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1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_第1页
中国文化概论-第1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_第2页
中国文化概论-第1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_第3页
中国文化概论-第1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_第4页
中国文化概论-第1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教学内容(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1、人文:疆域、政区;民族、人口

2、自然:地形、地貌;气候(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1、形成和延续

2、多样性一、疆域、政区(一)、疆域1、夏商时代:黄河中下游以晋、豫、陕交界地区为中心2、西周初年:东到今山东,西至今甘肃,北达今辽宁,南达长江以南。第一节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夏商西周初年分封形势图3、秦始皇统一天下(中国版图的基础):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南达越南东北和广东地区。4、唐:(中国版图全盛期)东达大海,西到咸海(前期),东北到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一带(中期),南达南海。西部与北部疆域的开拓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5、元:(中国版图最辽阔)唐、元朝北界到西伯利亚(李白出生在中亚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6、清:最终奠定当今疆域的基础7、今天:960万平方公里(二)、政区行政区划: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性组织系统。(一)萌芽时期:夏—秦统一1、传说中的州制

⑴画野分州:黄帝

⑵“十二州”说:尧舜

⑶“九州”说:夏、商、周《尚书·禹贡》:冀、豫、青、徐、荆、扬、衮、雍、梁《周礼·职方》:冀、豫、青、荆、扬、衮、雍、幽、并《尔雅·释地》:冀、豫、荆、扬、衮、雍、幽、并、营《吕氏春秋·有始览》:冀、豫、青、徐、荆、扬、衮、雍、幽

2、县、郡的起源

⑴县:古“悬”字,远离诸侯国都,悬于诸侯采邑之外。始于春秋初期,最初设置在边地,带有国防性质,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行政区划单位名称。

⑵春秋战国的县特征:保留分封制残痕(君主赐臣,县尹世袭);规模相差悬殊(一国置一县,一乡置一县)

⑶郡:“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⑷郡县关系:均出现在春秋前期,设郡晚于设县,且春秋时郡地位低于县。郡往往置于边远荒僻之处,地广人稀,经济开发程度低于县,不如县富裕。战国边地郡大,郡下分置数县。战国后期,郡县制普遍实行,但仍为分封制的附庸。(二)郡县制时期:秦汉

1、郡县制确立

秦始皇置36郡,以郡统县,汉代郡国并存。陇西、颖川、南阳、邯郸、巨鹿、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河东、上党、太原、代郡、雁门、云中、琅琊、汉中、巴郡、蜀郡、长沙、黔中,后又添南海、桂林、象郡、闽中、九原等。

2、州的萌芽汉武帝13刺史部(监察)凉州、并州、冀州、幽州、衮州青州、徐州、豫州、益州、荆州扬州、交州、朔方东汉——州、郡、县三级制(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

1、南北分裂州范围越来越小,一部分州郡有名无实

2、侨州、侨郡、侨县永嘉之乱后,中原人民大批南迁。东晋、南朝为笼络人心、安置大族,就地按流民原来籍贯在南迁之地设置原籍州、郡、县。如:南齐国都建康(今南京)青州、冀州、北衮州、南衮州、北徐州、南徐州、南豫州(侨州)

3、隋州(郡)县二级制(四)道路制时期:唐宋——辽金

1、唐贞观元年“十道”(巡察使监察)关内、陇右、河东、河北、河南山南、剑南、淮南、江南、岭南

2、开元二十一年“十五道”(采访处置使)监察有固定治所道、州、县三级制

3、府制西域都护府唐:道、州、县三级制;

4、宋: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制监察、行政(五)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1、元行省、路、州(府)、县

2、明行省(承宣布政使司)、州(府)、县

3、清——省、府、县中华民国——省、道、县国民政府——省、县中华人民共和国——省、地区、县改革开放以来——省、市、县秦、两汉:郡—县

魏晋南北朝:州—郡—县

隋:州—县

唐:方镇(道)—州—县。

宋:路—州(府、军、监)—县

(二)、政区(简明版)元明清民国二、民族、人口(一)民族:首先,要明确“中华民族”这个概念。中华民族是定居于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中华民族现有56个民族。其次,要明确中国辽阔的疆域和富饶的土地是靠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开拓和巩固的。

再次,汉族的前身华夏各族,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融合了其它民族,在数量上高居首位,在经济文化上保持着总体上的优势,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和核心。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中华各民族互相融合,共同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大多数朝代是汉族统治的多民族国家。但是非汉族建立的政权也有,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满族建立的清朝。

(二)人口

1、人口大国:适应人口繁育生息的地方汉(6000万-1.7亿)——北宋(1亿-3.2亿)——近代(4.3亿-12亿)

2、劳动力大国:一直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劳动力

(二)、人口:历代中国人口数据(单位:万人)3、人口分布特征:

分布不均衡---东南部、中原(稠密)西北(稀少)

人口迁移频繁-战争、宗教、经济(影响)文化的传播与交融(促进)移民海外:东南亚、欧美历史上,中国人口有两大特点:第一是分布不均衡。第二个特点是人口迁移频繁。

三、地形、地貌

多山

山之风格

1、雄伟——喜马拉雅山、泰山

2、险峻——华山

3、幽深——青城山

4、奇特——黄山(峰石松云)

5、秀丽——峨眉山中国山水画:天人合一(和谐)

中国多山多水的地形地貌,既哺育了古代文人,也造就了极富特色的中国山水文化。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三大阶梯: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

1、第一阶梯(4000米以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2、第二阶梯(1000—2000米)山地、高原和盆地青藏高原以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

3、第三阶梯: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沿海地区以上三个阶梯的地形、地貌是在漫长的地壳运动中逐渐变化的,但是在“人化自然”的过程在中,有些湖泊消亡了,有些水道和水系变迁了,有些河海岸变成了陆地,黄土高原很多地方形成了沟壑,沙漠面积扩大了。这些变化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四、气候中国气候有三个特点:一是气候类型多种多样。从南到北,既有热带,又有寒温带,国土的大部分处于温带地区。二是季风气候明显,冬季多刮北风,夏季多刮南风,降雨量多集中在7、8、9三个月。三是大陆气候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年差较大。温度的变化:从距今约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到17世纪(清代),我国气候的总趋势是由温暖转向凉爽。但是到了20世纪后半叶,全球温度上升,受厄尔吉诺现象影响,中国的气温也迅速上升,如今,青藏高原上千年的冰山开始融化。湿度的变化:距今五、六千前的新石器时代至两千五百年前较湿润,洪水频繁,这从古代史书记载可以看到,古代受人尊敬的英雄,都是治水有功的人。到了近五百年,我国的旱灾多于水灾。北方尤其明显,而南方的水灾更加频繁,这实际上与气温变暖、冰山融化有关。人口急剧增长:北方民族不断南侵,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都与气候的变化有关系,甚至连治世和乱世也与气候的变迁有关,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世等等都与当时的气候宜人、风调雨顺有关。中国气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是节气文化与气候二是中医文化与气候。三是诗词与气候。第二节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主要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愈是远古,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大。远古时期,地理环境对人类各方面的活动,几乎都起决定性作用。进入石器、青铜、铁器时代,人类已经能够能动地利用环境;到了近、现代,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能力和程度越来越大,地理环境对人类具体的决定作用越来越弱。比如“天不下雨,人类可以进行人工增雨,北方缺水,我们可以南水北调;地球拥挤,人类可以探讨到月球、南极居住,甚至建立海上城市。”当然,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和开发是以不违背地理环境的内在规律为条件的,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由于高度工业化和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过度开发和破坏,一系列的全球性的威胁日益严重,人化自然产生的恶果。联合国公布世界面临十大环境问题:1.世界气候变暖2.森林面积日益缩小3.物种的灭绝速度在加快4.水资源不足5.大气污染严重6.土地面积减少7.垃圾废物成灾8.资源再减少9.农用药害严重。10.人口膨胀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中国的地理环境特别适合发展农业。正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传统的中国文化才得以形成和延续。因此有人甚至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农耕文化。内陆辽阔,空间巨大特别适合发展农业,农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1)石、陶、青铜、铁(农具)。(2)历法:二十四节气就是农耕日期表。(3)农耕文化:古代艺术、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古代科技、宗法制度、婚丧风俗等。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强烈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人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比如河北一带的燕赵文化、山东一带的齐鲁文化,湖北一带的楚文化和陕西一带的秦文化等。在边疆地区,既有东北、内蒙边陲的守卫者,又有西北部的拓荒者,还有西南部的主人。这些不同地域的中国人,有着不同的民族、宗教、语言、风俗习惯。

不同的民族和不同地域的人有着不同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饮食、葬礼、服装。四、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地理环境对开放、对国与国的交流影响很大,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飞速发展便是例证。深圳、上海的开发,就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环境。我国地势比较封闭,西高东低的地形,大部分是高原、平原和戈壁沙漠,只有东南是海岸线,三面封闭,一面环海。唐高僧鉴真沿海而行,四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明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也是沿海而行。总体上中国自然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天然的封闭。

我国的地势比较封闭自然地理环境并非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标准条件。西汉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东汉班超重开丝绸之路,由于东汉初年,北方的匈奴又强盛起来,征服了西域的大部地区,丝绸之路被切断了。班超又一次出使西域,为重开丝绸之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唐玄奘不远万里到佛国印度取经,这些人所行路线都是从长安取道西行而直达国外的,同样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海洋并非开放的唯一途径。事实上,造成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局面的真正原因,是中国人的优越感(地理条件过于优越、农耕经济发达)和保守封闭的思想意识。所以,改革开放的最大阻力应该是这种思想观念。要解放思想。中国什么时候开始落后?清朝中后期,就是在所谓康乾盛世(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15年)的时候,中国自己所谓强大的时候,西方完成了工业革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蒸汽机、纺纱机等等,英国大踏步地前进。

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速度,棉纱顿时供不应求。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大幅度增加了棉纱产量。“珍妮纺纱机”的出现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