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考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巩固提升-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考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巩固提升-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考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巩固提升-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考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巩固提升-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考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巩固提升-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导与练】(通用版)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巩固提升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2、3、4、5、6、7、8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9、10、11、12综合13、14一、选择题1.(2014石家庄质检)当初,刘邦是一个拿儒生的帽子当撒尿便器的市井之徒,后来却成为第一位尊崇孔子的皇帝。他晚年路过曲阜时,用最隆重的太牢大礼祭拜孔子。这是因为()A.三纲五常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B.“礼”有助于上下尊卑秩序的确立C.君权神授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D.儒学信仰体系的重建稳定了统治秩序解析:B三纲五常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故A项错误;刘邦尊崇孔子主要是因为“礼”符合成为帝王的他对巩固统治秩序的要求,故B项正确;“大一统”思想是董仲舒的主张,故C项错误;儒学信仰体系的重建是宋明陆王心学的结果,故D项错误。2.(2014保定一模)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旧贵族阶层不断遭到打击。下列对其权益有较强冲击作用的是()A.君轻民贵思想、焚书坑儒B.有教无类思想、郡县制C.有教无类思想、中朝的设立D.“仁”的思想、郡县制解析:B焚书坑儒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并不是打击旧贵族的措施,故A项错误;“有教无类”的意思是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这就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也打击了旧贵族的权益,故B项正确;中朝的建立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与旧贵族的权益没有联系,故C项错误;“仁”是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帮助,并没有否定旧贵族的权益,故D项错误。3.(2014永州二模)“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上述言论体现的政治思想是()A.消极无为 B.仁政治国 C.严刑酷法 D.经世致用解析:B材料大意是说现在天下的国君都嗜好杀人,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老百姓必将归附他。可知材料体现的是“仁政”思想,故B项正确。消极无为是道家的思想,严刑酷法是法家的思想,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出现的学术思潮,故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4.(2014甘肃诊断)荀子说:“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治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在此,荀子()A.认为法律应当由君子制定B.强调良吏执法的重要性C.主张在执法时将君子和小人区别对待D.废除严苛的法律,由君子以德治国解析:B题干大意是说治国需要有法,但更需要君子。君子是法的本原,也是国家得以治理的根本保证。强调为君之道在于任用君子,尚贤使能,做出好的表率。据此判断B项正确。A、C、D三项均是对材料的曲解。5.(2014苏州调研)冯天瑜著《中华文化史》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下列言论体现两翼思想的是()A.清净无为天下正——明主治吏不治民B.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圣人执要,四方来效C.知其雄,守其雌——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D.反者道之动——治强生于法解析:B材料中“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指的是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清净无为天下正”属于道家思想,“明主治吏不治民”属于法家思想,故A项错误;“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属于儒家思想,“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属于法家思想,故B项正确;“知其雄,守其雌”属于道家思想,“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属于儒家思想,故C项错误;“反者道之动”属于道家思想,“治强生于法”属于法家思想,故D项错误。6.(2015泸州月考)有人说:“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这一思想()①体现了儒家学派与时俱进的精神②顺应春秋战国大变革的潮流③可以看成是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④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B材料大意是如果可以强国,圣人们就不会效法过去的成规,如果对民有利,就不会因循旧礼。这体现了法家变法革新的主张,顺应了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的潮流,适应了诸侯争霸的需要,可以看成是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故①错误,②③④正确。7.(2014无锡模拟)某学者认为中国人文精神的基本旨趣是实现人内在的某种理想人格。那么如果要“实现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下列主张与之相符合的是()A.老庄道家的“乘物游心,亲近自然”B.孔孟儒家的“修齐治平,内圣外王”C.韩非法家的“抱法处势,道法者治”D.墨家的“兼爱非攻,上同而不下比”解析:A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主张清静无为,追求精神上的一种绝对自由,故A项符合题意。8.《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申子“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而归本于黄老”。这说明()A.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 B.道、法两家主张一致C.道家和法家学说最为流行 D.思想领域实现大一统解析:A《史记》中的记载认为,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韩非的刑名法术之学同道家学说有一定的联系,由此可以看出战国时期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故A项正确;道、法两家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主张并不一致,故B项错误;战国时期,儒家和墨家学说在民间最为流行,而统治者却极为推崇法家学说,故C项错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领域尚未实现大一统,故D项错误。9.中国古代帝王的典型形象是:“一手捧着儒家经典,宣示教化;一手高举法家利剑,厉行专制。”这种现象始于()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解析:B汉代董仲舒改造儒学,以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他把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等结合起来,这样形成的新儒学思想成为汉武帝的治国思想。10.(2015太原月考)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给儒学带来的影响是()A.儒学功利化 B.儒学思辨化C.儒学理论化 D.儒学宗教化解析:A士人是指知识分子,联系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很多士人凭借儒学入仕,飞黄腾达,“士人政府”形成。由此可以看出士人政府给儒学带来的影响是儒学的日渐功利化,故A项正确;儒学思辨化是到了宋明理学阶段出现的现象,故B项错误;儒学理论化在材料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儒学始终未发展成为一种宗教,故D项错误。11.《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云:“《春秋》曰:‘王正月’……何以谓之王正月?……王者受命而王,制此月以应变,故作科以奉天地,故谓之王正月也。”这反映了董仲舒()A.以高深学问注释儒家经典B.拘泥于儒家经典细枝末节C.以儒家经典作为思想武器D.以天命思想改造儒家学说解析:D据题干“……王者受命而王,制此月以应变,故作科以奉天地,故谓之王正月也”可以看出董仲舒把正月和上天联系起来,体现其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思想,说明其利用天命思想改造儒家学说,故D项正确,A、B、C三项错误。12.(2014温州测试)“熹平石经”是东汉熹平年间,为正定六经文字而镌刻的,因用一种字体书写,又称“一体石”。如图为石经的部分残石及拓文。下列围绕石经的说法,有误的是()A.残石上文字的字体应该是隶书B.反映了东汉学术思想的繁荣C.有助于研究儒学文献的演变D.是研究汉代儒学的第一手资料解析:B隶书庄重,结构扁平,汉代较为流行,通过观察图片可判断残石上文字为隶书,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故石经可以作为研究汉代儒学的第一手资料,有助于研究儒学文献的演变,但其不可能体现东汉学术思想的繁荣,故C、D两项正确,B项错误。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人群)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荀子》材料二汉兴,江都相董仲舒亦大儒,作书美孙卿(即指荀子)。——(西汉)刘向《叙录》“荀卿全是申、韩”“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南宋)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三荀子认为,礼在社会理想层面上的价值是建立社会等差秩序。礼的本意和功能是对人之放任的约束,是对等差秩序的遵守。这种价值取向将会在社会分化的态势下,发挥其社会整合的功能。荀子的礼法价值观虽然有以道德裹胁法律的倾向,但他明确指出了道德与法律的互动关系,充分认识到了道德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另外,荀子还强调为政者的品德对于社会政治的决定性影响,要求处于政治实践中的从政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性。——高春花《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1)概括材料一中荀子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观点形成的主要背景。(2)根据材料二,指出荀子思想在西汉和南宋学术界的不同境遇。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析出现不同境遇的主要原因。(3)根据材料三,简述荀子思想的现代价值。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荀子思想观点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抓住荀子思想杂取百家的特点及其生活时代进行回答。第(2)问,首先明确材料二中,董仲舒是在推崇荀子,朱熹是在否定荀子。其原因是西汉初年吸取秦亡教训及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而在南宋,先秦儒学复兴,朱熹推崇孟子,提倡人性本善。第(3)问,据材料信息“是对人之放任的约束”“将会在社会分化的态势下,发挥其社会整合的功能”“充分认识到了道德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从政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性”结合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法制社会等实际需要,分析荀子思想中的合理成分。答案:(1)主要观点:人性本恶,通过学习而从善;礼是维护社会秩序、保证人群生存的制度;隆礼贵义,礼法并用,君主集权;天自有规律,认识它并运用它,造福社会。主要背景:春秋战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2)不同境遇:西汉推崇;南宋冷落。主要原因:西汉吸取秦亡教训;巩固“大一统”社会的需要,荀子思想适合这一需要。南宋复兴孔孟之道的理学兴起和发展,其哲学出发点是人性本善。(3)在社会分化和转型时期,荀子约束人的放任行为,建立秩序的思想对整合和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具有借鉴意义。荀子强调道德在法律实行和官僚政治中的作用,这一思想有助于当代健全法制建设和改善政府管理。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董仲舒是汉代的第一大儒,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封建社会初期的有建树的思想家,同时,他还是汉代的第一大教育家。以上这都是值得肯定的方面。不过,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也包含了神秘主义的、形而上学的东西,特别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维护封建专制和压抑人性的方面,始终是消极方面,特别是到封建社会的后期,便日益走向了阻碍社会前进的反动方面。——王永祥《董仲舒评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加以评析。(要求:对董仲舒思想持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结合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解析:本题属于探究型题目,答案具有开放性,言之成理即可。答案:观点一:赞成董仲舒思想。史实依据:①统一是中国发展的主流,“春秋大一统”思想可以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