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检测试题-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检测试题-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检测试题-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检测试题-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检测试题-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检测试题(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的建立1、2、3、4、5民主政治的曲折发展6、7、8、9祖国统一大业10、11、12综合13、1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4焦作检测)如图,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说“让那些国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吧!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吧!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关于这次会议正确的是()A.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C.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确立了首都、国旗和代国歌等解析:D依据图片信息可知该次会议为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故D项正确。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A、C两项错误;B项是1956年提出的,故B项错误。2.(2014盐城一模)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委员会内,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制度。各下级人民政府均由上级人民政府委任并服从上级人民政府。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均服从中央政府。”这说明当时()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B.新中国国家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日臻完善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解析:B注意题干所指时间“1949年”,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于1954年,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日臻完善,据此可排除A、C两项;1949~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主要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D项错误,可排除;材料主要讲述了新中国国家政权的组织原则,故B项正确。3.(2014龙岩一模)下列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是()A.选举代表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C.广大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制度D.人民行使选举权,选举各级人民代表解析:D两幅图片反映的是,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人民行使选举权,选举各级人民代表,故D项正确;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着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A、B两项不符合时间限制,故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大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制度,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4.某文献写道:“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该文献可供研究()A.南京临时政府的政策B.新文化运动的主张C.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改革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法制建设解析:C依据题干中“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结合所学可知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指1949~1956年,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时的文献,由此可知答案为C项。5.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也是人类在长期奋斗中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从继承的角度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的民主形式有()①代议制②政党制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A注意材料信息“从继承的角度来说”,①代议制、②政党制可以说继承了近代民主政治;而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新中国从国情出发,对民主政治的创新与发展,因此与题意不符,故A项正确。6.(2014皖南八校联考)右图所示为新中国某一时期中学课本教材封面(上方文字为:彻底埋葬帝修反!),这一历史时期()A.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基础得以奠定B.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基本中断C.奠定了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D.基层民主有一定扩大和加强解析:B从“彻底埋葬帝修反”以及“红卫兵”标志可以反映出带有“左”倾思想,是“文化大革命”时期。B项符合“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民主政治情况。A项发生于新中国成立后,C、D两项发生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均排除。7.“自由选举产生的领导人对村民更负责任,他们的土地管理的决策反映了对公平的再分配的大众偏好。……选举往往导致村民委员会主任把投票人的利益放在乡镇机关和党支部之上。”材料反映了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A.有利于农村重新公正分配土地所有权B.有利于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C.不利于农村基层管理D.得到进一步普及解析: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然是土地集体所有制,农村不存在土地所有权的分配问题,A项错误。农民自己选举产生的领导人将农民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这说明B项正确。C项表述明显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普及,D项排除。8.(2014江南十校联考)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该讲话的目的是()A.改变一些领导人专制作风B.改变有法不依的现象C.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D.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解析:C“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因此,首要任务是制定法律,完善法律体系,所以C项正确。A、D两项并非邓小平讲话的目的,排除;B项是“有法”,与“法律很不完备”矛盾,排除。9.下面这幅漫画讽刺了个别官员违背了中国当下的哪项民主制度()A.人民代表大会制 B.政治协商制度C.村民自治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析:C依据图片信息可以看出,村民选举出的村干部被镇领导任命的村干部替代,这违背了村民自治制度,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与图片信息不符。10.海峡两岸开放后,我国台湾老兵高秉涵开始奔波于两岸之间,义务为我国台湾老兵寻亲提供支持,20多年间,他先后抱回了上百位老兵的骨灰罐,帮助他们完成遗愿,回归故乡的怀抱。2012年,高秉涵当选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他的当选,主要反映了()A.我国台湾老兵浓烈的思乡情怀和魂归故里的传统观念B.高秉涵为加强海峡两岸交流做出了贡献C.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国际地位和重大的历史意义D.国人对待同胞、生命和历史的尊重态度解析:D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他的当选”,并非他的活动,“他的当选”说明了国人对高秉涵事迹的态度,因此,D项正确。11.(2014厦门模拟)“不管是文明的什么组成部分——民族或文化特征——只要一进入中国,它们就都并入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方式的哺育。”下列选项,不能论证该观点的是()A.拜上帝会 B.中山装C.毛泽东思想 D.“一国两制”解析:D材料意思是外来文化与中国国情结合,形成中国特色文化。拜上帝会是洪秀全将基督教与中国民间宗教相结合创立的,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服饰,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一国两制”构想是我国的创新,没有结合外来文化,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12.“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求同存异”中的“异”的本质内涵是指()A.不同的国情 B.不同的社会制度C.不同的经济水平 D.不同的生活习惯解析:B两岸是同一个国家,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是“一国两制”的内容,材料说“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这说的是相同的是“一国”,则异就是“两制”,故B项正确;两岸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活习惯不同,但这不是影响两岸关系的主要内容,故C、D两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8分,14题24分,共52分)13.民主进程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1)以下图片是历史的见证。参照示例,在图二和图三中任选一幅,配写解说词。(12分)陕甘宁边区政府礼堂旧址1945年示例图一: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根据“三三制”原则,组建抗日民主政府,团结了社会各阶层,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2)在完成“独立”任务后,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新型的政治制度来保障人们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6分)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了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比例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1979年,修订后的“选举法”规定,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2010年春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修改为1∶1。(3)依据材料说出,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纵观人大代表选举方式的演变,简述新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了怎样的演变轨迹。(10分)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活动。第(1)问,依据图片内容和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实际要求回答新中国民主政治的三大制度。第(3)问,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变化:由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变为无记名投票;代表由等额选举变为差额选举;代表名额比例由偏向大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演变轨迹”依据变化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图二:抗战胜利后,毛泽东等代表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签订了有利于和平、民主、团结的“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方针。(6分)或图三:解放战争胜利之际,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筹建新中国的问题,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6分)(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分)(3)变化:由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变为无记名投票;代表由等额选举变为差额选举;代表名额比例由偏向大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6分)演变轨迹:形式日趋完善;以法制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言之有理即可)(4分)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毛泽东说:“用和平方法去达共产目的,要何日才能成功?假如要一百年,这一百年中婉转呻吟的无产阶级,我们对之如何处置……任其为三分之一资本家所鱼肉,其何能忍?”——《新民学会资料》(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材料二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集体主义政治文化传统的国家,在寻求民主的过程中,扩大民众政治参与的起点只能通过组织型参与形式,而非个人型参与形式。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了中国政治参与的特点,领导、发动各阶层成立相应的各种组织,并帮助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成立进步的民主党派。——王兵《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形成及历史地位》材料三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1)概括材料一中毛泽东关于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认识。(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近代追求民主的过程中有了怎样新的认识?分析其原因。(任答四点即可)(11分)(3)材料三所说的“特殊的民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通过哪些制度来实现的?你如何认识这种“特殊的民主”?(任答三点即可)(9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民主化进程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材料一反映了毛泽东反对以和平的方式过渡到共产主义,主张暴力革命;第(2)问,“新的认识”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归纳,“原因”可从历史传统、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国民党的统治、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成熟等角度综合分析归纳;第(3)问,第一小问实际考查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应紧扣中国的民主化进程这一主题回答,注意言之有理、持之有据。答案:(1)无产阶级通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