成功。

9、登岳阳楼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楚东南毋加:分裂,引申为划分

B.亲朋无一字字:文字,指书信

C.考洒有孤舟老病:拖得时间长的疾病

D.戎马去山北关山:关口山岳,指北方边关

【答案】C(老病:年老且生病)

2.下列对《登岳阳楼》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首联“昔”“今”对照,虚实交错,拉开时间的帷

幕,写出初登岳阳楼的喜悦,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

B.颔联写洞庭湖的浩瀚无边。洞庭湖拆吴楚,浮日月,波浪滔天,浩茫无际,写景如

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C.颈联写诗人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渺,

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D.尾联“戎马”,采用借喻手法,指战争。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

抒写了家国之痛,意境深远,余韵无穷。

【答案】D(“借喻”错,应为“借代”)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始见于殷商时代,到西汉已基本完备,属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

几千年来对推动中国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B.论文造假不仅导致研究重复低效、垃圾论文成堆,而且亵渎了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学术规则。

C.按照法律规定,从事食品经营需要获得许可,但是目前一些网络食品经营者并没有

取得资格,今后需要加大这方面的规范和管理。

D.雾霾严重影响百姓的生活,要治理雾霾,既要靠完善治理大气污染的法律法规,又

要靠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生活方式、使用清洁能源等措施来实现。

【答案】B(A.中途易辙造成的主谓搭配不当,应改为“二十四节气属于……独特创造,

对……起到重要作用”。C.搭配不当,“加大……规范和管理”不搭配。D.句式杂糅,应删

掉“来实现”)

二、文本阅读

阅读《登岳阳楼》,完成后面的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4.作者登楼为什么流泪?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战火长年不息,百姓饱受战乱之苦,

所以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

5.颔联写的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水势浩瀚的雄奇景象,颈联写的是

作者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这两联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案】颔联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衬托了诗人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颈联叙写个人不

幸遭遇的同时,心忧国家命运,更加突出了诗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感情。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秋尽

杜甫

秋尽东行且未回①,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②。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注】①乾元二年(759)杜甫入蜀投奔严武,后严武被召回京,杜甫送行后欲返少城时

遇到叛乱,滞留梓州,作此诗。②袁绍大宴宾客,宴会上郑玄受到袁绍礼遇。

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尽东行且未回”一句交代了时间和作者行踪,“茅斋寄在少城隈”一句中“寄”

字写出茅斋无人,自己身在家外的状态。

B.颈联中“雪岭独看西日落”一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雪岭看西天日落,与首句中“东

行且未回”照应,使诗歌内容更加紧密。

C.用语委婉含蓄是此诗的一大特点,全诗没有直接抒怀,而是通过叙写经历和描写景

物来抒发情感,手法巧妙,耐人寻味。

D.本诗是一首以抒怀为主题的七言律诗,作者感时自叹,感事抒情,诗中多用典故,

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格调。

【答案】D(D.“全诗没有直接抒怀”错,尾联是直接抒情,表达了常年客居在外,期吩

开怀的情感)

7.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思念家乡的愁苦。诗歌前四句写秋景,暗示诗人身在家外,“未

回”“寄”“老却”等词反映出诗人思念家乡之情。②怀才不遇的感叹。诗人借用“袁绍杯”

的典故,感叹自己遇到了严武,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③对亲友的怀念。“剑门犹阻北人

来”一句点明剑门关兵事阻断朋友回来,表达了诗人对北去友人的怀念及亲友南来的期盼。

④只身漂泊的孤独(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颈联写作者雪岭独看落日,剑门阻隔无法通

行,流露出漂泊的孤独、寂寞:尾联直抒胸臆,写出诗人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以及对

开怀喜悦心情的期盼。

四、语言表达

8.把下面的句子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